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 旅行 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 旅行 以多元系统论为个案研究 以多元系统论为个案研究 杨杨 柳柳 南京大学 江苏南京 南京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3 摘 摘 要要 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视角 对西方多元系统论在中国的理论旅行过程和接受效果做了历史的考察与整理 阐述 了它对中国翻译界的理论研究模式 翻译实践研究 翻译史研究和文本比较研究等方面的影响 并对这一理论在 中国旅行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质疑 批判及其在中国文化系统中的位置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翻 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 多元系统论 理论旅行 接受 美学 中国 The Travel of the Polysystem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he 20th Century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China Abstract After a brief account of the traveling process and the gradual reception of the polysystem theory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theory on Chinese translation circles especially on the studies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versions It furth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the theory the hardship and difficulties on the journey and its cultural posi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Key words polysystem theory theoretical travel reception aesthetics China 20世纪下半叶以来 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给中国翻译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在20 世纪七十年代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在经历语言学的转向之后 逐渐向文化研究的方向转向 在这期间 出现了一支非常重要的 衔接语言学派与文化学派的研究力量 那就是来自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学派 其 中 最重要的学术成果莫过于多元系统论和翻译规范论 在这两者之中 多元系统论是学派的奠基之作 在中国的发展气势和传播速度也最快 翻译规范论则是对多元系统论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 在本文中 笔 者将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视角出发 以多元系统论在中国的接受为个案 从一个侧面考察西方翻译理论在中 国的历史效果和文化地位 一 一 多元系统论的起源多元系统论的起源 翻译的多元系统论的创始人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伊塔马 埃文 佐哈尔 Itamar Even Zohar 作 为波特诗学与符号学研究所 Porter Institute for Poetics and Semiotics 的创始人之一 佐哈尔曾担任Poetics and Theory of Literature Ha Sifrut和Poetics Today的主编 现为特拉维夫大学文化研究 符号学和文学理 论教授 主要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 在符号学理论 文学理论与文学翻译研究方面造诣精深 自20世纪70 年代以来 他先后推出了多元系统论 Polysystem Theory 历史诗学论文集 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 Tel Aviv 1978 和 当代诗学 Poetics Toda y 1990 系统地提出了多元系统论 其代表 作 翻译文学在文学多系统中的地位 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 Literary Polysystem 和 多元系统论 Polysystem Theory 集中介绍了文学多元系统以及翻译文学在这个系统中的位置 在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中 渗透着强烈的功能观 历史观和动态观 佐哈尔认为传统的侧重于实证主 义和物质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式多有弊端 应该以现行的功能主义的范式来取代 即以分析现象之间的关系 为基础 佐哈尔批评以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为代表的日内瓦结构主义学派的静态系统观和非历 