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论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1)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与输导 (2)光合作用(3)养分的转移与运输(4)生长与发育(5)产物的积累与贮存(产量)(6)产物的消化、水解与利用(品质)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控制植物病害的一门生物学科。 研究的内容: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病原生物以及环境条件;病原生物和环境条件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机制;病原生物和寄主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防止病害的发生,减轻病害带来的损失的控制措施在一定条件下,植物受到致病因素(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强度或持续的时间超过了植物的忍耐范围,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形态上表现出异常,甚至死亡。植物的这种不正常状态就是植物病害。植物产生病害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感病的植物、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症状:植物遭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袭后,其内部的生理活动、细胞组织结构和外部器官形态表现出的某种异常状态。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同源异症:同一病原物在寄主植物上产生不同类型的症状同症异源:植物表现的症状相同,而引起病害的病原不同隐症现象 (masking of symptom):植物出现症状以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症状消失;条件恢复,症状又重新出现的现象。如:PVX危害马铃薯,低温隐症;高温显证。不显性感染:植物带有病毒或类病毒而不表现症状的现象。潜伏侵染:病原物侵染植物后,由于条件不适于病害的扩展,在相当上的时间内不表现症状,条件适宜,产生症状复合症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物同时危害同一 植株而引起的共同症状继发性病害:植物发生一种病害后,其抗逆力降低,继而发生另一种病害,这一后发生的病害称为继发性病害。并发性病害:植物发生一种病害的同时,伴随另一种病害的发生,这一伴随发生的病害称为并发性病害。植物发生病害要产生病理变化,其病变过程包括:生理生化病变、细胞组织病变和形态病变。虫害造成虫伤,可在被害部发现虫体或虫粪。伤害是指各种机损伤械,无病理变化。原核生物的危害:引起农副产品和食品的腐败变质。引起人、畜疾病。(肺炎、脑膜炎、痢疾、破伤风、猩红热、 霍乱、白喉、鼠疫、炭疽病等。)诱发产生植物霜冻。引起植物病害。 原核生物的利用:促进自然界物质的分解,使物质的循环得以实现。食品发酵工艺中的应用(醋酸菌、乳酸菌、谷氨酸棒状杆菌)优化植物对土壤中营养的利用。(原核生物的固氮、氨化、硝化、解磷、解钾作用。)对植物的生物保护。(生防菌的控病、杀虫、果蔬防腐。)污水处理、遗传工程等等。 代表种属:土壤杆菌属、欧文氏菌属、假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布克氏菌属、拉尔氏菌属、木质部小菌属、韧皮部杆菌属、棒形杆菌属、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红球菌属Rhodococc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植物菌原体病害的主要特点:植物菌原体侵染植物后引起的症状大多为黄化、矮缩、丛生和叶、芽变小。 植物菌原体的传播必须依靠介体昆虫,主要有叶蝉、飞虱,其传播方式与循回型病毒传播相似,多数介体可终身带菌但不卵传。四环素类抗生素对菌原体病害有一定疗效,能抑制症状的发展。分类依据:致病性状、生理生化性状、形态特征和培养性状、遗传性状芽孢是某些细菌在生长后期于细胞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具高度折光的内生孢子。伴孢晶体是靠近芽孢,形成的一个菱形或方形、不规则形的多肽结晶,对鳞翅目等昆虫幼虫具有很强毒性。致病变种:是指一个菌系或一些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菌系,与同一个种或亚种的其他菌系在致病性方面(包括危害症状,寄主范围)有区别;致病变种是种、亚种下的分类单元。生物变种或生物型:指同一种内不同菌株对某几项生化或生理反应相同的菌株群。 血清变种或血清型:指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的菌株群。 噬菌体变种或噬菌体型:指对某几种噬菌体具有相同敏感性的菌株。鞭毛菌亚门真菌(Mastigomycotina):营养体是无隔菌丝体,少数是原质团或单细胞,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或休眠孢子囊。分纲依据:游动孢子鞭毛的数目、类型及着生位置。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十字花科根肿病 接合菌亚门真菌( Zygomycotina ):营养体多数是无隔菌丝体,高等接合菌的菌丝有隔膜,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分纲依据:生活习性、孢子类型和着生位置以及菌丝体发育程度。