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旧体诗词格律入门文/凇水浮云一、诗的分类诗可分为“现代诗”与“旧体诗”两大类。现代诗又称为“新体新”,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旧体诗是与新体诗相对而言的。旧体诗又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为“格律诗”,因为“格律”形成于唐代,因此唐人称当时符合格律的诗为近体诗,以前那些不符合格律的诗(如楚辞、汉乐府诗等)为古体诗,被称之为“古风”,我们至今一直延用这种叫法。格律诗,又分为五言、七言和四句八句。四句的称为“绝句”,八句的称为“律诗”。这样又可分出: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符合格律的诗,称为“格律诗”。词,不存在“格律词”一说,如果填词,必须符合词谱的要求。词,形成于隋唐(当时称为“诗余”或“长短句”),兴于宋代,这是在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说,诗是词的基础,不懂写诗,就根本不能谈上填词。诗里最难学习和掌握的就是“近体诗(格律诗)”,但最美之处也隐藏在这里。二、格律诗的基本概念1、格:就是指格式,如诗的五言四句、七言四句、五言八句、七言八句,对仗等等;词,按词牌要求的字数、句数、阕数、每句字数、领字、叠字、对仗等等。2、律:是声调在句子中、诗中的规律,也就是“平仄”的分布规律(既“平仄格式”,相当于“平仄谱”),是约定俗成的,配以韵,读起来有声律(称为“韵律”)之美。中国古代声律: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 声:指发声,也就是指发声的调式,分四种,称“四声”。 声的区别,古今不同,古时分“平上去入”四声,今按标准的普通话,分“阴阳上(shng)去”四声。什么是平仄:平仄就是对四声的划分,将四声分为“平声”和“仄声”。具体的划分为:(1)古音:平(包括阴平、阳平)为“平”,“上、去、入”为仄。入声字如:白、菊、足、国、接、别等等。平水韵里平声分“上平”与“下平”,这是指刊行时书的上下册,对字的划分没有关系。(2)今音:“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也就是说:“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例:妈、麻、马、骂妈m、麻m为平声,马m、骂m为仄声。3、韵:简单理解,尾音相同,用在诗句结尾韵脚上的字,用现代普通话来说,就是韵母。古音写诗按平水韵(由宋末平水人刘渊刊行),填词按词林正韵(清代的戈载编),不能违背韵书的规定。词林正韵实际上也是平水韵,只是将其中的一部分韵部进行了合并。如平水韵中的一东、二冬,在词林正韵中就进行了合并,也就是说,“东”和“冬”,在填词时可作为同韵部的字使用,而在诗中是不可以的。今音写诗填词按标准的普通话,发音以新华字典为准。字典是字读音的标准“法典”, 但是字典不是韵书,字典是以声母划字,韵书是以韵母划字。中华诗词学会于2005年已公布了“中华新韵”,是以汉语拼音的韵母相同为划分,但有些发音相近的,可以进行合并(如:o、e 合并,i、合并,eng、ong合并等)。律诗是隔句用韵,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而首句可用韵也可不用韵。五言诗,以首句不用韵为常格,七言诗,以首句用韵为常格。三、律诗的格律要求先以五言为例:离离原上草,平平平仄仄野火烧不尽,仄仄平平仄(不,普通话读音是第四声,平水韵中为下平十一尤,平声)上面两句的平仄分布,就是平仄的标准分布规律。格律诗,还要讲“粘对”的。粘:是指两句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要声律相同,即上句这个位置是平,下句这个位置也要用平,反之亦同。对:有两个概念,一是声律相对,二是字义相对,也就是相反的意思。(1)律相对:是指两句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要声律相反,即上句这个位置是平,下句这个位置要用仄,反之亦同。既:平对仄,仄对平。根据这个道理,对上面的两句,我们采用对句,可得到下面两句:平平平仄仄 的对句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的对句 平平仄仄平四句组合起来为:平平平仄仄 离离原上草仄仄仄平平 一岁一枯荣(一入声)仄仄平平仄 野火烧不尽平平仄仄平 春风吹又生(2)字意相对:又称“对偶”,就是字意相对。“律意”全部相对的称为“对仗”。要求上下两句间相对应位置的字和词,词性要一致,意思要相反或相近,整句的意思不能相同,否则在诗和对联里就犯了“合掌”之病。在律上,五言诗,可一三不论,但二四要分清。意思是说:诗中的第一、三个字的平仄可不论,用平用仄都可以,但第二、四个字不能变,要分得清楚。本诗里的“吹”字,是应用仄声而用平了,这不算违背诗律(违背诗律称“出律”)。诗,两句为一联,律上要相对。绝句是四句,由两联组成,字意不要求相对(对仗)。一首诗里,律上要“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联间相粘,是指第一联的后句(对句)与第一联的前句(出句),相同位置的字平仄要相同(尤以“复数”位置上的字,“奇数”位置上的字不要求)。1、联内相对:例诗的第一联:平平平仄仄 离离原上草(出句,上联)仄仄仄平平 一岁一枯荣(对句,下联)第二字和第四字的“离”和“岁”、“上”和“枯”的平仄是相对(相反)的,这就是律相对。第二联:仄仄平平仄 野火烧不尽平平仄仄平 春风吹又生第二字和第四字的“火”和“风”、“不”和“又”的平仄是相对(相反)的,这也是律相对。