史观 Even Zohar 张南峰 2002 4 20 转而以俄国形式主义的动态系统观为理论支柱 创立了翻译 的多元系统论 在俄国形式主义的学派中 梯尼亚诺夫 Yury Tynjanov 关于系统的理论对佐哈尔的影响最为深刻 梯 氏认为 文学作品决不只是文学技法的简单堆积 而是有秩序 分层次的结构 文学事实是一个 关系实 体 relational entity 所谓的文学作品 文学类型 文学时代 文学或文学本身 实际上是若干特征的聚 合 这些特征的价值取决于它们与网络系统中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 因此 文学是一个变动不居的系统 文学研究必须置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之下来进行 从共时研究的角度观察 文学似乎是一个和谐 平衡 和静态的系统 但从历时的角度来看 文学内部充满了冲突和变异 文学的演进和发展取决于系统内部持 续不断的 以陌生取代熟悉 以创新取代传统的运动 即处于文学系统中心位置的高雅文学被处于边缘 的 更富活力的新文学所取代 方珊 1989 在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础上 多元系统论认为各种符号现象 即就是由符号主导的人类交际形式 例如 文化 语言 文学 社会 是为系统所组成的混合体 它具有如下特点 1 多元 开放 交叉 即 此系统是异质的 开放的结构 它通常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所组成的多元系统 这些系统互相交叉 部 分重叠 在同一时间内各事其职 却又互相依存 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 2 动态的对立统一 性 佐哈尔把文学 包括翻译文学 视为和其他文化活动一样的一个开放而动态的实体 由多个系统组 成 这个多元系统可用一系列对立的系统加以描述 即中心与边缘的对立 经典文学系统与非经典文学系 统的对立 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的对立 翻译文学与非翻译文学的对立 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的对立 等 等 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对立统一体 任何一个子系统都不可放在真空中研 究 3 不均衡性和可变性 文学多元系统中相互对立的系统之间的地位权力既不完全均衡 也非静止不 变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因素的干扰 它们的位置会在中心与边缘之间变动 Even Zohar 张南 峰 2002 4 20 21 在多元系统论的基础上 佐哈尔进一步阐述了翻译作品与文学多元系统之间的关系 其核心思想包括 第一 主体文化是如何选择翻译对象的 第二 翻译文学是如何与目的语言中其他系统产生联系 以便采 取特定的规范 行为和政策 发挥特定的功能的 第三 翻译文学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翻译文学属 于本民族文学多元系统的一部分 作为本民族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 可能位于多元系统中任何一 个系统内 也可能分布在几个系统中 其地位会因为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在中心和边缘位置之间移动 在正常情况下 翻译文学通常处于边缘位置 但是在以下三种情况下 会趋向中心 即 当译语文化中的 文学处于1 年轻 的时期 2 处于 边缘 及 弱势 的时候 3 处于 转折点 危机或真空 状 态的时候 在这三个时期 翻译实践模式趋向革新 翻译文学参与创造新的 一级 primary 模式 原 创 作品与 翻译 作品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 译者会试图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 翻译策略趋向 于 充分性 adequacy 更接近源语文化 反之 译者的翻译策略趋于保守 为外国文本寻找最佳的 现存二级模式 译本接近目的语文化而具有可 接受性 acceptability Even Zohar 庄柔玉 2000 115 125 二 二 多元系统论在中国的译介多元系统论在中国的译介 多元系统论与中国结缘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事 香港学者张南峰在这方面的贡献可谓最大 2000 年 张南峰在与陈德鸿共同出版的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中 精选了佐哈尔的代表性文章 翻译文学 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 由他的同事庄柔玉翻译 他自己则亲自撰写了导读 陈德鸿 张南峰 庄 柔玉 2000 2001年 张南峰再度与庄柔玉联手 在 中外文学 杂志上编辑出版了 多元系统论专 辑 书中不但刊载了他翻译的 多元系统论 还收集了中国对于多元系统论的系列研究文章 并且撰 写了洋洋万言的前言 多元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张南峰 庄柔玉 2001 2002年 张南峰又 在 中国翻译 杂志上发表了 多元系统论 的译文 通过这些努力 张南峰和他的同事们向中国读者呈 现了一份全面的多元系统论的概貌 同时也诠释了他和许多中国学者对这一理论的认识 张南峰认为 多 元系统论给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的 面向译语系统的 功能主义的 系统性的新途径 推动了翻译 研究的文化转向 催生了一个跨国界的翻译研究学派 