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摘要 1 9 世纪末至2 l 世纪初,生态环境从生态学的概念拓展到社会、经 济、文化与科技等领域中,形成广义生态环境概念。在此期间,也是 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加 快,城市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往往只注意经济 的发展,忽视生态等相关因素,在实现城市现代化的目标中出现偏差 。和片面理解。本论文认为,生态城市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历程和目标, 因而,生态城市是一种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文化与科技协调共 生的状态,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生态城市理论入手,重新界定并阐述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内 涵、组成和特征,在分析长沙市目前生态状况的基础上,论证了生态 城市是长沙市的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了“四目标”法生态城市 评价指标体系( 1 h ef o 阱c o h l p o n e me c o c i t i e si n d e x ) ,分析了长沙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了长沙生态城市的建构。 由于生态建设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建立长沙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实 现政府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政府主要职责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本论文也可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价值。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长沙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a b s t r a c t 】t h ee c 0 1 0 9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md e v e l o p e de o mam e o 巧o f e c o l o g yi n t o a c o n c e p t o fm a c me c o e n v i r o 衄e m c o n c e m i n gt 1 1 e d e v e l o p m e mo fs o c i e 劬e c o n o m y ,c u l n l r e ,s c i e n c ea 1 1 dt e c h n o l o g y 蕾b mm e e n do f m c1 9 血c e n m i yt ot h eb 疵n go f t l l e2 l 也c e n t 峨d u r i f l gw l l i c h “ w a s a c c o m p a l l i e dw i t hav e 叮c m c i a lt i i i l ef o rc h m a t 0a c c e l e r a t ei t sl l r b a n c o n s t m c t i o n 晰t ht l l es p e e d u po f 曲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a n du r b a l l i z a t i o ni l l c h m a ,p r o b l e m si i it l l em a n e c o e n v i r o n m e m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v ec o m e o mc o n s p i c u o u s l y i nt h eu r b a nc o n s 肌c t i o n ,s o m em i s u l l d e r s t a i l d i i l g sa n d e r r o r so c c u r r e dd u et 0p e o p l e sn e 百e c to fe c o l o g i c a la w a r e n e s sc o n c e m e d i i lm el 】r b a n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m h l 廿1 i sc a s e ,t l l ea u t h o rh o l d st 1 1 a ti ti s a n m e v i t a b l ec o u r s ea n da l s om ba i mf o rm eu r b a nm o d e m i z a t i o nt 0 d e v e l o p 锄e c o c 时t oh a n i l o n j z em ec o e x i s t e n c eo fs o c i e 吼e c o n o m y r e s o u r c e s ,e n v i r o 蛳e m ,c u l t u r e , 锄ds c i e n c ef | 0 ras u s t a i n a b l eu r b a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弧i sn l e s i sr e d e 加e sa 1 1 di l l u s 妇t e sm ec o n c e p t ,m ec o n t e n t ,妇 b u i l d u pa i l dm ef e a t u r e so f 也ee c o c 时mt e n n so fm eo v e r s e a se c o c 时 t 1 1 e o r i e s , d e m o n s t r a 【t i n g t h a t“i si n e v i t a b i ei i l c h 2 u l g s h a s i l r b a i l d e v e l o p m e n tt ob u i l da ne c o c i 够b a s e do nt i l ea n a l y s i so fm ep r e s e m e c o l o 西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i i l c h a n g s h ac i 阱i t 缸t l l e ra 1 1 a l y s i z e sb o mm e a d v a n t 唔e sa n dr e s t r i c t i o n si f lt h ee c o c 醇c o n s 咖c t i o ni nc h a j l g s h aa i l d p r e s e m sf c e i ( ,n l ef o u r _ c o m p o n e me c o c t i e si n d e x ) e c o c o n s t n l c t i o nb e l o n g st ot 1 1 ep u b l i cw e a l t l l ,也e r e f o r e ,i ti so n eo f m e g o v e m m e m s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i e st o1 a yd o w n as n a t e g y mm ed e v e l o p m e m 堡主兰垒丝塞 塑墨 o f 锄e c o c i 锣t oo p t i i i l i z ei t sd i s t r i b m i o no ft h em a d e q u a t er e s o u r c e s f r o m 协i sp o i n to fv i e w ,m i st 1 1 e s i sc a na l s os e n ,ew i t hi t sh i 曲v a l u e 洫p r a c t i c e a sar e f e r e n c ef o rt l l eg o v e m m e md e p a r t m e n t sc o n c e m e d k e yw o r d s :e c o c 毋 e c o s y s t e m t h ef o u r - c o m p o n e me c o c i t i e s h d e xc h a n g s h af 如t o ra i l a l y s i s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 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共 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作者签名:日期:丝年旦月生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 权保留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 学校可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 名。