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架空配电线路安装、检修规程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二00四年二月1 总 则1.0.1 本规程适用于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管辖的10千伏及以下配电线路,以及接入此配电系统的用户自维线路(不包括用户变电所、开闭所配出线路),凡新建、改建以及检修配电线路时,必须遵守本规程。1.0.2 配电线路一般分为中压(1千伏10千伏)配电线路和低压(1千伏以下)配电线路。1.0.3 新设配电线路应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至少按十年发展规划考虑。中压配电系统的网架线路还应考虑互供互带能力。1.0.4 新建、改建、大修配电线路时,其线路结构、金具等应按配电线路定型设计施工,特殊线路、大档距线路可按具体情况设计。2 线路供电方式及设计要求2.0.1 中压配电线路宜采用10千伏三相三线式供电。低压配电线路宜采用380/220伏三相四线式供电。单相供电方式可应用在照明负荷及其他单相负荷地区。在一个变台供电半径范围内既有照明负荷,又有动力负荷时,应采用三相四线式供电。2.0.2 用户的电力一般由公用电网供给,尽量减少专线供电方式。供电可靠性应根据用户用电性质决定。重要用户、军事机密用电或中压负荷电流在200安培以上的大用户,根据电网的具体情况可给于专线;重要用户宜采用中压双电源供电,但必须经调度和运行部门批准。经批准装设中压双电源的重要用户,两个电源线不应由同一棵电杆进户,并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障一回线路停电检修时,另一回不至于受到影响。2.0.3 同一电杆上并架的中压线路不宜多于两回(不包括中压夜间线、临时线路);二次变10千伏出线路径不够时,可局部线路采用多回供电,并进行10千伏系统优化设计,避免多回线路同时停电;低压线路并架时,除交叉杆外也不宜多于两回。2.0.4 同一棵电杆上的中低压线路应由同一电源供电。2.0.5 配电线路宜使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杆、节能金具,市区宜采用绝缘导线,可采用铝绞线或钢芯铝绞线。2.0.6 新设、改造中压配电线路,导线截面一般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线路电压损耗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4%。为了保障供电可靠,系统运行经济、灵活,以及考虑负荷的发展,城市中压配电线路主干网架的导线截面宜统一,且不宜小于:1. 大、中、小城市区:绝缘线240平方毫米;2. 大、中、小城郊区:裸铝线150平方毫米。 2.0.7 配电线路的供电半径一般应根据负荷密度来确定,为了保障电压质量,减少线损,供电半径不宜过大。1. 中压线路的供电半径:市区不宜大于3公里;郊区不宜大于10公里;2. 低压线路的供电半径:市区一般为150300米;郊区不宜大于500米。2.0.8 配电线路的档距,一般采用表2.0.8所列数值。耐张段的长度一般不宜大于 1公里表2.0.8 配 电 线 路 的 档 距(米) 线路电压地 区高 压低 压城 区郊 区40505070405040602.0.9 中压线路干线应分段安装负荷开关,每段长度一般不宜大于1.5公里。开关应满足负荷和短路容量的要求。中压分支线应按负荷大小在首端装设开关,与用户自维线路分界处应装设自动跳闸开关、分断器开关或跌落式熔断器(此杆竣工后应移交给供电公司)。2.0.10 街道路灯宜采用低压控制,宜采用低压绝缘线;低压路灯线、路灯控制线的安装位置不应高于动力线和照明线;低压路灯火线应设在电杆的道路侧。2.0.11 配电线路的三相负荷应力求平衡。配电变压器二次的零线电流不应大于变压器额定电流的25%。2.0.12 低压线路导线截面一般按电压损耗选取。最大电压损耗不得超过4%。一般情况下,低压主干线截面不应小于:1. 市区:铝线、绝缘线95平方毫米;铜线50平方毫米;2. 郊区:铝线、钢心铝绞线35平方毫米;铜线25平方毫米。2.0.13 电焊机、点焊机、电热器等容量较大的用电器具,宜采用三相式供电。在公用电网上接用此类单机电器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 接用380伏电压;2. 在线路上引起的电压损耗不大于4%;3. 不引起变压器过负荷。不能满足以上条件时,应设专用线路、变压器供电。2.0.14 低压线路的分段保护应满足以下要求:1. 保险丝的额定电流不小于控制范围内的最大负荷电流;2. 控制范围内的短路电流不小于保险丝额定电流的四倍。2.0.15 低压线路的零线应按如下要求确定:1. 