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产业集聚的长株潭一体化研究.pdf_第1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产业集聚的长株潭一体化研究.pdf_第2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产业集聚的长株潭一体化研究.pdf_第3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产业集聚的长株潭一体化研究.pdf_第4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产业集聚的长株潭一体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封闭的发展,应在一个开放的、不断创新的 环境中发展。三市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发挥各地资源、制度优势, 联手共建区域创新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和环境,促进区 域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普遍地、持续地、富有效率地实现创新,从而 推动本地区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区域竞争力。 本文还指出,政府与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对产业集聚重要作用。不仅 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而且促进市场更为有效,以便集群内的专业 化程度更高。 总之,湖南要成为为经济强省,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必须要 实力在全省靠前的长、株、潭三市一体化的有机“捆绑”,加快产业 集聚,才能发挥工业中心、贸易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 心、科技中心等多功能的综合经济中心的作用,为发展全省的城乡经 济服务,使之成为我省振兴经济的基地,成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和推j 1 中心,成为带动全省经济腾乜的“龙头”。 关键词:产业集聚城市竞争力体化长株潭 i i b yi n t r o d u c i n gi nt h ee s s a yt h ec l a s s i ct h e o r yo ni n d u s t r i a ic i u s t e r a n d c i t yc o m p e t i t i v e n e s st h e a u t h o rc o n c l u d e st h a t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d o e s p l a y am a j o rr o l ei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a n g z h u t a n u r b a n a 9 9 1 0 m e r a t i o n s t h ea u m o ra l s o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i no m e rc o u n t r i e sa n de m p h a s i z e st h e 擎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o nt h ei n c r e a s e c h a n g z h u t a nr e g i o n a lc i t y c o m p e t i t i v e n e s sa n d t h ee n h a n c e m e n to f r e g i o n a lc i t i 丘c a 七i o n m e a n w h i l e , i ti sc l a i m e dan e c e s s i t yt of o s t e r c l o s e l yc o n n e c t e di n d u s t r i a l c l u s t e r c h a n g z h u t a nr e g i o n i nt h e p r o c e s s o fi n 山l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m u c hs i g n i 矗c a n c es h o u l db e a t t a c h e dt ot h ei n d u s t r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z o n e s ,i r l c l u d i n g n a t i o n a la n d p r o v i n c i a lh i - t e c hi n d u s 订i a lz o n e s ,i ts o 行w a r ez o n e s ,e ) 中o r tp r o c e s s m g z o n e s ;o p e ne c o n o m i cz o n e s ,e t c ,b e c a u s et h e s ez o n e sa r ep l a n n e do r d e s i g n e db yg o v e m m e n to r i t sa d m j s t r a t i v ed i v i s i o n s e n j o y i n g m o r e a d v a n t a g e si nc a p i t a l ,p o l i c ya n dl a b o l 王nt h i se s s a y ;d i f f b r e n ti n d u s t r i a l p r i o r i t i e s a r ea l s od i s c u s s e d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1t h ea d v a n t a g e si nt h e t h r e ec i t i e s t h ei n d u s t d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i s a no p e nr a m e rt h a nac l o s e do n e , r e q u i r i n gt h er e m o v a lo f a d r n i n i s 廿a t i v eb a r r i e r sa 薹1 dm e s e t t i n gu po f a n e w 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s y s t e mw h i l et a k i n ga d v a n t a g e so f r e s o u r c e sa n d s y s t e m s i nt h e r ea r e a st o 【c i l i t a t em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af a v o r a b l e e n v i r o n m e mw h e r et h ei m l o v a t i v ei n d u s 仃i e sc a nm a k es u s 协i n e da n d e f ! ( i c i e n