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专业论文)明朝文官俸禄探析.pdf_第1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明朝文官俸禄探析.pdf_第2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明朝文官俸禄探析.pdf_第3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明朝文官俸禄探析.pdf_第4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明朝文官俸禄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朝文官俸禄探析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俸禄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法律制度。明朝俸禄制度独具特色,素有最 薄之称,探讨明朝俸禄制度的成败得失,在行政法律史上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亦 可为现代行政立法、司法提供历史的借鉴。本文以明朝文官俸禄制度为研究范围。 所以着眼于文官,不仅因为文官是明朝官僚体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极有特 色。明初,实行绝对的君主专制,文官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毫无尊严,甚至时 时面临身家性命的危险;而随着中央权威的必然衰弱,财政的日益吃紧,转而降 低文官的物质待遇,致使文官厚颜无耻,贪腐成风;与此同时,明朝天下为私的 家天下统治变本加厉,甚于以前的各王朝,从而形成了庞大的宗藩贵戚势力,他 们养尊处优,待遇丰厚,直接影响文官的俸禄。因此,明朝的文官俸禄制度很值 得探讨。 本文分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明朝文官俸禄制度概述。这部分将要对明朝的文官俸禄制度做一个基 本的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三个层面:一是明朝文官俸禄标准的演变与确 立;二是文官正俸以外的优免特权、皂隶银、赏赐等补充性待遇制度;三是明朝 官员致仕的待遇问题。 第二,为本文重点部分,将对明朝文官俸禄薄厚问题进行力所能及的辨析。 首先,检讨学界以往的研究方法,就俸禄的薄厚问题,提出自己的评判标准;其 次,辨析明朝文官法定俸禄的薄厚,认为法定俸禄不薄;再次,辨析明朝文官实 际俸禄的薄厚,认为,实际俸禄确实不厚;最后,探讨明朝文官的非法收入,此 问题虽然不属于俸禄的范围,但它更能反映明朝官员的真实生活,而且与俸禄不 厚有密切关系。 第三,探讨明朝文官薄俸的背景因素( 或成因) 及其后果。关于成因,主要 强调两点:一是由于极端的君主专制,在政治上对文官的不信任,导致俸薄;二 是庞大的宗藩群体,享受极大地经济特权,影响财政,导致俸薄。明朝实行俸薄, 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致使毫无尊严的各级官员寡廉鲜耻,不择手段地开展各 类营生活动,获取非法利益。“臣尽行私 ,官场腐败堕落,行政效率低下,贫富 中文摘要 明朝文官俸禄探析 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加速了明朝政府必然走向灭亡的过程。从中发现, 明朝对待文官经历了由政治上的高压到经济上俸薄的转变,与此相应,文官则由 无尊严转变为无廉耻。薄俸助长官员腐败,而腐败又加速王朝的灭亡。其中对世 道人心的影响尤其深远。 最后是结语部分,主要将两个问题。一是本文的学术意义。实事求是地说, 本文是在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没有前人的辛勤耕耘就没有本文。但 本文并不完全是已有成果的简单拼凑组合,自认为有所创新,有所更正,有所补 充,较之以往的研究更完整系统,更接近历史的真相。二是对明朝文官俸禄制度 的评议,重点总结其教训。这些教训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希望对思考解决 现实闯题有所启示,也相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明朝文官俸禄 作者:万琪 指导教师:高积顺 t od i s c u s so n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o f f i c e r s s a l a r y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a n c i c e n tt i m e so fc h i n a , o f f i c e ss a l a r ys y s t e mp e r f o r m e dac r u c i a lr o l ei n 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l e g a ls y s t e m t h eo f f i c e r ss a l a r ys y s t e m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m a i nf o c u s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h a si t su n i q u ef e a t u r ea n dh a sl o n gb e e nk n o w na si t s l o w n e