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 观 感受科学与 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速度的计算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 8课时。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课时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1 课时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1 课时 第四节 测平均速 度 1 课时 复习和总结 4课时 2 1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对的吗,果真如此吗,看课本 上两幅图,先自己感觉一下长短大小,再测量一下,比较前后是否一致。 (二)讲授新课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 km m dm cm mm m 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 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 =数字 +单位 2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时间的单位:秒( s)、分( min)、时 (h) 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 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3 1 2 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 观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 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 1.2 1 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 题: 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 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 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4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 1.2 4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 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 11.1 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 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1 3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 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 100 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 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 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5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 m/s或者是 km/h 例题:书本 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 20m/s= 54km/h= 例题:书本 20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 1.3 3。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 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 22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6 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重点和难点】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 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准备】 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教学 过程】 (一)声波的产生 1声音的发生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 演示实验: ( 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 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 7 2声波的产生 分组实验: 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 推测其中的原因。 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 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观察和描述 图一 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 的反应?为什么? ( 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 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提问: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 现象。 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 簧的每一 图二 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 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 3作业: ( 1) 思考与练习 2。 ( 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 (二)声波的传播 1声波传播的条件 ( 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 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 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 ( 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 P27 1和 2(其中 2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后当堂交流) 图三 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 P27 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 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 结论: 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阅读课文 2声速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 ( 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 物质 速度(米 /秒) 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 空气 340 1 0倍 8 水 1500 4 4倍 木材(松树) 3300 9 7倍 铁、玻璃 5000 14 7倍 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 ( 2)声波的反射 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 3)回声 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 4)声波的接收 耳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 3作业 思考与练习 1、 3、 4、 5。 (三)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 P28中的实验。 1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 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 3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 4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 【教学反思】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老师还要注重第一次对学生的作业指导。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了解骨传导。 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 ,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 ,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9 难点: 骨传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 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 大 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 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想想做做”: (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 骨头能传声 。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三、作业布置 教材第 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要作 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 立体声 首先,立体声是什么?你应该了解一下。普通立体声( 2.0),从声音来源开始。录音时,由两个麦克风同时在声源两边进行录音,录出来的音乐信息是同时进行的双声道。播放音乐时,由双声道进行还原,分别到两个扬声器中(音箱就为两组)(左,右)。利用人的双耳效应,人听到的音乐就会富有立体感。当然两个音箱的摆放要有一定距离。到现在的信息时代,记录音乐已经不用磁带了,改为用电脑。同样的,电脑里的音乐文件一般是双声道立体声(大多数),所以平时(多数)用电脑,手机或 MP3,MP4播放器,听到的都是(2.0)的立体声,(当然前提是耳机和音箱没问题)。还有更先进的环绕立体声( 7.1),我就不说了,只不过多几个声道而尔(对音箱的要求更高)。 10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 教材分析 】 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3教学模 式: 自学阅读,讨论与探究,通过各种探究实验和自主实验完成本节教学目标。 【 教学器材 】 1演示用: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细线、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硬卡片。 2学生用: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 【 学情分析 】 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 【 教学方法 】 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 【 教学过程 】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通 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 的声音世界,先来聆听一组音乐。(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 点呢?指出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的,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响度 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 投影: 活动 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 投影: 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 11 同 学们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又 要怎样做呢?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思考,勇敢说 出自己的猜想,根据猜想的科学性,找出有价值的猜想,进行检验。