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三 学学牛吃草》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三 学学牛吃草》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三 学学牛吃草》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三 学学牛吃草》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doc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三 学学牛吃草》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内容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三:学学牛吃草9成功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观点的独到与深刻。2学习课文重心突出、层次分明的写法。3能联系生活,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中关于机遇的解说以及对三种境界的理解2难点: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 课前先习1搜集有关勤奋(成功)的名言(注明作者)。2朗读课文,理解并识记文中的名言警句。(历年重要的文言名句)(1)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韩愈进学解)(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3围绕文中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简析课文,探讨作者的观点,并划出表明文章中心的语句。 4作者引用王国维的经典比喻有什么作用?(比较阅读能提高理解能力)5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惑,请写下来(至少两点) :二、课堂探究:(一)课堂自学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的语句、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的语句。2学习议论文,我们一般从哪些方面入手?(指导学习议论文的方法)3你认为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二)合作交流1文中主要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举例说明。(论证方法是议论文考点的重点之一)2作者是如何看待构成成功的三个条件的?你对机遇这个条件有何看法?3作者认为成功的最根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4试比较作者季羡林与王静安两个人对成功的理解的异同。5请大家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下列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并写出你的探究。(检测对课文的理解深度)材料一: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5岁时就认识书写工具,7岁就能指物作诗。邻居家有事常喊他去作诗并给他报酬。其父觉得有利可图,便拉着他到处赚钱,不让其学习,结果到20岁时“泯然众人”。材料二:据青年博览刊载,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时就会微积分,被认为是神童,进入合肥科技大学学习。平时,学生们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野逛,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多次劝说仍无进步,后来退学当了油漆工,从此告别神童生涯。材料三:南北朝时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诗幽丽精工,恨赋、别赋脍炙人口,晚年满足安逸生活,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人称“江郎才尽”。你的探究:三、达标检测:1默写王静安人间词话中表示三种境界的名句。 2“业精于勤,荒天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什么意思?引用韩愈的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3学习本文后,你对成功有哪些独到的见解?请写下来(不超过150字)。学习反思:知识链接季羡林,(1911-2009)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曾在济南三合街小学、济南一中、山东大学就学。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 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 。学术成就: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作: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散文及传记等 :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牛棚杂忆留德十年阅世心语编纂:东方文化集成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最喜欢的中国文学作品 :史记、世说新语、陶渊明的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李煜的词、苏轼的诗文词、纳兰性德的词、儒林外史、红楼梦季羡林生活轶事 : 这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20年前,一位刚刚考取北大的学子到北大报到。由于行李很多,便将其托付给一位手提塑料网兜路过的老者,自己去办入学手续。等办完手续之后已时过正午,他这才想起扔在路边托人照看的行李,回头去找,发现烈日下那位光头老者仍呆立路旁,手捧书本,悉心照看行李。次日开学典礼,只见昨天帮他看管行李的那位慈祥老者,竟也端坐主席台上。找人一问,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学习内容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三:学学牛吃草10创造学思想录 第1学时学习目标1了解创造学思想录的主要内容,认识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和特点,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2学会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哲理。3感悟“随录式”文体的语言特点。学习重难点善于联系实例,深入理解,灵活运用创造性思维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和特点,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 、课前先学1根据汉字写出相应的拼音。 俨()然 一筹()莫展焙烧()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拦腰截断顺其自然优雅悠闲离奇这些踩出来的小道()自然,人们走在其中()自得,乐在其中。新的观念常常来自()那些经训练而成的思想疆界。这部影片情节(),悬念迭生,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观众的心。选出下列事例中没有创造性思想的一项()A、亚历山大用刀劈开高尔丁死结。B、经常问离奇的问题。C、1866年一个依荷华州的农民看到铁路后,认为铁路不过是火车和铁轨。D、建筑师依据人们啃出的小道铺设人行道。读了本文后,你的头脑中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吗?二、 课堂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下列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具体语句)1阅读课文,概括创造性思维的特点。2如何理解“我要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这句话的含义?3.第4则故事中引用毕加索的话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孩子最有想象力?