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总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孔子提出仁、礼学说,中庸观念,发展了传统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建立儒家学派。老子提出道。无为学说,开创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论传统,建立道家学派。墨子提出兼爱、非命等十大主张,一定程度修正儒家思想。(尚同是其理论核心,可考性强!)孙武,军事理论家,孙子兵法具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年)地主阶级改良派:孟轲地主阶级激进派:孙膑、管子四篇、后墨、荀况、韩非消极出世:庄周逻辑理论:惠施、公孙龙、后墨、易传补充中国辩证法四大流派:老庄、孙子兵法、周易、佛学(北大朱伯昆易学哲学史观点)第一章殷周时代的哲学掌握萌芽时期总体特点和时代背景,重点掌握几个概念点和时代背景,重点掌握几个概念绝地天通(参肖捷父的版本,以下简称肖版)物生有两(参肖版)否极泰来(方克立辞典,以下简称方典)和实生物(参肖版,背诵相应段落原文)洪范(参百科全书哲学卷,以下简称百科)赢缩转化(参肖版)五行(参考孔子研究2004年最后一期的相关文章)尚书(参百科)礼记(参百科)第二章 孔子总论总论儒家创始人,从未重点考过。复习要求:先掌握教材,适当补充。1、时代背景孔子态度正名(名教之始)对周礼的损益(五个要点:将周礼归纳为正名;道德教化;亲亲下的贤贤;仁为礼的内容;中庸的方法)2、仁:从颜渊问仁入手总论性质、特点、内容、条目,展开标准、基本要求、主观动机、条目和具体标准。3、先验论:(1)生知;学知教育思想方法; (2)仁学先验论与孟子人性论的差别。4、中庸之道:(认识论的思想方法)表述(程颐论中庸)、内涵、特点灵活性(绝四)和原则性(程颢论中庸)5、弃形保威天命观、两可敬事鬼神观掌握引文理解即可。具体内容1、通过“名教”概念掌握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对时代的认识,掌握孔子的名实观。分析名教影响甚大,可能考,注意其内涵和外延。如果考“正名”则稍加调整。要点肇始渊源,即孔子以名证实的观点; 背景孔子态度(引文,到教材中找,以下均如此)应对之法(引文); 名实观实质内涵; 影响:董仲舒构建名教理论的基础、魏晋玄学重要论题之一。2、简述孔子对周礼的损益。(了解理解即可,不会考)3、论述孔子仁的思想。分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非常重要,重点之一。注意把握与礼的关系。从未考过,考的可能性也不大。要点见上面总论。注意孔子部分引文一定要熟记。4、孟子四端说对孔子仁学先验论是如何发展的?分析自己编的题,综合对比,难点。复习过程中要不断修正补充。要点孔子的仁具有自觉主动性的特点(引文)途径(引文)这种特点是以仁学先验论为基础的。只是假定“己”心都是善的才具有道德价值,才能实现仁。孟子的四端说(展开)是天赋性善论,此点上继承了孔子的仁学先验论。差异:孔子将人分三等(引文),认为“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可以学而知之。但是孟子在理论上宣称“人皆可以为尧舜”。显然孔子仁学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中人,将下愚排除在外,孟子则不一样,其人性论在普遍性上较孔子更广。5、中庸分析儒家道统的核心概念,注意中庸、中庸、中庸之道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查找辞典辨析。以下要点并未作出很好的区分,含混。要点同上总论部分总结。注意此题与仁是本章核心重点。教材体系有共性,均为“一个表述三个要点”,并且注意二者与礼的密切关系。如果考名解,适当简略。总结本章重要的概念(红色为已考)名教 正名 仁 中庸 绝四 忠恕 克己复礼以为仁 五者 天命 与命与仁第三章 老子总论:教材内容不多,要补充,特别是名词解释。重点把握其本体论和辩证法。具体内容具体内容1、老子论“道”分析从本体论角度来看,老子的道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世界的本原;二是万物的规律。如论述题须将二者都答全。以下内容为道的本体论部分。此知识点可与庄子韩非对应观点做比较,曾考老庄道论异同比较。老子韩非子道论异同比较。要点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整个世界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引文)以“一”释“道”(引文)的两层含义:统一的状态;统一的原则。对道的认识把握:(引文)对道的各种描述。以“无”释“道”(引文)理解:老子所谓的“无”是指“道”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跟以前的哲学本原观相比,加深了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理解。