张南峰 2002 4 20 与此同期 国内学者傅 勇林 史文利和廖七一也对多元系统论进行了介绍和研究 傅勇林 史文利的 分层系统理论与译学研 究 佐哈的贡献 将多元系统论翻译成 分层系统理论 他们认为 这一理论对翻译学的贡献在于 对 翻译在文学系统内部的作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摆脱了传统的语言学的系统观和研究方法 强调系统的差 异性 把译本置于更大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进行观照 注重翻译或译本在文学研究和文化进化的大语境之 下所具有的重要性 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些新的 普遍法则 提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假说 傅勇 林 史文利 2002 廖七一的 多元系统 一文对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与发展轨迹进行了梳理 对其理论 内核表示认可 他指出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吸取俄国形式主义 结构主义 一般系统理论与文化符号学 的积极因素 将翻译文学视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子系统 客观描述翻译文学在主体文化中的接受与影响 以期有效揭示制约文学翻译的规范与规律 这一理论将译本视作目的语系统中的存在实体 从目标系统的 诗学 意识形态 规范乃至赞助人等角度来描述翻译活动的性质 解释译本的生成 消费以及文化运作形 式 为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开辟了一条超越规约美学的研究道路 廖七一 2004 三 三 多元系统论在中国的内化多元系统论在中国的内化 在译介多元系统论的同时 中国学者还广泛地借用这一理论来研究中国翻译问题 这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理论上的检验理论上的检验 首先 在大批接受者当中 有相当多的学者在对多元系统论的理论内核表示认可 的同时 结合中国实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检验 其中 王宏志的翻译研究论文集 重释 信达雅 二十 世纪翻译研究 一书通过佐哈尔的 多元系统论 探究了中国20世纪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 文化 社会 政治等多元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产生的影响 王宏志 1999 谢天振的 多元系统论 翻译研 究领域的拓展 对多元系统论的基本观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用丰富的汉译外和外译汉的成功例证证明 了多元系统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有效性 作者认为 多元系统论不以价值判断为依归 而以描述过程 揭示 和认识翻译现象为主要方法 把翻译研究与文化环境 社会条件和和政治等因素结合起来 对后来的文化 研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把翻译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 扩展了翻译研究的边界 谢天振 2003 张南峰的 从多元系统论的观点看翻译文学的 国籍 运用多元系统论对于翻译文学的国籍问 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他指出 把翻译文学纳入本国文学史 是完全合理的呼吁 然而 把译者看作是翻译 文学作品的唯一作者 又未免流于简单 而按照作者的国籍来判定作品的国籍 则有任意性 他认为这种观 点的主要症结所在是未能摆脱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 他认为 翻译文学的国籍是模糊的 具有双重性甚至 游移性 张南峰 2005 显然 张南峰在翻译文学的国籍问题上也是持 多元 态度的 2 翻译史视角 翻译史视角 从翻译史的角度结合多元系统论对中国翻译史上的问题进行研究 是另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尝试 其中 张南峰发表在 外国语 上的 从边缘走向中心 从多元系 统论的角度看中国翻译研究的过去与未来 是翻译界颇有影响力的一篇论文 文章以多元系统论为框架 探讨中国的翻译活动 学术传统 民族心理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经济状 况 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等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决定了中国的翻译研究进程 描述和分析了中国 的翻译研究这种文化现象 并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前景进行了预测 他指出 长期以来 世界翻译研究处于 世界文化系统的边缘 中国的翻译研究处于中国文化的边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西方翻译理论的介 入 使中国的翻译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奈达等人的 二级 理论即语言学翻译理论进入中国翻 译研究系统的中心 并把后者带进了世界翻译研究多元系统的边缘 而文化翻译理论之类的 一级理 论 则推动了文化转向 令翻译研究逐步走向了中心 如果要让中国的翻译研究走向世界的中心 