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人力资源管理初探.doc_第1页
车间人力资源管理初探.doc_第2页
车间人力资源管理初探.doc_第3页
车间人力资源管理初探.doc_第4页
车间人力资源管理初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车间人力资源管理初探 摘 要 作者 杨国庆 车间是制造性企业的生产单元 很多企业十分强调通过工艺 设备的改进来提升 生产效率 通过对生产过程的不断细分来解决生产过程对员工技能的依赖性 这实际 上是人力资源工具化的过程 这在特定时期和一定阶段起到了降低人力成本 提高企 业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但人力成本的持续提升和工业经济进入新常态 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新常态既是国家性的 社会性的 也是经济性的 如果 说人力资源工具化是对人力资源 资本属性 的积极运用 那么 新常态下尊重人的 发展可以说是对人力资源 能动属性 的主动适应 资本属性有其局限性 会出现收 益递减效应 而人力资源本身具备其他资源没有的高增值性和成长性正是由其能动性 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 企业既要支持社会发展 提升员工的收入和提高员工生活 质量 又要实现企业的持续增长 这就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应 用到每一个子系统 关键词 人力资源理论 车间管理 应用人力资源理论 车间管理 应用 II Human Resource Theory In Workshop Abstract Workshop is the production unit in a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Many enterprises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by improvement of process and equipment and by continuous breakdow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o solve the dependence on employees skills This is actually the process of human resource instrumentalism that applied to lower labor costs improve enterprise economic benefits and promot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specific period and a certain stage It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 the human cost of continued ascension and the industrial economy into New Normal This New Normal is as much national social as economical If to say that tooling of HR is the positive use of HR capital attribute So respect the person s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is for actively adapt to the active property of HR Capital attribute of HR is limited because there will be diminishing returns effect Initiative of HR determines itself value added and growth that other resource can t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in depth study of human resources theory and apply to the each subsystem of enterprise because that in a socialist country the enterprise should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mprove the staff s income and improve quality of staff s life and to realize the sustained growth of the enterprise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 theory Workshop mamagement Application III 目 录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I 车间人力资源管理初探车间人力资源管理初探 II 摘摘 要要 