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唐代孝道伦理探讨.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唐代孝道伦理探讨.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唐代孝道伦理探讨.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唐代孝道伦理探讨.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唐代孝道伦理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摘 要 本文在对唐代以前孝道伦理发展演变过程简要回顾基础上,围绕孝道伦理,考 察唐代孝道伦理的提倡、规范,对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庶民百姓实际践行孝道伦理 进行梳理,并对其中的矛盾冲突加以探讨,以求能够深刻揭示中古盛唐对孝道观念 的理解及具体践行。 唐代继承、综合了前人对孝道伦理的理解,以孝治国。孝道伦理的核心是“善 事父母”,在父母生时恭敬孝顺,供养无阙;父母故去,安葬祭奠。其次还要移孝 于忠,建功立业。孝道伦理观念在唐宋间有较大的转变,宋代相比唐代,孝道伦理 更加强调单向化、平民化,对复仇更加宽宥。为保证孝道伦理顺利执行,唐代统治 者大力提倡孝道,以各种方式倡导孝义之行,较为重要的有表其门闾、赏赐粟帛、 授官增封、蠲免课役、载入国史、宽宥复仇等方式。唐代对孝道伦理有完备的伦理 约束,并通过舆论、教育等非强制手段使其深入人心。因此,唐代人无论在观念还 是在实际行动上,大都能善事父母,全尽孝道。 唐代由于权利纷争, 帝王皇族常做出僭礼行为, 但在不危及自身权力的前提下, 皇帝还是对父母供养有加,并经常倡导孝行,二者并行无碍。官僚在家孝顺父母, 在朝忠事一君。普通民众也大略遵守孝道伦理,但子女分爨独食、父母牺牲子女利 益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孝道伦理在具体践行中充满着矛盾。女性孝行也为中国古代 孝道伦理添上了浓彩的一笔。 因孝违法、因孝违礼的现象也说明孝道伦理存在礼法冲突、情法冲突的一面, 这在血亲复仇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复仇现象是中国伦理法始终解不开的一个矛盾, 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根本解决。我们要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宣传以德治国,在执法 中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同时以道德为监督,真正实现情与法的统一。 关键词:关键词:唐代;孝道;伦理;复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ang dynasty hsiao ethic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nspected the tang dynastys hsiao ethic to promote ethic, norms, from the emperor and officials, to the ordinary people to practice the ethic of the hsiao, while the conflicts to be addressed. to reveal the mean and practice hsiao ethic in tang dynasty. tang dynasty inheritance, integrate the ethical understanding of hsiao ethic, use it to governance country. the core of hsiao ethic is charity parents, and when the parents respectful love without disputes ; parents passed away, buried and worship them. besides, loyalty to the emperor. hsiao ethic concepts in the tang to song dynasty major change. compared to the tang dynasty, song dynasty, more ethical stressed unilateral civilians, revenge more forgiveness.