哗黜掣嗍丝呦生日 硕士学位论文 第l 章绪论 第1 章绪论 1 1 问题的提出 城市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力量,是人类集中高效率利用自然 资源、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和智力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 载体。城市不断发展和集聚,产生集聚效应和外溢效应,成为区域经 济中最活跃的增长极,企业和居民从集聚经济中获利,而这种利益驱 动又成城市的发展动力之一,使得城市不断扩大,最终产生集聚不经 济和城市消聚。经济最活跃的增长极创造了城市文明的同时也派生了 人类的生存危机,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态危机,环境污染导致了种种威 胁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生态危机,从本质上说,这是工业文明 以来人类征服自然活动非理性扩张和膨胀的结果。人类社会的生存与 发展是建构在生态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撑和限制之上的。随着工 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的推进,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 的改变、破坏也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的降临,农 业文明时代的那种“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田园牧歌 式的景象已不再有,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的自然审美情趣也逐渐远去,人们在享受工业文明的成果后, 也逐渐失去了人文精神的本质,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却又为这种 主宰付出了惨痛代价:大气“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酸雨成为“空 中死神”,有毒化学品进入环境循环,污染层出不穷且越演越烈。 面对全球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人类进行了反思和警醒:实现人类 自身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的新的战略和行动是重建人类家园的唯一选 i 硕士学位论文第l 章绪论 择。1 9 3 5 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勒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明确地将有 机体与它们生存的环境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1 9 4 9 年,美国 学者福格特在生存之路一书中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紧张关系, 强调人类要维护和恢复生态平衡;1 9 6 2 年卡逊的寂静的春天问世, 唤醒了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关注;7 0 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关于增长的 极限的研究报告的发表,则真正敲响了人类全球环境危机的警钟; 1 9 7 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报告只有一个地球构成了人类迈向 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块基石;1 9 8 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意义 深远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拉开了当代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行 动和实践的序幕,首次提出生态城市概念;1 9 9 1 年,发展中国家环境 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则阐明了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 的要求;1 9 9 2 年,联合国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 1 世纪 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签署了一系列有助于保护地球家园的国际公 约,使得人类可持续发展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2 0 0 2 年8 月,在深圳 召开了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会议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基 本原则的深圳宣言,这标志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要迈向一个新的 台阶。 基于以上背景,产生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但是,我国制订的 “三同时”制度并没有得到完全实施,生态城市并没有成为我国城市 建设的战略,许多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史城,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 价,进行只注重经济效益高的建设项目,结果破坏了城市的历史文化 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目前,长沙市明 确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并将生态城市的研究作为长沙市政府、 第l 章绪论 市委的四大重大课题之一。 1 2 研究视角的选择 近年来,生态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热门话题,一大批城市 纷纷提出建立生态城市的构想,但是由于对生态城市的内涵,要求及 实现途径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使生态城市建设步入歧途,出现了如广 受城市生态学家批评的“大树进城”、“城市绿色沙漠”等“人为生态” 建设现象等等,作者对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以下认识: 1 生态城市并不否定经济的增长,但是,需要重新审视实现经济 增长的方式和目的。生态城市相对于以追求最大利润或利益为取向、 以贫富悬殊和资源掠夺性开发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来说,它所鼓励的经 济增长应是适度的、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它以无损于生态环境为 前提,以可持续性为特征,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目的。因此必须 充分认识到单纯追求产值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通过资源替代、 技术进步、结构变革和制度创新等手段,从分析总体成本收益的 角度出发,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公平、合理、有效、综合和循环地利用, 从而使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转化。 2 生态城市以自然资源为前提,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运用 资源保护原理,增强资源的再生能力,引导技术变革使再生资源替代 非再生资源,并运用行之有效的政策,限制非再生资源的利用,使其 趋于合理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必须改变以牺牲环境 为代价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同时要保 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 硕士学位论文 第l 章绪论 承载力之内。 3 生态城市要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平主要指人类在分配资源 和获取收入或积累财富上机会的均等,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给同 代人以公平发展的机会,改变富国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来实现自己 经济增长,要求在国家范围内给予人民全面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 活的权力,积极地创造制度条件使人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同一起跑线 上和动用经济政策消除悬殊的贫富差距。