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6年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_第1页
【0712】6年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_第2页
【0712】6年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_第3页
【0712】6年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_第4页
【0712】6年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系统的结构(2012 山东)26. (8分)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 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 (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 、 。【答案】(1)食物链(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多 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 (4)减少 增加(5)吸收营养物质 竞争阳光【解析】(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改为人工鱼塘后,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食性鱼类,则该湖泊生物群落的食物链结构发生显著变化。(2)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从种间关系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一方面与养殖植食性鱼类有关,另一方面与浮游藻类争夺阳光、养料有关。(3)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生物量明显多于2007年生物量,主要原因与人工投饵输入大量的能量。(4)能量的传递是单向、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类,与肉食性鱼类可以摄食鱼饵相比较,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来源减少,与植食性鱼类竞争减弱,植食性鱼类相对增多。(5)水生高等植物与浮游藻类是竞争的关系,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和养料来抑制其生长。【试题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生态这一部分的知识,通过表格中提供的鱼塘生态系统相关量的前后变化,考查了群落、种间关系等内容。在能力上要求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2012 四川)31 i.(8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3)与曲线ii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答案】(1)大豆 捕食(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3)更大 能量流动【解析】(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3)曲线和曲线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主要知识点以识记为主,难道较小。 (2012 天津)9.(11分)夏初,在某河口多地点采集并测定水样,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下图。据图回答:(1)磷元素进入浮游植物细胞后,以 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在细胞内,磷元素通过参与 反应(写反应式),保持细胞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2)分析发现,p1、p2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非常明显,从进化角度分析,这是 的结果。(3)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样点滴,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分析,不可能的是 (单选)。a.可被浮游动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少b.水体溶解氧较高c.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较多d.水体有害物质浓度较高(4)请用箭头补充完成该河口生物群落中氮元素的流向图。酶1【答案】(1)磷脂 adp+pi+能量 atp酶2 (2)自然选择(3)b(4)【解析】第1小题考点基础,考核发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和atp生成反应式。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高浓度环境植物动物均难以生存第3小题考查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分析有利和非有利因素。若水体中溶氧较高,则对大多数动物而言是有利的。不应是减少的原因。【试题点评】主要考查生态学部分的基础知识,通过调查曲线图,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与分析能力。难度一般。 (2012 浙江)5.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得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 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 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 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解析】旅鼠和植物、旅鼠的天敌与旅鼠均为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a正确;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生物的种群数量会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b正确;旅鼠种群数量主要受外界环境条件及种间关系等的影响,c正确;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依赖于负反馈调节,负反馈维持稳态,正反馈更加偏离稳态,d错误。【答案】d【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近几年高考已经将生态学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出题,难度适中。 (2012 广东)27(16分)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促使其释放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9)。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型增长。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答案】(1)升高 垂体抗利尿激素(2)jbk2(3)【解析】(1)根据题意,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造成罗非鱼失水。随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在感受到渗透压变化的刺激后,会产生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此适应咸水环境。(2)根据图示,罗非鱼种群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呈“j”型增长。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在k2附近波动。(3)根据题意,可以获得下述关系:,藻毒素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渗透压的调节、种群数量的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等内容,难度中等。 (2012 江苏)26. (8分)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 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 (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 、 。【答案】(1)食物链(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多 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 (4)减少 增加 (5)吸收营养物质 竞争阳光【解析】(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改为人工鱼塘后,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食性鱼类,则该湖泊生物群落的食物链结构发生显著变化。(2)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从种间关系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一方面与养殖植食性鱼类有关,另一方面与浮游藻类争夺阳光、养料有关。(3)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生物量明显多于2007年生物量,主要原因与人工投饵输入大量的能量。(4)能量的传递是单向、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类,与肉食性鱼类可以摄食鱼饵相比较,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来源减少,与植食性鱼类竞争减弱,植食性鱼类相对增多。