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主导产业的发展 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主导产业的发展历经萌芽,成熟以及衰退三个阶段。在主导 产业成熟化之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难以估计的贡献。因此,科学合理地选择 主导产业对某一区域战略性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核心 力量,其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在整个经济中将起关键作用和产生重大的连锁效应。 本文第一部分从主导产业和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了主导产 业的特点和重要性。在第二部分,对湖北省经济现状和集群进行分析。第三部分, 通过建立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湖北省现有产业进行综合评价。在指标的选取过程 中,遵循了主导产业的阶段性特点。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统一评级。在符合湖北省省情的前提下,湖北省现阶段应重点发展的产业为:交通 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仪器 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印刷业 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结尾部分在借鉴发达国家主导产业选择经验的前提下,提出有 利于我省主导产业发展战略的几项建议。 关键词: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选择 主成分分析法 ii abstract looking back 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leading industries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back of economic prosperity.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leading industries, the leading industries in m aturity greatly help the economic to grow. therefore,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hoosing of leading industr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strength of rise of central china, hubei province s choice of leading industries will play a key role and have a significant knock- on effec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basic concepts of leading industries and leading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econd part,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of hubei province will be analyzed. via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indicators of hubei province, the paper trie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existing industries. in the selection process of indicators, it foll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ading industries. throug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indicators, we choose several industries of hubei province.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we try to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make some useful proposals. key words: leading industries leading industry choo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1 引 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近年来,主导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区域内中 小企业不再仅凭自身力量参与市场竞争,而更多地组成特色产业集群,以整体的形 式参与到激烈的竞争中去。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 还包括区域经济内产业结构的有序优化和升级。而产业结构的有序优化升级伴随而 生的,就是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不一定是现时的支柱产业,但一定是 将来的支柱产业。对主导产业的正确把握有利于区域经济结构高级化的发展,并且 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现阶段,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受到较 为严重的影响,面临严峻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压力。中部崛起的呼声愈发高昂。 作为中部崛起的主要力量,湖北省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引导措施来调整产业结构, 旨在于选择正确的主导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湖北省经委在 2006 年推出了“关于促进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 其目的在于加快我省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实力。