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doc_第1页
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doc_第2页
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doc_第3页
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doc_第4页
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课时 一、 基础积累1. 注音:贰( )于楚 夜缒( )而出 阙( )秦以利晋 杞( )子逢( )孙 樊於( )期 拊( )心 淬( )火 揕( )其胸 戮( )没 血濡( )缕 忤( )视 为变徵( )之声 瞋( )目 偏袒扼( )腕( ) 被八创( ) 卒( )起不意2. 找出通假字,并解释: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 日以尽矣。今日往而不反者。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图穷而匕首见。 卒起不意。秦王还柱而走。3. 解释古今异义词古今意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持千金之资币物。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樊将军偏袒扼腕而进曰。诸郎中执兵。乃引其匕首抵秦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围。丹不忍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4.一词多义:以:(1)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2)日以尽矣。 (3)皆白衣冠以送之。 (4)以次进。 (5)以其无礼于晋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7)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阙秦以利晋兵:(1)不得持尺兵。 (2)不及召下兵。 (3)秦兵旦暮渡易水。而:(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3)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4)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图穷而匕首见。 (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之:(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夫晋,何厌之有? (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顾:(1)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2)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3)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5.重要词语解释: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吾不能早用子 越国以鄙远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人不敢与忤视今闻购将军之首 厚遗秦王宠臣 荆轲遂就车而去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比诸侯之列 轲自知事不就6.文学常识:(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 ,这部史书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2)荆轲刺秦王选自 ,这是一部( )史书,是( )时期( )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初中阶段我们曾学过其中的 。二、 课文内容阅读理解: 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用那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王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君之薄也。”从事理上说,秦、郑相隔遥远,晋、郑是近邻。故亡郑只对晋国有 利,对秦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 “君之薄”。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从事理上说,说明保存郑国,只对秦国有好处。以利益引诱秦。(3)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从事实上说,先说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贪得无厌,晋灭郑之后,必然要侵犯秦国。(4)“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2.阅读下面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想。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译文: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人名)出来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郑国,不但使秦国军队撤退,还让秦国帮助郑国防守边境,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背叛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晋国的旧恩、召来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迎合了秦穆公的心思,怎么能达到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旦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料想秦穆公还会翻脸去谋取那种利益了!3.默写易水诀别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段描写,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等都是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其中音乐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壮气氛。4.荆轲刺秦王中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三、阅读荆轲刺秦王节选部分,完成下面4题。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1.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又前而为歌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既东封郑,又肆其西封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D.越国以鄙远.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加点“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B秦王还柱而走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夫晋,何厌之有?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4翻译下列句子。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译文: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6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1.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A.夜缒而出(zhu) B.共其乏困(gng)C.秦伯说(yu)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png)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5.翻译下面两句话。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参考答案】1.B2.B3.D4.D5.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味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五、拓展延伸 描写手法有哪些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摹写,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 另外,根据叙述人的表现手法,又可以将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换届的细致描写。规范的答题表述格式如下:通过_的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谁)的_的性格(或品质、心理)六、阅读训练雪地里的红棉袄(高吉波)30年前,我8岁。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子十分凄惶。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少光彩。于是,在那个黄青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拖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穿着大红的棉袄,头上戴着大红的花,脸上虽有显而易见的菜色,但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接亲的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大约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家里又多了张嘴,日子显得更加地拮据。我正在长身子的时候,对米饭有一种本能的渴求,但是,每次盛饭,我都悄悄地拖到最后。我知道,大哥是一家的主劳力,嫂嫂一张嘴管着两个人,只有我是一个闲人,所以,能少吃我尽量地少吃。大哥牵挂着我,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添净了留在碗边边和嘴角的米粒。嫂子似乎察觉出了什么,眼圈儿红红的。晚上,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粥,是留给我的,我揭开锅,却发现里面还掩着俩个鸡蛋。我没喝,也没吃。我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硬塞到我手里,“还热,吃吧。”那天,风大,雪大。嫂子仍然穿着那件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我的心,也随着这团火焰火热火热的。20年前,我18岁。嫂子给我剃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阿九,咱家你最有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临开车的时候,她塞给我一袋东西,我打开一看,是六个鸡蛋。为了给我凑学费,嫂子卖掉了所有的鸡和鸡蛋,这六个鸡蛋,是我硬坚持着留下来给小侄女的。抱着鸡蛋,我无语而泣。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父亲和大哥已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说给嫂子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我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那次,我特意到店里买了最好的蛋糕。嫂子养了一辈子鸡,收了一辈子的鸡蛋,自己,却没有正儿八经地尝过鸡蛋的味道。嫂子捧着蛋糕,眼里有若隐若现的泪花。她没有吃,全给了我那贪吃的儿子。