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导论一、教学目的国际贸易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本章是本课程的导论和基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明确国际贸易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研究方法,提高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认识。二、教学要求明确国际贸易学的基本问题,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三、教学重点1、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国际贸易额、国际贸易量、贸易差额、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地理方向、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与地理方向等的概念;2、国际贸易分类依据及不同类型贸易特点;3、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基本研究方法;4、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四、教学难点1、国际贸易量的计算;2、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的区别。五、教学方式1、引入式:以国际贸易典型实例入手,引出什么是国际贸易及其重要性;2、点面式:重点与一般相结合;3、启发示和讨论式:对本课一些重点和难点,安排一些思考和讨论问题,以课堂讨论为主,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六、授课内容和课时安排(一)授课内容1导论1.1 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1.1 国际贸易及其影响1.1.2 国际贸易学及其研究对象1.1.3 国际贸易学的研究方法1.2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1.2.1 国际贸易的萌芽阶段1.2.2 国际贸易的创建阶段1.2.3 国际贸易的形成阶段1.2.4 国际贸易的深化阶段1.3国际贸易基本概念1.3.1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1.3.2 国际贸易的种类(二)课时安排课内学时:5课外学时:4七、思考与练习1、浏览媒体找出5条有关国际贸易的新闻,并分析它们对我国经济的影响。2、什么是均衡分析?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有什么区别?3、为什么说从地理大发现后才形成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4、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什么主要的区别?5、通过本章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八、讲义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国际贸易及其影响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当我们购买一台佳能复印机或一部索尼照像机、一盒富士胶卷或一瓶XO酒时,显然买的是外国货,这只是众多进口商品中的一小部分。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并没意识到自己所用的产品,或使用的产品的零部件是由国外生产的。例如,中国制造的西服用的是进口面料;联想公司的个人电脑诸多零部件是国外生产的;甚至想找一辆真正的国产汽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消费者,我们经常要和进口商品打交道,我们的媒体也经常报道各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包括我国与美国、欧盟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另外,跨国公司、国际银行、政府机构(如商业部)以及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所有这些岗位上的工作都需要对国际贸易有所研究。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无论是消费还是就业,国际贸易对我们的生活都产生重要影响。二、国际贸易学及其研究对象(一)国际贸易学的学科属性经济学范畴,不同于进出口实务。国际贸易学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及其分配问题,以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二)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1、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及各阶段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2、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3、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4、国际经济秩序。三、国际贸易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一切社会科学的方法。其各项原理同样适用于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一)基本原则1、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研究经济现象得出的理论要同历史发展的规律相一致,在逻辑上要形成前后一贯的理论体系,同时要与发展着的国际贸易历史辨证地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从国际贸易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国际贸易历史与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全面收集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不断发现新现象、新问题,检验和完善理论,注重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有关国际贸易理论一切有价值、科学的成分,防止僵化和片面。3、生产和交换辨证统一的原则一方面应坚持生产决定交换的原理,生产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坚持交换对生产的反作用(推动和阻碍),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主要研究方法1、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是经济学分析的一个基本的分析方法。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联系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再变化的状态,或指经济体系内各有关变量的变动都恰好相互抵消,没有引起经济变量发生变动的压力和力量时的状态。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只分析单个市场、单一商品、单一要素的价格或供求所达到的均衡。局部均衡分析都是以“其他情况不变”、“在既定条件下”的假设为基础的。在某些合理假设基础上,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明了,便于把握事物的某些关系,达到说明问题的目的。一般均衡分析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即所有市场的价格与供求变化,也称总均衡分析,即研究整个经济体系中各个市场、各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2、静态、比较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静态分析是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一特定时点、某一因素对过程的影响结果。静态分析一般把焦点集中在均衡的位置,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完全抽象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化的过程。比较静态分析是对变化的不同时点的一些既定结果的比较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只考察在静止状态时,假定固定不变的因素发生变化后所引起的新的均衡,是对两种既定自变量和各自相应的因变量的均衡值加以比较。