在该意见中, 省经委提出了一批予以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名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以市场 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和品牌优势, 促进产业聚集和产业链的延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各具特色,在全国或全省 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板块经济和产业集群” 。省经委对该类重点成长性产业集群的选择 条件为:具备一定基础,规模在全省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强,装备和工艺先进,产品在全国或全省占有较大份额,拥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集群内企业相对聚集,上下游产品形成链接,产业能够实行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展前景好,发展速度快,科技水平和产业规模在同行业中 保持领先地位。 2007 年底,湖北省人民政府在“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文件中,继续 2 注重对重点成长型产业的培育,充分发挥区域竞争优势,以达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 构优化的目的。2008 年,湖北省经委印发了“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管理试行 办法的通知” ,其中对重点成长型产业的要求为:规模较大;特色鲜明;集中度高; 竞争力强;成长性好。该文件还规定了对这些产业集群的考核标准,定期进行资格 审查,促进已获得该资格认定的产业的持续发展。有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发展过 程中离不开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因此,有选择性地培育主导产业,对湖北省整 体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本文旨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较为合理的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对湖北 省现有产业进行筛选,通过综合赋值来得到应予重视的产业类别。经过合理论证, 提出湖北省现阶段应重点发展和培育的主导产业。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主导产业理论研究 有关主导产业的界定,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 。他提出的理论是,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总量的变化过程,而是部门的变 动过程。简单说,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主导部门,经济的兴衰变化来 自于这些主导部门的交替进行。在经济增长的阶段 (1960)一书中,罗斯托认为, 主导部门是一种促成经济转变的有力而必不可少的发动机,在这些部门中,创新或 利用新的有利可图或至今尚未开发资源的可能性,将造成很高的增长率并带动经济 中其他部门的扩张。主导部门的关键就在于这种扩散效应。罗斯托强调的是主导部 门的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因此主导部门的发展序列是不能被修改的,任何 社会都必须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我们想要培育的主导产业不 一定就是现在的支柱产业,而是具有远大发展前景,在将来的经济阶段中起支柱作 用的产业。 与罗斯托的主导部门有所区别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 (albert otto hirschman) 3 提出的战略产业。赫希曼指出,经济的增长应该是一种不平衡的增长。他强调了稀 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结构效应,并且指出,落后地区通过政策倾斜,培育相关主导 产业,形成特色产业群,从而达到不平衡的增长。在经济部分出现增长之后,通过 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来达到经济的飞跃式成长。这种不平衡发展理论与我 国国情较为相似。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出现东富西贫的局面,因此西部地区应采用 这种不平衡增长观念,将区域潜在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国内学者对于主导产业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江世银(2004)在区域产业结构 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一书中提出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的理论。他 认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也就是主导产业的选择过程。主导产业的变动,引 起区域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也就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赵波(2006)认为主导 产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而是一组产业。这些产业群可以是某一个特定的具体 产业,但更多表现为若干个相关的具体产业。 1.2.2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相关理论 根据主导部门理论,罗斯托提出了主导产业应从产业自身的扩散效应基准上去 进行衡量。主导产业应是拥有较高的扩散效应的那部分产业,不仅能发展自己,还 能对其他产业起到影响。他把主导产业的发展阶段划成五个部分,依次是起飞预备 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而赫希 曼基准是基于不平衡增长理论而来。他根据经济学里的投入产出的原理,认为对于 那些相对落后的地区,首先应当发展那些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选择标准 称为“关联度基准” ,包括前向关联系数和后向关联系数。 筱原三代平(shinohara, miyohei)在为日本进行产业结构规划的时候提出了筱 原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是反映收入变动对产品 需求的影响的指标。