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汉坡”上遍开和谐花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1页
“好汉坡”上遍开和谐花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2页
“好汉坡”上遍开和谐花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3页
“好汉坡”上遍开和谐花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4页
“好汉坡”上遍开和谐花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好汉坡”上遍开“和谐花”-长庆安塞油田王窑作业区构建和谐油区巡礼陕北的三月天,春寒尚未完全消退之时,在安塞县王窑乡的大山深沟,漫山遍野可见各色的山花,分布在浅色的草绿中。1986年,在这块土地上,随着塞6井产出第一吨原油,从此吹响了长庆安塞油田大规模发展的“冲锋号”。二十二年后,这个安塞油田的“起源地”已发展为一个年产四十万吨的作业区。更重要的是,在二十二年的风雪历练中,这里孕育出了名震大江南北的“好汉坡”精神,作为长庆石油人爱国敬业的见证,教育和激励着一批批后来的石油人。作为“好汉坡”精神的“嫡传”,长庆安塞油田王窑作业区不断把发扬和学习 “好汉坡”精神融入到中国石油百万员工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大潮中,勇作创建和谐的时代先锋,在黄土高原的百里油区,处处可见和谐的人文景象,“好汉坡”上开满了和谐之“花”。原油生产与自然环境和谐-从“三黑”到“红白绿”的转变开发伊始,安塞油田的井场因为员工环保意识落后,企业环保投入少,污染治理滞后,井场上到处撒落黑乎乎的污油,黄土色的井场成了“黑井场”;抽油机朱红色的“驴头”被井口刺漏的原油“染”成“黑驴头”;导油槽长时间不清理,也成了“黑渠”,这就是当时有名的“三黑”。如今的王窑作业区井站,踏破铁鞋也难以寻觅黑色“踪迹”。井站四周是白色的围墙,员工住的都是白色的“两室两厅”公寓。值班室、工具房、寝室、厨房“各司其职”,没有“兼职”,再也见不到以前的“综合间”。井站内分布着大面积绿化带,大红色的抽油机丛式排列其中。这就形成了“红、白、绿”三色耀眼夺目,相互映衬的格局,在黄土高原上星罗棋布,分外亮丽。这是近年来这个作业区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大力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带来的喜人变化。王窑作业区共有井场138个,计量班站35个,现以实施井场综治的井场为120个,占到87%,井站绿化100%,每个井场都有“环城”绿化带,每个计量站都有50%以上的绿化面积,种植着月季,丁香等花卉,员工行走其间,成就了“人在花中,花在人中,人花一体”的美丽图画。13井区王七增压点采用的是室外计量,各种计量仪,存储设备,管线机关等分布在院内各处,而灌木绿化和小花园面积超过站内面积的70%,将这些生产设施“淹没”在了绿色之中,达到了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王窑水库是陕西第二大水库,延安市人民的一级饮用水水源,王窑作业区有部分油井就地处王窑水库边缘。针对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该区建起了一套污水处理系统,将原油中的污水通过进入除油罐除去水中的毛油,再经过粗粒化罐、卧式除油罐、压力过滤罐进行精细过滤,除去污水中的剩余原油、机械杂质、悬浮物等,然后经过化学处理后全部回注到油层,不但补充了地层能量,保持了地层压力平衡,而且降低了能源消耗,减少了排入大自然的污染源。 除了水库周边,在横贯油区的长尾河两岸,也随处可见油水井井场、外输管线。因为开发时间久远,管线老化严重,原油泄漏的隐患随时存在。王窑作业区“对症下药”,建立了管桥管带四级河道污染防护及应急体系,从作业区、井区、班站、井场形成了一道防御河道污染的坚强“大堤”。