s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o fg a i na n dl o s si nt h i sp e r i o dp r e s e n t sa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a c a d e m i cv a l u e ,a n dg i v e sa f f o r dt ot h em o d e m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l e g i s l a t i o na s w e l l n 嵋r e a s o no f p l a c i n ge m p h a s i so nc i v i ls e r v a n t sl i e si nt h e i r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si n t h e m i n gd y n a s t y o no n eh a n d , i nt h ee a r l yt i m e s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a b s o l u t e m o n a r c h yh a sm a d et h ec i v i ls e r v a n t sl e a dav e r yf e a r f u la n da l a r m i n gl i f e ,o f t e nb e i n g o nt h ev e r g eo fd e a t h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 ,i t l lt h ei n e v i t a b l ed e c l i n e so fa d m i n s t r a t i v e a u t h o r i t ya n dt h er e t r e n c h m e n to fc e n t r a lf i n a n c e ,t h es t a t eo fc i v i ls e r v a n t sh a s g r a d u a l l yd e v o i do fa n ys e n s eo fs h a m ea n d c o r d i n g i yb e c o m em o r ea n dm o r eg r e e d y m e a n w h i l e ,t h ep o l i c yo ft a k i n gt h ew h o l ec o u n t r ya so n e so w ns t a f fh a sg o ti t sf u r t h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 e v e nm o r es e v e r et h a na n yt i m eo fp a s td y n a s t i e s ,a n dt h ep o w e ro f e m p e r o r sr e l a t i v e sh a sb e e ne n o r m o u s l ye x t e n e d e d a l lt h ea b o v e - m e n t i o n e dp o i n t s p r e s e n t sas i g n i f i c a n tv a l u eo fo f f i c e r ss a l a ys y s t e m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t i l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w i l lb ee l u m i d a t e da s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a s p e c t s : f i r s t l y , t h eg e n e r a l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t h eo f f i c e r ss a l a r ys y s t e m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w i l lh ep r e s e n t e d t l l i sp o r t i o nw i l lg i v e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t h eo f f i c e r s s a l a r ys y s t e m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 w h i c h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e r s p e c t i v e s :t h e e v o l u t i o no fi t sp r i n c i p l e ,c e r t a i np r e f e r e n t i a lp o l i c i e sb e y o n dt h e i ro r d i a n a r ys a l a r ya n d t h er e t i r e m e n tp r o b l e m so fo f f i c i a l si nf e u d a lc h i n a s e c o n d l y , a st h em a i np a r t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t h i sp a r tw i l