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1页
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2页
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3页
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第一节 烤前准备方面存在问题与对策一 烤房调试方面(一)烤房密封性差 烤房密封性差主要表现在各安装对接部位,在调试过程中,应认真查找,针对漏风部位采取相应措施,封严填实,确保密封良好。(二)供热系统漏烟 供热系统漏烟,在负压换热情况下将造成燃煤烟气进入装烟室,污染烟叶并影响烟叶烘烤质量。在正压换热情况下将造成火门倒烟,严重时不仅费煤,而且烧火困难,甚至导致烘烤失败。因此,在调试过程中,必须严格检查供热系统漏烟情况,特别是火炉、换热器,烟箱与土建砖墙衔接处等部位,如果出现漏烟,必须查明原因,严格修补、彻底杜绝漏烟。(三)通风不匀烤房通风不均匀将会造成烤房平面温湿度不匀,烘烤过程中,烟叶变黄和干燥不一致,导致能耗增加及烟叶局部烤坏。烤房通风不均匀主要由风机安装和风道建造不合理造成,例如:风机安装没有居中放正,出现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歪斜,风道左右不平衡,前后坡度不合理等。这些问题,必须在调试过程中及时调整解决。(四)烤房湿冷新建烤房未按要求进行试烧调试和烘干,在烤房既湿又冷条件下强行盲目装烟,必然造成升温不灵,排湿不顺,甚至烤坏烟叶。对此,必须强调按要求进行烧火调试与烘干,否则不允许装烟。二 加热炉和燃料问题(一)对炉子性能及相应烧火技术缺乏了解在烤前调试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火炉的特性及相应的烧火技术,并按照良炉良法配套指导正确烧火和掌握烧火技巧。以便在正式烤烟过程中,能够根据烤房温度要求确保供热量和及时灵活地调控温度。(二)燃料准备问题不同的燃煤炉必须配备不同的煤种。立式炉只能烧块碳或型煤,最好烧无烟煤,不允许烧散煤。卧室炉可以烧散煤,但务必适量兑水兑土合粘合匀烧用,最好制成煤球煤饼再烧。蜂窝煤炉必须烧蜂窝煤,而且蜂窝煤务应干燥。目前,尚没有适合各种煤种的“万能”手烧炉,加上煤炭种类复杂,这就使得燃料准备也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为此,必须掌握各种炉子的适应煤种,及早备足与之相适应的燃料,确保烘烤作业正常进行。三 编烟环节存在问题(一) 烟叶配抗不合理同一炕次的烟叶烘烤特性差异过大,在同一炕内无法协调兼顾,容易造成顾此失彼,影响整炕烘烤效果。针对大型密集烤房的配炕问题,必须从种植环节抓起,统一品种,统一肥力,统一移栽,统一管理等。从而达到统一烟叶质量,统一成熟采收,统一装炕烘烤,使烘烤容易掌握,且烤后的原烟质量基本一致。(二) 编烟不分类在实际生产中,烟叶质量不可能完全一致,特别是成熟度掌握存在差异,不分类编烟就难以合理装炕,会造成同一竿的烟叶烘烤特性差异过大。因此,采收过程中必须进行烟叶分类,从而分类编烟,分类装炕。(三) 编烟规范烟竿编烟存在两端空头过长过短及不均匀,装炕后在烟竿端头部位形成垂直空洞,造成通风短路,影响炕内温度均匀。因此,烟竿两端空头必须规范,以留出空头6-8厘米为宜。四 装烟环节存在问题(一)装烟密度不均匀装烟密度不均匀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单杆编烟多少不一致。二是装烟竿距不一致。三是单竿编烟过多过稠(超过10公斤),鲜烟膨胀时竿距偏大,凋萎后间距偏大,造成气流短路。