同时,应该认识到全人类赖 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一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 坏后代人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权力,而应自觉地考虑到资源的 代际公平分配,明智地担负起代际间合理分配资源和占有财富的伦理 责任;效率指资源的有效使用与有效配置,它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内在 要求,在生态城市发展过程中,有限的资源必须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 利用。在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上;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方 面增加效率、提高生产力给公平地分配资源和实行收入再分配提供了 基础,另一方面发展机会的均等也必须导致人们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从 而促进效率的增加。两者的高度统一是生态城市的重要特征。 4 生态城市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等的 综合性概念。不能把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因素割裂开来。 5 生态城市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其最终 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6 生态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针 对性和可操作性,它是城市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生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从规范的角度剖析生态城市的 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绪论 概念、内涵和特征,得出其较为准确的定义和内容,在此基础上构建 评价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再从实证的角度分析长沙市生态城市建设 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研究长沙生态城市的建设,同时将规范性和实证 性结合起来研究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 1 3 论文的逻辑框架 按照上述研究思路,论文共安排了五个内容:其逻辑结构是: 第2 章,从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的成果出发,结合城市经济学 与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生态系 统的组成和特征。 第3 章,用生态城市的理论分析长沙市的生态现状,指出长沙市生 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分析长沙市建设生态城市的优势和 制约因素。 。 第4 章,具体勾画出长沙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框架、内容、目标、模 式和步骤。 第5 章,构建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对长沙市的应用。 第6 章,。分析并建立长沙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支持系统。 1 4 论文的创新点 1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出发,结合生态学理论,重新界定了生态城 市的定义及其生态系统的组成。 由于生态城市理论还处于探索之中,该理论实际上是一个学科交 叉很广的综合理论,不同学科的交叉就有不同的理论。目前,国内外 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绪论 理论界对生态城市的定义多达几十种,主要有从城市规划学、生态学、 经济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等角度出发提出的概念,因而, 每种理论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本论文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结合 生态学的理论,对生态城市提出了新的定义,强调其区域性、整体性、 持续性、高效性及和谐性,其实质是强调城市发展的质量。 2 、根据本文论述的生态城市定义、内涵、特征,首次构建了“四 目标”法生态城市评价指标模型及体系( f c e i ) 。 根据生态城市的定义不同,其评价模型和体系也不同,有的模型 由于国情不同,不太适合我国国情,有的模型内容庞大、复杂,可操 作性差,有的模型关注点不同,本论文根据论文对生态城市及其生态 系统的界定,首次建立了“四目标”法生态城市评价指标模型及体系, 具有简明性、可操作性、综合性、普遍性等特点。 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生态城市研究 第2 章生态城市研究 2 l 世纪是城市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从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论, 非均衡增长论到城市生态学派理论的演进,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 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生态城市作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中间 站,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 1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概述 城市生态理论工作突出“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强调人与自然、 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这些思想与观点主要源于以下基础理论: 田园城市论、芝加哥古典人类生态学论、有机疏散论、城市复合生态 系统理论和多流派的生态城市理论。 2 1 1 田园城市论。 是1 9 世纪末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 的设想,2 0 世纪初以来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 霍华德( e h o w a r d ) 于1 8 9 8 年1 0 月出版了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 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t o m o 玎0 w :ap e a c e 筋p a t ht or e a lr e f o m ) , 从二版起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g a r d e nc i t i e so f t o m o r r o w ) 。他 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 城市”( g a r d e nc 时) 。1 9 1 9 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 华德协商,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了安排健康的生 活和工业而且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 7 第2 章生态城市研究 能太大;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或托 人为社区代管。”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与乡村两个部分。城 市的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 应;田园城市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 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触乡村的自然空间。霍华德还设想,若 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 城市群”,他称之“社会城市”。