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i 摘 要 本文以刘将孙的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刘将孙字尚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宋末 著名词人刘辰翁的儿子,当时的人称呼其为“小须” 。父子二人在诗词文方面都取得了杰出 的成就,是凤林书院的领军人物,也是“后江西词派”的代表作家,当时的人将他们与苏洵 苏轼父子并论。刘将孙一生创作甚丰,有养吾斋集四十卷,可惜的是他的文集久已失传, 清人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其养吾斋集三十二卷。今人所编全元文 , 辑得集外佚文 9 篇,清人所编元诗选甲集三存其诗 3 首,未收人四库本养吾斋集 , 而全宋词中,也辑得集外词 1 首。 刘将孙是宋末元初的重要的文论家, 也是重要的诗词作家。 他的文论对当时缺乏活力与 个性的元代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文学批评史研究者已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朝代 的更替使他的一些诗作带上了当时文人所具有的典型的兴衰之感。 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又使得 他的一些诗作沉郁雄浑, 饱含深情。 长期的仕宦生活也使他的诗歌充满浓浓的对家乡的思念。 此外,刘将孙的一些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作品,清新淡远,是难得的上乘之作。 本文分引言和正文三章两大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刘将孙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关于刘将孙若干问题的考证。 第二章介绍刘将孙的诗歌理论 第三章刘将孙的诗歌创作。按诗歌的题材内容分感伤故国、关注现实、羁旅行役、山林 田园四方面作以重点评析, 并评析其艺术成就, 探讨刘将孙诗歌在元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与价 值。 关键词:刘将孙;诗歌;理论;创作 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the article is focused on jiangsun lius peotry. jiangsun liu, his courtesy name is shang you, born in luling, now called jian, jiangxi province. he is the son of chenweng liu, a famous ci poet during the late song dynasty. people living in his time call him xiao xu. jiangsun liu and his father all have made outsandingly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poetry and ci creation. they are the leading characters in the fenglin academy, and both representative of the writers during the time of post-jiangxi- ci school. so people in that time look upon the father and son as suxun and sushi. jiangsun liu creates a lot of works in his whole life, all included in his forty volumes of the yangwuzhai collection. but his works lost seriously in history. only thirty-two volumes of yangwuzhai collection were included in the yongle canon during ming dynasty, then in siku quanshu (collection of books compiled during qing dynasty). now another nine articles originally included in the yangwuzhai collection are found in entire yuan articles, another three in yuan dynasty poetry anthology, and another one in complete collection of song ci poetry. jiangsun liu is an important literary critic and a famous writer of peotry and ci during the later song dynasty and the earlier yuan dynasty. he was higly spoken of , because his literary thought had far-reaching effects on the literary criticism and research field in yuan dynasty, which was mild and tasteless and lacked motive and vitality. with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power in his time, many of his works displays typical mental attitude as a survivor of the former dynasty. and many can be portrayed in a sad and depressed, or indignant way because of his concerns on peoples livelihood issues. he experiences a long period of political career and it also makes his articles a special feeling of homesickness. in addition, he has some works of excellence, finely imaging landscapes and open fields and giving a feeling of nature, freshness and calm.