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法官个性因素的法理分析.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法官个性因素的法理分析.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法官个性因素的法理分析.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法官个性因素的法理分析.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法官个性因素的法理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法官个性因素的法理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司法中的法官个性因素,即在司法过程中,法官自身所固有的一些参与 到司法判决中来的非法律因素的总称, 包括法官个人的政治信念、 文化底蕴、 道德修养、职业意识和职业信仰以及一些不确定的情感因素,如认知和情感 等方面。法官具有普通人和法律人的双重身份,其个性因素对司法产生的影 响不容忽视。 美国著名学者弗兰克曾对纽约市地方法院的几名法官在 1914 年到 1916 年期间对几千个轻微刑事案件的处理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地方法 官们在其处理同类案件时的差别达到惊人的程度。 尽管该事例发生在 20 世纪 早期的美国,但同样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我们也常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即 对于同一类案件,不同法院的判决有时往往是不同的或者是有差异的,即使 是同一法院,不同的法官在同一时期或者不同时期的判决有时往往也不同。 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习惯于将法官非人化、机械化,忽略了法官 个性因素在司法过程中的影响。显然,在现实的法律实务中,法官的个人因 素对司法过程的影响是存在的,因此,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来发挥法官个人因 素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影响,也是我们加强司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 一。所以,选择该题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依据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理论,法官不是神,而是一个人,拥有人 所具有的复杂的复合性的灵性结构、文化心理结构,有其自我意识和个性化 因素。我们应该重视法官灵性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的塑造和升华,重视法官 自我意识、主体性意识的形成与发挥,让法官成为社会中的人,成为生活中 的人,成为富有理性、德性、灵性的人,成为自律、节制的人,自觉地以理 性引导个性因素,以理性规范、防范非理性因素,使自己的个性因素成为人 生的驱动力,成为包括服从法律保护法律,维护公平实现正义在内的社会生 活、社会行为的良性之动力。 法官个性因素对司法过程的影响是不可避免和不能忽略的。我们应当立 足于当代中国现实,借鉴和汲取英美国家的经验、成就和制度,从法官个性 因素的基本结构及其对司法影响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明确法官与法律适 用、与司法判决、与法律执行、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从法官的价 值观、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等方面培养法官的个性因素,实现法官个性因素 的控制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实现法律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现司法中 形式合理性与实体合理性的统一,最终实现司法之公正目的。 法官个性因素的法理分析 ii 我们认为,认真对待法官个性因素,建构制度化机制控制法官个性因素 的运用和影响,以法律方式确定和规范法官个性因素在司法中的界限,抑制 法官个性因素之过度张扬和发挥,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避免擅断司法、 恣意司法,防止滥用(司法)权力、误用权力,已经成为法律制度建设和司 法改革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以人权保护、民主国家和法治国家建设与发展 为契机,通过法律文化弘扬和变革、理念和理论更新、制度创新、法律实践 全方位的结合,推动法律理性、法律方法的纵深发展,推进法律人之理性、 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培育、熏 陶和升华,规范法官的个性因素对司法实务的影响,防范、抑制法官个性因 素之非理性、不当发挥和运用,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使用,进一步促进司 法的理性化、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个性化,促进司法的亲民性、护权 性、公平性、公正性、正当性,从而保障公民的人权、生命、自由和平等, 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权益。 本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界定个性与法官个性。该部分通过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 说对个性加以认识,同时分析了法官个性的基本构成因素和它们对司法影响 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第二章探讨法官个性因素与司法。该部分从法官与法律、法官与司法判 决、法官与法律执行、法官与当事人、法官与法的局限性、法官与法的正义 关系入手分析法官个性在司法整个过程中的影响和表现。 第三章考察中外法官个性因素对司法影响的个案。该部分选取了中国古 代到现代,及英美国家著名大法官和法学家作为典型人物代表,从中比较和 分析法官个性因素在司法过程中影响的差异和共性。 第四章探索法官个性因素的控制机制的构建和完善。该部分在前文论述 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思考和分析了法官个性因素中价值观、法律理性、生 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心理素质以及职业意识和职业信仰等方面的控制和协调。 