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论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pdf_第1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论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pdf_第2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论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pdf_第3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论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pdf_第4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论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成为各国所面临 的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并且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相适应,为了保护权利 主体的权利,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侵权救济应运而生。诚 如西方法谚:“没有救济的权利即非权利”所云,“有权利就有保障,有损害就有救济” 乃是人类公平正义理念赖以存在的基石。从权利救济的角度来说,无救济则无权利,这 就需要在法律上对受害主体提供救济,并预防、克服和减少损害风险的发生。在法律制 度的构建中,救济制度是法律公正的底线,而科学、效率的救济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法的 公平正义。因此,有权利必有救济,只有完善的救济制度存在,对权利主体来说才存在 实实在在的权利。在人类的社会文明、法律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尤为如此。在环境侵权 救济中,民事救济是权利主体寻求救济的重要方式,民法作为维护主体权利的基本法 律,在发挥保护主体权利的功能上体现了法律的基本价值。因此,作为维护主体权利重 要依托的民法,面对新的侵权方式必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民法如何突破传统侵权的 救济理念、救济模式则成为环境侵权民事救济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环境侵 权民事救济理论及制度的探讨明晰了环境权的含义、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性、环境侵权行 为与传统侵权行为的区别及其价值的正当性、适法性,进而明确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理 论、制度在整个环境侵权救济领域的重要性。本文在对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法理学基础 即民法社会化等相关问题阐述的基础上,对环境侵权产生的经济根源进行了分析,指出 环境资源的经济属性和共有属性。在借鉴英美法系国家及大陆法系的德国、日本等先进 国家关于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理论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我国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提 出构想。 关键词环境权 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 ,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a le c o n o m ya n dt h ep r o g r e s s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o l l u t i o na n dt h ee c o l o g i c a ld e s t r u c t i o nb e c o m et h es e r i o u s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 p r o b l e m st h a tv a r i o u sc o u n t r i e sf a c ea n dt h e yb e c o m et h ef o c a lp o i n tt h a t 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o c i e t ya t t e n d st o t oa d a p tt ot h i s ,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t o r tr e l i e fa r i s e sa tt h eh i s t o r i cm o m e n t i no r d e rt op r o t e c tt h er i g h to ft h es u b j e c t ,m a i n t a i nt h ee c o l o g i c a lb a l a n c e ,r e a l i z et h eh u m a n s o c i e t y s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j u s tl i k et h ew e s tl a wp r o v e r b :”t h er i g h tt h a tt h e r ei sn o r e l i e fn a m e l yn o n - r i g h t ”,”t h e r ei sar i g h tt h e r ei sas a f e g u a r d ,t h e r ei st h eh a r mt h e r ei st h e r e l i e f ”i ti st h eb a s es t o n ew h i c hf a i rh u m a ni d e ad e p e n d so n f r o mt h ev i e wo ft h er i g h t r e l i e f ,t h e r ei sn or e l i e ft h e r ei sn or i g h t s ot h ed e m a n d st op r o v i d er e l i e ff o rt h ev i c t i m si nt h e l a w ,p r e v e n ta n do v e r c o m ea n dr e d u c et h er i s ko fh a r mo c c u r r i n g i