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hsiao ethic, the tang dynasty rulers vigorously promoting hsiao ethic, in a variety of ways to promote it. the more important ways as praise his village, reward something, award official closure, bright-class service, writed in the national history, forgive revenge and so on. tang dynasty has a comprehensive ethical constraints, and through the media, education and other non-ethical means to educate its people. therefore, the people of tang dynasty mostly abbey to the hsiao ethic in concept and in reality. because of right,the tang dynasty emperors make non-hsiao acts, but on the base of dont endanger their power, emperors still dependent on their parents more, and advocated hsiao ethic. bureaucracy at home obey their parents and at official loyalty to the emperor,. ordinary people most outline compliance with hsiao ethic, but sons home alone, parents sacrifice sons rights have occurred once, hsiao ethic practice full of contradictions. female also add a strong stroke to the ancient practice of hsiao ethic. but phenomenon of offense and violate the hsiao ethic also explains the existence of conflict between ethics and law, intelligence and law. blood revenge shows more obviously. revenge is inextricably to ethic law, and in the feudal society doesnt have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country, we must promote governance country use law and ethic for the same,thus we can unify ethics , intelligence and law. key words : tang dynasty;hsiao;ethic;revenge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引 言 引 言 唐代以前孝道观念演变 唐代以前孝道观念演变 孝道伦理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安定社 会,都大力倡导,教导臣民遵守孝道。经过封建文化长期浸染熏陶,孝道伦理观念 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君臣士民的伦理价值标准。沿革既久,其中必然精华与糟粕并 存,真实与虚伪相伴,很值得对其深入探究。唐代作为中国封建文化高度发达的时 期,许多制度、观念对后代及整个东方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孝道观念即是其一。上 古形成的孝道伦理在唐宋之际政治、经济、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有明显 的转变,对其进行探讨和梳理,定会加深我们对中古社会的认识,对当代家庭伦理 道德的建设也大有益处。 上古时代,生存乃人类第一要义,思想文化、伦理道德尚未有建树,孝道伦理 自然也无从谈起。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具有初步抵御自然的能力后,随 之而来的即是思想、观念层面的发展与变化。出于对个体自身及社会群体的关切, 在感情上就会产生对祖先、 亲人的崇拜与尊敬, 孝道观念由此产生。 何平先生 “孝” 道的起源与“孝”行的最早提出认为孝源于“敬老”,作为道德观念上的孝道由 周人首先提出 1;高成鸢先生也认为孝源于“尊老(尚齿)” 2;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把孝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大丰富了孝 道伦理的内涵,进而使其体系化、完整化,使它成为为一种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 刘学林、王楠先生思想论评指出孔子从“敬”、“无违”、“忠”等方 面完善和丰富了孝道伦理的含义,并将其提升到治国安邦之本的地位。 3孟子更是提 出“亲亲”、“事亲”、“顺亲”等原则,极力反对所谓“不孝”。以孝经的 出现为标志 4,孝道伦理观念己经开始进一步体系化、完备化,孝的地位得到肯定, 含义日益明晰化、条理化。 1 何平:“孝”道的起源与“孝”行的最早提出,南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年第 2 期。 2 高成鸢: 中国尊老文化探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 8 月版,第 1725 页。 3 刘学林、王楠:思想论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 年第 1 期。 4孝经的产生时代众说纷纭,本文采用春秋战国说。