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无律则一元论与心理因果性.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无律则一元论与心理因果性.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无律则一元论与心理因果性.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无律则一元论与心理因果性.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无律则一元论与心理因果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重憩顿 日期:z 护7 年争月夕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魏颍 、 导师酶岛商忙 日期: 中月i f 日 1 无律则一元论与心理因果性 专业:外国哲学 硕士生:魏颖 指导教师:张志林 摘要 心一身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之一,这问题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时期,在近代 哲学中得到详细的讨论。2 0 世纪中期,心一身问题再次作为主流的哲学问题被 关注。自2 0 世纪6 0 年代末以来,心身问题上还原论的物理主义逐渐式微,非还 原论成为主流。其中美国哲学家唐纳德戴维森的心一身理论颇具代表性,他的 观点在心灵哲学的当代讨论中有重要影响。戴维森提出的无律则元论被认为是 一种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其所涉及的问题具有很大争议性。本文试图深入分析戴 维森的无律则一元论,并整理戴维森和他的批评者金在权的争论,在此基础上重 新审视心一身问题。戴维森的立论宗旨是:以心灵的无律则性作为自主行动的必 要条件,从而使得行动者的自由意志与物理世界的决定论相协调。无律则一元论 的要点是:一方面,心理事件就是物理事件( 本体论层面) ,另一方面,没有涉 及心理事件的严格律则( 描述层面) 。 论文第一部分集中分析无律则一元论的论证结构,认为戴维森和其批评者金 在权的争论集中在无律则一元论是否导致心理因果无效的问题。 论文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无律则一元沦所涉及的心理因果性和依随性等相关 概念及其关系,试图澄清批评者对戴维森的误解。 论文第三部分探究无律则一元论所引起的争论之根本原因,分析双方理论基 础之差异,彰显形而上学图景在解决心一身关系问题这一古老的哲学问题上的重 要意义。通过考察心一身问题中的一些基本概念,重新思考心理因果性问题。以 期对心一身问题的讨论给出更加清晰的说明。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无律则一元论可以成功达到其立论宗旨,不会导致心理 因果无效。戴维森关于心一身问题的理论给心灵哲学的当代讨论中提供了新的视 角。 关键词:无律则一元论,心理因果性,心理事件,物理事件 s 1t 1 3 z h a n gzhilinsudervlsor:hanr 1 1 1 n a b s t r a c t t h em i n d - b o d yp r o b l e mi so n eo ff u n d a m e n t a lp r o b l e m si np h i l o s o p h y i ts p r i n g s f r o ma n c i e n tg r e e kp h i l o s o p h ya n db ed i s c u s s e da tl e n g t hi nm o d e r np h i l o s o p h y a sa m a i n s t r e a mp r o b l e mi np h i l o s o p h y , t h em i n d b o d yp r o b l e mc a m ei n t oq u e s t i o na g a i n i nt h em i d d l ep e r i o do f2 0 t hc e n t u r y n o n r e d u c t i v ep h y s i c a l i s mr e p l a c e dr e d u c t i v e p h y s i c a l i s ma n db e c a m et h em a i ns t r e a mo fp h i l o s o p h yo fm i n ds i n c e19 6 0 s d o n a l d d a v i d s o n sa n o m a l o u sm o n i s m ,w h i c hi sv i e w e da san o n r e d u c t i v ep h y s i c a l i s m ,h a s b e e ne x t r e m e l y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f o rt h ei s s u e si tc o n c e r n e d d o n a l dd a v i d s o nr a i s e da m i n d - b o d yt h e o r yw h i c hi