nt h el e g a ls y s t e m s ,t h e r e l i e fs y s t e mi st h eb o t t o ml i n eo ft h ej u s t i c e ,a n dt h ee f f i c i e n ts c i e n c er e l i e fs y s t e mc a nt r u l y a c h i e v et h ef a i r n e s sa n dj u s t i c ei nt h el a w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r em u s tb ear i g h to fr e l i e f , o n l yi ft h e p e r f e c tr e l i e fs y s t e me x i s t s ,c a nt h em a nr e a l i z eh i sr i g h t s t o d a yi ss o t h ec i v i lr e l i e fi st h e i m p o r t a n tw a y t h a tt h es u b j e c to fr i g h t ss e e k st h er e l i e fi n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t o r tr e l i e f , t h ec i v i l l a wi s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l a wt h a tm a i n t a i n sr i g h t sa n dr e f l e c t st h ee s s e n t i a lv a l u eo ft h el a wi n t h ef u n c t i o nw h i c hp r o t e c t st h er i g h t so fm a n s ot h ec i v i ll a wt a k e st h e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 m a i n t a i n i n gt h es u b j e c tr i g h t s ,i tm u s tm a k e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n e wt o r tw a y t h e r e f o r e , h o wt h ec i v i ll a wd o e sb r e a kt h r o u g h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t o r tr e l i e fi d e aa n dt h er e l i e fp a t t e r n ,i tw i l l b e c o m et h ep r o b l e mw h i c hi sg o i n gt ob es h o w e du r g e n t l yi nt h ec i v i lr e l i e ff i e l d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t o r t t h i sa r t i c l eb a s e do n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t o r tc i v i lr e l i e ft h e o r ya n dt h e s y s t e md i s c u s s i o n ,d e f i n e 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r i g h t sm e a n i n g ,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t o r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t o r ta n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t o r ta n di t sj u s t a n dl a w f u lv a l u e ,t h e nd e f i n e d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t o r tc i v i lr e l i e ft h e o r ya n d t h es y s t e mi nt h ee n t i r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t o r tr e l i e f t h ea r t i c l ee l a b o r a t e d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t o r tc i v i lr e l i e f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j u r i s p r u d e n c e ,c i v i ll a w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a n dc o r r e l a t ep r o b l e m s , a n a l y z e dt h ee c o n o m i cr o o t t h a t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t o r te m e r g e d ,p o i n t e do u t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r e s o u r c e sh a st h ee c o n o m i c a la n dc o m m o na t t r i b u t e s r e f e r e n c ef r o m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t o r t c i v i lr e l i e ft h e o r yo ft h ec o u n t r i e so ft h ee n g l i s ha n da m e r i c al e g a ls y s t e ma n dt h cm a i n l a n d l e g a ls y s t e ms u c ha sg e r m a n y ,ja p a n ,t h ea r t i c l ep r o p o s e dt h ec o n c e p t i o no nh o wt oc o n s t r u c t t h ec i v i li e l i e fs y s t e mo n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l o r ti no u rc o u n t r y k e y w o r