2、联间相粘:仄仄仄平平 一岁一枯荣 第一联的对句(下联):仄仄平平仄 野火烧不尽 第二联的出句(上联):第二字“岁”和“火”,第四字“枯”和“不”平仄是相同的,这就是相粘。这样,得到律诗的四种基本标准句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有括号表示为可平可仄。离离原上草,平平平仄仄一岁一枯荣。仄仄仄平平 联内相对野火烧不尽,仄仄平平仄 联间相粘春风吹又生。平平仄仄平 联内相对按着这个规律,可写出下四句的平仄谱:平平平仄仄 远芳侵古道仄仄仄平平 晴翠接荒城(接入声)仄仄平平仄 又送王孙去平平仄仄平 萋萋满别情(别入声)白居易的这首五律“草”的平仄格律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拉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注:该用仄而用平,该用平而用仄(下同)。格律诗,要求必须用平声韵,不得用仄声韵。韵,用在偶数句的尾字上(称韵脚),而不用韵的句尾字必须用仄声字。首句可用韵也可不用韵。 根据这个要求,律诗的基本句式虽只有四种,但每个句式又都可作为首句,这样,可得到四种基本句式的组合。以绝句为例:五言绝句一平起仄收,首句不用韵。(起,是指第二字,收,是指收尾的字,下同)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终南望余雪 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二平起平收,首句用韵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闺人赠远 王涯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三仄起仄收,首句不用韵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何满子 张祜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四仄起平收,首句用韵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行宫 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以上就是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律,平起与仄起主要看第二个字,因第一个字可平可仄,不是确定的。七言诗七言诗,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加两个字而成。即起字为平,就前加两仄;起字为仄,就前加两平。基本句式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有括号表示为可平可仄。变化为四种格律(平仄谱)如下:七言绝句一仄起仄收,首句不用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二仄起平收,首句用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回乡偶书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三平起仄收,首句不用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南游感兴 窦巩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四平起平收,首句用韵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闺怨 王昌齡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符合格律的四句诗称为“律绝”,对不符合格律要求的四句诗,可称之为“古绝”。诗在写作上,讲起承转合,即第一句为全诗的开起(起头),第二句承接第一句的意思,第三句要为新的寓意而转,第四句要终结全诗。故,绝句的四句又有下面的说法:第一句为起句,第二句为承句,第三句为转句,第四句为结句。八句的律诗,亦按上述平仄规律(联内相对,联间相粘)接下后四句。得到律诗的平仄规律如下:五言律诗一平起仄收,首句不用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二平起平收,首句用韵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没蕃故人 张籍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三仄起仄收,首句不用韵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望月怀远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四仄起平收,首句用韵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七言律诗一仄起仄收,首句不用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咏怀古迹 其五 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二仄起平收,首句用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苏武庙 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三平起仄收,首句不用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四平起平收,首句用韵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源中丞 刘长卿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格律诗的格律,一共可分出十六个格律谱,即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各四个。