sa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v i e wi np h i l o s o p h yo fm i n d h i si d e ah a s h a dam a j o ri m p a c to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d i s c u s s i o n si np h i l o s o p h yo fm i n d i nt h i st h e s i s ia t t e m p tt oa n a l y z ed o n a l dd a v i d s o n sa n o m a l o u sm o n i s m ,a n d c l e a ru pt h ed e b a t eb e t w e e nd o n a l dd a v i d s o na n dh i sc r i t i cj a e g w o nk i m o nt h i s b a s i c1w i l lr e e x a m i n et h em i n d - b o d yp r o b l e m t h ea i mo fd o n a l dd a v i d s o n s a r g u m e n ti st h a tt h ea n o m a l i s mo fm e n t a li san e c e s s a r yc o n d i t i o nf o rv i e w i n ga c t i o n a sa u t o n o m o u s t h u si tc o u l dm a k ec o u n c i lb e t w e e nf r e e w i l lo faa g e n ta n d d e t e r m i n i s mo fp h y s i c a lw o r l d t h ek e yo fa n o m a l o u sm o n i s mi s :f o ro n et h i n g m e n t a le v e n t si sj u s tp h y s i c a le v e n t s ( o nt h eo n t o l o g i c a la s p e c t ) ,f o ra n o t h e rt h i n g , t h e r ea r en os t r i c tl a w sc o n c e r n i n gm e n t a le v e n t s ( o nt h ed e s c r i p ta s p e c t ) 乃ef i r s tp a r to ft h i st h e s i sf o c u so nt h ed e b a t eb e t w e e nd o n a l dd a v i d s o na n d j a e g w o nk i m 飞a t s a ti s s u eh e r ei sm e n t a lc a u s a t i o n t ob ee x a c t w h e t h e r a n o m a l o u sm o n i s mm a k e st h em e n t a lc a u s a l l yp o w e r l e s s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 1w i l li n s p e c tt h er o l eo fm e n t a lc a u s a t i o ni na n o m a l o u s m o n i s mt h e o r y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c o n c e p to fm e n t a lc a u s a t i o na n ds o m er e l a t e d c o n c e p t it r i e dt oe l a r i f ya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a n o m a l o u sm o n i s m i nt h et h i r dp a r t 1w i l la n a l y z e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r e a s o no ft h e i rd e b a t e t h e e v i d e n td i s t i n c t i o no ft h e i ra r g u m e n ti sd u et ot h ed i s t i n c to ft h e i ro n t o l o g i c a lv i e w t h e r e f o r ew ew i l lr e c o g n i z e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o n t o l o g i c a ls c h e m ei ns t u d i e so f m i n d b o d yp r o b l e m 1w i l lr e c o n s i d e rt h ep r o b l e mo fm e n t a lc a u s a t i o no nt h eb a s i so f d i s c u s s i n gs o m ef u n d a m e n t a lc