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汉代非常重视孝道伦理, 刘修明先生 “汉以孝治天下” 发微 1, 孙筱先生 孝 的观念与汉代家庭 2及孝的观念与汉代新的社会统治秩序3都指出孝道伦理 在汉代具有极高的地位,并且渗透政治、生活、家庭的各个方面。魏晋同样重视孝 道伦理。唐长孺先生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一文系统地阐述了东汉至唐初,尤 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伦理的发展演变,认为“自晋以后,门阀制度的确立,促 使孝道的实践在社会上具有更大的经济上与政治上的作用,因此亲先于君,孝先于 忠的观念得以形成”,这种观念“自晋开始而下及李唐”,“一到唐代,一统帝国 专制君主的威权业己建立,那种有害于君主利益的观点随着旧门阀制度的衰落而趋 于消沉”。 4唐长孺先生的上述论断给我们以多方面启示,其中之一即是揭示出孝 道观念及行为变化有一过程,蕴含着当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康乐先生孝道与 北魏政治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心,详细论述了“孝”及孝经在鲜卑汉化的 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5 牛志平先生 唐代孝道研究 在肯定唐代 “有继承儒家传统中讲究孝道的一面” 同时,从皇帝并不身体力行、选官用人不重孝、上层官僚奏请起复者多、对不孝之 子处罚不如别朝严厉、处理“子复父仇”案件往往重法律而轻孝道等几个方面论证 了唐代“不大注重孝道”,并提出自己的解释。 6另外,肖群忠先生孝与中国文 化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孝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论及。 7 上述研究从一定时期或特定角度入手研究孝道伦理,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至 目前为止,尚未有全面、细致考察唐代孝道伦理的论著出现,对唐宋间孝道伦理的 变迁发展也缺乏详尽的研究,在史料挖掘上亦有很大空间,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探析唐代不同阶层对孝道伦理的具体践行及其中体现的 情法冲突、礼法冲突,并对唐宋之际孝道伦理的演变加以探讨,深刻剖析在唐代孝 道伦理社会文化功能的具体体现。 1 刘修明:“汉以孝治天下”发微,历史研究1983 年第 6 期。 2 孙筱:孝的观念与汉代家庭,中国史研究1988 年第 3 期。 3 孙筱:孝的观念与汉代新的社会统治秩序,中国史研究1990 年第 3 期。 4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 5 月版。 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64 本第 1 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3 年 3 月版。 6 刘建明编: 黄约瑟隋唐史论集 ,北京: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7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7 月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1 唐代孝道伦理的提倡和规范 1 唐代孝道伦理的提倡和规范 1.1 唐代孝道伦理的特点唐代孝道伦理的特点 孝道伦理的具体内容经过不断演化, 至唐代已非常明确, 其核心即 “善事父母” 。 唐律疏议卷一名例 “十恶”之七即是“不孝” ,其疏议云: “善事父母曰孝, 既有违犯,是名不孝 。 ” 唐律疏议是唐代的基本法典,对后世法典具有重 要影响, 宋刑统就基本依据唐律疏议而制定。但是宋代提倡孝道比唐代更 加详细、透彻。在唐宋之际思想观念有比较大的转变,因此借助与宋代孝道伦理相 比较,可以得出唐代孝道伦理的独特之处。 第一、孝道伦理更加双向化。 唐代在强调孝道伦理的同时,比较重视父母对子女的慈、爱,而宋代则更加强调 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在感情、亲情方面,由给予足够的尊重转化为“父可以不慈, 子不能不孝”的单方面要求,并加以更多社会意识的束缚。 唐会要卷七十九“谥法上孝”条云: 秉德不回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五宗安之曰孝,从命不忿曰孝, 几谏不倦曰孝,善事父母曰孝,亲睦其党曰孝,慈爱忘劳曰孝,博于备物曰孝,尊 仁安义曰孝。 1 在强调“善事父母”的同时亦不忘“慈爱忘劳” ,两者相得益彰,方可“尊仁安 义”。至宋代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温公家范卷五子下云: 或曰:子孝矣,而父母不爱,如之何?曰:责己而已。昔舜父顽、母嘼、象,傲, 日以杀舜为事,舜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瞍,夔夔斋 粟,瞽瞍亦允诺,诚之至也。如瞽瞍者,犹信而顺之,况不至是者乎? 后汉郭巨家贫,养老母。妻生一子,三岁,母常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 能供给,共汝埋子。子可再有,母不可再得。”