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and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mainly deals with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n jiangsun liu and the brief content of this paper. 英文摘要 iii chapter one concerns some basic issues about jiangsun liu by textual research. chapter two introduces jiangsun lius poetic theory. chapter three analyses jiangsun lius composition of poetry. according to subject of poetry, jiangsun lius poem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sentimental feeling for the old country, social concern of reality, traveling and laboring, landscapes and open fields. the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respectively reviews his achievements in peotry and makes a discussion on his historical value and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poetry and poetics of yuan dynasty. key words: jiangsun liu, poetry, theory, composition 漳 州 师 范 学 院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本人授权漳州师范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第二章 刘将孙的诗歌理论 1 引 言 刘将孙是宋末元初重要的文论家,也是重要的诗词文作家。他的文论及诗词创作在 当时影响颇大。刘将孙字尚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末中进士,入元后曾主讲临 汀书院,官延平教授。生于宝祐五年(1257 年) ,卒年不祥。他的父亲刘辰翁,是宋末 的文学大家。将孙“濡染家学,颇习父风” ,很早就在人才济济的江西文坛占据一席 之地。当时的一些文化名人象文天祥、吴澄、邓光荐、赵文等都与他有深交。刘将孙的 诗学理论体现出江西一派诗人在后期发展道路上的新探索, 对元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 要影响。他的诗歌创作尚新求真,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 四库全书总目养吾斋集 提要言其“ 感遇诸作,效陈子昂、张九龄,虽音节不同,而寄托深远,时有名理。 近体亦多佳句。序记碑志诸文,虽伤于繁富,字句亦间涉钩棘,然叙事婉曲,善言情款。 具有其父之所短,亦未尝不具有其父之所长。 ” 新元史刘辰翁传谓其“亦能文 浩瀚演迤,皆能成一家之言” 。 关于养吾斋集单行本的记载主要有(清)法式善的陶庐杂录 ,云: “十年前, 余正月游厂,于庙市书摊买宋明实录一大捆,又得宋元人各集,皆永乐大典中散篇采 入四库书者,宋集三十二种,元集二十三种,养吾斋集三十二卷,刘将孙撰。 ” 郘 亭知见传本书目亦云“:养吾斋集三十二卷,元刘将孙撰,抄本。 ” 但这些抄本现在已 经很难见到了。现在通行的养吾斋集单行本刊本是民国二十四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文 渊阁本影印的,三十二卷,线装,八行二十一字,白口,黑鱼尾。 四库全书 、 元史艺文志 、 清史稿艺文四 、 补辽金元艺文志 、 元书艺 文志等等史书都云养吾斋集是三十二卷,但据刘将孙的女婿曾以立为养吾斋集 写的序可知, 此集初结集时共四十卷, 而自明以来就罕见他的藏本了。 清人编 四库全书 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其养吾斋集三十二卷,今人所编全元文 ,辑得集外佚文 9 篇,清人所编元诗选甲集三存其诗 3 首,未收人四库本养吾斋集 ,而全宋词 元 刘将孙.养吾斋集m.清 纪昀编纂.四库全书1199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柯绍忞.新元史 m.北京:中国书店,1988:1413. 清法式善.陶庐杂录(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59 莫绳孙撰.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十四)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 目录 2 中,也辑得集外词 1 首。