单相或两相线路的零线截面必须与相线截面相同;2. 三相四线式线路的零线截面一般与相线截面相等,也允许使用较小截面,但不得小于相线截面的二分之一;3. 多回线路公用同一零线时,零线所用材料、截面与负荷最大的一回线路相截面相同。2.0.16 新建或改建配电线路一般先按地图调查、然后实际测量线路经过处所附近状况及地势,按1:2000缩尺绘制平面图。500米以下的中压线路(一般指分支线路)及低压线路可绘略图代替。重要的配电线路或经过地段地形复杂的中压线路,还应绘制断面图。2.0.17 架空电力线路应按下列要求选择适当路径:1. 易于巡线及维护;2. 线路路径较短,地形不复杂,投资较少;3. 与铁路、架空弱电流线路、架空电力线、架空索道、管道交叉为最少;4. 必须横越铁路、公路、河川、架空线路时,需在能成直角或接近直角之处通过;5. 尽量不跨或少跨建筑物,并必须符合规定要求;6. 占用土地可能不发生交涉困能的地方;7. 尽可能与城镇规划相结合。2.0.18 架空电力线路应避免在下列处所架设:1. 国家纪念塔、碑及其类似处所或规划之地;2. 屋顶、庭园、林木丛生之地;3. 山洪、水灾较多之处;4. 生产、贮藏易燃易爆物的库房、厂房等处所;5. 产生腐蚀性气体、液体及污秽严重之地;6. 不易通过的山河、湖泊及基础不易稳固之地。2.0.19 架空电力线路的电杆应选择适当位置,避免在下列处所埋设:1. 妨碍交通的场所或妨碍交通信号视线的场所;2. 铁路路基取土处及路基斜坡面;3. 地下管道、暗渠、电力电缆、电讯电缆及其他地下设施埋设之处;4. 建筑物及地道等出入口;5. 车马通行频繁易受损伤之处;6. 临河岸及接近水渠之处;7. 沙地、沼泽地及涌水地。2.0.20 设计图应符合下列要求:1. 设计图纸规格宜基本一致,便于装订和存放;2. 设计、审核、批准等程序完备;3. 设计使用统一规定的符号、字母;4. 平面图内应包括下列各项:1) 变电所、受电地点(杆塔)及线路的位置;2) 线路附近的地势、沿线主要构筑物、铁路、公路、河川、桥梁、主要用户位置、并注明其名称;3) 线路两侧的弱电流线路、电力线路;4) 线路名称、号码,电杆位置、档距、转角度、电杆种类、长度以及线路方位;5) 导线型号、亘长、根数;6) 变台、柱上开关的位置、设置容量、结构型式、避雷器型号及数量、接地体结构等;7) 拉线及拉线杆位置、截面、长度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等。3 配电线路器材的检验3.0.1 凡用于配电线路上的所有器材必须经过检验,安装前还需检查,不合格者不得使用。3.0.2 凡线路上采用的设备或器材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重做鉴定:1. 试验合格证超过了规定的有效期;2. 超过了规定的保管期;3. 运输或其他原因可能影响质量者;4. 经检查发现变质、变色、变形、绝缘浸潮等可能降低电气、机械性能,认为有必要者。3.0.3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杆应符合下列需求:1. 外表光滑、平整、内外壁均匀不露筋、不跑浆,凸凹不平不应大于3毫米;2. 杆身弯曲不超过杆长的1/1000;3. 按规定方式放置地面,无纵向裂纹,横向裂纹宽度不超过0.05毫米,长度不超过1/3周长;4. 在杆身下三米处必须装设永久性制造商标,商标上应有国家标准型号、制造日期等。3.0.4 导线应符合下列要求:1. 无断股、松股、折叠及磨损现象;2. 无烧伤、退火及腐蚀现象;3. 绝缘线无破损,偏心度不超标。3.0.5 绝缘子、瓷横担应符合下列要求:1. 有制造厂商标,经试验符合国家标准;2. 瓷件与铁件结合紧密,铁件镀锌完好;3. 瓷釉表面光滑、完整、无气泡、斑点烧伤和缺釉等现象;4. 瓷横担的弯曲度不应大于2%;5. 已使用过的悬式绝缘子,应测量绝缘电阻值,其值不应低于300兆欧。3.0.6 横担、金具应符合下列要求:1. 符合规定尺寸,横担螺孔中心应在横担准线上,允许最大加工误差不超过1毫米;2. 无明显弯曲、变形、无裂纹、气泡、砂眼;3. 热镀锌无脱落,表面无腐蚀现象;4. 线夹应采用节能线夹,并经试验合格;5. 抱箍应采用热加工成型,不得冷弯加工;6. 螺栓丝扣均匀、光滑、螺帽配合适当。3.0.7 变压器、柱上开关应符合下列要求:1. 技术参数和性能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满足使用要求;2. 有铭牌、标志清楚、明显;3. 外表完整,无碰伤,油漆均匀无剥落,外壳无渗油现象;4. 变压器油位、油色正常;5. 柱上开关操作灵活。变压器分接头开关位置正确,调节灵活;6. 柱上断路器、负荷开关必须满足安装地点:使用环境条件、额定电压、额定电流、额定动热稳定电流、额定短路开断电流、额定短路关合电流、额定雷电冲击耐受电压、外露绝缘件爬距等技术要求。3.0.8 户外中低压隔离开关、跌落开关应符合下列要求:1. 技术参数和性能满足使用要求;2. 开关应有铭牌;3. 