o n c e p to fm i n d b o d yp r o b l e ma n dt r yt op r o p o s ea ! i i m o r ec l e a r l ye x p l a i no ni t 1w i l ld i s c u s st h ep i c t u r eo fm i n d b o d yw h i c hi si m p l i e db ya n o m a l o u sm o n i s m , t h e ni 虮,t od e f e n da n o m a l o u sm o n i s m t h e n1w i l lg i v e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a n o m a l o u s m o n i s md o e s n tm a k et h em e n t a lc a u s a l l yp o w e r l e s s d o n a l dd a v i d s o n a n o m a l o u sm o n i s ms u p p o r tan e wv i s i o nt oc o n t e m p o r a r y d i s c u s s i o n si np h i l o s o p h yo fm i n d k e yw o r d s :a n o m a l o u sm o n i s m ,m e n t a lc a u s a t i o n ,m e n t a le v e n t s ,p h y s i c a l i v 引言 第一章问题背景( 3 ) 第二章无律则一元论与心理因果性问题( 6 ) 2 1 无律则一元论中的心灵概念( 6 ) 2 2 无律则一元论:一种非还原物理主义( 7 ) 2 3 心理一物理无律则论与心理因果性问题( 1o ) 第三章心理因果性、非严格律则与依随性( 1 3 ) 3 1 事件与描述二分法( 1 3 ) 3 2 戴维森的事件本体论( 1 6 ) 3 3 非严格律则:描述心物关系的一种异律则概括( 17 ) 3 4 依随性与心理因果性( 2 0 ) 第四章心理因果性问题的根源( 2 4 ) 4 1 心一身问题的产生( 2 4 ) 4 2 物理因果闭合原理及“因果一解释排他性”问题( 2 5 ) 结语( 2 8 ) 参考文献( 3 1 ) 附录( 3 5 ) 后记( 4 5 ) v 引言 心一身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在古希腊哲学时期就己提到,近 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使得这一问题得到详细的讨论,出现了实体二元论、属性二 元论、平行论等心一身关系理论,但最终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2 0 世纪中 期,心一身问题作为主流的哲学问题再次被关注。在语言哲学发展的内部压力, 以及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语言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的推动之下,心 灵哲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这一背景下的心一身关系问题研究,大都 摒弃二元论的立场,物理主义一元论( 各种形式的) 主张本体论上只有物理的事 物或事件,因其本体论上的简洁性而成为主流立场。其著名版本是心物还原论, 即,主张心理事物或事件可以还原为物理事物或事件,2 0 世纪6 0 年代后期,心 灵哲学中的还原物理主义开始衰落。其衰落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压力:一个是美 国哲学家唐纳德戴维森的“无律则一元论”,一个是由帕特南最早提出的基于 “多重可实现性”现象的论证。 戴维森的无律则一元论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心一身理论,他的观点在心灵哲 学的当代讨论中有重要影响。这一理论可以说是对康德所提出的关于自由意志与 决定论的关系问题的响应,其立论宗旨是:以心灵的无律则性作为自主行动的必 要条件,从而试图调和人作为自主的行动者与作为因果决定论的物理世界一员之 间的矛盾。 无律则一元论的要点是,一方面,心理事件就是物理事件( 一元论) ;另一 方面,没有严格的心理物理律则,心理概念或属性不能还原成物理概念或属性( 心 灵的无律则论) 。作为一种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心一身理论,无律则一元论所涉及 的问题具有很大争议性,集中体现为心理因果性问题。无律则一元论的主要批评 者之一金在权认为,心灵无律则会导致心理因果无效,甚至导致心灵的消去论, 这样一来无律则一元论就无法达到其立论宗旨。 本论文试图深入分析戴维森的无律则一元论,并整理戴维森和金在权围绕心 理因果性问题展开的争论,澄清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误解,在此基础上,试图为 戴维森的无律则一元论辩护。然后从心一身问题产生的根源切入,考察双方立论 根基的差异,重申形而上学图景在解决心一身问题上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重 新审视心一身问题,以期为这一问题的讨论提供更为清晰的说明。 