不同的产业拥有不同的需求收入弹性,即拥有不同的市场需求 容量。该数值越高,表明产业发展时能够占据更大的市场。而生产率上升基准反映 了不同产业生产率变动的问题。生产率上升基准越高,说明产业的技术进步越快, 该产业发展较好。在进行选择的时候,我们应该选取需求收入弹性高,并且生产率 4 上升率高的产业,因为这些产业往往拥有较大的潜在市场占有率和技术进步率。 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也对主导产业发展模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过密环境基准 和丰富劳动力基准。前者是有关产业耗能方面的标准,主要在强调产业的能源消耗 率。根据此原则,我们应该选取那些能够进行高效耗能,能够减少社会污染的产业, 特别是不能造成局部地区密集度过高的产业。而丰富劳动力基准是突出了对劳动者 的考虑,要求产业在提供合适的岗位的时候,还应该提升工作环境的舒适性和工作 内容的趣味性。这两条对于主导产业的要求已经不仅限于社会对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是表现了一个经济较发达区域对于自身发展的规划和建设。这对于我国未来的产 业发展模式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除了以上基准,国外学者还提出过其他一些基准,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短缺替 代弹性基准、高附加值基准、货币回笼基准、就业与节能基准、增长后劲基准、瓶 颈效应基准、边际储备率基准等等。 国内学者也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做过一系列研究,他们在借鉴国外经验 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符合中国现有国情的基准。九十年代初期的学界基本上以不 平衡增长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增长基准,替代基准等标准。本文主要的理论来源是 2000 年之后的学界理论。 刘克利(2003)提出,在选择主导产业的过程中,有五条原则应该遵守,分别 是:体现地区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产业科技含量高, 劳动生产率高,附加值高;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尽可能利用当地的有利因素。针 对以上原则,他采用了九个指标来进行测度,分别是:技术要素相对密集度,规模 效应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区位商,市场占有率, 就业吸纳率,输出诱发系数。郭克莎(2003)认为应该从产业的增长潜力、就业功 能、带动效应、生产率上升率、技术密集度、可持续发展性和国际比较等方面来进 行分析。 在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一文中,赵波(2006)提出主导产业选择 的基准应该基于主导产业的结构高级化功能和优势升级化功能。主导产业的本质特 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创新率或吸收创新率,二是高增长率,三是高带动 5 力。 赵玉林(2007)提出产业增长潜力基准、产业关联效应基准、产业技术进步基 准、区域比较优势基准、产业就业功能基准来进行主导产业的选择。 李玲(2008)在借鉴国内外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和经验的前提下,结合国 内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水平,提出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六个选择原则,分别是: 增长潜力原则,表现为产值比重和需求收入弹性。带动效应原则。产业内部以 及产业之间能形成广泛、密切的关联。主导产业通过关联作用和其他产业的传导作 用,带动周围产业的发展,形成广泛深入的连锁反馈反应。 所以带动能力愈强,主导产业 愈能通过积聚效应和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生产率上升率原则。生 产率上升率原则是指随着生产技术改进,某些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上升幅度大。它反映 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某种产业由投入成本高的产业成长为生产成本低、创造利润高的 产业。技术密集原则:技术密集程度不仅是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同时也是当今世界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主导产业的升级,离不开信息化的带动和为其提供技术支 持。比较优势原则:要选择具有发展比较优势的产业,即某产业的发展不仅在本省 各产业之间具有优势,而且在全国同一产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持续发展原则: 树立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既要考虑备选产业的就业功能,又要考虑产业的能源约 束,避免资源浪费和资源劣势。 郑江绥(2008)认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本质是政府对区域内资源进行引导, 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本质在于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 很强的价值创造能力,并且能够逐渐成长为未来经济的主导力量。作者指出,主导 产业的形成离不开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聚现象,但是成功的基本原因在于这些企 业应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就是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搜集国内外现有的与某一特 定研究领域相关的信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作系统的评判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本文 6 利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中外文资料,全面了解湖北省主导产业现状以便合理分析。 实证分析法:在广泛收集湖北省现有产业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主导产业竞争 力进行实证分析,寻找最适合湖北省的产业发展模式。 文章首先从理论综述出发,对主导产业的性质加以定义,结合罗斯托和赫希曼 对于主导产业的认识,如今对主导产业的定义多为一种带动型,扩散型的具有高增 长潜力的产业模式。