对符合格律的八句诗称之为“律诗”,对不符合格律要求的八句诗,可称之为“古风”。如果律诗所用的拗句过多,也只能称之为“入律的古风”。律诗由四联组成,第一联称为首联(也称为起联),第二联称为颔联(也称承联),第三联称为颈联(也称转联),第四联称为尾联(又称合联或结联),意思也同于前述绝句的起、承、转、合。进一步说明的是,四句的绝句(指律绝),律必须要相粘对,字意不要求对仗;八句的律诗,除律必须要粘对外,字意上首联两句和尾联的两句不要求对仗,但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颈联(诗的第三联)尤严。对句数超过八句的长诗(符合“格律”要求),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对仗,这称之为“长律”或“排律”。对仗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对仗方式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词性相同,词意相反(对仗属于另一话题,此处不做深入阐述)。古风,对句子的数量、平仄规律与字数的长短均不做要求。但作为旧体诗,语言要精炼,表述要精美,不可太直白。因诗词终究不同于顺口溜、打油诗或是儿歌、普通韵文等。四、关于马蹄律与失替诗讲节奏,两个字为一个词的单元,七言诗,前四个字由两个词的单元构成(两个字为一个音节,既两个双音节),后面三个字可分为一二句式或是二一句式(双音节加单音节);五言诗是一个双音节加一个三字构成,但这结尾三字无论怎么断,一联内两句的断字必须相同,否则错了节奏。在偶数位上的字正处在节奏点上,所以平仄必须分清,不能错用。就像是马在奔走的时样子,后蹄踏前蹄,平仄的字是双双出现,这就是马蹄律。且在双数位上的字,平仄是交替出现的,如: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字是平,第四字是仄,第六字又是平,如果不是交替再现,就谓之“失替”,律诗要避免,算之一忌。七言诗,对于不是节奏点上的奇数位上的字,一般可不论平仄,这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清”。但一三五不论也不是绝对的,在后面的拗救中会谈到。五、孤平与拗救孤平,是指一个平脚(平声字收尾的句子,即用韵的句子)的句子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这是律诗的大忌(词中也要注避免孤平)。而仄脚的句子无所谓孤平问题。拗救,拗是指句子中有不符合平仄要求的字,这样的句子称为拗句。救,就是对拗句进行补救。具体说来,就是在句子中如果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不论是否犯了孤平),成为拗句,那么必须(或经常)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位置上的仄声字改用平声字,这就是救。拗救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本句自救。指本句出现拗字,就在本句适当位置加以补救。1、 第一字拗,第三字救。仄平仄仄平 救成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救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另一种七言的:平仄仄平平仄仄,第三个字用仄,第一个字就得用平。但七言里,第一个字该平而用仄,因这里距韵脚很远,又不犯孤平,属可救可不救。2、第三字拗,第四字救。平平仄仄仄 救成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救成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拗救,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必须平声(这属于失替,应该避免)。第二种:对句相救。指一联中如果出句用了拗字,对句就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用相应的字加以补救。1、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这种对句相救只能仄拗平救,不能平拗仄救。2、五言第三字相救。在五言中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一联中,出句第三字用了仄声,救成“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这属半拗,可救可不救。如果第四字用了仄声字,必须救:仄仄平仄仄,救成平平平仄平(但还是失替)。第三种: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1、在五言中,“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救成: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2、七言中,“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救成: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种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的拗救,古代诗人很愿意采用。