必须借 鉴西方经验 减少权力和意识形态系统对翻译研究的制约 否则 跨学科的翻译研究将很难有所作为 张南峰 2001 查明建的 意识形态 翻译选择规范与翻译文学形式库 从多元系统论角度透视中国 五十 七十年代的外国文学翻译 以多元系统论对中国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翻译文学的形式库进行考 察 分析了翻译文学的并存系统 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意识形态制导下的诗学是如何历时性地制约了 翻译选择规范 操纵了翻译文学的 经典 影响了翻译文学文库和经典形式库的形成和嬗变 决定了翻 译文学系统在多元文化系统中的运作方式 地位和作用 查明建认为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对于描述翻译 文学的现象具有广阔的框架 但由于其缺少价值判断 注重表面形式的描写而存在不足 在使用这个理论 时要注意避开其主观性的一面 又要借助它的理论基础来完善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的建构 查明建 2001 张锦忠的 现代主义与六十年代台湾文学复系统 现代文学 再探 以 现代文学 杂志为主要 研究对象 借用多元系统论 即复系统理论 重新探讨了20世纪六十年代台湾文学建制的阶层结构及其位 阶挪移的情形 张锦忠指出 五 六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在台湾文坛的出现 属于文学干预的现象 现代 派诗人群与 文学杂志 在五十年代为文学现代化奠下了根基 而在六十年代初创刊的 现代文学 杂 志 则开启了现代主义文学 尤其是小说 的新契机 杂志的编者通过翻译引进了卡夫卡 乔伊思等 欧美现代小说家的作品 这些外来文学强化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库与声势 提升了现代主义文学在台湾文 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 不过 台湾的本土文学也不甘落后 在六十年代中叶左右与现代主义文学形成了中 心并立的局势 彰显了台湾文学多元系统的动态性与多样性 张锦忠 2001 孙文龙 齐军的 晚清 翻译现象的多元系统论阐释 指出 多元系统论是成功地应用于翻译研究的理论 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迪 和指导是多方面的 第一 是将文学纳入社会 文化和历史语境下进行研究 推动了文化翻译理论的发 展 第二 从对单个的文本进行孤立的研究转变成将文本置于文化和文学多元系统中进行研究 第三 对 等值论和充分性进行了非规定性定义 之后 两位作者结合自己对多元系统论的理解 运用多元系统论重 新审视林纾 严复的非充分性翻译策略 以期发现其背后的文化成因 孙文龙 齐军 2006 研究发现 其原因有如下几条 1 内忧外患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救亡图存的功利主义目的性 2 对小说的地位 和价值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3 对译作的忠实程度也有很大影响 4 译者的文化立场也不可忽视 因此 对于译文的鉴赏不能纯粹以 忠实 与否来做衡量 孙文龙 齐军 2006 郭萍的 从多元系统论角度 看五四前后的外国文学翻译 通过对五四前后的外国文学作品译介情况统计 对这一特殊阶段中国翻译文 学所经历了的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和解释 作者认为 五四前 1898年 1919年 的文学翻译 的目的以 思想启蒙 和 消遣娱乐 为主 成为当时文学翻译的选择规范 形成了保守的翻译文学形式 库和静态经典性 五四后 1919年 1927年 的文学翻译的目的以 文学改革 和 反映现实 为主流 译作 多具有充分性 构成了革新的翻译文学形式库和动态经典性 研究证明 多元系统论对于描述翻译现象具 有很强的解释性和适应性 但对于文本内部研究缺乏可行性 郭萍 2006 3 译论比较 译论比较 利用中西译论和翻译思想的比较来分析多元系统论的适应性是中国学者检验理论在异域翻 译研究中是否可行的一种方法 陈洁莹的 以史为纲 多元互通 严复翻译之系统研究 通过严复的翻 译观 以多元系统论作理论构架 探讨翻译理论史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边缘问题 并阐释现有理论的存在 意义 文章以史为刚 梳理文化和历史沿革 指出严复的翻译观受当时的主流文学模式及意识形态所支 配 信 达 雅 论对翻译的指导意义是 翻译必先以 信 为本 具备真诚的意图和明确的读者群 译者的责任是采取适当的文学模式 雅 达 到译品为译语系统所接受的效果 通过研究 作者验证 了多元系统论对于梳理文学 文化变迁现象 合零为整的宏观视野对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很具启发性 并以 此理论揭示了严译个案的丰富性 复杂性以及其在翻译理论方面的战略研究价值 进一步展现了翻译学的 多面向性与跨学科性 陈洁莹 2001 胡梅红的 论埃文 佐哈尔的 多元系统论 兼评许渊冲教 授的 竞赛论 认为 多元系统论 与许渊冲教授的 竞赛论 有相似之处 文章指出 许渊冲教授在 译学 要敢为天下先 和 新世纪的新译论 一文中提出的文学翻译的 优势竞赛论 对翻译实践很有指导意 义 许教授的理论内核是指 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 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 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 达原作的内容 译者应尽可能发挥译语的优势 尽量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 