II ABSTRACT III 绪绪 论论 1 一 车间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一 车间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2 一 工人是否真正受到尊重 2 二 工人是否真能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 2 二 车间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二 车间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3 一 工人的能动性 3 二 工人的工具性 4 三 劳动力的交换性 4 四 幸福感的假设 5 三 影响车间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因素三 影响车间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因素 6 一 就业选择的多样性 6 二 不断增加的人工成本 7 三 机械智能化 8 四 老龄化 8 四 车间绩效管理的基本策略四 车间绩效管理的基本策略 9 一 车间绩效的三个要素 9 二 车间绩效的关联性 10 三 车间绩效的评价 10 五 车间薪酬管理的基本策略五 车间薪酬管理的基本策略 10 一 模糊的标准 10 二 行业参照系 11 三 内部的标杆 11 四 工资政策取向 12 结结 论论 1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4 致致 谢谢 15 附附 录录 16 1 绪 论 2007 年 中国青年报有一篇署名为殷国安的文章 为何只有 1 的人愿意当工人 其来源是 北京日报 一项上海 4000 户入户调查 显示仅有 1 的人愿意做工人 人 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 事业单位 垄断性企业 金融保险和竞争 性企业等 作者认为居然有 1 的人愿意当工人也是一种奇迹 他还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 通过政府依法行政 政治上保证工人的主人公地位 使他们真 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特别是依法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 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低于社会 平均水平 工人的伟大在于他们创造了社会财富 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人们普 遍地认同社会的现实存在 因此 愿意 可视为 接受 亦即 人们都会有对于 存 在 与 幸福存在 的理解 接受 是存在的基本前提 愿意 是 幸福存在 的 基础 人们可以通过法律的保护来获得接受的基本条件 也可以用 消积不满 来争 取 幸福存在 的平衡 一切工业生产管理都离不开对人的管理 特别是在直接从事生产的车间 人被确 认为是第一生产要素 被称作 工人 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让工人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直是管理者和管理理论研究者关注的中心 由于人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特性 如果把 人简单工具化 那产生的价值也就存在上限 如果尊重人的发展 以创造者来对待工 人 那么 价值是没有上限的 这体现为人的能动性和人力资源的增值性 这也是现 在很多企业思维从 他组织 向 自组织 1转化的根本动机 因此 社会的发展势必会带来企业管理的变革 除了在战略层面的变革之外 对 于车间一线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着新的发展 一个企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也必定 要适应人的发展 我们所借鉴的西方的管理有西方当时的历史背景 这种背景不会一 成不变 而是以一种自我习得的方式在进化 因此 管理的方法和理论也要发展完善 不能一成不变 也要基于对以前的理论在以前的时代环境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得到适用于现在时代环境的理论创新 过于依赖某种成功的管理实践 理论就显得有 些教条 因此 我们学习人力资源理论是要弄清楚这些理论是如何作用于人力资源 从而找到与微观环境最适宜的工作方法 甚至创新理论 1马春荃 自组织能力 传统企业组织进化愿景 J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5 01 2 一 车间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一 工人是否真正受到尊重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赫伯特 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 1898 1979 在他的 著作 单向度的人 中也指出 在科技发达的经济社会 人们容易失去对社会的批判 