装烟密度不均匀会造成通风不匀,温湿度不匀,导致烟叶干燥不一致。解决的办法为装烟前精确统计装烟量,均衡分配各棚各路装烟竿数。为保证竿距均匀,可在挂烟台上作定位标记及限位钉。必须要求装满炕,如果烟少确实无法装满,则要保证热风循环首先穿过的烟层切实装满,不留空隙。若其余棚次不够整棚装满,可采用稀疏挂竿方式,将烟竿分散装匀。同时,严格落实相对“稀编竿稠装竿”技术,控制单竿烟量,相应缩小装烟竿距。(二)装烟位置不合理装烟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没有根据烤房内温湿度分布规律合理装炕。例如:把不耐烤的烟叶装在低温高湿区、把变黄慢的烟叶装在高温低湿区,在相对的高温区装烟偏稀,在相对的低温区装烟偏稠等。要做到合理装炕,必须明确烤房内温湿度分布规律,根据烟叶烘烤特性对号入座,科学装炕。第二节 烘烤工艺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 烘烤工艺制定方面(一)鲜烟诊断欠准确 鲜烟素质及其烘烤特性是制定烘烤方案的主要依据,对鲜烟潜质灵敏性耐烤性和易烤性等,必须有准确的诊断。若诊断有误,比如把应当相对“低温慢烤”的烟叶当成必须“高温快烤”的烟叶,或者颠倒过来,都将造成带有根本性的失误。(二)了解烤房欠准确 不同的烤房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容量,只有熟知烤房特点和把握烤房容量,才能确保烘烤成功。比如:装烟密度必须与烤房的有效风量风压相吻合,既不可过稀也不可过密;当烤房存在规律性的局部干燥提前或滞后区域时,在提前区适当装密集一些,在滞后区适当装稀一些,是可以缓解(或解决)存在问题的。若不重视这些问题,也会造成严重失误。(三)烘烤方案欠准确 1 方案内容不周全 一个完整的烘烤方案,应包括鲜烟诊断烟田配炕成熟采收分类编竿(上夹)烤房调试与准备燃料优选与整备烤房装烟计划等烤前过程,这是重要的基础工作对烘烤成败相当重要甚至起决定作用但是,不少烘烤方案都缺少(甚至缺失)这方面的内容。正由如此,在烘烤实践中,当分析失败原因时,大多可以查找到烤前准备方面的原因,有时甚至会发现这方面的原因是主要失败原因。 2 方案目标不准确 烘烤目标既是对鲜烟潜值的判定,又是对烤房性能的把握,更是对烘烤技术的把握与自测。若目标过低,往往难以真正显现鲜烟应当达到的品质和价值难以展示烤房的性能和优势难以表达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若目标过高,则往往适得其反,出现变黄过度装烟过稠转火过迟等失误,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甚至失败)。 3 技术措施不合理 一个好的烘烤方案,是各相关技术措施优化组合的结果。其中任何一项措施不合理,均会造成损失,甚至导致失败。比如干球温度过高过低,湿球温度偏高或偏低,转火过早过晚,时间过长过短等。为此,必须精心优选各项具体的烘烤措施,使之尽可能准确合理,并注重在烘烤进程中检验与调整。二 烘烤工艺执行方面(一)烟叶变化判断不准 1 变黄程度 对烟叶变黄程度的判断与把握,既是一个客观标准问题,也是一个主观经验问题。由于鲜烟素质千差万别烘烤特性千变万化,使得制定一个统一的变黄标准非常困难。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对同一片烟叶而言,不同的人会判断出不同的变黄程度有时甚至相差很远,且难以统一。