t p r o g r e s s e s ,e n c o u 豫g i n g t e c l l i l o l o g i c a li l i i p r o v 尊m e m s a n d s t m c t u r a lu p g m d ea n dp r o m 池g 也e q u a | 姆o f e c o n o 商cg r o 似ha n dt 1 e r e g i o n a lc o m p e t i t i v e n e s s f 眦h e r m o r e t 王l e p o s i t i v es t e p p i i l g i 1 1o f g o v e m m e n t a n do m e r i n t e m e d i a r ya g e n c i e sa l s oe x e r t sc m c i a li n 日u e n c e o ni n d u s t r i “c l u s t e rb e c a l l s en l e yc a l lr e g u l a t ea n db r i n go r d e ri m oh e m a r k e t st om a k e 廿1 e mm n n l o 瘩宅m c i e m l ya 1 1 dc o n s e q u e m l ys p e c i a l i z e t h ei n 山l s t r i a lg r o u p st oa h i g h e rl e v e l i ns a r y ,t om a k eh u n a np m v i 芏1 c ea ne c o n o m i cp o w e ra n d o p t i m i z et h ee e o n o m i cs 缸u c t u r e ,t h eo 噜a 1 1 i c b u n d l 证g ”,协ei i 】t e g 豫t i o n i v 基于产业集聚的长株潭体化研究 引言 城市群,是指由若干个大城市或超大城市为核心,与邻近的一 批卫星城市,连同这些城市覆盖的范围,构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城市 群体,同时也是人口和产业的密集区。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全球 城市群间分工、交流、合作、竞争诸关系的日益强化。只有大城市 才能具备与世界进行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只有大城 市才能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城市间竞争。在 全球各个区域中核心城市或城市群起着经济心脏的作用。 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城 市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城市竞争进入了区域性集团化新阶段。这三 大城市群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 5 3 ,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 2 4 。 但它集聚了全国g d p 的3 0 ,利用外资总额的7 3 和出口总值的7 3 。 由此可见,城市群在提升城市竞争力中的巨大威力。它借助市场空 问和资源要素的流动和整合,形成资源关联度和经济一体化的协作 系统,以抗衡或超越竞争集团的资源配置机制。 城市与城市间的竞争力决定着对全球资源实现战略争夺的力 度。新的城市竞争态势已经证明,城市竞争优势的形成不再依赖于 行政权力的垄断,也不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必须用城市群的理念 统筹规划城市在未来区域发展中的空间格局和目标定位,致力于城 市群中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的共享,在配置、利用生产要素方面优 势互补、在发展中共享利益。因此,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打造长 株潭城市群、实现三市一体化的课题无法绕行。然而长期以来产业 不够集中,产业分工协作不够紧密,产业链条不够长,即产业集聚 程度很低。如果三市整合,将极大地增强长株潭城市群的竞争力, 必能给湖南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要通 过集聚在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往 往从三个方面影响竞争:首先是提高该区域的企业的生产率,其次 足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率;第三是促进新企业的建立,从而 扩大和加强集群本身。 1 打造湖南经济增长极 在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化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向以经 济为纽带的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发展,城市群的形成和壮大是一 种普遍性的现象。 所谓城市群,是指由若干个大城市或超大城市为核心,与邻近 的一批卫星城市,连同这些城市覆盖的范围,构成具有定特色的 城市群体,同时也是人口和产业的密集区。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 全球城市群间分工、交流、合作、竞争诸关系的日益强化。只有大 城市才能具备与世界进行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只有 大城市才能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城市间竞 争。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租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型的城 市化道路。当今世界,具有国际性的著名都市群有美国东北部以纽 约为核心的都市群、美国和加拿大五大湖都市群、日本东部太平洋 沿岸都市圈和欧洲西北部的北海南岸都市群。这其中核心城市群有 经济心脏的作用。图l 一1 说明了全球产业的发展是随着城市群的发 展而发展的。 首先,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有着强烈的大城市区位指向。对工 业而言,它需要城市功能的服务、需要大规模的工业基础设施支持、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需要产业集聚的效益、需要紧靠它的最大用户 大城市。这一切决定了工业分布的大城市取向。1 9 6 0 年,在日 本重工业化的鼎盛时期,仅占国土面积1 2 的所谓东京、大阪、名 古屋、福冈这四个大城市群就合占了日本工业生产总值的7 0 。分 布在四大城市群中的所谓四大临海工业地带虽然只占国土面积的2 ,但其工业生产总值却占日本全国的3 0 以上。 第二,信息化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信息化将使大城市在信息 交流、信息产业发展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经济有两个重要特 征:一是信息载体之间的接触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即接触的经济 性大;一是速度的经济性大。