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祖父周福清贿考案.doc_第1页
鲁迅祖父周福清贿考案.doc_第2页
鲁迅祖父周福清贿考案.doc_第3页
鲁迅祖父周福清贿考案.doc_第4页
鲁迅祖父周福清贿考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迅祖父周福清贿考案鲁迅祖父周福清和他的两个妻子在新建的鲁迅纪念馆陈列大厅的东首,就是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它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老台门占地 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鲁迅在为阿Q正传俄文译本写的著者自叙传略中写道:“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鲁迅所说的这场“很大的变故”,是因发生于1894年的其祖父周福清科场贿考案而引起的。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生于1838年,是丁卯年(即1867年)中的举人。周福清中举时年龄尚不满30岁,可在次年,周福清到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不第,只考取了方略馆的誊录。在接下来三年里,他发愤苦读,终于在同治十年(1871年)的辛未科会试中了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周氏家族中第一个考中进士又点了翰林的人。进士出身又被钦点过翰林的周福清,此时刚刚40出头,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又岂肯在仕途上就此善罢甘休?然而,在那时,退职后的官员除去极个别有被皇上重新起用的可能以外,要想重登仕途,就只有捐官这一条路了。于是周福清先花钱捐了一个“同知”,后又捐升内阁中书,在这个位置上,周福清候补了9年,一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才补了一个从七品的中书。鲁迅祖上当年开当铺是用过的放财物的木箱壬辰除夕(1893年2月16日),周福清的母亲戴氏去世。他收到电报即奔丧回家。清代官员父母去世要去职三年归里守孝。而此时的周福清已是虚岁56的人,再过四年,就60岁了,哪里还能再有补缺的?对此,周福清自己心里想必也很清楚自己的仕途就这样基本到头了。 可巧的是,这一年恰好是慈禧太后60岁大寿。按惯例,甲午(1894)年要开恩科,故乡试得以提前一年。而恰恰就是这次恩科乡试成了周家“从小康而坠入困顿”的转折点。当准备参加乡试的绍兴秀才得知由京城来杭州的正主考官殷如璋与周福清是同年(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就不断有人来求周福清利用这一关系打通关节,绍兴的马、顾、陈、孙、章等五个家中有钱的秀才更是凑足一万两银子,托周福清去送给段如璋,以买通关节,乡试中举,并答应事后会给周福清一些酬报。周福清深知这件事非同儿戏。可是,周福清与这五家都沾亲带故,再加上考虑到自己的儿子周用吉(字伯宜,鲁迅和周作人的父亲)虽已是秀才,但接连几次乡试都未能中举,现在既然五家人愿意出银万两,只要自己出面周旋说情,便可省去一份贿银,最终还是决定去铤而走险。但不幸的是,事情最后还是由于一个仆人疏忽说走嘴而东窗事发。周福清主动投案自首,并把全部责任拦在自己身上,最终侥幸保住了一条性命,但被继续关押在杭州府狱中。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义和团运动爆发,刑部监狱大乱,犯人们都趁机逃跑了。但过后不久,大部分犯人又自动回监。为此,新任礼部尚书薛升,上奏光绪帝给犯人免罪,获准。于是,薛尚书趁机把周福清列入准释名单中。这样在监狱中坐了8年牢的周福清终于在辛丑年二月二十一日(1901年4月9日)被释放了,而此时他已经64岁了。周福清回到家中的时候,鲁迅和周作人的父亲周用吉早已在1896年病故了。