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從 人 文 與 科 技 取 向探析e世代績優企業教育訓練模式From Approaches of Humanity And Scienceto Investigate the E-eras Training Models of Excellent Industry黃世鈺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教育學程中心副教授摘 要透過文獻分析、個案訪談以及比較研究等方法,本文從人文與科技取向,探析e世代績優企業教育訓練模式。主要的研究結果如下:一、人文與科技取向的e世代,具有知識經濟、數位學習與全球化的特質。二、企業教育訓練模式包括資源模式、合作模式、建構模式與整合模式等項。三、現行績優企業各項教育訓練模式具有學習對象、教學者、教育訓練目標、課程設計、實施方法與預期成效等內涵。四、訪談個案中,A企業具有資源模式與合作模式的樣態、B企業展現資源、合作與整合模式的特質、C企業則顯現建構模式的企圖、並能兼融合作與整合模式的功能。歸納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本研究對人力資源規劃的啟示為:建立學理基礎、鼓勵跨領域學習與培育兼融人文與科技的通事素養;對師資培育的啟示為:涵泳均衡人文與科技知能的師資專業素養、培育創造力、引導自我管理等結論,藉供參考。關鍵字:人文與科技。e世代。績優企業。教育訓練模式。ABSTRACTThrough documentary analysis, case interview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er from approaches of humanity and science to investigate the training models of excellent industry. All those Result are as follow: 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era ar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E-learning and Globalization. b. there are resources model, cooperative model, industry perform the models of and integrative model on educational training of industry .c. the contents of educational training about current excellent industries include learners, instructors, objects of educational training , curriculum design , implement methods and predict effectiveness. d. from the case interview to discover A industry perform the models of resources model and cooperative model on educational training. B industry perform the models of resources model, cooperative model and constructive model. C industry perform the models of cooperative model, cooperative model and integrative model on educational training of industry. Researcher provide suggestions about planning human resource and teachers training to be referred.Key words : Approaches of Humanity and Science. E-era. Excellent Industry. Models of Educational Training.359壹、緒論 溯自21世紀擅揚以來,科技意圖創發社會原狀(status quo),穿透現代化交融互動的空間(modernity transactional space),儼然跨越傳統的阻絕與文化的扞隔,建置科技與人文並進的知識社會風貌。 