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6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1.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6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1.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6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1.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6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1.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1.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6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2010辽宁锦州高三质检二)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秦汉三公制 b隋唐三省制 c宋代三司制 d元代的中书省制1b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隋唐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工合作,相互监督的集体领导机制。而秦的三公九卿、宋的三司使制、元的中书省制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的措施,军国大事的决策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2(2010北京西城高三抽样)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宗法制得以恢复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2b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目的是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还采取有:“附益之法”(不许诸侯招结宾客,限制他们的活动,不准参与政事);“酎金夺爵”(zhu金:古代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金,作祭祀用。汉武帝借口贡金斤两成色不足等,废掉了一些侯国)等。3(2010泸州高三质检)西藏地区在明代称( )a吐蕃 b西藏 c逻些 d乌斯藏3d 考查基础知识。“吐蕃”、“朵甘”、“乌斯藏”都是西藏在不同时期的称呼。4(2010江苏南通高三三模)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4b 本题考查对三公九卿制的评价,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运用已有知识对试题进行分析以论证历史结论的能力。秦朝时期军国大事先由大臣朝议再由皇帝裁决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这一做法与君权的弱化无关,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答案为b。5(2010潍坊适应性训练)17世纪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5d 从题干的时间17世纪来看,只有b、d符合该时间段,而从题干反映的内容来看,体现的是政府的人才构成问题,故只有d符合题干要求。6(2010泸州高三质评)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我画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加强对空前广阔的疆域的统治,元朝实行了( ) a行省制度 b都护制度 c南北面官制度 d改土归流6a 本题解最快的方法是从时间上进行排除。行省制度是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护制度为西汉时期;南北面官制度是为辽之制度;改土归流为明清时期。7(2010山东德州高三二模)宋史专家邓光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a知州“三岁一易” 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7d 知州“三岁一易”不涉及长官和副手之间的关系,排除a;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都是中央部门,禁军属于军队方面的内容,和州郡地方政府无关,排除bc;故选d。8(2010北京朝阳高三统考二)改变唐末以来“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现象的有力措施是( )a设立郡县 b推恩削藩 c整顿禁军d派驻通判8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改变唐末”可以先排除a 和b,再根据唐朝军事政策是守外需内,所以宋朝在军事上的政策是强干弱枝,因此是整顿禁军,所以正确选项是c。9(2010北京宣武高三二模)“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秦代三公九卿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d明朝的内阁制度9b 从题中信息可知,虽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的危机,但意味着丞相依然存在,故d项可排除;秦朝虽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但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无法体现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a项排除;c项虽进一步削弱了相权,但冗官现象的出现影响了行政效率,故c项排除。正确答案为b项。唐朝三省六部制在分化相权的同时,有利于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10(2010北京东城高三练习二)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短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 )a通判 b枢密使 c三司使d转运使10a 考查北宋监察制度、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注意“北宋”、“常与短州争权”、“监郡”、“朝廷使我监汝”,分析材料信息。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掌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枢密使分相之军权,属于中央行政官员,与题意不符。三司使分相权,是北宋最高财政长官,c项不符合题意。转运使,俗称漕司。转运使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11(2010南京高三三模)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a层层推荐 b注重门第 c唯才是举 d打击贵族11d “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可见此人主张科举制应该大量取用“寒士”而不是“子弟”,“寒士”与“子弟”相对立,可以推断“子弟”应指贵族子弟,“凡为子弟,议不可进”,说明当时选官制度旨在打击贵族。12(2010浙江宁波高三模拟)某中学历史老师确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全国性统一政权”,你认为下列地图中能为这一课题所用的材料是( ) a b c d12c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全国性统一政权有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洲族建立的清朝。a项根据“镐”“巴”等信息可以判定是西周的疆域图,镐指都城镐京,b项根据咸阳、桂林郡、象郡等信息可以判定是秦朝的疆域图,咸阳是都城,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是秦设的南方三郡。c项根据宣政院辖地等信息判定是元朝的疆域图,元将全国分为十个行省、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南部和河南北部)、宣政院辖区(西藏、四川、青海部分)。d项新中国成立初的疆域。13(2010安徽安庆高三联考)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a荐举制 b封邦建国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13c上面四种制度只有科举制公正公平的按才能选拔人才。故选c。14.(2010巢湖第一学期期末质检)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中”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14c 北宋初,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设“通判”。15(2010佛山高三质检)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 )a定期朝觐秦始皇 b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c按受秦始皇任命 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15c 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16(2010浙江衢州高三质检)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有一段这样的表述:“(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a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c李沆是个节俭宰相 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16a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应该理解为宋真宗时宰相的权力仍然很大,所以错误的是a,故此题应该选择a。