特别注意,在诗句的最后三个字,不得有“三连平”和“三连仄”,就是说,句子结尾处不得有三个连续的平声字或三个连续的仄声字。例如:五言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写成“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就变成“三仄尾”和古风式的“三平调”(也称三平尾)了。所以,在这里,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平仄一定要论。六、词的格律词的格律是在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用律句(符合律的句子),但词有其自身的特点。诗的写作,称为“写诗”或“做诗”,而词的写作称为“填词”,这就是说,填词时,是要按词谱进行写作的,也就说是“按谱填词”。词在写作上,与诗不同。诗,有固定的格式,只要遵守前面所讲的十六种格式就可做诗。而词,古时来源于歌曲,是有了固定的曲子,按曲子填词,早称“曲子词”。现在曲子虽然没有了,但填词还是要按“词谱”进行填词(现在的谱,只剩下平仄了)。“词牌”(每首词的名字,有的词,同一首词就有几个名字)就有千余首,且每个词牌的词谱都不一样,所以,填词,首先要找到词谱,按谱填词。说到歌曲,就有欢快与忧愁,所以,词牌有的适合写雄壮的内容,有的适合写悲伤的内容,这样,填词前,一是要选择长短合适的词牌,二来还要看词牌适合写什么内容,不能弄错,否则会弄出笑话。如:忆江南(27字)、长相思(36字)适合写怀旧的内容,浣溪沙(42字)适合写情、景,临江仙(58字)适合写情,河满子(74字)适合写悲哀的情感,破阵子(62字)、沁园春(114字)、水调歌头(95字)、念奴娇(100字)、满江红(93字)适合写激越豪迈的内容,满庭芳(95字)适合写缠绵的内容,洞仙歌(83字)适合写情事,渔家傲(62字)、祝英台近(77字)适合写事,齐天乐(102字)适合写秋景等等。再如寿楼春,原是悼亡之作,宜寄托哀思,不可顾名思义用来祝寿;千秋岁凄凉幽怨、声情幽咽,宜表达悲伤感抑之情,绝不能祝寿喜庆等。而对于不能掌握词谱所能表达内容情感的,要多看古人的同词牌作品,从中体会,以免弄错或是不合适。关于词的长短,一般讲,59字以下为小令,60到99字为中调,100字以上为长调,这也是个大概的分法,也不绝对确定,还有别的说法。填词,必须要找来词谱为依据,常见的词谱为白香词谱,内有词谱100首,且还列有例词,基本都是定格(正格),有填词要求说明。最全的词谱是钦定词谱,但变体(变格)很多,现在还有很多词谱方面的书籍,网上也可以查到(相对而言,网上的准确率可能略低一点)。词与诗不同,不但语言表述与诗有区别,单就用韵上也不完全一样,有的是两句一用韵,有的是一句一用韵,有的是多句才用韵,有的还有变韵,也就是一首词中不一定用几个韵,随时要变韵,有用平声韵,有用仄声韵,还有平仄韵互用,这都要按词谱的要求。词,有一段的(单调),有两段的(双调),还有三段、四段的。一般以单调和双调为多,且绝大多数是双调。前一段称为“上阕”或“上片”,后一段称为“下阕”或“下片”。下片开头处称为“过片”或“换头”。现试以一首沁园春为例,谈一下词的填法。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 (句)千里冰封,(句)万里雪飘。(平韵)望长城内外,(句)惟余莽莽;(句)大河上下,(句)顿失滔滔。(协平韵)山舞银蛇,(句)原驰蜡象,(句)欲与天公试比高。(协平韵)须晴日,(句)看红装素裹,(句)分外妖娆。(协平韵)江山如此多娇,(协平韵)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协平韵)惜秦皇汉武,(句)略输文采;(句)唐宗宋祖,(句)稍逊风骚。(协平韵)一代天骄,(句)成吉思汗,(句) 只识弯弓射大雕。(协平韵)俱往矣,(句)数风流人物,(句)还看今朝。(协平韵)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声韵,仄声韵。白香词谱中的例词为陆游的“有感”(孤鹤归来,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交亲散落如云。又岂料而今余此身。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蓴。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为使现代读者熟悉,故我采用了毛泽东的词。词谱的解文中说:题考 【后汉书 窦宪传】:“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后沿以“沁圜”为公主第宅之代词,多见于唐人诗文。崔湜【侍宴长宁公主东庄】诗:“沁园东郭外,鸾驾一游盘。”储光羲【玉真公主山居】诗:“不言沁园好,独隐武陵花。”吴颂【代郭令公谢男尚主表】:“门开鲁馆,地列沁园。”本调沁园春。当创始于初唐,且出自侯门,可知也。万氏亦云:“沁园春是古调,作者极盛,其名最显。”又本调亦名寿星明。另有花发沁园春与本调无涉。 作法 本谓一百十四字。起首三句均四字,上两句句法相同,俱为仄仄平平。(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韵,重在第三字,必须用仄,是为拗句。