lg i v ea na n a l y s i so f o f f i c e r s s a l a r ys y s t e m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i ng r e a td e t a i l o n t h eb a s i so ft h e c o l l e c t e dr e f e r e n c e s ,t h ea u t h o rw o u l dl i k et o p u tf o r w a r dt h ep r i n c i p l e o ft h i s d i s s e r t a i o n ,a n da l s oc o m e st o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a u t h o r i a ls a l a r y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i sn o tl o w 锄dt h ea c t u a ls a l a r yi sn o th i 曲b e s i d e s ,t h ei l l e g a li n c o m eo f t h eo f f i c i a l s w i l la l s ob ed i s e a s s e d b e c a u s ei tc a r lr e f l e c tt h ea c t u a ls t a t eo f t h eo f f i c a l si n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a n dh a sc l o s er e l a t i o nt ot h es a l a r yi n 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一 t h i r d l y ,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o f f i c e r ss a l a r ys y s t e mi n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 w i l lb ed i s c u s s e d w i t hr e g a r dt oi t sr e a s o n ,t h ea u t h o rm a i n l yp u t sf o r w a r dt w o p o i n t s :o l i ei st h ea b s o l u t em o n a r c h y , w h i c h h a sn ot r u s ti nc i v i ls e r v a n t sa n dm a k et h e i r i n c o m ev e r yl o w ;t h eo t h e ri st h em a s s i v ep o w e ro ft h ee m p e r o r sr e l a t i v e s ,w h oh 舔 t a :k e nt 1 1 ed o m i n 肌tr o l e si nf i n a n c e t h el o ws a l a r yo fc i v i ls e r v a n t s i n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r e s u l t si nas e r i e so fs e r i o u sc o n s e q u e n c e s ,i n c l u d i n gc o r r u p tp h e n o m e n o n i n o 佑c i a lc i r c l e s 1 0 we f f i c i e n c yi na d m i n s t r a t i v ed e p a r t m e n t ,t h ei n c r e a s i n g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i nr i c ha n dp o o r a l lo ft h e s es e r i o u sc o n s e q u e n c e sc a u s e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t op e r d i t i o ni nq u i c k e r s p e e d ,f r o mw h i c ht h et r a n s i t i o nf r o m t h ep o l i t i c a la u t a r c h yt oe c o n o m i c a ll o w n e s sc a n b es e e n , a c c o r d i n g l y , t h ec i v i ls e r v a n t su n d e r g ot h et r a n s i o t i o nf r o mn o n - d i g n i t yt o n o n s h a m e t h ef i n a lp o r t i o ni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 t h i sp a r ti sc o m p o s e do ft w oa s p e c t s :o n e i st h ea c a d e m i cv a l u e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t ob ef r a n k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f u l f i l l e do n t h e b