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教学设计的几处变化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doc_第1页
从《夏》教学设计的几处变化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doc_第2页
从《夏》教学设计的几处变化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doc_第3页
从《夏》教学设计的几处变化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doc_第4页
从《夏》教学设计的几处变化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夏教学设计的几处变化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导学创意】夏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全文描绘了北方黄河流域农村火热的夏天的情景,表达了对夏的热爱和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清新短小而又内涵丰富。作者梁衡用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动物、植物、色彩、旋律等方面写出了夏紧张、热烈和急促的特点,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对于生活在苏南地区的学生而言,对夏紧张、热烈和急促的特点是有生活体验的,但文章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还是需要重点学习的。基于上述思考,我将这节课设计为“整体感知”、“探究品味”和“拓展延伸”三个板块,“整体感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探究品味”解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拓展延伸”主要是在前两个板块的基础上,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特别是在“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这两个问题的上延伸。我在试教、比赛和观摩的一次次实践中,对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变化和改进,力求在师生共生互学的课堂环境中,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高度融合,实现教师教学激情和学生学习兴趣的高度融合,最终让学生体验到那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变化反思】变化反思一: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我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这样一句话:“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玩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原设计:师:这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生:这段文字写了夏天农民割麦、打麦。师:农民割麦、打麦有什么特点?生:农民辛苦、忙碌,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生:从“玩着腰”、“流着汗”、“快割”和“快打”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师:写农民割麦、打麦忙碌有什么作用?生:表现了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师:我们一起将这段文字读一遍,读出紧张的感觉来。生:学生齐读。后设计:师:同学们,老师将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一句话稍微做了点修改,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说说改文和原文有哪些变化。原文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玩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改文你看田间那些玩着腰流着汗挥着镰的农民,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只是想着快打,快打。生:第一处变化是老师将原文中“玩着腰,流着汗”并到了第一句话里面,连成了一句话,第二处变化是老师分别删去了一个“快割”和“快打”。师:还有变化吗?生:老师还将原句中“又想着”改成了“只是想着”。师:同学们很细心,发现了改句与原句的变化。那么,原句和改句哪个表达效果好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议一议。生:我觉得改句删去了“快割”和“快打”后表达效果没有原句好。因为原句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农民劳动的紧张,表现了夏天紧张、急促的特点。师:你说得很好,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了语言的表达效果。还有哪位同学再来说说。生:我觉得原句“又想着”的表达效果好。因为“又”写出了农民伯伯们事情很多,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刚割完了麦子又打麦子,表现了夏紧张的特点,而“只是”表达的是专心做一件事,没有原句效果好。师:这位同学说得很精彩,他从词语使用的角度品味了语言的表达效果。还有一处变化,是原句还是改句的表达效果好呢?生:没有人举手。师:没关系,我们一起将原句还改句再读一读,感受一下两个句子表达效果。(在学生读后思考时,我又启发式的诵读这两句话,并突出原句中短句表达出的急促感)生:老师,从刚才的诵读中,我感觉到原句读起来更加急促紧张一些,可能这就是短句的表达效果吧,改句在这方面不如原句。师:这位同学的语感非常好,在诵读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不同句式的不同表达效果。接下来,我们一起再一次读读这句话,读出农民的忙碌和夏天的紧张来。生:全班声情并茂地朗读。反思:原设计和后设计的不同之一在于原设计仅仅解决了“写什么”,而后设计不仅解决了“写什么”,更重要的是将重点放在了“怎么写”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修改,设计了一个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以反复诵读作为主要方法,从修辞方法、词语使用和句式等方面品味语言,发现课文中语言的妙处,从而获得高尚的什么体验。文章里优美的语言和作者饱含的激情,是语文味散发的源泉之一。