关键词:个性;法官;法律;司法;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personality of the judges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namely in the judicial process, inherent in their own judges to participate in a number of judicial decisions to the general term for non-leg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judges of personal political conviction, cultural, and moral training, career awareness and career beliefs as well as some of the feelings of uncertainty factors, such as the areas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because of the dual role, the personality factors of judge on the impact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can not be ignored. frankly speaking, a well-known scholar of usa, ever dealt with a survey conducted several new york city district court judge for the period 1914 -1916 for the thousands of minor criminal cas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cal judges to deal with similar cases in a great differences . although the cases occurr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united states, but the same judicial practice in china, we often encountered a similar situation, that is, for the same types of cases, different court decisions are often different and sometimes there is a difference or, even if the same court, different judges at different time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f the sentence. had the key to this issue, we are accustomed to judge dehumanization, mechanization, and the judge ignored the personality factor in the impact of the judicial process. it is clear that in the real practice of law, the judges personal factors on the impact of the judicial process exists, therefore, how to play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o judge the positive role of personal factors, inhibition of its negative impact on our capacity-building to strengthen the judicial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therefore, the choice of the subject has some relevance and meaning of the times. based on psychology, sociology, philosophy and so on, the judge, not a god, but a person, the owner has a complex composite structure of the spiritual, cultur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has its self-consciousness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judge spiritu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hape sublimation, self-conscious attention to the judges, so that lead to rational norms, to guard against irrational factors. judges personality factors on the impact of the judicial process are 法官个性因素的法理分析 iv unavoidable and can not be ignored. w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ontemporary china, learned from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draw on their experience, achievements and systems and to build and perfect the achievement of legal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unity. we believed that treats judge earnestly the personality factors, build institution mechanism to controls the personality factors of the utilization and the influence. in a legal way to definite and standard judge personality factors in judicatures boundary, suppresses judge the personality factors to make widely known excessively, avoids making an arbitrary decision on the judicature. prevents to abuse the authority, to misuse the authority, already became the legal regime construction and the judicial reform important topic. we should take the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the democratic country and the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s the turning points, to gradually sublimate the judges personality factors to the judicial practice. so to protect the power, fairness, the validity, thus safeguards citizens human rights, the life, the free peace and so on, safeguards