据此,我们可知刘将孙存诗 337 首,词 21 首,共计 358 首。 由于刘将孙的文集久已散失,只有在元人的寥寥几个选本中能发现他的一两篇作品, 这直接导致了在明清两代对他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到了近现代,刘将孙已经引起了一些 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 世纪 40 年代,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对将孙颇为重视,认为他关于声音节奏妙处的观点“遂启明代文人之先声” , 关于古文时 文的理论是 “惊人妙论” ,是“安得不令人惊其卓识” 。 现代顾易生等的宋金元文学批 评史也认为刘将孙古文时文的理论“诚为惊世之谈” 。 80 年代,陶秋英宋金元文论 文的发展对刘将孙的评价极高,认为他的文艺理论, “有超越前人之处,有精进的诠解启 发后人之处,又有大胆的创见。可说有综前启后的作用” 。 另外,如敏泽的中国文学理 论批评史和中国美学思想史 、周振甫的中国文章学史 、朱荣智的元代文学批评 之研究 、成复旺等的中国文学理论史 ,都给刘将孙以足够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方面 或不同的角度对刘将孙的文学理论进行了评析。本世纪,吴海、曾子鲁主编的江西文学 史对刘将孙的诗词进行了简单的解说。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全面认识刘将孙这样一位诗词 文兼善的作家在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远远不够的。 研究刘将孙的单篇论文有 9 篇。其中陈应鸾的略论刘将孙的“趣味”说、彭国忠 的刘将孙词学思想阐微以胡以实诗词序为论、查洪德的精神的叛逆和文学的 重自我法自然论刘将孙的文学思想和重自我法自然:刘将孙张扬个性的文学思想 , 这四篇都是着眼于研究刘将孙的文学理论或思想的;另外,陈水根的凤林书院词人赵文、 刘辰翁、 刘将孙的交往和唱和 是探讨赵文和刘辰翁刘将孙父子之间交往的; 周续赓的 关 于刘将孙送王实甫诗是考证将孙诗中的王实甫是不是作西厢记杂剧的王实甫的; 李璞的刘将孙行踪考辨是考证刘将孙行踪的;彭丽的刘将孙文集著作考对将孙的 养吾斋集及养吾斋诗余的版本予以简要考述。查洪德刘将孙的诗文成就一文 对刘将孙诗文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总之,各家对刘将孙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他文学理论中对文学的总体认知,他的诗歌 理论及在诗歌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有待我们去进行深入研究。本论文选取刘将孙的诗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8.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9. 顾易生,等.宋金元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994. 陶秋英.宋金元文论文的发展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2)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50. 第二章 刘将孙的诗歌理论 3 歌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其诗歌理论及创作取向方面去进行深入考察,以求对刘将孙的诗歌 成就与影响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还原作家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目录 4 第一章 刘将孙若干问题考证 刘将孙字尚友, 庐陵 (今江西吉安) 人。 关于刘将孙的生平, 四库全书 、 元史 艺 文志 、 清史稿艺文四 、 补辽金元艺文志 、 元书艺文志等等史书对他的记 载比较少,其他提及他的各类文集如顾嗣立元诗选 、周南瑞天下同文集及唐圭 璋全宋词等等也较简略。这对我们了解刘将孙的一生带来了很大难度。本章试图在 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刘将孙的文集及其它资料,对他的若干问题进行考证,对刘将 孙的生平进行大致的勾勒。 第一节 卒年问题 刘将孙生于 1257 年,他的卒年却一直以来没有结论, 小灌芳径甘溪刘氏三派五修 通谱 (民国九年庚申版)载:“刘将孙宋景定辛酉生,元延祐庚申年殁。配胡氏, 合葬祖茔。子一,璋” ,顾易生等的宋金元文学批评史描述为: “仁宗皇庆间犹在世” ,其他的几乎所有的文献都表述为卒年不祥。 四库全书总目养吾斋集提要刘参(将孙之弟)为将孙文集写的序中称将孙为 “先兄” ,由此可知,刘参在为养吾斋集写序时将孙已经去逝,刘参为将孙写序的时 间是“泰定乙丑十月”即 1325 年 10 月。吴澄为将孙文集写序的时间是“泰定丙寅十二 月之望” 即 1326 年 12 月 15 日, 由此似乎可推知知刘将孙应该在 1325 年 10 月或之前去 世。将孙在他的文章题阜陵御书二十八将论后有这样一句话: “后元丰第四甲子丙辰 八月庐陵刘某题” , “后元丰第四甲子”是 1324 年,可知,将孙在 1324 年 8 月仍在世。 他的另一篇文章 前太学进士复心崔公墓志铭 中页提及,“往岁甲戌于是复心以 书 擢第一。今岁五十年矣, ” 甲戌是 1274 年,再过五十年正好是 1324 年,也印证了 1324 年将孙在世这一事实。由此似乎可以下结论说是将孙应当死于 1324 年 8 月至 1325 顾易生;等.宋金元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991.