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_第1页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_第2页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_第3页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_第4页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河南理工大学 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3)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将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作为社会系统两大子系统的科技与政治,其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科技的类意识形态性对政治合法性的挑战和政治思维对科学思维的颠覆及其对技术成果的霸用。现实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善,充分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能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它的不当使用和负面效应也使人类因此陷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困境,产生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马克思自然观是以实践视角和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人们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的人与自然理论强调人们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调整人类的行为方式,重申马克思自然观无疑对人们走上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人与自然、辩证思维、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The Enlightenment of Marxist ecological view of todays hum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Fanyin(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urveying and L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jiaozuo 454003)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primary productive forces.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olitical , economic , 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life sciences , the life sciences will have a major impact on all aspects of human life. Continue liberation thinking , persist in reform and opening up , out of a comprehensive ,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as technology and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system of two subsystems , their mutual influenc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lass ideology and technology challenge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political thinking of subversion of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ith tyrants .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kes the reality all aspects of human life have been greatly developed and improved, fully demonstra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uman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kind has opened up broad prospects, but it s improper use and negative effects also fall into the plight of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had a history , resulting in a life -threatening Earth and human society global problem . Marxs view of nature is in practice perspectives and dialectical way of thinking reflects the people to build the importance of scientific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is people and the natural theory emphasizes that people should be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dialectical way of thinking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maintaining ecological balance in solving ecological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 increasingly serious ecological crisis today , in order to put right people in place in nature , adjusting human behavior , Marxs view of nature will undoubtedly reaffirm people embark on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Marxs view of nature, man and nature, dialectical think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著名的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兹这样说到:“标志着现代经济的时代创新特征,是科学广泛地应用于解决经济生产的难题。”这种情况最早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当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这一方面源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一方面源于企业界和政府的支持。长期以来,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增长,在许多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看来,这是明摆的事实,觉得好象没有必要去论证。问题是,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粗放经营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低水平技术的重复生产,而集约经营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投入要素综合利用率的提高使产出趋向于最大化。亦即只有科技进步才有可能实现从依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进行低水平重复生产的粗放经营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要素产出率的集约经营的转变。从历史来看,科技作为人类器官的延长,它不但提高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推动人类对资源的加工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以小投入换取高产出,实现人类的经济原则,很显然,只有现代化生产技术装备和生物工程技术的产生,才会使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优质高效、低耗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出现;只有在几次技术革命发生之后,现代工业的机械化、专业化、自动化、低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发展才成为现实。纵观人类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全部观念几乎都是在人对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人类的文明程度变化彰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因此文明的发展也就理应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状况的参照,即文明程度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文明产生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并且文明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实践过程” 萧扬文化学导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59。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明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部类:科学文明与人文文明。就现阶段而言,文明的发展明显是一种裂变了的文明,即重物质文明而轻精神文明。生态危机表现为文明危机,其实质就是指文明发展的危机,即人文的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无疑也就是建设一种新的文明 生态文明 一种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文明。一、生态文明的定义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 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不如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从社会形态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奴隶文明、封建(中世纪)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又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等。但从生产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物质,是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 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所谓“物质中心”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二:现阶段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生态问题,首先不得不谈的是现今突出的环境问题。人类科技的高速发展,给自然和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使地球上的自然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2011年10月31日地球上第70亿个公民在菲律宾诞生,预示着世界的人口进入了70亿的时代。 随着第70亿个人的到来,全球人口问题引发了极大的关注,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举行了活动迎接这一日子的到来。菲律宾卫生部长欧纳表示,世界第70亿人口的降生为菲律宾带来审视人口问题的契机。菲律宾医疗部门官员埃里克塔耶也表示说,“第70亿个人的到来对我们人类来说,带来了一种警示”。俄罗斯晨报报道,许多科学家认为,150亿人口是地球的极限,除非立即采取行动控制增长速度,否则地球资源将面临浩劫。而全球人口会在2100年达到这个惊人的数字。著名社会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威尔逊则认为:如果把所有的谷物都用来喂养人类而不是牲口,并且所有人都愿意成为素食主义者的话,现在的14亿公顷耕地可养活100亿人口。美国学术团体“全球生态足迹网络”的估测更耸人听闻:如果人口继续以眼下速度增长,到2030年地球上的食物将不足以让所有人饱腹,人类必须向外星“殖民” 。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资源以及能源造成了巨大的消耗,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发掘,破坏了地球的自然生态平衡,很多珍贵稀缺的物种不断走向灭绝。这是人类的一大损失。生态失衡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温室效应使地球越来越暖,荒漠化在不断扩大。南北极冰层的融化,使海平面不断上升,对沿海城市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地球上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城市,这就意味着,很多年以后,会有很多人无家可归。