and realizes citizens rights and interests. this article divides into four parts. chapter one introduces judge individuality on biology,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its judicial influence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the judicature. chapter three inspects chinese and foreign judge the personality factors to the judicial influence case, which selects the chinese ancient times to the modern age, and the uk-us country renowned grand case. chapter four explores the control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judges personality factors. key words:individuality, judge, law, judicature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 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 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 言 法律不是自动实现的,而是由人来实施的。法律与人,特别是与法律人密切 相关。所以司法也与法官息息相关。法官作为人,他既有作为普通人所应具有的 个性,又有作为法律人所具有的职业特性。因此,法官的“个性因素”对司法过 程产生影响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平时,我们习惯于将法官视为机械化运用法律的 工具,而忽略了法官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所具有的个人情感和各种经历对 司法过程同样会产生影响。其实,法官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个人阅历和生活 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法官在司法判决中的倾向性,有时 候可能连法官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存在,甚至对司法判决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另外,法律存在着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复杂关系,司法过程不 是法律规则与法律事实机械化结合的过程,因各种因素的介入,会出现非常多样 化的状态和情况。当法官的个性因素介入到司法过程中时,会导致法律的不确定 性。 因此, 注重法官个性因素的培养以及法官个性因素的控制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从而发挥法官个性因素对司法过程影响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影响有着极为重 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司法过程中法官个性因素的分析,以及对中外法官个 性因素对司法影响的个案分析,以达到构建和完善法官个性因素的可控机制,实 现法律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相统一,从而实现司法过程的公正的目的。 在中国古代,普通大众都认为法官应该像“包公”一样铁面无私、主持公道, 法官似乎成了刚正不阿,为民做主的“神”的化身。当然,这种思想的形成是与 中国古代几千年封建制度密不可分的。也正是基于封建统治的存在和对皇权的威 慑,法官不能将个人因素掺入到司法过程中去。但是事实上,古代法律制度缺乏 完善,法官在断案的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大众的舆论来作出判决,个人 因素依然对司法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西方,法官在人们心目中是“神”还是“人”,自然法学、历史法学、社 会学法学以及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等法学流派对此持不同观点。以早期的古典自然 主义法学为例,他们以自然法为基础,认为法律是“神”赋予的,运用法律的法 官就是“神”,他神圣、威严、不容置疑和侵犯。这样,法官作为活生生的人的 特征不复存在了,法官被完全的机械化和虚拟化了。16 到 19 世纪是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资本家的根本目的就是寻求利润最大化。需要确 定性的法律成了这种追求必要的外在保障。形式主义法学应运而生,并产生了著 名的“自动售货机”理论。他们认为“当一部法典也已既定,就应逐字遵守,法 官唯一的使命就是判定公民的行为是否符合成文法律。” 1法官不能加入自己的理 1 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默尔: 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 ,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2 页。 法官个性因素的法理分析 2 解和判断,只能机械地适用法律。又如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以哈特为代表的法学 家们承认法官在司法过程中应该以法律规则为基本依据,不能够随意地加入个人 因素影响其对法律规则及法律事实的理解和认定;同时又承认由于法律具有不确 定性, 有些法律术语的涵义外延很大, 不同法官可以对其作出不同的理解和适用, 因而在司法过程中法官就需要个人因素的介入从而更好的结合案件作出分析和裁 判。当然,这种个人因素的介入是有一定限度的。 我们认为,依据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理论,法官不是神,而是一个人, 拥有人所具有的复杂的复合的灵性结构、文化心理结构,有其自我意识和个性化 因素。我们应该重视法官灵性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的塑造和升华,重视法官自我 意识的形成与发挥,重视法官个人主体性意识发展,让法官成为社会中的人,成 为生活中的人,成为富有理性、德性、灵性的人,成为自律、节制的人,自觉地 以理性引导个性因素,以理性规范、防范非理性因素,使自己的个性因素成为人 生的驱动力,成为包括服从法律保护法律,维护公平实现正义在内的社会生活、 社会行为的良性之动力。 我们认为,法官个性因素对司法过程的影响是不可避免和不能忽略的问题。 我们应当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借鉴和吸取英美国家的经验、成就和制度,从法 官个性因素的基本结构及其对司法影响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明确法官与法律 适用、与司法判决、与法律执行、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从法官的价值 观、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等方面培养法官的个性因素,实现法官个性因素的控制 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实现法律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现司法中形式合理性 与实体合理性的统一,最终实现司法之公正目的。 