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想象力呢?4.第7则故事是来自生活的感悟。衣荷华州的那个农民为什么没有看到画面之外的事情呢?5.体会:第8则的“人行道的设计”一例,含有深刻的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种道理的?这里的“顺其自然”是否是不管不问的意思?这一则中设计师的主意很新鲜,而且也给人颇多启示。联系自己写写你受到的启示吧。6.赏析:这几则思想录,不仅在内容上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请选择12则进行赏析。7.总结思想录(语录体)的特点。三、拓展延伸:1.创造性的思维就是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物。学了这几则内容之后,你对培养创造力有何见解呢?2.你的头脑中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吗?在什么领域你能找到新的思想?3.你认为创造能力的有无、创新程度的大小,与学习、生活乃至社会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能否举例说明?四、达标检测:根据课文回答问题:1如何理解“我要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这句话的含义?2有人说,成天想些离奇的事是“异想天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你也写出两个你感兴趣的问题。3“你的箱子”指什么?简要概括这一则作者的观点。4你认为这位建筑师设计人行道的方式妙在何处?5所选择的四则语录中,你认为作者的哪一种观点最重要?请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6.课文的内容是不难理解的,问题是作者罗吉尔冯奥赫不是个优秀的文学家,他的语言只有少数几个比较典型的词语,不生动形象。让我们来试一试看,能不能把作者的小标题改一改,让它们更生动形象些。(方法:从我们所学过的诗歌,成语,俗语,广告语等方面入手。)学习反思:知识链接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2. 关于学生创造能力的评价标准:一些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美国学者托兰斯就总结出高创造性学生的21种表现或特征,专注地听人讲话、观察事物或采取行动;文字表达时能用类比的方法;写作时全神贯注;作业后有兴奋的表现;敢于向权威挑战;善于寻找事物的原因;细心观察事物;同别人谈论自己发现的问题;从事创造性工作时能不受干扰;发现问题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探求知识;富有好奇心;有自己独特的实验方法和发现方法;有所发现时会有兴奋表现;能预测事物的发展结果并正确地加以验证;从不气馁;经常探求事物重新组合的关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上有自己确立的研究课题;能从多方面探索某个问题的可能性;(21)即使闲暇时也能不断产生新的设想。 学习内容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三:学学牛吃草 11.复备栏目学问与智慧 第 1学时学习目标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学习重难点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3.优美语言的积累。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 、课前先学:1.给加点的字注音。陶冶( ) 寸积铢累( ) 大窾( )矻矻穷年( ) 探骊得珠( ) 犀锐( )2.将下面的关联词语填写在合适的句子里。 A、惟有才 B、虽然但 C、纵然也 D、不但而且 有一种人,读书 不多, 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他 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 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世间 有缺乏智慧的人, 也有缺乏智慧的书。 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 不是浮光。3.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可以作为警句名言记诵。请写下你积累的其中的两句。 4读了本文,你还存在哪些疑惑之处?能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二、 课堂探究:(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并反复诵读,讨论文并归纳,理清章结构2这是一篇议论文,读议论文首先要读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同学们预习过了,来说说罗家伦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一个怎样的观点?3这篇文章讲的是学问和智慧,那什么是学问,什么又是智慧?请一个同学就自己平时的认识来说说。(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请同学们花两分钟时间精读课文第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理解学问和智慧的,不过文中是以比喻的方式进行阐释的,要求同学们用平实的语言分别给学问和智慧下定义。2学生集体朗读第一节,进一步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定义并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3.结合文章内容问题:为什么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学问?三、拓展延伸作为学生的我们怎样才算是有智慧的呢?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怎样做才能使我们成为有智慧的人呢?四、达标检测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陶冶(y) 斧凿(zu) 蓦(m)然 矻(k) 矻穷年B犀(x)锐 晦(hu)塞 探骊(l)得珠 滋(z)养C两颚() 禁锢(g) 鞭辟(p)入里 茎(jng)衣D荒于嬉(x) 兀(w) 兀穷年 饶(ro)舌 凋(dio)谢2在下面各句的括号旁填上相应的成语(1)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 )(2)读书一味学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 )(3)水面上的反光,一闪而过的样子,比喻观察不细,印象不深。( )(4)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在第二节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何妙处?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三:学学牛吃草 11学问与智慧 第2学时 学习目标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学习重难点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3优美语言的积累。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概述每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3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二、课堂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两个问题:为什么学问离不开智慧?为什么智慧离不开学问?各组同学花两分钟时间精读相关段落,然后小组讨论作者用哪些事例和道理来论证这一观点,再举一个课外的例子或名句进行补充论证。(同学们不要理解各段意思,还要能延伸到课外去)2小组交流:第四段“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主要区别是什么?这一段可否删掉?为什么?(结合讨论达标检测中的有关习题)3交流展示: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积累训练,是阅读的重要任务。