精神 一味认同于现实 也就是普遍存在 虚假满足 这会使人安身立命 服从现实 在科技发展与物质丰足的前提下 这种看似坚固的社会稳定也必定在科技高度发展与 物质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演变为单向度的社会衰退 我们可以想象 物质极大丰富之后 工人与老板同样开着高级轿车上下班 同样出入豪华场所 同样出现在旅游胜地 那 么 是什么力量让工人继续接受工人的岗位 老板继续从工人的劳动中获得回报呢 如果否定这种可能性 也就否定了通过工人岗位可以获得极大物质丰富的理解 从而 肯定了人的分化 这又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与日俱增的人力成本让很多企业家束手无策 好在区域性的发展不平衡带来了转 机 制造企业的结构性转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力成本瓶颈 形成了很多理论先进 企业成功的假象 但毕竟这种转移也是有限度的 中国制造 的崛起为发达国家提供 了转移的机会 中西部的发展又为沿海地区提供了转移的机会 那么 下一轮的转移 又会出现在什么方向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 有一些管理理论在刺激着人们为自己假定的金钱可能会带来的 快感而拼命工作 基本上让人们失去了对生存 生活和幸福的根本性的探索和追求 也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生活在现代化的时代却并不一定比生活在唐朝的人更具有幸福 感 但是我们看不到了 看来 我们可以直接体验到的一些感情 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这便可以证明老板们希望用些小恩惠换取员工的忠诚的想法是错的 尽管合作的根源 的作用能部分地抵消冲突根源的影响 但却不能完全化解冲突本身 1 二 工人是否真能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 经济利益与经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现实主题 企业的目标就是盈利 企业使命 被公认为就是赚钱 但是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 企业仅是人们从事生产的一种组织 形式 最关键的还是人的发展 这一根本意义在喧闹的经济活动中被掩盖起来了 毫 无疑问 对于 工人 的定义也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开始进化 但无论如何进化 1 程延园 劳动关系学 M 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P23 冲突的表现形式 3 获得尊重是永恒不变的 员工一般都会忠于尊重并善待他的企业 而尊重和善待又体 现在公平的环境和公正的待遇 而且尊重和善待的内涵也是随着发展而改变的 最终 要统一到人的根本需求 亦即人需要从他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获得安全 自 由 尊重 生命延续和传递等方面的满足感 工人的微观环境便是车间 因此 车间 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一线工人的管理 很多企业都采用结果导向的方式 更 多的直接用可度量的交换方式 要说明的是 虽然在某些领域机器人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人的劳动 但人仍然是生 产的关键要素 在实践中 往往很难区分效率增长部分是设备和工艺的改进带来的 还是人员的努力 技能提升和工作方法改善带来的 特别是 应用到以计件为基础的 工资分配制度中 就很难确定对增长部分的分配方案 工人在分配工资时会固化对原 来的计件单价和完成数量的认知 如果单价调整就会认为企业在想办法削减人力成本 在侵害他的利益 企业管理者或人力资源部门又会认为 一个人的劳动付出一定会有 一个上限 单位时间的产量持续增长 一定是产品工艺改善和设备的更新带来的 设 备更新的成本比较好核算 但产品工艺改善 就不好核定成本 因此形成一种基于 量 的博弃 绩效管理从方法上 正是建立在对于 量 的评价基础之上 人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在劳动关系学中将人分化为雇主和雇员 在这一点上 先 前也说明我们很多理论缺少了对于社会基础的阐述 而使人产生了一种误解 认为人 分化为资本控制与出卖劳动价值两个阵营 也从而在管理中出现 管理者 与 工人 相对立的局面 二 车间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人力资源理论从现实的应用形态认为人力资源包括体质 智力 知识和技能四个 方面 劳动力是指具有以上四个方面能力且 能独立参加社会劳动 推动整个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人 对于车间管理而言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排序应该是体质 技能 知 识 智力 一 工人的能动性 有一句俗语说 你把工人当牛干 工人就把自己当人看 你把工人当人看 工人 就把自己当牛干 从人力资源理论上分析 人具有资源性 有价值 有使用价值 这 