2 第一章问题背景及研究思路 戴维森无律则一元论的提出有三重背景: 第一,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无律则一元论是对康德问题的响应。戴维森指 出,心理事件诸如感觉、记忆、决定、行动抵制被纳入物理理论的因果律则之网, 而同时心理事件在物理世界中有因果作用。如果设想因果决定论蕴含了受控于律 则之网,而自由需要逃脱律则之网,那么自由与因果决定论的协调就是这个问题 的一个特别案例。1 他的目标是要调和心理事件的因果依赖和心理事件的无律则 性这两个事实之间看似矛盾的关系。康德哲学的目标之一是调和关于世界的决定 论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紧张关系,戴维森认为他要解决的难题和康德问题联系 紧密。 第二,就戴维森所处时期来说,无律则一元论是当时心灵哲学领域反对还原 物理主义的先锋。如金在权所说,还原物理主义衰落来自两方面的压力,其中之 一就是戴维森的无律则一元论。2 戴维森否认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之间存在严格 的律则,隔断了将心理事件还原为物理事件的道路,对心灵哲学的当代讨论有重 要影响。 第三,就戴维森自己的哲学体系来说,无律则一元论是其行动哲学的基础。 行动的概念建立在心理事件( 意图或欲望) 对物理事件( 身体动作) 的因果作用 上。心灵无律则性意味着心灵不能被还原为物理的东西,不受物理世界因果决定 论的约束,这就使得自由意志成为可能,为自主行动提供必要条件,奠定了行动 哲学的基础。 1 d o n a l dd a v i d s o n 。“m e n t a le v e n t s ,i nd d a v i d s o n ,e s s a y so na c t i o n sa n de v e n t s o x f o r d :c l a r e n d o np r e s s , 1 9 8 0 ,p 2 0 7 需要说i ! j j 的足,由于戴维森思考的深度和行文风格的独特,都给理解其思想带来一定困难,我对j e 英文文 献的阅读和翻译,参考了以下中文译本中的部分译文( 以下不佴赘述) : 荧 店纳德栽维森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戴维森哲学文选牟博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3 美 唐纳德戴维森真理、意义与方法一戴维森哲学文选牟博选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8 荚 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牟博、江怡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7 2j a e g w o n k i m ,”t h em y t ho f n o n r e d u c t i v em a t e r i a l i s m ”,p r o c e e d i n g so f t h ea m e r i c a n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 ,6 3 :3 3 3 简而言之,无律则一元论的立论宗旨是,以心灵的无律则性作为自由意志的 必要条件,调和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间的矛盾。3 其任务是在一个本质上是物理 的世界里,为心灵寻找合适的位置。 按照物理主义的共识,时一空世界是整个的世界,这个世界本质上是物理的, 在时空世界里,除了物质性的微粒或场及其复杂的聚合体或衍生物以外别无其 他。这些物理实体有不同的物理属性质量、运动、能量、电流、温度、弹性, 诸如此类它们的运转与物理律则一致。给这个物质世界以结构的是因果关 系。世界上所有的因果关系都是被基本的物理定律所决定的;一旦时空中物质实 体的分布和制约它们运转的律则固定了,整个世界的因果结构也就固定了。如我 们将看到的,似乎戴维森接受这样一种观点。但是在这样一个严格的物理世界里 心灵如何安置? 还原物理主义的回答简洁明了:心灵在本质上可以还原为物理的 东西。但是非还原物理主义认为,第一,尽管世界上所有的实体和事件都是物理 的,其中一些能够而且确实具有非物理的属性和特征。在物理学理论中找不到意 义、思想、以及意识经验的定性的特征,并且,它们不能被还原为物理属性。第 二,尽管心理属性不能被还原为物理属性,它们却依随于物理属性。4 戴维森的 无律则一元论可以说是一种非还原物理主义。 金在权认为,无律则一元论不能达到其立论宗旨。无律则一元论的关键在于, 以心灵无律则论作为反对还原论的理由。然而,金在权对此提出质疑,他的批评 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第一,无律则一元论会导致心灵没有因果效力;第二,无 律则一元论能否达到反还原论的目的,值得商榷。 按照金在权的说法,如果心灵没有因果效力,也就是说,对物理世界不起作 用,甚至可以从形而上学图景中消去,那么,戴维森行动哲学的基础就被破坏了, 因而无律则一元论的合理性就面临威胁。如金在权所说,在戴维森的理论中,“理 由作为原因来解释行动。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可以推出行动者是可能的当 且仅当心理因果性是可能的。 5 戴维森对此作出回应,认为金在权的批评是基于对无律则一元论的误解。