妻不敢违,巨掘坑二尺余,忽黄金 1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九谥法上,北京:中华书局 1955 年 6 月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一釜。或曰:郭巨非中道。曰:然以此教民,民犹厚于慈而薄于孝。 1 司马光提到在面对“父母不爱”的时候,孝子只能“责己而已” ,再极端的父 母也不会像瞽瞍一样“日以杀舜为事”,所以孝子们都应以舜为榜样;郭巨可说是 “慈”、“孝”不能两全的例子,他舍慈而取孝,弃儿而留母,所以有人认为“郭 巨非中道”,但是司马光却对其持赞成态度,认为“以此教民,民犹厚于慈而薄于 孝”,可谓直指要害。从以上文献我们不难看出温公的教化意义。“天下无不慈的 父母,只有不孝的儿女”,慈与孝由统一的结合体变成不可共容的对立体。 第二、血亲复仇处置情理化。 对血亲复仇的处理,唐代倾向于“孝治”与“法治”并重,而宋代转为以“孝 治”为重。礼记曲礼上云:“父之仇,弗与共戴天。”依礼为人子者是一定 要报杀父之仇的,但法律为了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却又禁止复仇,以免此风蔓延不止。 “法律在原则上严禁血亲复仇,又禁止不复仇(私和),一旦人们实行血亲复仇时, 有时根据法律予以惩治,有时又根据道德予以嘉奖。这就是封建法律对于血亲复仇 的容忍与惩罚的态度的不成原则的原则。” 2 二者矛盾无法调和,所以处理血亲复 仇便颇为棘手。 粗略统计了一下旧唐书孝友列传及新唐书孝友列传中所记子报父 仇的事件,扣除重复者,并且如张氏兄弟般兄弟一同复仇的算为一件,则一共有八 件,其中赦免或减罪者四件 3,处死者三件4 ,结局不详者一件5 。而宋史孝 义列传所收却都得到了赦免,没有一例被处死,正如宋史卷四五六孝义列 传序所言“太祖、太宗以来,子有复父仇而杀人者,壮而释之。”对这些人来说, 他们一旦决定并实施复仇行动就表明他们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不论法律如何规定, 他们都要去复仇。我们比较唐宋间的变化,也仅限于两唐书的孝友列传和 宋史的孝义列传,还很不全面,但其所体现出唐宋间变化却显而易见。 1 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2 徐扬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第六章,北京:中华书局 1995 年 11 月版,第 271 页。 3 分别是太宗时王君操,高宗时赵师举,宪宗时梁悦,穆宗时康买得。 4 分别是高宗时周智爽,玄宗时张琇、张煌,宪宗时余常安。其中周智爽是和兄长周智寿共同击杀仇人,两人 投案后“争为谋首”,“乡人或证智爽先谋”,因此智爽处死,智寿得免。 5 为武后时徐元庆。依前述分析,则其先杀后旌的可能性较大。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第三、孝道伦理平民化。 劝孝、尽孝对象的重心日益向社会下层、向平民百姓倾斜,孝道伦理平民化倾 向在唐代大大前进了一步。孝经庶人章仅说“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即为“庶 人之孝”,而前文所孝道伦理的各个方面在宋代皆是重在平民百姓。旧唐书卷 一八八孝友列传序云: 前代史官,所传孝友传,多录当时旌表之士,人或微细,非众所闻,事出 闾里,又难详究。今录衣冠盛德,众所知者,以为称首。至于州县荐饰者,必覆其 殊尤,可以劝世者,亦载之。 所以旧唐书孝友列传收录人物所处社会阶层极为广泛,既有宋兴贵等草 民阶层,又有赵弘智、裴守真、李日知、崔沔、崔衍、丁公著等一时俊彦或名门之 后乃至当朝宰相,并且旧唐书基本不收符瑞感应等事。而新唐书卷一九五 孝友列传序云:“唐受命二百八十八年,以孝悌名通朝廷者,多闾巷刺草之民, 皆得书于史官。”欧阳修罗列了众多草民阶层的人,却将李日知等人悉数从孝友 列传中剔除,以至新唐书孝友列传中级别最高的官员是任过太子右内率府 长史及司议郎的元让,并且欧阳修还收录了大量符瑞感应之事,教化之意不言自明。 1.2 唐代对孝道伦理的提倡唐代对孝道伦理的提倡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多次强调孝道伦理的重要性。论语学而云“其为人也 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这也是历代统 治者提倡孝道伦理的根本动因。“孝治”是唐王朝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推行这种 政策,唐代二十位皇帝几乎都在谥号上加以“孝”字(只德宗例外),唐玄宗甚至 不惜以皇帝之尊,亲为 孝经作注撰序,并以隶体刻石铭记。而且还建立一整 套严密完整的褒奖机制,对孝行实行褒扬奖励,以收刺激之效。同时,民间也存在 自发对孝行褒崇的风尚。这就有力地促进了全社会孝道观念的深画与孝道行为的风 盛。全唐一代,国家多次以各种方式倡导孝义之行,略有以下数种旌表方式(主要 1 十三经注疏论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12 月校点本。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依据两唐书之孝友、列女整理,不额外标注者皆出自两传): 第一、表其门闾。 如武弘度孝闻朝廷,高宗“下诏褒美,旌其门。”即在门上悬挂匾额。又如中 宗褒奖元让,“下令表阙于门”即于门前竖双阙。如初唐人张志宽事母孝,高祖下 诏 “表其闾”。福建莆田人林攒侍母与居丧皆孝,太宗 “诏作二阙于母墓前,又 表其闾。”庐州人万敬儒,“三世同居,丧亲庐墓,刺血写浮屠书,断手二指,辄 复生。