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 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对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 化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个比较完整的 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重要的 启蒙作用,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 理论”等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为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 2 1 2 芝加哥古典人类生态学论。 以美国芝加哥大学r e p a r k 为代表的学者于1 9 1 6 年发表了题为 城市:关于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的论文,他们运 用生态学的理论,研究芝加哥城市的人口空间分布的社会原因与非社 会原因,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对城市环境进行调查研究,人们 称之为芝加哥古典人类生态学派。该学派的主要理论是认为城市土地 价值变化与植物对空间的竞争相似,土地的利用价值反映了人们最愿 意竞争有价值的地点,这种竞争作用导致了经济上的分离,从而按土 地价值的支付能力分化出不同的阶层。该学派还应用植物优秀种的概 念解释了城市有形群体的发展形式,土地价值决定了市民各种活动水 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生态城市研究 平和形式。此外,他们还将植物侵入和演替的概念应用于有形群体, 特别是研究特殊的种族及商业活动逐步进入居住区附近的情况。芝加 哥古典人类生态学派的典型理论主要有同心圆论、扇形模式论、多中 心论等。 2 1 3 有机疏散论。 该理论是美国著名建筑学家伊利尔沙里宁( e s 血e n ) 为缓解 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端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 的理论。沙里宁在他1 9 4 2 年写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 书中对有机疏散论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今天趋向衰败的城市, 需要有一个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基础的革命性的演变,使城市有 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健康发展。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的城市结构的 观点,他认为这种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 社会生活,而又不脱离自然。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式能使人们居住 在一个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沙里宁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其内 部秩序实际上是和有生命的机体内部秩序一致的。有机疏散的两个基 本原则是:把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 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 的区 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 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 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 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可以使用较高的车 速往返。这种理论还认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而 是城市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 精力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塞。 硕士学位论文第2 簟生态城市研究 2 1 4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 1 9 8 4 ) 、王如松( 1 9 8 8 ) 认为,城市生态系 统可分为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各个亚系统又可分为不同层 次的子系统,彼此互为环境。社会生态亚系统以人口为中心,包括基 本人口、服务人口、抚养人口、流动人口等。该系统以满足城市居民 的就业、居住、交通、供应、文娱、医疗、教育及生活环境等需求为 目标,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力和智力,它以高密度的人口和高强度的生 活消费为特征。经济生态亚系统以资源( 能源、物质、信息、资金等) 为核心,由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贸易、金融、信息、科教等子 系统所组成,它以物质从分散向集中的高密度运动,能量从低质向高 质的高强度集聚? 信息以低序向高序的连续积累为特征。自然生态亚 系统以生物结构和物理结构为主线,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人工 设施( 房地产屋、道路、管线等) 和自然环境( 土地、水域、大气、 气候、景观等) 等,它以生物与环境的协同共生及环境对城市活动的 支持、容纳、缓冲及净化为特征。总之,自然亚系统是基础,经济亚 系统是命脉,社会亚系统是主导,各生态要素在系统一定的时空范围 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了城市这个复合体复杂的矛 盾运动。该理论对我国生态城市理论影响颇大,一些学者仍沿用该理 论来解释生态城市。 。 2 1 5 单体生态城市理论 美国生态城市学家理查德瑞吉斯特从建筑学的角度构建了单体生 态城市模型,该模型的基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三维空间和有机复合的 思想,该模型将城市看作一个大的建筑,城市的各个部分看作是建筑 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生态城市研究 中的房间,内部应有宽敞的公共场所,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阳光、通光 和自然调节问题。在单体生态城市里,人们全部的经济、社会和公众 生活都在一定的距离内,大大节约了能量,在建筑的大门口,就是大 自然和农业用地,当然,也有星星点点的农业存在于建筑中。在这里, 人们的生活被维持在非常节俭的水平只有少量废物产生,资源利 用效率高而文化内涵丰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废物都成了新的资 源。在这个城市里,人们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它没有提供汽车行驶 的制度安排和设施保障,因此,又被称之为“自行车城”。 2 1 6 山水城市论。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最早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所谓“山水城市” 是借用了传统说法来寄托一种全新的城市观,是中国人从传统文化观 念追求2 l 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创造山水城市是一项巨大的自然与人 相结合、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它是把城市作为一 个巨大的现代园林来建设。从美学意义上看,它是追求城市中有人工 的艺术创造,又有大自然的艺术创造,正如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所描 述的山水城市的特征:人工艺术与自然景观“共生、共荣、共存、共 乐、共雅”。山水广而言之泛指自然环境,城市广而言之泛指人工环境。 因此,山水城市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目的在于 建立“人工环境”( 以城市为代表) 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人类聚居环境。 2 1 7 生态城市理论。 