有鉴于此,判断变黄程度的主观经验在烘烤实践中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勤于实践善于积累以熟生巧等经验性技艺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在判断烟叶变黄程度时,既要有自己的主观答案,也要主动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对比判断,唯此才能避免失误。 2 干燥程度 从学术意义上讲,烟叶脱水率可以实测,对烟叶干燥程度的判断相对于变黄程度而言要容易一些。但是,由于在烘烤现场目前尚难进行水分实测,加之在相同的含水率之下烟叶干燥的外观表现并不一致,这就使得烟叶干燥程度的判断也并不简单。和变黄程度诊断一样主观经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也必须勤于实践和积累,并认真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学习,以保判断正确。 3 黄干协调 始终确保烟叶黄干协调,这是烟叶烘烤的基本原则。但是,烟叶黄干协调的标准却因烟叶不同而不同,差异较大,使判断困难。通常,对鲜烟素质高烘烤特性好的烟叶而言,其黄干协调的标准往往是变黄程度相对较高而干燥程度相对较低,有时甚至呈现出某些硬变黄的特征,方属黄干协调。对鲜烟素质低烘烤特性差的烟叶而言,其黄干协调的标准往往是变黄程度相对较低而干燥程度相对较高,有时甚至“先软后黄”才属黄干协调。为此,必须具体烟叶具体分析,灵活掌握,避免失误。(二)工艺进程调控不当 1 转火不当 根据鲜烟素质和烤房性能,准确而及时地转火结束变黄阶段进入定色阶段,是烤好烟叶的关键技术之一。通常,转火过早易烤青,转火过晚易烤黑,转火不早不晚才能烤好。其基本经验是:烤房先进鲜烟素质高、好烘烤,转火“宁迟勿早”,充分发挥38变黄的优势,为烤黄烤浓烤香奠定更好的“低温慢烤”基础。烤房落后,鲜烟素质低、不好烤,转火“宁早勿迟”,适当缩短38变黄时间,及早升入更高温度和更低湿度的定色阶段,预防烟叶在38“温低湿高”条件下出现黄多干少,造成定色隐患。对此,务必灵活掌握,避免失误。 2 定色不当 一是定色过快,易于烤青。二是定色过慢,易于烤黑。三是定色不快不慢,缺乏标准,难以掌握。为此,应以前述“4321”升温法作为不快不慢的标准,正常烟叶照此操作。烟叶特殊,需加快升温缩短定色时间时,则在“4321慢加速”升温基础上加快速度。反之,需延长定色放慢升温速度时,则在“4321慢加速”升温基础上放慢升温速度。以此灵活掌握,避免失误。 3 干筋不当 一是在54延长时间不够,过早进入干筋阶段。二是在68停留时间不当,非长即短。三是自54到68升温速度不当,非慢即快。对此,一是强调54必须延长时间16小时以上,以实现“干片等湿片”达到全炕所有烟叶都干片定色,预防过早升温造成“湿片损坏”;二是在68认真检查烟叶干筋情况,只要低温区烟叶主筋呈紫色收缩状、仅剩3厘米左右没干透时,即可停止加煤、持续开循环风机靠余热将烟烤干。预防早停火烤不透,或迟停火浪费煤、浪费时间及损失香气等;三是自54至68坚持1/小时升温,不快不慢。(三)烟叶变化进程调控不当 尽管鲜烟素质不一,其烟叶变化进程各异,有的可以“先拿色而后拿水”,有的则必须“先拿水而后拿色”相当复杂。但是,在多数情况下,烟叶的变黄进程和干燥进程应当遵循以下规律,并以此作为正常烟叶变化进程的调控目标: 1 装炕至38变黄 烟叶膨胀发硬,叶脉容易折断,俗称“不塌架”。但是,自采收到开烤(对当天采收、当天开烤的烟叶,仍视为鲜烟)约失水5%左右,烟叶黄干变化进展从外观上尚看不出明显改变。 2 38变黄初期 叶尖失水变软,局部凋萎,失水约10%左右。变黄2成左右。 3 38变黄中段 叶片发软,约失水20%左右,变黄5成左右。 4 38变黄末段 叶片塌架,主脉三分之一左右变软,约失水30%左右,变黄8成左右。 