以便使读者知之 好之 乐 之 许渊冲 1999 2000 而佐哈尔所指的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化文学多元系统中所处的 中心 边 缘 地位的确定或变更 就是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 竞赛 的结果 佐哈尔在讨论翻译文学与翻译准则的 关系时指出 当翻译文学在整个译入语文化系统中处于主要位置时 翻译文学会吸收新元素 具有充分性 为译语文化文学系统制造新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 翻译文学在与译语文化中的本土文学的 竞赛 中 在一 定程度上获得胜利 译语文化中的文学系统由此变得更加丰富 反之 当翻译文学处于次要位置时 译者只 能屈从本土文学系统里的准规范 在译语文化系统里寻求已有的模式 这样 文化系统中的本土文学在与 翻译文学的 竞赛 中取得一定程度上的胜利 两种理论的不同之处是 竞赛论 只针对单个翻译文本与 原文本间的竞赛 而 多元系统论 则根据某个时期整个翻译文学对某个特定文化系统中的本土文学创作 所产生的影响来进行描述 作者在进行两种理论的比较之后 还以 呼啸山庄 的重译 竞赛 现象和庞德 神州集 为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胡梅红 2004 赵俊姝的 文学多元系统论视角解读胡适翻译思 想 试图用文学多元系统论逐条解读胡适翻译思想 从而在理论层面上论证其翻译思想的合理性与可行 性 文章指出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从事的翻译活动都可以用多元系统论来加以解 释 胡适的所谓 只译名家著作 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 全用白话韵文之戏曲 也都译为白话散 文 的思想 胡适在其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中所阐述的借助翻译西洋著名文学作品以改造中国文学的思 想 以及他将此想法付诸于实践的行动 与当时的文学转折期的需要十分吻合 证明翻译文学在参与建造 文学多元系统中心部分的工作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胡适的翻译选择对中国新文学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赵俊姝 2005 4 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 运用文本比较的方法来检验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是中国学者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这方 面 王剑凡的 中心与边缘 初探 道德经 早期英译概况 以多元系统论的中心边缘说为理据 将 道德经 早期英译本置于一个较广阔的文化历史脉络中加以解释 文章以亚历山大 George Gardiner Alexander 理雅各 James Legge 和麦克甘 Patrick Johnson Maclagan 三个译者的英译本为例 阐述 了 道德经 早期英译的独有现象 在文章中 作者首先探讨了基督教传教事业与 圣经 汉译跟 道德 经 早期英译的关系 然后讨论了亚历山大和理雅各的译本是如何因迎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成为一般 读者群或学术界的经典化译本而占据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中心位置 麦克甘的译本又是如何因未能符合主 流意识形态而被推至到边缘位置 作者的研究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绝对论 认为只有与主流意识形态共谋 的译本才能被推到中心位置 王剑凡 2001 莫慧娴的 武侠小说之东迁西徙 探讨了武侠小说为什么 极少被译成西方语言 而多被译成越语 泰语 蒙古语 柬埔寨语 印尼语 马来西亚语以及韩语等亚洲 各国语言的翻译现象 研究表明 翻译文学所处的边缘位置 正是多元系统论所假设的 正常 位置 译 本的位置取决于译出文化和译入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 在西方国家 由于文化霸权和语言问题导致了英美 文学长期以来占据主要地位 英译武侠小说被放逐到系统的极边缘位置 相反 武侠小说却能为不少亚洲 国家所接受 在有些东南亚国家 武侠小说还常常被挪用来制造颠覆性的阅读 建立文化根基 延续文化 传统 丰富本土文学 莫慧娴 2001 庄柔玉的 台剧 神雕侠侣 在香港 跨媒体翻译个案研 究 从埃文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出发 研究了台剧 神雕侠侣 在台湾启播时为何反应热烈 而在香港 播放却效果不佳 庄柔玉指出 除了归因于节目的制作质素 宣传策略 明星效应 惯性收视 观众口 味 播放环境等多种因素外 还牵涉到节目本身 播放媒体 电视观众三个不同系统的交相运作 在文章 中 作者首先界定与这个跨媒体翻译现象相关的系统 进而确定各个系统的相对位置 剖析系统之间的互 动关系 试图在提供合理的现象解释之余 揭示多元系统论的得失 证明了运用多元系统论来研究剧集反 响的可行性和以多元系统论研究金庸改编剧的独创性 庄柔玉 2001 四 多元系统论在中国的批判 质疑与完善四 多元系统论在中国的批判 质疑与完善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甘孜勒 Edwin Gentzler 就在他的 当代翻译理论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一书中指出多元系统论除了其显而易见的优势外 也有着局限性 认为该理论 