州改所居曰成孝乡广孝聚。”崔邠兄弟孝悌极甚,宣宗题其居为“德星堂”, “后京兆民即其里为德星社云。”等亦属此例。另外还有改赐其所居县邑名。 元和郡县志十三汾州载今山西省孝义县,原名涪州县,有县人郭兴,孝义 特著,太宗因此改赐为今名。 第二、赏赐粟帛。 除赐予荣誉外,还多同时赐其物资以作奖励。所赐之物主要是粟帛两类。有单 独赐帛者,如高祖赐张志宽“物四十段”。太宗赐杨三安妻李氏“帛三百段”。更 多是粟帛并赐。如高宗赐杨绍宗妻王氏 “物三十段,粟五十石”,太宗赐夏侯碎 金“物二十段,粟十石”皆此类。除单个赐予外,朝廷还时有集体赏赐。如贞观三 年四月, 太宗诏 “赐孝义之家粟五斛” 。 两 唐书 孝友 及 册府元龟 帝王部 旌 表及其它史籍中多见此类记载。 第三、授官增封。 唐代因“孝悌”得封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对孝子有授以官职者。如王少玄以 苦寻父尸名动朝廷,太宗诏拜徐王府参军。更有幸运者,既受旌表赏赐,又得官职。 张志宽便属此类,“高祖遣使就吊,拜员外散骑常侍,赐物四十段,表其闾。”对 孝女则有诰封。 如卢甫妻李氏, 请代父死而与父并死贼手, 德宗下诏追赠李氏为 “孝 昌县君”。高宗时元让“弱冠明经擢第。以母疾,遂不求仕,躬亲药膳,承侍致养, 不出闾里者数十余年。”母逝后,“永淳元年(682),巡察使奏让孝悌殊异,擢拜 太子右内率府长史”。肃宗更是直接下诏求官于孝义之门。 册府元龟卷五九帝 王部兴教化收肃宗至德三年(758)二月大赦诏云:“天下孝义门各与一子官, 委采访使具名闻奏,量文武处分。”同书同卷也收有玄宗天宝十三载(754)二月诏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云:“其孝义之人,己经旌表,雍睦无易,纯至有终,著美乡闾,深可嘉尚,各赐 勋两转。” 各州刺史为完成任务,求得政绩,每年都会将当地孝义之人广为搜罗,予以呈 报, 举孝悌而任官逐渐演变为一项连贯执行的制度。 唐代那些名登国史的孝子孝女, 大部分就是由州县向朝廷禀荐的,只有小部分是由朝廷派出的巡察使(或观察使、 宜慰使所荐。 第四、蠲免课役。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户部郎中员外郎”条云:“若孝子、顺孙、义 夫、节妇志行闻于乡闾者,州县申省奏闻,表其门闾,同籍悉免课役;有精诚致应 者,则加优赏焉。” 1这是以减免课役的形式优待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予以旌表。 如林攒、宋兴贵者,高祖、太宗分别下诏,既加旌表,同时还免除徭役。另外,唐 朝实行“侍丁”制度,为了养老而减免侍丁的租役。 第五、载入国史。 在旌表上朝廷还将孝子孝女事迹,载入国史,存放史馆。如梁文贞的事迹,太 宗“诏付史官”载入国史。而且这不止是少数人的殊荣,凡属被朝廷所认可的孝子 都有此待遇。 故 新唐书 孝友 载: “唐受命二百八十八年, 以孝悌名通朝廷者 皆得书于史官。”可见将孝者载入国史是唐代一项制度。如旧唐书孝友所收 梁文贞等人,册府元龟卷一三八帝王部旌表二所收张俭第二女等皆得以 编入史册,其对于当时及将来的昭示意义可谓明透。 第六、宽宥复仇。 孝子孝女们触犯法律,多表现在血亲复仇上。唐律明文规定,擅杀者抵命。他 们这种举动,客观上无疑是在向法律挑战。唐代统治者既要崇孝,但又需顾及法律 的权威,这让他们面临两难选择。他们多次权衡,还是多将砝码倾向于孝道。以新、 旧唐书记载统计,犯复仇罪者约有三分之二被赦免,有的还得到妥善的安排, 如卫无忌者,太宗不仅免其罪,还将其“徙雍州,赐田宅,州县以礼嫁之。” 除去以上形式,尚有皇帝著文褒赞、召见勉励、亲临其家等形式。在朝廷与地 1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北京:中华书局 1992 年 1 月校点本。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方政府的褒奖外,社会下层士民也普遍对孝子孝妇的敬重推崇之情,并往往将这种 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此不赘述。 1.3 唐代对孝道伦理的规范唐代对孝道伦理的规范 1.3.1 唐代对孝道伦理的道德约束唐代对孝道伦理的道德约束 “礼”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礼所以决嫌疑,定犹豫,别 同异,明是非者也。非从天下,非从地出,人情而己矣。人道所先,在乎敦睦九族, 九族敦睦,由乎亲亲,以近及远。” 1亲亲的核心即为父子关系,父慈子孝方能敦 睦九族,家国安定。唐代礼教观念已经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以伦理、道德的 力量制约着时人遵循其规范。礼教具体践行也由礼仪性、程式化转变为日常性、自 由化,它通过限定的行为规范力图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进而使礼仪规定逐渐被接 受,被执行,使民众的孝道行为逐渐符合儒家道德伦理所界定的孝道。 与法律的强制作用不同,伦理道德的作用是非强制的,它主要以舆论、教化方 式出现,但又具有一定的约束性,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过法律约束的力量。在中国古 代聚族而居的环境中, 儿孙分爨独食显然是一种不孝的愚昧行为, 当为社会所指责, 由此可见孝道伦理深入人心,不孝会令人侧目鄙夷,舆论的压力使为人子而不孝者 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伦理的提倡, 道德的约束主要靠教育来实现。 