注意老子论道部分总的两大块“描述解释”,解释时引入两个概念“一”和“无”,均要加以解释,再用于对道的解释。2、老子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分析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2层含义,与上面的1共同构成对世界的解释原则。并扩大到人类社会中解释社会现实,具有直观性。是名解已考知识点。要点老子辩证法总纲,认为一切事物都朝它的反面变化。对立是事物的本原“道”运动的原因;具体表现(引文):相互依赖(引文);相互转化(引文);缺陷:缺乏条件的对立转化(引文),“微明”的认识境界,与老子守柔处弱明哲保身的无为思想是一致的;以静为根的道论(引文)静是永恒的,动是暂时的。注意答题思路:总纲表现:局限性一、局限性二。注意局限性一中包括微明的名解;局限性二包括静为躁君的名解,都可能单独考。3、老子的认识论“涤除玄览”至“玄同”分析此部分教材体系不强,但是名解考点频频出现,一考再考。4、补充一些重要概念和命题,老子名解基本上不会超出这个范围了常道、上德、下德、玄德、玄牝、冲气、谷神、无极、有名、无名、常名、神嚣、众甫、天门、天网、虚极、静笃、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贵柔守雌、反者道之动、归根、复命、知常、习常、袭常、袭明、微明、玄同、道纪、玄通、神器、铸鼎象物、四大、自然、道法自然、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有为、无为、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不行而知、前识、静观、玄览、绝圣弃智、福祸相倚、正言若反、物极必反、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大音、大象、大巧、负阴而抱阳、不为而成、静为躁君、三宝、以德报怨、见素抱朴、知足常足、知足不辱、损有余而补不足、小国寡民、无欲、少私寡欲、绝仁弃义第四章 孙武总论总论孙武辩证法思想非常丰富,然教材体例基本不可能单独出大题,主要掌握名词解释具体内容具体内容1、五事分析已考,中哲常考含数字题,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总结。计篇所论战胜所需的五个条件。要点出处、原文、解释、评价。2、奇正相生分析已考,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要点出处; 原文表述,所谓正,解释;所谓奇,解释。(引文); 充分发挥指挥者主动灵活性(引文); 具体运用(引文); 评价。3、孙膑形胜与奇正相结合的思想。分析孙膑与孙子思想的关系须补充资料,教材较少。本题主要依据教材。要点孙膑强调(引文); 结合后的观点:认为(引文)又认为(引文); 出奇制胜即不能用与敌人同种态势与敌对抗,当以不同态势相抗,在敌人反应前取得胜利。田忌赛马即是典范。4、补充没考过的一个重要名解:禁详去疑。 第五章 墨子总论:总按照教材体系重点把握一下内容:兼爱、非攻、尚同、非命、三表等名词解释。逻辑学部分的名词解释。与孔子的比较。注意从整体抓住墨子思想,虽然不会出什么大题,但是答名词解释时要体现整体中的局部。具体内容:具体内容1、上述名解(略)2、逻辑学名词解释列举:取实予名、察类明故、兼以易别、以名举实、以说出故、以辞抒意、无故从有故、异类不比、大故小故、或、假、效、辟、侔、援、推等等。3、孔墨之别可以查找些文章,以教材为主。总结: 本章一般考名解,三表是重点,考了数次,逻辑学部分也要熟练掌握。第五章 孟子总论:孟子部分掌握“四端”及其修养方法,良知的认识论,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参考张世英的哲学导论),义利观。其他部分理解即可。具体内容内:1、“四端”学说分析孟子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已考名词解释。要点出处孟子告子上;原文;解释:孟子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此外,认为无此四心不能为人(引文);总之,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如果说为人不善,是由于他自己舍弃本性,没有很好的保持,不能说他没有善的本性。2、“反求诸己、养心莫善于寡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求放心”的修养方法。分析此四种方法是和孟子人性论相关的修养方法,如果考孟子人性论部分的大题,可以与四端说相结合,更全面。另外,此四种方法也可能出名词解释,要高度重视。3、良知说答题要点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以,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具体而言,通过尽心、思诚来求放心;尽心、思诚的解释;总结。4、孟子天人合一思想分析不属于教材体系,然很重要,抓住框架,自由发挥。