根霉属(Rhizopus) =红苕软腐病子囊菌亚门真菌(Ascomycotina):营养体多是有隔菌丝体,少数是单细胞,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以及厚垣孢子、节孢子、芽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分纲依据:子囊果的有无,类型和子囊壁的层数以及寄主类群 叉丝壳属(Microsphaera)=栗树白粉病担子菌亚门真菌(Basidiomycotina):营养体是有隔菌丝体,双核菌丝体的生长具有锁状联 合现象,无性繁殖简单,不发达,有性生殖产生担孢子。分纲依据:担子果的有无,担子果的类型 黑粉菌属(Ustilago)=玉蜀黍黑粉病半知菌亚门真菌 (Deuteromycotina):营养体多数是有隔菌丝体,少数为单细胞。菌丝体可形成子座、菌核。无性繁殖形成各式分生孢子。缺乏有性阶段。 分纲依据:是否形成载孢体和载孢体的类型,以及营养体的类型。 丝核菌属(Rhizoctonia)=水稻纹枯病 第四章 植物病毒植物病毒:是一类比较原始的、结构简单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由核酸和保护性蛋白衣壳组成,又称分子寄生物。核酸多分体病毒:是指病毒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核酸链上,分别包装在不同的病毒粒体里。这种分段的基因组被称为多组分基因组;含多组分基因组的病毒被称为多分体病毒。根据基因组分离和侵染所必需的状况可将正单链 RNA病毒分为单分体病毒、双分体病毒和三分体病毒(核酸包被在三种粒体中的病毒。)单分体病毒:遗传信息存于1条核酸链上,包被在一个病毒粒体内的病毒植物病毒从一植株转移或扩散到其它植物的过程称为传播,而从植物的一个局部到局部的过程称为移动。根据自然传播方式的不同,传播可以分为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两类植物病毒分类依据的是病毒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质: 1.构成病毒基因的核酸类型(DNA或RNA); 2.核酸是单链还是双链; 3.病毒粒体是否存在脂蛋白包膜; 4.病毒形态; 5.核酸分段情况;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 )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 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 草环斑病毒(Tobacco ringspot virus, TRSV)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Wheat soil-borne mosaic virus, WSMV) 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 RDV)亚病毒:是一类不具有完整病毒结构或功能的分子生物。类病毒的主要特性:潜育期长、耐热性、高侵染活性、局限的存在部位、核酸组成相近、不显性感染、传播方式简单。卫星病毒与拟病毒比较:相同点:卫星病毒的核酸和拟病毒都需依靠辅助病毒的核酸才能增殖复制。不同点:卫星病毒是真病毒,有蛋白质衣壳;而拟病毒不能编码蛋白,只能寄存在辅助病毒中。植物病毒病的诊断:一是对发病植物标本初步检查和判断;二是对确信的病毒病标本做进一步的实验诊断,必要时还需作进一步的病原鉴定。一、病害初步识别二、实验室诊断(一)鉴别寄主诊断(二)传染实验(三)显微镜观察(四)血清学技术(五)核酸杂交及PCR技术(六)物理化学特性植物病毒的稳定性:钝化温度、稀释限点、体外成活期植物病毒的侵入:从机械作用造成的微伤(fine wound)侵入植物细胞,传毒介体所造成的微伤侵入植物细胞,传毒介体直接将病毒引入植物细胞,也可通过嫁接和花粉细胞的授精融合方式进入植物细胞。植物病毒的相互关系:协生作用:混合侵染后,引起的症状比两种病毒单独侵染时更为严重。颉颃作用:一种病毒对另一种病毒产生抑制作用。交互保护作用:先侵染的病毒株系保护植物不受另一株系的侵染。根据病毒是否在虫体内循环、是否增殖以及介体持毒的时间长短可划分为: 非循回型:病毒不在虫体内循环,也不增殖,只附着在口器上传毒。该类病毒称为非循回型病毒,传毒的持续时间为非持久性。循回型:病毒经口针、前消化道、后消化道,进入血液循环后到达唾液腺,再经口针传播。该类病毒称为循回型病毒,传毒的持续时间为持久性或半持久性 。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植物线虫都是活体营养生物,可分为外寄生和内寄生两种方式。外寄生线虫仅以口针穿刺到寄主组织内吸食,而虫体留在植物体外。内寄生线虫全部进入植物体内吸食,有的固定在一处寄生,但多数在寄生过程中是移动的。线虫对植物的致病作用,除了直接造成损伤和掠夺营养外,主要是线虫在穿刺寄生时分泌的唾液中含有许多酶或毒素,引起各种病变。线虫病害症状:植物地上部的症状有顶芽和花芽的坏死,茎叶的卷曲或组织的坏死,形成叶瘦或种疫等根部受害的症状,有的生长点被破坏而停止生长或卷曲,根上形成瘤肿或过度分枝,根部组织的坏死和腐烂等。多肉的地下根或茎受害后。组织先坏死,以后由于其它微生物的侵染而腐烂。根部受害后,地上部的生长受到影响,表现为植株矮小,色泽失常和早衰等症状,严重时整株枯死 植物病原线虫主要分布在垫刃目和矛线目两个目内,垫刃目属于侧尾腺口纲,矛线目属于无侧尾腺口纲。线虫病害的诊断:由于线虫的穿刺吸食对寄主细胞的刺激和破坏作用,植物线虫病害的症状往往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黄化、局部畸形和根部腐烂等。一般在植物的受害部位,特别是根结、虫瘿内有线虫虫体和卵,可以直接或分离后镜检。诊断时应注意,植物内寄生线虫容易在病部分离到,而根的外寄生线虫一般需要从根围土壤中分离。分离的线虫还需进行人工接种试验,完成柯赫法则各步骤,以确定其病原性。一种植物常常可以被多种线虫寄生;有些线虫还与真菌、细菌等一起,引起复合侵染。1、 为什么把线虫列为植物病原物?谈谈线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线虫能取食真菌,为害动物、人和植物。枯死、萎蔫、畸形。2、引起植物病害的线虫主要有哪些类群?