a s i so fa l r e a d ye x i s t i n gr e s e a r c hf m d i n g sa n dd e v e l o p e db yt h ea u t h e r so w n i d e a s t h e o t l l e ri st h a tt h ef o c u s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t oa c c e s st h eo f f i e r ss a l a r ys y s t e mi nt h e 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od r a wl e s s o n sf r o mt h ep a s t ,a n dt h e nt og i v ec e r t a i n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t h ep r e s e t ns t k e yw o r d s :m i n gd y n a s t y ;o f f i c e r s ;s a l a r y i v w r i t t e nb y :w a nq i s u p e r v i s e db y :g a oj i s h u n 明朝文官俸禄探析引言 引言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源远流长,有积淀几千年的行政法律文化遗产,其中 官员俸禄制度是行政法律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俸禄制度研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 义和政治意义。俸禄制度自“分田定禄 始,经历世官世禄制、秩石俸禄制、品 级俸禄制的发展,到明朝已进入成熟阶段,明朝俸禄制度的内容、形式都有进一 步的丰富和发展,在行政法律制度完善方面,为后世留下一些宝贵经验,更留下 许多值得深思的历史教训。明朝官场贪腐成风,吏治败坏,堪称历朝之最。探讨 明朝俸禄制度和政治腐败之间的关系,无疑能给当今的反腐败以及建立科学的公 务员工资制度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借鉴。 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学者们对明朝俸禄制度的研究成果颇多。学术论文 方面的成果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明朝薄俸原因的探讨。明朝的俸禄制度素来 有最薄之称,薄俸制几乎成为史学界的通说。明代官员低俸成因探析从明初统 治者的廉俭治国思想、财政困难、钱钞货币体系的崩溃以及明代职田的消亡等方 面探讨了明代低俸的原因。“明官俸禄最薄 刍议一文认为明官俸最薄的原 因在于折色相沿二百年不变。圆明初低俸与重典惩贪及其历史启迪一文指出, 明代官俸标准低、“折色惨”、“罢废职田 ,官吏实际俸禄非常“菲薄。 其次是 明朝薄俸制的影响研究。试论明代的薄俸制及危害分析薄俸造成官吏生活困难, 不能尽心供职,进而导致政治腐朽。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一 文认为,明代贪风盛行与明代官俸制的重大缺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试析明 代品官薪俸制度一文亦明确认为明代官俸微薄与贪污腐败有密切相关。 此外, 还有学者注重明官员的实际收入,如明代官俸制浅析一文指出,明代官员虽 然官俸基准低,折色则越折越低,但实际生活水准并不低于任何朝代,因为官员 可以通过占田等各种方式谋求收入。o 张海瀛也认为明代官俸呈下降趋势,低到历 代所未有的水平,但大小官员的富有程度却又达到了历朝之最。 毋参见刘科进:明代官员低俸成因探析, 求索2 0 0 6 年第6 期。 o 参见谢蓬勃:明官俸最薄刍议, 江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3 期。 毋参见卿文峰,李交发:明初低俸与重典惩贪及其历史启迪,湘潭人学学报1 9 9 8 年第3 期。 毋参见单学勇:试论明代的薄俸制及危害,南京社会科学2 0 0 2 年第2 期。 参见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3 期。 移参见魏佐国:试析明代品官薪俸制度,江两行政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4 期。 印参见王英华:明代官俸制浅析,史学集刊2 0 0 0 年第2 期。 母参见张海瀛:明代的赐幽与岁禄,明史研究论丛第4 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2 9 1 页。 l 中文摘要 明朝文官俸禄探析 就著作来看,还没有研究明朝俸禄制度的专著。但有些著作设有章节,对明 朝官俸制作综合性阐述。黄惠贤、陈锋主编的 卷l l ,“正统十四年” 国问上。 国( 明) 于继登:典故纪闻卷1 0 ,“宣宗堂谓都御使顾佐” 够( 明) 李贽;续藏书卷1 9 ,清正名臣 1 0 明朝文官俸禄探析一、明朝文官俸禄制度概述 盖朝臣月俸,止给米一石,薪炭、马刍咸资于皂,不得不遣半归,使备所用。而皂 亦乐得归耕,实官皂两便。此京师臣僚皆然,臣亦不免。仁宗皇帝知之,增朝臣 俸,盖为此也。上日:朝臣之艰如此。因怒诉者。”这段史料说明左都御史顾佐 靠放卖皂吏弥补开支用度,受官员弹劾,却受到杨士奇的支持和明宣宗的默许。 皂隶银的合法性得到朝廷的默认后,皂隶银的标准也随之固定下来。如宣德年间, 随从皂隶不愿当者,令每名月办柴薪银一两。弘治初,公使皂隶不愿当者,每名 岁出工食银十两,俱定期解部,按季发给各官、衙门。官员收受支用皂隶银两的 行为由个别而成为一般,由不统一到统一,由非法到合法,用普遍性的制度形式 固定下来。