双 方围绕无律则一元论会不会导致心理因果无效这个问题展开一系列争论。接下来 3 d o n a l dd a v i d s o n ,“m e n t a le v e n t s ”,i nd d a v i d s o n ,e s s a y so na c t i o n sa n de v e n t s o x f o r d :c l a r e n d o np r e s s , 1 9 8 0 , p 2 0 7 4 j a e g w o nk i m ,“p h i l o s o p h yo fm i n da n dp s y c h o l o g y ”,e d i t e db yk i r kl u d w i g ,d o n a l dd a v i d s o n ,c a m b r i d g e , u k ;n e wy o r k ,u s a :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2 0 0 3 ,p p1 i3 i14 j a e g w o nk i m ,p h i l o s o p h yo f m i n d ,b o u l d e r ,c o l o :w e s t v i e wp r e s s ,1 9 9 6 ,p 1 2 7 4 我将分析戴维森的无律则一元论的论证结构,并以心理因果性问题为线索整理戴 维森和金在权的争论,分析心理因果性和严格律则、依随性等相关概念及其之间 的关系,考察心理因果性概念在戴维森的无律则一元论中的地位,以期正确理解 戴维森的思想。先从对无律则一元论的分析入手。 5 第二章无律则一元论与心理因果性问题 2 1 无律则一元论中的心灵概念 无律则一元论的核心主张是“心灵的无律则论”,即,不存在可以预测和解 释心理事件的严格律则。戴维森的理论中“心灵”关涉到什么,需要澄清一下。 关于心灵( m i n d t h em e n t a l ) 本质的研究,当代心灵哲学集中关注的是意向 性( i n t e n t i o n a l i t y ) 问题和感受特质( q u a l i a ) 问题两大领域。前者指的是命题态 度,如信念、欲望和意向通常叫做“意向性的”或“内容承载”状态,后者 即感觉和其它质的或现象的状态。 戴维森的兴趣集中在前一个领域。他在心理事件中提到:“心理事件的 显著特征并不在于它是私人的、主观的或非物质的,而在于它展示了布伦塔诺所 谓的意向性。 6 戴维森似乎也并未将感受性质排除到心理事件之外,但是他主要关注的是心 灵的意向性的维度,即他所说的“命题态度”。这一点也展示在他的彻底解释、 信念与意义关系、行动的信念一欲望等理论中。戴维森感兴趣的是这样的事实: 我们的信念、欲望、思想及意图,不受制于严格的律则,不能像物理事件那样( 以 物理事件的方式) 被解释和预测。他将这些意向的状态作为构成我们言说、认知、 意向性和行动的基础。 “心理事件 和“物理事件”是无律则一元论的两个核心概念。戴维森试图 这样定义:我们可以将相信、意图、欲望、希望、知道、感知、注意、记忆等表 达命题态度的动词称作心理动词。让我们把形如“作为m 的那个事件”的摹状词 称为心理摹状词,把形如“事件x 是m ”的开语句称作心理开语句,当且仅当替 换“m ”的表达式实质上至少包含一个心理动词。现在我们可以说:一个事件是 心理的,当且仅当它有一个心理摹状词或( 在摹状词算子不是初始词的情况下) 6 d o n a l dd a v i d s o n ,“m e n t a le v e n t s ,i nd d a v i d s o n ,e s s a y so ra c t i o n sa n de v e n t s o x f o r d :c l a r e n d o np r e s s , 1 9 8 0 ,p 2 i 1 6 存在一个仅对那个事件成立的心理开语句。物理事件是那些由实质上仅包含物理 词汇的摹状词或开语句所辨别出的事件。7 因此,心理事件,就是能够用相信、打算、希望、知道等表达命题态度的词 汇来描述的事件。心灵在戴维森这里不是一种实体,而是命题态度的集合,或者 说,是心理事件的域。 2 2 无律则一元论:一种非还原物理主义 无律则一元论的要点是,一方面,一切事件都是物理事件( 一元论) :另一 方面,没有严格的心理物理律则,心理概念不能还原成物理概念( 心灵的无律则 论) 。 也就是说,在本体论意义上只有一种事件,就是物理事件,在描述的意义上 才有心理事件。从描述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事件只可以用纯物理的词汇来描述, 它就是物理的;如果它既可以用物理词汇也可以用心理词汇来描述,它就是心理 的。 戴维森是从三个原理推出无律则一元论的: p l 因果相互作用原理( 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 c a u s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 至少有一些心理事 件因果地互动于物理事件; p 2 因果性的律则特征原理( 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t h en o m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o f c a u s a l i t y ) :有因果性的地方,必定有一个律则,即,作为原因和结果而相连的 事件,归入严格的决定论的律则;。 