17(2010湛江测试二)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监察官吏 b征收赋税 c行政管理 d笔录政事17a 从材料中“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可以说明,御史台职责是监察官吏。18(2010黑龙江哈尔滨模拟一)科举制度自隋唐始为历朝历代所沿袭,它有效保证了中华帝国的繁荣。其主要原因是( )a录取名额逐步扩大 b向庶民开放政权c考试程序公开公正 d捍卫了儒家思想18b 科举制之所以有效保证了中华帝国的繁荣,关键在于科举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基础。即向庶民开放政权。19(2010山东菏泽高三一模)下列诗句所述内容哪些与科举制的实行有关?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甲第朱门无一半,天街踏尽公卿骨。a b c d19c 科举制的实施使世家大族的特权丧失,地位日渐衰落;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按家族门望选官造成士族门阀世居高位;反映了科举制使人们地位变化;主要是唐末黄巢起义对贵族和官僚集团打击的描绘,与科举制无关。20(2010茂名二模)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20b 根据材料中的提示“文武将吏”和“朝廷”可以判断是藩镇割据现象,属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故正确选项是b项。21(2010四川泸州高三质评)唐代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常设进士、明经两科。进士科考试者大约千人考取百分之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贞观年间,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列队走出端门,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诗人赵暇有诗证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高考资源网 a进士科仕途优于明经 b科举制度使读书人追逐名利 c科举考试扩大了政权基础 d科举制度禁锢思想桎梏人才21c 注意材料信息“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是说科举制度可以使有才能的庶族地主参与国家政权,扩大官吏的来源,故选c。22(2010北京市丰台区期末)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它负责管理( )a起草政令 b审核政令 c全国军事 d行政事务22d 本题考查考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的能力。属容易题。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本题可用排除法选择,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可排除ab;而古代全国军事由皇帝来掌管的,可排除c;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所以选d。23(2010北京市丰台区期末)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作用是( )a削弱了相权 b有利于消除地方格局隐患c扩大了地主的势力 d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境遇23b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属容易题。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的“推恩令”。本题解法是先了解“推恩令”的由来及其规定,之后再分析其作用。在楚汉相争时期,汉高祖刘邦通过封王分地取得各诸侯王国对朝廷的效忠,汉景帝强行削弱诸侯王的权利,导致了“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施行推恩令,才彻底解决了汉朝干弱枝强的问题。a项与d项明显不符合要求,因为“推恩令”是削弱地方权力的,不是削弱相权的;c项与目的也不符合,排除掉;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通过层层分封王国越分越小,封国的势力受到削弱,这样有利于消除地方格局隐患。选b。24(2010安徽宣城高三二调)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 )a孝、廉的选官标准 b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c科举考试的办法 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4a 由“政察举之制”知材料是关于察举制改革,张衡上疏强调察举制推行至今二百年。“必先孝行”,反对改变这一选官的标准。25(2010辽宁沈阳高三测二)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25d 本题考察中国古代检查制度的完善。汉代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执行,其地位仅次于丞相。唐代御史台负责监察。元朝规定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有监察御史复按。abc三项材料中没有提到。26(2010天津和平区高三一调)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26c 注意材料信息“隋唐”、“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是指三省之间的分权与牵制,可知d正确。27(2010衡阳高中联考一)元史记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官有常职,则有行省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a元代官职与宋代相比有了新的变化b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c蒙古贵族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d在中央设行省,在地方设路、府、州、县27d 从材料看,行省应该设在京城之外,而结合史实我们知道元朝的行省就是地方省制的开端。28. (2010怀化二模)湖南省素以“鱼米之乡”、“ 芙蓉王国”、“旅游胜地”驰名中外。鉴于湖南的重要地位,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管辖这一区域,在周朝、秦朝和元朝时湖南分别隶属于( )a吴、黔中郡、江西行省 b吴、黔中郡、湖广布政使司 c楚、黔中郡、湖南行省 d楚、黔中郡、湖广行省28. d 周朝、秦朝和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其时湖南分别隶属于楚国、黔中郡、湖广行省。29. (2010江苏南扬泰三市高三二模)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29b 从材料可以看出元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包括宣慰司的设立,从而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30(2010福建莆田高中毕业班质检)“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a实行郡县制 b建立宗法制 c推行行省制度 d设立刺史30c 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是行省制度31(2010徐州高三二调)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32d 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使寒门子弟能够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打击了豪门士族的势力。33(2010成都毕业班二测)下列机构或职官,在职能和权力上存在相互牵制关系的有( )唐朝中书省与门下省宋朝统兵将帅与枢密院元朝中书省与枢密院明朝五军都督与兵部abcd33a 组合选择题,用排除法。元朝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全国最高军事机关。二者一个主文,一个主武。不存在相互牵制的问题。可以排除。34(2010绵阳高中高三一模)唐朝德贤孝恭首屈一指的长孙皇后摘录历代巾帼名媛的言行并加以评述,编纂出封建制度下的妇女章程,是为女则。唐太宗“令梓行(雕版印行)之”。请你判断女则的运行应依次经过( )尚书省 御史台 中书省 门下省 礼部 工部a b c d34b 掌握唐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与各部门的职能。35(2010河南开封高三一联)美国史学家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下列各项中,与此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b程朱理学的出现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d商品经济的繁荣35a 此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注意时间信息,以及关健词“选拔的成功官员”、“来自于平民家庭”。科举制度使广大“平民家庭”通过这一渠道可以走上士途。因此,选a选项。36(2010河南开封高三一联)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察举制 b推思令 c郡县制 d封国制36b 西汉建立之初,吸取秦亡之教训,地方郡国并行。