过 于概括化 有时候言之有理却持之无据 过于依赖俄国20 世纪二十年代的形式主义 并不一定适合佐哈尔 当时的翻译文本 更多地关注抽象的例证而非具体实在的文本与译者 所举例证的科学性还有待考 察 Gentzler 1993 120 125 赫曼斯 Theo Hermans 和兰博特 Jos Lambert 也指出 多元系统论 流于简单化 二元化 具有决定论的色彩 Hermans 1999 Lambert 1997 当这一理论进入中国后 也有不少学者在肯定其优点之时 指出了该理论的不足之处 比如 张南峰 通过利用多元系统论对中国不同时期翻译活动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 多元系统论过分强调文化地位决定 论 忽视了文本自身的特点 赞助人 翻译的目的 文学发展的规律 读者的个性以及译者的诗学观 主 体性 能动性与超前性等等 过分强调了源语与译语两者之间的文化地位的对立 忽视了文化的动态发展 对翻译的影响 以及译语与源语两者之间不是截然对立时的翻译情形 张南峰 2002 4 20 邵璐 在 质疑 解构 颠覆 论多元系统论的悖谬 误读与误用 一文中对多元系统论进行基本阐述的基础 上 用丰富的例证指出它本身的悖谬性及其在操作实践中的误读和误用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邵璐的研 究表明 虽然多元系统论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但是 这不足以影响我们对它的借用和认可 国内学者 在理解和运用多元系统论时确实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机械性 断章取义 重复挪用和二度嫁接的现象阻碍 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作者呼吁学界认真对待源理论的译介 重视对第一手资料的掌握和认识 防止人 云亦云的现象再度发生 邵璐 2004 于德英的 用另一只眼睛看多元系统论 多元系统论的形式 主义分析 从多元系统论的理论基础 俄国形式主义出发 对多元系统论进行追踪分析 剖析了多元系 统论在如下几方面的局限性 1 强调系统的超然客观性 因而存在译者主体性缺场的问题 2 深陷 陌生化诗学的窠臼 因而暗含心里主观性的因素 3 过于强调系统的自律性 因而对社会文化因素关 注不足 于德英 2004 作者在分析得失之后 对多元系统论的追随者和发展者所做的丰富完善性工作 做了进一步总结 因而也向读者展示了多元系统论的不完整性和可塑性 由于多元系统论的不足 学界开始对这一理论的完善提出了新的思路 王东风的 翻译文学的文化地 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 就具有典型意义 文章指出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一个译者的翻译策略往 往受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地位以及特定文学多元系统内翻译文学的地位的影响 根据多元系统假说 在强势 文学多元系统内 译者的翻译策略趋向归化 而在弱势多元系统内 则多以异化为主 然而 王东风发现 中 国翻译界自二十至三十年代开始在同一个文学多元系统内却出现了两种策略并存的现象 王东风从译者对 目标文化和翻译文学在目标文学多元系统内的地位的主观态度入手 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通过 这一研究 他一边肯定了多元系统论对于翻译学的意义 一边又指出了多元系统论在解释中国翻译现象时 的不完全适应性 从一个侧面为多元系统论的完善提供了基础 王东风 2000 张南峰更是为多元系统论设计了新的系统范畴 在 为研究翻译而设计的多元系统论精细版 中 张南 峰指出 由于翻译研究出现的两种方向不同的 文化转向 cultural turn 一些原本受多元系统论影响 的学者 在转向文化研究的时候 发现多元系统论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理论框架 所以远离了这套理 论 之后 多元系统论的原创者佐哈尔也在后来的转向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将多元系统论当中与文学和翻译 相关的部分删除了 把它发展成为一种普通文化理论 这使得两者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张南峰对这种变化 深感惋惜 他认为 多元系统论只要拓展一下它的范畴 完全可以还原为一套翻译研究的理论 因此 他 在旧版多元系统论的基础上 增加了多元系统分类法的复杂性 他建议使用 文化大多元系统 macro polysystem of culture 这个关键词 把它视为由政治 意识形态 经济 语言 文学和翻译等六个以上的 互相重叠 互相交叉的多元系统所组成的大系统 当这个文化大多元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 政治与意识 形态多元系统会比其多元系统处于较为中心的位置 而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规范会共同影响其他 类型的规范 当经济困难 自然灾害和外力入侵等因素导致政治多元系统的权力斗争并在文化大多元系统 中引发危机时 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系统中的中心系统可能会被迫走向离心 centrifugal 之路 从而引起 骨牌效应 失去政治和意识形态中心系统的支持后 其他一些多元系统的中心系统也可能走向边缘 而边 缘系统则乘虚而入 与此同时 在文化大多元系统中的一些边缘多元系统 例如翻译 可能积极参与整个 文化的重塑 从而走向中心 经过一系列的斗争之后 文化大多元系统会呈现出新的结构 达致新的力量 均衡 恢复稳定状态 张南峰 2001 173 187 张南峰还以 小世界 学者的罗曼司 Small