国内有学者认为主导产业的变动也就是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的过程,这也是本文的写作背景。主导产业并不是一个静态的产业,而是一个不断 变化的产业,需要人为因素加以引导和培育。通过对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研究,根 据湖北省的情况进行挑选。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的对外依赖度较低,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 主要是依靠自身产业的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湖北省逐渐形成以钢铁、汽车、 机械、建材等现在工业为主的产业格局。数据显示,湖北省产业格局中,仍以第二 大产业为主。本文的产业数据选择就从湖北省工业产业中选取。在进行模型分析的 时候,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原理在于解释变量方差能够完全被主 成分缩解释,特别适用于实际数据观察中遇到的多种因素的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 法的降维处理,使得我们在数据分析上能够更加直接地发觉数据的真实信息,消除 相关性。其特点在于对数据的要求不高,只需要反映出主要信息的数据。 在对湖北省主导产业选择指标的挑选上,本文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该产业必 须已经形成或者即将形成一定产业规模,这是眼下经济形势的要求。该原则下我选 取了区位上、市场占有率和产业增长率作为测度指标;第二,该产业应该具有较高 的产业利润率,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该原则下选取了销售收入利润率;第 三,产业应当具有技术进步的特征,采用技术密集度来进行测量。第四,该产业应 当具做出较大的社会贡献,这里采用了就业吸纳率作为一个测量角度。第五,该原 则是一个非定量指标,那就是主导产业应结合当地情况进行调整,特别是注意某些 资源依赖性的产业,即使具有一定规模或者潜力,也不能作为准入标准。在数据选 取上,我们首先剔除掉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数据,选取的湖北省工业类别下的产业 数据,分类方法遵循2 0 0 2 年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数据来源为国有企业和非 7 国有企业中产品年销售量大于5 0 0 万的企业。在数据筛选过程中,由于投入研发的数 据部分缺失,我们从中剔除掉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 (绒)及其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其他采矿业这四个行业。数据来源是2 0 0 8 年版湖北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解释变量为区位商,市场占有率,产业 增长率,需求收入弹性,就业吸纳率,技术密集度,销售收入利润率。 分析软件为s p s s ,首先经过k m o 和b a r t l e t t 球型检验,虽然k m o 统计量反映出变 量之间的偏相关系不是太明显,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有一定的差异, 但是b a r t l e t t 球形检验结果很理想,显著性为0 . 0 0 0 ,表明各变量并非各自独立,可以进行主成分 分析。前五个变量的解释程度达到了9 0 % ,而特征值大于1 的因素是前三个因子。综 合考虑的话,本文将采用前四个因子作为公共因子。通过对四个主成分的提取,我 们可以列出解释变量和四个主成分因子之间的关系。从表3 . 7 可以看出因子1 主要解 释了区位商x 1 和市场占有率x 6 的变异,综合考虑,该因子可以称作为产业规模因子。 因子2 载荷较大的指标有:技术密集度x 3 ,产业增长率x 5 和需求收入弹性x 7 ,可以判 断该因子为市场需求因子。而因素3 主要解释了就业吸纳率x 2 包含的信息,体现了产 业带动的特征。因素4 主要解释了销售收入利润率x 4 包含的信息,可以作为产业利润 因子来解释。 最后,我们把主成分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综合评价中各主成分的权重,通过 数据处理,得出最后的综合评分。 根据原则五,还要进行一轮资源因素的挑选,根据湖北省天然数据表3 . 1 0 可以 看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橡胶制品业均为我省资源劣势产业,因此也剔除在外。 第二步是排除非完全市场竞争产业,即处于垄断或者占有国民经济命脉的一些产业, 即排除掉烟草制品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经过 两轮筛选,余下产业根据综合评分排序,前十名依次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仪器 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 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印刷业和记 录媒介的复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 第四部分对湖北省主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分析,主要在于产业中国 8 有成分比例过高,第三产业规模较小,产业投入对经济的增长带动作用不强,高新 技术含量较低,外向程度不高。外向程度不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经济的发展, 但也正是这种较低的出口依赖度使得湖北省在经济危机中仍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 率。这个问题虽然在短期内不明显,但是在长期发展中必定对经济造成一定制约。 文章最后一部分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经验,美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和主导产业 形成过程中,政府一直起着主要作用,通过对交通运输、财政金融体系、教育培训 等基础模块的战略支持,使得整个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这个经验告诉我们,政府 的政策支持并不仅限于对于主导产业本身,而是应该为整体产业的发展构建良好平 台,而主导产业应当能在这个良好的平台上发挥得更好。对于湖北省主导产业的选 择,从科技进步性来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均可作为自主创新的突 破点来进行培育。同时还可以从经济贡献率或者产业带动率上进行考虑。 