e世代基於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KE)的挑戰與面臨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趨勢,大量應用全球資訊網路(WWW)、電子郵件(E-mail)、電子佈告欄(BBS)、網路新聞(Net News)、檔案傳輸(FIP)、檔案搜尋(Archie)、網路電話(Net Phone)、網路會議(Net Meeting)、網路傳真(Net Fax)等途徑,傳遞、彙收與管理各項資訊,實現數位學習(e-learning)的願景。 企業係活絡國家總體經濟力的重要脈動,績優企業(Excellent Industry,EI)向具楷模與示範的指標作用,透過機構式的企業教育訓練,恆為厚植競爭力、追求永續經營的前瞻性與必要性措施。 企業教育訓練具有理念宣導、新知傳遞、方法提供、經驗分享、組織再造與自我實現的多元複合功能,可達成直接提昇企業視野、凝聚員工共識、增益利潤營收與間接促進社會繁榮的雙贏效益(win-win effectiveness)。準此,從人文與科技取向、探析e世代社會背景中,績優企業之各種教育訓練模式,提供人力資源規劃與師資培育措施之重要參照,誠有必要。 本文首先透過文獻分析(documentary analysis)法,探討科技與人文取向社會的e世代特質,以建立論述的學理基礎、引據各項企業訓練模式;其次進行個案訪談(case interview)法,瞭解現行績優企業個案教育訓練模式的內涵,包括:學習對象、教學者、教育訓練目標、課程設計、實施方法與預期成效等項;最後運用比較研究(comparative research)法,彙整資料、提出對於人力資源規劃與師資培育之具體可行的建議,藉供參考。 本文之研究架構如下:人文與科技取向社會績優企業教育訓練模式建立論述的理論基礎企業教育訓練模式績優企業個案教育訓練模式內涵結論文獻分析法個案訪談法比較研究法e世代特質:1.知識經濟2.數位學習3.全球化1.資源模式2.合作模式3.建構模式4.整合模式教育訓練模式內涵:學習對象、教學者、教育訓練目標、課程計、實施方法、預期成效對人力資源規劃、師資培育措施之啟示研究題目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成果) 圖一:研究架構貳、人文與科技取向的e世代特質 歸納各項研究發現:時值科普化(popularlization science)的e世代,人文與科技在朝向現代化統合(modernity integration)的趨向中,具有下列知識經濟、數位學習與全球化等特質(Dea & Lee,1999;Dixon,2000;Gindin,2002):一、知識經濟的特質知識經濟主張以知識為本位、凌駕於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係指植基於知識與資訊的創發、擴散與應用之經濟,儼然發展為e世代提昇競爭與生長的主要動力。 知識經濟包括:事實知識(Know-What,資訊問題)、原理知識(Know-Why,自然規律的科普知識)、技能知識(Know-How,操作能力)與人力知識(Know-Who,管理知識)等項內涵。依據(Dixon,2000;Eliasson,2000; Snowden,2000)的觀點,認為知識經濟具有下列特徵:(一)重視研究發展強調創新為研究發展的關鍵,產業應以新產品與新服務,提昇是常競爭力,同時應建立研究機構間的合作體制,並支持知識產權之使用。(二)建立終生學習(lifelong-learning)制度倡導學習社會的觀念、加強教育與企業培訓間的聯繫、培養知識型勞動力(knowing labor),改進職業及技術教育、建立正規、非正規與非正式 (regular,irregular & informal) 三者整合的終生學習制度。(三)活絡市場經濟從政府減少干預著手,發揮市場的靈活性機制,鼓勵創新與競爭,追求卓越教育、提昇人力素質、促進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二、數位學習的特質 數位學習是e世代汲取新知的主要途徑,透過網路脈絡與各項媒體資源,整合所有資訊、通信與各項傳播科技,成為資訊共享的新世界、引領全球邁向溝通頻繁的地球村。數位學習以電腦網路為主軸,包括資源共享、媒體科技與通訊網絡。具有下列特徵:(一)空間上無遠弗屆經由電腦網路的多元多重串聯,以電子化高速公路,隨處切入、到處接收,快速傳遞與轉換資訊,使天涯若比鄰。(二)時間上長短不拘隨時可以上線、互動與交流。能在任何時間,透過電腦引擎、馳騁網際網路,改變學校獨占教育傳遞的景況,以新型態的企業與教育合作,使參與者學習知識技能、並提供立即的資訊與回饋。