动态分析是对事物变化过程以及变化中各个变量对过程影响进行分析。动态分析是引入了时间因素,从时间序列上考察经济活动从一种均衡状态变化到另一种均衡状态。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实证经济分析描述与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研究经济事物如何运行,探讨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强调客观性。规范经济分析以一定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准则,探讨经济事物和活动“应该是什么”,具有主观性。第二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贸易的萌芽阶段(15世纪前)国际贸易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属于历史范畴。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而发展。(一)标志三次社会大分工。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要形成国际贸易要在贸易产生的基础上,出现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国家。这些条件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程度低下,人类只能以劳动共同体的形式在氏族基础上共同采集、狩猎、捕鱼来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没有剩余产品,自然不存在贸易。人类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产生了氏族或部落之间偶然发生的物物交换。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从农业中分离出了手工业,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贸易逐渐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同时,贵金属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人类社会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进一步扩大。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阶段和国家,商品流通超出国界产生了国际贸易。(二)特点1、国际贸易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贸易在自然经济中的地位并不重要;2、国际贸易的原因主要是互通有无;3、各国之间、各洲之间的贸易还处于不连续不稳定的状态。二、国际贸易的创建阶段(15世纪末、16世纪初18世纪60年代)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到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这一阶段是国际贸易的创建阶段。(一)标志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引发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殖民扩张。(二)特点1、国际贸易已变成了以牟利为主的商业行为;2、国际贸易的原因主要是各国的自然资源和各自固有的生产技能的差异。贸易商品主要是本国特有的产品;3、贸易的主要方式是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三、国际贸易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二战)从18世纪60年代起至二战这一阶段是国际贸易的形成阶段。(一)标志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从1770年开始到1870年,主要发生于英国,以蒸汽机、纺纱机、织布机以及各行各业机械化为代表,其结果是机器体系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第二阶段约从1870到20世纪初,主要发生在德国和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以及钢铁、化工和交通运输业的革新为代表,其结果是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产业革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大大促进了交通运输和通讯业的发展,改善了运输和通讯条件,密切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3、推动了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单一农业经济向以“分工”为特征的工业经济的转变。(二)特点1、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并形成了一个由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欧美制成品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格局;2、国际贸易的基础已不仅仅是各国的天然资源。各国生产技术不同而产生的成本差异成为决定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3、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和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机器纺织品特别是棉纺织品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大宗出口产品;第二,大宗工业原料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第三,机器设备和金属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第四,农产品特别是谷物贸易大大增加。四、国际贸易的深化阶段(二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及非殖民化进程的开始,使国际贸易进入深化阶段。(一)标志 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合成材料、航天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的技术革命,其结果是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二)特点1、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加;2、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3、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4、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自由贸易区:包括欧洲自由贸易组织(EFTA),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南美共同市场(MERCOSUR),东南亚国家的自由贸易区(AFTA),东南非洲自由贸易区(COMESA)等。关税同盟、共同市场以及经济同盟:欧盟。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从1948年到1994年的46年中,关税总协定成员国共签订了124项区域性自由贸易协议,而从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到2000年的6年中,世贸组织已收到了100项成员国参加区域自由贸易的通知。第三节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一)含义国际贸易有传统形式和现代形式两种:传统形式一般指流通领域,由商品进出口构成。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现代形式包括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如跨国公司等。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日益发展,国际交流渗透到了社会各领域,进一步扩大和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和范围,而不仅仅表现在商品进出口方面。(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International Trade by Commodities)指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通常以各种商品在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一国的或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自然资源的禀赋等。