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专题练习: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含解析).doc_第1页
2015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专题练习: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含解析).doc_第2页
2015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专题练习: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含解析).doc_第3页
2015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专题练习: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含解析).doc_第4页
2015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专题练习: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回扣练三中国古代精神文明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云南检测)有学者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亦有落伍之处。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只是在一定的限度内是一致的,过此以往,便相冲突。法家不知此义,误以为两者始终是一致的。所以说法家的思想,也是落伍的。”这一认识的主旨是()A揭示了法家国家社会利益并重的实质B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C辩证分析了法家在统一国家中的作用D否定了法家的进步意义解析学者认为法家不知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不是始终是一致的,这是法家的落伍之处,致使法家维护国家利益而忽视社会的利益,因此主旨是在批判法家的专制思想,B正确,A错误。从材料中学者认为法家思想是新颖的,亦有落伍之处可知,这是辩证分析了法家思想,但不是从统一国家的角度,C、D错误。答案B2(2014西宁检测)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子主张如果君主不听进谏,应该另立君主;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强调君权至上,C正确,A、B错误。争霸战争出现在战国时期,而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时期,D错误。答案C3(2014海淀区测试)“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材料中所说的历史人物在儒学史上的地位是()A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础B使儒学取得官学地位C更新了儒学的理论体系D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解析由材料“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所著书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可知,该思想家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程朱理学融入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形成了新的儒学理论体系,C项正确。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A项错误。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学取得了官学地位,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D项错误。答案C4(2014东北三省四市模拟)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凡章奏进呈,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批,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可见他()A反对君主传子而不传贤B主张宰相与君主地位平等C主张恢复相权制约君权D继承了传统儒家君臣学说解析由“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可知,黄宗羲认为宰相可以弥补皇位世袭带来的弊端,也就说明黄宗羲主张恢复相权。再由“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可知,相权对皇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综合这两点可知,黄宗羲主张恢复相权以制约君权,C项为正确答案。黄宗羲希望以恢复相权来弥补天子传子带来的弊端,可见他并不反对君主传子,A项错误;B、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答案C5(2014长沙模拟)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解析根据材料“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可知,其主张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体现了唯物思想,这应是王夫之的观点,故D项正确。选项A为李贽的观点,可排除。选项B是黄宗羲的观点,可排除。选项C是顾炎武的观点,可排除。答案D6(2014太原模拟)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文明史中针对中国古代史书有关日食的记录指出: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该材料表明在中国古代()A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深远B历代史学家多能秉笔直书C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D日食和统治状况息息相关解析由材料中“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可以看出,日食的记载是与当时的政治状况相关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深远,A项表述符合题意。在材料中没有“君权神授”的表述,C项不正确。材料不能表明这是历史学家的秉笔直书,B项不正确。日食是一种自然现象,与统治状况没有任何关系,D项表述不正确。答案A7(2014内蒙古测试)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在长期的炼丹实践中发明的。唐朝末年用于军事,明朝达到了成熟的程度,明朝后期的科学家们还在理论上做了一些探索。火药的发展过程体现出我国科技的基本特征是()A建立在观察实验基础上的实验科学B从经验定律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C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科学学科体系D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X |k |B| 1 . c|O |m解析从材料中“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在长期的炼丹实践中发明的”可知,火药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我国科技的特征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D正确。“实验科学”说法与我国科技发展的史实不符,A错误。“经验定律”说法与材料不符,B错误。相对完整的科学学科体系是近代自然科学建立的标志,代表人物是牛顿,C错误。答案D8(2014南京模拟)汉字,独特的方块字,字小乾坤大。如“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须诚信,诚信乃为人之本;“仁”字,从人从二,人与人相亲相爱为仁,即仁者爱人;“忠”字,从心,中声,尽心尽力,赤诚无私为忠,这是指对众人、对国家的心态。这体现了()A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B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C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D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汉字文化内涵丰富,这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和中华民族精神,A、C排除;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D错误。故答案选B。答案B9(2014银川月考)北宋文学家苏轼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宋诗话全编苏轼诗话)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A知行合一 B格物致知C致良知 D经世致用解析材料中苏轼认为绘画时,有的物体有其经常所处的形态,有的虽没有经常所处的形态,但有其存在的本质。如果事物的本质有所不当,即便是明白画的人也有可能不知道。这与“格物致知”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的认识论相符,故选择B项。“知行合一”指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致良知”指在实际行动中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综上,排除A、C、D项。答案B10(2014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联考)有人这样描述中国古代某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经学,以己意解经成为一时风尚;文学方面,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这一时期应该是()A汉朝 B隋唐C两宋 D明清解析依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该时期的经学主要按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文学、艺术等方面重视按自己的意志进行表达;音乐方面则是通俗音乐盛行,以满足平民的趣味为主。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程朱理学强调的“格物致知”即按照自己的理解探究万物,所以选择C项。A、B项与题意不符;D项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以八股取士为主,不能自由发挥,故排除。答案C11(2014嘉兴测试)有学者认为:文学家用语体文(即白话文)撰作,其实不待五四白话运动,即已有相当丰长的传统。下列文学作品中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西游记 B聊斋志异C封神演义 D初刻拍案惊奇解析聊斋志异属于文言短篇小说集,不属于白话文,B符合题意。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属于长篇白话小说,A、C不符合题意。初刻拍案惊奇属于短篇白话小说,D不符合题意。答案B12(2014银川月考)在戏曲舞台上,演员轻扬马鞭表示骑马,划桨表示行船,绕场一圈表示日行千里。这些舞台表现形式体现了戏曲表演艺术的()A综合性 B虚拟化C程式化 D现实性解析“虚拟化”是中国戏曲突出的特点之一,如4个人就能代表千军万马,故材料信息形象地反映了中国戏曲艺术“虚拟化”的特点,所以选择B项。“程式化”指形容一种模拟的环境和外围条件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排除C项。A、D项未在材料中体现。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4西安五校模拟)观察、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与雅典学院的创办几乎同时,在遥远的东方,也有一个类似的学术机构,叫稷下学宫。稷下是齐国都城一座城门的名字,究竟是南门还是西南门,有待继续考证。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虽然相隔万里,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以地名命名,创办时间接近,运行方式也相差无几。”余秋雨综合图文材料信息提炼主题,结合两幅作品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说明图片中学习机制的特点和功能。(要求:主题明确,层次清晰,表述完整)答案主题:学术发展,古代东西方思想异彩纷呈。社会历史背景:旧的社会权力结构逐渐松动,新的政治力量正在上升(雅典民主政治;中国战国七雄等);思想界挣脱蒙昧束缚、权力的压抑;用理性重新自由地思考自然、社会、自身。特点:交流思想文化的场所。学派林立;开放,言论自由;多元思想交流辩论;思想独立;人格平等;尊重学术等。(任答两点或意思符合者可得分)功能:既是智库,又是学堂,还是一个交流思想文化的场所;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推动了智慧型学者的涌现;在思想上的对抗或平衡,为变革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柱;多元思维方式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推动了东西方思想文明的发展。14(2014兰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别藏于密。”传习录材料三“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答案(1)主要观点:“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影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理学建立的理想是人格的理论与观念,对于中华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