我们认为,认真对待法官个性因素,建构制度化机制控制法官个性因素的运 用和影响,以法律方式确定和规范法官个性因素在司法中的界限,抑制法官个性 因素之张力、过度张扬,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避免擅断司法、任意司法,防 止滥用(司法)权力、误用权力,已经成为法律制度建设和司法改革的重要课题。 我们应该以人权保护、民主国家和法治国家建设与发展为契机,通过法律文化弘 扬和变革、理念和理论更新、制度创新、法律实践全方位的结合,推动法律理性、 法律方法的纵深发展,推进法律人之理性、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思维 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培育、熏陶和升华,规范法官的个性因素对司法实 务的影响,防范、抑制法官个性因素之非理性、不当发挥和运用,规范法官自由 裁量权的使用,进一步促进司法的理性化、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个性化, 促进司法的亲民性、护权性、公平性、公正性、正当性,从而保障公民的人权、 生命、自由和平等,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权益。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一、个性与法官个性 (一)个性的界定 个性也称人格,英文用 personality 表示。个性的概念源于希腊文 persona,当 时是指在戏剧表演中,演员们所佩戴着的面具。和现在的面具含义一样,表现出 剧中人物特有的身份和角色。个性既有外在的特点,给人印象深刻的外貌表现; 又有蕴涵于内让人难以捉摸的内在特点。个性是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法哲 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但是,究竟什么是个性,至今仍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 定义。 1、关于个性的学说 生物学上对个性的认识多为学者进行研究之用, 主要有阴阳五态说、 血型说、 体型说、体液说等。以我国古代阴阳五态人分类为例,灵枢通天篇中提出 了阴阳五态人的人格类型,认为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 阴阳和平之人”。这五种类型的人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 “太阴之人”自私虚伪, 阴险狡诈;“少阴之人”贪图小利,心生嫉妒;“太阳之人”好高骛远,高傲自 满;“少阳之人”爱慕虚荣,过于谨慎;唯有“阴阳和平之人”品行端正,为人 坦荡,稳重大方,受人尊重。但是,受个人自身原因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 响,人们多为前四类个性,能具有“阴阳和平之人”个性的实属少数。又如古希 腊体液说。 它是古代最著名的气质学说, 由古希腊著名医生和学者希波克拉底 (约 公元前 460377 年)所提出的。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含有四种不同的液体, 即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它们分别产生于心脏(血液)、脑(粘液)、 肝脏(黄胆汁)和胃(黑胆汁)。四种体液形成了人体的性质,机体的状况取决 于四种液体的正确配合。在体液的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的人属于多血质,粘 液占优势的属于粘液质,黄胆汁占优势的人属于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人属于 抑郁质。”多血质的人热情活泼,适应性强;粘液质的人冷静沉稳,自制力强; 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好感情用事;抑郁质的胆小怯懦,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因 此,只有当体内这四种体液恰当配合时,人的身体才能够更加健康。 心理学上的个性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说:“人格 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卡特尔说:“人格乃是可以用来预测个 人在一定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以荣格2的倾向说为例,他把人分为八种 不同的人格个性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 2 荣格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 法官个性因素的法理分析 4 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和内倾直觉型。这种划分是以人的心理倾向 性为标准。外倾思维型的人思维冷静但固执己见;内倾思维的人喜欢独居但有时 不切实际;外倾情感型的人以女性偏多,常常情感高于理性;内倾情感型的人喜 欢安静,让外人难以捉摸;外倾感觉型的人喜好社交寻求刺激,但对事务的认识 浅薄不识本质;内倾感觉型的人沉浸在自我的内心世界之中,缺乏与外界事物的 沟通和了解;外倾直觉型的人喜欢幻想做事缺乏坚持;内倾直觉型的人自恃其高 但多为郁郁不得志。 尽管心理学家们对个性的概念和定义所表达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精神 还是比较一致的:“个性”内涵非常广阔丰富,是人们的心理倾向、心理过程、 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等综合形成系统心理结构。 因此, 心理学上的个性就是 “一 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心理特征之总和”。 3它是一个人经常表 现出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心理特征,包括了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过程。具 体表现为个人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对某件事物的需要,或作出某种行为的动 机等。这些心理特征构成了推进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人的个性中最为活跃 的因素。它决定着一个人总的个性倾向和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人的个性虽然会受先天遗传的影响,但主要是 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所以任何一个人的个性都是社会现象的体现。从社会学的 角度出发,个性的形成一方面基于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则基于个人所 处的社会。