现实中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出口中机器设备等制成品占最大比重,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则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三)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为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s),通常是用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的出口贸易额或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国际贸易地理方向表明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又称为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的货物和服务的去向和进口的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可以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四)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upon Foreign Trade)又称对外贸易系数。它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来表示。对外贸易依存度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讲,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受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资源拥有状况、对外经济政策和国内市场容量等因素的影响。二、国际贸易的种类国际贸易范围很广,为便于研究,我们可以根据某些特征将国际贸易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从货物移动方向分1、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将本国生产和服务输往他国市场销售。2、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将外国商品和服务输入本国市场销售。3、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贸易经过第三国国境,对第三国来讲,就是过境贸易。另外,有些商品可能往返移动,输入本国的货物再输出时,我们称之为复出口(Re-export Trade);反之,转出国外的货物再输入本国时,我们称之为复进口(Re-import Trade)。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的对比称之为贸易差额,若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出现外贸盈余时,则称为贸易顺差(An 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或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若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出现外贸赤字时,称为贸易逆差(An 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或入超(Excess of Import Over Export);若进口总值与出口总值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一个国家在同一大类产品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如化工产品、机械产品、农产品、钢铁等。若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称为净出口(Net Export);若出口量小于进口量,称为净进口(Net Import)。(注意量是以不变价格衡量)(二)从国际贸易统计制度分世界通行的贸易统计制度有两种:一种是以国境作为标准,另一种是以关境作为标准。国境和关境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国境是一国领土主权的界限,关境是执行统一海关法令的境界,也叫“海关境界”。那么究竟是国境大还是关境大呢?一般而言,国境和关境是一致的。但有些国家在国境内设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保税区或出口加工区等。这些不属于关境之内,这时关境小于国境;有些国家之间缔结了关税同盟(如欧盟),参加国领土成为统一的关境,这时关境大于国境。此外,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入保税仓库等待报关,也视为没有进入关境。1、总贸易(General Trade)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是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General Import),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General Export)。总进口额与总出口额之和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反映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2、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关境的商品称为专门进口(Special Import),凡运出关境的商品称为专门出口(Special Export)。反映一国在国际生产和消费中所处的地位。贸易额一般都注明是总贸易额还是专门贸易额。(三)按商品形态分1、货物贸易(Commodity Trade)指可以看得见的且有实物形态的商品进出口。国际贸易中的有形商品种类繁多,为便于统计,联合国秘书处起草了1950年版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并在1960年和1974年进行了修订。在修订本里,把国际贸易商品共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这10类商品分别是:(0)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1)饮料及烟类(2)燃料以外的非食用原料(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动植物油脂及油脂(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机械及运输设备(8)杂项制品(9)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4类商品成为初级产品,把58类产品成为制成品。在标准分类中,目前编号采用5位数:第一位表示类,第二位表是章,第三位表示组,第四位表示分组,第五位表示项目。如活山羊在标准分类中的编号是001、22,其含义是0类食品及主要供实用的活动物00章主要供实用的活动物001组主要供实用的活动物001.2分组活绵羊及山羊001.22项目活山羊2、服务贸易(Service Trade)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国家之间出售或购买服务的交易。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定义,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贸易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的商业现场向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取外汇收入的过程。根据GATS的定义,服务贸易有四种方式:(1) 过境交付即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都不跨越国境。如通过网络进行的国际远程教育、国际医疗、在线游戏等方面的服务。(2) 境外消费即服务消费者到服务提供者国内接受服务,即在国外实现服务。如出国旅游、留学等。(3) 商业存在即服务企业到国外开办服务场所,提供服务。如在外国开办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支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等。(4) 自然人移动即一国的自然人到服务消费者所在国或第三国提供服务。如到外国讲学、行医等。