对于湖北省如何发展主导产业,本文做了以下建议: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来 夯实湖北的产业基础,重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增加财政投入,注重基础条件的建 造,对主导产业略微倾斜;发挥区域特色,创新投资环境,有利于主导产业集群化 的发展。 1.4 论文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在广泛收集湖北省现有产业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主导产业 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通过选取合适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寻找湖北省当 下应当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本文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均来自于对湖北省现有情况的 综合考虑,有别于其他论文中的数理模型的构建。 9 2 湖北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湖北省产业发展概况 湖北省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南北交汇,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根据湖北 统计年鉴数据,我省现有 12 个省辖市、1 个自治州、24 个县级市、39 个县、38 个市辖区、1 个林区,人口 6031 万,常住人口 5710 万。省会武汉位于中国经济地理 的中心,区位优势明显,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全市现辖 13 个区,常住人口 858 万。 地区生产总值 0 1 0 0 0 2 0 0 0 3 0 0 0 4 0 0 0 5 0 0 0 6 0 0 0 7 0 0 0 8 0 0 0 9 0 0 0 1 0 0 0 0 1 9 5 2 1 9 5 7 1 9 6 5 1 9 7 5 1 9 7 7 1 9 7 9 1 9 8 1 1 9 8 3 1 9 8 5 1 9 8 7 1 9 8 9 1 9 9 1 1 9 9 3 1 9 9 5 1 9 9 7 1 9 9 9 2 0 0 1 2 0 0 3 2 0 0 5 2 0 0 7 年份 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 图 2.1 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走势图(1952- 2007) 数据来源: 2008 湖北统计年鉴 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中西部地区居 领先地位。2008 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 1 1 3 3 0 . 3 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4% 。其中: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 1780 亿元,增长 6.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 4963.61 亿元,增 长 16.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 4586.77 亿元,增长 12.4%。我省三大产业呈现逐年 增长的趋势,产业间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截止 2008 年底,已经连续五年保持两 位数的增长率。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4 年的 18.1:41.2:40.7 调整为15.743.840.5。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 8.2%,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长 12.8%,其他服 10 务业增长 15.8%。 据统计年鉴数据,湖北省近年来财政收入不断扩大,财力基础得到加强。2008 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85.94 亿元,比上年增长 8.7%。年末全省从业人员 3607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23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 1337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5 万人。 第二产业, 4 9 6 3 . 6 1 , 4 4 % 第一产业, 1 7 8 0 , 1 6 % 第三产业, 4 5 8 6 . 7 7 , 4 0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图 2.2 湖北省三大产业分布图(2007) 数据来源:湖北省统计局网站 (1)农业 湖北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2008 年全省 粮食产量 2227.23 万吨,比上年增产 41.79 万吨,增长 1.9%;棉花总产量 51.30 万吨, 减产 4.43 万吨,减 7.9%;油料产品 283.56 万吨,产量增加 28.81 万吨,增长 11.3%。 淡水产品产量 318.21 万吨。08 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6.0%,达到 1780.00 亿元。 (2)工业 湖北省的工业历经过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其中经济贡献较为 突出的是钢铁、汽车、机械、建材等行业。在湖北省内,东风、武钢等数家企业已 经在全国享有一定知名度,成为我省的主要品牌。湖北省可以说是一个中部的工业 强省,它是全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国内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最大的联 碱、农药和磷、盐化工及纤膏生产基地。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纱、布、钢、钢材、 汽车、发电量、烧碱、硫酸、化肥等均稳居全国前 10 位。