自贿考案发后周家日益衰落,周福清就在这样一个日渐困顿的家中度过了凄凉的晚年,于甲辰年(1904年)七月十三日病逝于绍兴。周福清案发时,鲁迅只有12岁。 周福清的科场舞弊案 周家的败落,源于介孚公周福清的一桩科场舞弊案,对该案鲁迅闭口不谈,知堂在回忆鲁迅故家与知堂回想录里都有讲到:“那年正值浙江举行乡试,正副主考都已发表,已经出京前来,正主考殷如璋可能是同年吧,同介孚公是相识的。亲友中有人出主意,招集几个有钱的秀才,凑成一万两银子,写了钱庄的期票,请介孚公去送给主考,买通关节,取中举人,对于经手人当然另有酬报。介孚公便到苏州等候主考到来,见过一面,随即差遣跟班将信送去。那时恰巧副主考正在主考船上谈天,主考知趣得信不立即拆看,那跟班乃是乡下人,等得急了,便在外边叫喊,说银信为什么不给回条。这事情便戳穿了,交给苏州府去查办,知府王仁堪想要含胡了事,说犯人素有神经病,照例可以免罪。可是介孚公本人却不答应,公堂上振振有词,说他并不是神经病,历陈某科某人,都通关节中了举人,这并不算什么事,他不过是照样的来一下罢了。事情弄得不可开交,只好依法办事,由浙江省主办,呈报刑部,请旨处分。”知堂根据主考殷如璋系祖父周福清的同年,是相识的,自然而然得出是向主考行贿。也许是因为当事人的孙子所说的缘故,研究鲁迅、周作人的书,像曹聚仁先生的鲁迅评传、孙郁先生的鲁迅与周作人等等,都异口同声讲到行贿的对象乃是主考。前些天在图书馆的书市里买了本高阳的柏台故事,里面就讲到了这桩科场舞弊案,知堂讲此案最终“由浙江主办,呈报刑部”,高阳先生的书里就全文收录了浙江巡抚崧骏在光绪十九年审结此案后的奏报,并且以这份奏报为基础,用十二页的篇幅详细分析了这桩舞弊案的来龙去脉,其中一个结论就是周福清行贿的对象并非通常认为的主考,而是副主考周锡恩。同样的材料,到了高阳手中,重新排列组合后竟会有全新的东西出来,其探微发隐、细致分析论证的本事真令人叹为观止。#日志日期:2006-10-21 星期六(Saturday) 阴 解读鲁迅祖父周福清签发的一份“红头文件” 因科场舞弊案发而使周家家道中落的鲁迅祖父周福清,于光绪元年(1875年)任江西金溪知县,光绪四年左右离任。相传他在金溪任上为官清廉,持正不阿,“既不贪赃,尤不枉法”。由于种种原因,他在金溪的有关资料大部分已荡然无存。10月底,笔者在江西参加“鲁迅与书法”学术研讨会期间,得知周福清在任期间的一份“红头文件”于近期被发现,遂关注之。“红头文件”其实是一则石刻的官府告示,民间俗称“禁碑”,是金溪县境内迄今发现仅见的相关遗存。民间把刻有约束内容的石刻称为“禁碑”,官府告示是禁碑中重要的一种。这块禁碑长1.2米,宽0.4米,嵌在合市镇水西村口门楼左侧墙体中。全文楷书,13行,满行28字,有300余字。标题为“钦加同知衔特授金溪县正堂加十级记录十次周为”大字,以下正文略小。当时金溪县有麻溪厂养济院等三大救济场所,统称“三厂”,头人称“丐头”或“甲头”。很多没有经济来源的人以此为依托度日。“三厂”的经济来源有限,民间日常施舍也维持不了他们的生计。更多的时候是在头人带领下,集体游走各村,强行索讨钱米酒食。他们很会挑日子,每遇年节以及村内有红白之事,便倾巢出动,民间苦不堪言。七都有13个村联合派出代表与“三厂”头人协商,达成协议,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到县衙请求公证,通过知县批示,立碑以做惩办违规者的凭证。协议主要内容是:13村一次性捐给“三厂”共120千文钱,让其放债生息,以资养济;如有考中文武秀才,赏酒席两桌,钱四百文,米四斗,考中举人、进士,赏酒席两桌,钱八百文,米八斗;此后“三厂”不得组织人员到13村强行索讨,违者将由官府惩办。这块禁碑对研究晚清社会状况、民间救助事业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周福清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资料。金溪县自北宋(公元994年)设立,下辖49都,清同治年间,七都有31村。来源: 作者: 杨晔城 编辑: 尉晓华 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贿考始末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一文中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那么,鲁迅先生是缘何“从小康而坠入困顿”的呢?