异皮线虫属、滑刃线虫属、粒线虫属、茎线虫属、根结线虫属3、 植物线虫的主要分类依据是什么?以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为主,特别是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辅以细胞学如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学结合寄主反应、脂酶在聚丙烯胺凝胶电泳反应上的差异。4、简述植物寄生线虫的生活史和生长发育所需的生态环境条件。卵幼虫成虫交配产卵(概念)湿度:线虫需要在湿润的环境条件生长繁殖(亲水性),在干燥的空气中很快死亡。温度:生长发育适温2030,致死温度,热水4050,10分钟。酸碱度:pH值在4.7,线虫几乎不繁殖。土壤的温湿度高、线虫活跃,养分消耗快,存活期短。土壤板结、淹水、通气条件不良,线虫生长发育受阻(需氧性),因此线虫一般表现为:怕干、怕淹。寄主组织是植物线虫的适宜生态环境。天敌:原生动物、肉食性线虫、真菌、螨类等。5、试述线虫对植物的致病为害特点。 植物线虫比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等更有主动侵袭植物的能力和自行转移为害的特点。一些线虫还能诱导、传带病原真菌、细菌、病毒,造成复合病害。原生动物引致的病害:侵染大戟的产乳细胞(乳汁管),产胶植物的含乳细胞。可可树、棕榈树的韧皮部。引致咖啡树韧皮部坏死病。引致南美洲的椰子心腐病。第六章 寄生性植物寄生性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是缺乏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自养,必须从其他的植物上获取营养物质而营寄生生活的植物。全寄生: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的寄生方式。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附生植物:常依附在一些木本植物上,从这些木本植物表面吸取一些无机盐或可溶性物质,它们对宿主无明显的损害或影响,也未建立寄生关系的一些高等植物。重寄生:以水寄生为寄主。寄生性植物的防治:1、轮作:根据寄主范围不同。2、精选播种材料,种植诱发植物。3、清除吸根。4、深翻深埋。5、生物防治:炭疽菌防治菟丝子。鲁保1号。6、喷除草剂、杀菌剂。7、加强检疫。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列当科、桑寄生可、菟丝子科、樟科、玄参科菟丝子检疫及防治措施:1如发现有菟丝子混杂,过筛,将筛下的菟丝子作销毁处理。2用玉米、高梁、谷子等谷类作物与大豆轮作,防除效果很好。3豆科牧草和亚麻应建立留种区,严格防止菟丝子混杂。4除草剂对菟丝子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胺草磷、地乐胺防治大豆田中的菟丝子有高效,寄生性藻类防治:通风透光,增强树势;化学防治:铜制剂、硫制剂等。致病性主要表现在与寄主争夺营养而抑制寄主的生长。第七章 非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的一类病害。病因:1、不适宜的环境因素:物理因素: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异常;化学因素: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的毒害。2、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因子,但由于没有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关系:非侵染性病害使植物抗病性降低,利于侵染性病原的侵入和发病;侵染性病害有时也削弱植物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营养失调:1.缺素症:植物缺乏某种元素或其比例失调。老叶:缺N(黄化)、P(紫色)、K(叶枯)、Mg(明脉)、Zn(小叶)。新叶:Ca(芽枯)、Fe(白叶)、S(黄化)、Mn(失绿斑)、Cu(幼叶萎蔫)2.多素症:某些元素过量导致植物中毒,如粪肥害、药害、盐碱地。植物的药害:农药、化肥、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急性药害、慢性药害)气候因素:1温度:高温(灼伤)、低温(冷害、冻害)、变温(温差过大)。2水分湿度:水淹(沤根)、干旱(萎蔫)、水分骤变(裂果)、干热风(卷叶)。3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第八章 侵染过程侵染过程分为4个时期: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侵染过程: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发病的连续过程。也即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环境因素影响)接触期: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直接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与寄主可侵染部位接触,然后至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分为接触前、接触后两个时期)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主关系的这段时间。(侵入途径:直接穿透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侵染剂量:侵入所需的最低数量。(病原物的侵入要有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侵染和发病。)潜育期: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的时期。