p 3 心灵的无律则性( t h e a n o m a l i s mo f t h em e n t a l ) 不存在预言和解释心理事 件的严格的决定论的律则。9 7 d o n a l dd a v i d s o n ,m e n t a le v e n t s ”,i nd d a v i d s o n ,e s s a y so na c a o n sa n de v e n t s o x f o r d :c l a r e n d o np r e s s , 1 9 8 0 ,p 2 1 1 8 在戴维森后来所作的学术自述中对这一原理的表述应该更少歧义: d o n a l dd a v i d s o n ,“m e n t a le v e n t s ”,i nd d a v i d s o n ,e s s a y so na c t i o n sa n de v e n t s o x f o r d :c l a r e n d o np r e s s , 1 9 8 0 ,p 2 0 8 另,在“t h i n k i n gc a u s e s ”中有三个原理的简化版论述:( 1 ) 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有因果关联;( 2 ) 单个 的因果关系由严格律则支持;( 3 ) 没有严格的心理一物理律则。见d o n a l dd a v i d s o n , t h i n k i n gc a u s e s , e d i t e db yj o h nh e f ta n da l 仔e dm e l e ,m e n t a lc a u s a t i o n ,o x f o r d :c l a r e n d o np r e s s ,19 9 3 ,p 3 7 这三个原理,独立地看,似乎都可以接受。我们会很自然地认为,从p l 与 p 2 可以推导出,有些心理事件是可以用严格律则来加以预测或解释的;而这样的 结论似乎与p 3 冲突。也就是说,这三条原理合起来看,是相互矛盾的。 然而,戴维森认为这三个原理并不相互矛盾。他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要提 出一种心物同一论的观点,用它来显示上述三个原理并不相互冲突。 首先,p i 强调至少有一些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因果相关,这在我们看来是不 争的事实。加上p 3 就可以推论出,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之间这种因果关系不可 能由所谓的心理一物理律则来刻画; p 2 则断言,每个真的单称因果陈述都是由一个严格的律则所支持,这个律则 把作为原因和作为结果而提到的那类事件联系起来。戴维森对此有一个补充说 明,即,这样的严格律则只能出现在物理学领域。因为物理理论有可能提供一种 封闭的全面理论,它确保对每一个物理事件都作出唯一的标准化描述,这种描述 是用一种经得起规律性检验的词句来表达的。 关于p 3 ,心灵的无律则论,可以分为两个子论题:第一,不存在将心理事 件和心理事件连接起来的严格律则;第二,不存在将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连接起 来的严格律则。第二个子论题是戴维森更为重视的,可以称之为“心理物理无 律则论”,它是戴维森反还原论论证的支持。 第一个子论题的论证简单地说是这样的:严格的决定论的律则只能出现在闭 合理论中,而心理领域是非闭合的,所以,不存在预言和解释心理事件的严格的 决定论的律则。 对非闭合的理解涉及信念外部论。外部论主张,心理内容至少部分取决于外 在于心灵的因素,也就是说,心理事件的个体化条件涉及心理领域之外的东西, 所以,心理领域在概念上是不闭合的。 第二个子论题的论证是基于我们对心理图式和物理图式作出的根本不同的 承诺。 物理实在的一个特征是:物理变化能由那些把这个变化与其他从物理上描述 的变化和条件联系起来的规律作出说明。而心理实在的一个特征是:对心理现象 进行归属必须对那种关于个人的理智、信念和意向的背景负责。 对心理实在的理解涉及信念整体论:我们关于思想和行为及其关系的理解涉 及广泛的背景知识,以致无法相信那些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确切而普遍的陈述。 信念和愿望造成仅仅由不加限制的进一步的信念、愿望、态度、倾向来等修正和 调停的行为。显然,这种心理领域的整体论既暗示心理事物的自律又暗示心理事 物的无律则性。我们无法根据一个人的言语行为、他的选择或其他逻辑符号( 无 论它们多么清楚明白) 来逐个地把信念归诸那个人,因为只有当特定的信念与其 它信念,与偏爱、意向、恐惧、期望等等融贯一致时,我们才能了解那些特定信 念的意义。要之,每一个信念与其它信念的联系构成的整体是信念个体化的条件 1 0 。因此,我们用来描述心理事件的概念与我们用来描述物理事件的概念存在很 大差别,排除了严格的心理物理律则的存在。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两点启示:第一,p 2 主张物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例示 严格律则,因而,物理事件可以被严格律则所预测和解释。p 3 断言心理事件不能 被严格律则所预测和解释。p 3 排除了两种还原论:一种是用物理词语对心理谓词 做明确定义,从而把心理的东西还原为物理的东西( 有几种行为主义建议采用这 种方案) ,一种是由把心理性质和物理性质连接起来的严格的桥接定律来还原。 