研究人的个性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为基础和 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从这种意义上说,个性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人一旦 脱离了社会,不与其他人交往,就会失去个性存在的意义。所以,社会学上的个 性就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各不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 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的总和。了解个性,就是了解人,就是了解人生。正是这些 具有不同特色、千差万别的个性的人,才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才组 成了我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 综上所述,个性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具有一 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 个性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等因素指引着人前进 的方向;正是人的个性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着和决定着人 精神面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任何人的个性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 面。我们深入了解个性,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觉地控制个性的消极品质,充分发挥 其积极的特征,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 3朱智贤: 心理学大辞典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25 页。 4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 56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2、个性的基本结构 关于个性学说,西方比较有影响是: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德国的“人 格层”学说;美国的特质阶层说。以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为例,弗洛伊德5认 为个性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原我,是指原始的自 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和生命力。崇尚快乐原则行事,不受社会道德、外 在行为规范的约束和制约,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 自我, 在德文的意思是 “自 己”,是自己可以有意识的去思考、感觉和判断,它遵循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 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在道德规范, 社会及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约束自己的行为,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容易无意识地追 求完美。 从构成方式上看,个性其实是一个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和自我意识。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社会环境或行为一定程度的倾向,包 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它是人的个性结构中最 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人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其本身 比较少受生理、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主要依靠后天培养。同时个性倾向性的 各个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需要是根本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 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而世界观、价 值观则处于最高指导地位,指引和制约人的思想倾向。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的多 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其中包括对于能否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 征,即能力;是否具备某种心理活动的促动力,即气质;以及对于现实环境的态 度上的特征,即性格。自我意识则是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 括自我认识、自我控制等,如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个性结构的这些要素,会因 人、时间、地点和环境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排列组合,结果就产生了在个性 上千差万别的人;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因他所处时间、地点或环境的不同而产生 个性特征的不同变化。 (二)法官个性的界定 美国现实主义法学家弗兰克(jerome frank)认为,法官的个性是法官自由 裁量的中枢因素,判决结果可能要依碰巧审理个案的法官的个性而定,司法判决 的结果可能由法官的情绪、直觉、预感、偏见、脾气以及其他非法律因素所决定。 到底什么是法官的个性呢?它可以概括为,在案件的审判过程中,法官自身所固 有的一些参与到判决中来的非法律因素的总称,包括法官个人的政治信念、文化 底蕴、道德修养、职业意识和职业信仰以及一些不确定的情感因素,如认知和情 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freud sigmund, (18561939)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法官个性因素的法理分析 6 感等。在审判过程中,判决到底是怎样做出的呢?在表面看来,司法审判的过程 就是法官依据明确的法律和事实得出一个确定不移的法律决定,也就是法学方法 论上所讲的通过大、小前提得出结论,典型的代表就是刑法上的罪刑法定。 6按照 这样的理解,法官只是适用法律,而不创造法律。事实上,这种理解忽略了两个 方面:首先,法官是人,不是自动售货机,他是有利益追求、兴趣爱好、性格特 点的活生生的人;其次,法官是法律人,是具有特殊职业特性的人,是受制于具 体的司法制度的人。