“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能设计出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吗?让学生 讨论得出实验方法。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学生实验。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 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试一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换个声源,情况又会怎样?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料, 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学生回答,教者演示。 ( 投影: 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 ( 投影: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_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 播放小孩、大人唱歌声,投影“小孩、大人唱歌”图,让学生就图中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音乐知识,通过交流和辨析,引入声音高低即音调的学习。 ( 投影: 活动 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同学们桌上都有木梳,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你听到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以不同的速度撕 棉布,听到的声音也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设置问题,引起猜想。 教师演示发声齿轮实验,检验猜想。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注意塑料片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随着 转速逐渐增大,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结论: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 投影: 音调部分信息快递内容) ( 投影: 声源振动的频率 _,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 _,声音的音调低。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与声源振动的频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一段文字。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 投影: 例 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 却是声音的响度。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 描述响度。) 练习: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3音色 ( 投影: 活动 3:辨别声音) (听一听)、(辨一辨)播放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演奏的同一首歌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你能否只凭听觉辨出声音是哪个乐器发出来的? (游戏)“闻其声,知其人”,找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其他人闭上眼睛,能否说出读书人的名字?“正因为各各位同学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别出他们。” ( 投影: 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 阅读课本 “不同乐器发 声的波形图”。投影: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阅读课本 “生活、物理、社会”,看编钟图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2 三、小节 四、课堂练习 1听力题: 2填空题: 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大点声,自习课研究问题时要小点声,指的是(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我市溪桥镇素有“小提琴之乡”的美誉。制作小提琴用的木板和弦线非常讲究,如弦线有羊肠线、尼龙线、钢线等,不同的弦线做出的弦在发音时( )不同。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年有一段变声期,经过边声期,发出声音的( )变 低了。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五、课后作业 1课本 1、 2、 3、 4 2找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往玻璃杯里装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当用金属汤勺敲击玻璃杯时,听到的声音有高有低,试试看,并将音调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A B C D 【教学反思】本 节课的名词、术语较多,如音调、频率、响度、振幅等,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釆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器材】 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教法与学法】 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3 1、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 、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活动 (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 3)认真阅读 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空气等介质的传播 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学生活动 ( 1)观察书本,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课堂小结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 施?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第四节 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4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教学器材】 多媒体电脑 【教法与学法】 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 用声的现象; ( 2)观看相关的录像; (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 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 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 3)介绍 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 结石。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教学后记】本节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 STS教育。 15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 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实验器材】 烧杯三只,温度计,体温计,冰水,自来水,开水,“冰糖”,两只一次性茶杯及饮用水(每一组学生实验桌上使用的器材) 【演示器材】 焦耳定律演示仪 演示温度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将事先制作好的“冰糖”发给学生,在吃了无数次的冷饮之后,用心去体验“冷”的感觉。(调制浓的糖水,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中冷冻) 2接着,再喝一口饮用水 师:有什么感觉? 生:冷,热。 师: 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多媒体显示) 3三只烧杯中分别放冰水、自来水和足够热的水,引导学 生进行“冷”“热”的体验: A把左手放入冰水中,再放到自来水中,说出自己的感受 B把右手放入足够热的水中,再放到自来水中,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为什么同一杯自来水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内有两种差异很大的冷热感觉呢? 生:看来人的感觉是不可靠的。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凭自身的经验和感觉去判断事物,然而这种经验和感觉今天遭遇到了挑战,怎么办?用科学武装自己,勇敢地迎接挑战! 让我们拿起武器,迎接挑战! 二、层层递进,学习新知 1、实验演示,了解原理 师:对于温度计,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为了使大家更清楚的了解它 ,请同学们看一个小实验: (利用老教材中做“焦耳定律”的演示实验的器材,在锥形瓶中分别放入酒精、水和煤油,观察加热和停止加热时液面的变化) 这就是我们家中的电热水器,其中的奥秘,下学期我们会详细的学习的,今天我们只是利用它来给瓶中的水加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 生:液面上升了。 师:停止加热,继续观察。 16 生:液面下降。 师:平时,你观察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生:家中烧开水时,如果水壶中的水灌得太满,刚刚开始烧水,水就会溢出。 师:很好!这样的现象我们送它一个物理名称热胀冷缩 温度计是根据液 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可以用酒精、煤油还有用水银的。 (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师:各种不同的温度计各有各的妙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常见的玻璃液体温度计,它们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分别有:装液体的液泡、细内管、刻有示数的玻璃柱,根据液泡中的不同液体通常使用的有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2、阅读讨论,了解单位 A字母“”的意思:表示摄氏温度(瑞典的摄尔修斯提出的)。 B 0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记作 0(关于“一个大气压”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一步的 了解的)。 C 100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记作 100。 D 1摄氏度: 0和 100之间等分 100份,每个等份代表 1。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 37,读作: 37摄氏度。 珠峰营地的帐篷内,温度为 15,读作:负 15摄氏度或零下 15摄氏度。 在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所有的主持人都把温度读作: 100度, 1600度。你认为妥当吗? 出个题目考考你: “ 25”,你会读吗? 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呢? “ 28摄氏度”怎么写? “零下 8摄氏度”怎么写? 3、尝试探索,学会使用 17 师:观察实验桌上的两支温度计,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 A:一支测普通的温度,一支是测体温的。 生 B:上面标的数字范围不同。 生 C:每一小格表示的温度也不同。 生 D:体温计的下面是弯的。 生 E:体温计的玻璃柱不是圆的。 生 F:体温计的玻璃柱可以起到放大的作用。 师:非常的棒哦!同学们都作了细致的观察。这里包含着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测量时必须遵守的两个要求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A量程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量程为: 20 110。 体温计的量程为: 35 42。 B分度值最小一个代表的值。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 体温计的分度值为: 0.1。 (由学生观察后回答完成) 师:两支温度计就在空气中,现在温度计的示数应该就是空气的温度,请大家读出来。 生 A:(手中拿的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示数为:(注意单 位)。 生 B:(手中拿的是体温计)读不出来。 师:为什么读不出来呢? 生:现在的空气温度没有达到体温计能测量的最低温度。 师:回答的很好! 没有读出空气温度的同学可能有些气馁,没关系,请做下一个环节测体温 请同学们将温度计放在腋下,根据经验,要等待一会,在等待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本 P78“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的正确方法” A朗读使用方法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 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B讨论“想想议议”中的图 4.1 4,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什么错误? 生 A:(手中拿的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我的温度计的示数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下降) 生 B:(手中拿的是体温计)我的体温是(注意单位) 师:手中拿体温计的同学心里平衡多了吧!其中的奥秘在何处呢? 生 C:我发现体温计离开人体后,在弯管处的水银断开了。 师:这正是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也能读出温度的奥秘。那么,如果另一个同学也想测量一下自己的体温,能否马上就 拿过来使用呢? 生 D:我在医院里看见医生测量体温之前要甩动体温计,所以我们也要甩一下再测量。 师:对。测体温时,玻璃泡内的水银随着温度升高,发生膨胀,通过细管挤到直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所以它表示的仍然是人体的温度。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 师:学习了温度计的相关知识后,让我们一起来测量这杯热水的温度! 请同学们把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以正确的方法同时放入热水中。 18 (此时,手拿体温计的同学可能会犹豫,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大 家勇敢地尝试) 生:哎呀!我的体温计坏了。 师:坏了就好啊!从中大家能获得什么启示呢? 生 B:温度的测量不能超过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的 三、归纳小结,巩固知识 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节课就要结束了,你在这节课上有什么收获呢?或者说你有什么感想呢?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好吗? 生:(此处学生可能会有各种说法,引导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作归纳) 结束语: 同学们,了解了温度,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我们将踏上探究“物态变化”的征程,大自然的景色美不胜收,期待着同学们有更大的收获! 附练习: 1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 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 (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_。沸水的温度是 _。 ( 2)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 _的规律制成的。温度计里的液体,通常用_(列举两种)。 ( 3)温度计上的字母“ C”表示这个温度计采用 _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约_,读作 _。 ( 4)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它的下端是 _,上面连着一根内径很细的 _,当温度稍有变化时,细管内液面的位置就会有变化。 2该选哪一项 ? ( 1)温度反映的是物体的() A体积大小 B运动快慢 C冷热程度 D振动快慢 ( 2) 20的正确读法是() A零下 20度 B零下摄氏 20度 C负摄氏 20 度 D零下 20摄氏度 ( 3)下面关于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 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 B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跟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D读数时为求准确,应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观察 ( 4)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 A放在沸水中煮几分钟 B用自来水加 以冲刷 C用酒精灯烘烤 D用医用酒精擦抹 3下列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请将各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 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E取出温度计; 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_。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 1)“为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在把温度计插入热水后应何时读数据?”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甲认为应立即读数;乙认为应该在温度计 示数稳定后读数;丙认为插入时间越久读数越准确。请你对此发表评论。 19 ( 2)粗心的护士小张仅对一支体温计消毒后,就直接用它给几个病人测体温,结果发现均是 39,可是有的病人并不发烧,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小张这样做可能引起哪些危害? 5请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图中甲、乙、丙、丁各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1,它们的读数分别是: _。 6图中有 A、 B、 C、 D四种测量水温的操作。请你评价这四种操作方法的正误。如果是错误的,指出错在哪里。 A: _B: _ C: _D: _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了 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20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 和凝固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仪器】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萘、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 【教学模式】 实验探究模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 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 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 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引导归纳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 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 :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动画展示: 正在喷发的火山。(让学生用以上的结论分析火 山喷发的现象) 引出问题: 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本课设计中用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大量的生活物理,从这些感性素材中概括出物理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 “ 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 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 “ 从生活走向物理 ” 的新课程理念。 二、 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 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 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进行实验: ( 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待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1 ( 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 3)第 1小组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 68 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 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 50 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 1 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动画展示: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 数据。 分析论证: 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小组评估: 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合作: 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级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设计意图: 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体现 “ 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 的新课程理念。 第二部分: 认识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 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得出结论: ( 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 有确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面粉公司产品广告宣传与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办公文具及耗材采购合同
- 2024版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合同
- 二零二五总经理聘任与科技创新合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影楼设备维护与技术支持劳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买卖合同共有权人同意书规范正规版3篇
- 2025年度农业产业化营业执照租赁及产业链合作合同3篇
- 2025年度绿色能源项目总监聘用合同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手铲车智能监控系统安装合同样本2篇
- 2025年度文化创意产业招商引资合同性质与创意保护条款3篇
-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工程管理培训教案
- agv无人运输车维修保养合同
- 2023-2024学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乐考非纸笔测试题(一)苏教版
- 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实践
- 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基础教程-教案
- 202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全真模拟卷
- 2023年总装电气工程师年度总结及下一年计划
-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标准规范
- 脚手架工程安全管理风险辨识及防范措施
- 厦门物业管理若干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