d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r i g h t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t o r tc i v i lr e l i e fs y s t e m 0 l 绪论 1 绪论 1 1 课题背景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成为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理念, 于是自步入近代以来,在人类追求自身的利益中发展起来的“人类中心主义”取得了统 治地位,并成为传统观念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人类的足迹遍布了生 物圈的各个角落,以致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进而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 关注的焦点。各国的环境侵权救济理论、措施应运而生,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 在各自创制的救济体系下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而在各种救济制度体系 中,民事救济对于保护权利主体的权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侵权的救济理 念、救济模式,无法实现保护人权利的同时兼顾经济的发展。而环境侵权本身又恰恰具 有价值上的正当性与社会妥当性,它在给权利主体造成损害的同时,又能给人类带来极 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使人类享受其创造的福祉。因此,对于这一新的侵权形式, 民法必须作出其应有的贡献。由于环境侵权在我国是一种新兴的侵权形式,环境侵权民 事救济制度还处于研究发展阶段,有许多理论上和实务上急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一 背景下撰写此文,希望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能对完善我国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奉 献棉薄之力。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各国所面临的 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并且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相适应,为了保护权利主 体的权利,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侵权救济应运而生。诚如 西方法谚“没有救济的权利即非权利”所云,“有权利就有保障,有损害就有救济”乃 是人类公平正义理念赖以存在的基石。而在环境侵权救济中民事救济是权利主体寻求救 济的重要方式,如何突破传统侵权的救济理念、救济模式则成为环境侵权民事救济领域 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前我国关于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问题,有些方面,比如,无过错归责原则、因果 关系推定、举证责任倒置等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并臻于完善。有些方面则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处于探索的阶段。如关于环境权的属性、环境侵权发生的界 定、针对环境侵权行为的救济模式等问题,都有待于理论界的拓新,以便于在实践中应 用,从而既实现对权利的救济又实现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对 我国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理论有所突破并构建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环境侵权民事救 济制度则成为保护资源与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旧外关于环境侵权民事救济这1 问题无论是在理沦上还是在实务上都比固! 先进得 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1 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本文从阐释环境权、环境侵权、民法的社会化等相关的理论入手,然后分析环境侵 权产生的经济根源和环境侵权行为的价值正当性和社会妥当性,进而阐述环境侵权民事 救济制度的相关问题,指出目前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不足,并在借鉴国外先进 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理论、救济措施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 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使该制度达到既能保护主体的权利、生态环境、又能使经济 发展与之相协调的目的。本课题具有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的双重价值,试图对已有的环 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框架有所发展,建立科学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本文共分为 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二部分,环境侵权及其评价。阐述环境权、环境侵权、环境侵权行为的特征,并 对环境侵权行为进行评价。由于环境侵权行为与传统侵权行为有着本质的不同,存在价 值正当性和社会妥当性,才使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与传统侵权的救济有所不同,因此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基础。 第三部分,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理论基础。本部分阐述的内容是民法社会化的相关 问题,近代民法以保护绝对的私权为其基本的价值理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法也 逐渐发生着改变,其发展的价值取向也在注重对社会利益的保护,即现代民法的社会 化民法的社会化为环境侵权民事救济提供可能性。 