5 42左右 主脉二分之一左右变软,叶尖开始干缩上钩,约失水35%左右。变黄达叶片全黄、叶脉尚未变黄,俗称“青筋黄片(允许叶基、叶背等处微带青)”。 6 45左右 黄烟加速干燥不至于变过,青烟尚有较多水分能够完成变黄,称为“黄烟等青烟”。此时,叶片全黄、仅余部分叶脉不黄。叶片干燥达干尖卷边,主脉变软,烟叶卷缩呈筒状,但叶片大部分并没有干燥,俗称“软卷筒”,此时失水约40%以上。 7 47-50 叶脉完全变黄(下部叶47左右,中部叶48左右,上部叶49左右),呈“黄筋黄片”。叶片进一步干燥卷缩,叶片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干燥,约失水50-60%,俗称“小卷筒”。 8 51-54 叶片全干,仅余主脉不干,烟叶进一步干缩呈筒状,俗称“大卷筒”,此时约失水70-80%。 9 68 主筋全干,约失水93%以上,停炕时,烟叶约含水6%左右。(四)炕内工艺条件的调控失当 1 干球温度不当 主要是烧火大小不当,由此造成炕温过高过低。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烧火作业,确保炕温适当。 2 湿球温度不当 主要是排湿强弱不当,由此造成湿球温度过高过低或忽高忽低。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排湿作业,确保湿球温度适宜且相对平稳。 3 通风不当 一是叶间风速过高(超过0.3米/秒,甚至达0.8米/秒以上),造成烟叶出现光滑叶、僵硬、片薄、色淡油少、香气下降等负效应;二是叶间风速过低(低于0.2米/秒,甚至只有0.1米/秒以下),造成通风排湿不顺畅,出现烤黑风险;三是通风不均匀,造成烟叶烤后不一致;对此,应选好风机并正确安装,确保通风强劲、均匀且节省电力。同时,做到装烟均匀和回风均匀。三 烤后评价总结方面(一)原烟诊断欠准确 根据鲜烟潜在的品质和价值,对照烤后原烟的现实品质和价值,才能正确评价烘烤作业的优劣短长。如果对原烟诊断有误,评价偏高偏低,势必影响本次烘烤的评价,并对指导下炕烟叶烘烤造成不良影响。比如:鲜烟潜质为C1F,烤后原烟为C3F,往往还令人满意,从而不再查找烘烤作业的失误与不足,造成下炕烟叶仍难烤出C1F;再如:鲜烟潜质为X3L,烤后原烟也为X3L,往往却令人并不满意,从而大找烘烤作业的“毛病”,以至于下一炕烟叶连C3L也烤不出来了;所以,必须客观正确的评价原烟的现实品质和价值,不可偏高偏低,以免误导烘烤作业。(二)技术总结欠准确 对照鲜烟潜质、原烟价值和烘烤全过程(含烤前、烤中、烤后三个过程),方可搞好烘烤总结。比如:原烟存在烤黑现象,应从采收过熟、炕外时间过长、装烟过稠、风力偏小、变黄过度、黄干失调、转火过迟、定色太慢、时间过长等相关技术上寻找过失,予以纠正。如果原因查找不明,技术认识不到位,甚至技术总结失误,则势必对本炕烟叶不能正确评价,并增大下次烟叶烤坏的风险。(三)下炕次烘烤方案有误 根据鲜烟潜在的品质和价值,对照烤后原烟的现实品质和价值,才能正确评价烘烤作业的优劣短长。如果对原烟诊断有误,评价偏高偏低,势必影响本次烘烤的评价,并对指导下炕烟叶烘烤造成不良影响。比如:鲜烟潜质为C1F,烤后原烟为C3F,往往还令人满意,从而不再查找烘烤作业的失误与不足,造成下炕烟叶仍难烤出C1F;再如:鲜烟潜质为X3L,烤后原烟也为X3L,往往却令人并不满意,从而大找烘烤作业的“毛病”,以至于下一炕烟叶连C3L也烤不出来了;所以,必须客观正确的评价原烟的现实品质和价值,不可偏高偏低,以免误导烘烤作业。(二)技术总结欠准确 对照鲜烟潜质、原烟价值和烘烤全过程(含烤前、烤中、烤后三个过程),方可搞好烘烤总结。比如:原烟存在烤黑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