国际服务贸易可以分为要素服务贸易(FactorService Trade)和非要素服务贸易(Non-FactorService Trade)。要素服务贸易是一国向他国提供劳动、资本、技术及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服务,而从国外得到报酬的活动。它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收益、侨民汇款及技术贸易的收入;非要素服务贸易是狭义的服务贸易,它指提供严格符合“服务”定义的服务而获取外汇收入的交易,如国际运输、旅游、教育、工程咨询、会计等。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分类,国际服务贸易可以分为商业、通讯、建筑及工程、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健康与社会、旅游、文化与体育、运输业及其他等12大类155个项目。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货物的进出口要经过海关办理手续,反映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中,是国际贸易收支的主要构成部分,而服务贸易不经过海关办理手续,不反映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中,但它也是国际收支的一部分。(四)以货物运输方式分1、陆路贸易(Trade by Roadway)采用陆路运输方式。2、海路贸易(Trade by seaway)采用船舶通过海上运输方式。3、空运贸易(Trade by Airway)采用航空运输方式。4、邮购贸易(Trade by Mail Order)采用邮政包裹投递方式。(五)按贸易关系分1、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2、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3、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间接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则是转口贸易。转口贸易可以过境,也可以不过境,而直接从商品生产国运到商品消费国,只不过两者之间的交易是通过第三国转口进行的。(六)以清偿工具分1、自由结汇方式贸易(Cash Settlement Trade)以自由兑换的货币作为清偿工具的贸易。2、易货方式贸易(Barter Trade)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工具的贸易。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古典模型一、教学目的在本章中,通过回溯历史,梳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有关贸易的思想脉络,由此了解国际贸易理论是如何从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学的模型是如何一步步突破理论局限性而完善自身的,并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二、教学要求掌握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方法,运用古典模型分析国际贸易基础和国际贸易模式,并能将理论与贸易现实相结合,解释贸易现象和问题。1、掌握重商主义贸易理论;2、掌握绝对优势贸易理论;3、掌握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三、教学重点1、本章研究了贸易理论从重商主义者到斯密、李嘉图和哈伯勒的发展。我们试图回答两个问题:(1)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是什么?(2)贸易模式是什么?2、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当其他国家损失时一国才可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因此,他们主张管制进口,鼓励出口,呼吁政府对所有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管制。3、根据亚当斯密的观点,贸易基于绝对优势,而且对两国都有利(这个讨论假设只有两国、两种商品)。当两国各自专门生产其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产出的一部分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产品,两国最终都能消费更多的两种商品。然而,绝对优势只能解释当今国际贸易的一小部分。4、大卫李嘉图引入了比较优势原理。这个原理假设即使一国两种商品生产均处于劣势,仍有互惠贸易的基础(只要一国相对另一国的绝对劣势比重对两种商品而言是不同的)。生产效率低的国家将专门生产绝对劣势小的产品(这是其有相对优势的产品)。然而李嘉图用劳动价值论解释比较优势原理,这点是不能接受的。5、哈伯勒用机会成本理论解释比较优势原理。他认为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为有足够资源多生产一单位该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等于商品相对价格也即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一条直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机会成本是固定的。6、没有贸易时,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也是其消费曲线。通过贸易,一国可专门生产其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用部分向其他国家交换其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两国均可比无贸易时消费更多的每种商品。当完全专门化生产时,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处于贸易前两国商品价格之间。四、教学难点1、绝对优势模型分析;2、比较优势模型分析;3、基于劳动价值论与基于机会成本的理论解释。五、教学方式1、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理论教学; 2、以理论知识点为主线,以现实问题讨论加深学生对国际贸易发展史的理解。六、授课内容和课时安排(一)授课内容2 国际贸易理论的古典模型2.1 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2.1.1 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1.2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2.1.3 重商主义的影响2.2 绝对优势模型2.2.1 绝对优势论产生的历史背景2.2.2 绝对优势论的主要观点2.2.3 绝对优势论的简要分析2.2.4 绝对优势论的贸易模型2.3 比较优势模型2.3.1 比较优势论产生的历史背景2.3.2 比较优势论的主要观点2.3.3 比较优势论的简要分析2.3.4 比较优势论的贸易模型2.3.5 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二)课时安排课内学时:4课外学时:4七、思考与练习1、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是什么?他们的国家财富概念与现在的有何不同?2、为什么学习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是重要的?他们的观点与亚当斯密的有何不同?这些观点现在有无参考价值?3、试述斯密绝对优势说的基本内容,并用简单的数字进行分析。4、为什么李嘉图对相对优势原理的解释不被接受? 哪种理论可被用于解释这一原理?5、下表表明了不同情况下美、英两国每人每小时可生产小麦与布匹的数量。(1)指出每种情况下美、英两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2)指出每种情况下美、英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3)假设在B情况下,美国用4单位小麦与英国的4单位布交换:美国获利多少?英国获利多少?互惠贸易的范围有多大?如果改用4单位小麦与6单位布交换,两国分别获利多少?(4)假设表中的B情况是指百万蒲式耳小麦和百万码布(单位),画出美、英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假设无贸易或自给自足点对美国而言是3单位小麦和34单位布(百万单位),对英国而言是12单位小麦和1单位布,另假设有贸易时美国用l单位小麦与英国1单位布交换。绘图表明英、美两国自给自足时的生产与消费量,有贸易时的生产与消费量,以及贸易所得。产品A情况B情况C情况D情况美国 英国美国 英国美国 英国美国 英国小麦(蒲式耳/劳动小时)4 14 14 14 2布匹(码/劳动小时)1 23 22 22 1八、讲义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古典模型第一节绝对优势模型一、绝对优势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绝对优势论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于18世纪后期提出的。