固定储备抢险物资器材站点13个,固定观察点及位置11个,固定的拦截点13个,13个井区负责15公里河道的13个段,二十四小时定点定时定人值守巡查,一旦发生污染,立即启动应急抢险预案,将河道污染挡在“堤”外。同时,在王窑作业区188个站点,每天产生大量的工业、生活垃圾,以前的处理方式都是“随风逐流”式的,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现在,对垃圾全部实施定时集中收集,定点集中掩埋,在每个井站,你只能看到有员工用废灭火器等废料自制的垃圾箱,却见不到垃圾处理场所,因为垃圾处理从产生到运走都是“不落地”原则,直到被集中掩埋,确保了对环境不造成污染。除此之外,结合陕北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该区还独创了许多新颖的环保方法,可简单的总结为“两池一渠一层一墙”,堪称黄土高原环保 “独门绝技”。为了彻底杜绝落地原油的污染,坚决消灭“黑”色的出现,该区在所有的井场都修建了“两池一渠”:污油池、雨水蒸发池、排水渠。污油池用来收集污油,雨水蒸发池在雨季用来收集雨水,防止雨水渗入抽油机底座或围墙基础造成水毁坍塌,而且在陕北的干旱季节,雨水还可用来浇花浇树,一举两得。该区是长庆油田最老的原油生产区块之一,产出原油的油气比是21。如果将这些废气排入大气层,那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除了排入大气层还会有什么办法呢?该区的技术人员通过研究,给每个井场焊接一个“火炬”,将井底采油产生的废气排到“火炬”口燃烧,烧“断”污染源,防止排入大气层,造成大气层污染。王窑作业区每年各种大小油水井措施近千次,每次都会产生一定的污油和污水。尤其是作业现场的地面,作业过后,常常是黑压压一片。结合方便施工和环境保护两方面因素,该区在各种措施修井现场,都铺上防渗彩条布,人工制造“隔离层”,防止污油渗入地表造成污染,使作业过后的现场污染降到最低。“挡油墙”-50厘米高,30厘米宽,围绕井组一圈的矩形“黄土梁梁”。这个在全国其他任何油田绝无仅有的创举,却在安塞油田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王窑作业区的生产井多是单井,无人看守,一旦发生井口刺漏,管线破裂,外泄的原油就会对周边的农田和山坡造成污染,防不胜防。有了这样的环形“防护堤”,造成污染的机率大大降低,为事后的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被称为保护环境的“土”办法。岗位员工与工作环境和谐-从以油为“纲”到以人为本的质变 以油为“纲”,意味着产量第一,唯一第一,安全、环保、生活条件等生产以外的东西都是“聋子的耳朵”,每天的所有工作主要围绕产量而转,只要产量完成,万事大吉。以人为本,意味着员工是第一要素,高于一切其他物的因素。王窑作业区通过“三大战役”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理念:对14个大站的工艺流程实施“内脏大手术”; 对落后设备设施“鸟枪换大炮”;让“干打垒”变“白宫”。这三项看去似乎与每个员工个人关系不大的措施却让员工的工作流程更加简化,操作更加简单,工作强度大幅度降低,生活条件比家里还优越,在山上的时候心情愉快多了。“活好干多了”,这是来自员工最广泛的评价。04井区王一转的员工吴志花说:“流程简化后,冬天晚上不用一个小时倒一次瓦斯油,夜班不再那么难熬了”。“内脏大手术”。该区先后对王一转等14个大站进行先后持续近四个月的大规模站内热网流程改造,对计量系统进行了结构优化,对气处理系统和单量系统进行了改造,拆除了部份停运设备。先后更换大型缓冲罐4具,热网改造11套,结构优化38处。通过大规模的改造和优化,美化了站容站貌,员工操作程序更加简单,大大减轻了员工的工作强度,员工操作也更加安全了。同时对运行时间长,存在生产安全隐患6条外输管线进行更换,减少了管线破裂造成污染的机率,确保了长尾河流域和王窑水库不受污染。“鸟枪换大炮”。该区先后把27块LSH-D-25涡轮流量计更换为XLZD-25J型磁电式电磁智能流量计,精度高,员工操作再也不用管钳了,安全系数也大大增加了。累计更换三相有功电度表590个,更换电表计量箱420个,员工操作的安全系数高了,降低了漏电触电机率。