框架天人合一:认识论、人性论、方法论; 三大命题: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5、补充重要的名词解释:正命、正己而物正、天爵。第七章 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思想总论:本章重点掌握心术、精气、静因之道三个要点。注意,本章内容的编写有特定的学术背景,现在如果对管子研究有兴趣,不能只停留在原来的四篇上。具体内容具体内容1、心术分析答题时如有书名号则答管子书中的内容,如果没有,则要先说一下心术广义的含义,再说以上的狭义含义。要点心术书中的内容结构大体内容简介;管子四篇中的心术的大意“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心治是国治也”解释并将上面引文连接通顺;韩非对心术的继承和发挥(引文)。2、精气分析第六感告诉我不会考,因为词源比较复杂,也不是管子中特有的概念,和“天”、“德”这样德概念比较类似。但涉及中国哲学本体论和伦理观合而为一的特点,故必须掌握。要点管子中的精气说的理论源头;表述(引文),和“形气”共同作用生人生物;与老子道的区别和联系;对精神性质的认定。注意两个特点:德作为本体的一部分;用精气解释认识的原因(比较西方哲学史上的流射说和流溢说)。3、虚一静因(静因之道)分析重要考点,已考数次,还会考。这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学习哲学的原则之一。荀子的虚一而静也是同样的意思。要点管四篇中的认识论法则和修养方法;主要内容:虚、一、静、因。逐字解释(引文);总体论述其观点(引文)。第八章 庄子总论:教材单薄,注意补充。王博的庄子哲学是本力作,但是我手上没有,反观去年的笔记,也不是很好,所以这章暂时空着,等资料充足时再补全。大家复习时注意上和老子的关系,下和魏晋玄学的关系。第九章 惠施和公孙龙总论:总名家代表人物,一个是相对主义,一个是绝对主义。重点把握逻辑学内容,题型以名词解释为主。具体内容具体内容1、合同异(略)2、惠施十事分析即庄子天下篇记载的惠施关于合同异的十个命题。基本上不会考,只有观点,没有论证。但是必须了解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5、10三个命题,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和逻辑学思想。3、善譬分析惠施的推类方法,说苑一书记载了他的例证和思想。与后墨“说知”推理过程和性质相同。详见百科全书哲学卷词条。4、离坚白、白马非马、名实论名词解释分析公孙龙的命题常考,只需说清楚观点,稍加评判即可,文言白话都行。5、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分析难点!与波菲利问题有得一比,注意阿伯拉尔的回答。原文 指物论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不为指而谓之指,是无部为指。以有不为指之无不为指,未可。以“指者天下之所无”。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也;不可谓无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与物非指也。使天下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天下无物,谁径谓指?天下有指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径谓无物非指?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译文参考庞朴的译本。要点根据方克立的版本战国时公孙龙的命题。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对这一命题历来有不同解释。有人认为“指”是指认、指称、名称,有名词和动词两种用法;“非”即不可以。是说“事物没用不可以指称的,但是指称本身不可以再指称”。还有人认为,“指”有两重含义,一是独立自藏的抽象实在,即本体界的“指”;一是体现在物身上的现象界的“指”。指出公孙龙的物不过是指的集合体,在他看来没有指就无所谓物,所以说“物莫非指”。而通过物体体现出来的现象界的指并非本体界的指,所以又说,“而指非指”。第十章 后期墨家总论四大部分:义利观、时空观、认识论、逻辑学。这部分主要考名词解释。具体内容1、义利观要点(1)义,利也。以利解释忠孝;(2)义的变化发展(引文)。2、时空观分析引文四段,外加与运动关系即可。3认识论分析掌握认识来源、分类、真理标准三大问题要点(1)认识来源:理论前提(引文);来源(引文);解释(引文);(2)分类:三种知;认识阶段;(3)真理标准:(即名实观)强调;批判。4、后墨的辩论原则四条分析原文背诵,解释清楚。5、概念、判断。推理分析内容较杂乱,分好类,搞清楚即可。要点达类私;尽或假;大故、小故;效辟侔援推。第十一章 易传总论: 易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比较复杂的专题,但是本章只是作为其产生时期所涉及的一些新东西来介绍,并未深入多少。