第四部分,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直接动因。本部分对环境侵权产生的经济根源 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评价,明确了环境资源所具有的经济属性和共有属性,环境侵权行 为产生的经济根源决定了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特殊性。 第五部分,国外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概况及借鉴,本部分着重阐述了英美法系 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其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 度中所包含的利益衡量价值原则,在对利益衡量原则的基本理念阐释的基础上对其价值 性进行评价,指出利益衡量原则在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中的价值性。 第六部分,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现状及分析。在这一部分阐述了我国环境 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存在的欠 缺。 筛七部分,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完善。由于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 研究起步比较晚,因此在许多方面存在缺欠,不利于权利的救济,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 保护,这一部分在分析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存在缺欠的基础上,对我国环境侵权 民事救济制度的完藩提出建议,使我国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更具科学性和价值性, 主要包括理论、实体法、程序法三个方面。 研究方法:本文运用的足规范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人量的中外文献进行阅 2 环境侵挂技j c w 价 2 1 环境权 2 环境侵权及其评价 2 1 1 环境权的含义 我国学界对环境权的含义探讨至今,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环境 权是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适宜健康和良好生活环境,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基本 权利”有的认为环境权应界定为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基 本权利和承担的基本义务,即: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有享有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保护环 境的义务”1 。吕忠梅在环境法新视野中则把环境权阐述为:“环境权是公民享有的在 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笔者认为环境权的含义应界定 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在适宜环境中生活和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及在享 有、利用环境资源时负有不得侵犯他人及公共环境资源的义务。而且环境权中的法律关 系主体应包括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及尚未出生的后代人。 2 1 2 环境权的产生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之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依托, 但是自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在提高了生产力、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 能力的同时,资源的耗费、废气物的排放也大量增加,从而大规模地改变了环境的组成 和结构,带来了种种环境问题。 首先是出现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污水和固体废物, 以及大量的环境很难降解的化学合成品,包括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严重的环境污染导 致公害病和重人公害事件出现。1 8 7 3 年到1 8 9 2 年的1 9 年中,英困伦敦发生过五次毒物 事件。1 9 5 2 年又发生一起震惊世界的烟雾事件,四天内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 0 0 0 人。1 9 3 0 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一周内死亡6 0 人。1 9 4 3 年,美国洛杉矶的光 化学烟雾事件,使大量居民患病。1 9 4 8 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使全镇4 3 的人口约 5 9 ll 人患病,死亡1 7 人。”。其次是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现代化的工业生产需要大量 的资源和能源,特别是采掘业、采伐业、捕捞业的发展,以及各种大型工程建设造成对 局部环境条件的改变,这些都使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造成自然资源的稀缺 甚至枯竭,从而出现生态平衡的失调。自然环境和资源越来越难以承受高速工业化、人 口巨增、城市化的巨大压力。许多国家土地沙化,森林面积缩小,物种灭绝,生物的多 样性遭到破坏。凶此,在某种程度l :,很多自然灾害与其说是“灭灾”不如蜕是“人 ;j 5 ”,足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的结果。 e l 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出现危机,引起学者的关注和凼 际社会的照视。人们的生存环境一一环境权捉上议事f 1 程,于是在2 0l l ; = 纪6 0 年代 2 环境侵杖发j 1 4 f 价 例,任环境污染和公害加剧,原有的法律不能对公民的环境权益提供有效保护的情况 f ,德幽的位医l 提出“环境权”的主张。