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表 2.1) 11 表 2.1 2008 年末湖北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率 纱 万吨 126.11 6.6 布 亿 米 36.37 18.2 化 纤 万 吨 11.92 - 15.4 卷 烟 亿 支 1245.66 8.2 家用电冰箱 万 台 29.03 - 41.0 房间空调器 万 台 193.74 12.2 原 煤 万 吨 727.10 18.9 原 油 万 吨 83.92 - 1.9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1743.20 13.4 #水电 亿千瓦小时 1192.75 28.4 钢 万 吨 1991.47 9.6 钢 材 万 吨 2150.84 15.4 十种有色金属 万 吨 76.87 7.7 #铜 万 吨 27.10 6.2 水 泥 万 吨 6211.95 16.7 硫 酸 万 吨 527.00 13.0 纯 碱 万 吨 90.27 3.6 烧 碱 万 吨 47.57 7.5 化 肥(折 100%) 万 吨 589.85 6.5 发电设备 万千瓦 181.14 - 30.1 汽 车 万 辆 84.93 10.0 #轿 车 万 辆 31.71 - 4.9 移动电话机 万 部 367.53 4.4 数据来源:湖北省统计局网站 2008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 3842.3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 年增长 21.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 3842.33 亿元,增长 21.6%; 国有企业增加值 779.05 元,增长 15.9%;集体企业增加值 47.49 亿元,增长 14.0%; 12 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 24.52 亿元,增长 15.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 1969.52 亿元,增 长 24.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 812.16 亿元,增长 16.7%;其他经济类型 企业增加值 209.58 亿元,增长 32.8%。轻工业增加值 541.89 亿元,增长 13.7%;重 工业增加值 1466 亿元,增长 21.6%。轻重工业结构由 2004 年的 26:74 变为 29:71, 其中,轻工业增加值 1112.93亿元,增长 23.0%;重工业增加值为 2729.40 亿元,增 长 20.5%。 (3)第三产业 近年来,湖北省第三产业发展较快。2008 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 4075.28 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实现 661.90 亿元,增长 25.0%;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 712.1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5%;全年国内旅游人数 11678.26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15.2%;旅游业实现国内旅游收入 713.43 亿元,增长 17.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4.42 亿美元,增长 7.3%。 2008 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13574.95 亿元, 比年初增加 2363.36 亿元。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6800.41 亿元,增加 1309.87 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 余额 8752.01 亿元,比年初增加 1305.19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 3401.57 亿元, 增加 339.80 亿元;中长期贷款 5001.78 亿元,增加 834.03 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 4586.77 亿元,增长 12.4。 (4)比较分析 表 2.2 的数据可以说明这样一个趋势, 湖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较为稳 定的增长速度, 并且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下去。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最初的90.13 元增长到现今的 16206 元,增幅巨大。湖北省区域经济一直呈现较为良好的发展趋 势,我们为了保持这种趋势,势必需要找出下一阶段能够带领经济增长的产业加以 培育,以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 13 表 2.2 湖北省三大产业产值历年数据(1952- 2007) 年份 地区生 产总值 (亿元) 第一产业 (亿元) 第一产 业比重 % 第二产业 (亿元) 第二产 业比重 % 第三产业 (亿元) 第三产 业比重 % 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 (元) 1952 24.51 13.9 56.7 3.83 15.6 6.78 27.7 90.13 1955 34.05 18.14 53.3 7.45 21.9 8.46 24.8 117.88 1957 48.86 24.33 49.8 11.59 23.7 12.94 26.5 162.17 1962 52.13 29.3 56.2 10.63 20.4 12.2 23.4 161.47 1965 72.43 37.74 52.1 21.16 29.2 13.53 18.7 209.26 1970 88.15 44.41 50.4 26.9 30.5 16.84 19.1 221.78 1975 120.1 53.71 44.7 45.48 37.9 20.91 17.4 274.3 1976 114.64 57.87 50.5 34.48 30.1 22.29 19.4 258.35 1977 131.11 57.52 43.9 49.35 37.6 24.24 18.5 291.76 1978 151 61.11 40.5 63.71 42.2 26.18 17.3 332.03 1979 188.46 85.15 45.2 73.03 38.8 30.28 16.1 409.35 1980 199.38 71.22 35.7 91.67 46 36.49 18.3 427.98 1981 219.75 87 39.6 92.85 42.3 39.9 18.2 466.32 1982 241.55 101.73 42.1 94.97 39.3 44.85 18.6 506.33 1983 262.58 105.4 40.1 106.5 40.6 50.68 19.3 543.27 1984 328.22 126.36 38.5 136.5 41.6 65.36 19.9 670.97 