瓷件无破损,浇铸件不活动;4. 跌落式熔丝管长度调整合适,熔丝容量符合规定;5. 各部件安装牢固,合闸后接触严密可靠。3.0.9 中、低压避雷器应符合下列要求:1. 技术参数和性能满足使用要求;2. 瓷件无破损;3. 密封及底部接线端焊接应良好;4. 复合绝缘氧化锌避雷器内外绝缘粘接牢固。3.0.10 新购入的每批熔丝(片)应做熔断试验,特性应符合要求,不合格不得使用。4 电杆与基础4.0.1 配电线路应采用定型产品。离心式环形截面钢筋混预应力凝土电杆应符合表4.0.1要求。物殊电杆另行设计。4.0.2 各型电杆、应按下列荷载条件进行计算:1. 最大风速、无冰、未断线;2. 覆冰、相应风速、未断线;3. 最低气温、无冰、无风、未断线(适用于转角杆和终端杆)。4.0.3 选择钢筋混凝土杆应使得杆承受的最大弯矩不超过允许弯距。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配电线路应采用国家标准环形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电杆。非标准杆技术数据应根据制造厂技术说明书。表4.0.1 钢筋混凝土电杆结构要求 截 面 型 式基 本 要 求环 型最小直径(毫米)用于中压线路190用于低压线路150保护层最小厚度(毫米)10混凝土最低标号普 通 杆400预 应 力 杆5004.0.4 分段式钢圈连接的钢筋混凝土电杆,焊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要由经过焊接专业培训,并考试合格的焊工操作,焊完的电杆经检查合格后使用;2. 焊接用的焊条应与钢圈材质相配合;3. 施焊前应先将钢圈焊口上的油脂、铁锈污垢等清除干净;4. 按钢圈对齐找正,中间应留25毫米的焊口间隙。如钢圈有偏心,其错口不应大于2毫米;5. 正式焊接前,按对称位置点焊34处,然后对称交叉施焊,点焊用的焊条应与正式焊接用的焊条相同;6. 钢圈厚度大于6毫米时,应用用V型剖口多层焊接。焊接中应特别注意焊缝接头和收口的质量。多层焊缝的接头应错开,收口时应将熔池填满。焊缝中严禁堵塞焊条及其他金属;7. 焊缝应有一定的加强面,其高度和遮盖面不应小于表4.0.4的规定;表4.0.4 焊 缝 加 强 面 尺 寸 规 定 表焊缝加强面尺寸(毫米)钢圈厚度S(毫米)101020高度c1.52.523宽度e1223示意图8. 焊缝表面应以平滑的细鳞形与基本金属平缓连接,无折皱、间断、漏焊及未焊满的陷槽,并不应有裂纹。基本金属的咬边深度不应大于0.5毫米(当钢材厚度超过10毫米时,不应大于1毫米),仅允许有个别表面气孔;9. 施焊中钢圈应用耐火材料醮水冷却。雨雪、大风时应采取妥善措施后方可施焊,杆内不得有穿堂风。当气温低于-20时,应采取预热措施,预热温度为100200,焊后应使温度缓慢下降;10. 焊完的电杆其分段弯曲度均不得超过对应长度的千分之二。否则,应割断重新焊接。4.0.5 施工完的电杆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电杆根部中心与线路中心线的横向位移:直线杆不得大于50毫米;转角杆应向外角侧预偏100毫米;2. 导线紧好后,直线杆顶端在各方向的最大偏移不得超过杆长的二百分之一;转角杆应向外角中心线方向倾斜100200毫米;终端杆不应向导线侧倾斜,应向拉线侧倾斜100200毫米;分歧杆应向拉线侧倾斜100毫米;3. 承力杆的挠度不应大于千分之三。4.0.6 电杆基础应根据当地的运行经验、材料来源、地质情况等条件进行设计。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岩石做的底盘、卡盘和拉线盘,但安装要牢固可靠。4.0.7 一般土质地区的电杆埋设深度不应小于表4.0.7所列数值。承受荷重大和特殊地段(如水田、泥塘、沼泽地带等松软土质)的电杆,应加深埋设,或增设卡盘、底盘加固,或浇制混凝土基础。表4.0.7 电 杆 埋 设 深 度杆 高(米)789101112131518埋 深(米)1.41.51.61.71.81.92.02.32.33注:卡盘应用专用金具与杆身联结牢固,直线杆应顺序的在线路左右两侧与线路平行的交替埋设,承力杆应埋设在承力侧且深度应埋设在自地面起至电杆埋设深度1/3处。4.0.8 电杆基础的上拔倾复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下列数值:1. 直线杆-1.52. 耐张杆-1.83. 转角终端杆-2.04.0.9 钢筋混凝土基础的强度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7;预制基础的混凝土标号不宜低于200号;采用岩石的底盘、卡盘、拉线盘、须做强度试验。其强度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下列数值:1. 岩石底盘-32. 岩石卡盘-43. 