1 9 6 9 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的教授约色 夫萨克斯以法学中的“共有财产”和“公共信托”理论为根据,提出了系统的环境权 理论,即:空气、水、同光等人类生活所必须的环境要素,是人类的共有财产;对于共 有财产,未经伞体共有人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利用、支配、污染和损害:共有人为了 合理支配共有财产,将其信托给国家保存和管理:国家作为受托人,负有为信托人妥善 保存、管理信托财产的义务;因滥用信托权而给信托人造成损害的,受托人应承担法律 责任。这。理论在英美法系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奠定了环境权的理论基础“1 。1 9 7 0 年东京宣占第五项中提出:“我们请求,把每个人享有的健康和福利等不受侵害的 环境权和当代人传给后代人的遗产应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 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1 9 7 2 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 人类环境宣占,宣言指出:“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 自 i 、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 的庄严责任。”这是环境权作为基本人权被规定下来的标志,并且认为环境权作为一项 新的权利,是继法国人权宣言、世界人权宣言之后人权发展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 碑。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发展权的一+ 大进步,是人类社会实现协调发展的开始。 2 1 3 环境权的属性 自环境权诞生起,对于环境权的属性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阐 述,土明远认为,环境权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的权利,可以同时从程序意义和实体 意义两个层面米理解。程序意义的环境权包括知情权、参与权和获取救济权,主要表现 为公法上= 的权利。而共体意义的环境权则包括通风权、采光权、安宁权、清洁水权、清 洁空气权等,- 其中,通风权和采光权“私权性”最强,同时受公法( 如建筑法、城市规 划法等) 和私法的保护;而清洁空气权“公权性”最强,仅受环境法等公法的澡护;环 境权中的其他“亚权利”,如清洁水权。安宁权( 包括宁静权、安稳权) 等,则介于以 上两种类型之问,兼有公权和私权的性质“。环境权不仅具有程序意义和实体意义两个 方面,而且总体l 二具有公权和私权的双重属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环境权属于一种社 会权利。也有的学者认为环境权既是个体权利,同时也是集体权利“1 。因为在对公民个 人环境权特别是实体性个人环境权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往往会损害其他多数人的共同环 境权益,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社会整体权益的损害。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公害事件 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点。也有的学者认为,作为“人们享有在优美环境中生活的权 利”的环境权,仪仪获得了人权意义上的承认,环境权并没有成为一项具体的法律制度 :f i q 权利甚至是人们实际享有的权利,环境权更多的是一种“语言的人权”和“思想的 人权”,这种人权意义 :的环境权当然是包含在人的社会权利的范围内的,是人的社 会枞利的种。 综i ,代们- u 以看出环境权作为种新兴的权利,属于社会权利的_ f i j ( 西方有的 2 王 、境侵权发j e 评价 学者认为,人的权利分为三种,即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 ,目前还处于侣导 性的阶段,在法律上如何实现人的环境权还有一定的难度。正如夏勇教授指出的那样: “有些流行的人权其实缺乏相应的义务承担人,尤其是当代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按照拉裴尔关于权利的分类,多属接受权,而非行为权,他们必须由义务人积极的提供 某种行为刊。能成立和实现,但是,义务主体和义务内容并未确定下来。又如,有些权利 虽然在法学上已经有了明确的义务主体和义务内容,但是,依权利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 和实际能力,是不可能兑现的”。1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目前很多学者正在探讨环境权如 何在法律h 得到实现,因为只有在法律上能够实现、真正得到法律保障的权利才是具有 实际意义的、真j 下现实的权利。而且我国已颁布了相关的环境法律规范性文件,虽然环 境权的基本属性尚在争论中,但相关的坏境权益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 2 2 环境侵权 2 2 1 环境侵权的含义 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而侵害、损害他人权益乃至危害人类生存这一现象,英美文 献及联合囤经济社会理事会称为“环境污染”(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o l l u t i o n ) 或“污染” ( p 0 1 l u t i o n ) ,经济学者称之为“外部不经济”( e x t e r n a l d i s e c o n o m y ) ,社会学者则称 之为“环境破裂”(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d i s r u p t i o n ) ,日本和我国台湾通常称之为“公害”, 德国法上称之为“干扰侵害”,法国法h 称之为“近邻妨害”;英美法上称之为“妨害” ( n u i s a n c e ) 。在我国法律上则使用“污染”、“环境污染”、“公害”、“环境污染危害”等 形式不同但含义相似的用语表达环境侵权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以下简 称民法通则) 第1 2 4 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 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从我国的立法规定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侵权的 含义侧重于环境污染的损害行为。 金瑞林先生指出:“公民或法人因过失或无过失排放污染物或其他损害环境的行 为,而造成被害者人身或财产的损失时,要承担民事责任”,“民事损害包括财产损害和 人身损害。