可考的知识点不是很多具体内容:具体内容1、十翼分析本章唯一一个考过的名词解释,背诵课本第一节第一段即可。2、易传体系分析教材虽然第二节标为体系,实际上没有说的很清楚。不会怎么出题,补充些课外读物,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易传描述的宇宙生成图式太极演化论;道器关系;3、辩证法思想分析比较琐碎,掌握一些名词解释。易有太极、否极泰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4、补充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可能会考,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继善成性。总结建议参考朱伯菎的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的易传及其哲学部分,以便有个宏观的把握,不至于浑浑噩噩。第十一章 易传总论:总论易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比较复杂的专题,但是本章只是作为其产生时期所涉及的一些新东西来介绍,并未深入多少。可考的知识点不是很多。具体内容1、十翼分析本章唯一一个考过的名词解释,背诵课本第一节第一段即可。2、易传体系分析教材虽然第二节标为体系,实际上没有说的很清楚。不会怎么出题,补充些课外读物,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易传描述的宇宙生成图式太极演化论;道器关系;3、辩证法思想分析比较琐碎,掌握一些名词解释。易有太极、否极泰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4、补充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可能会考,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继善成性。总结建议参考朱伯菎的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的易传及其哲学部分,以便有个宏观的把握,不至于浑浑噩噩。第十四章 韩非总论总论韩非与及荀子部分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简略本中国哲学史通览,比较适合。韩非部分可能与其他人结合考大题的主要有老子和荀子,其他一般不会。新出现的术语要注意,比如03年考的抱法处势。还有四征、前识、参验、矛盾等等。韩非的道论是个重点。本章的名词解释部分不再具体分析,重点讲一下道论。具体容内1、韩非道论分析韩非的道论从理论继承关系上是老子的发展,但是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研究,又是韩非的哲学史论著,所以,老子和韩非的道论比较的可考性很强。要点韩非对道的理解; 与老子的差别; 道和理的差别; 道和德德关系。2、补充一个名词解释:缘道理。第十五章 先秦补遗总论: 北大的教材和武大的教材多少还是有些差别,有些知识点北大的教材上面没有,但是个人认为比较重要,还是掌握为好。具体内容:1、大学、中庸中的一些重要思想:中和位育、慎独、子思论“诚”;2、邹衍的五德终始、先验后推。3、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了解,最好掌握。学习先秦哲学的一些体会古文多读了点,自然就改不了口,用了不是很流畅的文言,说了些当时的感受。 治古人之学,无论中西,以马氏术语释之为大忌。非不真也。古人未达今人之思,亦无今人之名,释则失其味也。以今人之成就于古人之学妄加囿论,肆意批驳,亦非可取之道也。 窃以为,当以其思之境、其名之论为本,考其言之征,以其思思之,因其物释道。管子云:“虚一静因”,此之谓也。吾辈当探各派之源流,明百家之纵横。见百家争鸣之峥嵘,莫使之若残简散于暗隅,失其光华。先秦之学,中华文化之源头,历代同奉共伐,损益阐发,含混复杂,当明其所争,考是非得失,博采众长,切勿因陋就简、抱残守缺,执其一端以为是。 第二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总论】总论汉唐时期实际上可以细分为经学、玄学、佛学、道教、儒学等几个方面。相对集中了中国哲学史的难点,要好好学习,不参考一些专著,是很难理解这部分的。第一章 汉初的哲学思想总论: 掌握黄老之学、新道家总体特征、贾谊部分名解、贾谊论礼法关系即可。具体内容:1、名解“黄老之学”分析史料学题目,考察知识面,涉及一些重要文献的发现,可能考。要点以黄帝书和老子为经典的汉初形成的新道家之学;以陆贾、盖公、司马谈(注意: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有黄老之学特征的,不是很客观,如果有古文今译,要注意!)为代表; 黄帝书东汉时亡佚,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四篇佚文经法、十大经、称、道原据考证是其中重要部分; 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概括,新道家是对六家的批判综合。