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两个经济性的最佳 外,还有一批初步形成的地区性城市群,如单核心式的城市群有武 汉、郑州、西安等,双核心式的有重庆一成都、济南一青岛、南昌 一岁l 江等,多核心式的有南宁柳州一北海、厦门一漳州一泉州等, 安徽省提出,皖江地区( 8 市) 要“主动接轨,迎接辐射,融入南 京都市圈,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在此基础上,构筑合肥一芜湖带 状城市群,在陕西省,相距仅2 0 公里的西安与咸阳两大古都则联 手打造“大都市圈”,又称关中城市群。 相比较之下,湖南缺乏广州、武汉这种超重量级的中心城市, 没有一个2 0 0 万以上人口的超大城市,2 0 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比重 则比全国高2 个百分点。2 0 0 2 年的湖南城市化率仅为3 2 ,与世界 城市化的平均水平相差近2 0 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全国3 吼0 9 的 平均水平,只相当于全国1 9 9 7 年3 1 9 1 的平均水平。湖南省政府 南迁,让三个呈“品”字分布的城市长沙、株洲、湘潭的距离 逐渐话近。 城市与城市间的竞争力决定着对全球资源实现战略争夺的力 度。新的城市竞争态势已经证明,城市竞争优势的形成不再依赖于 行政权力的垄断,也不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必须用城市群的理念 统筹规划城市在未来区域发展中的空间格局和目标定位,致力于城 市群中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的共享,在配置、利用生产要素方面优 势互补、在发展中共享利益。因此,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打造长 株潭城市群、实现三市一体化的课题无法绕行。然而长期以来产业 不够集中,产业分工协作不够紧密,产业链条不够长,即产业集聚 程度很低。如果三市整合,将极大地增强长株潭城市群的竞争力, 必能给湖南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立体交通和绿化带相连 接,以长沙、株洲和湘潭三个大城市为核心,通过基础设施一体化、 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城镇体系一体化,与三市周边1 2 个县 市和一批中心集镇共同组成的现代化、生态化的特大城市群。长株 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3 个城市,呈“品”字形分布,素有 “金三角”之称,是湖南人口密度最大和经济最活跃的地方。2 0 0 3 年,长株潭3 市人口1 2 5 5 3 3 万人,占全省的1 9 ;3 市g d p l 5 7 8 3 6 亿元,占全省的3 3 2 ;比上年高出o 4 个百分点。“长株潭”完成 工业增加值5 1 1 8 4 亿元,占全省1 4 个市州总量的3 6 2 ,增加值 同比增长1 6 1 ,增速高出全省3 5 个百分点。“十五”期间3 市 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 1 以上,高于全省2 个百分点。( 2 0 0 3 年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根据2 0 0 3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长株潭经济圈在全国经济 圈排名第十,长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竞争力排名第七。以长沙为代 表的氏株潭地区最具发展爆发力。这种爆发力缘于整合城市群的优 势。长沙、株洲、湘潭的产业优势明显:长沙的工程机械、卷烟制 造、电子信息,株洲的有色冶金、电力机车,湘潭的钢铁、化学原 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都具有“与世界同步”的先进技术。同时, 三市在全国同行业市场中占有率超过1 0 的制造业有交通运输设备 制造业、烟草加工业、有色冶金,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引 自湖南省省委书记杨正午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工作会议上的讲 话) 。目前,三市已制定了湘江经济生态带规划,依托湘江发展 起来的长沙市将和株洲、湘潭一起成为我国中部经济的“亮点”。 预计整个长株潭地区到2 0 1 0 年左右,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 0 左右。 长株潭城市化水平从2 0 0 0 年的4 0 7 2 提高到7 0 以上,将投资4 0 0 0 亿元来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蕴藏了无限的商机,也蕴含着极 大的发展爆发力,有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内在需求。 新世纪,湖南经济必须奋起直追全国兄弟省市,这就需要一个 极具活力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经济心脏”,要担此重任,非“长 株潭”莫属。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目前已是湖南省的行政中心、经 济中心所在,也是湖南省社会经济水平最高的地区,理所当然必须 加快发展、壮大规模以成为组织全省经济发展的“经济旗舰”。可 以说,长株潭一体化就是要求三市作为一个整体打捆上市,提高参 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的大小,决定着加 入w t 0 之后湖南经济社会的成败得失。从三市自身发展的需要出 发,长株潭城市群也必须发展成为个有一定规模和综合实力的相 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努力发展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有竞争力 的主要城市密集区之一,成为拉动湖南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 机,并形成三市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存共生、要素市场 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高效率、高品质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区。 这也是2 l 世纪经济发展的竞争由区域转向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 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产业集聚。城市群 的发展不能脱离产业的发展,离开产业的发展,长株潭城市群的发 展也就只是纸上谈兵。