品味语言,才能感受出文字或华丽或淡雅或明丽或灰暗的特点,从而感悟体验文字内里蕴含的或欣喜或恬静或隽永或惆怅的情怀,使语文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品味语言,离不开诵读,琅琅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变化反思二:用好多媒体(一)在课堂教学的“整体感知”这一板块,原设计中,我制作了一个类似电视散文的范读视频,一开始就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给学生以夏深刻的印象。在后设计中,我删去了其中的视频,只保留了范读的音频内容。(二)我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这样一句话:“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原设计:师:请同学们看投影幕(投影幕中打出分别表现芊芊细草、密密厚发、淡淡绿烟和黛色长墙内容的四幅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看到的图片内容。生:分别描述四幅图片的内容。师:春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到了夏天变成了密密的厚发,春天林带上的嫩芽似淡淡绿烟,夏天的林带则如绿色长墙,春天向夏天的变化,气氛好像(教师导读“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师:那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请两位同学读)师:我们一起读一读。后设计:师:同学们自由的诵读这句话。(学生自由诵读)师:哪一位同学站起来给同学们读一读?(一位同学举手,老师点名她读)师:老师觉得这位同学整体上读得不错,有一处读得特别好,谁听出来了?生:我觉得她“终于沸腾一样”读得特别好。师:为什么觉得她这里读得特别好呢?生:这句话强调的是夏天的感觉如同水沸腾一样,应该重读这几个字,突出夏天的特点。生:这句话是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写从春到夏的过程比作一锅水沸腾的过程。师:你们说得很好。你能给大家再读一遍吗?将这种特点读得更加鲜明一些。(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师:这个过程的变化,在这句话中具体表现在哪些短语上呢?生:表现在“纤纤细草”、“密密厚发”、“淡淡绿烟”、“黛色长墙”四个短语构成的两组对比上。师:谁能给我们具体地说说吗?生:“芊芊”一次虽然表达的是草儿茂盛的意思,但 “密密厚发”所表达的夏草生长的旺盛情景要比它强盛得多。生:“淡淡绿烟”与“黛色长墙”两个短语用得更妙,除了“淡淡”和“黛色”在表达色彩上的巨大差异外,“绿烟”和“长墙”两个更能表现从春到夏的变化。“绿烟”写出了那春天的新绿刚刚冒出头来,远远看上去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情景,“长墙”则写出了夏天林木郁郁葱葱、密不透风的情景。师:同学们品味得很好,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从春到夏的变化过程来。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反思: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变革传统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以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的特点进驻语文课堂,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手段上所起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灵活自如,以神传形;注重意会,注重内容,注重整体,强调的是“意在笔先”,具有含蓄性、模糊性、情感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学习语文,体悟汉语言丰富的意蕴,只有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咀嚼品味,积极思维,才能感悟。语文课堂多媒体的使用,要做到非要直观不可的适度直观,可直观可不直观的绝不直观。如果太实、太直,教学便失去了空白,语文的味、韵则尽失。变化反思三:教师自身加强语文味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我逐步改进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语言设计。设计:导入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春有春的妩媚,秋有秋的丰盈,冬有冬的圣洁。而夏呢?谁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谈谈夏天。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梁衡的脚步,一同走进北方黄河流域火热的农村,共同感受那里的夏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夏,作者梁衡。过渡语:这篇散文不仅感情真挚,思想独特,而且描写生动细腻,句子蕴含哲理,富有激情。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出表现夏的特点最精彩的句子,并赏析其妙处。结束语: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今天,我们跟随作家梁衡一同领略了黄河流域紧张、热烈、急促的夏之美,共同品味了形象生动和富有表现力的散文语言之美。让我们带着这种美的享受,跟着音乐齐读课文。反思: 语文课堂要有更浓的语文味,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语文味。只有教师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上课表情的表现和内心情感的体验上体现了语文味,才能带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达到较高的审美体验,使语文课更加具有语文味。【心灵感悟】程少堂先生于2001年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并将其内涵界定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存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这一概念的提出与界定,对当前仍然沉浸在应试教育,或者在课改中误入歧途的广大语文教师来讲,犹如拨开云雾,重见阳光,意义重大。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这对于误解了课改“大语文”理念的教师,对于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自然科学课、活动课的教师,重新指明了语文教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