所以,法官并非圣人、超人,而是非常人性的,他的行为会 受欲望驱动,他也会和正常人一样追求名誉、尊重和权力等。因此,在司法过程 中,法官的个性因素产生影响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法官的政治偏好、法律以 外的个人因素,如法官的个人特点及生平阅历和职业经验,都会成为影响司法判 决的个性因素的表现形式。 特别对于一些非常规的案件,法律规定的语言又不明确时,法官不得不较多 地依赖其他一些非法律的材料和信息来辅助司法过程的进行,这样法官司法判决 的结果就充满了其他许多东西,甚至包括了法官个人的政治看法、政策判断。以 法官的政治信念、价值取向为例,法官的决定要遵守政党纲领,他的司法判决要 反映出他对于政党的忠诚。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司法是任性的或是党派政治的。 法 官个性因素,除了先天形成的个人性格和气质外,还有后天养成的背景特点,甚 至会有一些特殊的个人策略。例如,在美国合议庭审判中,一位法官接收并加入 多数法官的意见,也许并不因为他认同该决定,只是若公开反对反而会引发人们 的关注,从而增加了该意见的影响力。由此可知,情感、人格、政策直觉、政治 背景、经验阅历等都会成为影响法官司法判决的重要的个性因素。 (三)法官个性的基本结构 有人曾把法官描述为一架绞肉机:上面投入条文和事实的原料,下面输人判 决的馅儿,保持着原汁原味。但是法官对司法过程是不会这么机械的,他们的判 决不会完全依据规则或规则的本意,而是多多少少会带有个人主、客观因素甚至 是偏见的。在实际的审判中,在法律的适用与现实社会情况发生冲突时,法官负 有公平决断的职责,并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明文规定的教条进行裁决,而必须考虑 法律原则的选择。比如,社会形势、风俗习惯及政策等诸多外部因素也是需要纳 入考虑的范围,从而主动的参与平衡协调,最终作出权威的判决。法官个性因素 的结构包含心理和行为的诸多方面,如法官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个人阅历、生活经验和行为方式等等。 6 意贝卡利亚: 论犯罪与刑罚 ,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0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1、法官的知识结构 法律“知识如此繁杂和令人高深莫测,以至于门外汉望而却步”。7因此,具 备相应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专业认知能力不仅是理解法律的基本前提,而且制约着 案件裁判结果中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然而,法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认知能力是 具有差别的,这也是造成法官理解和适用法律存在差异的因素之一。首先,法律 专业知识如果想要被法官正确恰当地适用,就需要通过法官的认知和理解,转化 成为其自己的知识储备。当法官面临一个具体的案件事实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在 其已经把握的知识范围内选择相应的法律规范。这是司法过程的第一步,因此法 官对法律专业知识掌握的差异,势必会造成法官对法律规范选择的质量高低,也 会间接影响到司法过程的进行。其次,法律专业知识影响着法官对相关法律规范 理解和把握的准确度。法律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它的许多概念、原则和规定都 是具有专业化的内涵和标准的,而不是一般人能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的。这就要 求具备特定专业知识的法律人能够在既定范围内准确把握相关的概念、原则和规 定,法官当然也不例外。 同时,“现代法律有一个逐渐向生活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法 官要正确地适用法律,就必须具备生活知识”。8因为,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 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法官所面对的纠纷类型也各式各样,并且 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法官不能局限于只精通法律,而是要不断拓 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丰富多样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司法裁判过程的不断需要。 因此,具备一定的生活知识也是法官的知识结构所需。 2、法官的思维方式 法官的思维方式,是指法官“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论 证,解释适用法律”。9法官的思维方式包括:第一,转化性思维,即法官要将各 种案件的事实问题转化为法律概念进行表达,并按照法律逻辑进行推理和判断; 第二,平衡性思维,即法官要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将各种利 益维持在法律秩序公平正义的框架内;第三,规则性思维,即法官要注重逻辑的 缜密,谨慎对待感情因素,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而摒弃对规则的遵循;第四,程 序性思维,即法官要维护程序公正,法律的公正既体现为实体公正,又体现了程 序公正。由于每一位法官在处理具体案件时的思维方式具有各自的特点,即使是 同一位法官在不同时期面对同一类案件时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法官的 思维方式肯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司法过程施加影响。例如,作为思维方式内容之 一的思维定势就尤为重要。思维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它体现着已有经 7 英罗杰科特威尔: 法律社会学导论 ,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8 页。 8 左卫民、谢鸿飞: “论法官的知识” , 政治与法律2003 年第 4 期,第 44 页。 9 台王泽鉴: 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 页。 法官个性因素的法理分析 8 验性观念的影响。法官的思维定势从内容上,多是源于他过去审判活动中的成功 经验。经过多次成功的审判活动的检验,法官对于法律的某些理解、某类事实的 定性方法、法律规则的适用等等,会被他认为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是正确的。 这些认识也就为他在以后的审判中处理类似的情况提供了现成的方案。法官审理 的案件数量大,内容广,出现相似的案情不足为奇。但是,在遇到相似案件时, 法官可能会过分自信,依赖思维定势,以怠慢的态度处之,而不是严格按照法律 推理的过程对案件事实加以分析,甚至忽略到案情的特殊之处产生不利的司法影 响。 3、法官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日本学者川岛武宜指出:“在审判过程中,法官的确是进行了价值判断的, 而且这种作为审判依据的价值判断往往与审判的逻辑说明同时、或先于逻辑说明 进行,二者在现实中相互交错、相互影响。”10从广义上看,法官的价值观涉及 政治价值、宗教价值、政治文化等范畴。就政治价值而言,它是指法官的司法判 决反映了对政党或政党纲领的忠诚。