岩石拉线盘-54.0.10 电杆、拉线基础与堤坝基础(按设计确定的)间距离,不应小于电杆基础埋设深度的2倍;电杆、拉线基础与沟渠边沿间距离,不应小于1米。小于1米时应有保护措施。4.0.11 电杆基础的回填土应夯实,夯实遍数按土质、坑深而定,一般不少于三遍,松软土质还需增加夯实遍数;如坑内有水,应将水排出,然后填以干土或碎石;易被流水冲刷的基础,应采取防护措施(如设水围子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米,其中填以石块)新埋设的电杆基础应做防沉台,台面应高出原地平面300毫米。4.0.12 设有开关设备的电杆和特殊型电杆,可设固定爬梯。4.0.13 新建线路及换后的新杆,应设置线路标志牌。线路标志牌的规格及设置位置按图4.0.13规定;标志牌应设置于电杆的道路一侧。图4.0.135 拉线、顶杆、与车档5.1 拉 线5.1.1 根据电杆的受力情况及地形、地物等具体条件确定拉线的形式,一般采用普通拉线、V型拉线、水平拉线、共同拉线、弓型拉线;拉线使用条件:1. 普通拉线:终端杆、转角杆、分歧杆等处,电杆根部附近相当距离内,能设拉线地锚时;越野线路,每隔适当距离架设;2. V型拉线:电杆较长,多层横担受力,且受力大或圾不均匀时,在张力合成点上下两处装设;3. 水平拉线:为了不妨碍交通,拉线需横越道路时使用;4. 共同拉线:直线杆在线路方向存在不平衡张力,且不能架设普遍拉线时,可在杆间设共同拉线;5. 弓形拉线:于道路狭窄地带,不能装设普遍拉线时,使用弓形拉线。5.1.2 拉线应用镀锌钢绞线制做。拉线截面应根据使用拉力决定,一般可按导线根数和表5.1.2-1选取,线路转角杆的合力拉线,还须考虑转角系数(表5.1.2-2),但拉线最小截面不应小于25平方毫米。表5.1.2 -1 根导线所需拉线(钢绞线)截面 (平方毫米) 导线型号拉 线 角 度导线型号拉 线 角 度304560304560LGJ-2535507095120150185240LJ-35507011.411.615.221.226.632.533.540.0527.110.113.288.210.714.918.823.023.728.436.85.07.29.36.66.78.712.219.315.318.823.130.04.15.837.6LJ-95120150185240LJ-16253550709514.920.225.329.137.78.413.115.416.723.124.910.614.217.920.626.76.09.310.811.616.417.68.611.714.516.821.64.87.68.99.513.314.4 注:1. 导线拉力根据本规程弛度表。 2拉线的安全系数为2,在盐碱地区或需提高拉线强度时应另行计算。 表5.1.2-2 拉线的线路转角系数线 路 转角 度5101520253035404550系 数0.0870.1740.260.3470.430.520.60.6840.7650.845 5.1.3 拉线底把应采用热镀锌拉线棒,按使用拉力选取见表5.1.3,安全系数不小于3,最小直径不应小于16毫米。表5.1.3 拉 线 配 用 标 准拉线使用拉力(吨)元 棒钢 直拉 径线(毫米)拉线材料地锚拉线绝缘子镀锌钢绞 线(毫米)混凝土拉线盘(毫米)*埋设深度(毫米)型 号规格(长径短径)11625型2003006001,200J-2(小型)90801.51635型2004008001,300J-2(小型)908021950型2004008001,500J-4.5(中型)11010042270型2005001,0001,700J-4.5110100525100型2006001,2002,000J-9(大型)150130625100型2006001,2002,000J-9150130注:如用条石做拉线盘应采用坚硬的花岗岩(以深处岩层为准)并应做强度试验(极限抗弯强度不低于70公斤/平方厘米,极限抗弯强度应不低于300公斤/平方厘米。5.1.4 严重腐蚀地区的拉线棒应采取防护措施:1. 防护部位:自地下500毫米至地上200毫米处;2. 措施:涂沥青;缠麻袋片两层,再刷防腐油。5.1.5 拉线的连接金具一般采用楔型线夹,UT型线夹或钢卡子;拉线上把采用楔式线夹,下把采用UT线夹, ;线夹舌板与拉线的接触应紧密无缝, 线夹的凸肚应在尾线侧,拉线的弯曲部分不应有明显的松股,有松股不超过1mm缝隙 ;UT线夹上帽向钢绞线端头方向200mm处开始绑扎(10#铁线),绑扎10道,拧3个花小辫,绑线应严密,最宽处缝隙不超过1mm, 余线剪去,留头长度50mm, 余头不得有破股。5.1.6 拉线如从导线之间穿过时,应装设拉线绝缘子,在断拉线的情况下,拉线绝缘子距地面不应小于2.5米(一般装于距电杆不小于3米处)。5.1.7 拉线的装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 普通拉线与电杆的夹角:一般应为45度,受地形限制时,不应小于30度;2. 