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三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377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四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38 第二章 刘将孙的诗歌理论 5 年 10 月之间。但在刘将孙文集中又出现了二处地方动摇了我的结论,一是将孙的萧焕 有字说一文中有这样的话: “方崖御史之美子以乙巳生,丙寅行冠礼。予以故人往 贺焉。 ” 乙巳是 1305 年,丙寅是 1326 年,这就预示着前边的推测是错误的,将孙 1326 年仍在世。另一是他的李连副德政碑记 ,中有“第三子黼,泰定丁卯进士第一人起家 ”一句话,泰定丁卯是 1327 年,由此也可得出将孙在 1327 年还在世的结论。在将孙的 文集中没有发现比这更靠后的时间线索。为了考证四库全书总目养吾斋集提要中 吴澄为将孙文集写序时间的准确性, 我又考证了 四库全书 中吴澄为将孙文集写的 刘 尚友文集序 (集部,別集类,金至元,吴文正集,卷二十二) ,很可惜的是文章中没有任何 写序的时间信息。由此对将孙的卒年我们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如果说四库全书总 目养吾斋集提要中吴澄和刘参为将孙文集写序的时间是错误的话,那将孙在 1327 年 71 岁时还在世,如果序的时间是正确的话,那就说明将孙在 1324 年 8 月至 1325 年 10 月之间去世,终年 68 或 69 岁。 小灌芳径甘溪刘氏三派五修通谱 (民国九年庚申版)的记载错误颇多,如刘将孙 的生年问题,将孙生于 1257 年,这一点在将孙游白纻山诗下自己的注解中说的很明 白, “咸淳己巳,余年十三,随侍漕幕。时幕中多名士,以诗称者莆田黄一以牧,而山 南余魁安裕自建康来,尤自负诗,” 。 “咸淳己巳”是 1269 年,上推十三年正好是 1257 年,可见通谱中的记载是错误的。又如对辰翁子嗣的记载称: “刘辰翁配 社坪萧氏, 合葬六公山蛇形子一, 将孙。 ” 而实际上刘辰翁有两个儿子, 一个是将孙, 再一个就是刘参,刘参在为养吾斋集写的序中就称“先兄养吾先生,自少时侍先君 子于古心江文忠公馆中” 。笔者在养吾斋集中发现有六篇文章明确的表明作于 1320 年后,因此对于小灌芳径甘溪刘氏三派五修通谱称的将孙卒于元延祐庚申年即 1320 年的这一说法,在没有找到其他相应的证据之前我认为是错误的。 第二节 仕宦问题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三五.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359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二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72 元 刘将孙.养吾斋集m.清 纪昀编纂.四库全书1199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4 元 刘将孙.养吾斋集m.清 纪昀编纂.四库全书1199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目录 6 关于刘将孙的仕宦经历,学术界目前还沿袭四库全书总目养吾斋集提要的说 法, “尝为延平教官,临汀书院山长。 ” 其实,刘将孙一生虽然所居官位一直不高,但仕 途还算顺利,在入元以后的几十年里,几乎没有间断过。 将孙在 1274 年 18 岁时考中进士,这一点在他的诗寄郑义山中提及到: “往 者驱驰翰墨场。君廿有七顒邛邛,我才十八俱翱翔。君先十载名声扬,我后突出高与亢。 榜贴先后姓字香,余子侧目汗走僵。先辈敛衽才葩滂,咸曰二人且腾骧。” 但不幸 的是南宋这时已濒临灭亡,许多爱国志士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向南宋小朝廷作最后的告 别,有的英勇抗敌,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一方面的杰出代表是辰翁的好友文天祥, 有的自杀殉国,这一方面的典型是辰翁的老师江万里,辰翁选择了隐居,用消极的反抗 来表达自己的哀思, 将孙也在 1274 年随父隐居山中。 后来 “当路交劝勉, 强起” , 自己 “亦 忻然谓出处不足复记,姑优游以忘吾忧” ,于是去出任鹭州山长一职。关于这点,与刘 将孙父子交往甚厚的赵文在给辰翁祝寿的词洞仙歌(千年鹭诸)词一首的序言中也提 及到了: “寿须溪。是年,其子受鹭洲山长” , 由此可以确知将孙在辰翁在世时曾出任过 鹭州书院山长一职。将孙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汴梁路栖云观记中又提及: “去年,余按 事夷门” 。此文作于 1284 年,上推一年,可知,1283 年将孙在鹭州书院山长任上。元 代,山长的任期是三年,由此可以推知,将孙在 1281 年到 1283 年任鹭州书院山长一职。 将孙任的下一职务是延平教官。将孙在送赵青山序中提及,他在写此序时赵文 正好是六十,而将孙自己则在六年前“客授延平” 。赵文生于 1238 年,由此可推知将 孙当在 1291 年开始任延平一职。 送南剑二章生序中将孙又说: “余客授南剑,往来凡 五阅岁, ” 元至元十五年(1278) ,延平属南剑路。 送刘复村序中将孙还提及“丙申 夏,予自闽归” ,由此可推知,将孙任延平教官的时间是 1291 年夏至 1296 年夏。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将孙的另一职务是临汀书院山长。 将孙在 爱山先生赖公墓志铭 中提及: “往岁庚子,予分教临汀,癸卯秋满归, ” 据此可知,将孙在 1300 年秋至 元 刘将孙.养吾斋集m.清 纪昀编纂.四库全书1199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 元 刘将孙.养吾斋集m.清 纪昀编纂.