唐代对孝道观念的教育非常重视, 尤其注意对青少年的教育。青少年在思想意识形成时期能够牢固树立孝的观念,就 可以保证一生的孝道行为符合儒家伦理规范。 唐代科举的考试内容中 孝经 、 论 语 皆为明经科的必修科目, 并且 孝经 更为重要。 唐会要 卷七五 贡举上 明 经上元元年(674 )十二月二十七日条载: 天后上表曰:“望请王公以下、内外百官,皆习老子道德经,其明经 咸令习读,一准孝经、论语。” 同书同卷之仪凤三年(678)三月敕称“自今已后,道德经、孝经并为 1 唐 吴兢:贞观政要卷七礼乐所记魏征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 9 月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上经,贡举皆须兼通,其余经及论语,任依恒式。”其后孝经长行不废。 玄宗更是在开元十年(722)六月辛丑“训注孝经,颁于天下。” 1又在天宝三年 (744)十二月“诏天下民间家藏孝经一本。” 2全唐一代,皇帝御注唯此孝经 一书,可见当时对孝道伦理的重视、提倡。 除了政府的提倡、教育以外,唐代的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视孝道伦理,几乎凡是 家教、家训中,孝道伦理都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在家教、家训中处处皆能见到孝 道伦理的印记。敦煌文书伯 3764 号太公家教云: 孝是百行之本,故云其大者乎。”又有:“孝子事父,晨省暮食;知饥知渴, 知暖知寒;忧则共戚,乐则同欢;父母有疾,甘羹不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闻 乐不乐,闻戏不看;不羞身体,不慭衣符;父母疾愈,慭亦不难。 3 伯 2515 号辩才家教之六亲章云: 立身须行孝,家静亦殷勤;出门求诣事,先须启二亲;善言胜美味,含笺莫嗔; 好儿和眷属,好妇和六亲。 4 这些内容都针对民众生活实际,既是家长教育子女、长辈教育晚辈的内容,也 是整个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 总之,唐代非常重视对孝道伦理的提倡与教育,制定了完备而详尽的伦理规范 约束人们的行为准则,使民众日常行为日益符合儒家孝道伦理,也对唐代及以后的 中外伦理价值标准、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3.2 唐代对“孝”的法律约束唐代对“孝”的法律约束 唐代法律体系甚为完备,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的被完整保存下来的第一部 封建成文法典,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法律的典范。唐律疏议作为维护封建统治 的官方政治法典,在其律令条文和疏议附录中对子女孝道行为的规范约束及父祖辈 的权益保障有着详尽而全面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孝治思想。 1旧唐书卷八玄宗纪上开元十年(722)六月辛丑条,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2旧唐书卷九玄宗纪下天宝三年(744)十二月甲寅条,北京:中华书,1977 年版。 3 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3 年 4 月版。 4 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3 年 4 月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第一、“不孝”为“十恶”之一。 孝道本属伦理道德范畴,故不孝即要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孝经五刑云 “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唐律疏议继承了前代的法律理念,把不孝 列入开篇的“十恶”之中。唐律疏议卷一名例云: 律一曰谋反七曰不孝 (疏议)谓告言,诅詈祖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供养有阙,居 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居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 父母,父母死。 1 此条律文,罗列了不孝之罪的种种行为表现:告发、辱骂祖父母,祖父母父母 在分爨独食,供养不周,在父母丧期内违礼犯法等,均视为“不孝”之类。 “不孝”罪之深重至此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主要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构成自然经济的细胞,因此家庭中父子关系、祖孙关系,在 特定的中国封建社会具有特殊意义。孝经云“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 行也。”这说明孝道伦理与政治关系密切,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古代中国把“不 孝”作为“十恶”之一,孝养父母由伦理道德规范变成法律规范。这样,以礼入法, 孝养父母同时具有了礼制道德约束性和法律规范强制性。因此,不孝就要受到法律 的严厉处罚。 第二、子女必须供养父母,使其老有所养。 