在违反环境法而构成的民事责任中,还包括对环境要素造成的非经济性损 害”;”1 马骧聪先生指出:“危害环境的侵权行为,是一种特殊侵权行为。其侵犯的客体 包括他人的财产权、人身权和环境权。在这里对财产权的侵犯,是指因污染或破坏环境 而使他人的财产受到了损害,如污染或破坏了他人的土地、树木、设备、器材、衣物、 农作物、牲畜、家禽、养殖的水产品等等。对人身权的侵犯,是指因污染和危害环境而 对他人的健康和生命造成的损害,包括致人患病、受伤、致残、死亡等。对环境权的侵 犯,是指因违反环境保护的规定,污染、损害、破坏环境而损害了他人应享有的j 下常环 境质量或环境舒适度,如以噪声、震动危害他人的安宁,妨害正常休息、工作和学习; 或者违章建筑= 啦法挡住他人的住房采光、通风等等“。曹明德教授认为环境侵权有广义 j i i 狭义之分,广义环境侵权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狭义环境侵权仅为环境 污染现象,并把狭义环境侵权定义为“因行为人污染环境造成他人财产权、人格权以及 2 耶境侵权及j 评价 环境权受到损害,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王明远先生则认为环境 侵权的概念应界定为:因产业活动或其他人为原因,致生自然环境的污染或破坏,并因 而对他人人身权、财产权、环境权益或公共财产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之虞的事实。 从以上学者们对环境侵权的定义可以看出我国环境法中对环境侵权的研究侧重于对 人的财产:权及人身权侵害的研究,其研究依然存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子。但实际 卜,现代环境立法的目的应当是在不排除保护人类自身权利与利益的前提下确立“衡平 世代问利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人类“环境权”与生态世界的“自然 的权利”。民法虽然为私法,强调保护私权,但在保护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环境权益, 衡平各方的权利、利益等环境侵权救济上,民法应发挥其应有之功效。而且环境侵权应 是个宽泛的概念,环境侵权既应包括对私权的侵犯亦应包括对公权的侵犯;既应包括对 当代人利益的侵犯又应包括对尚未出生的后代人利益的侵犯:既应包括环境污染造成的 损害又应包括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害;既应包括对现存利益造成的损害又应包括对潜在利 益造成的损害;既应包括对权利主体权利的侵犯亦应包括对生态利益的损害,而且其行 为本身既包括环境的污染也包括生态的破坏。因此环境侵权的概念应界定为:因产业活 动或人为活动致生自然环境的污染或破坏并因而造成权利主体的各种现存利益及潜在利 益的损害,以及因为这些活动而危及后代人的利益及生态利益的行为。 2 2 2 环境侵权的特征 环境侵权与传统侵权有着本质的不同,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之处正是环境侵权民事 救济法律制度独具特色的内在基础,自环境侵权诞生以后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究,归 结起束蚓:境侵权大致有如f 特征: ( 1 ) 环境侵权行为在价值判断上的社会妥当性、合法性。传统侵权行为从本质 i 讲是一种侵犯他人的权利、危害社会利益的行为,在法律上及道德的价值判断上都是 否定的,均属于应予以严格禁止并加以制裁的行为。比如,伤害他人生命健康的、抢人 财物的行为等。但是环境侵权行为往往是经济活动或者是正常生产、生活的“副产 品”,其在价值判断上,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行为,只不过是这些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远远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进而对人的生存环境产生影响、造成损害 的现缘。这种环境侵权行为在侵犯权利主体的权利、危害生态环境的同时亦给社会带来 经济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环境侵权行为是社会需要的一种推动社会 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行为,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一种适法行为,在价值判 断,卜具有社会妥当性、适法性。 l2 ) 虾境侵权仃为兼有私害性和公害性。n :传统侵权行为中,通常表现为特定的 加害人对特定的受害人的私人权益的损害,如生命、身体、财产等某一干十单一的侵害, 为舆j 弘的私害,其典型的救济方式主要为损害赔偿和恢复原状。而环境侵权行为不仅表 小为刈私权的侵害,在很彩情况下住往表现为对多数人的多种权益的同时侵害,表现为 “公害”,圳如水 奉污染的致;辞行为、化学烟雾的敛害行为等往往造成很多人的人身、 2 环境侵收技jl - i , t 价 财产的损害,这种侵害行为既具有“公害性”又具“私害性”,正是这种私害性与公害 性刷时兼具的特点使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模式与传统的侵权行为的救济模式相比才应有 所改变。 ( 3 ) 主体的不平等性。环境侵权中,侵权行为人多为经济、科技、信息等方面 具有特殊实力的工商企业或企业集团,而受害人多为欠缺规避能力和抵御能力的普通农 民、渔民和市民,他们相互间的优势与弱势的对比往往非常明显,受害主体的维权历程 4 t t i ,f 艰难,因此环境侵权的主体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 ( 4 ) 潜伏性。传统侵权行为中加害行为一经实施,损害结果常常立即发生,因 此认定损害比较容易,i :kt i h 传统侵权中的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行为。但是环境侵权造 成的损害往往波及空间大、延续时| 日j 长,不能在短时问内显示出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 造成受害主体权利损害的原因很难在短时间内查清楚。因此,被污染者能明显的察觉到 损害的发生时往往已经是时过境迁,侵权主体很难确定。 ( 5 ) 复杂性。与传统侵权相比环境侵权中的事实与损害之问的关系比较复杂 很难认定,j 下如台湾学者丘聪智所说:“传统之侵权行为,其加害之原因事实,与受害 之内容、程度、经过,均甚单纯、具体、直接而确定,当事人对此等事实,亦有较深切 之认识。因此,在实体法上,以事实与结果问有相当因果关系,为责任成立要件,并且 在诉讼上,要求受害人,就此等事实之存在,负担严正举证责任。但是环境侵权,公害 之原因事实,与危害发生程度、内容、及经过之关系,往往甚不明确,欲就其彼此间寻 求单纯直接具体之关系联锁,甚为困难”【1 2 】并且很多环境侵权往往还是多种因素长期复 合累积的结果,损害的发生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因此认定侵权与损害的存在就需 要运用高科技手段,但有时损害发生时运用当时的科技手段也很难认定,要等更高的科 技手段 l 现后才能解决这一复杂的问题。 