拉线装设方向:30度及以内的角度杆设合力拉线,拉线应设在线路外角的平分线上;30度以上的角度杆拉线应按线路方向分设,每条拉线应向外角的分角线方向移0.5米1米;终端杆的拉线应设在线路中心线的延长线上;防风拉线应与线路方向垂直;3. 水平拉线与路面的距离:对路面中心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6米;在拉线柱处不应小于4.5米;4. 水平拉线柱宜采用底盘,埋设深度同表4.0.7。拉线柱应向拉力的反方向倾斜10度20度,拉线柱尾线与拉线柱之间的夹角不应小于30度,尾线应设在水平拉线的上方并距杆顶为250毫米处。5.1.8 采用拉线专用金具UT型及楔型线夹连接。件 号名 称1大方垫2拉线底盘3U型螺丝4拉线棒5U T 型接线夹6钢绞线7楔型线夹8六角代帽螺丝9U型挂环 图5.1.8 楔型线夹-UT型线夹钢绞线拉线组装图1. 上端(拉线抱箍处)用楔型线夹,下端(连接拉线棒处)用UT型线夹。如图5.1.8;2. 金具的各丝扣上应先涂以润滑剂;3. 线夹舌板与拉线的接触应紧密,线夹的凸肚应在尾线侧,钢绞线端头弯回后距线夹200毫米处,应用直径3.24.0毫米镀锌铁线绑扎10道后拧三个花的小辫,余线剪去;4. 拉线的弯曲部分不应有明显松股;5. 一组拉线采用双线夹时,尾线端的方向应一致;6. 拉线中把环(即拉线绝缘子套)的制作:在拉线绝缘子长径的1.5倍处用34个注钢线卡子,将钢绞线卡紧不得抽动。5.1.9 拉线上把与钢筋混凝土杆的联结应使用专用拉线抱箍,不得用其他抱箍代替;拉线抱箍一般设在相对应的横担的下方,距横担中心线100毫米处。5.1.10 同杆架设的两层导线应设V型拉线,使用共同拉线盘,分设拉线棒;多层低压导线截面在50平方毫米以下可只打一条拉线。5.2 顶杆(撑杆)5.2.1 顶杆仅用于设置拉线确有困难的场所。5.2.2 顶杆与主杆间的夹角一般应为30度。顶杆一般应与主杆材料相同,梢径不得小于150毫米。5.2.3 顶杆的埋设深度一般为0.8米,顶杆底部应设底盘或石条。5.2.4 顶杆与主杆的联结应紧密,水泥杆用专用金具联结,如图5.2.4。图5.2.4 顶杆与主杆的联结5.3 车 档5.3.1 车档一般应设在离被保护杆0.5米处,埋设深度不少于1米,地上部分不少于1米,车档的数量按现场需要决定。装设方法如图5.3.1。 图5.3.1车 档6 导线、绝缘子与金具6.1 导线6.1.1 中压配电线路的导线一般采用三角排列、水平排列或垂直排列;低压配电线路的导线一般采用水平排列或集束线,垂直排列或矩形排列;同杆架设的双回或多回线路,横担间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表6.1.1规定。表6.1.1 同杆架设线路横担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毫米)导 线 排 列直 线 杆转角或分支杆中压与中压中压与低压低压与低压8001200600450/6001000300注:转角或分支线横担距上面的横担采用450毫米,距下面的横担采用600毫米。6.1.2 架空配电裸线路的导线最小截面应符合表6.1.2规定。表6.1.2 绝缘导线同杆架设多回路线路横担间的最小垂直距离(毫米)架设方式直线杆转角或分支杆中压与中压中压与低压低压与低压5001000300200/3001000200(不包括集束线)中压绝缘线路与66KV线路同杆架设时两线路导线之间垂直距离不应小于3米。表6.1.3 架空配电裸线路导线允许最小截面(平方毫米)导线构造导线材料中压线路低压线路多 股铝钢芯铝绞线7035(25)25(16)25(16)注:括号内数字仅用于人烟稀少的非居民区6.1.3 架空配电裸线路导线允许最小截面:1. 中压配电裸线路每相的跳线(过引线)、引下线与邻相的跳线,引下线或导线之间的净空距离,不应小于300毫米;低压配电裸线路不应小于150毫米;2. 中压配电裸线路的导线与拉线、电杆、构架间的净空距离,不应小于200毫米;低压配电裸线路不应小于50毫米;3. 中压引下线与低压线间的距离,不宜小于400毫米;4. 中压绝缘线路每相过引线、引下线与邻相的过引线、引下线及低压绝缘线之间的净空距离不应小于200mm;中压绝缘线与拉线、电杆、或构架间的净空距离不应小于200mm;5. 低压绝缘线每相过引线、引下线与邻相的过引线、引下线之间的净空距离不应小于100mm;低压绝缘线与拉线、电杆、或构架间的净空距离不应小于50mm。6.1.4 配电裸线路导线的线间距离,不应小于表6.1.4所列数值。表6.1.4 配电裸线路导电最小线间距离(米)档距 (米)线路电压40及以下5060708090100110120中 压低 压0.6 0.30.65 0.40.70.450.750.50.850.91.01.051.15注:表中列数值适用于导线的各种排列方式。靠近电杆的两导线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米。