祸起阿顺口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生于年,年的辛未科会试中了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年完成学业,外放为知县。不满三年被两江总督沈葆桢以“办事颟顸”为由参劾去职。后周福清花钱捐了个“同知”,年升至从七品中书。年除夕恩科乡试。在清代,科举贿考舞弊之风甚炽,京城来杭州的正主考官殷如璋与周福清是同年(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于是绍兴马、顾、陈、孙、章家中有钱的秀才,凑足万两银子,托周福清去送给殷如璋。周福清与这家都沾亲带故,再加上考虑到自己的儿子周用吉(鲁迅和周作人的父亲)几次乡试都未能中举,现在既然五家人愿意出银万两,只要自己出面周旋说情,便可省去一份贿银,于是决定去铤而走险。年月日殷如璋所乘官船到达苏州,提前来此等候的周福清派仆人陶阿顺拿着事先拟好的一封书信先去投帖拜会。陶阿顺由船夫驾了小船悄悄划到大船边后,将信函交给殷如璋的差人。而此时,殷如璋正在船舱内与副主考周锡恩谈话,见差人送上一个厚厚的信封,心中已有数,将信封放在桌上,等周锡恩离开之后再拆开来看。陶阿顺在官船边左等右等,不见一点消息,终于耐不住性子,对着官船大声叫嚷:这万两银子的事非同小可,怎么收了银子连个收条也不给?殷如璋知道事情再也瞒不住了,便示意周锡恩拆阅来信,发现信封中“内计纸两张,一书凭票洋银万元等语,一书考生五人:马官卷,顾、陈、孙、章,又小儿第八”周福清贿考事已完全败露,殷如璋只好摆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将陶阿顺拿下。陶阿顺当即供出自己是受周福清指使。陶阿顺送信一去不回,周福清就已知道事情不妙,为了避免牵累亲朋和家人,就自行赴县衙投案自首了。保全了性命却败了家在供词中,周福清竭力把这事说成不是经过大家计议过的,而是他到北京探亲路上,途经上海时一时起意,事前有关的人并不知情。至于那万元的银票,也只不过是一纸空票。因为那几家家道殷实,事后不愁无人承诺费用。这样,他就把一切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了。周福清送去的只是带有周福清自写的“洋银一万元”字样的一纸“空票”,这一点极其重要。若是一张可以兑现的钱庄期票的话,周福清便不能免死。年月日上谕说周福清“闻拿投首,中途投递信函求通乡试关节未成,赃亦尚未与人,不无可原,是以未勾”。就这样,周福清保全了性命,被关押在杭州府狱中。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义和团运动爆发,刑部监狱大乱,犯人趁机逃跑。但不久,大部分犯人又自动回监。为此,礼部尚书薛升大为感动,上奏光绪帝给犯人免罪,获准。周福清回到家中,鲁迅的父亲周用吉早已在年病故了。自贿考案发后,周家日益衰落。案发时,鲁迅只有岁,在这由盛转衰的败落中,他深切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并决定要“走自己的路”了。全文共3155字节 鲁迅祖父为何敢在科场舞弊 一八九四年鲁迅十三岁的时候,他的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在高考中为自己的儿子和亲友舞弊,被光绪皇帝判处斩监侯。在省城监狱度过七个春秋,到一九年刑部大赦,才得以出狱。祖父的下狱,再加上父亲的牵连病故,使周家彻底破落。这一系列的变故,也给少年和青年的鲁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创痛,甚至影响到他对人生之路的别样选择。一八七一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赴京会试,中贡士,殿试获第三甲第十五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又做了金溪知县、内阁中书等。