(5)水生高等植物与浮游藻类是竞争的关系,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和养料来抑制其生长。【试题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生态这一部分的知识,通过表格中提供的鱼塘生态系统相关量的前后变化,考查了群落、种间关系等内容。在能力上要求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2012 福建)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答案】c【解析】纯茶园的物种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0月份的杉茶园的物种数最大,但不并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同时,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此时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的丰富度。人类活动会影响茶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这样必然会对群落的结构造成影响。【试题点评】本题结合曲线考查有关生态学方面的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曲线.坐标的相关信息,运用知识进行分析。 (2012 海南)20.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 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答案】a【解析】在五年内,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导致种内斗争不断增强,a正确;甲的引进后,甲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大,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小,已经影响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b不正确;因为甲的引进已经导致土著食草鱼类数量的减少,说明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捕食物种甲,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抑制甲的蔓延,c不正确;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和气生存的环境,包括所有生物、底泥、水及阳光等因素,d不正确。【试题点评】本题以物种引入为背景考查物种引入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生物群落内种间关系的分析和抑制物种入侵的方法等知识点,难度不大。28. (2012 海南)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食物网中,共有_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属于第_营养级。 (2)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_。 (3)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乙种群数量,某研究小组捕获了100只乙,经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100只,其中有10只带有标记。在该生态系统中,乙的种群数量大约为_只。【答案】(8分)(1)4五(每空2分,共4分)(2)竞争和捕食(2分)(3)1000(2分)【解析】(1)由图示可看出,该食物网中共有甲乙丙戊、甲乙丁丙戊、甲丙戊、甲乙丁戊4条食物链,在最长的食物链(甲乙丁丙戊)中,最高营养级是第五营养级。(2)由图示可看出,乙和丙都以甲为食,同时丙还会捕食乙,因此两者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3)按照标志重捕法的原理:,若假设乙种群有x个个体,则得,则x1000。【试题点评】本题考查食物网中食物链数目的统计、食物网中某种生物营养级的确定、生物种间关系和种群数量调查中标志重捕法的应用。本题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要细心,同时能够理解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和相关计算。 (2011 重庆)4. 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答案:c解析: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是由于黑暗环境的诱导,黑暗的环境起了选择作用;影响种群密度的生态是多方面的,包括非生物因素中的光、温度、水等以及生物因素中种内斗争和互助、种间的互利共生、竞争、寄生、捕食等,在不同地域和时间影响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是不同的;种群数量的k值取决于种群生存环境,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对鱼类的生存有利;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是指其生态价值,作为科研材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2011 新课标)31.(12分)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增加、减小、不变)(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增强、减弱、不变)31【答案】(1)竞争和捕食 寄生 (2)如图所示 (3)增加 (4)减弱【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种间关系的有关知识。人登岛捕食狐,同时人和狐都以野兔和羊为食,因此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病毒营寄生生活,兔瘟热病毒与野兔之间是寄生关系。如图所示。人登岛后的第5年,由于狐濒临灭绝,野兔的天敌减少,数量大大增加,食物和空间等条件有限,种内斗争加剧。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捕食者增加,可以使被捕食者数量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且生存能力增强,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会减弱。 (2011 新课标)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 呼吸将有机物分解。(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 (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 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所固定的 能。(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 和 等原理(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 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40【答案】(1)无氧和有氧(或细胞) (2)群落 一 生产者 太阳 (3)物质循环再生 物种多样性 (4)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环境)【解析】在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中,微生物通过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生物群落包括该环境内的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在食物网(或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物质循环再生和物种多样性等原理。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2011 福建)4.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a (2011 山东)26.(15分)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组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能力较差,其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答案:(1)自动调节 抵抗力 分解者 (2010海南)20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2010 海南)23(10分)请回答:(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的形式进行。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的太阳能。(2)分解者通过和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3)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答案:(1)co2(1分)绿色植物固定(或光合作用固定)(2分)(2)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或发酵)(每空1分,共2分)(3)3(1分)兔和鼠(2分)(4)食物链营养级(每空1分,共2分) (2010 全国卷i)5.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可以成为家畜的饲料和人的食物,家畜也能成为人的食物,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人和家畜粪便中的有机物,而沼液和沼渣又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利用的是无生命的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属于分解者。