又如在西方,大多数反对人工流产权的法官 之所以反对,是从宗教的价值观出发,而不是因为对那些权利的实用主义评估。 另外,法官对社会地位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当事人可能会产生不同态度和评 判,甚至差异巨大的厌恶。同时,社会阶层本来就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总是存 在着主流群体(优势群体)和非主流群体(弱势群体),以及精英阶层和大众阶 层的划分,这些都会让法官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司法的过程。对法官 而言,他们总是通过判决的制作来或隐或显地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念,有时候这种 意识连法官自己都没有发觉。当法官依据法律条文的字面涵义进行逻辑推理后, 如果能够得出与自己的价值判断相一致的结果,法官价值取向的作用就得不到明 显的体现。但是,当法律之间存在冲突、法律的适用范围不完全确定以及无法律 可以遵循时,法官的价值取向就会充当起重要的导向角色。这样的判断“或基于 保持和平,或基于保持社会现状,或基于促进最大限度的自由的个人自我肯定, 以及其它诸如阶级的自我利益的实施、维护和加强一个已经确立的政治组织的权力 等”。11 4、法官的个人阅历和生活经验 影响司法的法官个性因素除了先天的个人性格或气质,后天的个人背景特点 外,最为重要的就是法官的个人阅历和生活经验。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需要法官 在司法过程中理性地解释和适用法律。但是,受外界因素和内心活动的影响,法 官在司法裁判中或多或少会加入个人的主观见解,甚至是“偏见”,从而使得裁 10 日川岛武宜: 现代化与法 ,申政武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修订版,第 243-244 页。 11 美庞德: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第 59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判偏离了应有的法律规则的范畴。面对当事人之间复杂的纠纷,法官仅靠恪守法 律条文来死记硬背或者咬文嚼字都是无济于事的。这时,需要法官凭借其自身长 期积累的生活阅历、职业阅历和经验来综合理解法律的含义,以达到法律原则、 法律规则与案件事实的良好结合。所以,法官不仅需要具备巩固的法律知识和熟 练的司法技能,同时需要具备丰富的个人阅历和生活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官法第九条明确规定了我国法官的准入年龄为二十三岁,年龄设置偏低。基层 法院还存在一种现状,大多数骨干法官是刚刚毕业的学生,虽然接受过良好的法 学教育,但是缺乏生活和职业上的磨炼,处理具体问题时只会照搬法条。其实, 从固定化了的法律条文到将其应用到多样化的案件事实中去,存在着很大一段距 离和空白,它需要法官用深刻的人生经历来体会,用丰富的社会阅历来充实,用 长期积累的职业经验来填补。法官在司法过程中运用法律不是简单机械的“拿来 主义”,而是需要结合自己的个人阅历和社会经验来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我们经 常发现资历深厚的老法官相对于年轻法官而言,更加善于运用调解,也更易于获 得案件当事人的信任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法官个性因素中的个人阅历和生 活经验是司法过程中连接法律文本与公正判决的重要中介。 5、法官的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是指“理性或理智之外的因素,主要包括情绪、情感、意志、动 机、态度、兴趣、性格等因素”。12在每个人的思维活动中,都有不同类型和不 同层次的非理性因素在发挥着作用,它们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并对人的思维判断 产生十分重要的制约和影响。司法过程中法官同样不可能摆脱非理性因素对判决 产生的影响,它是“深深掩藏在表象之下的力量”。13首先,法官的个性因素在 司法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国台湾著名学者蔡墩铭就列举了法官的两种 个性类别及其对审判活动的影响:“审判官之人格大致上可分为二类,即客观型 与主观型。属于客观型之审判官富于感受性,其虽被动接受刺激,但能正确予以 记录,对双方当事人所提出之证据资料可望予以公平之衡量,并能比较相反之意 见,藉以判断何种意见较为可采,以此形成被告是否犯罪之心证。属于主观类型 之审判官受直觉之影响,遂有意或无意以此为选择证据或判断证据之方针。由于 此种审判官早以凭其直觉、直观形成心证,是以对于当事人所提出之证据资料或 双方所进行之辩论,不感兴趣,如此仅凭直觉所为之判决,不免陷于错误。” 14其 次,尽管依照立法精神,法官在司法过程中不容许掺杂个人因素,但是没有任何 硬性的衡量标准, 有时候法官可能自己无意识中已经把个人因素带入到了司法中。 最后,法官的偏见也将影响司法过程。偏见的来源途径有很多,如性别、种族、 12 何颖: 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63 页。 13 美本杰明卡多佐: 司法过程的性质 ,苏力译,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第 2 页。 14 台蔡墩铭: 审判心理学 ,水牛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623 页。 法官个性因素的法理分析 10 家庭出身、教育背景、社会地位、政治派别、宗教信仰等等。法官在社会中接触 较多的环境往往会影响他对这些因素的倾向性选择。 (1)欲望和需求 欲望和需求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趋向,表现为人们在特定条件下 对外在事物的一种索取心理。法官在司法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需求, 诸如对收入、权力、名誉、尊重以及闲暇等的追求。法官也是正常人,行为受欲 望驱动,只是法官职位的激励和约束以及司法制度的受制,使得他的欲望与需求 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常人。虽然司法制度要求法官抑制欲望和需求,但是却不可能 从根本上将其消除。 (2)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于外部刺激和自身内部变化而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 应。法官作为一种正常的社会角色和诉讼角色,本身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情感主 体,通常所说的“情与法”的矛盾就反映了司法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有法官的情绪 和情感因素在里面。丹麦法哲学家 a罗斯以为,司法决策在逻辑与理性之外完 全展现了一种“感情和意志”,当逻辑推理在复杂的、活生生的案情面前力不从 心时,法官便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和喜好来判决。15不同的法官对不同当事人的请 求、主张、辩论甚至外貌、形象等,往往会持有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情 感感受,体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