(三)學習上包羅萬象數位學習顛覆時空限制、挑戰傳統課室教學,學習者可經由網路服務與資訊傳輸系統,整合運用多媒體科技整合學習情境,行程學習社群,建構終生學習的多層次教育訓練與系統(楊國德,2003)。三、全球化的特質 全球化是社會多層面漸進發展的過程與現象,其無形的動力是價值的一體化,能促進國際間物流、投資、生產與技術的跨國流動,增長國家間的全球依賴與世界體系,形塑普及與密切互動的社會文化,創造地球村休戚與共生命共同體的社群夥伴關係。 現階段社會已然邁入全球化時代(紀登司,2002),全球化社會具有下列特徵:(一)世界經濟一體化經由跨國企業與自由化,促使貨物與服務流通、財力與資本流動、觀點與資訊交流而相互激盪、依存。(二)資訊傳播網路化科技日新月異、資訊與知識傳播飛躍進展,超越時空、展現迅即與迅速的全球同步性。(三)生活型態一致化由於交通便捷、助長人際接觸的頻繁性,促使生活方式與內涵,逐漸呈現趨同現象。(四)文化融合化國際化趨勢使社會行程民族大鎔爐,促成文化走向融合而集中,消除地方性、激發本土議識的再生(黃富順,2003)。足見,e世代知識經濟、數位學習與全球化的特質,融合人文與科技的意涵,激發教育與訓練的揮灑空間,影響深遠。參、企業教育訓練模式研究顯示,企業教育訓練模式可區分為資源模式(resource model)、合作模式(cooperative model)、建構模式(constructive model)與整合模式(integrative model)等項。各項模式之內涵,分述如下:一、資源模式資源包括: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 HR)、物質資源(Matteresource,MR)與社會資(Social Resource,SR)三類。基於企業經營的觀點,資源模式係指經由以人力資源為核心,運作物質與社會資源的歷程。 資源模式具有訓練與發展(Training & Development,T&D)、組織與發展(Organization & Development,O&D)兩項機制。訓練與發展啟發人力潛能、教育人力品質、提昇人力素養;組織與發展規劃人力來源、導向人力運用、發揮人盡其才的功能。Mondy等人(2002)認為:就兼融內外在環境而言,訓練與發展括涵決定企業需求、建立特定目標、選擇可行方法、規劃及評鑑實施方案等歷程;影響及於企業情境、挑戰因應、團隊士氣、員工發展與營運策略之規範。組織與發展涵括企業原生體質、創發與籌設背景、員工參與選擇、經營與盈虧制衡、公關支持與社會聯繫等歷程,深切影響於企業整體性、員工凝聚性、群體共識與經營成果等方面(Mondy,Noe,Premeaux& Mondy,2002 )。 要言之,資源模式旨在透過訓練與發展、組織與發展的歷程,提供企業教育訓練的實施取向,彰顯企業豐沛的資源網絡、延伸與擴展企業產品的流通、並經由員工參與的實地體驗,回饋於企業體的認同與支持,共同邁向勞資共榮共生的祥和營運特質。二、合作模式不同企業因其創設需求與發展宗旨,有其不同的企業教育訓練模式。從企業湧序經營的前瞻思維審視,合作模式包括: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資源、資源與資源間等跨越領域與時空距離,進行互動交流、相輔相成的運作歷程。以合作導向的企業教育訓練模式具有結合經驗與工作實務(combines practical on-the-job experience)的機制。企業與企業間的合作模式,可採取機構對等、機構協助與機構參與的型態。機構對等的企業合作,其教育訓練宗旨相近,經費、人員、時間、空間以及其他配置均以均攤方式共同承擔;機構協助的企業合作,其教育訓練呈現優勢與弱勢的對比,在協助的前提下,強勢者以其既有訓練宗旨,提供相關人力與耗費,部份或全部支援弱勢企業;機構參與的企業合作,其階段性教育訓練宗旨相互認同,以外加與付費方式參與主辦企業的單項或多項教育訓練,顯現自主性與選擇意識。企業與資源間的合作模式,基於功能性目標,其教育訓練機動而實務,在強調評鑑成效的原則下,深具挑戰性。資源與資源間的合作模式,從利益導向著眼,其教育訓練在追求參與者的最大獲益,從”多贏”的面向,為時因應社會風潮與企業需求,規劃各項教育訓練方案。要言之,合作模式以合則兩利的企業哲學,充實企業教育訓練的無限內涵;從提昇競爭力的指標,與同質性或異質性企業及資源間開展合作性教育訓練,累積與奠定企業體持續經營成長的紮實基礎。三、建構模式 為因應時朝與社會的急速變遷,企業在經營策略與運作方式上有必要因時制宜;加以企業體領導人才輩出,在後浪推前浪的趨勢下,更有因人權變的務實性。建構模式包括企業體的解組、重組與創新等歷程。 