1985 396.26 144.44 36.5 174.35 44 77.47 19.6 800.69 1986 442.04 163.61 37 187.96 42.5 90.47 20.5 881.61 1987 517.77 183.99 35.5 224.53 43.4 109.25 21.1 1018.42 1988 626.52 214.66 34.3 271.25 43.3 140.61 22.4 1215.93 1989 717.08 239.07 33.3 300.45 41.9 177.55 24.8 1373.22 1990 824.38 289.45 35.1 313.39 38 221.54 26.9 1541.17 1991 913.38 279.3 30.6 359.86 39.4 274.22 30 1668.03 1992 1088.39 303 27.8 444.61 40.9 340.78 31.3 1986.45 1993 1325.83 346.39 26.1 537.6 40.5 441.84 33.3 2360.53 1994 1700.92 501.44 29.5 657.63 38.7 541.84 31.9 2991.33 1995 2109.38 619.77 29.4 780.18 37 709.43 33.6 3671.41 1996 2499.77 716.34 28.7 923.68 37 859.75 34.4 4310.98 1997 2856.47 767.92 26.9 1071.86 37.5 1016.69 35.6 4883.8 1998 3114.02 778.22 25 1199.08 38.5 1136.71 36.5 5287.03 1999 3229.29 653.99 20.3 1314.44 40.7 1260.86 39 5452.46 2000 3545.39 662.3 18.7 1437.38 40.5 1445.71 40.8 6293.41 2001 3880.53 692.17 17.8 1574.4 40.6 1613.97 41.6 6866.99 2002 4212.82 707 16.8 1709.9 40.6 1795.93 42.6 7436.58 2003 4757.45 798.35 16.8 1956.02 41.1 2003.08 42.1 8378.01 2004 5633.24 1020.09 18.1 2320.6 41.2 2292.55 40.7 9897.64 2005 6520.14 1082.13 16.6 2810.01 43.1 2628 40.3 11431 2006 7581.32 1140.41 15 3365.08 44.4 3075.83 40.6 13296 2007 9230.68 1378 14.9 3966.68 43 3886 42.1 16206 数据来源: 2008 湖北统计年鉴 14 从图 2.3 可以看出,湖北省的三大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发生了不少变化。其中, 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其数值在近五年内趋于平稳。第二产业在 1952- 1983 年之间 变动剧烈,这与特殊的历史时期存在一定联系。1983 之后,第二产业比重呈现出稳 定的增长趋势,在近三年内,略微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在经历了小幅下降之后,增 势迅猛。1987 年改革开放之后,湖北省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陡然加快,并且一直保 持较高的增速。这表明湖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已渐渐取代第一产业,甚 至第二产业的地位。 从 1998 年开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逐渐保持平衡。但 占主导地位的依旧是第二产业工业。这表明工业一直占据湖北省经济结构的重要部 分,并且还将保持这个地位一段时间。 湖北省三大产业比重走势图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1 9 5 2 1 9 5 7 1 9 6 5 1 9 7 5 1 9 7 7 1 9 7 9 1 9 8 1 1 9 8 3 1 9 8 5 1 9 8 7 1 9 8 9 1 9 9 1 1 9 9 3 1 9 9 5 1 9 9 7 1 9 9 9 2 0 0 1 2 0 0 3 2 0 0 5 2 0 0 7 年份 百分比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图 2.3 湖北省三大产业比重走势图(1952- 2007) 数据来源: 2008 湖北统计年鉴 15 2.2 湖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2.2.1 非国有成分对工业产值贡献率较低 湖北省的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一直保持着 42%- 44%的比重,成为对湖北 省整体经理贡献最大的产业。而在第二产业中,国有企业的贡献率一直居高不下, 2007 年末,工业总产值中有 32%来自于国有企业的贡献。 而从湖北省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湖北省第二产业中排名前三的贡献产业为交 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 三大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又大多数为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立的各级国有企业。这些已经 发展出一定规模的国有企业,对湖北的经济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的发 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的弊端逐渐显现。此外,这三大产业主要是依赖于 前期的投入培养。而数十年的投入,这三大产业仍未形成较强的产业优势,在国内 的排名稍逊与其他晚发展地区。 另外,虽然湖北省是教育大省,科技大省,但从年鉴数据可以看出,高新技术 产业仍处于发展前期,对工业的贡献率仍逊于已有的支柱产业。老工业面临升级优 化的局面,而新生工业还未发展成熟来取而代之。湖北省目前的产业更替出现了一 定的障碍。 2.2.2 第三产业规模较小 从我省的经济数据来看来看, 我省人均 gdp 近千元, 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 但是,从产业结构比来看,工业化中期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一般为 1:4.5:4.5,而我 省仅为 1.5:4.3:4.2,还存在一定差距。我省现在仍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经济 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还需一定时间。 