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详解.doc_第1页
词类活用详解.doc_第2页
词类活用详解.doc_第3页
词类活用详解.doc_第4页
词类活用详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词类活用详解1.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情况:(1)名词+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鸿上宴) 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2)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 江水又向东流。(3)能愿动词+名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江河。(4)名词+补语例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孙权聪明仁德,尊敬贤者,礼遇士人。(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如果说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恪守前人的旧法,那么我不能接受。(8)在复句中充当 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权衡,而后才能知道轻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带宾语的,但是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 王。(屈原列传) 后来让上官司大夫在顷襄 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3)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4)峨大冠,拖长绅。(卖柑者言) 戴着高大的帽子,拖着长长的腰带。(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粮食而轻视金玉。(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的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例如:(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大概这个洞越往里去,能来到这里的人就越少。(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拿尽了他们土地上的全部出产品,用光了他们家里的全部收入。(3)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担心在他们那里有伏兵。(4)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献蛇回来便能享用那田地上出产的东西,以度过我的一生。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一般位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活用的词在句中不是表示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1)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陈涉世家) 将军身披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讨伐无道的昏君。(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你的理论是不杀少数人,却杀众多的人,这不能叫作了解事类。(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醒晋文之事) 尊敬我的老人,从而推及别人的老人。(4)乘坚策肥,履丝 缟。(论贵粟疏) 驾着坚固的车子,骑着肥壮的骏马,穿着丝鞋,拖着丝绸的长衣。4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表时间、处所以外的其他名词,也能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天下的人像云彩那样地汇集,像回声那样地应和,扛着粮食,像影子紧随形体那样跟从着。(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人们都可以像对待奴仆那样使唤他们。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箕畚运于渤之尾。(愚公移山) 用箕 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山狼传) 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两峰秀色,俱可手揽。(游黄山记) 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 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座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终于在朝堂上召见相如。以上例句都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翻译时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介词“在”、“到”、“由”等,使之变成介词结构。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耽误了时间,按照法律都要砍头。 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 按照情理,我本应该自杀。 吾义固不杀人。(公输) 按照道义,我本不应杀人。以上例句都表示动作行为所依据的道理,翻译时可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上介词“按”、“依据”等,使之成为介词结构。(4)方位名词作状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从小丘往西走一百二十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泉水。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在国内建立法令制度,在国外采用连横的策略使诸侯互相争斗。(5)时间名词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项伯就在夜里骑马飞跑到沛公的军营。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走向灭亡。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早晨辞别父母走了,晚上住在黄河边上。5使动用法在文言中,动宾结构有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即动词不是支配宾语,而是含有“致使”的意思,使宾语成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种用法叫使动用法。例如:(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2)夫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富民)例(1),“负秦”是“使秦负(承担)”的意思;例(2)“富民”是“使民富”的意思。常见的使动用法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您要同情我并且让我活下去吗?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项伯曾经杀了人,(按罪当死),我使他活下来。 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终于在朝堂上召见了蔺相如,;礼节完毕后让他回了赵国。 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现在把钟罄放到水中,即使是刮大风,起大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声响。(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性态。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 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诸侯会聚订立盟约,从而图谋使秦国的力量弱下来。 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君子应该使他的衣服和帽子端正。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他)想保存这只蟋蟀来发财,使它的价钱升高。(3)名词的使动用法从语义上看,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与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略有不同,它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威王想让孙膑做将。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就让他在那里做王。 不官无功之臣。(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不让无功的人做官。6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如何,或把宾语看成什么。例如:(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例(1)“智其子”意思是“认为他的儿子聪明”;例(2)“美我”意思是“认为我美”。常见的意动用法可分为以下两类:(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是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平常人都觉得这样是羞耻的。 成以其小,劣之。(促织)成名因为它小,认为它不好。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巫师、乐师和各种工匠,不认为互相学习是可耻的。(2)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词,把后面的词语当作宾语,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县里的人觉得他(仲永)很奇特,渐渐地把他父亲当作宾客。 吾从而师之。(师说)我跟从(他), 以他为老师。 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我和您在江上打鱼,在沙洲上砍柴,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 当作朋友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 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 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 为.所。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 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 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 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 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 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6.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 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 砍个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成。娶个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办不成。 2.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说:“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 3.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已经出来,没有告辞,那么办呢?”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如: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5.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 6.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如: 7.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樊哙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8.“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9.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此人是怎么样的人呢?四、“何以为” 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何以为”形式的变化,主要有这样几种: (1)压缩为“何以为”结构,意义不变。如: 2.坐卧念之,何以为心?(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对自己的举止行为起居要自问,怎么对得起良心? (2)有时省去了“以”字,形成“何为”式,这时,意义发生些变化,“何为”可译作“为什么”或译为“做(干)什么”。如: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 4.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项王笑着说:“老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5.(子鱼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论战)(子鱼说)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说的办,那就向敌人屈膝投降好啦,还打仗干什么呢? “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 五、“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 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如: 5.