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晚上,嫂子坐在床上纳鞋底,一双鞋底可以到镇上换上两元钱。嫂子不断地纳鞋底,她纳好的鞋底可以摆满好几个炕。“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的时间太长?”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疼自己。”我没说话。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的眼睛已经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21)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22)“我们”,自然也含着我的侄女,她现在在美国攻读博士。1.请概括“嫂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2分)答案善良(富有爱心)、勤劳、无私(有奉献精神)(答出两点即给2分,意思相同即可。)2.文章通过哪几件事情写出了嫂子对我的关心?(4分)答案嫂子给“我”留米粥和鸡蛋;嫂子暖和了“我”红肿的小手;卖掉了所有的鸡和鸡蛋送“我”上学;嫂子在临开车的时候塞给“我”六个鸡蛋;嫂子抱柴草给“我”烧炕。(答出三点即给满分)3.文中画线的句子“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包含了哪些含义?(4分)答案比喻(1分)。嫂子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对亲人的慈母情怀,培育出了作家、博士,她却为此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盛赞嫂子的养育之恩(1分)。4.这篇文章表现了哪几种情感?在表现这些情感时,作者采用了寄情于景、环境烘托、细节描写、一线串珠等写作手法,请你结合原文,选择其中的一种作具体赏析。(6分)(考点十把握人称和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的作用)答案(1)嫂子对“我”、哥哥和父亲的关爱之情;(2)“我”“哥哥和父亲”对嫂子的感激之情。(2分,每点1分)寄情于物:本文主要表现了嫂子对“我”的关爱,而这份关爱之情,是作者巧借“鸡蛋”来展现的。如文中第5段中嫂子给“我”留鸡蛋,第12段中嫂子给“我”塞鸡蛋,即是通过鸡蛋来表现嫂子对“我”的关注和爱护(2分)。文章还表现了“我”对嫂子的感激之情,而这份感悟的表达,作者主要是通过“红棉袄”留在“我”心中深刻印象来表现的(2分)环境烘托:文章中有三处地方写到了“风大,雪大”,突出了天气的恶劣,借此反衬出嫂子的关爱给“我”带来的温暖(2分)。环境描写的烘托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更加突出,更加真切(2分)。细节描写: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嫂子“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怀里暖和”、“摸出两个鸡蛋,硬塞到我的手里”,一个“拉”和一个“塞”表现出了嫂子对我的关爱之情(2分)。这些细致而传神的细节描写,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地细腻,更加地感人(2分)。一线串珠:标题“雪地里的红棉袄”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它串联起了我8岁、18岁、38岁等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嫂子的深刻记忆;“鸡蛋”是另一条串联情节的线索,通过“留鸡蛋”、“塞鸡蛋”、“买蛋糕”等情节,写出了嫂子对我的关爱和我对嫂子的敬爱之情(2分)。一线串珠的使用使得文章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让整个文章有浑然一体的感觉(2分) 第二课时一、给加点字注音 玉玦(玦,ju,半环形玉佩。“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旦日飨士卒(飨,xing,用酒食款待,这里是犒劳的意思) 鲰(鲰,zu,卑微,浅陋) 生说(读“shu“劝告,劝诫)我曰 奉卮酒为寿(卮zh,酒器,大酒杯) 戮(戮,l联合,一同) 力 瞋(瞋,ch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 目眦(眦,z眼角)尽裂 按剑而跽(跽,j,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 (彘,zh,猪) 肩刀俎(俎,z切肉用的砧板) 不胜杯杓(胜shng,桮bi,杓sho,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关中(王wng,称王) 毋内诸侯(内na,通纳,接纳) 二、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忘恩)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都)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三、词性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示意) 若入前为寿(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惩罚)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称王) B 名词用状语 发上指(向上)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 C 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D 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E 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 (小的方面)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动词用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后续者) 四、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 古义:小人离间之言。 今义:仔细说来)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 古义:现在别人,指刘邦。 今义:现在的人) 沛公以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是因为. 今:表原因) 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今:岁数大) 五、句式解析 (1)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用“为”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沛公军霸上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为(省介词宾语“之”) 击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七、一词多义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 沛公起如厕(往,到去)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军 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言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幸 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去 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当 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 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 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 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 从 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 胜 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击 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 内 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2、虚词 为 客何为者(wi,做,干,动词)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wi,做,干,动词) 窃为大王不取也(wi,认为,动词) 我为鱼肉(wi,是,动词)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i,是,动词) 为击破沛公军(wi,替、给,介词) 吾属今为之虏矣(wi,被,介词) 何辞为(w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 wi,给,介词;第二个“为”, wi,动词,成为) 军中无以为乐(wi,动词,作为) 且为之奈何(wi,对,动词) 因: 因言曰:(趁机)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 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以 具告以事(介词,把) 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 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 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 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于 长于臣(介词,比)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 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然 然不自意(然而,连词) 不然(这样,代词) 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 之 珍宝尽有之音节助词,不译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 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指关中八、课文文段阅读理解(一)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 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1.下列两组句子中的“请”字和“举”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请以剑舞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臣请入,与之同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A.与相同,与相同 B.与不同,与相同C.与相同,与不同 D.与不同,与不同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谢罪项羽,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人物特点。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C.范增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了,但项羽却为人心肠太软,下不了手,所以就与项庄合谋要借舞剑杀了刘邦。D.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刘邦的,反映项羽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刚愎自用。3.以上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稍作分析。(二)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 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