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时期。寄生物营养方式(2种):1.死体营养型:病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的细胞中吸取养分。属于这一类的病原物都是非专性寄生的,有时称作死体营养寄生物。2. 活体营养型:病原物和活的细胞建立密切的营养关系,有时称作活体营养寄生物。潜育期的长短影响因素:寄主种类、发育期、营养条件有关、环境(温度的影响最大)。发病期:植物受到侵染后,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即表现症状而发病,从出现症状开始即进入发病期。(病原物扩大危害、许多病原物大量产生繁殖体的时期。)第九章 病害循环病害循环/侵染循环: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初次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开始生长以后引起最初的侵染。(引起植物生长季最初的侵染)再次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以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和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侵染。(引起病害在生长季节中的蔓延)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方式:以菌丝在受侵染的病株内越冬或越夏,以休眠体在植株内外存活,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以腐生方式生活。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的存活期较长,但是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大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土壤习居菌: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腐霉属、丝核属、引起萎蔫的镰孢霉属)病害循环过程: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病残体、粪肥和种子表面越冬,春、夏季,越冬的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随风传播至玉米的幼嫩组织或叶鞘内,穿透寄主表皮或从伤口侵入叶片、茎干、节部、腋芽和雌、雄穗等幼嫩组织。侵入的菌丝在侵入点附近表现症状。分泌生长素和吲哚乙酸,刺激玉米细胞膨大。冬孢子成熟后飘散,可以引起再侵染。病原物的传播: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气流传播、雨水传播、生物介体、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人为因素传播(种苗或种子的调运、农事操作、农业机械)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死体营养和活体营养之间的区别(重点)解释两者,加上比较区别。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积年、单年循环病害,系统侵染和局部侵染植物病原物的致病因素有哪些第十章 植物病原寄生性和致病性共生:植物与微生物共同生活,紧密联系,形成了双方都可以得到好处的互利关系。共栖关系:有关双方虽然共存于同一环境中,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益、害关系。寄生:一种生物依赖另一种生物提供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提供营养物质的一方称为寄主,得到营养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对寄主有害。寄生性: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专化型:病原物种内形态相似,但对不同属寄主植物的致病性不同的类群。主要用于植物病原真菌。生理小种:专化型或致病变种内形态相似,但对同一寄主植物不同品种表现出不同致病性的群体。寄生物从寄主植物获得养分,有两种不同的方式。1、死体营养生物:寄生物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中吸取养分,营这种生活方式的生物称作死体寄生物。而将兼具寄生与腐生能力的,称为兼性寄生物(facultative parasite)或兼性腐生物,前者以营腐生为主,后者以寄生为主。2、活体营养生物:寄生物从活的寄主中获得养分,并不立即杀伤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营这种生活方式的生物称作活体寄生物。人们将只能活体寄生的寄生物,称为专性寄生物。死体营养病原物的致病作用:1.死体营养的病原物,一般从寄主植物的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通过它们所产生的酶或毒素等物质的作用,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以死亡的植物组织作为生活基质,再进一步伤害周围的细胞和组织。2.死体营养的病原物腐生能力一般都较强,它们能在死亡的植物残体上生存,营腐生生活,因此都能人工培养。3.死体营养的病原物寄主范围一般较广。立枯丝核菌、齐整小核菌和胡萝卜软腐欧氏菌等,可以寄生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植物。活体营养病原物的致病作用:1.