6.1.5 导线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向的导线严禁在档距内连接;2. 在一个档距内,每根导线只允许有一个接头;3. 跨越重要的电力线、通讯线、铁路和公路等处所,跨越档内不准许有接头;4. 接头距导线固定点不应小于0.5米;5. 铜铝接头不得承受拉力;6. 绝缘线的连接不允许缠绕,应采用专用的线夹、接续管连接;7. 无承力线的集束绝缘线严禁在档内做承力连接;8. 低压集束绝缘线非承力接头应相互错开,各接头端距不小于0.2m;9. 铜芯绝缘线与铝芯或铝合金绝缘线连接时,应采取铜铝过渡连接;10. 剥离绝缘层、半导体层应使用专用切削工具,不得损伤导线,切口处绝缘层与线芯宜有45倒角;11. 绝缘线连接后必须进行绝缘处理。绝缘线的全部端头、接头都要进行绝缘护封,不得有导线、接头裸露,防止进水;12. 中压绝缘线接头必须进行屏蔽处理。6.1.6 导线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1. 连接部份的导线、连接管、绑线无氧化膜;连接管的型号与导线相配;2. 接头的电阻不应大于等长导线的电阻;档距内接头的机械强度不应小于导线抗拉强度的90%;3. 导线接头应紧密、牢靠、造型美观,不应有重叠、弯曲、裂纹及凹凸现象;4. 绝缘线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1) 线夹、接续管的型号与导线规格相匹配;2) 压缩连接接头的电阻不应大于等长导线的电阻的1.2倍,机械连接接头的电阻不应大于等长导线的电阻的2.5倍,档距内压缩接头的机械强度不应小于导体计算拉断力的90%。6.1.7 线路铜导线承力接头的连接应符合如下要求:1. 单股线的绑接法:除净导线氧化膜后,将导线并在一起,放上压条,按表四规定绑扎,再将绑线各端在导线上各绑扎五回,端头与压条拧二个麻花,最后将导线端头作弯钩,并剪去多余部份,弯钩应紧靠绑线,如图6.1.71;2. 多股导线的承力接采有编接法。将被接导线分股破开,清除导线表面氧化膜,用铜绑线将两个接头紧缠在一起,再在两端各用破股的导线逐股缠绕,19股及以上导线可用两股同时缠绕。每股缠绕回数为:7股导线绕10回;19股导线绕7回。各股端头要压绕在线内,最后一根与前股余线拧2个麻花,再在导线上缠五回剪断,如图6.1.72、3。导线编接规格按表6.1.73。 图6.1.71 绑接法导线直径3.24.05.06.08.0A6080100120150绑线直径2.112.112.32.32.49表6.1.71 A 值 表 (毫米)图6.1.72 编接法图6.1.73 编接接头表6.1.73 编接接头长度及绑线规格(毫米)导线截面(平方毫米)TJ-16TJ-25TJ-3550TJ-7095TJ-120绑线缠绕段C(毫米)608080100100接头全长(毫米)300400500700800绑线直径(毫米)2.112.112.492.492.496.1.8 铜导线的非承力接头采用绑缠法,适用于多股线的跳线(过引线)接头和直径3.2毫米及以上单股线的跳线接头,如图6.1.8,跳线的绑扎长度B应符合表6.1.8规定。 图6.1.8 跳线绑接法表6.1.81 跳线绑扎长度B及绑线规格 (毫米)导 线 直 径3.24.05.06.08.0绑 扎长 度 B6080100120150绑 线 直 径2.112.112.32.32.49 表6.1.82 跳线绑扎长度B及绑线规格 (毫米)导线截面(平方毫米)TJ-16,TJ-25TJ-35,TJ-50TJ-70,TJ-95TJ-120绑扎长度B100150200230绑线直径2.112.492.492.66.1.9 铝绞线承力接头的连接应采用钳压法或爆炸压接法施工;钳压法的顺序与标准:1. 端头用绑线扎紧,将导线锯齐,并用钢刷清除导线表皮、管内部及垫片的氧化层,再涂以中性凡士林油或导电膏;2. 将导线穿入管内(压接钢芯铝线时应夹上垫片)两端线头伸出管外3040毫米;3. 根据导线规格选择压模,调节压钳支点螺丝,使适合压模深度。压接时应使最外面的压模位于被连接导线的断头侧。铝线、钢芯铝线钳压接头应 符合表6.1.9规定;4. 压接后管子应平直,弯曲度(弯度与管子长度之比)不应大于2%,如超过规定,允许在木板上用木锤轻敲矫直;5. 管子经压接后或矫直后不应有裂纹,管口附近的导线不应有灯笼、抽筋等现象,否则应割断重接;6. 裸铝绞线及钢芯铝绞线的钳压顺序应符合图6.1.91、图6.1.92规定;7. 截面为240平方毫米的钢芯铝绞线的连接应使用两个钳压管。管与管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5毫米(如图6.1.93);8. 压接后,压接管两端段涂上樟丹油。