产业的发展不是单个产业的发展,长株潭产 业的发展只能朝着产业集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 2 产业集聚有关理论 2 1 产业集聚( i n d u s 廿i a lc l u s t e r ) 的概念 产业集聚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它是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 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经济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 机体系统的产业群落,这个群落包括在这个经济区域内生产某种产 品的若十个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高密度地聚集在起 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业,即其成员企业包括上游的原材料、机 械设铬、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 客户:侧面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 等相关联企业、基础设施供应商等。这种产业群落将通过多种途径, 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 竞争力,有助于形成区域性的产业竞争优势,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 力,这种竞争力是非集群昀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 集群除了具有专业化的特征,还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产业关 联及其支撑企业、相应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 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集聚,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往往代 表着区域的核心竞争能力。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本地的企业集群 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 分享公共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 了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本地的企业 相互靠近,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 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制度和安排,从而积累社会资本,降 低交易费用。产业集聚,由于具有节约搜索信息的成本、容易接近 客户、始终追踪先进的技术、利于内部的专业化分工等特点,其结 果都会改变所在区域的产业生成条件。 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产业集聚。城市群 的发展不能脱离产业的发展,离开产业的发展,长株潭城市群的发 展也就只是纸上谈兵。产业的发展不是单个产业的发展,长株潭产 业的发展只能朝着产业集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 2 产业集聚有关理论 2 1 产业集聚( i n d u s 廿i a lc l u s t e r ) 的概念 产业集聚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它是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 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经济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 机体系统的产业群落,这个群落包括在这个经济区域内生产某种产 品的若十个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高密度地聚集在起 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业,即其成员企业包括上游的原材料、机 械设铬、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 客户:侧面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 等相关联企业、基础设施供应商等。这种产业群落将通过多种途径, 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 竞争力,有助于形成区域性的产业竞争优势,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 力,这种竞争力是非集群昀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 集群除了具有专业化的特征,还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产业关 联及其支撑企业、相应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 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集聚,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往往代 表着区域的核心竞争能力。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本地的企业集群 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 分享公共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 了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本地的企业 相互靠近,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 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制度和安排,从而积累社会资本,降 低交易费用。产业集聚,由于具有节约搜索信息的成本、容易接近 客户、始终追踪先进的技术、利于内部的专业化分工等特点,其结 果都会改变所在区域的产业生成条件。 继马歇尔之后区域经济学家f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对产业集聚 作出过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区域的经济增长源于区域的增长搬, 区域增长檄是位于某些区域或地区的一组扩张中的,诱导其区域经 济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一组产业,并通过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区域经 济的增长。目口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增长极”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具有技术的创新 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规模经济效益,凝聚经济效果四大作 用,将资金、技术、劳动等经济资源向自己集中,成为一个生产中 心、交通中心、服务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 中心这就是所谓吸附效应,它强化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分工合作, 提高r 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使创新速度得以加快,经济增长的 效果也更加明显。