活体营养的病原物是更高级的寄生物,它们可以从寄主的自然孔口或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侵入,侵入后在植物细胞间隙蔓延,常常形成特殊的吸取营养的机构,称为吸器,由吸器来吸取寄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如霜霉菌、白粉面和锈菌)。2.活体营养的病原物不能脱离寄主营腐生生活。因此不能人工培养。3.这些病原物的寄主范围一般较窄,有较高的寄生专化性。4.这些病原物对寄主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较小,这对它们在活细胞中的生长繁殖是有利的。但是,一旦寄主细胞和组织死亡,它们也随之停止生育,迅速死亡。病原物的致病因素:在病害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病原物机械穿透和代谢产物。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病原物接触寄主后,引致寄主植物发病的机理一般涉及机械穿透、营养物质掠夺和化学致病作用等。1.机械穿透2.夺取寄主的生活物质病原物致病生化因子:胞外酶毒素:是指病原物产生的一类小剂量即可对寄主有明显损伤和致病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毒素的作用机理:1.毒素与寄主植物细胞膜上的某种蛋白质产生相互识别作用;2.影响寄主细胞膜的透性,导致寄主细胞内电解质的渗漏;3.影响寄主体内某些酶的活性,抑制寄主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4.作为一种抗代谢物,抑制寄主某些生长必需的次生代谢物的产生。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亦称植物激素,各种生长调节物质是植物体细胞分裂、生长、分化、休眠和衰老所必需的。胞外多糖:病原物表面和释放到环境中的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在细菌中又称黏质(slime)或黏质层。第十一章 植物的抗病性抗病性:植物本身因形态、组织结构、生理生化等特性而表现出对病原物侵染和致病作用的一种抵抗性。避病性:是植物逃避病原物侵染所表现的一种特性。实质上是寄主植物在其感病时期或感病部位与病原物不接触,少接触或避过侵染高峰期。耐病性:植物在受到病原物的侵染为害时,仍能保持良好产量的能力,是植物忍耐病害的能力。植物的抗病机制1被动抗病性机制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前就已形成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包括形态学、解剖学、生理生化学的因素: (1)形态、结构性状抗性(固有结构抗性) 角质层和蜡质层的厚度:孢子萌发、侵入受阻 表皮结构:气孔有角质脊,开口狭窄,水滴不易进入(细菌);表皮硅化细胞的程度增加(稻瘟病)。 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小麦开花后残留花药少(赤霉病)(2)生理机能抗性(固有化学抗性) 体表分泌物质:抑制病原物孢子的萌发,刺激非病原微生物的生长,而限制病原物的生长。 体内抗性物质,酶抑制物:酚类物质(氧化)醌、萜类;水解酶抑制物类2主动抗病机制病原物侵入植物后激发植物表现出的保卫性反应。(1) 诱发的结构抗性:病原物侵染后寄主在组织结构上的抗性反应(2) 细胞壁的改变:木质化(在细胞壁、胞间层和细胞质等不同部位产生和积累木质素的过程。)、乳突的形成(病原真菌侵入时,在植物细胞壁和质膜之间,与真菌附着胞和侵入钉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半球形沉积物,即乳头状突起。)、木栓化的形成(木栓质在细胞壁微原纤维间积累,常伴随植物细胞重新分裂和保护组织形成。) 愈伤葡聚糖的早期沉积,阻塞了胞间连丝,因而阻碍病毒的传播,这也是抗病毒的一个重要原因。 侵填体的形成:在维管束病害中,由于病原菌对维管束系统的侵染,诱发导管产生侵填体,封闭导管,防止病原扩展。 (2)诱发的化学抗性:病原物侵染后,寄主组织细胞内形成一些抗性化学物质,而表现的抗性。 植物保卫素;也称为植物抗毒素,它是由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或者作为伤害和其他生理刺激而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代谢产物。病原菌刺激或化学或机械损伤后,由植物产生的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受非亲和性病原物侵染后,受侵染的细胞和周围的细胞迅速死亡,而表现出的高度敏感现象。(细胞学变化:膜损伤、细胞器改变、原生质变性、染色体断裂)3. 诱导抗病病毒弱毒株系的利用:交互保护作用寄主接种弱毒株系以后,再接种同一种病毒的强毒株系,则寄主抵抗强毒株系,症状减轻。不同类群的微生物交互接种也能诱使植物产生抗病性微生物的提取物(糖、蛋白等)接种也能诱使植物产生抗病性其他化学物质的刺激也能诱使植物产生抗病性垂直抗性:植物品种对病原菌某些生理小种有高度抗性,对另一些生理小种不抗,寄主植物品种同病原物生理小种之间存在特异性的相互关系,故也称专化抗病性。小种专化抗性。水平抗性:这种抗性表现为植物对病原菌不同生理小种较一致的反应。对多数小种都具抗性,寄主品种同病菌生理小种之间无特异关系,也称非专化性抗性或一般抗性。非小种专化抗性。抗性稳定持久。植物抗病性的变异1植物抗病育种:将抗病基因汇集到新品种,而使品种抗病性改变,形成新的抗病品种。2栽培条件和环境影响:有利寄主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可以增加品种抗性,反之则易感病。3寄主群体混杂:由于天然杂交和机械混杂,使种子纯度下降,长势不均,成熟度不一致,延长病害侵染和病害发生期,降低群体抗病能力。4寄主生育期抗性变化:感病时期的不同。马铃薯晚疫病。5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病原物通过有性杂交、突变,基因遗传重组等方式,形成新的致病力强的小种。6品种的定向选择(和稳定化选择):寄主品种定向地选择了使其抗性丧失的生理小种。