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人力资本是由投资而形成的 强调以某 4 种代价获得的能力或技能的价值 投资的代价可以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以更大的收益 收回 因此 劳动者拥有的脑力和体力就成为一种生产要素 与生产物资 设备 技 术等一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 共同参与价值创造 那么 作为一种生产投入 就一定 要讲投资回报 其成本就是对应的劳动报酬和维护人正常生理健康而投入的其他资本 虽然人力资源理论在这一基础上有所发展 更加关注以人为本 可能更加强调人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也就是人力资源的 能动性 特点得到重视 但是这样的以人 为本还是建立在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的 交换原则 基础之上的 这也是市场经济一 个显著的特点 因为市场经济的起点是差异性 没有差异 就没有交换 没有交换就 没有市场 但是 我们在获取差异性的时候 一定是建立在一个规范的规则基础之上 一切交换 公正的 游戏规则 是不可少的 但是对于雇主与雇员来说 公正的规则 一直都是由 冲突 形成的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也就是说 冲突可能会一定程度 上提高收入 二 工人的工具性 实际上 社会的发展还是无法回避人作为生产工具的事实 人以其能动性作用于 生产资料 劳动创造价值 但价值是否完全由自己享有呢 资本失去了劳动还会增值 吗 奴隶主对奴隶的拥有 地主对于佃农的剥削 和雇主与雇员的契约关系 只能说 是一种进步的趋势 还不能从根本上解释因为差异性 人与人的创造力的支配关系得 以长期存在 亦即工人的工具性问题仍然存在 所以说 市场经济只是社会发展的一 个阶段性形态 不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的 人的基因里有追求完全自由的力量 但也 同时存在一种支配性的欲望 基于这种理解 我们认同工人工具性的存在 但又要自 我否定其 合符人性 的一面 应该且可以在微观环境中创造一种合作互赢的劳动关 系 真正的劳资合作 通过什么样的手段 运用什么工具 如何调动人的主动性 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 的问题 基本上可以证明 建立团队成员愿意共同遵守的规划和设立共同追求的目标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员工的参与性 并一定程度上消除员工对于 工具 的抵触情 绪 三 劳动力的交换性 工人付出劳动得到工资是不是一种交换 从纯粹的经济学角度 这种交换是成立 5 的 亚当斯密很清楚地说明了这种交换的产生和实质以及受到的限制 从证明坚持人 本管理的角度 企业一般不愿意强调这种交换 而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依循的仍是 交换原则 但是从劳动者角度理解起来就复杂得多 因为劳动者认识受到局限 以致 广泛认为劳动者付出劳动获得报酬是一个必然现象 没有认真去思考为什么付出劳动 就会获得报酬 也并不清楚自己付出的劳动应该得到多少报酬 是否合适 往往重点 考虑自己的需求和企业支付力两个维度 在企业中 劳动者常常听到这样的话 企业给你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给你提供了 生活的来源 你应该感恩企业 如果用交换理论来回答这句话 那应该是 最应该感 恩的是企业老板 这个答案 因为企业老板的财富是通过劳动者的劳动来增值的 而 劳动者所拥的劳动力却在日渐衰减 最开始劳动力价值是不断增大的 但到了有一天 企业主在安排他工作却考虑他的年龄时 就达到了一个平衡点 而且此时的劳动力已 从高点下滑到一定阶段 长期的职业性使劳动者产生对企业的依赖性 并会假定与企 业形成了情感的对等交换和联结 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一员 是其有机部分 一辈子将 与企业息息相关 会下意识认为我对企业负责 企业必对我负责 在自己最具劳动能 力时会以企业利益为重 会有很强的功劳感和优越感 到了平衡点之后 就会感受到 自己对于企业的依赖 便会产生危机感 往往在这一阶段会发生一些用以否定危机感 的过激言行 四 幸福感的假设 以上说明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存在交换 而且一旦这种交换增加时间维度 就会产 生很多变量 使交换显得不对等 哪怕当时看起来是契约公正的 回归到交换的具 体形式 即用劳动换取工资 只能体现管理的基本规则层面 不能涵盖劳资的整体 一般而言 劳动者会按月拿到工资 工资以货币的形式体现 工资的多少 往往代表 技能水平 贡献度 地位 等等 拿到工资之后 可以购买维持日常生活需要 精神 愉悦需要的物资 消费 投资 再学习 简言之 工人的真实收入是货币的所值 1 对于一线员工的工资成本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半变动成本 图 1 可以明显地表 示这一特征 因为员工入职后便有一个最低的工资保障 我们可称之为温饱线 国家 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 