对物主张;考察名实上;形神问题上;(以上要点见肖版教材) 总体上,属于道家,吸纳部分法家儒家思想; 中国哲学史通览相应部分要补充过来。注意答题时讲明时代、代表人物、研究典籍、思想特征、发展式微即可。2、陆贾分析注意他以仁义为最高道德原则,以无为为政治最高理想的儒道兼综的思想特点,不太可能考。3、六理分析重点!已考数次。此名词是黄老之学的观点,贾谊后来成熟的作品已不再如此。要点出处; 思想渊源; 德; 道; 总体评价。4、贾谊论礼法关系分析此处贾谊论礼法是对荀子兼重礼法的发挥,是先秦礼法之争的总结。要点礼法关系; 礼法效果; 总结。第二章 董仲舒总论总论董仲舒是西汉时期官方哲学代表,儒家之首。董的学说可以用天人关系来概括。天:(君权)天人关系:(天人感应、人副天数、事各顺于名)人:(性三品、三统三正)具体而言,掌握几个重要名解和命题:大一统、王道通三、经权、天人感应、人副天数、事各顺于名、三统三正。此外,重点掌握五行学说和人性论的论述。具体内容:具体内容1、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分析承前启后,较重要,当牢记。要点理论渊源; 阴阳伦理化; 五行的三个论述(相生、相胜、顺逆),重视土的思想; 对白虎通的影响。2、董的性三品说要点上承孔子上智、中人、下愚三分之法,改造为; 对三品的认识; 教化对品性的作用、王的任务“继天成性”。总结董仲舒的体系: 谴告 天意人副天数 / | / | 王 三统三正 / | 正名圣人三纲五常中民 | / 阴阳五行 / / 斗筲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总论:扬雄著法言、太玄仿周易、论语,其三分法是一特色,玄的本体论是一特色,善恶混的人性论是一特色。后世韩愈、王安石对其较为推崇。相关部分要联系(韩愈、王安石的人性论)。桓谭著新论批判谶纬迷信,对神学目的论亦有所批判。对王充有很大影响,最重要的贡献是“以烛火喻形神”的唯物主义形神关系论。具体内容内容1、摛措阴阳而发气分析扬雄的“玄”本体论。要点描述、与阴阳关系、内涵、理论体系中的价值意义。2、扬雄三分法的世界图式:“方州部家”、“九天”、“九地”、“九等”、“九属”分析与周易传统的二分法相比,有特色,对数学派有影响,熟悉即可。3、扬雄的认识论分析了解即可,非重点。4、性善恶混说分析这么个性的观点,肯定是重点了。要点前人的善、恶说代表; 扬雄的认识; 扬雄的人性论基础上的学习观。5、因革之论分析了解即可6、“以烛火喻形神”命题分析联系佛教思想。不是很复杂,要点背书第四章 谶纬和白虎通总论总论谶几乎没有涉及,纬书以乾凿度为重点,易学哲学史中说乾凿度从易学史的角度来看是汉易的系辞传,对汉唐易学发展影响很大。以卦气说为主导思想。教材未对卦气说和京房易传做系统介绍,所以对纬书的理解缺失一环,难于理解主要是这个原因。白虎通则涉及到和董仲舒的承继,其中的五行思想也比较重要。具体内容1、谶纬名词解释分析背熟,简单的知识点,了解一两个具体的谶纬实例。2、论述乾凿度中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的思想。分析纬书中重要的思想,已考过!具体内容略补充朱先生的易学哲学史中详细谈了这个问题,从本体论角度分析了乾凿度的太易说。将上述四者归为两个阶段,太易是一个阶段,后三者是一个阶段。并归纳了太易说三点重要意义。(1)太易说是乾凿度的筮法和世界的本源观;(2)太易说目的是为了说明卦画的起源;(3)乾凿度作为一种解易的著作,所以讨论宇宙的起源,但也为孟京倡导的卦气说提供了一种哲学依据。有兴趣的可以详细看看原书的论证过程,考试答题光靠观点很难在大题上拿分。3、论述乾凿度中关于易的思想。分析去年未曾看过易学哲学史,自己编了这道题,帮助理解记忆书中琐碎知识点,现在看来没有必要,不可能这么考。但是对于学习教材还是有用的,可以自己总结一下。4、试论述易纬中具有代表性的卦气说。分析此题亦是去年自己编的,如果今年自己编可能改为“试阐述易纬中的卦气思想”。要点“一七九”三阶段说; 八卦配四方四时说; 八卦配五常说; 六十四卦配四时说。5、试论述易纬中的象数之学。分析这种题绝对不会这样考,教材提供的知识太少了,答好很难。但是可以把教材中剩下的知识点概括起来,所以拟了这道题。要点象数之学含义; 大衍之数的解释; 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的解释。6、谶纬和白虎通思想异同比较。分析比较的方法是学习哲学史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自己拓宽视野,深化认识,打开思路。此题下面的要点罗列不是很好,希望大家自己总结出更好的。要点异: 理论来源; 哲学特色、重点; 理论地位; 同: 继承性; 目的; 手段。7、阐述白虎通从物质性能上构建的五行学说。略8、白虎通对董仲舒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分析纵向对比。理论关系密切,重要!要点五行说;天人之际;三纲、三从、三命;三统三正;三教注意总体答题思路是董仲舒提出的观点白虎通理论论证和补充发展。第五章 王充总论总论写这本教材的时候,这部分可是当时的主旋律啊!