2 2 3 对环境侵权行为的评价 人类社会自进入2 0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驾 驭自然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强,因此环 境侵权行为亦不断的发生。环境侵权行为在侵犯权利主体的各种现存权利及潜在利益并 给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即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 会的进步。人类社会从环境侵权行为中享受到极大的物质利益。因此,环境侵权行为的 这种在某种意义上的适法性和价值妥当性是毋庸羞疑的。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 膨胀,环境侵权行为对人类的各种权利、利益损害的加剧也是触目惊心的,目前环境污 染f h t 1 念破坏已成为各国和国际社会所而临的f 峻问题,亦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问 题。【f l l x , l 这种同时具有公害性和私害性,而又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其丰富物质利益,具 仃价值正当性的环境侵权行为,我们对其有利的一面要给予肯定,对其不利的一诬要予 以防范。因此正是因为这种侵权行为的特殊。l t ,才要求我们的民事救济制度能与之相适 应,即能保护权利主体的权利又能保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人类发展的双赢。 2 环境侵权及j e 评价 鉴于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其在救济理念、救济措施等方面与传统侵权的救济模 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所阐述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只是诸多救济制度的一种,本 文将主要从民事法律规范对环境侵权的救济进行阐述,主要包括相关理论、实体法、程 序法的问题。 2 3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对环境权的产生、环境权的属性、环境侵权的概念、环境侵权行为的特征 等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阐述,其目的在于明确环境权的属性和环境侵权行为的价值正当 性、社会妥当性,从而确立对其进行救济的权利来源和救济依据。正是因为环境侵权行 为与传统侵权行为有着本质的不同,彳使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与传统侵权的救济有所 区别。 3 环境侵议民事救济制度的理论牲础 3 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理论基础 3 1 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的演进 3 1 1 近代民法的模式 近代民法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1 8 0 4 年的法国民法典,旨在建立法国大 革命推翻旧政权后之法律秩序,以贯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1 9 0 0 年的德国民法 典,旨在实践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法律的目标“。近代民法的模式表现为:第 一,抽象的人格,即对于一切人,不分国籍、年龄、性别、职业,具有平等的权利能 力。在当时的条件下,普通的劳动者、消费者、大企业、中小企业等具体类型,在民法 典上被抽象为“人”这一法人格,他们具有平等的权利能力。因此近代民法的这种建立 在抽象人格上的平等,亦是抽象的平等,是一种法律理想。第二,财产的私人所有制,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近代民法的辉煌成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极大地促进了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所有权绝对的状态下,促使人们疯狂的追逐经济利益、攫取私有财 产,于是这一原则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法律基础。第三,私法自治,私法自治意味 着在私法上,法律关系的创设纯依私人的自由意思,法律不得干涉,这一原则是维持市 场经济自由竞争的法原则。在私法自治的前提下,契约自由最为重要,人们可以根据自 己的意愿,在不违反强行性规范的前提下创设任意性的规范,特别是合同的创设,极大 的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与权利主体法律地位的平等。第四,自己责任,私法自治意味着 自由平等的权利主体可以在不违反强行性规范的前提下依自由意志行事。因此自由行事 的结果如果致他人遭受损害或不利益,则应当由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3 1 2 由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的历史演进 自进入近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思想方面,重视理性和个人自 由;在科学技术方面,产业革命加速促进商事交易活动:在经济方面,实行的是自由放 任的政策。经济活动完全是由“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的调节,政府对经济的 发展只起到“仲裁人”“公断人”的作用。当时的人们认为“干涉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 政府”,国家权力以不干涉私法关系的形成为最高原则。因而近代国家乃有“夜警国 家”之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基于个人主义、权利本位的近代民法在促进经济繁荣 和技术进步、反对判建专制、发展民主政治等方面均有其积极意义。但随着经济的自由 竞争向垄断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规模的加大和实力的雄厚使 民事主体的平等性和互换性丧失,出现了企业主与普通权利主体的对立及各j 融由于现代 化的l i b “、生活所带来的一系列的致害、侵权事敝等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这一系列的 题,近代民法所推崇的“私法自治所有权绝对过失责任”根本无法解决各权利 l :体之n i j 的利益冲突与矛盾。