唐律疏议卷二四斗讼“子孙违反教令”条云: 律诸子孙违犯教令及供养有阙者,徒二年。 (疏议)祖父母、父母有所教令,于事合宜,即须奉以周旋,子孙不得违犯; “及供养有阙者”,礼云“七十,二膳;八十,常珍”之类,家道堪供,而故 有阙者:各徒二年。故注云“谓可从而违,堪供而阙者”。若教令违法,行即有愆; 家实贫窭,无由取给:如此之类,不合有罪。皆须祖父母、父母告,乃坐。 唐律制订此项规定,主要考虑到老年人特殊的生理需要,提供的食物要精细, 并且要保证足够的营养。如果家庭能够做到,而子孙不去孝敬,就要处罚;如果家 1 唐律疏议卷三名例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 11 月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庭贫穷,无法做到精细而富有营养的“二膳”、“常珍”,可免予处罚。 对于子孙遗弃长辈,分爨独食,在唐律中明文禁止。“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 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别籍指另立门户,异财指析产独居。 别籍异财从表面看,只是析产独居,分爨独食。从本质上分析,它包含以下几 点:其一对祖父母父母不敬,其二祖父母父母生活可能没有保障,其三有伤风化。 因此,册府元龟卷五九帝王部兴教化收肃宗乾元元年(758)四月诏云“百 姓有事亲不孝,别籍异财,玷污风俗,亏败名教,先决六十,配隶碛西,有官品者 禁身闻奏。”此条诏书涉及面颇广,是以强制手段推行风化之举,将“不孝”列在 首位也可看出肃宗的重视。 关于养子侍养父母,唐律中也规定“诸养子,所养父母无子而舍去者,徒二年, 若自生子及本无子,欲还者,听之。”如果养父母没有儿子,养子不得遗弃养父母, 否则,就要受到处罚。如果亲生父母没有其他儿子,法律允许养子回到亲生父母身 边。唐律中这种对去与留的区别对待,目的就是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而不使 供养有阙。 唐律疏议卷二二斗讼“殴詈祖父母、父母”条又云:“诸詈祖父母、 父母者,绞;殴者,斩;过失杀者,流三千里;伤者,徒三年。”由此可见对父母 基本生存权利的保障。唐律疏议卷六名例“同居相为隐”条规定除谋反、 谋大逆、谋叛以外,父母有罪子女可“隐而不发”,从另外的角度来保障父母权益。 斗讼“告祖父母父母”条又云:“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律注云:“谓 非缘坐之罪及谋叛以上而故告者。”其疏议道出了法律条文下的伦理基础: “父 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 故告者,绞。”子女有不孝之处,父母能够寻求法律保护,以求保障自身权益。 第三、父母对家庭财产、子孙婚姻享有支配权。 唐律疏议卷十二户婚“同居卑幼私辄用财”条云:“诸同居卑幼,私 辄用财者,十匹笞十,十匹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其疏议曰:“凡是同居之 内,必有尊长。尊长既在,子孙无所自专。若卑幼不由尊长,私辄用当家财物者, 十匹笞十,十匹加一等,罪止杖一百。”这里明确指出家庭财产为父祖辈所有,没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有经过他们的允许,子女无权动用,从而在法律上保障父母的经济地位。 第四、规范子女守丧行为。 唐律疏议卷十职制“匿父母及夫等丧”条云:“诸闻父母若夫之丧, 匿不举哀者,流二千里;丧制未终,释服从吉,若忘哀作乐,徒三年;杂戏,徒一 年;即遇乐而听及参预吉席者,各杖一百。”本条要求子女要为父母服“心丧”。 其它规定还有居父母丧不得嫁娶 1。册府元龟卷五九帝王部兴教化收有 中宗神龙元年(705)九月诏云:“在外百姓,婚娶之家,百两未行,二亲俄殒,停 哀之际,便即成婚,败俗伤风,莫过于此。自今以后,宜即惩革。”这是针对 丧期行吉特别是成婚的禁令。另如不得生子,兄弟不得别籍、异财 2等等,兹不赘 引。 第五、对官员尽孝的特别规定。 官员不同于普通民众,他们拥有相应的权力、地位和收入,同时在行为上为百 姓“楷模”,所以在尽孝上对他们的要求也异于一般百姓。除了一般百姓所须遵守 的事项之外,他们还要遵守以下事项。 首先,所任官职部门或地名要避父祖之讳。唐律疏议卷十职制“府号 官称犯父祖名”条云:“诸府号、官称犯父祖名,而冒荣居之;祖父母、父母老疾 无侍,委亲之官;即妄增年状,以求入侍及冒哀求仕者:徒一年。(注云:谓父母 丧,禫制未除及在心丧内者。)” 其次,严格执行官员的侍亲和丁忧制度。唐律疏议卷二五诈伪“父母 死诈言余丧”条云:“诸父母死应解官,诈言余丧不解者,徒二年半。”但是考虑 到有的官员如果侍亲和丁忧,可能会给政务带来一定影响,所以又有一些变通规定 “夺情”制度,使“其有才业灼然,要籍驱使者,令带官侍,不拘此律。 3 综合本节所述可以看出,唐朝重孝,无论是在对孝道伦理的倡导、践行,还是 对孝行的褒崇等方面,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都很典型。唐代统治者比较重视从法 制上对孝道以约束,甚至将原本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的部分行为规范为法律行为,来 1 唐律疏议卷一三户婚 “居父母夫丧嫁娶”条,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 11 月版。 2 唐律疏议卷一二户婚 “居父母丧生子”条,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 11 月版。 