1 9 3 3 年在雅典召开的“国际现代建筑会议”所通过的后来被称为 雅典宪章的文件,其中便提到“居住”是城市的第一功能,并用 大量篇幅批评了当时资本主义各国城市居住条件的“恶劣”、“恶化” 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生态城市研究 和“恶果”,提出“每个住宅必须要求最低限度的阳光照射时间, 要根据住宅的类型和地形条件,来决定合适的密度”,“必须给予居住 地的所有儿童,青年及成年人以充分地用于消遣和体育活动所必须的 空地”,“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地形、河流、森林、丘陵、山峦、谷 地、湖泊、海洋”等,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2 0 世纪8 0 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环境、资源、生态的日益恶化, 可持续发展概念开始流行,“可持续城市”( s u s t a j n a b l ec i t i e s ) 的概念 亦随之出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生态城市”的提出。这个新提 法,虽然其概念、内涵、边界并不十分清晰,对生态城市进行系统评 估也尚未形成一致公认的标准和指标体系,但是仍受到不少学者和政 府官员的青睐,其主要原因是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针对性,不失 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战略方向和新的理想。 “生态城市”( e c o c i t y ) 是在城市生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人 居环境模,1 9 8 1 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 y 抽i k s 对( 杨诺斯基) 首次提出的,1 9 8 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 m a b ) ” 计划研究过程中再次强调“生态城市”的概念,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j 斋 吉斯特等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生态城 市规划的五项原则:( 1 ) 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 保护和污染防治;( 2 ) 生态基础设施( i n n s t n i c t l l r e ) ,即自然景观和腹 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 3 ) 居民的生活标准;( 4 ) 文化历史的保护; ( 5 ) 将自然融入城市。 具有历史意义的是2 0 0 2 年8 月2 3 日在中国深圳召开的第五届国际 生态城市大会上讨论通过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其原则 第2 章生态城市研究 为:“世纪之初,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必须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 城市是指生态健康的城市”。要求把生态整合方法和原则应用于城市规 划和管理,建设以适宜于人类生活的生态城市首先必须运用生态学原 理,全面系统地理解城市环境、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间复杂的相 互作用关系运用生态工程技术设计城市、乡镇和村庄,以促进居民身 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这就迫切需要 开展祥实的城市生态规划和管理,促使有关受益者集团参加规划和管 理过程。生态城市旨在采用整体论的系统方法,促进综合性的行政管 理,建设一类高效的生态产业、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满足、和谐的 生态文化和功能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自然、农业和人居环境的有机 结合。 深圳宣言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包含以下五个层面: 1 生态安全:向所有居民提供洁净的空气、安全可靠的水、食物、 住房和就业机会,以及市政服务设施和减灾防灾措施的保障? 2 生态卫生: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生态工程手段,对粪便、污水 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再生利用。 。 3 :生态产业代谢:促进产业的生态转型,强经资源的再利用、产 品的生命周期设计、可更新能源的开发、生态高效的运输,在保护资 源和环境的同时,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4 生态景观的整合:通过对人工环境、开放空间( 如公园、广场) 、 街道桥梁等连接点和自然要素( 水路和城市轮廓线) 的整合,在节约 能源、资源,减少交通事故和空气污染的前提下,为所有居民提供便 利的城市交通。同时,防止水环境恶化,减少热岛效应和对全球环境 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生态城市研究 恶化的影响。 5 生态意识培养:帮助人们认识其在与自然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和 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地方文化,诱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改变传统的 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1 9 9 2 年美国在加州伯克莱实施了生态城市计划,之后,世界上一 些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开始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我国的一些城 市在2 l 世纪初也逐步实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其中长沙市是国务院批 准的第二批试点城市之一。随着生态城市的研究深入,其概念已超越 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溶合社会、文化、历 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 观。 2 2 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由于研究生态城市的组织机构和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因而得出的 概念各不相同。本文结合各家理论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 2 2 1 生态的概念 一 “生态”一词的本意,源于希腊语“o i k o s ”,指“家”和住所的意 思。1 9 3 5 年由a g 1 觚s l e y 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用以描述一种 离散系统,据牛津生态学词典1 3 6 页将其定义为:“t od e s c m ea d i s c r e t eu n j tt h a tc o n s i s to fl i v i n ga n d n o n - l i v i r 培p a r t s 访t e r a c t i n gt of o r n la s 值b l es y s t e m ,e c o s y s t e mp r i n c i p l e sc a nb ea p p l i e da ta l ls c a l e s ”中文 指:“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以形成系统的稳定状态,生 态系统理论适用于各种范围”。 硕士学位论史第2 章生态城市研究 2 2 2 生态城市的概念研究综述 尽管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历了很大的发展,但迄今为止,全 球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甚至对于生态城市也还 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清晰的概念。生态城市理论方面的研究涉及的 内容比较丰富,但总的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 张坤民,2 0 0 4 ) 。 