World An Academic Romance 的一个中译本的翻译规范 来演示这个多元系统论精细版的应用方法 结 果 他发现 这个精细版也有不完美之处 还不够精细 目标文化之外的因素尚未涉及 术语集也太小 所以 我们不妨把张南峰的这个精细版看成是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的中国版 它同样还有待于更多研究数 据来检验 支持和完善 五 多元系统论在中国翻译文化系统中的效果和位置五 多元系统论在中国翻译文化系统中的效果和位置 多元系统论对于翻译研究的贡献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它对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强调 使翻译研究从语言学 的框架中摆脱出来 改变了翻译研究的应用取向 使得翻译研究向着纯理论研究方向转向 在这个理论的 影响下 特拉维夫学派在世界各国的地位开始凸显 该派重要代表图里 Gideon Tury 推出了规范论 Norms 扩大了该派的理论话语权 他们的成果进一步影响了后来的 操纵学派 无论是霍曼斯 Theo Hermans 勒费弗尔 Andr Lefevere 巴斯内特 Susan Bassnett 还是兰博特 Jos Lambert 都受到多元系统论的启迪 为文化 学派系列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在中国 随着多元系统论的引进 中国的翻译研究话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 可以发现 20世纪九 十年代末以来的学术研究具有了更好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无论是从学术刊物的改版 学术会议研讨主题的 范围还是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内容的改变来看 翻译学的研究话语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以前的翻 译实践研究逐渐向翻译理论研究方向倾斜 中国翻译 杂志更是开辟了 翻译研究 专栏 为翻译学的 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他一些与翻译相关的刊物如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 和 外语与外 语教学 都在选择文章和主题方面加强了对理论话语和文化研究的关注 其次 中国翻译研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描述性研究以及对描述性翻译理论的研究 所涉范围十分广泛 从本章所论的文章中 就有许多文章具有描述性色彩 它们有的论及权力与意识形态问题 有的涉及到翻 译文学在不同系统中的位置 有的探究文化之间的霸权与翻译行为的关系问题 有的讨论中国翻译史上的 翻译现象是否与理论吻合 还有的用实例分析和译论对比研究来验证多元系统论是否适应于研究中国翻译 现象 这些努力和所产生的成果 说明了多元系统论对于解释文化语境中的翻译现象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印证了翻译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再比如说 描写译学中的描写对象和描写方式 范祥涛 2004 翻译单位的描写性研究 申连云 2004 黄帝内经素问 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 究 兰凤利 2005 描写翻译研究与隐喻翻译 田喜娥 2006 等等核心期刊所刊出的论文 还 有系列关于翻译史的著作 比如 中国翻译简史 马祖毅 中国科学翻译史 李亚舒 黎难 秋 中国翻译文学史 陈玉刚 我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 郭延礼 汉籍外译史 等 等 都有较强的描述性研究的特色 但是 值得指出的一点是 中国境内的描述性翻译研究 不完全是佐 哈尔所说的 不带价值判断 的描述性研究 它们中的大多数作品都带有不同程度的价值判断和批评 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也弥补了多元系统论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多元系统论在中国旅行的时间不是太长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 它在中国翻译文化系统中处于什么样 的位置呢 众所周知 多元系统论是反对以价值判断作为选择研究对象的标准 主张边缘和中心一视同 仁 因而具有非精英主义色彩 提高了翻译的文化地位和翻译研究的学术价值 这一点 在中国翻译界也 是很明显的 但是 由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发展迅速 后起的解构主义 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翻译观 的崛起 已经以一级理论模式取代了多元系统论 在世界翻译理论的形式库当中 多元系统论由于长期以 来缺少修改和补充 已经退居二级理论模式 在中国 从1999 2006年间 不断地有一些学者以多元系统 论为主导来研究翻译现象 尤其是在香港和台湾 多元系统论一度占据了翻译理论形式库的中心位置 这 一点 从 中外文学 2001年的专辑中就可略窥一斑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 我们不难发现 多元系统 论之所以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 其一是因为中国的翻译理论形式库里长期以来缺乏新的理论 翻译研究出 现了停止不前的状况 在多元系统论进入中国之前 