这两条合起来,就可以认为,心理概念不能还原为物理概念。 第二,从p l 和p 3 可以推导出,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之间这种因果关系不 可能由所谓的心理一物理律则来刻画;加上p 2 ,我们就可以认为,心理事件与 物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以一种适当的物理语言来描述,是可以例示一个 严格律则的。而这就要求心理事件可以有一个物理描述。所以,按因果方式与物 理事件相联系的每一个心理事件都是物理事件。 无律则一元论的主张恰好满足了这两点,在“t h i n k i n gc a u s e s 一文中,戴 维森对无律则一元论作出这样一个简洁的说明:“无律则一元论主张心灵实体( 个 别的时空约束的客体和事件) 是物理实体,心理概念不能被定义或自然律则还原 为物理概念。总的立场是,支持本体论上的还原,反对概念上的还原。 眨 坚持心灵的无律则性,在此基础上反对还原论,是无律则一元论的独到之处, 也是引起争论之处。戴维森用心理一物理无律则来作为反对还原论的基础,他的 思路是:无律则一元论的提出,以心灵的无律则性作为自由意志的必要条件,调 1 0 d o n a l dd a v i d s o n ,“m e n t a le v e n t s ,i nd d a v i d s o n ,e s s a y so na c t i o n sa n de v e n t s o x f o r d :c l a r e n d o np r e s s , 19 8 0 ,p p 2 5 5 2 5 8 1 1 欧阳康主编当代英美著名哲学家学术自述北京:人民f ;版社,2 0 0 5 ,第7 8 页。 1 2 d o n a l dd a v i d s o n ,t h i n k i n gc a u s e s ,e d i t e db yj o h nh e l la n da l f r e dm e l e ,m e n t a lc a u s a t i o n ,o x f o r d : c l a r e n d o np r e s s ,19 9 3 ,p 3 9 和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戴维森认为心物还原的必要条件是严格律则,所以, 如果不存在涉及心理事件的严格律则,也就不存在心物桥接律,从而就不会有从 心理属性概念到物理属性概念的还原。1 3 这样就表明心灵具有不同于物理世界 的独特性,不受制于物理世界的因果决定论,以此调和了人作为自主的行动者与 作为因果决定论的物理世界一员之问的矛盾。 会在权总结了非还原物理主义一般都会承认的三个主张: 1 、本体论上的物理主义:世界上只有物质的事物和事件。 2 、属性二元论:物理事物和事件可以而且其中一些确实具有非物 理的属性和特征。 3 、依随性:事物或事件的非物理属性整个地( w h o l l y ) 被其物理属性所决定。 ( 因此,任何两个物理上无法区别的事件简单地来说也就是无法区别的。) h 金在权认为,无律则一元论是接受这三个主张的,而其区别于其它非还原物 理主义的显著之处在于主张心灵的无律则性。然而,心灵的无律则性导致心理因 果无效,进而,无律则一元论的诸前提是不一致的。 2 3 心理一物理无律则论与心理因果性问题 心灵无律则论是戴维森反对还原论的根据,而在金在权看来它会导致心理因 果无效,甚至使无律则一元论倒向副现象论或者消去论。 金在权的推论是这样的: 首先,心理事件就是物理事件。如戴维森所说,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处在因 果关系中。但是,因果关系必须靠律则支持;即个体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必须例 示合乎律则的规律性。既然没有关于心理的律则无论是心理物理的还是纯 粹心理的,那么,任何包括心理事件的因果关系必须例示一个物理律则。据此, 我们可以推出,心理事件有一个物理描述,或者归入物理事件种类。由此还可进 一步推知,这个心理事件就是物理事件。 “关于还原的假设是:一个理论向另一个理论的还原需要从这些还原者中推导出还原理论的律则,并且, 冈为这些是可能的,第一个理论与第二二个理论的词项必须以“桥接原则“恰当地相连。并且桥接律必须或 者作为定义被概念地确保,或者表达经验的类律则相关性( 桥接律或理论同一性) 。见j a e g w o nk i m ,“t h e m y t ho f n o n r e d u c t i v em a t e r i a l i s m ,p r o c e e d i n g so f t h e a m e r i c a n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 ,6 3 :3 4 ”j a e g w o nk i m ,p h i l o s o p h yo fm i n da n dp s y c h o l o g y ”,e d i t e db yk i r kl u d w i g ,d o n a l dd a v i d s o n ,c a m b r i d g e , u k ;n e wy o r k ,u s a :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2 0 0 3 ,p l14 1 0 然后,加上一个假设每一个事件至少处在一个因果关系之中,我们就可 以推出,所有事件都是物理事件。