在建構的形成性特質(formative quality)中,教育訓練為符應企業解組、重組與創新等蛻變,採取下列循序漸進的步驟:(一)、就現行措施進行評鑑與解析,以釐清應存留的精華與需汰舊的包袱。(二)、針對面臨的瓶頸與遭逢的挑戰尋求對策,以規劃可行的措施。(三)、嘗試從多樣態的多元觀點,擬定初步草案。(四)、就集思廣益的觀點,彙整各項方案。(五)、以彈性與機動性的途徑,進行各階段教育訓練;並配合權變與激勵方式,增強與催化各項教育訓練成效。 要言之,建構模式意圖以嶄新的風貌,形塑教育訓練的多重功能,在追求百家爭鳴、各領風騷的專業認知裡,直間接促進企業經營的無限活力。四、整合模式 為有效達於企業成長與永續經營,整合模式結合前述各項教育訓練、展現統整性的措施;就各取所需的特質,整合模式強調企業教育訓練”無定法、無定則”、惟遷就企業實際需求,在追求最高利潤下,有目的地擇取務實性的教育訓練模式。 在整合的前提下,其教育訓練模式必須融合各項模式間的對立性,以最大的公約數建立其同一性,並為企業經營者獲領導階層所悅納,深受主事者經營理念所影響,甚而在執行創設企業者之初衷,其教育訓練之要義即在整合並摭取各模式的切合部分,以貫徹與實踐。 要言之,整合模式的教育訓練不免於人治色彩,為達於經營宗旨,經由意圖性的歸納與彙整,力行於企業體的員工教育訓練,深具凝聚向心力的團結用意。肆、現行績優企業個案教育訓練模式的內涵知識社會中,創新不斷開發腦力、激發創意、提高品質、厚植競爭力的知識勞工(knowledge labor),儼然蔚為經濟推手的新族群。績優企業為年度獲利達於營運目標、並經國貿局授與年度進出口績優廠商證明標章者。渠經由人力資源開發與應用,復從終生教育的實踐場域裡,相輔相成迭創企業各項績優新猷(Thurow,1999)。 為探討現行績優企業各項訓練模式的內涵,本研究以實徵研究方式,分別訪談工、商與食品等績優企業教育訓練工作者,分別以A、B、C作為訪談企業代號。前二者為男性兼企業高階主管,後者為女性專任企業訓練講師。A企業為台灣本土公司、附設下游工廠4家。B企業崛起於本島、自1990年跨海設廠於大陸深圳、並於上海設有分公司;C企業為跨國外商公司,於台海及世界各地分設26家子公司、其總公司設於德國漢堡。各受訪者基本資料統整如表一。表一:本研究訪談之績優企業教育訓練工作者基本資料表 企業代號企業類別性別學 歷教育背景擔任職務年資A工男大學機械系曾修習相關教育學分廠長兼訓練講師20B商男大學商經曾修習相關教育學分廠長兼訓練講師21C食品女傳銷研究所曾修畢教育學士課程專任訓練講師8 研究者依序透過資料分析與個別訪談,以瞭解績優企業各項教育訓練模式。謹將樣本個案之教育訓練模式的內涵,分就學習對象、教學者、教育訓練目標、課程設計、實施方法與預期成效等項,析述如下:一、A企業每年以全體員工為學習對象、結合社會資源、實施24次免付費義務性業務相關知能研習,並就業務需求分職務層級進行定期與不定期的教育訓練。教學者以敦聘企業人士及高階行政人才為主,其中包括本公司主管;同時擬具約聘兼任訓練講師計劃、並籌設教育訓練部門、專責規劃員工教育訓練事宜。教育訓練目標係以統合企業年度發展方向為主,並輔以偶發性短程目標作為績效指標(accountability index)。課程設計除兼融教育訓練目標外、並依據生產與業務部門所提員工教育訓練需求調查問卷進行規劃,每年與相關企業於政府專款補助經費項下合辦區域性研討會。實施方法通常以講演式及即席問答討論居多,以尊重講師採用方法為原則。整體教育訓練務使達於員工成長、提昇企業年度經營業績為預期成效。二、B企業分季以全體在職員工為學習對象、就任職部門分類進行教育訓練、員工分別持有教育訓練卡,於歷次參與教育訓練時加蓋戳記證明。教學者由附屬於總務單位之教育訓練部門結合各項人力與物質資源統籌規劃人才網,敦聘公司內外與教育訓練主題相關之專業人才為講師。教育訓練依據公司營運宗旨為長程目標、並配合公司中、短程發展為目標。課程設計包括職務課程與休閒課程兩類,前者以提昇專業知能為主、採強迫性;後者著重個人興趣,以自由參加為原則;每年並定期舉辦台海高階員工研討與交流,同時配合政府政策,承辦相關企業講習工作。實施方法依據教育訓練目標與性質,採多元多重型態;並以公司補助、員工部分付費方式實施,同時申請社會資源之挹助,減輕員工接受教育訓練之經濟負擔。整體教育訓練以企業穩定經營發展、結合兩岸經濟資源、提昇員工素質為預期成效。 三、C企業員工受聘時即於僱用規約上載明任職期間均需旅行教育訓練義務;依各地區分公司業務性質,至少每年全體員工需接受72小時教育訓練課程、高階領導人另外附加帶領團體教育訓練的專業課程與實習時數共計24小時。由於係屬外商跨國企業,外語能力為高階領導人員必備基本能力之一。教學者網羅國內外與公司業務相關專業人士,部分涉及深度專業知能之教育訓練,員工代表需回聚總公司接受系列性課程,並以種子教師身分返回分公司擔任教育訓練課程。