气一元论人性论;认识论;形神观;偶然论。王充在哲学史上的前后相继性比较明显,所以是考试重点具体内容具体内容1、王充的气一元论。要点提法及气的属性; 对目的论的批判吸取老子自然无为思想; “元气”生人批天人感应。2、王充对董仲舒的批判。要点批天意神学目的论; 批天人感应;批君权神授;批谴告;批迷信(卜筮、祭祀、鬼神)3、王充的形神关系论(精气说)分析精气、精神、形体三分法,有特色!要点人与物之别; 精神作用的原因;精气与精神的关系; 精神跟物质的关系;精气与物质的关系;理论缺陷 4、王充的性三等“元气”说。分析很有特色的人性论,认为习染可以变化人性。要点略5、认识论知识点汇集无生知者;批判墨子的经验论;以心原物,既重感觉,也要诠订于内;重效验、验证;重实际经验。6、命定偶然论。分析此部分是重点,肖版教材更为详尽。要点气禀论富贵贫贱;时、偶、幸、遇的命定论;区别命与德的关系(本体论与伦理学的区分)。第六章 两汉时期补遗1、经学分析不了解这个概念很难正确客观的学好两汉时期的哲学史,考不考不是很重要,要掌握,至少看中国哲学史通览相关部分,网上亦有范文澜的经学论著,是很专业的参考。要点了解分类、发展、代表人物、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各自的特点、产生的影响等等。2七略分析其中部分是具有哲学史特征的著述,所以可能考个史料学类的名解或是从中(七略亡佚,汉书艺文志可观大略)节选一段来个古文标点今译。要点西汉末年刘歆集六艺群书分类而撰;主旨内容;现主要思想保存于汉书艺文志。两汉时期学习体会 自秦始,学术即与政治难舍难分。先秦政乱,百家争鸣。两汉治下隐患,故以黄老为先,儒道亦有新创。然重神学迷信之风日盛,实乃无为所必至。故治世虽明心术,然心术亦不能保其位,休养生息,当有所作为,无革新之道必亡。 两汉之学当明了经学、黄老、谶纬之间关系。初,愚以为经学与后者为表里关系。实则不然,当深究之。 考试之中与以上之论不甚相关。董仲舒所论以体系明之,扬雄之论个性有加。贾、桓等人可考之处甚少,详备之。谶纬自成易学系统,亦是难点。人性之论此期有三个代表:性三品、善恶混、气之多少习染之性。 总观两汉之学重宇宙生成之论,少形上之论,至魏晋由辅嗣“以无为本”始一改其貌。 第七章 王弼总论总论魏晋玄学部分的笔记因为时间的原因,做的不是很好,但是如果该部分看完魏晋玄学论稿或是汤一介的相关书籍,基本上就够用了。涉及到部分和庄子有关的内容要注意比较。 关于王弼,教材只是涉及名教自然、以无为本、得意忘象三命题(治众者至寡非哲学!)于其内在关系把握不足,与玄学各派各家关系亦不明了。王弼哲学的特点:摆脱经学束缚,以言意之辩为方法注老子、论语、周易。调和孔子和老子之说,体无(自然无为),但亦重名教。有崇本举末、崇本抑末二说。具体内容1、王弼对自然与名教的论述。分析96年真题,调和矛盾之说,是哲学史上的关节点,重要。答题时注意与其他各派对比。答题要点该命题的价值、地位、背景,简单解释;(教材)在王弼学说中的地位,综述王弼对此问题的态度(用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的论点);崇本举末、崇本抑末对此问题的解释;(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通论观点);“圣人有情”二者的中通环节,天人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对孔老的调和(用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的论点)。2、分析评价王弼“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分析02年真题,以魏晋玄学论稿中的渐进论立论,与汉学之别。用中国哲学范畴通论内容调整部分论述。要点本体论的三层含义: 体用如一,有无不二; 无本有末; 崇本举末、崇本息末。注意王弼将本末、体用、一多、动静、言意、自然名教等概念引入本体论,用以说明有无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哲学思辩的体系。在有无问题上,王弼不再从动态的角度描述无生天地万物的过程,而是着力从静态的角度探讨天地万物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和依据,从宇宙生成论转化为本体论,是哲学思维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和跃进。但是,“以无为本”的哲学体系也保留了宇宙生成论的因素。其中承认”有生于无“,无在有之先,无独立于有存在与有无一体、体用一如的本体论是有矛盾的。当注意区别。3、王弼的“得意在忘象”。要点言意之辩综述; 王弼的观点。4、注意补充王弼”圣人有情“的思想(汤用彤观点),是哲学史一条重要的发展线索。第八章 裴頠和欧阳建总述:教材体系是与王弼所列出观点对应设置的,内容不丰富。要补充。具体内容1、裴頠的崇有论。分析不可能单独考,结合王弼、僧肇或郭象考答题,亦可能考标点今译。参考中国哲学范畴通论和魏晋玄学论稿。要点核心思想; 表述;三个层次的理解; 从生成论和本体论的角度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总结。