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掉君王的敌人,瞧着力量去办,我有什么舍不得(杀)呢?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译。如: 6.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孔丛子)(陈)王说:“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的。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7.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子贡通达事理,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处呢?8.劳之不图,报于何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没有想尽什么劳力,对报答来说,又有什么呢? 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六、“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到了知识,再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五蠹)(他们)在国内外呼应配合干坏事,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去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也是很危险吗?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而彭祖是今天独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吗? 4.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在地形上)受困的机会向他们发动进攻,岂不是很好吗? 5.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淝水之战)如果秦军从淝水岸边稍向后撤,使晋军得以渡过淝水与秦军决一胜负,这岂不是很好吗? 七、“无乃乎”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构成“无乃乎”的凝固结构,这一凝固结构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对译。如: 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稽)如今君王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到了这种地步才寻求有智谋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3.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在简单的基础上,再行简单,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 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义不变。如: 4.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您一返回国家便有了私心,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值得一提的是,“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八、“得无乎”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 4.高帝曰:“得无难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高祖说:“(拟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是不容易吧?” 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不用,或换作“耶”字,其意义不变。如:5.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现在国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流散在民间? 6.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成名反复思量,只怕是(岂不是)给我指点捕捉虫的地点吧? 另外, “得无”中的“无” 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7.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堂下莫非有厌恶我的人吧? 8.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我以为周王室事实上老早就灭亡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 九、“有者” 文言文中,常用“有者”这样的凝固结构,叙述某个特定的人物的行为事迹,以突出所要叙述的对象。“有者”可译作“有(个)的”或“有(个)的人”。如: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宋国人有个担心庄稼长得太慢就去拔苗助长的。 2.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楚国人有个乘船过江的。 3.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史记魏公子列传)有敢替魏王的使臣来通报的,处死。4门下有毛遂者。(史记平原君列传)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 十、“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如: 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这样的事可以忍受的话,哪样事不可以忍受呢?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 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例4中的“孰美”和例5中的“孰为好学”都含有二者或多者比较的意思,这种“比较”的意思,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6.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刘邦说:“(他)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 7.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 8.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说:“各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呢?” 9.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 从上面例句可以看出:“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如例678;若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一般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例9。“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 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对译。如: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人称赞在事前,不如没有人批评在事后。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哪如没有忧愁事在心里? 2.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与其杀死这个孩子,哪如卖掉他?与其卖掉而分得利益,怎么赶得上我独得利益呢? 3.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且说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哪如跟着躲避恶世的人呢?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如: 4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做两个人的僮仆,哪如做一个人的僮仆呢? 5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顺从天而歌颂天,怎么如掌握天行的规律而利用它呢?十二、“与其宁”和“宁无(不)”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与其宁”是肯定后者,“宁”是语气副词;“宁无(不)”是肯定前者,舍其后者。这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如: 1.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2.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白话解说)与其有聚敛民财的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的臣。 3.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4.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 5.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孙叔说:“进军!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不让敌军逼近我们。” 有时,在“与其宁”格式中的“宁”字后加“其”字,构成“与其宁其”的形式,意义不变。如: 6.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勾践栖会稽)与其杀死这些人,不如得这个国家。 也有时在“宁”字前加否定副词“毋”,构成“与其毋宁”的形式,意义仍然不变。如: 7.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中山狼传)与其饿死在路上,被别的野兽吃掉,还不如死在猎人手中,把我放在贵族家的食具中当食品。 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8.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与其让别人用刀子杀死我,宁可自杀。 十三、“有以”、“无以” “有以”、“无以”中的“有”、“无”都是动词(谓语),“以”字用于另一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与“有”、“无”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用来(拿来)”、“来”等。如: 1.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左传襄公十七年)我们这些小人物都有一个住屋用来避干湿冷热。 2.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五蠹)一般平民互相交友,既没有财产来彼此贪图,又没有权势用来彼此威胁,所以他们要找忠实不欺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有时,动词“有”、“无”的宾语省略,这时,便成为“有以”、“无以”的形式,可用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可拿来”、“没有什么可拿来”对译。如: 3.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 4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都有办法拿来镇定安抚王室。5.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希望大王赶紧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等汉军到了,没有什么可拿来乘渡的。 6.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羽本纪)(项庄)说:“君王与沛公共饮,军营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作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有时,也遇到“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与“有以”、“无以”相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能够拿来”或“足够拿来”的意思。如: 7.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项羽本纪)估计大王的兵力能够拿来抵挡住项王吗?十四、“有所”、“无所” “有所”、“无所”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主谓词组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所”词组,也叫做“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经常用在动词“有”或“无”之后,作宾语形成“有所”、“无所”的形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意思。如: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 2.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现在先生在我的门下为客整整三年了,左右没有什么人谈论的,我也没有听到什么,这可见先生没有什么擅长的。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如果您放弃郑国,让它存在,以郑国为秦国东边道上的主人,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粮食,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有时,“所”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