那些把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作为温饱线的企业 其对员工 负责的诚意便大打折扣 企业一般采用工时和计件的方式给一线员工结算工资 工时 1 亚当斯密 国富论 上 郭大芳 王亚南译 上海三联书店 P223 工资虽然普遍用货币支付 但工人的真 实收入 并非由货币或金块构成 工人的真实收入 是货币的所值 或者说 是金块所能换取的货物 6 制一般是流水线操作工 工段长或班组长 设备维修工 计件的一般是能独立完成工 作任务的作业 如金加工设备操作工 部件装配 修整 调试 包装 遴选的作业 工时和计件的对象从本质上讲是 劳动量 即要采用一种方式测量出一件或一定数量 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 有了这样一个测定之后 便可建立一个模型来测算人工成本 比如与产值之间 便可形成函数关系 在一定规模和利润追求的前提下 对人员数量 进行控制和分配方式调 整 便十分重要 而员工建立了这种习惯性思维之后 就会在 乎公司给自己计多少产量和多少工时 认为这些得到公正对待之后 幸福与否便是自 己的事 图表 2 工资的满意区间 三 影响车间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因素 我们回到开篇的话题 如果是你 愿意当工人吗 这个问题从设问开始就值得 思考 我们为什么不问 你愿意当管理人员吗 你愿意当总经理吗 你愿意当老 板吗 这似乎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问题 无需设问 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 不愿意当 工人 并不是价值观的问题 而是人的差异性所决定的 这种差异性会不会随着我们 称的社会财富高度发达而缩小甚至消失呢 一 就业选择的多样性 从 2012 年开始 中国制造业开始出现大寒冬 这个冬天并不突然 却出人意料 地漫长 打破了人们对于回归的习惯性思考 可以说 就业的天平在开始倾斜 大浪 淘沙 各个制造企业都将会进行一轮彻底的员工升级 这种升级建立在技术升级的基 础上 未来的制造业就业人口可能会减少 占总人口 30 左右 从现在的情形看 农 民工 这个名词也将完成其历史使命 随着户籍制的改革而自然地将人员进行分化 7 服务业的主体大军将会形成 而且服务业本身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金融服务业 物 流服务业 IT 业 文化娱乐都将吸纳大量的人 但毫无疑问 升级版的制造业仍是国 家支柱 但无法容纳现在如此多的从事制造业的人员 因此 能留在制造业的必将是 精英中的精英 也会得到必然的尊重 而不再像在工业时代那种低人一等的境遇 从这种转型的趋势和进度我们可预见人的转型将是一个相对痛苦的过程 就业的 天平总是公平的 人力资源也是一种资源 同样也因为有交换所以存在市场 同样也 符合市场规律 只要市场的主体地位在同一个规则下平等 那么 社会上会不会出现 这样一种怪现象 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多了就会出现贬值 而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 因为少了而会增值 也就是说 会不会有这么一天 完全依赖体力的劳动者会在某一 种程度上比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负责事务类工作的劳动者更受欢迎 普通的文员将远远 不如一个技能娴熟的工人更有前途 实际上 我们也能看到这样一种趋势 但是 似 乎这并不合乎常理 培养一个大学生多么不容易 投入的财物也不少 为什么在这种 趋势已经很明显的情况下 人们并不会改变自己的思维而去重视职业教育呢 只是因 为在人们的普遍价值观中认为 一个文员的工作似乎更加体面 学而优则仕 一个在 车间工作的人 哪怕工资再高 都会被认为不是长久之计 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就业的天平 在一个公司里面 如果企业 管理者认为管理者一定比一线技工优秀 就会在政策上倾向于白领 因为偏见的影响 设计薪酬标准时会无意中抬高管理者的收入水平 可巧的是 这种偏见最终的受害者 却是管理者本身 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薪酬不是恩惠而是等价物 而这种等价物 在变动中达到某种自然的平衡 如果没有真正把握这一平衡 就会出现紊乱 当工人 的社会地位在发生变化时 当 农民工 这种歧视性名词将要退出历史舞台时 当制 造业越来越需要技术时 企业主必须要做出一些改变 想办法让工人更加忠于企业的 发展和文化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 不断增加的人工成本 近日 一则澳大利亚搬砖工周薪暴涨至 3 万人民币的新闻闪瞎了众网友的眼睛 这则新闻援引了澳大利亚砖业基金会的数据 称由于人手紧缺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 州砌墙工的工资已经从一年前的 0 85 澳元 约 4 1 元人民币 一块砖暴涨至 1 90 澳 元 约 9 2 元人民币 这意味着 一位澳大利亚砌墙工的薪资完全可以秒杀掉大多数 坐办公室的小白领 2015 年 3 月 29 日 成都商报 8 由此 是不是可以断定工人的工资升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简单去比较国内的工资收入水平而忽视经济结构本身的内在影响只会徒增烦恼 