18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在西欧发展很快,随之而来的便是产业革命,机器生产体系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工业资本家逐渐取代商业资本家成了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力量。为适应产业资产阶级的需要,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开始流行。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一书,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的理论体系。在国际贸易方面,强调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强调自由贸易的必要性以及贸易的双方互利性,从而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论。二、绝对优势论的主要观点由于世界各国所拥有的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的不同,使各国生产同一产品所耗的时间不同,从而导致了商品生产的绝对成本差异。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而自由贸易能促进和保证国际分工的顺利进行。三、绝对优势论的简要分析假定英国、美国两国都生产小麦和棉布两种产品,单位劳动时间产出如表2-1(分工前)所示。若交换采用1:1的关系,分工后产出及贸易所得如表2-2(分工后)和表2-2(国际交换)所示。斯密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国际分工与交换对两国都有利。表2-1 绝对优势分析按1:1交换哪个国家获利大是我们以后研究的问题,这里主要分析的是,通过专业分工和贸易,两国均获得了利益。四、绝对优势论的贸易模型 (一)基本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商品;2、两种商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3、两国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4、规模报酬不变;5、要素在一国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流动;6、无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7、产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8、两国贸易平衡。 (二)贸易模式和贸易所得图2-1 绝对优势分析图在没有贸易时,英国在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A点(30公斤小麦60码布)生产与消费,美国在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A点(80公斤小麦40码布)生产与消费。有贸易时,英国在B点(120码)专门生产棉布,而美国在B点(160公斤)专门生产小麦。通过用50单位小麦与50单位布的交换,英国最后在C点消费(获利20单位小麦和10单位布),美国最后在C点消费(获利30单位小麦和10单位布)。思考:贸易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反映两国的贸易利益,应在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之间。五、理论的局限性然而,斯密的绝对优势论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而只能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即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获益。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国家没有任何一种产品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那么是不是这个国家就不能参加国际贸易呢?对于这一重要问题,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并未提及。第二节 比较优势模型一、比较优势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比较优势论是19世纪初,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他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所处的时代与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没有什么本质差别。所以,比较优势论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基础上的补充和扩展。1817年,李嘉图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在这本著作中,他从亚当斯密那里继承了自由贸易、专业化分工、劳动价值论等有效成分,又从托伦斯那里吸收了比较成本的概念,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进行了修改、补充和扩展,从而提出了更加一般化的国际贸易理论。二、比较优势论的主要观点决定两个国家专业化分工的不是产品的绝对劳动成本差异,而是产品的相对劳动成本差异。即使某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方面都处于绝对劣势,也能从劣势中找到相对优势。反之,即使某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也存在着优势中的相对劣势,因而,每个国家应分工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利。绝对成本假说的分工原则是“趋利避害”,比较成本假说的分工原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认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假设一个律师的打字速度是其秘书的两倍,那么律师在法律和打字上,相对秘书均有绝对优势;然而,由于秘书没有法律证书不能从事法律业务,律师在法律上有更大的绝对优势或有一个相对优势,而秘书在打字上有相对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律师应将所有时间用在法律上而让秘书去打字。三、比较优势论的简要分析假定英国、法国两国都生产酒和毛呢两种产品,都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单位劳动时间产出如表2-2(分工前)所示。若交换采用1:2的关系,分工后产出及贸易所得如表2-2(分工后)和表2-2(国际交换)所示。李嘉图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国际分工与交换对两国都有利。通过国际专业化分工,贸易双方都从中得到好处。互惠贸易的比率范围是:40毛呢30洒90毛呢四、比较优势论的贸易模型(一)基本假设除两国劳动生产率存在相对差别外,其余同绝对优势模型假设。(二)贸易模式和贸易所得图2-2 比较优势分析图在没有贸易时,英国在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A点(30码毛呢10公斤酒)生产与消费,法国在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A点(40码毛呢30公斤酒)生产与消费。有贸易时,英国在H点(60码)专门生产毛呢,而法国在H点(60公斤)专门生产酒。通过交换,英国最后在C点消费(获利5单位酒),法国最后在C点消费(获利20单位毛呢)。五、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李嘉图将比较优势原理建立在一些简化的假设之上:(1)仅有两国和两种商品;(2)自由贸易;(3)一国之内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而国家间无劳动力流动;(4)生产成本固定;(5)没有运输成本;(6)没有技术革新;(7)劳动价值论。尽管(1)(6)可以较容易地放松,(7)并不有效,也不应用来解释比较优势。(一)比较优势与劳动价值论根据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只取决于投入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这意味着:(1)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或是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中劳动均占一固定比重;(2)劳动是同质的(即只有一种类型的劳动)。