在这利;情况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推动了民法本身的变 3 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理论基础 革,即由近代民法向现代民法演进,民法社会化应运而生。 3 2 民法的社会化 3 2 1 民法社会化的表现 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剧,在极大的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社 会经济问题也为民法的社会化提供了土壤。民法的社会化虽然不是为解决环境问题而诞 生的,但是民法的社会化却成为环境侵害民事救济重要的法理学基础,为环境侵权民事 救济领域提供了深厚的法理学依据。民法的社会化包含私法公法化、权利社会化、和责 任社会化三方面的内容。 私法公法化是指在私法领域里的公法渗入。在私法领域原本是强调意思自治的,无 须公法的渗入便可解决问题。但是在现代社会许多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公法的介入,从实 质上讲,私法的公法化是公法对私法、对私权内容的干预,以期能更科学、有效的解 决、平衡权利主体之间的纠纷,这是国家或中间团体对私权干预的体现,其目的是管理 和纠f 自由放任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强化了对私法的公法干预之特征。 权利的社会化则表现为注重私权保护的民法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权利本位的民 法原本是注重权利主体的权利,对于自己的权利,权利主体可自由处分,但是权利人自 由的行使权利、过分强调自身的权利,在某些情况下就会不符合社会正义或发生一种不 正义,即学者们常讲的“权利滥用”,权利滥用的结果必然会给他人、给社会带来危 害。例如,二e 地的所有人完全不行使他的所有权,使他的土地荒废,就会给社会带来不 利,浪费了社会的资源,这种情况就是不符合社会正义要求的。于是权利主体在行使自 身的权利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对他人及社会所负有的义务,这就是说不准许权利滥用,此 即权利的社会化。权利社会化对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影响表现在相邻关系的调整和通过 私权性环境权排除环境侵害等方面。通过对相邻关系的权利主体的权利的限制,以达到 保护相邻关系权利主体相对方的利益的目的,如使相邻人不得产生噪音、不得排放污染 物等,以使相邻人的宁静生活、呼吸清洁空气的权利得到保护。 责任社会化指的则是侵权行为所产生的责任由社会分担,强调意思自治的民法原本 推崇的足自己责任,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危险事故的增加,自己责任已无力承担受害 人的损失,因此需要责任的分散,由社会来分担责任,对受害人进行救济,实现法的公 平正义。责任社会化对环境侵权救济的影响表现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中的无过失责任原 则的适用、责任保险和社会安全制度的兴起等方面。 综上所述,民法社会化的产生为环境侵权民事救济提供了深厚的法学理论依据,使 在环境侵权救济领域运用民事救济具有了可行性和现实性,从而能更充分的保护环境法 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也能更充分的发挥民法在救济权利主体权利上的法律功效。这也是 实现法律实质正义、法律文明及进步的表现。 3 纠、境侵权民事牧济制度的理论接础 3 2 2 民法社会化价值的认识 民法的社会化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同时民法的社会化亦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及内在的道德价值。 酋先,经济价值。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降低社会成本, 提高经济效率。而民法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对所有权绝对的限制,正是从全社会的经 济发展的视角进行考虑,通过对绝对所有的限制使社会财产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 推动全社会的经济迅速发展。任何一种法律的公正理念,不仅包括做人权利的公正,同 时亦包括经济权利的公正,只有实现经济权利的公正;- d 能实现人的其他权利的公正。而 民法的社会化则为权利主体的经济权利的实现,为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推动社会经济的 整体发展打卜- 坚实的基础。 其次,社会价值。法律的功能不仅在于保护个体的权利,更在于保护全社会的权 利,近代民法由于过分注重对个体的权利的保护,于是出现了权利的滥用和对他人权利 的侵犯,对公共利益的忽视。而人权利的维护,不仅在于个体利益的维护,更在于对个 体权利的基石社会整体权利的维护。一个社会中个体权利地实现和整体权利地维护 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如果个体权利无法实现,那么这个社会谈不上是个尊重民权 的法律社会。如果社会整体的权利得不到保障,那个体权利的实现又从何谈起? 民法社 会化的发展正是站在社会整体权利、利益的角度给权利主体的权利以全新的诠释。其目 的是为全体人的权利的实现而努力。人的权利本质应是全社会人的权利而不应是少数的 处于优势位置的人的权利;法律的正义应是实质上的正义而非形式上的正义。只有考虑 社会整体权利、利益的法律才能实现法的实质正义,刁。能保证全社会人的权利、利益的 实现。民法的社会化是对近代自我绝对权利、利益的否定,是站在社会的视角对全社会 人的权利、利益进行考虑的民法,是比近代民法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民法,因此,民法 丰卜会化= = :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最后,道德价值。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为自己的利益自出行事的想法,都想 使自己享受到尽可能多的权利。但每个权利主体在行使自己的权利,保障自己的利益, 享受自己的自由的时候,并非是不受任何限制、随心所欲的,而是每一个权利个体都必 须意识到自己必须遵守相应的生活规则,在行使自己的权利、自由的时候要给予他人的 权利、自由以充分的尊重。实际上一个人的行为在符合法律规范的同时,亦有其深刻的 道德内涵,民法的社会化使民法在充分尊重、保护个体权利的同时,更加注重权利的相 互尊蘑和社会的公共性的权利。这种对个体权利的相互尊重和对社会公共性权利的注重 是使权利个体的权利更好实现的基石,在法律上对权利主体的权利给予限制,使其相互 尊重,使权利主体进一步提升道德理念,增强对他人、对社会的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