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doc_第1页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doc_第2页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doc_第3页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doc_第4页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教材分析】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2、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二、课前五分钟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片1)三、课文导入以如梦令导入出示幻灯片1:(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四、整体感知1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2、作者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3、生齐读。4、听录音朗读。 五 全词赏析 1作者怎样传达她那沉重的愁苦的? 声声慢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词,写愁写悲写得最深.我们知道,抒情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本文是借景抒情。有那些景物)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细雨 梧桐2 大家找一下,文章中有没有直接写愁的地方?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3开篇十四个叠字,非常富于层次感,分别写的是什么?(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她在寻觅什么呢?寻觅的结果如何呢? )逐句分析寻寻觅觅(老师点拨: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在寻觅什么呢?是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是其它心爱之物?是国家民族的前途?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板书:动作茫然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冷冷清清:(老师点拨: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板书:环境清冷 (应是轻读、降调。)凄凄惨惨戚戚板书:心理沉痛凄厉 内容上:奠定全词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从意思上讲,叠词和单个词表达意思是一样:寻寻觅觅的意思是寻觅,冷冷清清的意思是冷清,凄凄惨惨的意思就是凄惨。但一旦叠加在一起,情感意义就显得更加突出。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音乐美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凄厉 (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生:是冷冷清清。师:这里的冷清是描写什么的? 生:环境。 师:有层次吗? 生:我觉得这里的冷清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周围的环境的确冷清,二是还反应出内心的冷清。 生:如果说中间的“冷清”还只是暗示出作者的心境,那么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就纯粹是写心情,这时作者的心理纯粹的是一种悲伤。 后人对于这句话的评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_梁衡乱世中的美神4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大意? 2)、“最难将息”的原因是什么?(不仅仅是由于乍暖还寒的天气,更重要的是内心无边的孤独和寂寞。)六 赏意象 品愁情(幻灯片7) 同学们都知道,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本文是借景抒情。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学生: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这些意象的诗句?总结出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感情。3 假如你是李清照你看到这些景物你会想到些什么?(四)找出意向并完成表格意象例句含义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1)、三杯两盏淡酒列出有关“酒”诗句: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北宋-范仲淹苏幕遮 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北宋-晏殊浣溪沙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魏晋-曹操短歌行6、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北宋-范仲淹渔家傲8、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9、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唐-杜甫登高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2)、“怎敌他晚来风急”列出有关“秋风”诗句:(“秋风”意象略讲)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 杜甫登高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 晏殊蝶恋花 5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6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7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史记刺客列传得出结论:结论瑟瑟秋风,摧花落叶,惹人愁思,秋风渲染愁情。3)意象“雁”如何理解? 明确:1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2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代高适别董大 4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唐代贺朝从军行结论:过雁象征离愁“似曾相识”如何理解? 明确:勾起思乡之愁、亡国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流露悼亡之悲: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略析“黄花”意象)(1)列出有关“黄花”诗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郑愁予的错误里面有一句话:“你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也许各种美丽的花的凋谢都会让人想到女子容颜的衰老,都会让人产生痛惜之感。(2)李清照看到这些会想到一些什么呢?明确:我们先来看一看她早年写的一些词: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_减字木兰花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摘来戴在头上,而今,有谁堪与共摘呢?谁又有这种兴致呢?你看,它们都抱枝枯萎了。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5)略讲“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词人是位感情丰富的女子,这样守着窗儿,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于是一个人自言自语的说,如此孤独难耐,惨淡愁苦,可怎么一个人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呀!人在幸福中常觉时间飞驶,只有在痛苦中才会有度日如年之感。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列出有关“细雨”诗句: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3“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5“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7)、“梧桐”意象我问一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你能听到吗?什么时候才能听到?李清照听到这种雨打梧桐的声音到底怎样的感觉?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 (见学生没有醒悟,教师投影展示如下诗句) 我们来看一些诗词你就会明白了。 【梧桐】1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古谚2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4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晏殊.撼庭秋 5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7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欧阳修一落索) 8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9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黄升酹江月夜凉) 结合这几首诗,我想请同学谈一谈,梧桐秋雨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秋天梧桐叶子落了,打在上面,给你一种凄冷的感觉。黄昏给人的感觉也一样。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师:最后我想把这个意象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最欣赏的李义山的诗句比较一下留得残荷听雨声,那就请一个同学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吧明确: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荷叶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也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于是,李清最后一句诗便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小结: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意象来抒情的。在此,李清照可谓大家。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柄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其中既有个人身世的苦痛也有国家的破灭的悲痛。人生之旅中最美最痛的两个端点构成了李清照词的两种心绪,从而使她写出了如此凄美的词句。现代作家梁衡是这样评价李清照的: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七当堂题目类型: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答题步骤: (1)抓意象(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描图景(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析情感(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解题格式: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诗歌必须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鉴赏诗歌的意境是诗歌鉴赏考查中最常见的一种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训练:【高考真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9全国卷)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注释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朔云:北方的云。 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四川省西部的岷山。 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称为“飞将军”,这里指严武部下勇猛的将士。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译文昨夜秋风吹进边关,寒云冷月笼罩着西山。催动飞将追击骄横的残寇,决不让来犯者一人一马活着回去。2山居秋瞑(唐)王 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 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或: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作业1、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9全国卷)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试题】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