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景芳《周礼》讲座.doc_第1页
金景芳《周礼》讲座.doc_第2页
金景芳《周礼》讲座.doc_第3页
金景芳《周礼》讲座.doc_第4页
金景芳《周礼》讲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礼金景芳周礼是谈政治制度的书。汉初时,名为周官;将周官之名改称周礼,盖始于刘歆。自郑玄兼注周礼、仪礼、礼记,周礼遂为三礼之一。 第一节 周礼作者和成书年代周礼作于何时?这个问题自汉以来,即众说纷纭。说周礼出于周公或刘歆伪作,固然不对;说“出于六国时人”,也不见得对。近人洪诚采朱谦之等人之说,断为“成书最晚不在东周惠王后”,我看比较接近事实。朱说:“此书中所用古体文字,不见于其他古籍,而独与甲骨文金文相同,又其所载官制与诗经大雅小雅相合,可见非在西周文化发达的时代不能作。”洪氏更补充说:“从语法看,文献中,凡春秋以前之文,十数与零数之间,皆用有字连之,战国中期之文即不用。尚书、春秋经、论语、仪礼经文、易系辞传皆必用。穆天子传以用为常。王制、庄子不定。左传、国语以不用为常。山海经中之五藏山经不用。孟子除论述与尚书有关之事而外,亦不用。周礼之经记全部用,此种语法与尚书、春秋经同,故非战国时人之作。”我基本上同意洪诚的观点。考周公营成周(即洛邑)原是周武王的宿愿。这一点,史记周本纪采逸周书度邑述武王语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这是说,周武王曾因地理形势,决定在伊、洛流域、原来夏人的旧地营建洛邑,作为新都。于“周公行政七年”下又说:“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从这两条材料里,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营成周是武王的意思,其出发点在于考虑地理形势,至于“天下之中”,则是营成周的副产物,并不在初时考虑之内。而周礼则不然。周礼把“求地中”作为“惟王建国”的唯一标准。说什么“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万物阜安,乃建王国焉。”这种说法显然违背周初营洛事实。周礼封国之制,不但与孟子、王制之说不合,也与左传、国语之说不合。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说:“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意思是说:过去天子之地辖区千里,列国之地辖区各百里,依此递降。昭公二十三年说:“无亦监乎若敖、蚡冒,至于武、文,土不过同。”这是说:楚国若敖(楚君熊仪)、蚡冒(楚君,即楚武王之父),至于武王、文王,封地不超过百里。国语楚语说:“齐桓晋文皆非嗣也,还轸诸侯,不敢淫逸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备一同,而至于有畿田。”此处所载封地同样不超过百里。可见,周初封国无有过百里的。而周礼大司徒却说:“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这种封国之制,断非周初所有。畿服之制古籍有二说。其一,尚书康诰说:“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这是说,侯、甸、男邦、采、卫五诸侯和周朝官民,都效力于周新大邑。这里,侯、甸、男、采、卫依次称为五服。酒诰说:“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意思是:在外服的职官,如侯、甸、男、卫的国君;在内服的职官,如各级官员,众长官,以及副职、其它官吏和王族官员。根据尚书所记,则王畿之外,有侯、甸、男、采、卫五服,且甸服属于外服。其二,国语周语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这是说,先王的制度规定,王畿方千里之内为甸服;王畿之外为侯服;侯服之外为宾服,宾服之外为要服,要服之外,称荒服。荀子正论亦有类似的记载。根据国语周语所记,则甸服属内服,即王畿之地;而甸服之外,还有宾服、要服、荒服等等。以上二说不同,最合理的理解,为尚书所记应是周初仍袭殷制,未及改作,周语、荀子所述,则是周人新制,后世沿用。而周礼却于夏官大司马职方氏、秋官大行人说什么“九畿”、“九服”(指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等九服。自王畿千里之外,每五百里为一服,依次为别),周公时显然不可能有如此辽阔的疆域。然而除此而外,周礼其余部分则什九是西周旧制,无可疑者。我考儒家的儒,得太宰“九两”的“儒以道得民”。了解到儒字古义是“有六艺以教民者”,证之以太史公谈论六家要指”说“儒者以六艺为法”,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而皆通。我考井田制,从地官载师而知古时远郊亦曰牧,实为恩格斯马尔克一文中所说的“公共马尔克”,近郊亦曰“农郊”(农郊取诗卫风硕人),实为恩格斯马尔克一文中所说的“分配马尔克”。从地官遂人而知井田制就是“把土地分配给单个家庭并定期实行重新分配”,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农村公社完全一致。其它如“合耦”之制,“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之制,等等,都不能伪,并不可能作于春秋中期以后。因此,我认为周礼一书是东迁以后某氏所作。作者得见西周王室档案,故讲古制极为纤悉具体。但其中也增入作者自己的设想。例如封国之制、畿服之制一类的东西,就是作者自己设想所制定的方案。这个方案,具有时代特点,不但西周不能为此方案,即春秋战国时人也不会作此方案。原因是春秋战国时,周室衰微已甚,降为二、三等小国,当时不会幻想它会复兴。而在西周的历史条件下,则不可能产生这样的设想。至于郑玄所说“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是没有根据的。 