3 唐律疏议卷三名例 “免所居官”条,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 11 月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教化天下臣民“以顺移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2 2 唐代孝道伦理的实际践行唐代孝道伦理的实际践行 以上初步考察了唐代人对孝道伦理的理解以及为了贯彻孝道伦理在观念与制 度层面所作的努力,在本章试图以“善事父母”为中心,对唐代人的实际孝行作一 简略考察。 2.1 唐代皇族孝行唐代皇族孝行 孝道伦理一直为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上承汉代,唐代帝王的谥号也冠 以“孝”字。但在皇室之中,因为涉及立储、继位,故追逐权利乃是第一要务。世 俗道德标准、礼法约束独独对皇帝失效。从这个角度讲,帝王多不孝之徒,如唐太 宗李世民杀兄逼父,被后人讥为“无君父” 1;唐中宗、韦皇后发兵杀死太子李重 俊;玄宗、肃宗、宪宗等人都在父亲为帝时通过自我努力而夺取帝位等等诸如此类 违反孝道伦理的事例层出不穷。 但是在不危及自身权力的前提下,身为帝王者为了给天下人树立榜样,也会时 常做出善事父母之举,保证父母衣食无缺,供养有加,同时基于教化民众、稳固社 会秩序的考虑, 他们都会要求臣僚及百姓遵循孝道伦理规范, 效忠君王, 孝顺父母, 疼爱子孙。总之,由于权力的严重畸变,皇族内部少有孝慈亲情,但皇帝还是经常 倡导孝行,二者并行无碍。粗略概述,皇族孝行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旌表孝义之门,予以奖励。 开国皇帝李渊提倡孝道,开全唐一代崇孝之风,在武德二年(619)五月旌表 孝友诏中云:“民禀五常仁义斯重,士有百行,孝敬为先” 2。肃宗初即位“诏孝 子顺孙义夫节妇旌表其门闾” 3,并求官于孝义门第。即使如唐太宗者,在国势上 升,政局稳固之时挑起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可谓不孝至极,但这并不妨碍他提 1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一九 “建成元吉之子被诛”条,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2 册府元龟卷一三八帝王部旌表二,北京:中华书局 1960 年 6 月版。 3 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五九帝王部兴教化 ,北京:中华书局 1960 年 6 月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倡孝道,对孝义之家物质奖励及尊重老人等等 1。据笔者对新唐书孝友传作 粗略统计,该传仅因“事亲居丧孝著至行者”受旌表载名于册的就达 153 人, 另因“数世同居”以示孝悌和睦被旌表在册的计有 36 家,而其他至孝被旌表史载 的,则举不胜举,难以一一赘列。总之唐代皇帝为孝子者少,不倡孝者无。 第二、孝敬父母,疼爱子女。 皇帝本人也要遵照祖训恪守孝道, 以垂范天下。 如有明君英主之称的唐宣宗 “性 至孝,奉郑太后供奉,不居别宫,只于大明宫朝夕供养” 2。而通过玄武门之变和 马嵬之变夺取父皇权位的唐太宗和唐肃宗,也怕背上不孝的恶名,都在事后当众做 了与父亲表示亲昵的表演,一个“跪而吮上乳” ,一个“捧上皇足” ,还煞费苦心地 在国史上做文章,极力遮掩当年与父皇兵戎相见的劣迹,以维护政治权威和体面。 多数情况下, 皇帝在位时父亲已不在世, 而母亲许多在世, 这样对皇帝来说 “善 事父母”便剩下“善事母亲”,由于相对较少涉及权力斗争,所以皇太后们大多可 以安享晚年。德宗生母沈氏离乱于安史之乱,他终有生之年遍访天下,一直没有找 到,有“诈称太后者数四”,德宗“皆不之罪” 3,我们可以想象德宗一定善待其 母,供养有加。据史载,宪宗也可说是个孝子,他在顺宗未亡之时继位也未受后世 史家讥讽。宪宗在位时,多次因侍膳或侍疾而辍朝 4,实属难能可贵。宣宗则是另 一个孝子,多次因侍疾而辍朝 5,也不妨碍他被史家称为较有作为的君主。 第三、宣扬及注解孝经。 从初唐开始,统治者就注重对孝经的修正和宣扬。唐太宗亲自到太学听经 师孔颖达讲 孝经 。 唐明皇还于开元十六年(722)和天宝二年(734)两次亲自为 孝 经作序和御注,且撰成孝经制旨一卷。天宝二年(743)颁布孝经后,翌 年下诏敕曰: “自古圣王,皆以孝理天下。有天下孝行过人,乡闾钦伏者,宜 1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八十典礼养老收贞观三年(629)四月唐太宗赐孝义高年粟帛诏,上 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10月校点本。 2 唐裴庭裕撰,田廷柱点校: 东观奏记卷二,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北京:中华书局 1994 年第一版。 3 旧唐书卷五二后妃代宗睿真皇后沈氏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4 旧唐书卷一四宪宗纪上元和元年(806)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5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七六典礼省侍所收之大中元年(84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