四库全书1199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6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二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85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二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63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二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86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二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87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二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95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四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57 第二章 刘将孙的诗歌理论 7 1303 年秋任临汀书院山长。 将孙还在东湖书院任过职,东湖书院在 12971307 年称洪州书院。 送柴景实序 中将孙提及: “往岁庚辰,先君子须溪先生留先溪时,后二十四年,予承乏洪泮, ” 这里的庚辰是 1280 年,后推二十四年是 1304 年,据此可知将孙在 1304 至 1306 年间任 职东湖书院。 赵青山先生墓表中将孙也提及: “未几,予承乏洪泮, ” 印证了将孙曾 任职东湖书院一事。 将孙任职时间最长也是最后的一个职务是光泽主簿。 祭谭梅屋文将孙开篇便是: “维大德十一年丁未四月乙未朔越二十有二日, 庐陵刘某赴光泽之任, ” “大德十一年” 即 1307 年。 爱山先生赖公墓志铭中提及 1303 年将孙从临汀回来后,二人“流连旬 日前春闽归,细书感念十年之故, ”1303 年后推十年是 1313 年,可知将孙任光泽 主簿的时间是 1307 年 5 月至 1313 年 5 月。 以将孙的养吾斋集为线索,结合刘宗彬刘辰翁年谱 ( 吉安师专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1997 年第 18 卷第 03 期)中关于刘辰翁的相关资料,刘将孙的生平经历大体 可以勾勒如下: 1257,将孙出生。 1264,随辰翁在江万里幕府。 1265,随父辰翁授临安府学教授在浙江杭州。 12661267,辰翁罢职,将孙随父在庐陵家乡。 1268,随父辰翁入江东转运司幕在安徽当涂。 1269,随辰翁入中书省在浙江杭州。 1270,随父辰翁在庐陵家乡。 1271,将孙在江西吉水读书。 1274,中进士。 12751276,在家侍父隐居(江西) 。 12761279,将孙随父常漂流在外。 12811283,将孙任鹭州书院山长(江西) ,辰翁在庐陵家乡隐居。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二五.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07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427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三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00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四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57 目录 8 1284,随父辰翁到浙江杭州凭吊故都。 12851290 将孙随父或在家或游历。 1291 年夏1296 年夏,任延平教官(福建南平) 。 1296 年夏1300 年秋,侍奉辰翁并服丧(辰翁卒于 1297 年) (江西吉安) 1300 年秋1303 年秋,任临汀书院山长(福建临汀) 。 13041306,任职东湖书院(江西南昌) 。 1307 年 5 月1313 年 5 月,任光泽主簿(福建) 。 1313?, 在庐陵家中。 据小灌芳径甘溪刘氏三派五修通谱 (民国九年庚申版)和养吾斋集资料还可 确知的是,刘将孙有一个弟弟叫刘参,有一个儿子刘璋,有四个女儿,分别嫁于当时的 望族,禾川吴氏,萧德叟,曾闻礼,项逢晋。 第二章 刘将孙的诗歌理论 9 第二章 刘将孙的诗歌理论 第二章 刘将孙的诗歌理论 要考查刘将孙的诗歌理论, 就不能不提及他的父亲刘辰翁。 将孙自幼跟随父亲读书, 他的学术思想、诗文创作、文学主张以及个性思想都受到刘辰翁的直接影响。据四库 全书总目养吾斋集提要记载: “将孙字尚友,庐陵人,辰翁之子。濡染家学,颇习父 风,故当日有小须之目,叙事婉曲,善言情款,具有其父之所短,亦未尝不具有其 父之所长。 ” 将孙自己在清权斋集序中也提及“往从吾先君子讲悟,期之为太玄之 一足。 ” 刘辰翁(1232-1297),号须溪,在文学史和批评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在诗、 词、文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还是著名的学者,他评点过许多的作品,涉及的 范围相当广泛,影响颇大。刘辰翁性情鲠直又愤世嫉俗,思想以儒家为主又兼通佛老。 但他对儒道的理解又不像一般的理学家那样偏执僵化,而是充满了蓬勃的激情,具有很 强的生命力。这点在他的诗论中也有清晰的体现,如他的不平鸣诗序 : “大决所犯, 伤人必多;不如小决,使道人之不平所不至于如天者。其小决者道也。小决之道,其惟 诗乎!故凡歌、行、曲、引,大篇小章,皆所以自鸣其不平也。 ” 这点反映在创作上则 是尚真重情,对传统文风的批判与对新奇文风的刻意追求。被清人萧正发称为“庐陵第 一流奇人奇书” ( 记钞后跋见刘辰翁集附) 。