生态危机的另一个表现是精神文化危机。在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手机和互联网带给了人们极大的便利。足不出户就可以吃饭、购物,传统的行为方式正在慢慢地被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经不是最初的面对面,更多的是靠手机、电话和互联网。这样的交往方式,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却在很大程度上淡漠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每天有各种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这就使很多人被迫接收好的或是坏的信息,这就要求人们自己要学会信息的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过度化,并没有使人类本身的思想觉悟和信任有很大提高,相反的是,它带给人们的是越来越多的孤独感和道德感的缺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相互间的信任受到很大挑战。前段时间的“小悦悦事件”,刺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心。这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的道德危机和信任危机。一个2岁的幼童被2辆车先后碾压,18位经过的路人,都选择冷漠地观望,最后小悦悦被一个拾荒阿姨伸出援手,但是最终不治身亡。由此引发了国人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讨论和反省,究竟是什么扼杀了小悦悦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是当今时代,人们的冷漠还是现阶段法制的不健全?彭宇案中,彭宇因为好心而扶起摔倒的老人,没想到却被老人诬告,结果被判刑,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信任危机。彭宇案后,很多人面对摔倒的老人,都心生畏惧而不敢相助。这些事件,反映出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文化和道德严重缺失,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危机说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文化根基已经破裂,彼此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文化与价值的冲突。一个共同体的维系需要有文化与价值的认同以及合理的制度安排。“共同体的正义性基础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这种价值判断固然依赖于各自主体自己的选择,但是对于共同体来说,它的生存与合法性基础最为关键” 胡帆,李金花文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第24卷 第3期。要使得共同体得以生存,就需要寻找合适的文明价值基础:生态文明,即科学文明与人文文明相统一的文化模式,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精神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念,确定新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政治机制。只有这样,才有益于人类与自然万物为友,与其中的所有生命物与非生命物和谐地相处。三、马克思自然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就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即使是在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和社会条件下,人类的生命也得以延续。但是在今天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的生命却变得越来越脆弱。譬如,空气对生命是不可缺少的,然而空气的污染却非常严重。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不断提高,产生温室效应,使得地面升温,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土壤是养育万物之本,然而人类也正在面临着水土流失的危机。从核战争和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后果来看,它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是自发的进行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是通过自然界内部的自发调节机制回复的。但是,目前的生态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环境所承受的生态压力已接近极限,严峻的生态形式不允许我们重犯以往的错误。“马克思自然观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马克思自然观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支撑” 王丹论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辽宁警专学报2009年第1期。生态文明就是要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因此要保持生态环境的协调,首先必须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改善人文生态。同时要从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协调性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趋利避害,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自然界。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应当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才是解决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大力发展最有效用资源、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才能保证在经济又快又好的同时,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首先,了解一下科学技术的概念。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科学活动是一种认识性或精神性活动,属于意识形式范畴;技术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技巧等。总之,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辩证学告诉我们,事务都具有两面性。无例外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即积极地推动作用和消极地抑制作用。马克思曾概括: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我们论古谈今,可以发现其引起的社会巨大进步。 一、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 其二,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4、 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就像一座山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时,它的面貌是不同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诸多领域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发展是通过渐进和飞跃两种形式而实现的,渐进过程是科学进化过程,是科学知识的量得积累阶段。技术是人类为了实现改造与控制自然以满足社会需要而创造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技术进步更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技术与经济发展在中国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结论,然而在研究方法和指标选择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科学技术系统与政治系统之间相对的复合型自洽机制反映了科技政治影响的动态过程,将政治对科技自由的影响和科技对政治自由的影响进一步直观化。科技领域和政治领域的相互影响不可避免,但如何应对和利用才能使双方在一定阈值内平稳合理干涉,并不产生颠覆性的恶性后果,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建构和运行技巧。无论是科学技术工作者,还是政治主体都应该将科技政治交叉空间的良性互动和循环增长作为社会系统和谐运行的重要指标,带动其良性循环。 科学的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吸收了当代世界的文明成果,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首先,科学发展观注重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也无法长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了经济的又快又好的发展。” 张传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但是由于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发展,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问题,也日益地凸显出来。人均资源的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自然环境的保护同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保护环境同样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其次,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战略,也是社会发展观,虽然是一种战略,却更注重人类的发展。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求人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界的主体地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内在关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体现在,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利用和开发自然界、合理调节自己与自然界之间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科学总结25年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的关于人与自然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新型发展观的首要前提是“全面”,即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经济、民主、科技、文化、社会、人民生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小康社会”。这一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对发展观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一个崭新的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给我们昭示了一幅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图景,他们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处理、调控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人类生产活动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才是有意义的” 高鸿雁论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的当代意义J贵阳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正是以此为思想基础,以人为核心,以人与自然生态的统一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它强调社会的发展是复杂系统的整体推进、不断优化的过程,所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其最终价值取向是人与自然的和解、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发展模式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它跟已往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扭曲为前提的发展模式有着根本区别,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思考和积极发展,它克服了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人的使命就是征服和占有自然的价值取向,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衷共济的全新发展观。选择这种发展观不仅是对解决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更是对马克思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