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1.呼吸作用增强2.光合作用降低3.核酸和蛋白质代谢改变4.酚类和相关酶活性增强5.水分生理改变。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植物病害流行:是指植物病原物群体在寄主群体中大量传播,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严重发生,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流行病:传染性强,病情可在短期内大量增长和蔓延的一类病害。稳态流行:亦称常发病是指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突发流行:是指在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蔓延成灾的流行状态,也称前进性流行。大区流行:是指流行过程中自然传播很广的状态,也称为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发病率:发病植株或植物器官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病害严重度:表示植株或器官的发病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不同病害有相应的分级标准)。病情指数:反映植物群体发病程度的一个参数。植物病害流行学:在群体水平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的综合性学科。 是植物病理学的分支学科。病害的发生率高、蔓延地区广,发病时间集中,为害严重,产量损失大。病害流行因素及其特点:1病原物的繁殖力(决定因素):单年流行病害、积年流行病害2新病原物种或小种的传入及病原物致病力的变化3初次侵染源的数量和分布4病原物的传播距离和有效性5寄主群体的大小和分布6寄主感病生育期和病原物发育阶段相吻合情况7.气象条件:湿度、温度、风、雨8栽培制度和栽培条件9介体昆虫的虫口密度和活动病害流行主导因素:针对具体时间、地点的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害,会有一些对病害流行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病害流行的变化1.季节流行:在一年或一个生长季节里,病害的发生率或病情指数是随着时间而增长或衰落,这就是病害流行在时间上的动态。2.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此类病害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小。病原物可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较高,较稳定。)积年流行病害: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菌量增长虽然不大,但能逐年积累,稳定增长,多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这样的病害称为积年流行病害。多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此类病害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的,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的增殖率高,但其寿命不长,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条件下会迅速死亡。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菌量(初始菌量)不高。)单年流行病害:病害具有多次再次侵染,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完成菌量的积累,造成病害的流行,这样的病害称为单年流行病害。 防治单循环病害,消灭初始菌源很重要,除选用抗病品种外,田园卫生、土壤消毒、种子清毒、拔除病株等措施都有良好防效。即使当年发病很少,也应采取措施抑制菌量的逐年积累。 防治多循环病害,主要应种植抗病品种,采用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降低病害的增长率。3.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指病害数量或发病程度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变化。主要研究病害流行的季节发展曲线、定量描述的数学模型、流行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季节流行动态(时间为横坐标,发病数量为纵坐标始发(指数增长期!)、盛发、衰退;逐年流行动态4.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病害的传播过程,反映了病害数量在空间中的发展规律。气传、土传、虫传病害。 一次传播距离:病原菌孢子从释放到侵入植物体这段时间内所引起的病害传播,以日为时间单位,表述为一日之内实现的病害传播距离。 一代传播距离:病害一个潜伏期内多次传播所实现的传播距离。侵染梯度:又称病害梯度或传播梯度,是传播发病后,子代病害数量(或密度)随着与菌源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或状况。病害传播距离:指病害从菌源中心向四周扩散蔓延的距离。传播距离是受各种生物,非生物因素影响,引致侵染发病的概率。病害预测植物病害预测:是在认识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已知客观规律展望未来的思维活动。依据流行学原理和方法,来估计病害未来发生的时期和数量,用以指导病害防治或病害管理。