辰翁对传统思想的大胆质疑与批判 性直接影响了刘将孙,使将孙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思 想性格反映在文学上,则是对各种文学思潮流派的批判继承与融合创新,反映在文学创 作上则使其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美学风貌。 第一节 诗不为某家某体 宋末元初,以黄庭坚为首开创的江西诗派已经不甚流行,人们在批判它的同时也在 探索诗歌发展的新道路,有的主张复古,有的主张宗唐,同期江湖诗派、四灵诗派等等 元刘将孙.养吾斋集m.清纪昀编纂.四库全书1199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二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60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二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548 南宋刘辰翁(撰)段大林(校点).刘辰翁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535 目录 10 风靡一时,孰优孰劣,该抛弃什么和该继承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此,刘将孙 在黄公诲诗序中说: “盖余尝怃然于世之论诗者也。标江西竞宗支,尊晚唐过风雅, 高者诡选体如删前,缀袭熟字,枝蔓类景,轧屈短调,动如夜半传衣,步三尺不可 过。 ” 这就说出了当时诗坛的弊病,人们虽然认识到当时一些诗派的缺点,但却又被古 代束缚了手脚,认识不到诗歌的本质,进而找不到诗歌发展的新道路,只是在那里斤斤 计较于体裁这种形式的东西,舍本逐末。就像吕本中所说的, “近世江西之学者” , “虽 左规右矩,不遗余力,而往往不知出此” ( 与曾吉甫论诗第二贴 ) 那么什么是诗歌的 本质呢,刘将孙在后文接着说道: “至韩、苏名家,放为大言以概之,曰是文人之诗也。 于是常料格外,不敢别写物色;轻愁浅笑,不复可道性情,至散语则匍匐而仿课本小引 之断续,卷舌而谱杂拟诸题之桀裂,类以为诗人当尔。吾求之三百篇之流丽,卜子 夏之条畅,无是也。 ” 正因为诗歌的本质是“道性情”所以人们在写诗时候就根本没必 要拘泥于一体,即: “诗不为某家某体,虽社友讲习,各随性所近,情景尽兴,已极刷 洗,楚楚如清风之泛春服。 ” 也就是说,人们在写作时,要按照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 选择合适的能够达自己意的体裁。这样就大大解放了人们写诗的手脚,也拓宽了诗歌发 展的空间,给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刘将孙所说的性情指的是人们的真情实感,如果脱离了这个 “真”字,那就是为诗歌而抒情而非为抒情而诗歌,那还是背离了文学的本质,是不会 写出好诗歌来的。 “诗本出于情性,哀乐俯仰,各尽其兴。后之为诗者,锻炼夺其天成, 删改失其初意,欣悲远而变化非矣。 ” ( 本此诗序 ) 不仅如此,将孙认为是否有真情 实感决定了一首诗歌的生命力。“夫言亦孰非浮辞哉! 惟发之真者不泯” ,( 彭宏济诗序 ) 文学史上以“苦吟”而著称的诗人李贺,人们在称赞他时往往停留在他的炼词炼句上, 刘将孙则独具慧眼,认为李贺的诗之所以受人欢迎,是“其思深情浓,故语适称,而非 刻画无情无思之辞,徒苦心出之者。 ” ( 刻长吉诗序 ) 这真是高蹈之见, “也是对当时 许多人刻画无情无思之辞以效李贺者的一贴良药。 ”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二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67 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前集卷四十九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二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68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51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二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69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46 顾易生;等.宋金元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996 第二章 刘将孙的诗歌理论 11 第二节 天地间有清气 “气”在中国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概念,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不过那时候还 是一个哲学范围内的命题。最早把气运用于文学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 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 这里的清浊之气很明显是指阳刚和 阴柔之气,也就是审美主体的气质。真正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是韩愈的“气盛言宜”说,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 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 ( 答李翊书 ) 韩愈在这里是从审美主体的精神状态对文学创 作的作用方面来论述气的,他认为审美主体的气决定了一篇文章句子的节奏长短。可见 这里的气是散文的美学范畴。 到了宋代,气的审美范畴进一步发展,在诗学领域也广泛用气来论诗。像陈善、卫 宗武、严羽、刘克庄、姜夔、张戒、刘将孙等人均有论说,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 对气的概念以及与诗歌创作的关系进行探讨。