经汉初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并得到发展,方国对西汉的统治构成严重地威胁。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统治,贾谊建议削藩,“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削弱地方力量,加强中央集权。37. (2010山东济南一模)“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中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37b a、c、d三项虽然都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是却没有起到增强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行政效率的效果,d项分工明确,各司其责,既增强了决策的合理性,又提高了行政效率。38. (2010南通高三二模)“(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b.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 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38. b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和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材料叙述了元政府在中书省管辖以外的地区设立行中书省,在边疆地区设立宣慰司,这反映了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管理。39. (2010江苏盐城高三一调)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 )a世官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39. d 注意材料中“均有参政之机会”与“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可以首先排除a选项,此“制度”是指科举制;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具有闭性,造成门阀政治。40(2010广西梧州高三二测)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40b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与理解能力。由题干中的“心怯”、“不敢照常式封发”、“不敢用朱笔”可知,中书省和门下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中书省和门下省是当时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的重要组成部分。41(2010广州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恩荫制41b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42(2010山东潍坊高考模拟考)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西汉设立中朝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北宋设立枢密院a b c d43d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主要是一种选官制度,它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也有利于加强政府的权力,排除即可。44(2010芜湖市高三期末)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三权分立原则的相似之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具有分权与制衡的特点c形成严密的政府组织机构 d强化了君主的统治权力44b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进行比较的能力。45(2010江苏省盐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元朝的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年民族封建国家d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45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b错误。46(2010江苏南通高三二模)“(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46b 此题考查元代的地方政治制度行省制。行省直属中书省,下设路、府和州县,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可知a选项是不正确的;c选项“拥有军政大权”的说法是错误的;d选项也是错误的,故正确选项为b。47(2010肇庆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统一测试)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三省六部制 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a b c d47a 此题考察引文中所说的对中国中央政治制度中相互牵制情况。首先要读懂引文中的内容,引文总体体现了官职、部门官员剑的相互牵制情况。三省六部制分割和限制了丞相权利。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没有体现“权利牵制”清代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不符合题目引文。48(2010淮北高三一模)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据此判断该图反映的是( ) a唐代完善君主专制 b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c元代发展中央集权 d明代强化君主专制48b 主要信息是图片中的官名。“知州、通判”是宋朝地方官吏。49(2010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检测)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49d 解析: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出身寒门的读书人能够进入官场。50(2010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唐朝沿袭隋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但唐高宗时改“民部”为“户部”。改“民部”为“户部”的原因是( )a税收制度的改变 b避讳的需要c政治体制的改变 d土地制度的变化50b 改“民部”为“户部”是避讳的需要,主要是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51. (2010吉林长春高中毕业班测试)“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首诗揭露的是哪一制度的弊端( )a井田制 b察举制 c九品正中制 d代田法51. c 解析:诗歌描写了一棵松树的根,就能够“荫此百尺条”,“ 世胄”一直霸占着高位,而真正的“英俊”却无永无之地,这些信息都指向九品中正制,它只问出身不稳才干。52(2010山东临沂高一模块考试)右图反映的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景。科举制实行的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步入仕途b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c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52a 科举制的实行其目的就是要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吏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53(2010山东临沂高一模块考试)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53c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实际是把相权一分为三,加强君权,同时体现了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54(2010山东德州一中期末模块检测)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龙生龙,凤生凤 d举孝廉,父别居 54.a 注意题中要求:与科举制一致。隋朝始设科举考试,唐太宗时设进士科;它的实行,有利于庶族地主参与政治,扩大了统治基础。b项属于世袭制,c项属于九品中正制,d项属于察举制。55(2010山东枣庄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右图是古代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这位官员可能生活在( )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西汉56d 解析:西汉年间刺史是监察官员,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东汉刺史权力逐渐扩大,不但掌握监察权还掌握行政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57(2010山东枣庄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57b 解析: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此种最高命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