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第四、五为四字对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与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与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协韵,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第八、九句又为四字对句,与过秦楼起二句同。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务用平仄平,亦拗句也。第十一句三字,应作平平仄,是乃定格。第十二、第十三,实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两句四字对偶而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次句四字,同前阕次句。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盖即上阕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与上阕同。我们每填一首词,一定要看每首词谱前面或是后面的说明,这里对填词的相关要求都说得很清楚。像这首词,“望长城内外”,“望”字是“一字领”(也称“一字豆”),要读作“望、长城内外”,万万不可读作或写作“望长、城内外”。毛泽东这首词,一字领的后面是对仗,“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里用的是“扇面对”,即隔句对,“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这种对仗,与诗的对仗也不太一样,诗的对仗要求律和字义都要相对,而词则不一定,这首的“长城内外”和“大河上下”就是字对而律粘,是属于对偶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这句,有时也被写作“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或“须晴日看红装素裹”,这后两种写法,都要按第一种写法来理解、来读,这“须晴日”三字,就是“三字豆”,既三个字与后续的语气要相连惯。词中一字领的字,一般要求用“去声”字,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还有的词牌要求用入声韵或是去声韵(如念奴娇、满江红用入声)。如按词林正韵填词当然没问题,按韵书的入声韵部选字就可以了,但是,如用新韵填词,因现代普通话中没有了入声,便可用仄声代替,但最好用去声,因古音中的入声和现代普通话的去声较相像,这样,才能保持原词牌所要求的效果。下阕(下片)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也同上阕,一字领后面的四字句也用的扇面对。词谱中如果有这方面的要求,就必须遵守,除非词谱中有可选择的政策,如“宜用”等字样,否则自己不能更改。象这首词,词谱中没有要求,且原例词中也没用对仗,这属于可对可不对,但一般情况下,以用对仗为佳。再有些词,对句式的要求也不一样,有的词就要求用拗句,反而用律句还是错误的。词谱标注中,“句”,是指不用韵的句子;“平韵”,是要求用平声韵(如有变韵,词谱上也有标注);“协平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年级上册三 凯蒂学艺-表内乘法(二)教案设计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1.3罗马帝国的兴衰 教学设计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送东阳马生序》同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2024吉林省水工局集团竞聘上岗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当好安全第一责任人培训
-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8课 《演唱 如今家乡山连山》教学设计
- 二 小制作-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9浮与沉
- 2024兵器装备集团陵川工业春季招聘开启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综合与实践 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 苏教版
- 蚂蚁咬伤患者的护理
- 生物质气化耦合氢合成绿色甲醇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申批备案
- 新146道100以内四个数字的加减法混合题目
- 小学语文“的、地、得”专项练习(附答案)
- 《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教程》(第二版)课件 2-项目三 威纶触摸屏的组态设计 任务一 触摸屏的组态与连接;触摸屏控制气缸推动
- 《Linux系统管理与配置》课件-项目三-任务5-Linux防火墙
- 2024至2030年中国去中心化标识符(DID)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中考英语688高频词大纲词频表
- YY-T 0954-2015 无源外科植入物-I型胶原蛋白植入剂
- 2024-2030年中国社区医院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脱硫技术方案钠碱法脱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