第二节 体例和内容周礼文繁事富,体大思精。全书用六官区分为六部分。今冬官全亡,地官司禄、夏官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掌疆、司甲、秋官掌察、掌货贿、都则、都士、家士诸职亦阙。六官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每一官都有“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数语冠首。以下,如在天官则说“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冢宰为六卿之首、百官之长,其职掌理天下政务,以辅佐王者统治天下。天官所属编制,上自大宰、小宰,下至屦人、夏采,包括六十二种职官。在地官则说“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地官之长大司徒,掌邦教、土地、赋税等。其编制有大司徒、小司徒、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以及饎人、槀人等。在春官则说“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宗伯为六卿之一,掌邦礼,主管宗庙祭祀等。春官的编制,上自大宗伯、小宗伯,下至都宗人、家宗人包括六十九种职官。在夏官则说“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夏官之长大司马,为六卿之一,掌军政,统领军队。夏官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司勋,以及撢人、都司马等六十八种官名。在秋官则说“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秋官大司寇为六卿之一,其职掌狱讼刑罚等司法政务。秋官之属有士师、乡土、遂士、掌交、朝大夫等六十五种官名。以上诸官均先叙其官名、爵等、员数,再分叙各自的职掌。周礼冬官全亡,以考工记补之。所记包括治木之工、治金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搏埴之工等,对于车、削、矢、剑、钟、量、甲、韦革、臯陶、染羽、磐、玉、弓等等的制作,叙述甚详。应该指出,周礼所说“惟王建国”的“国”,实包括王畿全部。“体国经野”的“国”,则为与野相对而言,但指远郊以内。至“以佐王均邦国”的“国”,则是指诸侯之国。一篇之内,用了三个“国”字,而义各不同,不可不辨。同时,“惟王建国”数语,是从一般意义来讲的。这个“王”不定指某王。表明这只是草拟一个备用的方案。第三节 史料价值、影响及注本读周礼,不仅可以考见古制,还可以看到周礼作者的逻辑思想。学者称赞孙诒让周礼正义“以太宰八法为纲领”。其实太宰的六典、八法、八则、八柄、八统、九职、九赋、九式、九贡、九两都有纲领意义。即都是运用逻辑思想,从复杂繁赜的职事中,概括为若干条原则。周礼六官所记,基本上是西周历史条件下的各种现实的政治制度。因此,有人以周礼嫔御、奄寺、饮食、酒浆、衣服、次舍、器用、货贿,皆领于冢宰,冕弁、车旗、宗祝、巫史、卜筮、瞽侑,皆领于宗伯,为周公相成王格心辅德之法。也有人以为周公成文武之德,相成王为太师,乃广置宫阙、猥亵、衣服、饮食、技艺之官以为属,必不然矣。这都是不懂得历史唯物主义,用后世之见来臆测古人的。殊不知周礼这些记载,恰是当时的真实情况。我们今日而欲考求中国古代的田制、兵制、学制、刑法、祀典诸大端,固舍是书莫属了。尽管自来学者对周礼一书疑信参半,然而此书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最显著的例子如王莽、王安石的变法、宇文泰的改革官制,有人认为就都是规摹周礼的。考工记亦是先秦古书,汉人用补周礼冬官。其书称“郑之刀”,又称“秦无庐”。而郑封于宣王时,秦封于孝王时,此书当然非周初作品。但不能因此就说考工记是战国末的书。梁启超虽然说考工记是战国末的书,但也不能不承认“其文体较古雅些,所叙之事也很结实,没有理想的话”其实,这一点正可作为它是周室东迁后的人所作的一个证据。考工记举出“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正因为此书是周人所作,所以对于车的构造记述特详。这一点也是考证考工记写作时代所应注意的。既然记文不是伪作,而在记里明白地举出这些,自然它不会是春秋或战国时人的作品了。至于记文的价值,今日讲工艺者,类能言之,就不在这里详说了。周礼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宝贵的历史资料。我们研究古代史,论证一些问题,都可加以利用,以期把历史变成科学。这样,我看它就是无价之宝。古今注释周礼的书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也没有必要一一列举。兹只举最基本的三部书:一、郑玄周礼注,二、贾公彦周礼注疏,三、孙诒让周礼正义。郑玄注成于东汉末,是在杜子春、郑兴、郑众、贾逵、马融诸家旧注的基础上完成的。实际上是给周礼学作了第一次总结。周礼郑注简奥融通,功力最深,为学周礼必读的书。贾公彦疏成于唐初,它是阐释郑注的。此书旧谓原出沈重周官礼义疏。实际上已包括魏晋六朝诸家之说,贾公彦在唐初为周礼学作了第二次总结。朱子语类论唐人诸经义疏,说“周礼注疏最好”,是有根据的。孙诒让正义成于清末,博采宋元明清诸家之说,疏通证明,折衷至当,在清人诸经新疏中,没有超过此书的。在目前,可以说是周礼学最后的一次总结。当然,由于历史局限性,不能说此书没有错误;不过错误很少。这就有待于后人继续研究了。郑玄周礼注通行版本很多,以四部丛刊影明翻宋刊本为最佳。贾公彦周礼注疏,阮元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本较好。董康诵芬室用宋椠影印周礼疏五十卷最称善本,然不易得。孙诒让周礼正义有光绪三十一年铅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