前苏联生态学家杨诺斯基( 0 y a i i l i t s k y 1 9 8 4 ) 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 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 最大限度的发挥;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 鼬c h a r dr e g i s t e r , 1 9 8 7 ) 曾提出一个十分概括的定义: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 与活力,他认为生态城市既是生态健康的城市( e c o l o 西c a l l yh e a l t i l y c i 哆) ,又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居的聚居地,同时, 他还提出过关于生态城市的一系列原则,从土地开发、城市交通和强 调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特征,直到城市的社会公平、法律、技术和经济 等。 黄肇义、杨东援等( 2 0 0 1 ) 在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进行了深入研 究之后,提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 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 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 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 境。” 复旦大学王祥荣概括: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 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 环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是倡导社会的文明安定、经济 硕t 学位论文 第2 耄生态城市母 究 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生态城市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过程, 也是一种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意识达到一定 水平条件下渴望实现的目标境界。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 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 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 北京师范大学学者认为,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并且 同自然相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一个城市不管它目前比较贫穷还是富 有,只要它能够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在系统的内部与外部建立起和 谐的关系,使城市充满活力,这个城市就处于健康状态,即在朝向生 态城市前进。 规划界的研究更多地偏重于在城市规划理论中,体现生态城市的要 求。黄光宇最早在1 9 8 9 年提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 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 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 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同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 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 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他后来将生态城市概 括为“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具有“自 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的特点。 此外还有众多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进行了研究。作为一种城市发 展的新概念,生态城市理论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 系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升华。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 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生态城市 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童生态城市研究 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它融合了社会、 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 义的生态观。 2 2 3 生态城市的概念界定 本文认为,生态城市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生态发展到一 定阶段时期的必然,社会发展程度是生态城市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 程度是生态城市的物质基础,文化发展程度是生态城市的人文支撑, 自然生态发展程度是生态城市的外在表现,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观看, 生态城市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科学和文化发达、 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溶为有机整体,形成互 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一自然的和谐( 包含人与 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其中追求自然系 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 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满足人 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 1 )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实质是人一自然的和谐,这是生 态城市价值取向所在,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才 能实现。( 2 ) 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 内涵式”的,采用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 的“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 态化”,太阳能、水电、风能等绿色能源将成为主要能源形式,智力将 成为资源的开发方向,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循环利用。 ( 3 ) 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 碗士学位论文第2 章生态城市研究 制度等都将“生态化”。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人们有自觉的生 态意识,建立有自觉保护环境、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机制,有公正、 平等、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 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 社会一文化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 态平衡状态。它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 织、自催化的生态城市自身能力,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 生态城市的持续稳定。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高效利用,自然的演 进过程也得到保护和发展;( 5 ) 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空间结 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 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6 ) 从地理空间角 度看,生态城市是一城市一乡村生态一体化的城乡复合体,城与乡融 合、互为一体,这里城与乡只是分工上的不同,与传统城市和乡村对 立的二元经济模式有本质区别。