工资 高就一定是体面的工作 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吗 如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那为什么 还会在国外引进人才呢 从对这新闻的热炒现象可以看到 从本质上是显示出搬砖工 在我们的心目就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 如果经济结构不转型 仍是以资源消耗作为发展的基础 而不是以劳动产生的价 值作为发展的基础 那么即使是局部的高工资也只会被高工资的获得者视作一种短期 的收益 仍然会被视作一种对等的交换 一定会找到很多理由来证明 在这场交易中 自己也没有占到多少便宜 幸而 我们看到了转型端倪 可以换一种说法 劳动是不 是真正得到了尊重在未来不是某种可能 而是一种必然 网上有一篇武汉大学李工真 教授的演讲 介绍德国福利制度 称德国联邦政府在福利方面的总支出从 1949 年的 99 亿马克上升到 1978 年的 3000 亿马克 几乎占了当时国民 GDP 的 30 超过了世界上的 任何一个国家 即等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每年对每人支出 4838 美元 1988 年以后 这 一方面的总支出一直维持在 GDP 的 37 以上 李工真认为 之所有以这样的经济奇迹 一不靠盲目的高速 二不玩金融衍生产品 三不靠旅游 四不靠房地产 而是靠高端 工业品生产制造和出口 还有武器 所以它的经济被定义成世界上最健全的经济 这 种说法很有针对性 算是一种批判精神 全球也只有一个德国成就其德国模式 三 机械智能化 很多人感叹现代化的工厂走进去几乎看不到工人 特别是大型的现代化物流园 库房之内来回穿梭着自动取货机 节奏明快 有条不紊 从不出错 也不会罢工 很 多人称之为智能 其实就是一种机械自动化 自动化从一开始就是替代人的 要不就 是要保证效率 要不是就是保证正确率 人使用自动化的设备节省了体力 只要给机 械指令它就会严格执行 最早用纸带打孔的方式 后来是输入命令 现在便更简单 能够通过设计中心进行集中运算 这本来是十分惬意的事 但是随着智能化的发展 机器会不会剥夺人的工作权利 我们假想有一天 工厂里全是机器人在工作 而且机 器人都有思想 有情感 我们能肯定这样的工厂还需要人吗 未来的工厂也许并不再需要工人 只需要一些高级的技术人员或是程序员 脏的 累的 重复性的工作都让机器去完成 制造业人口将大量减少 优胜劣汰 参考发达 国家的经验 至少会有三分之二的制造业从业人员会向服务业转移 9 但是 我们也要注意一个现象 苹果手机应该是高科技的代表了吧 但苹果手机 的制造却显得并不是那么高科技 仍属于同一水平的电子制造业 而且是劳动密集性 的行业 四 老龄化 老龄化是一个并不遥远的现实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4 年 我国 16 59 周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 9 16 亿人 比上年末减少 371 万人 并且是第三年连续下降 1 人力资源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有数量与质量两个部分 同时也应该考虑科学技术进 步的影响 劳动力人口总量会下降 但人力资源总量并不一定会出现同步的下降 可 能通过技术进步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劳动力人口够不够 文章称 人口红利减少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引用中国 社科院副院长蔡昉的描述 劳动力短缺现象日益加剧 企业用工成本显著提高 劳 动力无限供给阶段结束 投资回报率下降 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减缓 抑制了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速度 这些变化 意味着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因素或 消失或式微 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 因此 在企业内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一定时期内 老龄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人 员自然退休 因为改革开放之后 很多企业根本没有经历退休潮 甚至很多私营企业 基本不会允许有人干到自然退休 50 60 年代婴儿潮主流都将在未来几年内达到退休年 龄 这一批国有体制下磨练出来的产业工人具有非常强的敬业精神 是年轻一代无法 比拟的 但是 在某些理念的支持下 50 岁以后难以再在一线工作 而在老龄化时代 我们必须要走出这一误区 真正发现成熟悉期技工的积极作用 在一个组织内 年龄 结构合理也很重要 过于年轻化也会有问题 一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会偏高 二是 人员人稳定性较差 四 车间绩效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 车间绩效的三个要素 