皂隶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官员每放卖一个皂隶即可得银十两, 这相当于于九品官几个月的月俸。 第三,赏赐。 官员除了享受优免特权和收取皂隶银之外,还可获得朝廷赏赐。赏赐也是明 代官员一项合法收入。赏赐又称恩赏、赐赏,是古代皇帝对大臣表示恩典时无偿 馈赠的礼物。赏赐一般分为庆典赏赐、定期赏赐与功勋赏赐三类。赏赐的物品包 括田地、房宅、银两、钞锭、珍宝、器具、车马、衣服等等。据万历明会典 记载,每遇有皇帝登基,册立东宫,经筵初开,纂修实录等重大事件或吉庆活动, 皇帝都要对官员行赏。明初皇帝登基,一二品官可得赏银四十两;经筵初开,知 经筵、同知经筵和侍班官等,每人可得赏银五十两;纂修实录,监修官可得赏银一 百两等等。史料偶有对群臣进行大规模赏赐的记载,如洪熙元年( 1 4 2 5 年) 七月, 宣宗即位不久,“大赉百官仵吏军民僧道医匠夷使人等,凡三十二万九百五十人, 共给九十六万三千八百二十九金。”圆 每逢正旦元霄等岁时节日,皇帝会赏赐在京的文武百官,尤其是明初,赏赐 颇多。如古今治平略有云:“国初官支全俸外,尚多岁时赏赐,正旦元夕冬 至例赐酒米钱。 洪武十六年规定,在京文武官吏人等,正旦、元宵节支钱,支 与胡椒,斤两不等。次年,又令冬至节钱,支钞不等。洪武二十二年,重定赏赐 则例,文职官员二品至六品6 锭,七品至九品3 锭,未入流官2 锭。永乐二十二 年( 1 4 2 4 ) 规定,凡遇节令,若大臣不欲宴,尚书赐钞1 0 0 0 贯,侍郎5 0 0 贯。宣 德、正统以后,凡遇节令,文武除有宴者外,俱关支节钱钞1 锭,若奉旨免宴, 则大小官员均支钞1 锭。嘉靖七年( 1 5 2 8 ) ,又赐官员制钱以当钞,一品2 0 0 文, 。( 清) 符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 8 ,仁宣致治。 o ( 明) 谈迁:国榷卷1 9 ,仁宗洪熙元年乙巳。 l l 一、明朝文官俸禄制度概述 明朝文官俸禄探析 二品、三品1 0 0 文,四品至六品9 0 文,七品至九品7 0 文。 明廷经常对皇亲贵族和有政绩的文武官员进行特旨赏赐,这类赏赐非常丰厚。 史料记载,洪武四年八月,“诏赐大都督府佥事沐英苏州府吴江县田一十二顷八 十亩,岁计租一千石 。洪武六年五月癸丑,“赐大都府同知沐英铜陵县田四十 二顷四十亩,岁计租五百四十八石一。天启元年六月,“赐都督同知张国纪房 价银一万五千两,庄田五百顷。锦衣卫千户王学段、黄彝房价三千两,庄田一百 顷。 赏赐是皇权的直接产物。明朝的赏赐,京官获赏的机会多于外官,官品越高、 越接近皇帝的越可能得到赏赐,外官、低品官获得赏赐的机会则很小。赏赐数额 没有定制,随皇帝心意而定,而对宗藩的赏赐要远多于对官员的赏赐。赏赐虽然 是明代官员正常收入之外的一项重要补充,但具有不确定性、不均等性、不普遍 性等特点,不可过高估计其作用,它对官员俸禄水平的影响极为有限。 据史料记载,明初一段时期,官员还享有职田,“( 洪武十年) 制赐百官公田, 以其租入充俸禄之数。 但随后“令还田给禄米 ,废止了职田制。续文献通考 在述职田沿革时亦称“明太祖洪武十年十月制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俸禄之 数以后公田俱入官,止给俸米,并未颁有职田。 具体废除时间史料没有具 体说明,但可以确信的是明朝曾经实行过官员职田制,只不过是阶段性的,而非 永久之制。 ( 三) 致仕官员的待遇 致仕是古代官员退职归里的称谓。明初就有官员致仕的规定:“内外大小官员, 年七十者,听令致仕 。永乐十九年,又诏令“文武官七十以上不能治事者,许 明白具奏,放回致仕。 于是,文武官员7 0 岁致仕成为明代通例,但若年龄未及 7 0 岁,“老疾不能任事者,亦令致仕 。 总之,一般致仕以7 0 岁为准,同时也考 。万历 明会典卷i i o ,礼部六十八节令: o 明太祖实录卷6 7 ,洪武四年八月庚子。 国明太祖实录卷8 2 ,洪武六年五月辛未。 o j 熹宗实录卷l l ,天启元年六月 科明太祖实录卷1 1 5 ,洪武十年十月辛酉。 卿续文献通考卷6 3 ,职官十三。 o 正德明会典卷1 5 。吏部十p q 。 孕正德 。按:宣德十年诏称,“文武官年 未发七十,老疾i i 能任事肯,皆令冠带致仕“。弘治四年又进一步_ j j l ! 定:“凡告老病官员,年五十五岁以上 者。冠带致仕;米及五十五岁者,冠带闲住。” 1 2 明朝文官俸禄探析 一、明朝文官俸禄制度概述 虑身体状况,此外,有少数是因为被劾及或不称职而被勒令致仕的,此时致仕又 被作为处罚官员的一种手段。前者享有致仕待遇,后者则不享有。 明代以前,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致仕以后仍享有一定数额的俸米,如汉代秩 比二千石以上官员致仕后给予原俸禄的l 3 ;唐代五品以上官员致仕后给予半俸; 圆宋代各级官员致仕均可支半俸; 元代致仕官家贫者亦给半俸。 明代官员致仕后有无俸禄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史料,所记载的 都仅仅是特例,不足以证明存在致仕俸禄制度。本文赞同张显清教授的观点,明 代致仕官员一般没有俸禄。 这无疑是明朝俸禄制度的一大缺失。官员致仕后没有 必要的俸禄,缺少基本的生活保障,不能解除其后顾之忧。因而不能充分调动在 任官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而且官员为了致仕后的生活,在任期间不得不设法敛 财。明朝官场惊人的黑暗腐败,官员普遍性的离心离德,不能说于此无关。致仕 官员无俸禄,虽然节省了财政开支,却酿成了更大的灾难性后果。可谓因小失大, 得不偿失。 虽说明朝致仕官员无俸禄,但也不能绝对化。大臣们致仕时会得到诸如晋级 诰敕、优免优礼的政治待遇,以及赏赐、给俸、给米拨夫和荫补子孙等特殊待遇。 然而这些待遇大都是临时性的、随意性的、个别性的,既不普遍,又不稳定,也 不具有统一的可操作性,很难称得上制度。下面择其要者述之: 晋级和诰敕。