“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涓流效应”, 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在内的各种创新活动和部分资金、劳动开 始向四同地区扩散和输出,带动非“增长极”地区共同发展。“增长极” 实际上扮演着区域经济发动机的作用。 2 2 3 熊彼特( j s c h u m p e t e r ) 的创新产业集聚论 经济学家熊彼特将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发展结合在起进 行研究,他在解释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时认为,除了战争、革命、气 候等外部因素之外,技术创新的产业集聚和增长的非同期因素是经 济波动的主要原因。熊彼特认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若且不在时 间上均匀地分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群集,或者说,成簇地发生, 这仪仅是因为,在成功地创新之后,首先是一些,接着是大多数企业 会步其后尘;其次,创新甚至不是随机地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而是 倾向于集中在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可见,熊彼特主要是从创新 角度来说明产业集聚现象的,认为产业集聚有助于创新,创新有赖 于产业集聚,创新并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它需要企业间的相互合作 和竞争,需要企业集聚才得以实现。 2 2 4 阿尔弗雷德韦伯( a w e b e r ) 的工业区位论 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工业区位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 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聚现象。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企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这是 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 最终结果将是集聚。这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 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 等原因,产业区集聚的空间格局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特殊的历史 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保罗- 克鲁格 曼还是第一位把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因素紧密联系起来研究的知 名经济学家,他认为,产品的贸易活动实际上间接地起到r 生产要 素贸易的作用,无论生产要索最初的分配状态如何,通过贸易活动, 总会使某些产品的生产集中于某些工业区,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克鲁格曼将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相结合,用模型化的方法通过 严密的数学论证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产业集聚发生的机制,弥补了马 歇尔和韦伯观点的不足。但是,他比较强调大型企业的内部增长和 组织间能量化的市场联系,而忽视了企业活动所产生的难以量化的 非物质联系( 如信息、技术联系) 和非正式联系( 如人际关系间基 于信任的联系) 。再者,产业集聚的优势应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 企业外部规模经济( 包括市场、劳动和资本的规模收益递增) 共同 作用的结果。产业集聚的程度越大,规模越大,也就使企业所在产 业的整个规模扩大了,这样中问投入品的种类更多,分工更细,消 费品种类也更多,提高了居民的效用水平。但产业集聚规模也有 个最佳限度,视产业集聚区的承载力及可开发性、基础设施的可通 达性而定。过度的集聚会造成地价上升、场地拥挤、环境污染等, 虽然企业间的前后向联系所产生的向心力与贸易成本和地租所产 生的离心力的强弱抗衡会决定集聚与分散,但企业迁移的惰性和市 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倾向于增大集聚规模。因此,要使集聚与分散适 度,必须加强政府的干预。 2 2 6 迈克尔波特( p o r t e r m e ) 的竞争力理论 对产业集聚研究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应该是迈克尔e - 波特。 其主要代表作有竞争战略( c o i r l p e t i t i v es t r a t e g y ) 、竞争优势 ( 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m a g e ) 、国家竞争优势( t h ec o 1 p e t 砒v e a d v 锄t a g eo fn a t i o n s ) 等,在这些著作中,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 优势的“钻石模型”( d i 锄o n d m o d e l ) ,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去研 究产业集群问题。其构架主要由四个基本的因素( 要素条件、需求 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和两个附加要素 位将有助于增进这种信任,因此,集群的出现是由于存在“信任最 大化”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斯托珀( m - s t o r p e r ) 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探讨集群的形成原 凶和影响因素,在他看来,企业只有在转换成本( s w i t c hc o s t ) 较 低的情况下才具有竞争力,即企业能够迅速从一种生产技术转换到 另一种生产技术,而没有导致生产成本的较大提高。而当各种企业 被组成一个生产网络,即一批按照集体组织方式行动的专业化小企 业时,才有可能实现这种“技术活力”(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id ) ,n a m i s m ) 。 由此,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空问组织形成,它是在技术 灵活性、成本最小化和更新过时的技能和知识之问进行抉择的结 果。 