这也是周氏家族弃耕经商、踏入仕途的最大辉煌。一八九三年农历除夕,鲁迅的曾祖母戴老太太以七十九岁的高龄溘然长逝。周福清接到电报后从京城急返,回家服丧。第二年秋天,浙江举行乡试。周福清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虽然以前屡试不第,但这次仍然准备再考。另外还有周家的五户亲友,也均有人应试。他们打探到主考官殷如璋是周福清的同榜进士,便凑了银钱一万两,恳求他去贿赂考官,以求中举。周福清虽知此事不妥,也曾踌躇不决,但最后还是心存侥幸,决定铤而走险。于是,他给殷如璋书写亲笔信一封,内附银票一万两。当时考官出京,为防舞弊,不准会见亲友,不准外出拜客,不准收发信件。到地方后,更要处处受到考试监督官的监督。周福清想,京官南下赴杭,必取道苏州,思忖再三,于八月三十一日带仆人陶阿顺到苏州专候。九月七日,殷如璋的船只抵达苏州,停泊在阊门码头。周福清随即差陶雇小船,设法靠近殷的官船,将信送上。恰巧副主考周锡恩在主考船上聊天,殷接信后,不便拆阅,搁于茶几,仍与副主考叙谈。也合该出事,素来办事精明的仆人陶阿顺,唯恐银票有闪失,高声嚷道:信里有万両银票,怎么不给一张回条?殷为示清白,将信交周锡恩启阅,于是案发,一直惊动了朝廷。虽然浙江一些官员以周福清一时胡涂,闻拿畏罪,自行赴县投首等理由,尽量为其减轻罪责,但光绪坚持对周福清施以重刑,很快就下了一道谕旨:周福清着改斩监候,秋后处决,以肃法纪而儆效尤。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也算是一个聪明人,可为什么会干出这样的傻事?可能,他的望子成龙之心太切。为了儿子的前途,便忘记了法律,忘记了规则,忘记了道德,忘记了公平,忘记了周围有很多双眼睛。其实到现在,也有不少这样的人,为了给自己的儿女谋个好前途,便托关系,走后门,不择手段,四处活动,甚至以身试法。可能,他的心理出现严重失衡。总是用怀疑的、灰暗的、绝对的眼光看待一切。无论谁的儿子中了举人,谁的儿子考了进士,谁的儿子进了衙门,他都说那是因为上边有人,或者花钱活动。所以自己遇到事的时候,也去找人和活动。可能,他过于相信金钱的力量。的确,有人说金钱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钱神论)。因此在周福清看来,一万両银票,绝对能够打通一切关节。低分也能变成高分,一般也能变成重点,无能也能变成有能。可能,他太高估了自己的算计能力。很多人在设计自己的活动方案时,都会觉得天衣无缝。同榜进士,沿途守候,单独约见,信中藏金,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不是眼看就可大功告成吗?可谁知万里有一,一个没想到,便毁了一生的前程。标签:杂谈,校园,教师 作者 tuotuoafa 阅读全文 | 评论(1) | 人气(2) | 引用(0) | 推荐 | 鲁迅祖父的科举行贿案 2002年11月26日20:38 从封建社会的科举,到今天的中考、高考,从来就没断过行贿受贿案。鲁迅的爷爷周福清就因科举行贿蹲了年大牢,以至家产花光,家庭败落,儿子周凤仪病倒,孙子鲁迅、周作人外出避难。鲁迅的爷爷周福清从小读书,走的是一条当时读书人走的科举路。经过寒窗苦读,他考中秀才,后又在岁那年考中进士,并被点了翰林。中进士、点翰林,只是取得了作官的资格,要当实职官员还得等待皇帝的任命。他在京城等了几年,终于被放外任,到江西省金溪县当了个七品县官。周福清生性耿直,办事认真,处理案件细致,百姓来打官司,随到随审,一身清廉,还要靠借债生活。衙门里的师爷小吏跟他受清苦,怨言四起。后被人奏了一本,被革职,他又返京城等待后补,和姨太太及小儿子一起生活。周福清的母亲戴老夫人和妻子蒋夫人都在绍兴老家。年月日,戴老夫人病逝,周福清带着小儿子和姨太太回绍兴奔丧。他轻车简从,本想办完丧事回京。这一年,是清朝光绪年,按例这一年进行科举考试。清朝末年,打通关节、贿赂考官取得功名的屡见不鲜。准备参加乡试的绍兴秀才得知由京城来杭州的主考官叫殷如璋,是周福清的“同年”,于是几个家中有钱的秀才请周福清帮助走门子。几个人凑足一万两银子,换成银票,希望他给主考官送去,并答应给他一些好处费。周福清并不贪图那点好处费,考虑到自己的儿子周凤仪考上秀才多年,几次乡试都没中举。为让儿子走上仕途,他铤而走险了。