明代给予致仕官一些荣誉性政治待遇,其中最重要的是晋级和 诰敕。洪武十二年,定致仕官晋级和诰敕之制,“令内外文武官年老致仕者,三品 以上仍旧,四品以下者各升一等,给与诰敕 , 并限定“其历事未及三年及为事 降用、或工役屯种取到者,依本职事致仕,不给诰敕 。为了将致仕升级和官员 的政绩结合起来,成化二十二年,又令:“考满官员告致仕者,九年考称无过,升 两级致仕 。 弘治十一年又令:“两京五品以下官乞致仕者,本部查其曾经三、六 年考满称职,拟应升衔职具奏,令其致仕。不称者,照原职致仕。” 从而使升级 致仕有了一定的限制。嘉靖十年进一步限制:内外官愿告致仕者,京官部院考称 回班固:汉书,卷1 2 ,平帝纪。 o 王溥:唐会要,卷9 0 ,内外官俸。 宋大诏令集卷1 7 8 ,致仕官给半俸诏。 回 元典章卷l l ,吏部五。 母参见张显清:明代政治史( 下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1 2 月版,第6 5 7 页 正德明会典卷1 5 ,吏部十四。 o 正德明会典卷1 5 ,吏部十四。 国同e 。 万历明会典卷1 3 ,吏部十二致仕。 1 3 一、明朝文官俸禄制度概述 明朝文官俸禄探析 职,外官抚按有旌异,及无所规避者,方许升职;如考语含糊,仅保无过,虽历 三年、六年考满,止以原官致仕。总体看来,为督促官员勤于职守,对于致仕晋 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嘉靖四十四年又规定,各衙门乞休官员,如果劳绩久著, 舆论佥孚者,照进阶升职例:如寻常守官,谨愿无过者,照原职例;或晚节不终、 有所规避者止令冠带闲住,不准致仕。万历十二年( 1 5 8 4 年) 又题准:“京官升外任 告病者,以原任京官致仕;外官升京职告病者,止以原任外官致仕。一 给米拨夫。这是明代创制的致仕官待遇的重要政策。为了满足高级官员致仕 要求,从成化十五年开始制定给米拨夫之制,是时户部尚书杨鼎致仕,“令有司月 给米二石,人夫四名应用。 明宪宗实录中载:“大臣致仕未有给米拨夫之例, 有之实自始一。 据史料载,至万历九年,获此待遇的高级官员有2 5 人,其中得月 米最少2 石,最多8 5 石;拨夫最少者2 人,最多者1 0 人。以上皆属特例,且给 米拨夫的多少均由皇帝决定。家境贫困的致仕官员,也会有一些粮食补助。天顺、 成化年间又分别作了补充规定,提高五品以上官员的岁米数额。天顺二年( 1 4 5 8 年) : “四品以上官,年七十以礼致仕,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岁给米五石。打 成化二 十二年( 1 4 8 7 年) :“诏在京文职以礼致仕,五品以上年及七十者,进散官一阶。其 中廉贫不能自存、众所共知者,有司岁给食米四石。 给俸和赏赐。明朝对于致仕官一般是不给俸的,但对于有贡献的官员,经过 皇帝的特许,可以给半俸甚至全俸。王世贞在弁山堂别集里说:“致仕官给全 俸,洪武中兵部尚书单安仁、唐铎、嘉靖中少保礼部尚书席书。给半俸者永乐初 吏部尚书张枕、户部尚书王钝,宣德中户部尚书郭资、太仆寺卿赵昱”。o 从洪武 到嘉靖二百多年时间里,享有半俸、全俸的官员极少,史料记载均为特例。这是 明朝致仕官待遇不同前朝的显著特点。赏赐是明代致仕官员在经济上的主要待遇, 明会要记载有多次特旨赏赐,如洪武四年( 1 3 7 1 年) ,“李善长以疾致仕,阴临 濠地若干顷,置守冢户百五十,绘佃户干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 。洪武十八年( 1 3 8 5 年) 三月,都督瞿通、王圭致仕时赐米各三百石。天顺元年( 1 4 5 7 年) ,吏部尚书 王直致仕时,得白金三十两,新钞三千贯。嘉靖六年( 1 5 2 7 年) ,“礼部尚书席书乞 毋万历明会典卷1 3 ,史部十二致仕。 万历明会典卷1 3 ,吏部十二致仕。 国明宪宗实录卷1 9 5 ,成化十五年十月。 勘参见上兴弧:明代行政管理制度,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5 9 页 矗正德i j 会典卷3 0 ,户部十五。 o 正德明会典卷1 5 ,吏部十四。 o ( 明) 王世贞:弁山堂别集卷十二,致仕给禄,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1 4 明朝文官俸禄探析一、明朝文官俸禄制度概述 休,诏加武英殿大学士,赐第京师,支俸如故。” 另外,也多有一般性的赏赐, 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赐在京致仕武官,都督米1 5 0 石,钞7 5 锭;指挥米1 0 0 石, 钞5 0 锭;千户卫镇抚米9 0 石,钞4 0 锭;百户所镇抚米9 0 石,钞3 0 锭;洪武二 十七年( 1 3 9 4 年) ,“赐致仕指挥姚德等四十亲人麦三千余石,以其督视山东屯田有 成,故赐之。” 优免优礼待遇。由于致仕官员保留着原有的官籍、官品,也就享有优免待遇, 全家的徭役和差役均可免除。洪武十二年( 1 3 7 9 年) 八月诏称:“凡致仕官,复其家, 终身无所与。” 宣德十年( 1 4 3 5 年) 又诏:“文武官年未及七十、老疾不堪任事者, 皆令冠带致仕,免其杂泛差役。 至嘉靖二十四年( 1 5 4 5 年) 更定为:“以礼致仕者 免十分之七,闲住者免一半。 致仕官归里居乡后,仍享用官员之礼,如洪武时 规定庶民对致仕官要以官礼谒见,违者要受处罚。万历六年具体规定:“致仕、养 病、终养听用等官,祭葬俱与现任同。 ( 四) 本部分小结 明朝的俸禄制度较之以前的俸禄制度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它延续了按照官员 的品级确定俸禄的原则办法,标准以米石为单位计算,实行按月发放的制度;并 且官员在法定的正俸以外还有优免、皂隶银和赏赐等特殊待遇;在俸禄制度的实 际执行时,形成了明朝所独有的折色制度:同时,对于丁忧、养病、终养、致仕 官员的待遇均有一定的措施;俸禄的支付形式经历了从实物、钱币兼支到以银两 为单一的支付形式的演变过程。 