图6.1.91 铝绞压接顺序(从管子一端起压)表6.1.9 铝线、钢芯铝线钳压接头规格表导线型号配用钳压管 型 号钳压模型号钳压模数钳压凹槽高度h(毫米)(允许1.0毫米)ala2a3LJ-25LJ-35LJ-50LJ-70LJ-95LJ-120LJ-150LJ-185LJ-240LGJ-25LGJ-35LGJ-50LGJ-70LGJ-95LGJ-120LGJ-150LGJ-185LGJ240QL-25QL-35QL-50QL-70QL-95QL-120QL-150QL-185QL-240QLG-25QLG-35QLG-50QLG-70QLG-95QLG-120QLG-150QLG-185QLG-240QML-25QML-35QML-50QML-70QML-95QML-120QML-150QML-185QML-240QMLG-25QMLG-35QMLG-50QMLG-70QMLG-95QMLG-120QMLG-150QMLG-185QMLG-24066881010101012141416162024242614212.514.016.010.523.026.030.033.514.517.520.525.029.033.036.039.043.036404448525660343846546264662525283233343542.548.554.561.567.57074.54345505956626593.5105.5123.5142.5160.5166173.5 注:a1、a2、a3见图十四、图十五。图6.1.92 钢芯铝线压接顺序(从管子中间向两侧起压)图6.1.93 LGJ-240钢芯铝绞线压接顺序(从接头中间向两侧起压)9. 爆炸压接法:爆炸压接的质量及安全注意事项按爆炸压接专用规程执行。6.1.10 绝缘线承力接头的连接和绝缘处理:1. 承力接头的连接采用钳压法、液压法施工,在接头处安装辐射交联热收缩管护套或预扩张冷缩绝缘套管(统称绝缘护套),其绝缘处理见图6.1.101、2、3;2. 绝缘护套管径一般应为被处理部位接续管的1.52.0倍。中压绝缘线使用内外两层绝缘护套进行绝缘处理,各部长度见图6.1.102;低压绝缘线使用一层绝缘护套进行绝缘处理。3. 有导体屏蔽层的绝缘线的承力接头,应在接续管外面先缠绕一层半导体自粘带和绝缘线的半导体层连接后再进行绝缘处理。每圈半导体自粘带间搭压带宽的1/2;4. 截面为240mm2及以上铝线芯绝缘线承力接头宜采用液压法施工;5. 钳压法施工:1) 将钳压管的喇叭口锯掉并处理平滑;2) 剥去接头处的绝缘层、半导体层,剥离长度比钳压接续管长6080mm。线芯端头用绑线扎紧,锯齐导线;3) 将接续管、线芯清洗并涂导电膏;4) 按表6.1.10,绝缘处理的部位清洗干净,在钳压管两端口至绝缘层倒角间用绝缘自粘带缠绕成均匀弧形,然后进行绝缘处理。6. 液压法施工:1) 剥去接头处的绝缘层、半导体层、线芯端头用绑线扎紧,锯齐导线,线芯切割平面与线芯轴线垂直;2) 铝绞线接头处的绝缘层、半导体层的剥离长度,每根绝缘线比铝接续管的1/2长2030mm;3) 钢芯铝绞线接头处的绝缘层、半导体层的剥离长度,当钢芯对接时,其一根绝缘线比铝接续管的1/2长2030mm,另一根绝缘线比钢接续管的1/2和铝接续管的长度之和长4060mm;当钢搭接时,其一根绝缘线比钢接续管和铝接续管长度之和的1/2长2030mm,另一根绝缘线比钢接续管和铝接续管的长度之和长4060mm。4) 将接续管、线芯清洗并涂导电膏;5) 按图九规定的各种接续管的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压接;6) 各种接续管压后压痕应为六角形,六角形对边尺寸为接续管外径的0.866倍,最大允许误差S为(0.8660.993D+0.2)mm,其中D为接续管外径,三个对边只允许有一个达到最大值,接续管不应有肉眼看出的扭曲及弯曲现象,校直后不应出现裂缝,应锉掉飞边、毛刺;7) 辐射交联热收缩管护套的安装;8) 加热工具使用丙烷喷枪,火焰呈黄色,避免蓝色火焰。一般不用汽油喷灯,若使用时,应注意远离材料,严格控制温度;9) 将内层热缩护套推入指定位置,保持火焰慢慢接近,从热缩护套中间或一端开始,使火焰螺旋移动,保证热缩护套沿圆周方向充分均匀收缩;10) 收缩完毕的热缩护套应光滑无皱折并能清晰地看到其内部结构轮廓;11) 在指定位置浇好热熔胶,推入外层热缩护套后继续用火焰使之均匀收缩;12) 热缩部位冷却至环境温度之前,不准施加任何机械应力;13) 预扩张冷缩绝缘套管的安装:14) 将内外两层冷缩管先后推入指定位置,逆时针旋转退出分瓣开合式芯棒,冷缩绝缘套管松端开始收缩。采用冷缩绝缘套管时,其端口应用绝缘材料密封。1绝缘粘带;2钳压管;3内层绝缘护套;4外层绝缘护套;5导线;6绝缘层倒角;7热熔胶;8绝缘层。图6.1.101 承力接头钳压连接绝缘处理示意图1液压管;2内层绝缘护套;3外层绝缘护套;4绝缘层倒角,绝缘粘带;5导线;6热熔胶;7绝缘层。图6.1.102 承力接头铝绞线液压连接绝缘处理示意 1内层绝缘护套;2外层绝缘护套;3液压管;4绝缘粘带;5导线;6绝缘层倒角,绝缘粘带;7热熔胶;8绝缘层。图6.1.103 承力接头铝钢芯铝绞线液压连接绝缘处理示意图1钢芯;2钢管;3铝线;4-铝管。图6.1.104 钢芯铝绞线钢芯对接式钢管的施压顺序1钢芯;2已压钢管;3铝线;4铝管。