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利用方兴未艾.doc_第1页
我国新能源利用方兴未艾.doc_第2页
我国新能源利用方兴未艾.doc_第3页
我国新能源利用方兴未艾.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豪宾馆设计图 邱工我国新能源利用方兴未艾来源:互联网 上传人:NorthernStar 发表时间:2010年8月25日近年来,随着传统能源供需失衡矛盾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些新能源包括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和风能等,因其发展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等诸多优点,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与大力发展。具有丰富新能源资源的我国,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上也正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利用新能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对一次性能源需求急剧增加,能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能源资源总量约4万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虽然能源资源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很低,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常规可采石油总资源114.9亿吨,居世界第九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到10吨,人均石油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17.1%,居世界第41位。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552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属于名副其实的贫气大国。我国既是能源供给相对短缺的国家,又是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国家。据估计,我国增长1万美元GDP的能源消耗是美国的4倍、法国的7倍、日本的14倍。就石油而言,我国的GDP石油消耗比美国高约30%,是日本的2倍多。到本世纪中叶全面达到小康水平时,一次能源的消费量将达到30多亿吨油当量。然而,目前我国人均一次能源的消费量不到美国的118,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与世界一次能源构成不同的是,我国以煤为主,煤占一次能源的比例为63.6%,由于煤的高效、洁净利用难度大,使用过程中已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这些都在提醒我们,一方面要节约有限的资源,一方面要积极开发新的能源。我国具有发展利用新能源的资源优势。资料显示,我国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目前已探明的地热储量约为4600亿吨标准煤,利用率仅为十万分之一;我国海洋能源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可开发的潮汐能达2000万千瓦以上。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利用新能源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该领域。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展吸引的投资,约占世界新能源总投资的15。预计今后十几年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极有可能在我国发展成为规模上千亿美元的“巨大蛋糕”。在国际油价持续高位震荡和环保压力下,新能源自身的优点更加增添了其发展的“筹码”。专家测算,到2015年,我国新能源的利用将减少3000多万吨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以及200多万吨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提供近数十万个就业岗位,为数百万户边远地区农牧民解决无电问题,不仅可以缓解能源短缺问题,而且有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积极鼓励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加大经济建设的同时,一直十分重视能源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2009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同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今年上半年能源经济形势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其制定重点将围绕非化石能源比重和碳减排两个目标展开。同时,业界期待已久的“新能源发展规划”的面纱也终于掀开,并更名为“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该规划经过多次的修改完善,目前已经形成定稿,并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将按照有关程序上报国务院。这两份规划将共同搭建起今后10年我国的能源发展框架。根据此规划,我国“十二五”期间能源发展的基本设想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节能力度,提高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同时推进替代产业发展,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如空气能热泵、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利用规模。非化石能源产业也将步入发展期。通过加快建设水电,核电项目,加强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来推进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研发,重点引进外国生产节能产品、家电产品和其他一系列高科技产品为主的大型企业集团。为了促进的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近年来在政策引导、监督规范、宣传教育、示范作用等层面都加大工作力度。政策方面,在中央政府的战略决策中,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高效能源的比例,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较高的产业。监督方面,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并监督实施,我国政府积极探索合理的节能降耗管理模式来规范制造商和消费者。2004年8月,我国发布了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标志着能效标识制度正式启用。能效标识制度能显著促进产品能效的提高和节能技术的进步,在规范产品市场、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宣传方面,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相关行业组织不断扩大节能降耗方面的相关宣传教育,运用电视、广播、网络引导公众关心资源,节约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确立全社会的资源节约使用习惯和资源节约意识。而在推广方面,我国政府更是身体力行,早在2004年,我国便出台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对达到节能认证要求的彩电、打印机、传真机等产品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之后又更加严格为政府强制采购政策,不达到规定能耗标准要求的产品政府财政一律不买单。在鼓励高效型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我国一方面把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工作作为一项能源政策,纳入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另一方面,我国还不断加大对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型的电子信息产业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并不断开发出低功耗、低污染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通过使用这些具有节能环保效用的新型电子产品,来促进其他行业和整个社会的节能,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节能降耗、减少污染。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大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还能为民众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各地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方兴未艾随着我国对新能源利用的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出台,各省市都在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打造出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全国的新能源建设也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各个省市的积极行动,都预示着新能源产业在我国未来有着更好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江苏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产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光伏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形成了从高纯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集成系统设备到光伏应用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根据国家发改委打造江苏等6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江苏“海上三峡”风电的规划,江苏将在今年建成我国大陆首个兆瓦近海(潮间带)示范风电场。旨在“建设新能源强省”的山东省,在未来3年内将重点发展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在内的五大新能源产业。为了扩展投资主体,山东省政府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新能源、交通等垄断行业和领域,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广州市在今后几年,将重点发展太阳能、热泵技术、水电与风电、生物质能、交通可替代能源、对外投资新能源发电项目、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七大重点领域,并推进核电装备、新能源汽车和固体废弃物焚烧发电、生物质燃料、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力争到2020年,新能源开发和利用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15%左右,产业年产值达4000亿元。江西把太阳能光伏、风电、核电和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作为本省着重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计划到2012年,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力争达350兆瓦,其中光伏发电50兆瓦、风力发电300兆瓦,成为国内重要的光伏等新能源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而在以研发技术领先的上海,则把核电、风电、IGCC、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等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发展重点,把推动新能源产业作为支撑上海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绿色”引擎。作为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上海市结合世博科技行动计划,在今年的世博会上,示范运行了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在内的总计1017辆各类新能源车辆。其中,纯电动汽车321辆,混合动力汽车500辆,燃料电池汽车196辆。这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展示,既代表了我国当前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最高水平,也有助于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此次世博会,还成为新能源集中亮相的舞台,一大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技术都在世博园区内得到了集中应用。在这里,新能源技术不仅仅运用于交通,还被用到了世博园区的建筑上。世博会主题馆屋面大面积铺设太阳能板,采用并网发电运行方式,将太阳能光伏电板做成建筑材料,让建筑物的外墙、屋顶成为“发电机”,并将产生的电能并网输入城市电网,让“绿电”进入千家万户,这是历届世博会之最。在世博园区,参观者可看到各式太阳能景观灯、太阳能雕塑,还包括既能避雨又能发电的黄浦江两岸太阳能长廊等。此外,世博会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