从不同角度来看生态城市,它会有不 同的“面目”,即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内涵。以上几方面实际 上也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交叉的。总之,生态城市包含以下 几方面内容:社会生态化、文化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自然生态化, 社会一文化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化。自然生态化是基础,经济生态 化是条件,文化生态化是前提,社会生态化是目的,复合生态化是结 果。生态城市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权威定义,因而对“生态城市” 的确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概念,但本论文认为生态城市应包括以下 几个基本内涵。 1 从地域范围来看生态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 与周围相关区域紧密相连的相对开放系统。它不仅包括城市地区,还 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生态域市研究 应包括周围的农村地区。 2 从涉及领域来看一一生态城市不仅涉及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 (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也涉及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是一 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和能源流动为命 脉,以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文化经济一自然”的复合 系统,是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的统一体,其中,文化特征是生态 城市的核心,是城市最具特色的标识。 3 从城市生态环境方面来看生态城市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 用;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具有良好的环境质 量和充足的环境容量,能够消纳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源和废弃 4 从城市经济方面来看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 更要保证增长的质量。因此,一个生态城市要求有合理的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和生产力布局;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开发、应用节能、降耗、 再生、污染防止、信息等新技术,调整生产、流通和消费诸环节,使 资源和能源得以有效利用,使城市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能协调发展, 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 的高效运行。 5 从社会方面来看生态城市要求人们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 境价值观。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 适应,有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安定的社会秩序、开放民主的社会政 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的文化发展、绿色的生活社区和生态 化的城市空间环境。 硬士学位论文 第2 章生态城市酽究 2 3 生态城市的生态系统的组成 不同的学者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有不同的研究,马世俊、王如根 认为,城市系统可分为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各个亚系统又 可分为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彼此互为环境,理论家托马斯贝瑞也认 为城市和地球都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美国未来学家与生态学家h a z e l h e n d e r s o n 用她称之为“蛋糕图”形象地将城市分为三层:上层是个体 部分,中层是公共部分,下层为地下经济,而上层和中层构成了人类 的自然经济;清华大学谢文蕙、邓卫则认为城市生态系统按其接受人 为的影响和干预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三类: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 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无机环境、生产 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两种生态系统组成的观点各有优势,但并不 全面。中国社科院房小良先生撰文认为,“生态城市”应涵盖自然生态、 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历史生态、文化生态以及资源生态,建筑生态、 科技生态等,规范着人类社会如何持续发展的方向。武汉大学社会学 系向德、牟坚认为生态城市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自然地理层次, 内容是城市生态系统保持协调、平衡,实现地尽其能,特尽其用。第 二层次为社会功能层次,内容是调整城市的结构及功能,改善城市子 系统之间的关系,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第三层次是文化意识层 次,内容是培养人的生态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行为 为自觉行为。” 关于文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亚系统目前还没有资料证明有这样 明确提法,但是理论之父p i e r r et e i l h a r dd ec h a r d i n 在1 9 2 5 年提出了“通 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生态城市研究 过文化产物人类在城市建立了一个不断进化的人类活动圈,现称之为 智能圈,而这个智能圈与生物圈( 或称之为g a i a ) 已成为一个客观存 在的控制中心,它由人类建造的城市及其支撑结构所组成”( 瑞吉斯特, 2 0 0 2 ) ,而瑞吉斯特也认为“城市是在人类意识的指挥之下处于经济、 文化和自然的共同活动中”,“城市是文化生活的自然组织模式”。( 瑞 吉斯特,2 0 0 2 ) 。经济生态学的理论可为文化作为一个单独的生态系统 提供依据:经济生态学的基本四个步骤是生态区划、产业布局、政策 激励措施、公众参与。我们在建设城市生态时经常会遇到最大的问题 是公众参与性不够,甚至是公众的消费行为、生产行为和日常行为与 生态城市格格不入,看来,我们忘却了一些重要的事情,我们的城市 文化是建立在一种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文化又指导着我 们的行为和观念,使得我们在积极建设生态城市的同时又在破坏生态 城市建设的结果,显然,我们的城市文化与自然相违背,在这种文化 背景下建造的生态城市大厦必将倒塌,因此,重构与生态城市相适应 的城市文化是首要的问题,同时,几乎国内外组织、机构、学者都认 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的重要标识。 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贷款申请书集锦8篇
- 发光字制作安装合同2篇
- 生态系统与环境教育计划
- 煤矿设备采购招标合同三篇
- 2024年地质勘查技术服务项目规划申请报告范文
- 2024年机油泵项目申请报告范文
- 2024年客运用车项目提案报告
- 清理合同范本
- 草坪改造合同范本
- 学习环境优化与改进计划
-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 创建老年友善医院资料制度汇编(岗位服务规范-行政后勤服务规范)
- 超声科图像质量评价细则
- 大学生职业素养PPT幻灯片课件(PPT 84页)
- GB∕T 1927.9-2021 无疵小试样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方法 第9部分:抗弯强度测定
-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上册复习课件全册
- 打开诗的翅膀(儿童诗创作指导)通用PPT课件
- 小额纳税人证明模板
- 三年泡胖大海
- 物联网与智慧农业.
- 《七律长征》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