像南宋初年的张戒,他的岁寒堂诗话 云: “意味可学,而才气则不可强也。 ” “然意可学也,味亦可学也,若夫韵有高下,气 有强弱,则不可强矣。 ” 在这里张戒认为诗歌的意与味都是可以通过人们后天的努力学 习到的,但创作主体的才气却是很难改变的。这主要是从诗气的审美特征与对创作主体 的要求方面来说的。刘将孙的诗气说在当时是非常有特色的,而且最终成为元代初期诗 气论的主导。刘将孙的“诗气”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有机整体,他在批判继承前人理 论基础上,又呈现出自己的独特的审美取向。 首先他从诗歌本体上来阐述“气” ,认为诗本于“气” 。 天地间清气,为六月风,为腊前雪,于植物为梅,于人为仙,于千载为文章,于文 章为诗。冰霜非不高洁,然刻厉不足玩;花柳非不明媚,而终近妇儿。兹清气者,若不 必有而必不可无。自风 、 雅来,三千年于此,无日无诗,无世无诗,或得之简远, 或得之低黯,或得之古雅,或得之怪奇,或得之优柔,或得之轻盈。往往无清意,则不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第一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58159 唐韩愈韩昌黎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8:246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c 北京:中华书局,1983:439 目录 12 足以名世,夫固各有当也。( 彭宏济诗序 ) 在这里,刘将孙认为诗本于“气” ,气是诗的生命,是不可缺少的,离开了“清气” 的诗是“不足以名世”的。这就把诗气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两宋时期,理学影响 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认为宇宙的根源是理 (道) , 那诗歌当然也不例外, 因此,“道” 或“理”为文章之本的理论统治文论界。代表性的人物是朱熹,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 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者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心写出,文便是 道。 ” 宋元之际,这种重道轻文的观念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刘将孙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大力宣扬诗本于“气” ,而不是本于人的观念和伦理,给诗歌的发展扫清了障碍。直 到元代初期,诗本于气的理论终于取代了诗本于理而成为文论界的主导声音。 其次他对诗气的审美特征与要求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在彭宏济诗序中他就提到 了诗气的审美特征: 天地间清气,为六月风,为腊前雪,于植物为梅,于人为仙,冰霜非不高洁, 然刻厉不足玩;花柳非不明媚,而终近妇儿。如月明闻笛,疑有飞仙;如蝉鸣绿荫, 风日妍寂,从中而起。又如惊啼过树,矫然林表,转眄惊绝。因物所感,高山流水,适 契琴趣。混合自然,眼前意中,宛然不食烟火。( 彭宏济诗序 ) 通过上文可知,刘将孙认为的清气是像六月风一样清爽而不刻厉,像腊前雪一 样高洁,像梅一样明媚而不娇媚,又像仙一样超尘脱俗,像月明闻笛一样清新流畅而又 去留无迹。它不是审美主体不依附于外物自生的一种体验,而是“因物所感” ,即外物 刺激审美主体而于无意间自然而然获得的一种审美愉悦。 而后出者顾规规然效之于其貌焉耳,而曰吾自学为某家,不亦驰骋于末流,而 诗无本矣乎?清以气,气岂可以揠而学、揽而蓄哉?目之于视,口之于言,耳之于听, 类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有得于情性者,亦如是而已。夫言亦孰非浮辞哉,惟发之真者为 不泯,惟遇之神者为必传,惟悠然得之人心者必传而不朽。彼求之物而不求之意,炼于 辞而不炼于气,何如其远也!( 彭宏济诗序 ) 这里将孙又进一步结合诗歌创作实践对诗气审美特征与要求进行了深入探讨。 有的 后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学习某家或某体就可以使诗具有清气, 将孙从诗歌的本质来说明清 气是不可能通过强学揽蓄获得的,他是自然而然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种审美状态,这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二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68 宋朱熹朱子语录m卷一三九 第二章 刘将孙的诗歌理论 13 就要求诗歌必须合乎发之真、遇之神、悠然得之人心这三个要求方能“必传而不朽” 。 再次他从创作角度对诗气进行了论述。 刘将孙在阐述诗气时,结合当时的诗歌批评思潮与自己的创作实践,从创作角度对 诗气进行了论述。 欣悲感发,得之油然者有浅深,而写之适然者有浓淡。志尚高则必不可凡,世 味薄则必不可俗。故渊明之冲寂,苏州之简素,昌黎之奇畅,欧公之清远,苏、黄之神 变,彼其养于气者,落落相望,皆如嵇延祖轩轩于鸡群,宜其超然尘埃混浊之外,非复 喧啾之所可匹侪。( 九皋诗集序 ) 将孙认为要写出好的诗歌,必须要“养气” 。不管是陶渊明还是韦苏州,还是韩愈 或欧阳修等等大家, 他们之所以能写出深浅不同但浓淡各宜的好诗, 是因为他们养于气。 如何养气呢, “文以气为主,非主于气也,乃其中有所主,则其气浩然流动,充满而无 不达,遂若气为之主耳。 ” ( 谭村西诗文序 ) 也就是说要养气,不是从诗歌角度养, 因为诗文虽以气为主, 但又非主于气也, 而是主于创作者行文时心理及精神状态。 像 “东 坡之大才,其回文丽句,各极体裁” ,而那些 “能文不能诗”或“能诗不能文”的则是 因为他们才弱而气易衰的结果。 ( 谭村西诗文序 ) 刘将孙这里的“养气”说是跟刘勰 的“养气”说一脉相承的,刘勰在檄移中说: “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 ” 从审 美主体“气”与美的创造之间的“辞”的关系入手,说明创作者行文时心理及精神状态 昂扬奋发,遣辞就会果断。 在诗歌创作中还要炼字炼意。 刘将孙认为诗文创作的本源不是道德和事业, 而是风、 雪、梅、仙这些自然事物和“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真性情,因此不同的创作主体是难 以通过学习效仿某家某体而改变自身个性气质与创作风格的。因此他认为那些“规然效 之于其貌焉耳,而曰吾自学为某家”的后学者“求之物而不求之意,炼于辞而不炼于气” 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彭宏济诗序 ) 。 第三节 天趣语难得 “趣”在我国古典诗学中是出现的比较早的一个基础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二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62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二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61 梁刘勰.文心雕龙m.檄移篇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二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68 目录 14 就已经开始用它来品评诗人及作品。如钟嵘诗品中评郭璞的游仙诗:“乃是坎壈咏 怀,非列仙之趣也。 ” 后来用趣来评价诗歌的人越来越多,趣也有了好多种,像什么别 趣、理趣、生趣、血趣等等不一而足。 “天趣”一词,最先出现在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绘 画理论著作之中,他当时是用它来评论一幅表现嵇康轻车之诗诗意的画作。直到北 宋僧人惠洪才开始在他的冷斋夜话中出现用“天趣”论诗的句子, “吾弟超然喜论 诗,其为人纯至有风味。尝曰:陈叔宝绝无肺肠,然诗语有警绝者,如曰:午醉醒未晚, 无人梦自惊。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 王摩诘山中诗日:溪清白石出,天寒红 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 舒王(王安石)百家夜休诗曰:相看不忍发,惨 淡暮潮平。欲别更携手,月明洲诸生。 此皆得于天趣。予问之日:句法虽佳,然何以 识其天趣?超然曰:能言萧何所以识韩信,则天趣可言余竟不能诘。 ” 以惠洪的博 识当时竟然不知“何以识其天趣” ,可见天趣在当时是一个非常生僻的名词。后来惠洪 在他的另一部论诗专著天厨禁脔中才明确说明了诗分三种趣,即奇趣、天趣和胜趣, 并举了杜牧的田家 ,江淹的效渊明体 ,白乐天的宫词和大林寺四首诗为 例,说明天趣的意思, “其词语如水流花开,不假工力,此谓之天趣。天趣者,自然之 趣耳。 ” 惠洪的解释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天趣也就是诗中表现的那种非常自然和谐的 韵致。真正把“天趣”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给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刘将孙, 自他以后天趣就成为诗歌审美领域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像袁枚、洪亮吉、张问陶,李 元度等等都用它来论诗。 刘将孙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审美及创作体验, 对天趣的内涵进行了深入 的探讨。趣是一个很抽象的美学概念,刘将孙把他放在于言、意、味、境的关系中来阐 述他的内涵。其高绀泉诗序云:“诗于五七字中见意,于千百言外见趣,甚不易得 也。 ” 。其如禅集序云:“今夫山川草木,风烟云月,皆有耳目所共识。其入于吾 语也,使人爽然得其味于意外焉,悠然而悟其境于言外焉,矫然而其趣其感他有所发者 焉。 ” 。 九皋诗集序云: “人声之精者为言,言之又精者为诗。使其翩翩也皆如鹤, 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47 北宋惠洪.冷斋夜话m.卷四 北宋惠洪.天厨禁脔m.卷上一一条 李修生主编;龙德寿等副主编.全元文.卷六二二.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区滩涂租赁协议6篇
- 解除房屋租赁合同格式5篇
- 茶叶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5篇
- 合同范本之贷款没有购房合同10篇
- 网站设计标准合同8篇
- 委托代理合同:买卖合同8篇
- 物业租赁安全生产管理协议7篇
- XX国际艺术中心展览委托承办合同10篇
- 无子女夫妻离婚合同7篇
- 物资采购廉政合同协议书范本9篇
- 小神仙简谱(音乐资料)
- JJG 539-2016数字指示秤
- JJF 1183-2007温度变送器校准规范
- GB/T 8642-2002热喷涂抗拉结合强度的测定
- GB/T 19289-2019电工钢带(片)的电阻率、密度和叠装系数的测量方法
-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 GB/T 12750-2006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第11部分:半导体集成电路分规范(不包括混合电路)
- GB 315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硫磺
- 沼气发电项目建议书
- 鸽巢问题(例1、例2)课件
- 大学物理上总复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