2、“三理”名解分析已考,重点!背即可。要点略3、言尽意论分析重点,言意之辩中重要的一家理论。要点对比王弼部分。但不能失了欧阳建的体系。第九章 郭象总论:从玄学的总体发展中把握郭象独化论的特点,抓住“独化于玄冥之境:。因果论联系佛学思想。名教自然、有无、圣人、冥然自合等体系关系。注意其“命、理”说开宋明理学先河。具体内容:具体内容越是重要的反而越是很难给出些要点了,主要是没有几本参考书,教材的东西的确很难理解,换句话说,很难从哲学家本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应付考试,还是列举考点吧。这部分我还是以中国哲学范畴通论为主要参考的。1、郭象的“独化”说。(独化于玄冥之境名词解释)2、郭象的时空观。(了解即可)3、独化而足名词解释。4、冥然自合的认识论。5、政治理论(这部分不是重点,了解即可)补充:补充魏晋玄学论稿中一些重要的论点摘引:1、言意之辩的意义:经籍的解释;忘象忘言不但为解释经籍的要法,亦且深契合于玄学之宗旨。(本体论之体用之辩即方法上所称言意之别);忘言得意之义亦用以会通儒道二家之学;言意之辩不惟与玄理有关,亦于名士之立身行事有影响。2、玄学与早期佛学的对应关系:(魏晋僧俗四派)王弼本无宗;向、郭即色宗;周彦伦三宗(不空假名、空假名、假名空);僧肇之不真空义。3、流派综述:王弼注老而阐贵无之学,向、郭释庄而有崇有之论。僧肇解空第一。周彦伦三宗论假名空宗上承肇公之学。4、名教与自然(立论:魏晋时代“一般思想”的中心问题是“理想的圣人的人格究竟是怎样的?”)温和派:何晏、王弼;向秀、郭象。激烈派:阮籍、嵇康。同:均推崇自然;异:对名教批判有别。5、阮籍嵇康的观点中跟美学相关的命题无需太重视,考美学方向才是重点,中哲部分不会侧重,其他的内容可以看看武大肖捷父版的,也有考的可能。第十章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总论:总论这部分涉及到一个印度佛教本来面目以及传播到中国后的变化问题。印度佛教内容没有怎么看过。所以,总体的认识也不是很深入,只能就教材补充些要点了。以后有空一定要补看些印度佛学的书。大乘般若学以证“缘起性空”为主旨,当时佛学中心有两个,南有道安,北有鸠摩罗什。道安其后六家七宗(本无、心无、即色分别与贵无、崇有、独化的玄学学说相对应)。鸠摩罗什后有僧肇。涅槃学则有“涅槃圣”竺道生。般若学讲现实世界的虚幻,涅槃学证彼岸世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测试卷及答案
- 连接蛋白相互作用
- 2024-2030年中国智能万能电视遥控器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2024至2030年鉴伪点钞机专用滤光片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旅游小镇建设行业发展模式及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 城市轨道交通的环保与绿色出行推广考核试卷
- 2024-2030年中国拆车件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扎绞纱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手工工艺品行业前景分析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
- 煤炭加工的能源节约与环保考核试卷
-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报告备案表
- 数据清洗课件-第4章-数据采集与抽取
- 2023年新改版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梳理
- 小学英语-There is an old building in my school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GB/T 16935.1-2023低压供电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1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
-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八 肠道杆菌的检验(三)
- 23秋国家开放大学《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形考作业1-3+终考作业参考答案
- MSA-GRR数据自动生成工具(已经解密)
- 义务教育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
- 中考英语命题分析课件
- 2023年高考模拟三元思辨作文“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讲评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