笔者以为,明朝官俸制度颇值得深思之处在于:其一,通过给予特权以提高 官员待遇的做法值得后世引以为戒。官员优厚的优免待遇潜藏着巨大的弊端,它 使官员得寸进尺,在权力的作用下势必演变成滥免,随着滥免成风,土地兼并加 剧,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又直接影响了朝廷的田赋收入,危及国家的稳定,成为 明朝吏治的严重痼疾之一。其二,通过折色的方法发放俸禄,严重影响了官员的 收入,是对法定俸禄制度的破坏,是恶法之法,产生一系列重大后果。这点将在 后文详加探讨。其三,皂隶银从违法收入变为官员合法收入,是国家最高权力对 o 明会要卷4 4 ,职官十六。 o 明太祖实录卷2 3 5 ,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己巳。 西续文献通考卷1 7 ,职役三。 够万历明会典卷1 3 ,吏部十二致仕。 o 明会要卷5 2 ,民政三。 明史卷5 6 , 礼十。 一、明朝文官俸禄制度概述 明朝文官俸禄探析 官员公开受贿行为的默认,亦为恶法之法。明朝官员贪腐成风,与此有密切关系。 其四,对致仕官员没有形成普遍化、制度化的致仕待遇,仅凭皇帝的特旨决定, 待遇有无和多少因人而异,厚薄悬殊,造成严重不公,使官员心理失衡,逼迫官 员在任之时大肆贪污受贿,以积累养老之资。这不能不说是明朝俸制的又一顽疾。 明朝的俸禄制度不乏可取之处,但总的说来,失大于得,弊大于利。本应当 严格执行的俸禄制度却通过折色的方法变相克扣;本不应给予的优免等特殊待遇 却给予了;本不应上升为制度的皂隶银却合法化了;本不应缺失的致仕官员俸禄 却缺失了。这一系列问题势必导致一系列无法挽救的后果,不能不是重大的历史 教训。 1 6 明朝文官俸禄探析二、明朝文官俸禄薄厚之辨析 二、明朝文官俸禄薄厚之辨析 俸禄的薄厚一直是俸禄制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关系着整个俸禄制度的成败, 过高的俸禄增加国家和人民负担,过低的俸禄使官员生活难以为继,会产生许多 问题。所以俸禄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朝代俸禄制度优劣的重要尺度。一部中国古 代史,明朝官员俸禄制度以薄俸而著称,这已成为史学界的通论。明史断言: “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研究明史的顾炎武、赵翼等著名学者对此也有 相同的认识。但另一方面,“高官厚禄 也是人们对古代俸禄水平的总体描述。纵 观历史,各个朝代给俸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无不是要维持官吏及其家庭的优裕 生活。可为什么偏偏明朝实行薄俸制呢? 明朝实行的果真是薄俸制吗? 如果是, 那又该如何认识明朝的这一特有制度? 这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 一) 研究方法之检讨 笔者以为,判断一个朝代的俸禄是薄还是厚,应该有个比较的标准,不能就 俸禄说俸禄。俸禄本身无法说明它的薄厚,它的薄厚应该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 水平进行比较。如果仅仅着眼于俸禄数值的比较,则容易绝对化,产生片面性认 识,不符合历史的客观实际。 俸禄的薄厚是对一个王朝俸禄水平的总体评价和描述。明朝俸薄似乎成为史 学界的通论,但关于判断的标准,却没有统一明确的说法,存在方法上的问题。 在笔者的查阅范围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三种:一是贫困说。如侯建良 在中国古代官员俸禄水平一文中提出,过低的官俸水平,造成官员生活拮据, 难以维持生计。圆二是体面说。在张全明的论宋代官员的俸禄水平与动态变化 一文中,依据一些学者的观点,把不失体面、维持正常生活作为俸禄的适当标准。 三是前后朝对比说。这是笔者见到的使用最多的判断标准,如魏佐国试析明代 品官薪俸制度一文,通过与汉、隋、唐宋俸禄的比较得出“明代官员薪俸最为 菲薄 的结论。王英华在明代官俸制浅析一文中,也认为明代官俸“视前代 d 明史卷8 2 ,食货六。 。参见侯建良:中国古代官员俸禄水平,中国人事1 9 9 3 年第9 期。 参见张全l 调:论宋代官员的傣禄水平与动态变化,中国古代史论集2 0 0 1 年版,第2 2 4 页。 西参见魏佐国:试析l 姆代品官薪俸制度,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4 期。 1 7 二、明朝文官俸禄薄厚之辨析 明朝文官俸禄探析 差已薄 。国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却也难以令人信服。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强调身份等级,官员作为社会的特权阶层,的确有 着超过平民的一些需求,如果俸禄仅仅是满足温饱,勉强糊口,既挫伤官员的工 作积极性,也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升官发财,虽然此说有些过头,却也反映了 一般的人之常情。反之,升官受穷,却不合常理。所以满足温饱、生活上无后顾 之忧应该是任何朝代俸禄水平的最低限度。然而,到底什么是贫困,却难以确立 统一的标准。至于什么样的俸禄为提供官员何种生活水平方才能称之为体面,也 同样难以说清。体面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评判,恐怕难以成为评判俸禄薄厚 的标准。通过前后朝俸禄多少的对比,得出厚薄的结论也有不妥。诚然,这种方 法在研究中国俸禄制度演变的时候,能清晰观察各个朝代俸禄数值的历史变化踪 迹,但仅有数值却不能客观评价某一个朝代的俸禄高低。黄惠贤在中国俸禄制 度史一书中提出了“评价官俸之薄厚,官员生活水平之高下是相对物价而言的 的观点。 