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 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相互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4小组讨论: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矛盾吗?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三、 拓展延伸: 1真正理解了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再来正视我们教学的现状,你或许会有深入的思考、或许会有新的发现、或许会产生新的疑惑请说说你的见解。 2阅读课文第4节,思考自己对“开卷有益”这一观点的看法,然后确立自己的立场,参加辩论。辩题是“开卷是否有益”。 辩论双方的观点是:正方:开卷一定有益 反方:开卷未必有益(提示:无论证明哪种读书观,都要先把握论点“开卷一定有益”或“开卷未必有益”,然后分析论证。用事实或道理证明其论点的正确性。亦可以从方面强调对方观点的片面性,从而佐证自己观点。这样分析辩论之后,不但可以明确观点,锻炼表达能力,还可以学会全面的思考问题。)四、 达标检测:阅读课文第4段,完成习题: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乏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邱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涩的书”。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心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1 语段中作者认为“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著书的智慧”是指: “读书的智慧”是指: 2 简要阐述这段文字中作者的观点。 3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处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例句。5请写出两则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学习反思:知识链接一、关于作者罗家伦(18971969),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男,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赴美留学。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长校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二、关于学问与智慧关系的一些名言:知识如树叶,它的命运总是从新生到枯黄,蝉联飘坠,再让位给来年春天新的叶芽,而智慧则宛如树干基部一圈圈的年轮。赵金珊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日】池田大作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美】柯珀 学习内容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三:学学牛吃草 12论 美 第 1 学时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理解内在美与外在美的主次关系。2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学习重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美的观点。2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 课前先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吝啬( )( ) 滑稽( ) 愧悔( ) 摄取 ( ) 肃然起敬( ) 2预习课文,找出文中两个运用比喻的句子。 3关于美的名言有很多,请同学们摘录几句(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独立完成后再与小组成员交流,供课堂展示用) 4预习过程中有哪些疑惑?(至少写两点)二、课堂探究:1各小组选派代表各展示两句关于美的名言。2自由阅读以下几种“美”,选择你最推崇的一种,并口述你推崇的理由。(1)容貌之美: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一双丹凤眼、两变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态风骚” 曹雪芹红楼梦(2)神态之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3)形体之美: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给乌兰诺娃看芭蕾舞后作(4)风度之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黄庭坚(5)德行之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3初读课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文中写了哪几种美?它们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比较分析下列哪一个句子表达了文章的主要观点。 (1)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2)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3)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4)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5齐读课文第1段,小组讨论:为什么“朴素背景衬托下”的宝石“反而更华丽”?为什么“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能“令人肃然起敬”?6精读课文第2段,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中“并不都有” 一词能否换成“都有”?为什么?(2)先说“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造物主给了此就不给彼”但后来又列举了一大串两者兼备的人,这是否矛盾呢?为什么?7拓展延伸小组辩论:文中作者说“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由此得出两个观点正方观点:容颜俊秀的人容易有所作为反方观点:容颜俊秀的人不容易有所作为 (全班自由组合,分成两组,推选出小组长,准备5分钟后展开辩论。)三、达标检测:课内阅读理解: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练达。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举止和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1文中加点的“有些”能否删去,为什么?2.文中“晚秋的景色”中的“晚秋”指的是什么?3.作者以“盛夏的水果”为喻,想说明什么观点?4.为什么世上有许多美人晚年 “愧悔”?5.美怎样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6最能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是哪句?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三:学学牛吃草 12论 美 第2学时学习目标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美的认识与理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审美情趣。学习重难点1品味文章优美的、富有哲理的语言、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2学习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阅读课文23遍,能流畅地读课文。2采访家人、同学、朋友,他们怎样看美,把他们的看法记录下来。3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美的,你对美有什么看法?二、课堂探究:1自由阅读课文第3、4段,小组交流探究:(1)“滑稽”一词在句中是什么意思?