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所以c项的叙述是错误的。【答案】c (2009 广东文基)73图1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2009 广东)14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 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b. 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c. 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d. 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2009 广东)32.(8分)为加强水体治理,珠江流域某城市构建了较大面积的人工湿地。(1)当污染物随水流进入该湿地时,湿地水体中碳元素的迁移和转化途径如下图。请用箭头和文字补充虚线框中的碳转化途径。(2)一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自然气息。请写出可能存在食物链(两条)。(3)如果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请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答案:(1) (2)绿藻轮虫鱼,黑藻鱼鸭;(3)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2009 浙江)6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图甲 图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9. 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30. 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31. 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32. 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答案a【解析】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y、x、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因此a正确。 (2009 海南)19右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绿藻水蚤花鲢乌龟白鲢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c水溞下降d乌鱼上升 (2009 海南)24(9分)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集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 。答案:(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2009山东)4. 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 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 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 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 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答案:b.解析:本题通过泥浆生物反应器的介绍考查了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中污染物的分解是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故而肯定是菌种进行有氧呼吸而分解有机物,故b正确。本题中的反应器中有土壤、营养物质和菌种,不满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的概念范畴,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a、c、d均错误。 (2009 全国卷i)34. 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 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 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 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 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答案:b.解析:本题通过泥浆生物反应器的介绍考查了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中污染物的分解是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故而肯定是菌种进行有氧呼吸而分解有机物,故b正确。本题中的反应器中有土壤、营养物质和菌种,不满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的概念范畴,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a、c、d均错误。 (2008 广东)15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答案:d (2008 广东)32(10分)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频繁发生。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法相比,主要缺点是 和 。(2)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主要生产者是 和 ,鱼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 。(3)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4)挺水植物在该系统中的作用是 和 。该修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属于 。答案:32.(1)杀藻剂处理水华的主要缺点: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和使藻类产生抗药性。(2)在该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产者是藻类和挺水植物,鱼类属于消费者()种间关系的主要变化: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投放鱼类捕食藻类等(4)挺水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固定在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008 重庆)1.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d (2008上海)18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答案:a (2008 上海)38(10分)下图中甲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1)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 。(2)请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写出乙图中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名称: ; ; 。(3)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 。(4)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 。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大米草死亡导致细菌数量增加,通过甲图的 食物关系,引起沼蟹数量增加;同时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 也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5)上述事实说明,人类活动会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 容易受到破坏。答案:(1)细菌 (2)藻类、大米草 食草虫、线虫、海螺 沼蟹、蜘蛛 (3)一龄幼虫(4)减少 细菌线虫沼蟹(言之有理即给分) 藻类线虫沼蟹 (5)下降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 (2008 北京) 31(18分)水华可因蓝藻爆发所致。科研人员尝试利用某种细菌限制蓝藻数量,相关实验的示意图如下。图中表示实验步骤。请回答问题:(1)从细胞结构的特点与复杂程度上看,蓝藻属于 _细胞;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看,蓝藻处于_ ;蓝藻的代谢类型通常是 _。(2)引发水华的蓝藻可产生蓝藻毒素。蓝藻毒素 _(是、不是)蓝藻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物质。蓝藻毒素对人是一种致癌因子,可使原癌基因_ ,导致正常细胞发生癌变。(3)图中、通常使用的是、中已培养至_ 期的蓝藻和溶藻细菌。(4)图中实验组在每个培养皿中,如果做三个重复实验,可采取的做法是:_ 。为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应增设对照组,可采取的做法是:_ 。(5)蓝藻通常呈蓝绿色,观察实验结果,发现培养皿中出现褪色空斑,说明蓝藻_ 。【答案】(1)原核 第一营养级 自养需氧型(2)不是 从抑制状态变成激活状态(3)对数(4)在每个培养皿中,选择三个不同位置,各滴加等量菌液在每个培养皿中,选择三个不同位置,各滴加等量的、不含溶藻细菌的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