由于这两条假定均不真实,因此我们不能将比较优势原理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二)机会成本理论1936年哈伯勒(Haberler)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根据机会成本理论,一种商品的成本是再生产1单位此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生产量。用棉布来衡量的每单位小麦的机会成本为: 小麦的机会成本减少的棉布产量/增加的小麦产量这里没有做出劳动是惟一的投入要素或劳动是同质的假设,也没有假定劳动是决定商品价格的惟一要素。结论是,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在该商品生产上就有比较优势(在另一种商品上有比较劣势)。基于机会成本理论得出的比较优势结论与基于劳动价值论所得的结论一致。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古典模型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主要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古典模型,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变化,应用新古典贸易理论解释国际贸易问题。二、教学要求1、了解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发展,掌握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一般均衡分析说明贸易所得和贸易模式;3、运用局部均衡分析说明贸易所得和贸易模式。三、教学重点1、赫俄模型。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扩展了我们前章的贸易模型,以便解释产生比较优势的根本原因,并用它来检查国际贸易对于生产要素收入的影响。对于这两个问题,古典经济学家是无能为力的。2、理论假设。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基于一系列简单假设之上的,即:(1)两国、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2)两国使用相同技术;(3)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均是同一要素密集型的;(4)规模报酬不变;(5)生产不完全分工;(6)两国需求偏好相同;(7)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为完全竞争;(8)国内要素自由流动,国际之间无要素自由流动;(9)无运输成本、关税或其他贸易障碍;(10)所有资源均充分利用;(11)贸易达到平衡。这些假设是我们本章分析的基础,放松这些假设将引出新贸易理论。3、要素密集度。在一个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的世界里,如果在两个国家生产y的资本劳动比率大于生产X的资本劳动比率,我们就说y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如果B国资本的相对价格(利率工资率)低于A国资本的相对价格,我们就可以说B国是资本丰裕的。4、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或称要素禀赋理论,可以用两种方式表述。一是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定理):一国应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二是要素价格均等定理(HOS定理):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均等的相对和绝对收入。如果某些要素是特殊的(例如仅能在一些特定的产业中使用),特殊要素模型假定贸易将对一国的可移动要素产生模糊效果:它将有利于那些只用于出口商品或部门的固定要素,而对那些用于进口竞争型商品或部门的固定要素则有害。5、在所有可能导致贸易前相对商品价格差异的因素之中,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要素禀赋(在相同技术和相同需求偏好下)的差异是产生和引起比较优势的根本原因。在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均等的相对或绝对收入的过程中,国际贸易可以作为国际要素流动的替代物。赫俄理论的一般均衡特性表现为:所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一个统一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每一部分。6、里昂惕夫反论。里昂惕夫用1947年美国数据第一次对赫俄模型做了经验性检验,发现了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这一问题有以下几种解释:(1)1947年并不具有代表性意义;(2)使用了两要素(资本、劳动)模型;(3)美国的关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予了保护;(4)计算中没有考虑人力资本。有些经验性检验甚至给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7、要素密集度的颠倒。是指某一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的这样一种情况。当两种商品生产中的要素替代弹性相差过大时,这种颠倒就有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赫俄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均不再适用。然而要素密集度颠倒的发生是很少见的。这样,在等待进一步的经验检验时,HO模型暂时还是正确的。四、教学难点1、新古典模型的分析工具;2、要素密集度、要素丰裕度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3、HO模型;4、新古典贸易模型的扩展。五、教学方式1、讲授与练习结合式:复习经济学课程中的分析方法,加深对本课程中采用方法的了解;2、点面式:重点与一般相结合;3、启发示和讨论式:对本课一些重点和难点,安排一些思考和讨论问题,以课堂讨论为主,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六、授课内容和课时安排(一)授课内容3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古典模型3.1新古典贸易思想及其分析工具3.1.1 新古典贸易思想3.1.2 新古典模型的分析工具3.2赫克谢尔俄林贸易模型3.2.1 要素禀赋论的提出3.2.2 理论假设3.2.3 要素密集度、要素丰裕度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3.2.4 H-O模型3.3HO模型的实证检验3.3.1 里昂惕夫悖论3.3.2 对里昂惕夫悖论的解释3.4新古典贸易模型的扩展3.4.1 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3.4.2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二)课时安排课内学时:4课外学时:8七、思考与练习1、资本丰裕国家的含义是什么?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含义是什么?2、要素禀赋论如何解释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3、设中国是汽车进口的小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Dc20000.02P, Sc1200+0.02P并设国际市场上汽车的价格为10000,请用数字和图形说明下列问题:(1)贸易前,中国汽车的产量和价格;(2)自由贸易下,中国汽车的产量及进口或出口量;(3)自由贸易对国内消费者、厂商和整个社会福利的影响。4、假设A、B两国生产技术相同且在短期内不变,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的资本为1,需要的劳动为3;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的资本为2,需要的劳动为2。A国拥有160单位劳动和100单位资本;B国拥有120单位劳动和80单位资本。则(1)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2)哪种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3)假设所有要素都被充分利用,计算各国各自最多能生产多少服装或多少食品?(4)假设两国偏好相同,两国间进行贸易,哪个国家会出口服装?哪个国家出口食品?5、假设越南(A国)和马来西亚(B国)两国大米市场的需求曲线分别为:PA1.5 - QA, PB2.2 2 QB供给曲线分别为:PA0.1 + QA, PB =0.6 + 2 QB请计算:(1)两国自给自足时大米市场的均衡产量和价格;(2)自由贸易时国际市场大米的价格和各国的进口量或出口量。