作者使用这个词有何用意?(2)对第3段第1句“仔细考究起来又胜于形体之美”,你是如何理解的?(3)什么是最高的美?为什么“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相邻小组之间可以讨论)(4)在第4段中,作者引用了拉丁谚语“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这一谚语在这里有什么特殊含义?(提示:这是一个比喻结合前一句进行分析)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相邻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这儿所说的“美”同“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中的“美”含义相同吗?说说你的看法。(2)“美德好比宝石”、“美犹如盛夏的水果”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妙处?3总结归纳:外表的美终归是短暂的,易逝的,花开能有几时红,西施也有鬓斑时,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永恒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它越是经受时间的考验,越是显示出美的光泽。愿我们拥有美,做一个美的人。4拓展训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那种为了追求漂亮的容貌去做整形美容的做法,你是怎么看的?你对美又是怎样理解的?请用“我想对人造美女或美男说”为题,写一篇短文,说出你对美的认识和对他们的意见或建议。注意用词的贴切、言语的恰当、语气的委婉,100字左右。三、达标检测:1如何理解第二段第二句话“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的内涵?2培根在论证了“最高的美”即美德的难于直观性后,为什么说“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3在“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这句话中,培根认为美是什么?请举几个例子来对这个道理加以说明。4说说下列几个句子的含义。(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2)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3)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学习反思:知识链接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后者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他认为,科学必须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据。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要获得自然的科学知识,就必须把认识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他还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斥,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习内容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三:学学牛吃草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第 1 学时学习目标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的作用。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学习重难点1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 课前先学:(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二)解释加点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 )( ) 2.委而去之( )( )3.兵革非不坚利也( ) 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查阅资料,分清古代“城”和“郭”的区别:二、课堂探究:(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由学生完成,师生作补充)(二)学生读课文,师生共同订正。(要特别注意句读,重音)(三)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课文,并对照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组内或组间讨论疑难,如仍不能解决,及时举手提问)(四)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什么位置提出的?2.围绕中心论点,作者还设置了两个分论点,是哪两个?3.为了证明论点,作者在第2段选取进攻失利的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攻克,说明“ ”不如“ 时”;第3段选取防守失利的例子,连用四个并列否定句,形成排比句式,充分铺张防守方具备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结局,更有力地说明了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守战方仍然失败,这正是因为“ ”不如“ ”。4.讨论第4段的作用:本段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得出结论。先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深入论证“ ”即“得人和”,“得人和”则“ ”,从而得出结论“ , ”。这段中,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有普遍意义。5.拓展延伸: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呢?说出你的看法。三、达标检测:(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夫环而攻之( ) 2.然而不胜者( )(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7.以天下之所顺 ( ) 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翻译下面句子: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学习反思:知识链接: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南宋教育家朱熹将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题中“道”即“王道”,就是“施行仁政“的意思。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三:学学牛吃草参考答案:成功课前先学1略2略3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4作者引用并分析王国维的经典比喻,来说明勤奋是成功之道。王国维是治学的成功者,他的三种“境界说”在学界已经成为一种经典比喻,作者基本赞成“预期勤奋成功”的“成功之道”,但是对此也有保留,认为自己公式中的“天资”与“机遇”也是重要的,考虑到角度不同,不再展开论述,而是抓住王国维“三种境界”中最重要的一条“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醒人们,必须以勤奋精神去做学问或干事业,再次强化了中心论点。5略课堂探究:(一)1略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3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二)1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举例略 2(1、对待天资:作者的态度是承认天资,不惟天资。2、对待勤奋:作者指出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也赞同。作者在分析勤奋的作用时,已经顺便提到天资与勤奋的关系,认为即使天资高,不勤奋也无用,说“事理至明,无须饶舌”,意思是,这已是众所周知的公理,无须证明了。