2 2 8 国内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进展 2 0 世纪8 0 年代,国内一些学者在对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集聚 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江浙模 式”等成功发展的模式。他们总结影响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位于空间因素。大量专业化企业在大城市或中小城市集聚成 群。 社会文化因素。区域内企业主或工人之间具有相同或近似的 社会文化背景,企业之间在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竞争过程中,能够建 立起密切合作的关系。 产业组织与经济方面的因素。区域内存在一种产业链,人与 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及各行为主体之间进行商品、服务、信息、 劳动力等市场或非市场的交换。企业内部及同行业企业或相关产业 企业之间的关系动态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不仅增强了企业独立生存 的能力,而且使企业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即对市场中新产 品或变化的市场信号作出迅速反应。 公共机构与组织支撑因素。专业化的企业与当地教育、培训 和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以及政府等公共机构组织形成一 种网络,共同促进区域的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王缉慈、李小建、魏采华、蔡宗、时建亮、符 正华等。 工的成本也在上升。集聚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较低的流动风险,带 来人才的集聚。企业为此所付出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大为降 低。 3 专业化的市场 产业集聚区域不仅集聚了供应商,而且集聚了客商,或者说, 一个集聚区本身就是这个产业的一个规模很大的市场。 4 专业信息 由于同一产业的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有关市场的、技术的以 及其他与竞争有关的各种信息在区域内大量积累和迅速传递,这对 = 丁一企业的竞争来说是十分熏要的。在美国硅谷,集聚着大量的半导 体f 乜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公司,跨国公司纷纷在这里设立分支机 构,甚至将公司总部移到这里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硅谷能 够得到本行业最新的与竞争有关的各种信息。 5 配套产品和产业 企业的集中,使得一个行业获得配套产业的支持以及配套产品 更为便利。 6 公共物品和基础设施 企业的地理集中,能够获得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的投资,可以 在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上降低成本。除了政府投资之外,与群聚区 同时产生的一些中介服务性的机构、行会组织、教育培训机构、检 验认证机构,也对企业的生产率带来积极的作用。 第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集聚是实现区域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产业集聚是新企业诞 生的催生婆。由于集中的顾客群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投 资者容易发现市场机会。在产业集聚的地方工作,创业者能更容易 地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受到启发建立新的企业。再加上产业集 聚区域的进入障碍低于其他地区,所需要的设备、技术、投入品以 及员工都能在区域内解决,因而开办新的企业要比其他地区容易得 多。企业所需要的客户、市场信息,创业者可能在新企业成立之前 就已经具有了。 集聚促发了企业家的集体学习。在集聚的区域内出现了干中 学、用中学,它不同于知识信息的单方向传播的扩散,两是一种知 最后,竞争对手可以在新产品或新兴产业中协助开发市场。表 现在,竞争对手实际上在与企业起分担市场开发成本;竞争对手 的存在降低了买方风险。竞争对手还有助于推进技术标准化。如果 竞争对手与企业采用相同的技术,这就有助于加速技术合法化或使 其成为标准的过程。如果只有一家企业倡导某项技术时,买方往往 并不愿意接受其作为技术标准,并且可能抑制早期的购买以等待技 术的变革。 集聚增强了竞争,竞争同时也提升了产业集聚区的竞争能力, 使得企业之问的竞争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竞争。竞争的结果不是一 种零和博弈而是一种正和博弈,竞争者为了不断地从对手那里得到 信息和激励,不断地改进管理,以更加有效的方式组织生产,不断 地发现新的市场机会,竞争的结果是,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比起那 些散落在各个地方的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更容易通过竞争进入 这_ 亍业的前沿地带。 2 ,3 国外产业集聚发展情况 2 3 1 产业集聚是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 国际上由于产业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数量的激增与明显的 成功是当今世界上显著的经济现象之一,产业集聚已经成为过去3 0 年国际上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成为越来越强劲的全球性经济发展潮 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产业集群,并 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正在不断地 涌现。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产业集聚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式,作为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式,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战略方 式,作为拉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战略方式,作为解决“大企业 病”的有效方案。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州和城市也都有明确的 产业集群发展计划,如在国家层面有加拿大、新西兰、印度、马来 西亚与埃及等2 9 个;在省、州、地区层面有美国的麻州、加拿大 的魁北克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等1 4 个;在都会城市层面则有包 括硅谷在内的1 1 个。在出席2 0 0 1 年第一届“地方产业集群国际会 议”的1 2 0 0 多名来自4 5 个国家与地区的与会者中,有一定数量的 各级政府官员。