八、讲义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古典模型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是古典经济学,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古典经济学派的分析框架之中,假定各国生产技术的差异是不变的,只有一种要素(劳动)投入。而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的情况下,许多分析过程和结论不再有效。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基础之上的对于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第一节新古典贸易思想及其分析工具一、新古典贸易思想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模型中,技术不同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可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尤其是欧美之间的交往已很普遍频繁,技术的传播已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许多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技术已非常接近甚至相同,但为什么成本差异仍然很大?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除了技术差异以外,一定有其他原因决定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与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生产中有至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我们知道,在一种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假定为不变的,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不变的。但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时,每一种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受到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影响,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当然,从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过渡到新古典经济学不仅仅只是要素投入数量上的变动,基本分析框架也从单一要素投入发展为一个多种产品多种要素的总体均衡体系。这一新的理论发展也为国际贸易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许多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被运用于对国际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的分析,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与古典贸易理论相比,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只有一种要素投入的模型中,厂商在要素方面没有选择,产品成本完全由该要素的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和价格决定。要素的生产率及其价格都是给定的,都是由产品产量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对产品的成本来说,这些都是外生变量。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甚至连一国要素供给的绝对量都无关紧要了。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的模型中,不同的商品生产使用要素比例不同,生产同种同量的产品,也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组合,要素的生产率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产品生产中对要素比例的选择和要素供给的约束。产品生产中要素的使用比例(要素需求)和一国的资源储备比例(要素供给)决定要素价格从而影响产品成本,成为决定比较优势和生产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生产要素价格已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与产品价格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内生变量。(2)运用总体均衡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国际贸易不仅影响贸易双方的产品市场价格,而且造成各国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动。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变动也不仅仅影响一国的生产和消费,还会引起各要素之间收入的再分配。而要素在国内各部门之间的流动或要素储备比例的变动也会反过来影响生产和贸易模式。二、新古典模型的分析工具新古典模型的分析工具主要是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国内市场被称为“封闭”的市场,均衡价格由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在有贸易的情况下,国内市场被称为“开放”的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除了国内供求外,还受国外供给和需求,即进口和出口的影响。无论是“封闭”还是“开放”的市场,国际贸易理论关于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假设,对市场均衡的定义等与微观经济学中的都是一样的。(一)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既包括商品市场上进口与出口两个部门的总体分析,也包括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两种市场的总体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有助于把握任何一种行为和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在国际贸易一般均衡分析中,我们所用的主要工具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1、生产可能性曲线(1)概念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脑干出血术后护理查房
- 山西省晋源区第七小学2025年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四川音乐学院《设计素描(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文化哲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襄樊市南漳县2025届数学五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 辽宁理工学院《化工应用软件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理工大学《商务英语写作(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护理职业学院《数据结构》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延安大学《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导演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文件记录控制培训课件
- 女性青春期教育(4-6年级)课件
- 微组装建线汇总-微方案
- 液化气站安全风险点告知卡
- 中外戏剧史课件
- COPD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和其治疗进展培训课件
-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评价)专家库
- 营养医师及营养科工作解读课件
- DB13T 5461-2021 连翘种子种苗质量标准
- 《工程伦理学》教学大纲
- Q∕SY 04797-2020 燃油加油机应用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