3、对待机遇:作者针对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指出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且指出其重要性,并以实例为证,)3在成功的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人无力决定“天资”,而机遇也没有办法预期,人在这两个方面无能为力。既然如此,就只剩下一条路勤奋。这是作者最想告诉读者的内容。文章在前面对“成功之道”作了许多分析,都是为铺垫出这条“成功之路”。然后引用韩愈的“业精于勤,荒天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说明这是公认的真理。 4作者分析的是成功的条件,而王静安说的是成功的过程。两者都强调了勤奋对于成功的重要性。5你的探究: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达标检测:1略2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 作用是为了说明勤奋是成功的最根本条件。3略创造学思想录课前先学(略)课堂探究:1想象丰富,打破习惯的思维方式,开阔视野,转换观念,勤于思考,大胆实践。2要摆脱习惯性思维,转换思维角度思考问题。3“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是实在因素。”(爱因斯坦语)第4则是讲想象力在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性。这一则共由3句话组成,第3句引用毕加索的话是从正面论证,与第2句的反面论证形成对比。4因为那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这需要思维的深刻性,既思维的深度。5“顺其自然“也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来解决问题。如果违反事物的规律,拔苗助长,只会得到相反的结果。这种深刻的哲理在我国古代哲学家的主张中亦有体现,如老子的“无治而为”等。6同学们自行选择,重在体会语言的生动现形象,发人深省。具体概括为如下几点:运用比喻。第1则运用比喻,生动说明在发挥创造性思维时精神“放松”的必要性。第6则用“你的箱子”来比喻习惯性思维、常规思维,“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生动地说明了摆脱习惯性思维的必要。运用小故事。第2则亚历山大解高而丁死结的故事,不仅形象生动,富有传奇色彩,还能发人深省。运用生活实例。第7则,农民看铁路,第8则,铺设人行道。这些例子都典型鲜活,颇为动人。引用名人名言。第4、5则引用毕加索、格奥尔基等人的名言。多用设问句。第3则,运用了三个设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引发思考,有利于开拓思维。7自由灵活,短小隽永,充分发挥出语录体的特点,形式不拘一格,有的用小故事和创造者的实例,有的引用名人富有哲理的名言,有的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活感受,生动形象,有生活气息。拓展延伸:可以谈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也可以谈培养他人的创造力的方法。可以从个体角度谈,也可以从学校、家庭的角度谈。可以谈对自己的要求,也可以谈对老师、学校,甚至对教育体制的看法与建议。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创造无处不在。也正是由于前人的不满足于现实,不断创造,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才有了我们今天高度的现代化。举例略达标检测:答案:1略略略略5略。 6(如第一则:“放松”修改为:“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第二则:“造就你自己的规则”修改为:“我的地盘我作主” “我行我素”第三则:“多问几个假若”修改为:“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天问”等学问与智慧第 1 教时一 、课前先学(略)二、 课堂探究:(一)略2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二)1学问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四、达标检测参考答案:1略2略3略 4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第 2教时课堂探究1让学生按要求自由发言:如,文中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的例子,赫胥黎、爱因斯坦的话以及没有智慧的书来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一个老板让两个大学生上街买豆子,结果甲是老板吩咐一件跑一遍,为简单的几个问题连跑了几趟市场;而乙回来的时候是带回了有关豆子的所有行情。学问离开了智慧只能当跑腿。文中采用浮光掠影、肥皂泡、建筑材料等比喻来论证智慧离不开学问。三国时,吴国猛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缺少学问,每次讨论国家大事时,像一根木头似的,不知该说什么。后来在吴王孙权的劝导下,渐渐接触了书籍,最终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达标检测:参考答案:1著书的智慧指要使所著的书不但有知识,而且思想敏锐,能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 读书的智慧指善于选择,能融会贯通,不但获得知识,更能有所发现。 2著书、读书要有智慧。 3提示:观点要清楚,言之有理。 4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5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 论美第1课时课前先学1ln s j ku sh s 2(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2)美犹如盛夏的果实,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3(1)歌德:外在美只能取悦于一时,内在美方能经久不衰。(2)雨果:假如没有内在美,任何外在美都是不完备的。(3)孟子:充实之为美。课堂探究.见“课前先学3”。引导学生推崇“德行之美”,进而得出“把美的形貌与德行结合起来”的“理想的美”.文中写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德行之美。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安排的。.第(4)句表达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因为第(1)句只强调了美德的重要;第(2)句非作者的观点,而且在下文就已经否定了第;(3)通过三者的比较,说明优雅行为之美最为要,而优雅行为之美是美德的一种表现,却并不是全部;第(4)句作者强调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能创造真正的美。.因为朴素与华丽有一种反差。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朴素的背景更能衬托出宝石的华丽、朴实无华能使有美德的人更令人尊敬,而且朴实无华本身也是一种美德。6(1)不能。因为“都有”表示没有例外,与事实不符;而“不都有”表示有的有,有的没有,既精当,又符合实际。(2)不矛盾。因为作者说“此话也不全对”,意在说明绝大多数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两全的,但并不排除两者兼备的人。总结时着重强调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理解“容颜俊秀”对于人“有所作为”的有利的一方面,又要认识到可能因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达标检测.不能。如果删去“有些”,那就等于说是“全部”,以偏概全。.这里的“晚秋”相对于“春天”而言,是指人的老年。3说明形体美是难以永久保持的。4在多数情况下,青年人不懂得追求德行美,所以到了老年会愧悔。5美只有落在懂得德行美的人身上,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第2课时课前先学.利用早读课检查显示读书情况。指导学生只记录纲要。应引道学生结合本文中心论点,强调“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课堂探究1(1)“荒唐可笑”的意思。表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