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16/4b3e59f3-ba43-4a96-b791-ac996cb8793b/4b3e59f3-ba43-4a96-b791-ac996cb8793b1.gif)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16/4b3e59f3-ba43-4a96-b791-ac996cb8793b/4b3e59f3-ba43-4a96-b791-ac996cb8793b2.gif)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16/4b3e59f3-ba43-4a96-b791-ac996cb8793b/4b3e59f3-ba43-4a96-b791-ac996cb8793b3.gif)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16/4b3e59f3-ba43-4a96-b791-ac996cb8793b/4b3e59f3-ba43-4a96-b791-ac996cb8793b4.gif)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16/4b3e59f3-ba43-4a96-b791-ac996cb8793b/4b3e59f3-ba43-4a96-b791-ac996cb8793b5.gif)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情分析:从本课起进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知识范围,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共性与个性,逐步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知识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目标:1、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逐步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概括出哲学的物质概念; 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逐步认识到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并非一成不变的,而且它的运动并非无章、无序的,而是有其规律可循的。 3、通过学习,使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教学重点、难点:1、物质概念;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过程设计:考点明确: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考点解答:一、关于物质概念的认识(重点解答)1、物质的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明确:体现物质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划清界线;体现物质的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划清界线;物质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2)易错易混知识点:注意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属性、一般属性注意区分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v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区别联系注意:混淆二者、将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是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 v 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哲学上的物质概念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注意:混淆二者、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二、关于运动概念的认识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注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主要有两方面含义:根本性质基本不变空间位置相对不变(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略)明确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注意:承认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最终陷入不可知论。-都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三、关于规律的相关知识1、规律的概念: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明确:非外部力量强加;非主观臆造的;非上帝创造。非表面现象。非偶然的或不确定的。非多变的易逝的。v 易错易混知识点:注意区分几种关系:(1)规律与联系:明确规律是联系,但不是任何联系都是规律。(2)哲学上的规律与具体科学的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3)规律与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客观性) (重点解答)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v 注意: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误区警示 规律是无条件的、永恒不变的。规律有好的、也有坏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是客观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规律就是现象的总和。3、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普遍性)(重点解答)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规律是可知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规律 人能够利用规律v 利用规律的表现: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遇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v 注意: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5、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有主观能动性,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要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1、据天文学家观察研究表明,宇宙空间93%的元素是氢,另外还有无数的其他物质充满星际空间。上述事实蕴含的哲理是( C ) A.世界的本原是氢 B.氢是宇宙中最重要的物质 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D.物质就是宇宙中的万事万物2、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D )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3、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因为( C ) A.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B.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 C.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 D.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4、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所以( D )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没有区别的 B.自然界也是客观的 C.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选择社会制度5、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D )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6、“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的哲学涵义是( A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7、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观点属于( B )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回答下面两题: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C )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9、“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B )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10.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他错误在于( C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1、太阳活动呈周期性变化,周期约为11.2年。太阳剧烈活动一般表现为黑子增多,大型耀斑爆发。从太阳内部喷发太阳风。太阳剧烈活动时产生的紫外线大大增加,而紫外线的过量照射能引发人体一系列病变。太阳活动呈周期性变化表明( C )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D.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12、我国古代的哲学家荀况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荀子的这个观点( D ) A.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 B.肯定了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C.认为人必须听天由命 D.认为人能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1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广。”荀子这些话说明( D ) A.尊重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 C.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14、“鸿雁出塞北,举翅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这表明( B ) A.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事物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课堂练习(多项选择题)15.下列符合唯物辩证法运动观的是( AD ) 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B.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C.一切皆变,瞬息万变,不可捉摸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16、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 BD ) A.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B.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 D.是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17.“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AC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课堂练习(辨析题)(04年广东)现代著名学者赫伯特A西蒙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走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 参考答案: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满足人的需要。(5分)自然界是客观的,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世界,是以自然世界的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这种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消失;(4分)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2分) 课堂练习(辨析题)背景:“卡特里娜”飓风肆虐美国;南亚大地震伤亡惨重;亲流感引起全球恐慌辨析: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抗拒的,规律的作用给人类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灾难。参考答案:规律的含义(略)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易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集中表现为他的不可抗拒性,人们的行为一旦违背了它的要求,就会受到它的惩罚。自然灾害的发生和规律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题中观点对这一点的认识是正确的当人们还为认识规律的时候,人们的行动是盲目的,人类要受到规律带给人类的灾难是难以避免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并自觉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直到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辨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课堂练习(辨析题)背景材料:人类可以上天揽月,可以下海捉鳖;可以让“高峡出平湖”,可以使“一桥飞架南北”。 辨题:人定胜天。参考答案:(1)“人定胜天”是形容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定胜天”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合理性。(2)“人定胜天”是有条件的,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制约。如果离开客观规律、客观条件,一味强调“人定胜天”,就会违背规律,遭受客观 规律的惩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因此,离开客观规律、客观条件来讲“人定胜天”是错误的。(3)人们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能为人所认识的事物,在此意义上,“人定胜天”具有合理性。但是,人的力量又是有限的,人的认识不可能穷尽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此意义上,“人定胜天”则是错误的。课堂练习(简答题)阅读分析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国政府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很多地方以此为契机,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替代产业。退耕后的农民既获得了政府提供的口粮,又从多种经营和其他副业中增加了收入。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提供租赁合同范本
- 买卖纸合同范本
- 公建房使用合同范本
- 个人企业用人合同范本
- 产权商用租房合同范本
- 养殖出售合同范例
- 劳动合同兼职合同范例
- 幼儿园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或建议
- 2025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履约验收标准范本
- 专利交易中介服务合同范本
- GB/T 8014.1-2005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氧化膜厚度的测量方法第1部分:测量原则
- GB/T 3860-2009文献主题标引规则
- 股票基础知识(入市必读)-PPT
- 雅思阅读题型与技巧课件
- 招商银行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
- 公文与公文写作课件
- 车削成形面和表面修饰加工课件
- 基于振动信号的齿轮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word版)
- 医疗器械分类目录2002版
- DB11_T1713-2020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