这一切都表明,世界各地为数众多的政府对产业集 群的发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 3 2 产业集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相辅相成 产业集聚最初出现并非在英国,但全球第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 中的英国的产业集聚首先被引起关注。在英国产业集聚大量出现之 后,德国的产业集聚现象也不断增多,其后是美国的产业集群纷纷 涌现,而目前方兴未艾的产业集聚热潮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这 一现象表明,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有着紧密联系。事实上 工业化的过程是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并占主导地位的过程,而第二产 业中的制造业不仅有着较长的产业链,而且具有一定的迂回生产的 特点,这些特性决定了在制成品的生产过程中采用集群方式能够提 升制成品的竞争优势。这表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产业集聚的发展, 而产业集聚又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2 3 3 产业集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 企业群利用群内各方的资源、品牌、资金、信息等要素进行优 势互补,形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获得了经济利益最大化。群体 的效益大于联合前的各个成员企业的个别效益之和,实现了 “1 + 1 2 ”的协同效应。同时群体使每个成员都受益,单个企业以 网络为纽带形成的资源、品牌、信息等优势可增强其竞争能力,在 市场竞争中占优,在整体效益提高的同时,个体效益也得到了一定 程度的加强。因此从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上看,企业群带来了两大 益处。 首先,有利于解决“马歇尔冲突”:竞争和垄断的两难选择。 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 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 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社会面临 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 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通过企业群的组织形式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 种矛盾。一方面,通过集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日经济, 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效果,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率;另一方面,这种 垄断力量是一种群体效应,而在群体内部依然存在着有效的市场竞 争,如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产品差异化以及不 断地创新等。 其次,激发“创新的主体”的活力。在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相 互关系的研究中,有人认为大企业在创新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如 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是高投入、高风险的,只有大的垄断企业才 有能力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投入;技术创新是竞争的一个要素, 火厂商的发展不仅不会消除竞争,反而因追求高额利润而加强竞 争;小企业因难以支付庞大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而难以技术创新。 也有人认为上述观点是基于福特时代的线性创新模式,而在当前倡 导柔性化生产方式的网络化创新模式时代,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 体,因为市场信息、知识与技术的传播和扩散加快,c a d 、c a m 等技术的运用,个人的创造力可以在如软件设计、时装设计等方面 得到发挥,在渐进性创新方面意义更加重大。 第三,拉动相关的新兴产业。没有一个产业是孤零零的。一个 产业的兴起总会带动其它相关的产业,这就是新兴产业的结构效 应。贸易型的产业集群会带动加工型、制造型集群的发展,制造性 的产业集群将会带动贸易型的产业集群升级,以及消费型、知识型、 智能型服务业或专业性产业集群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前景 巨大,但发展也面临着很多障碍,其中也包含缺乏制造业的崛起和 突破的因素。 产业集群内既包含着大企业,又容纳着大量的中小企业,大企 业在激进型创新方面占据优势和主动,而中小企业在渐进创新方面 又更具有活力。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个强大的创新体 系,推动着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 第四,解决竞争力和就业。在五十多年工业化发展历程中,我 国曾用计划经济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用“双轨制”及“体制转 型”解决了从少到多的问题,现在需要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 决从小到大和从弱到强的问题,实质上“大”和“强”带有很密切 的相关性,核心问题就是竞争力,产业集群内的结构最有利于解决 企业个体竞争力和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问题。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将 采取就业导向,我们必须直面就业压力。大家公认,中小企业是解 决就业问题的主力军,但同时中小企业的风险性又很高。产业集群 既可以为中小企业竞争发展提供一个氛围,还可以为企业竞争失败 后产业要素迅速重组提供一个环境。因此,发展产业集群对解决竞 争力和就业问题的综合效果是难以为其它经济要素或经济政策所 开发。近年来美国对欧洲投资的2 7 、对欧洲信息产业投资的7 0 都放在爱尔兰;三是实行税率优惠和政府补贴等等。 确立“产、学、研”的合作机制,研究机构、大学同企业间的 紧密衔接,使软件研发成果得以迅速转化。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 建在爱尔兰西部的利默里克大学和国家科技园,利默里克大学坐落 在国家科技同中心,而国家科技园始建于1 9 8 4 年,它不仅是企业与 教育和科研机构、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的纽带,而且还 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中介、孵化服务。目前, 该同已有9 0 多家科研开发和生产的高技术企业,其中本国高技术企 业i 与4 5 、外资企业和商业研究与开发机构各占1 5 、服务性行业 占2 5 ,投资总额3 2 亿英镑。 