还建造地下拱型食用水水窖158个。这样的室外地下水窖,冬天零下十几度的温度,不结冰,夏天,长时间水质不变,安上循环泵,直接将水引到厨房里,就像家中的自来水一样方便。该区还将二十一转等6个大站的老式加热炉更换成数字化的高效卧式真空加热炉,科技含量高,操作简单,而且没有了老式锅炉震耳欲聋的声音,电子点火,更加安全。员工高兴的说:“再也不用棍子点火了,太方便了!”。此外,这个作业区还先后为15个站配备了广东生产的高效海洋王节能灯,亮度增加了许多,工作空间更加明亮。在07井区还配备了先进的无线单量设备,小班员工每天坐在计算机前,油井生产情况一目了然。 “干打垒”变“白宫”。如今的王窑作业区,85%的住井员工都搬进了“两室两厅” 的宿舍,因为颜色靓白,在黄土高原上格外的耀眼,员工都美之名曰“白宫”。在每个厨房,二氧化碳气体测报仪和可燃气体测报仪都是员工安全的“守护神”,它能对室内的气体浓度做到时时监控,全区共配备215个,有效的保证了员工在用气方面的安全。作为一线生产单位,这个作业区实行的是大倒班制,员工上班期间一连二十天,吃、住都在山上,生活条件不比家里的差。每个井区部和大站都配有抽油烟机、消毒柜、淋浴器,冰箱,微波炉等,而且员工可以通过无线传输上网聊天,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近年来实行的真情留言,温馨操作提示等一系列更加人性化,更加体现文化软实力的可视安全管理方法被普遍采用,岗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诸多方面都体现了出来。此外,该区还独创了“一举四得”的水套井口掺热洗井法。住井员工用井场加热炉将水加热,利用循环泵或水流自身重力把热水打入井筒,将井筒管壁结蜡溶解后随油流抽出地面。这种做法每年可节省大笔的特种热洗作业费用,增产效果也非常好,还能降低环保事故风险,更重要的是没有特种作业,大大降低了员工的从事特种作业而不可避免的安全风险,真是“一举四得”,深受员工欢迎。企业与地方“双赢”和谐-从驮水用毛驴到“牛头”满地跑的飞跃王窑作业区所在的延安市安塞县王窑乡高沟口村,一个弹丸之地,原本住着不到20户的庄户人。自从石油开发会战以来,这里一夜之间发展成为了西北的石油重镇。勘探、钻井、测井、水电等凡是与石油有关的行业,在这块地上,你都能找到,业务涉及陕、甘、宁、蒙、新五个省,由此而产生的外地生意人也是络绎不绝。油田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突飞猛进,油区地方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原来只能用毛驴一种交通工具驮运饮用水的荒山深沟,一时间跑满了“尼桑”、“现代”以及当地人俗称“牛头”的日本“丰田”等牌子的进口车,外人戏称这里是陕北小“科威特”。在这里,每年有大量与石油生产有关的土建工程,挖管沟,建围墙,盖房修路等,周围的农民在各类工程中揽活,用不着远离家乡和亲人,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挣钱,每个工50元,比外乡高出许多,难怪本地“后生”宁可“给长庆揽工,不愿去外地干活”。同时,王窑作业区有近700名的员工,实行倒班制,员工吃住都在山上,仅每年的蔬菜、肉类、禽蛋、米面油的消费量就在200万左右,难怪作业区机关外半个篮球场大小的菜市场,“寸土寸金”,解决了上百人的就业问题,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了当地地方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作为中央企业的一份子,王窑作业区从未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先后组织“圆梦行动”捐款,为地方贫困中学生捐款23270余元,圆了20名贫困中学生的大学梦;组织为我国南方雪灾地区群众捐款20000余元。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作业区的共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