1 预测的依据:抓住引起病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子。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菌量、气象条件、栽培条件和寄主植物生育状况等是最重要的预测依据。2. 病害预测的类型(1)根据测报的有效期限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长期预测短期预测:时限在一周之内,有的只有几天,主要根据天气要素和菌源情况作出,预测结果用以确定防治适期。侵染预测就是一种短期预测。中期预测:时限一般为一个月至一个季度,多根据当时的发病数量或者菌量数据,作物生育期的变化以及实测的或预测的天气要素作出预测,准确性比长期预测高,预测结果主要用于作出防治决策和作好防治准备。长期预测:亦称病害趋势预测,指一个季度以上,有的是一年或多年,多根据病害流行的周期性和长期天气预报等资料作出。预测结果指出病害发生的大致趋势,需要以后用中、短期预测加以订正。(2)根据测报的内容,分为发生期和流行程度的预测。发生期预测:主要是预测病害的始发期,盛发期。流行程度预测:预测在一定时期内病害是否可能在较大区域内爆发流行,在作物成熟前病害是否可能造成重大损失。作物损害价值防治成本损失预测也称损失估计,主要根据病害流行程度预测减产量,有时还将品种、栽培、气象条件等因素用作预测因子。经济损害水平:指造成经济损失的最低发病数量。经济阈值:指应该采取防治措施时的发病数量,此时防治可防止发病数量超过经济损害水平,防治费用不高于因病害减轻所获得的收益。第十三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诊断的意义:及时准确的诊断,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可以挽救植物的生命和产量。如果诊断不当或失误(误诊),就会贻误时机,造成更大损失。 诊断的程序:(1)症状的识别与描述;(2)调查询问病史与有关档案;(3)采样检查(镜检与剖检等);(4)专项检测;(5)逐步排除法得出适当结论。田间诊断:病害诊断的第一步,到实际发生病害的田间观察、对病害作出初步的判别。柯赫氏法则(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具体内容:(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物;(3)将纯培养物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如果进行了上述四步鉴定工作,得到确实的证据,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即为其病原物。所有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与病原物的鉴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生物侵染所致的病害特征):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体存在(病征),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通常有发病中心。非侵染性病害:病植物上无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没有发病中心。非侵染性病害诊断要点:并发性病害:一种病害的同时,另一种病害伴随发生,这种伴随发生的病害。继发病害:指植物发生一种病害后,紧接着又发生另一种病害,后发生的病害,以前一个病害为发病条件,后发生的病害叫继发性病害。血清学:是以研究抗原和抗体相互关系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抗原:凡是能够刺激动物有机体产生抗体、并能与所产生抗体进行专化性结合的物质称为抗原。抗体:由抗原刺激动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饮管理知识培训
-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不可丢掉的传家宝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
- 2024中铁城建集团房地产公司招聘代建项目经理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中石化产融数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开招聘4人(北京)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病房消防安全培训
-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设计
-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2. 共青团团员之歌
-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2 学会沟通交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导医工作内容培训
- 复古婚礼策划培训
- 股骨粗隆间骨折08023课件
- 戊烷油加氢装置HAZOP分析报告
- 《红楼梦》人物性格特点
- 中考复习平行四边形专题
-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 上海中小学创新试验室建设指引
- T-GLYH 007-2023 公路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技术规范
- 甲醛溶液-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中文MSDS(完整版)
- 保险公司投保规划方案模板
- 赣州医保异地就医备案流程
- 快消品配送工作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