( 这个假设似乎完全没问题,因为不存在既不 是原因也不是结果的事件。如果存在任何这样的事件,就很难说它们的存在如何 被我们知道。) 由此,金在权得出:想象一个戴维森所描绘的事件宇宙:所有这些事件都是 物理事件,并且其中一些也是心理事件。这就是说,所有事件具有物理属性,并 且其中一些具有心理属性。 戴维森的形而上学认为个体事件是时空中的殊相。这些事件的主要结构是因 果结构,连接事件的因果关系网络是给这个事件宇宙以可理解的结构的东西。然 而,如此一来,似乎心性( m e n t a l i t y ) 在其中什么角色也没有。在无律则一元论 中,事件是原因或结果仅仅是因为他们例示物理律则,而这意味着一个事件的心 理属性不起因果作用。即,心性( 心灵、心理事件) 对物理世界没有因果效力。 1 5 这就是“心理因果性 问题。 进而,金在权认为,既不是原因也不是结果的事件,无法被我们知道,于是 可以认为它不存在。这样,无律则一元论似乎和消去论没有实质区别了。在这种 情况下,无律则一元论甚至还不如副现象论。副现象论认为心理现象是复杂物理 系统的副产品,虽然心灵不能导致什么结果,但起码承诺了它的本体论地位。而 无律则一元论走到这一步,它的心一身图景里已经没有心理事件的地位了。本意 是强调心灵的独特性,却走向了消去心灵的道路。 金在权对戴维森的批评可以整理成如下论证: ( 1 ) 单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必须例示合乎律则的规律性。 ( 2 ) 不存在严格的心理物理律则。 因此 ( 3 ) 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没有因果关系。 这个论证是形式有效的,如果前提正确,则这个推论成立,按照金在权的说 法,依此论证,心灵就被排除出无律则一元论的心一身图景了。因此,人的自主 行动的必要条件就无从谈起,戴维森的立论宗旨就无法达到了。另外,前提( 2 ) ”j a e g w o nk i m t h em y t ho f n o n r e d u c t i v em a t e r i a l i s m ”p r o c e e d i n g s 西c h ea m e r i c a n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 6 3 :3 4 是心灵无律则论的子论题。前提( 1 ) 是金在权对因果性的律则特征论题的理解, 涉及因果性与律则的关系问题。这就相当于说,金在权从戴维森的p 2 和p 3 推导 出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没有因果关系,而这个结论与p l 矛盾。也就是说,无律 则一元论的三个前提不一致。 面对上述批判,为了维护其立论宗旨,戴维森必须慎重处理心理因果性问题。 实际上,戴维森认为,无律则一元论不会造成心理因果无效。应对心理因果 性问题的挑战,他的方案可以概括为:一个立场,两个策略。始终峰持的立场是 事件与描述二分,即严格区分单个事件和事件类型,区分因果关系和因果律则; 采取的两个策略是,用非严格律则和依随性作为无律则一元论的补充。 1 2 第三章心理因果性、非严格律则与依随性 面对金在权( 以及其他批评者) 对无律则一元论的批评,戴维森指出,他们 都没有注意到他反复强调的事件与描述二分这一立场。他认为,在关于a m ( 无 律则元论) 、a m + p ( 无律则一元论+ 前提) 、s ( 依随性) 的讨论中有如此多混 淆和坏论证? 主要原因是人们发现在理解事件时难于保持类型和个例的区别。这 使得很容易将单个因果关系混同于因果律。并招致忽视了解释一个事件和仅仅陈 述一个因果关系之间的差异。当然,评论a m + p 的人不能不注意a m + p 的论证 有赖于个体事件与事件类型的区分。但是这区分仍然被证明是易于被忽略的。埴 3 1 事件与描述二分法 无律则一元论的原理二因果性的律则特征原理很容易被理解为:承认单 个事件之间发生因果作用,就必须承认具有因果角色的事件被严格规律所蕴涵。 这样一来,不存在可以解释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关系的严格律则,就必然导致否 认单个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之间有因果关系。金在权j 下是这样认为的。 戴维森指出:“金在权让我们记住的是在无律则一元论中,事件只有在 其例示律则时才有因果关系。这并不是我所主张的任何东西。”1 7 回顾因果性的律 则特征原理:有因果性的地方,必定有一个律则,即,作为原因和结果而相连的 事件,归入严格的决定论的律则伯。 戴维森对这个原理的解释是认为:“因果性的律则特征必须谨慎地理解:当 事件作为原因和结果而相连,它们具有例示一个律则的描述表达式。但并不是说 ”d o n a l dd a v i d s o n ,“t h i n k i n gc a u s e s ,e d i t e db yj o h nh e i la n da l f r e dm e l e , m e n t a lc a u s a t i o n ,o x f o r d : c l a r e n d o np r e s s ,19 9 3 ,pl5 1 7 同上,p 6 1 8 d o n a l dd a v i d s o n , m e n t a le v e n t s ,i nd d a v i d s o n ,e s s a y s0 1 1a c t i o n sa n de v e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