他给殷如璋写了信,写上花钱行贿的几个秀才的名字和自己儿子的名字,附上那张万两银票。信封好后让听差徐福于月日带信去苏州。月日,主考官殷如璋和副主考官周锡恩的船到达苏州,停在阊门码头。徐福见船靠岸,马上带信来到船边说道:“有人带信给殷老爷。”船上差人接信后进入船仓。可巧,副主考官也在主考官这条船上,二人正在谈话。殷如璋接过信,并没马上打开,放在茶几上。等在岸上的徐福不见差人出来,在岸上大喊大叫:“信里有一万两银票,为何不给一张收条?”听到喊声,主考官殷如璋便把那封信递给副主考官周锡恩,让他拆开,掉出一张名单和银票。人赃俱在,殷如璋下令逮捕徐福,并要追查到底。几经审理,周福清被判为“斩监侯”,押在杭州狱中,秋后处决,以儆效尤。为营救周福清,家里花钱买通官府,刑期尽量往后拖。周家有四五十亩地,经鲁迅父亲周凤仪之手卖了亩水田,打通关节,当年秋后没有处斩。这样一年一年往后拖,年年花钱打点,一直拖了年。鲁迅的父亲因这次科举案被革去秀才,取消考试资格。因怕此案牵连家属,他打发鲁迅和周作人到乡下外婆家避难,将近一年才回家。他本来身体不好,年冬天开始吐血,病倒了。长子鲁迅为父亲请医抓药,典当物品,受尽屈辱。周凤仪于年月日去世,年仅岁。周福清关在杭州监狱里,直到年才被释放。回家后他常发脾气,不是骂“昏太后”,就是骂“呆皇帝”,两年后去世,终年岁。周家经历了这场“风暴”,由小康走向败落。鲁迅也许看透了仕途的险恶,决定走自己的路,年赴日留学,周作人也于年去了日本。如果不是祖父的科举行贿案发生,家庭变故改变命运,中国世纪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著名文学家鲁迅和周作人。 2008-10-15 9:20 发表于 : 123.52.168.* 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贿考案始末(上)鲁迅先生在其呐喊自序一文中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那么,鲁迅先生是缘何“从小康而坠入困顿”的呢?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先生在为俄文译本阿正传写的著者自叙传略中极为简略地提了一句:“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除此之外,在鲁迅先生的著作中,我们再也找不到关于这“一场很大的变故”的任何记述。其实,鲁迅先生所说的这场“很大的变故”是因发生于1994年的其祖父周福清科场贿考案而引起的。对于这场当时轰动两江及京城的科场贿考案,周作人在其鲁迅先生的故家、鲁迅先生的青年时代及知堂回想录等著述中多有述及,但因贿考案发生时,周作人年龄尚幼(周作人生于1885年),故其记述多是根据自己晚年的回忆及传闻,与事实真相多有出入,现笔者根据光绪朝东华录收有有关此案全部重要奏折和上谕等有关档案资料,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详述如下。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号介孚,字震生,谱名致福,生于1838年。同治辛未科会试年齿录中收录有周福清所写的科举履历:“甲子丁卯乡试中式第八十六名。戊辰考取誊录。会试中式第一百九十九名。殿试第三甲第十五名。朝考第一等第四十一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这里对“甲子丁卯乡试”一语应稍加解释:清朝规定每逢子午卯酉年八月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中试者即为举人。甲子(1864)年本是乡试之年,但是因为这年二月二十四日(3月31日)左宗棠部才攻克杭州,六月十六日(7月18日)曾国荃部才攻克金陵,所以江浙两省的这一科乡试只好和下一科的丁卯(1867)乡试合并举行了。因此,周福清其实是丁卯年(即1867年)中的举人。周福清中举时年龄尚不满三十岁,在那个时代,二十八九岁中举一点都不算晚,甚至可谓是前程无量。可谁曾想,在次年,周福清到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不第,只考取了方略馆的誊录。