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doc_第1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doc_第2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doc_第3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doc_第4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论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言语、思想和方法都是现代文明组成的重要部分。”面对当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新一轮教学改革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认识到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是数学文化的教育。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渗入学生、融入教学中。从而使数学教学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使数学教学变得生气勃勃、光彩照人。【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文化 数学思想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就是数学文化的一种教育。然而在平时我们时常会碰到很多的尴尬,比如:有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有部分学生甚至家长认为数学只要学会计算就行了,其他在生活中没什么用处。这不能不说是数学的一种悲哀啊!数学解题的任务一旦完成了,数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这些现象也促使我们数学老师不得不来反思数学教育的价值。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十分丰富。现在的数学应该成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渗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文化感染,体会到数学的文化品位。而我们在各种压力的作用下,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数学知识接受的情况,忽视学生对数学本质、数学价值的认识与数学文化的熏陶,没有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博大精深,数学的作用以及它的内在魅力。新课程标准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通过教和学的方式方法的转变来贯彻实施,因为,作为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无法由简单教和学的方式方法获得的。此时,数学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就理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找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创新意识。一、在教学中充分渗透数学文化从我们老师角度来讲,课堂始终是让“数学文化”焕发出“生命活力”的重要阵地,我们向学生呈现各种教学情景,丰富美丽的学习素材,生动形象的数学故事,让充满“迷人色彩”的数学文化走进学生的生活。(一)教学前利用合理情景揭示知识的产生背景数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明的,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出于某一种思考而产生的。因此,在数学课的开始,我们可以利用具体的情景来充分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应当努力还原、再现这一发现或发明的过程,探寻数学知识的源泉,重建被割裂的数学知识与现实背景的联系。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活跃的前台,还应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丰富后台。使其不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例如在上比例尺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画几条线段:“我们来画几条线段好吗?”要求画“2厘米5厘米1 分米1 米”。生有些迟疑,满是疑惑,有的嘴里发出声音:“这个怎么画呀?画不下的呀!”老师说:“有什么办法可以将这1米画到纸上呢?”生说:“可以把1 米缩短一定的倍数,再画下来就可以了。师:这个方法不错。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许多事物都太大,没法照原样画下来,这就需要将它按一定的倍数缩小,因此也就产生了比例尺。以上片段,都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产生认知冲突。当一个问题看来不可解时,可以创造一些新的知识来表达一种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明的,从而让学生看到它的文化功能。(二)教学中利用学习素材体现数学之美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数学是一种美,是一种具有新的美学维度的精神空间。它的美不像其它社会美那么地直观和具体,不像自然美、艺术美那么鲜明、亮丽而潇洒,但是它抽象、严谨、深沉、冷峻而含蓄,是一种理智的、内秀的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努力发掘数学的特有的理智美,引导学生去欣赏、体会数学的美。同时,要充分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追求美,从而使他们摆脱“苦学”的束缚,走入“乐学”的天地。比如在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中,在课的结尾处,老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京剧脸谱、民间剪纸、著名建筑、千手观音、漓江山水、中国的国粹京剧脸谱。同时介绍:这些或威武或诙谐或正气,无一不是轴对称的杰作;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更是用对称剪出了方寸之间的喜庆与精彩;世界著名的建筑:故宫、天安门、凯旋门、泰姬陵、伦敦塔桥因为对称而显得雄伟壮观;2005 年春节联欢晚会最受观众喜爱节目千手观音用静默的对称给国人带来了多大的震撼!大自然更是用它的鬼斧神工展示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情不自禁发出惊叹声。再如圆的认识中,师说:“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如下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结、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借助丰富的学习素材“圆”和“轴对称图形”,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层层铺染、不断推进,努力使“圆”和“轴对称图形”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的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真正美丽、动人起来。(三)教学后利用故事引入相关数学历史知识数学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人类文明进步史。数学的发展是富于创造的艰辛历程。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它是一种历史存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有关的数学发展史,使数学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承,将数学史引入课堂,会使我们的教学更多彩。例如在上认识小数的时候,在课的结尾,我让学生欣赏小数点的由来。师:“大家都认识小数了,那你知道小数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吗?”然后多媒体播放:小数的发展史:公元3 世纪,也就是在1600 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刘徽就提出了小数。最初,人们表示小数只是用文字,直到13 世纪,才有人用低一格的表示方法表示小数。后来,又有人将小数部分的各个数字用圆圈圈起来。这么一圈,就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了。这种记法,后来传到了中亚和欧洲。但是,用小数点表示数,在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方法。现在,小数点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另一种是用小黑点“.”。再如圆的周长一课的结尾让学生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的故事。师:“你知道圆周率是谁发明的吗?”