图6.1.105 钢芯铝绞线钢芯对接式铝管的施压顺序1钢芯;2钢管;3铝线。图6.1.106 钢芯铝绞线钢芯搭接式钢管的施压顺序1钢芯;2已压钢管;3铝线;4铝管。图6.1.107 钢芯铝绞线钢芯搭接式铝管的施压顺序6.1.11 非承力接头的连接: 1. 裸铝绞线、钢芯铝绞线的跳线(过引)接头,一般宜采用B型并沟线夹。截面为185平方毫米及以上的导线的连接应采用两个及以上并沟线夹。截面为95平方毫米及以上导线连接宜采用压接或设备线夹连接。70平方毫米及以下导线采用并沟线夹连接,亦可采用绕接。并沟线夹两侧导线截面不等时,应用异径线夹;2. 裸铝绞线、钢芯铝绞线的跳线(过引)接头也可用压接(YJ)型线夹压接;3. 铝导线分支T型接头或变台引下线T型接头,一般宜采用螺栓式T型线夹连接或异位并沟线夹;4. 线夹规范应与导线规范相符;5. 绝缘线的非承力接头包括跳线、T接时接续线夹(含穿刺型接续线夹)和导线与设备连接的接线端子;6. 接头的裸露部分须进行绝缘处理,安装专用绝缘护罩;7. 绝缘罩不得磨损、划伤,安装位置不得颠倒,有引出线的要一律向下,需紧固的部位应牢固严密,两端口需绑扎的必须用绝缘自粘带绑扎两层以上。6.1.12 异金属导线的连接以及铝线与电器设备的连接按以下规定:1. 铜线与铝线的连接,宜采用MB型铜铝并沟线夹或GTL系列铜铝过渡接线管;2. 铝线与电器设备的联接,宜采用SL型、SY型铜铝过渡设备线夹或DTL系列铜铝接线端子;3. 铜线搪锡后也可以与铝线连接。6.1.13 接头施工按如下规定:1. 先将导线、线夹接触面的氧化膜除净。(导线用钢刷、线夹用细砂纸),涂上中性凡士林油;2. 拧紧线夹,用锤子敲打几遍再紧,再将线夹缝隙涂满中性凡士林油,使其封闭;3. 线夹内导线不得有破股迭股现象,线夹两侧应留出30毫米左右的线头。6.1.14 当导线损伤属于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切断重接:1. 钢芯铝线的钢芯断股;2. 在同一处损伤截面,单金属线超过截面17%,钢芯铝线铝截面超过铝股部分的25%;3. 连续磨损虽在允许修补范围内,但长度已超过一组修补金具能修补的长度;4. 金钩、破股已使钢芯或内层导线形成无法修复的永久性变形。6.1.15 绝缘线损伤的处理:1. 线芯截面损伤不超过导电部分截面的17%时,可敷线修补,敷线长度应超过损伤部分,每端缠绕长度超过损伤部份不小于100mm;2. 线芯截面损伤在导电部分截面的6%以内,损伤深度在单股线直径的1/3之内,应用同金属的单股线在损伤部分缠绕,缠绕长度应超出损伤部分两端各30mm;3. 线芯损伤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锯断重接:1) 在同一截面内,损伤面积超过线芯导电部分截面的17%;2) 钢芯断一股;3) 绝缘层损伤深度在绝缘层厚度的10%及以上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饮管理知识培训
-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不可丢掉的传家宝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
- 2024中铁城建集团房地产公司招聘代建项目经理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中石化产融数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开招聘4人(北京)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病房消防安全培训
-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设计
-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2. 共青团团员之歌
-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2 学会沟通交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导医工作内容培训
- 复古婚礼策划培训
- 《将进酒》课件23张
- 机房动力环境监控课件
- 医疗垃圾收集流程及鹅颈式打结方法考评标准
- 油气管道高后果区管段识别分级表
- 班前安全活动记录(真石漆班组)
- 县级城投公司人事管理制度
- 无损检测超声波检测课件
- 生产中断影响及生产组织管理考核办法
- 【图文】GB8624-2012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精)
- (完整版)【昆明】重庆机场鸟害防治材料课件
- 企业部门单位工伤事故报告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