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26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26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26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26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26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31(2011山东日照高三模块考试1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点。这里所说的“封建”阶段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阶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故应选a;夏商周时期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权,“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西汉董仲舒确立新儒学,故可排除b项;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故c项不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因此d项错误。【答案】a2(2011山东日照高三模块考试2题)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维护皇权独尊”仅局限于对皇帝名字的避讳,所以a项不正确;从对于避讳制度的解释可以看出“尊老”,但没有任何爱幼的体现,故b项不正确;避讳制度对“凝聚血脉亲缘”没有帮助,故d项不正确;回避制度强调的是幼尊长、少敬老、下级尊重上级、臣下敬重君王,即强化尊卑等级制度,所以只有c项正确。【答案】c3(2011陕西商洛高三期末考试24题)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对材料中四年建侯卫、六年作礼乐解读正确的是( )a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就是为了维护郡国制b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度c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用来代替分封制d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郡国制是汉初,郡县制是秦朝,故首先排除a、d;“建侯卫”, 侯即诸侯国,应是指分封制。礼乐是维护等级制度工具,故b正确。【答案】b4.(2011江门高三调研12题)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 ( )a所任官职名 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分封制。根据引文意思分析,秦国有卫商,被分封于商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规定功臣、先朝后代、王室子弟有接受分封的可能。商鞅由于在秦国的变法的功劳,被分封于商地。【答案】d5(2011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1题)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解析】根据材料理解,尊命就是信天命;尊神就是敬鬼神;尊礼就是重礼制。根据所学,西周制定宗法制、各种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jin)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本题周人“尊礼” 指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答案】c6.(2011河南郑州毕业班第一次质检1题)史记 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该段材料的主旨是( )a介绍诸侯争霸的形势 b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c说明周王室已经衰微 d陈述各诸侯强国的国情【解析】“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大意是:此时周朝王室衰微,天下只有齐、楚、秦、晋四国强盛。晋国刚刚参加盟会,晋献公便死去,国内大乱。秦穆公处地偏远,不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成王刚刚将荆蛮之地占为己有,认为自己是夷狄之邦。只有齐国能够召集中原诸侯盟会,齐桓公又充分宣示出其盛德,所以各国诸侯无不宾服而来会。材料主旨是b项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答案】b7(2011山西高三诊断考试1题)淮南子原道训记载:“鲧(禹的父亲)筑城以卫(护)君,造郭(外城)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这表明当时( )a宗法制逐步形成 b分封制雏形形成c. 夏朝疆域基本固定 d国家机器雏形产生【解析】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把握关键信息“鲧”,可知abc三项均与时间不符合,选择d项,“城以卫(护)君,造郭(外城)以居人”说明国家机器初步形成。【答案】d8(2011河南洛阳高三统一考试1题)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该观点旨在强调(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自然经济是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 d乡土观念与世俗民风是宗族延续之本【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和所学史实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其封闭性的特点,为宗法制提供了经济基础。【答案】c9(2011山东潍坊三县联合12月段考1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封建时代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d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在封建社会,血缘分封已经和传统西周时期的分封意义不同,被封的对象没有获得领土和独立的地方统治权,不同于以往的诸侯,故选d符合题意。【答案】d10.(2011江西丰、樟、高、宜四市联考1题)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解析】本题考查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儿子,题干中“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说明纣出生的时候母亲是正妻,因此他是嫡长子,而微子和仲衍出生的斥候母亲是妾,所以属于庶子,说明d项。【答案】d11(2011山东日照高三模块考试26题)贤臣、清官、天使都是人们对于理想执政者的称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诸葛亮在文章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朱元璋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 一一摘自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经验(1)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之见解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两方面简析我国古代社会造就“贤臣”的历史条件。 (2分)材料二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一一清官考辩(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4分)材料三 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相对立的。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 一一摘自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人民日报1965年12月29日)(3)材料三是用什么方法评价历史上“清官”现象的?(2分)指出这种评价方法的缺陷。(2分)材料四 美国1 787年宪法的奠基人麦迪逊曾说: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刺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对政府进行控制”,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什么构想?(2分)这些构想对近代中国政治变革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解析】第(1)问中,三人都认识到“贤臣”对于国家的重要性;造就“贤臣”的思想因素,主要应从中国古代倡导清廉、贬斥贪腐的思想主张和理论学说等方面去考虑;造就“贤臣”的政治因素,主要应从政府对于官吏的选拔、监督和制约等方面去考虑。第(2)问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二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材料突出了君权对官员命运的决定作用,这种现象根源于君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三中,作者把历史上的清官放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上,单纯从“忠君”的角度认识他们的“忠”、“清”、“廉”;所以,材料三用的是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历史上清官的评价有失公正,不够全面。第(3)问中,对政府进行“控制”,指的是制约政府权力、避免专制独裁,启蒙思想家倡导的“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都主张制约政府权力;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构想为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答案】(1)共同点;任用贤臣是治国安邦的关键。(2分)历史条件:传统主流思想倡导“仁政”、道德、气节;科举制度的实行(或监察制度、谏官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