从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 绩效的改善在早期的阶段是通过工具的改进实现的 手 工作业变为机械作业 带来效率的极大提升 这种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主受益 1李红梅 杨洁 劳动力人口够不够 人民日报 2015 年 07 月 03 日 17 版 10 工业品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的必须品 实质上就是通过机械来保证成品率 后来 经济 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的出现 精明的企业家从作业方式 资源配置方面来改进绩效 使工人按照标准化的动作参与生产 实质上是减少人对设备的影响 充分发挥设备的 作用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最终绩效的改善已进入系统化的阶段 即机械与人的 对话 发挥人的能动性 将人的思想逐渐导入到机器 人与机器成为默契的合作伙伴 这三个阶段有其先后顺序 但最终会形成技术 资源 管理三个要素确定的绩效三角 底线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现在 一个企业要想提升绩效 首先应该在技术方面达到 支撑高绩效的条件 第二 要有相对优势 合理的资源配置 第三 是对人员进行科 学的 以人为本的管理 使人与机器能融为一体 使人的思想对机器发挥作用 三个 要素互相作用 支撑 二 车间绩效的关联性 现在很多的企业 特别是国内的企业 对于绩效体系还处于 用 的阶段 大部 是借用了国际上优秀企业的经验 对于理论的应用还没有深入骨髓 很多企业在引入 绩效管理理论时 会以一个模型的方式从上往下灌输 往往以人力资源部门来担当 就变成人力资源部门的绩效管理 其他部门没有感觉到绩效管理带来的效益 反而增 加了设定绩效目标 评价 提交各种表格的工作 其实 我们应该清楚 绩效管理并 不能独立为一个体系 而是建立在诸多体系之上的控制性系统 它是推动各个体系高 效运行并且互相联动的一个体系 三 车间绩效的评价 如何来评价一个车间的绩效是件艰难的事 因为车间是真正实现价值的地方 所 有技术部门 服务部门的智慧都会在这里体现 产品的价值正是所有员工的心血 但很多技术部门 服务部门的人并不这样认为 他们自然地相信自己完成工作任务就 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车间的绩效管理是不是必须与产品相关非常值得思考 管理部门 设置的众多指标 比如产出率 合格率表面上与车间息息相关 但真实的情况未必如 此 至少车间主任认为自己受到很多冤枉 在一条流水线上 员工通过重复性的动作 完成产品 产品的好坏是不是就是员工工作好坏呢 是不是就反映了车间管理绩效呢 车间主任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能找到很多的信息证明物流不及时不齐套 技术工艺有 问题 来料存在不良 有时甚至认为公司对员工不公平 克扣员工的工资也会影响生 产的正常秩序 11 五 车间薪酬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 模糊的标准 一个熟练工人应该拿多少钱 这一问题恐怕没有人能回答 在实际中 工人拿多 少钱是由市场决定的还是由公司支付能力决定的有些模糊不清 很多企业效益好的时 期就多发一点 效益不好的时期就少发一点 这种方式导致工人的工资起伏很大 有 时候已到了最低工作水平线 吃救济一般地由企业补齐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水平 而有时候高到一线工人自己都有些过意不去 但很快就习以为常 这种工资制度很大 程度上在暗示员工这就是一种交易 互不相欠 员工因此并不会真正思考自己到底值 多少钱 在车间管理实践中 我们忽视了对于管理作用的要求 而过多地强调了员工的主 观作用同时又批评员工自以为是的行动 我们把完不成任务的原因归结于员工的不努 力 而员工却把自己的低效率归结于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 于是 我们管理者便要弄 清楚什么才是应该得到的 二 行业参照系 企业在初次确定员工收入水平时 一定会参照行业薪酬水平 显示出公平和具有 竞争力 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 就会出现很多的所谓历史遗留问题 以致确定工资标 准也出现难题 在一个集团里往往不同的事业部门之间薪酬标准不同 很多人会有 规模决定地位 效益决定收入 的理解 这种理解十分主观 大公司一定需要更 优秀和更专业的人 小公司员工的能力可以差一些 其实这种理解存在于一种心理背 景之下 即企业的支付能力会让人失去对薪酬标准的差别判断 很多制造企业采用计件工资的方式 这本身可以刺激员工干更多的活 但如果作 为唯一的分配方式 在市场的波动中出现不适应就非常能理解 因为纯粹的直线关系 与人的期望曲线并不吻合 促进人努力工作的因素很多 工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工 资上涨到一定的阶段 有时反而让人产生一种错觉 我还需要那么努力吗 那么 到底要不要采用计件的方式 计件方式的思维是 有钱能使鬼推磨 但企业要使的不 是鬼 而是人 我们应该在弄懂了人性的管理的基础上再去应用计件制 也就会事半 功倍 12 三 内部的标杆 其实决定薪酬水平的是人力资源市场状况和企业要采用市场领先型还是跟随型政 