多媒体播放祖冲之和圆周率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自幼喜欢数学。一次,父亲从书架上给他拿了一本周髀算经,书中讲到圆的周长为直径的3 倍。于是,他就用绳子量车轮,进行验证,结果却发现车轮的周长比车轮直径的3 倍还多一点。他又去量盆子,结果还是一样。他想圆周并不恰好是直径的3 倍,那么圆周究竟比3 个直径长多少呢?他为了把这个数值计算得更加准确,研读了大量数学书,并且一步一步地、坚持不懈地、认真仔细地进行演算,终于算出圆周率介于3.1415926 与3.1415927 之间。直到1000 多年后的15 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和16 世纪法国数学家F韦达才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在片段中,通过介绍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让学生了解了数学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和神奇,数学正等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索其无穷奥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总有一天,这些文化的积淀会给孩子们带来深远的影响。二、以学生为主体,渗透数学文化(一)注重对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教师要善于选择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由此可见,独立思考、思想方法才能让人们终身受益。在小学阶段,有好多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比如概率、统计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重视和渗透这些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统“可能性”时,书上设计的是摸球实验,可是要求只有10 次实验,这对于实验的精确性来说,实验的次数太低了。数学家是在做了几千几万次实验后才得到对于个数相等的球,每次任意摸一个,摸到的概率是相等的。并且实验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将会越接近这个实验结果。于是,结合书上的例题,把此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做了40 次实验后结果才比较接近。让学生体会到概率的思想。同时,学生对书上的只要求10 次的实验提出了质疑,并且对数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二)注重对学生渗透数学人文价值数学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它的人文价值在我们小学数学中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同时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一位教师采用师生互对回文诗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倒数的认识。片段如下:师:“老师想仿效古人,来个以诗会友。”生:“好啊!”师:“客上天然居。”却没有学生反应。然后老师又说:“居然天上客。僧游云隐寺。”生接:“寺隐云游僧。”师:“人中柳如是。”生:“是如柳中人。”师:“迢迢绿树江天晓。”生:“晓天江树绿迢迢。”师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一生说:“我只要把你说的诗倒过来就可以了。”又一生说:“我发现这些诗都是互为倒句。”师:“你们真聪明,那么像这样的现象数学中有没有呢?”教学中“对诗”的形式引出“倒诗”,学生感到新奇,在有趣的情景中思考答案,慢慢地发现了规律。学生在感知古诗韵律美的过程中兴致极高,从而很好地渗透了“互为”的理解与应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对数学文化与人文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三、优化教学方式,融入数学文化在数学文化和数学学习的融合过程中,文化、数学、学习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这些表现形式就决定我们教师采取怎样相应的教学方式。(一)培养数学文化氛围,激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是一门充满神秘与奇趣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有趣话语,如“一天怎样过24 次新年?”“地球有多重?”“动物中的数学天才”“大金字塔之迷”等,运用这些有趣的知识能很容易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满怀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还可以运用谜语。数学谜语形式虽然简单,但蕴涵着许多聪明智慧,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帮助学生巩固书本知识、锻炼思维品质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爷爷参加百米赛跑”(猜一数学家),“取走桌上分别写着1、2、3、4、5、6、7、8、9、10十张卡片中的4、5、6、8、9”(猜一俗语),“独木桥畔百万兵,分开上下两队行,上边兵强一当五,下边兵多听号令”(猜一数学用具)等。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脑编谜语。除了以上的,我们还可以运用数字儿歌。像低年级学生刚接触计算时往往找不到好的方法,计算速度较慢,且错误较多。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情境,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将定理、法则等编成儿歌的形式以利于学生识记。如关于连续退位减法的儿歌:“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一位上有。借走了,往后走,0上有点看作9。”关于两步应用题的儿歌:“两步计算应用题,读题审题要仔细。解题一环扣一环,中间问题是关键。数量关系要找准,计算步骤要理清。抓住中间带两头,准确答题乐悠悠。”(二)探秘数学名题趣题,感悟数学思想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因此,我们在数学课上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上的名题。让学生做古今中外数学史上的相关题型,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知识容量,增强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例如高斯8岁时所做的问题“1+2+3+4+5+100=?”以及“韩信点兵”、 “田忌赛马” 、“七桥问题”等名题,其巧妙的解题思路可以吸引学生,启迪他们的心智,激发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多做数学趣题。数学趣题与课堂上讲的数学题不同,如:“一只青蛙掉在井里,它想爬出来,可是,它白天爬5 米,晚上却滑下了3米,5天后它终于爬到了井口,这口井有多深?”又如:“一块木料锯下一段需要5分钟,将它锯成4 段需要几分钟?”这些题目看起来都很简单,但由于学生的实际经验不足,往往在解题过程中想得不够全面。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训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寻找规律,这样他们对知识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三)优化练习形式,融合数学文化1.写数学日记。学生因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其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会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不仅可以由此知晓学生的思维,也可以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办数学小报。办报需要学生具备版面设计、信息收集、美工誊写等能力。为能使小报吸引读者,学生会想尽各种办法充实小报内容,如:自编数学童话故事、收集数学家的轶闻、介绍学习方法、选编数学趣题等。通过办报,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3.制作手工模型。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知识才能真正被其掌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些动手实践作业,如制作钟面学具、设计建筑模型、绘制学校平面图,等等。通过作业,学生综合地创造性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数学文化,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走进课堂、渗入学生、融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而数学教学也能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数学教学也就会变得生气勃勃、有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