笔者也以为,俸禄数值本身并不能直接体现官员生活水平的高低,因 为它忽略了物价问题。我国各朝代的社会收入和物价水平都是不一样的,香港学 者刘光临的宋明间国民收入长期变动之蠡测一文提供了如下数据:北宋的人 均国民收入用米计算是7 5 石( 石是重量单位,自宋以后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一石等于1 2 0 斤) ,明初人均收入是3 8 石米,明万历时人均收入4 8 石米,清朝 乾隆时期人均收入是5 2 8 石米。 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表明:“中国的 人均收入在宋朝增长了大约三分之一,在1 2 8 0 年后直到1 8 2 0 年则几乎没有增长。 数据是否十分精准,姑且不论,但经济史学者普遍认为明代的人均收入处于北宋 以降的历史最低水平。所以,在明朝这样人均收入较低的朝代,官俸的绝对数值 虽低于前朝( 例如宋朝) ,但官俸数值后面所代表的生活水平未必低于前朝,或 者较之民间社会生活的贫富差距来说未必小于前朝。也就是说,不能把宋朝官俸 数值与明朝官俸数值做单线的绝对比较,还必须考虑到宋朝官俸数值与国民收入 的比值,明朝官俸数值与明朝国民收入的比值,对这两个比值进行比较,或许更 能说明问题。 同时,隔代的数值比较还可能会因为一些历史的差异,导致结论不科学。比 如,张显清教授也在明代政治史中批评了这种研究方法:“汉代月俸2 7 斛的 。王英华:明代官俸制浅析,史学集刊2 0 0 0 年第2 期。 宙参见黄惠贤,陈锋: 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9 3 页。 国参见刘光临:宋明间国民收入长期变动之蠡测,清华人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9 年第3 期。 。( 英) 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朱米,北京新华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5 页。 1 8 明朝文官俸禄探析二、明朝文官俸禄薄厚之辨析 比二百石可与明代月俸5 石的从九品相比拟,两者看似相差了四五倍之多,有些 学者罗列前朝数字与明朝相比以证明明代官俸之薄,如谓明代正五品官与汉代官 职最卑下的秩百石官相当,当是忽略了升斗容量变迁的因素。 根据吴承洛的中 国度量衡史,后汉1 升约合0 1 9 8 1 公升,宋代1 升约合0 6 6 4 公升,而明代1 升 约合1 0 7 3 7 公升,明朝的一石约合1 0 7 3 7 公石,明朝的一石相当于后汉的5 4 2 石, 明代一斤约合现在的5 9 6 克,后汉时的一斤约合现在的2 2 2 克。同样个数量单 位,可在两个不同的王朝,其实际含量却有巨大差别。因此,俸禄的薄厚结论不 应该是单纯的前后朝俸禄数值的高低对比能得出的,不能仅仅因为数值的高低, 就直接下俸薄或俸厚的结论。 那么,究竟该以什么标准来判断一个朝代俸禄的薄厚呢? 解答这个问题还是 要回到俸禄的实质和作用上来。根据中国政治制度辞典,俸禄是旨在满足职官 个人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报酬。 我们不难推出:第一,官俸的实质是国家给予的 劳动报酬;其二,官俸是保障官吏及家人基本生活的。社会报酬系统和社会保障 系统也认为,各朝代俸禄总的目的都是要维持官吏及其家庭的一般生活水平, 俸禄的最基本作用是必须保证官吏本人及家属的基本生活水平,甚至略高于社会 平均水平。基于以上观点,评述俸禄水平就应该以当时社会一般劳动收入、生活 成本和物价水平作为参照对象。因此,本文认为,如果一个朝代的俸禄水平能保 障官员及其家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处于社会的中等水平以上,这种俸禄水平对官 员来说就是不薄的。 基于上述考虑,接下来本文拟联系明朝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实际收入、物价水 平、消费状况来衡量、评价明代文职官员的俸禄水平,以期对明朝俸禄水平有一 个更加切合历史实际的认识。 ( 二) 明朝文官俸禄之厚 评判明朝官俸在社会收入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俸禄水平能否达到社会中等 收入水平,必须根据明朝其他劳动者的收入状况和消费支出状况来评判。按照这 个标准评判,就会发现明朝的俸禄不是薄,而是厚。 首先是与自耕农的收入比较。由于现有的史料还不足以让我们清晰地认识明 。张显清:明代政治史( 下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6 4 1 页。 。数据参见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1 2 月版第5 8 页、第6 0 页。第1 2 2 页、第 1 2 3 页。 西刘国新:中国政治制度辞典,中国社会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4 0 页。 回廖泉文:社会报酬系统和社会保障系统,厦门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6 7 7 1 页。 1 9 二、明朝文官俸禄薄厚之辨析明朝文官俸禄探析 朝城乡各阶层收入的全貌,仅能凭有限的史料,在借鉴经济史学者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进行对比。明朝时期,农耕是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 部分。根据王有业的研究成果,在明初全国1 0 6 0 余万户中,有自耕农6 5 0 万户, 另有官户和佃户3 5 0 万户、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