这只不过是个负责抄抄写写的文职,虽然按例五年后有做知县的可能,但志大气盛的周福清岂肯仅以举子的功名混迹官场。于是,在接下来三年里,他发奋苦读,终于在同治十年(1871年)的辛未科会试中了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周氏家族中第一个考中进士又点了翰林的人。这一年是他光宗耀祖的辉煌时刻,因为按照清制:“二、三甲进士授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有差。”(清史稿卷108,选举志三)。也就是说,凡是被钦点为庶吉士者,最差的也能做个知县。然而,又有谁能想到,这一刻却成了他一生中辉煌的顶峰,接下来等待周福清的却是乖桀的命运和坎坷的仕途。据清史稿选举志三载:“凡用庶吉士曰馆选。雍正十一年,特设教习馆,颁内府经、史、诗、文,户部月给廪饩,工部供张什物,俾庶吉士肄业其中,三年考试散馆,优者留翰林为编修、检讨,次者改给事中、御史、主事、中书、推官、知县、教职。”周福清是辛未年点的庶吉士,学习三年,散馆(即毕业)当是甲戌(1874)年了。大约散馆时他并不属于“优者”,故没有“留翰林为编修、检讨”,而是被立即外放为知县了。据史料记载,周福清最初选的是四川荣昌县,后来他嫌远没去,又改选江西金溪县。这样一折腾耽搁了若干时日,真正定下来已经是光绪元年(1875年)乙亥了。周福清在金溪县做了还差两天不满三年的知县,就被两江总督沈葆桢以“办事颟顸”为由参劾去职(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的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九辑中所收的有关周福清的档案材料15件中的第一件光绪四年正月二十四日(1878年2月25日)沈葆桢参劾周福清等州县官的奏折)。从沈葆桢的奏折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沈葆桢这次参劾的12人中,周福清是惟一一位在考语中还被提到优点的(“文理尚优”)的,故对其处分也是最轻的“归部改选教职”。可是,周福清不愿任教职,而且这一任职建议吏部后来也没有批下来,所以他只能以七品知县的级别退职了。在那个绝对官本位的时代,对于一个在科考与官场中混迹半生的人,是没有任何职业能引起他的兴趣的。而进士出身又被钦点过翰林的周福清,此时刚刚四十出头,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又岂肯在仕途上就此善罢干休?然而,在那时退职后的官员除去极个别有被皇上重新启用的可能以外,要想重登仕途,就只有捐官这一条路了。于是,周福清先花钱捐了一个“同知”,然后在光绪“五年(1879)遵例捐升内阁中书,是年九月到阁当差”(见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初十日即1893年12月17日浙江巡抚崧骏的奏折)。在这个位置上,周福清候补了九年,一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才补了一个从七品的中书,而此时的他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了。据清史稿卷114职官志,内阁中书是正七品,“掌撰拟翻译分办本章”,是很清苦的小京官。清人李宝嘉(字伯元,官场现形记一书的作者)所撰的南亭四话一书中录有一首嘲内阁中书诗:“莫笑区区职分卑,小官京里最便宜:也随翰苑称前辈,好认中堂作老师。四库书成邀叙议,六年俸满放同知。有时溜到军机处,一串朝珠项下垂。”(影印本第172页)从这一记载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官职的卑下和清苦。当时周福清就处于这样一个“小官京里最便宜”的地位,而且一干就是五年。虽说关于他这一段时期的生活状况很少有直接的记载,但当时他的生活极其清贫困窘这一点却是确切无疑的,这从周作人在鲁迅先生的故家一书中的有关记述就可想而知。在该书第41页,周作人曾引同乡王继香庚寅年七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