2 3 6 产业集聚的发展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集群是一个地域性的综合体组织,它要求相关部门的联合 行动,共同调整与制定经济政策,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作为产 业集群的行动主体之一,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本地企业家的创 业和外地企业家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外地客户前来采购提供 尽可能的便利性;二是创造合理的制度环境,增进厂商之间的信任, 丰富本地的社会资本,协调厂商之间的共同行动,催生厂商之间良 性的竞争与合作格局;三是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促进产业集群的 成长与升级,如收集行业的市场与技术信息,制定行业标准,强化 本地厂商的产品质量意识与管理,建立公共培训机构,组织联合技 术攻关,树立本地的良好形象、怠建区域品牌,建立与厂商之间的 对话机制,共同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远景与战略规翅,等等弦四是 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有力措施,解决集群中诸厂商共同面对的难题, 如借鉴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的做法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组织中小 企业出国参展与考察,增进中小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了解,制定a 才 引进措施,等等。此外,对于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雏形,政府应以 产业集群的方式予以培育;而对于有意识规划发展的产业集群,在 一开始就需要有明确的发展战略。 关键性企业。例如,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关键性企业就是由 中科院陈春生等批科研人员于1 9 8 0 年1 0 月创办的”北京等离子 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随后,中科院其他相关所的科研人 员纷纷效仿,三年中先后创办了科海、京海、四通、信通等一批相 关企业。在我国现有的产业集群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过了2 0 多 年的发展,内部专业化程度很高,迂回生产方式明显,因地缘、血 缘、亲缘和朋友关系而形成的社会资本较丰厚,一些产业集群具有 定的深度与广度,发展颇为成熟,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效应。 此外,我国产业集群基本上是由非公有制企业组成的,而且主 要是中小企业。在广东珠三角产业集群区和浙江省产业集群区内, 由于这些产业集群形成之初的企业投资基本上来源于外资与本地 私人资金,决定了这些集群内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由非公有制企业构 成的。如截止2 0 0 1 年底,东莞市拥有各类纺织、服装企业6 5 2 3 家, 其中”三来一补”企业1 2 1 0 家,三资企业1 6 2 2 家,民营企业4 6 6 0 家;2 0 0 1 年辽宁省海城市纺织、服装企业总数达7 4 6 3 家,全部为 民营企业。作为浙江产业集群的发源地,温州市原本就没几家国有 企业,产业集群内的国有企业更是不到千分之一。在其它地方的产 业集群中,情况基本如此。如在江苏金坛市纺织集群中,2 0 0 1 年底 共有企业3 6 7 家,其中,集体企业5 家,外商投资企业4 6 家,民 营个私企业3 1 6 家。我国产业集群中除少量为较大型企业外,绝大 多数都是中小企业,甚至一定数量的为个体私营企业。如江苏省常 州市湖塘镇纺织产业集群中共有企业2 8 0 6 家,其中9 5 以上为个体 私营企业。 2 4 ,2 我国产业集聚的发展前景 产业集聚不仅可用来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拉动地方经济的增 长、推动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而且能够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 展、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战略方式,并且还可以作为“大企业病” 的有效解决方案。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大调整时期,抓大放 小、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性举措对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很 大影响。产业集聚既是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 也应是其有效手段。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和推动农村工业化与城 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及作为一种有效豹生产组织方式,在那些 2 4 产业链长、中间产品交易量大、迂回生产方式明显的产业如汽车业、 装备业等行业中,产业集群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一,通过产业集聚优化地区产业组织结构。产业组织结构不 合理是我国大多数产业的通病之一。而产业的地区分散则是造成产 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基本原因之一。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定 制化生产已在各行各业广泛传播。定制化生产基本上是无库存生产 系统,及时供货是其运行的基础。主导厂商的供货送达距离限于数 小时之内,其结果带来了众多中小厂商围绕一家核心大厂商布局的 状况,或者大厂商直接把生产基地迁入到产业聚集区域。定制化生 产模式对厂商空间布局调整影响明显。以宝马公司为例,它具有三 层供货系统:按天供货,按小时供货和按生产过程供货。第一层供 货厂家遍布德国;第二层供货厂商位于装配厂5 0 公里的范围内; 第三层次的厂家的运输距离不超过3 0 公里。及时供货方式在我国 已被一些公司采纳。以上海大众为例,1 9 9 0 年以前,上海以外地区 的供应商数量占国内总数的4 6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引入及时 供货方式,促使了供货厂商的就近布局。除了在上海市区发展新的 供货厂商外,大众公司原有的距离供货厂商( 如贵卅f 、湖南等) 也开 始在上海附近建立工厂。其结果是,到1 9 9 7 年上海以外地区供应 商所占比例下降到3 6 ,外地供货商中也有一半位于江苏、浙江邻 近省份。产业集聚为定制化生产铺平了道路,又能优化产业组织结 构。 第二,用产业集聚理论指导区域经济分工。在工业化初期,区 域经济分工基本上遵循产业垂直分工的原则,即经济较发达、区位 条件较好的地区( 如沿海、沿江、中心城市等) 以高附加值的下游产 业为主,而欠发达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