2008 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 4075.28 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实现661.90 亿 元,增长 25.0%;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 712.1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5%;全 年国内旅游人数 11678.26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15.2%;旅游业实现国内旅游收入 16 713.43 亿元,增长 17.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4.42 亿美元,增长 7.3%。 但从历年的增速可以看出,我省的第三产业正在平稳的增长;按照这样的增值 幅度,第三产业有望在八到十年的时间内成为我省的经济主导力量。 2.2.3 产业内高新技术含量较低 在湖北省经济构成中,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但是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虽然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利税总额的增长速度出现了大幅下跌 之后,一直增长缓慢。下降的原因来自于成本上升和竞争加剧。近几年工业产成品 的价格大幅提升,导致处于产业链下游的高新技术产业面临不小的成本增长压力, 虽然销售收入增加,但是无法冲抵成本增加的影响。有的企业甚至在销售收入增加 的情况下,出现亏损。 表 4.1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利税总额(亿元) 80.5 116.2 122.6 134.46 148.5 174.8 223.2 256.3 增长比% 44.3 5.5 9.7 10.4 17.7 27.7 14.8 数据来源: 2008 湖北统计年鉴 而高新技术产业内的市场竞争一向激烈。且不说来自于国外产品的压力,作为 中部科技强省的湖北,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落后了沿海城市和北京上海等城市一 段时间。因此,想要在高新产业上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湖北省一定要加大对高 新技术产业的侧重力度,通过不平衡增长来达到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目的。 高新产业的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制造业发展速度,但是在 2004 年时,湖北省黑色 金属冶炼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等行业的增速大 幅提升,远超高新产业的发展速度。但这不表明湖北省应以这类加工业和制造业为 支柱产业发展。因为工业化应当遵循一个过程,从加工制造业到高科技产业过渡。 在这个工程中,经济会因为各种社会原因发生一些波动。 只有当区域内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之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才会真的进行 17 优化升级,从以往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在工业化前期 时,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也许并未凸现出来,但是假以时日,高新技术产业必定成 为湖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 根据湖北省统计年鉴划分的高新技术产业中,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医药和机 电一体化中高新技术含量偏低。例如机电一体化中的主力军就是交通设备制造业, 其中就以神龙和东风为主。而在一些科技含量要求较高的产业内,例如电子信息产 业,我省的生产规模并不大,与广东、江苏等省份比起来,差距明显。 2.2.4 外向程度不高,出口总量小 湖北省地处中国中部地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速度较缓,经济的外向程度不高, 出口总量小。2007 年,湖北省实现工业总销售产值 9601.52 亿人民币,其中完成出 口交易额 817.38 亿美元(大约四千亿人民币)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主要原因在于湖北省企业的外向意识差,对外拓展不够。湖北省 2007 年的进 出口总额进展全国进出口总数的 0.68%,远远低于沿海城市平均水平。外商投资总额 为 27.66 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 3.31%。 我省现有大型企业的国际市场拓展能力较低,未能够形成较强的品牌效应和经 济实力,在国际市场上影响力不够。这与我省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有一定联系。由于 现有支柱产业的产品均以国内市场为主,因此这些产业无法在出口导向上起到作用。 出口品的层次较低,从出口交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买卖转让合同标准文本
- 中交一公局采购合同样本
- 修改供用电合同样本
- 土石方工程安全责任书
- 代建房屋租赁合同标准文本
- 2025二手车买卖合同
-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蚂蚁做操》教学设计
- 部编三下数学-第2课时《常用的面积单位》教案
- 企业自如合作合同样本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Triz版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大连理工大学
- 英语四级仔细阅读练习与答案解析
- 《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2021年版)》(8.5发布)
- 排水沟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 CAD教程CAD基础教程自学入门教程课件
- 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培训课件
- 停水停电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电商部运营助理月度绩效考核表
- DB61∕T 1230-2019 人民防空工程防护设备安装技术规程 第1部分:人防门
- 第12课送你一个书签
- 教学课件:《特种加工(第6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