教育訓練目標分總公司年度目標與子公司階段目標兩大項,由各地區獨立專設之教育訓練部門進行整合後規劃各項教育訓練方案。課程設計於公務時間實施者以職務專業知能為導向、於例假日或週末推展者以第二專長、語文進修及其他活動性休閒課程為主。實施方法強調運用多媒體科技與分享發表型態,員工每年持有教育訓練課程卡,包括:課程選項、教育訓練時程、以及主辦單位戳記證明。各分公司依其地域性特質、經營特色與策略、並以完成總公司規劃之年度績效指標作為教育訓練預期成效。 為利於分析比較,前述績優企業教育訓練模式的內涵,謹統整如表二:表二:現行績優企業各項教育訓練模式的內涵 項目 企業代號A(工業類,本土企業)B(商業類,台陸企業)C(食品業,外商企業)1.學習對象1.全體員工2.政府專款協辦區域性跨企業教育訓練1.全體在職員工2.台陸高階員工3.相關合作企業員工1.全體受雇員工2.各跨國公司高階領導人2.教學者1.企業人士2.高階行政人才3.公司主管1.結合人力與物質資源統籌規劃人才網2.公司內外相關專業人才1.國內外相關專業人士2.員工種子教師3.教育訓練目標1.統合企業年度發展方向為主2.偶發性短程目標為輔1.以企業宗旨為長程目標2.企業中短程發展目標1.總公司年度目標2.子公司階段目標4.課程設計1.依教育訓練目標2.依員工需求調查規劃1.職務性課程以提昇專業知能為主2.休閒性課程著重個人興趣1.公務時間實施-以職務專業知能為導向2.例假日或週末推展-以第二專長、語文進修及其他活動性休閒課程為主5.實施方法1.全年24次免費義務性2.分職務層級進行3.定期/不定期實施4.講演與分組討論居多5.籌設專責部門中1.依任職部門分類進行2.採員工教育訓練卡認證3.分強迫性與選擇性兩類4.多元多重型態5.補助與付費並行6.社會資源挹助1.由獨立專設之教育訓練部門統籌規劃2.聘約載明每年教育訓練義務至少72小時3.強調運用多媒體科技與分享發表型態4.員工每年持有教育訓練課程卡,包括:課程選項、教育訓練時程、以及主辦單位戳記證明6.預期成效1.員工成長2.達成企業經營業績1.企業穩定經營發展2.結合兩岸三地經濟資源3.提昇員工素質1.達成分公司依地域性特質、經營特色與策略之目標2.完成總公司規劃之年度績效指標 針對上述企業各項教育訓練模式分析,可以發現:A企業具有資源模式與合作模式的樣態、B企業展現資源、合作與整合模式的特質、C企業則顯現建構模式的企圖、並能兼融合作與整合模式的功能。此或可進一步推論,跨國企業以其國際視野,員工必備的外與基本能力,於e 世代整合人文與科技之際,其已然熟稔的知識經濟體認、數位學習知能與全球化運作,更能有助於當前追求經濟一體化的企業教育訓練趨勢與調適。 伍、結論前瞻企業教育訓練對人力資源規劃與師資培育之啟示綜結前述探討,透過文獻分析、個案訪談與比較分析法,從人文與科技取向,探析e世代績優企業教育訓練模式,歸納得知:人文與科技取向的e世代具有:知識經濟、數位學習與全球化的特質;企業教育訓練包括:資源、合作、建構與整合等模式;績優企業各項教育訓練在學習對象、教學者、教育訓練目標、課程設計、實施方法與預期成效等方面各擅其長。謹彙整本文研究結論如圖二:人文與科技取向的e世代特質:1.知識經濟2.數位學習3.全球化人文與科技取向的e世代特質:1.知識經濟2.數位學習3.全球化3.全球化現行績優企業教育訓練模式的內涵:學習對象、教學者、教育訓練目標、課程設計、實施方法與預期成效A企業B企業C企業資源模式合作模式建構模式資源模式合作模式資源模式合作模式整合模式圖二:本文研究結論準此,前瞻企業教育訓練對人力資源規劃與師資培育之啟示,如下: 一、對人力資源規劃的啟示為因應人文與科技取向的e世代社會需求,對人力資源規劃的啟示為:首先務須建立紮實的學理基礎,包括讀、寫、算的精熟能力(mastery ability);其次,宜鼓勵現代學生從事跨領域學習(cross-fields learning),以擴充廣泛的學習經驗;最後,必須在專長知能中,積極培育兼融人文與科技的通識素養,其能發展均衡與健全的個體,蔚為社會優秀的人力資源。二、對師資培育的啟示面臨e世代新世紀的強烈衝擊,對於必須與時俱進的師資培育工作,其深刻的啟示,首需為涵泳均衡人文與科技知能的師資專業素養,包括各項教育基礎學理、教育方法運用以及教學實務技巧,提示學生課餘務須主動鑽研加強學習,以因應未來教學需求;其次,務須急起直追培育創造力,鼓勵新生代師資多重思考、廣納多元意見、並儘量多方接觸個類型學生,體會與力行依據個別差異、因材施教的哲理;同時宜引導自我督促、從地球村國際人的觀點,培養必備的外語能力,以利於汲取新知,並作為e世代學子的典範。教育訓練係帶動企業活絡運作的重要支柱,由於各項訓練模式所彰顯的整合性系統化學習(Integr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