策 前提是要了解行情 那么具体在一个车间里 就非常明显要知道不同的工种在行 业内是一个什么样的收入水平 而不是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员工们采取的一些协商手段 而且 很明显的一个现象是 既使与行业水平出现较大差异 员工们也能在一定程度 和范围内接受现状 前提是企业内部是公平的 员工总会拿自己的付出与他理解的别 人的付出去比较 然后再衡量自己的收入 最后得出公平与否的结论 既有这样的思 维 则可以在车间内树立标准 科学管理理论就十分重视 无论管理技术水平 理论 水平如何发展 我们也不能忽略科学管理的力量 用科学的方法代替工人的主观判断 不是由工人随意去选择操作方法和进行自我培训 而是对每个工人进行研究 教育和 培训 1 四 工资政策取向 计件工资制将市场变化的压力直接地传导给了一线工人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纵容 了管理的相对滞后 最主要的原因是后方的管理人员没有这样的压力感受 在市场大 规模下滑的情况下 很多企业采用的是符合经济原理的 理性方式 裁员 但对 于有些企业 可能会在责任文化的影响下 与员工协商降低工资 抱团取暖 站在经 济学角度 合理合法裁员也是对员工负责任的一种方式 至少对留下来的人而言 但 站在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角度 可能保证就业比赢利更有价值 这是更长 远的一种利益 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无所谓谁优谁劣 但就对于企业管理的影 响来看 后者对管理的压力会更大 在低位运行的时期 员工会出现不稳定 如果持 续低位运行 甚至会失去对企业的信任 但是 如果持续的增长 对于企业而言 无 疑会形成工资支出高企 甚至已经超出了员工的预期 对于企业而言 高出员工预期 的工资水平 是没有效的投资 因为钱总是多多益善 员工的收入水平上去容易下来 难 有时 宁愿把钱花在员工的技能提升上面 也不能不假思索地在年底发个大红包 给员工 企业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在高峰时间很多人拿到了高工资 但在低谷期迅速离 开企业 这些人看上去背信弃义 但是造成背信弃义的正是企业的分配方式 1 弗雷德里克 泰勒 科学管理原理 马风才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P95 13 结 论 综前所述 对于企业而言 人是根本 这是永远不会变的 即使机器人再发达 也不能完全地脱离人的控制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 如果机器能脱离人的控制而独立 思考 那么人的末日就到了 求是网上转载了一则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风险的讨论新 闻 1 其中 美国卡内基 梅隆大学计算机学教授 Manuela Veloso 说 自动机器人和 人类的能力之间存在极大差别 机器人通常存在知觉 认知和行动限制 它们通常无 法充分理解一个场景 认识或操纵物体 理解所有的口头或书面用语等 他认为 机 器人是人类的补充物 而非替代品 机器人需要知道何时寻求帮助以及如何表达其内 部工作原理 Manuela Veloso 教授的这种良好愿望来自于对机器控制的自信 中国最 古老的哲学告诉我们 一件事件总是有相对的两面 如果一件事物好到没有缺点那便 是或是有最大的缺点 车间一线员工的管理所要采取的人本精神 并非仅指 尊重人的需求 而是要 尊重人的本质 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发展 人的本质具有的社会属性以 及人类对于自己存有的理解 将会成为一种方向 我们并不是十分清楚 人类到底会 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有的人认为人类文化是随着物质的增加而衰退的 因为人类在物 质缺少的时代会倾向团队协作 重视社会关系 而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 人失去了危 机感就会重视自己反而轻视社会关系 现阶段是一种进步还是进步前的倒退 人到底 是要追求平等还是要追求偏向自己的不平等 很多人认为这是机会平等 羊是希 望自己成为狼还是希望狼成为羊呢 但我们可以知道 在当今时代 人有选择的自由 也有被选择的自由 于是 我们便要尊重这种选择 但假设人类能够获得一种科学让 自己永生 那么人还会有这种争强好胜的雄心吗 与其说 我们应该尊重人的需求 还不如说是希望获得尊重 并得以共生 市场理论中 交换 最初的价值也是互通有无而各取所需 市场经济发展几百年 我们放大了交换中的不对等的利益获得 而且人类用了很多的理论加以巩固这种不对 等 但是 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 这种不对等在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时会得到 重新的构建 追求共生的原始愿望会让社会趋向于公平 那么 对待工人将不能再将 其视为一种生产资源而是合伙人 可能有些人不太理解这种判断 但势必会得到现 实的证明 合伙人不再仅指共同拿出资本的人 而可能包含在一个组织内共同付出劳 1张章 当人工智能遇上伦理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