占据一级理论模式的仍然是严复的 信 达 雅 和 八十年代以来从外国引进的奈达的 对等 理论 虽然 对等 论在引进的时候就已经沦为西方翻译理论 形式库中的二级理论模式 用多元系统论的术语来说 就是中国的翻译研究仍然处于 年轻 的时期 可 供使用的翻译理论极少 因此 多元系统论的出现犹如一缕春风 吹进了中国学者的心扉 对新形式的呼 唤 使得多元系统论瞬间成为广为接受的热门理论 然而 随着更多的同期而入的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 多元系统论又面临众多的强调差异性而非中心性的反精英主义的翻译理论的竞争 同时 它还面临中国本 土传统翻译理论的角逐 在多种翻译理论并存的现代中国 多元系统论是否能牢牢地占据一度在中国所拥 有的中心位置 还取决于这一理论是否会有新的改进 是否适应新时期的翻译研究的需要 是否能在众多 的理论竞争中脱颖而出 是否能经得起中国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考验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埃文 佐哈尔 伊塔马 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 庄柔玉译 A 陈德鸿 张南峰 西 方翻译理论精选 C 香港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0 2 埃文 佐哈尔 伊塔马 多元系统论 张南峰译 J 中国翻译 2002 4 19 25 3 埃文 佐哈尔 伊塔马 Itamar Even Zohar 著 张南峰译 多元系统论 A 中外文学 多元 系统专辑 C 台北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 中华民国九十年 2001 4 陈洁莹 以史为纲 多元互通 严复翻译之系统研究 A 中外文学 多元系统专辑 C 台 北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 中华民国九十年 2001 5 方 珊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北京 三联书店 1989 6 傅勇林 史文利 分层系统理论与译学研究 佐哈的贡献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6 111 114 7 郭 萍 从多元系统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外国文学翻译 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2 60 68 8 胡梅红 论埃文 佐哈尔的 多元系统论 兼评许渊冲教授的 竞赛论 J 宿州学院学报 2004 5 69 71 9 胡 适 姜义华 胡适学术文集 新文学运动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 10 廖七一 多元系统 J 外国文学 2004 4 48 52 11 莫慧娴 武侠小说之东迁西徙 A 中外文学 多元系统专辑 C 台北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 中华民国九十年 2001 12 邵 璐 质疑 解构 颠覆 论多元系统论的悖谬 误读与误用 J 外语教学 2004 4 57 60 13 孙文龙齐军 晚清翻译现象的多元系统论阐释 J 社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班健康《你是我的好朋友》教案
- 化学单元1 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1课 学画松树》教学设计人教版
- 九年级体育 第9周 第18次课教学设计
-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
- 九年级体育 女生侧向滑步推铅球教学设计2
- 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The Angry Dragon(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译林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下册
- 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押题必刷卷【期末测试·拔高】常考易错突破卷(轻松拿满分)(解析版)
- 2024中铁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公开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三年级英语上册 Unit 9 It's a mouth教学设计2 湘少版
- 天车技能培训
-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25届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解析
- 租车位安装充电桩合同范本
- 七年级上册地理填图训练
- 幼儿园孩子食物中毒培训
- 人教版(2024)英语七年级上册单词表
- 建筑工程cad课程说课
- 独山玉饰品质量等级评价DB41-T 1435-2017
- 【互联网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探析与防范:以阿里巴巴并购饿了么为例12000字(论文)】
-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测井技能大赛备赛试题库-下(判断题)
- 2025届江苏省南京市六区初三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