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空间权法律制度研究.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空间权法律制度研究.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空间权法律制度研究.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空间权法律制度研究.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空间权法律制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以立体方式利用土地,己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趋势。在物权法领域中,空 间权恰恰是在对土地的利用由平面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变中而产生的新型权利。目 前,土地空间法律制度在西方国家相继建立,而我国对空间权的立法尚属空白, 对其研究也十分匮乏,尤其是对空间权的理论问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笔者正是 以此为基点,以物尽其用的价值目标为核心,运用民法解释学,以现实中空间权 案件、判例为切入点,分析讨论了空间权基本理论难题,并对空间权的具体权利 类型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空间权的立法建议。在研究方法 上,作者采用一种实用主义的思考进路,考察空间权在现实中的表现及可能性, 主张以我国具体国情( 土地公有制) 为基础,建构空间权制度。另外,由于统一 的物权法尚在制定之中,借鉴国外现行空间权立法规则、运用法律比较方法就成 为必要。更为重要的是笔者所采用的类型化研究方法,即对空间权的具体类型进 行专门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归纳的逻辑方法,对各种空间权类型的规则与制 度设计进行提炼,最终反映在设计我国空间权制度立法的结论中。 笔者认为,空间权并不是一项单独的用益物权,而是对定空间上所设定的 各种物权性质的权利的抽象概括。空间权作为一组物权性质的权利,其主要由空 间所有权、空间地上权与空间地役权组成。至于以土地上下特定空间为标的物的 债权( 如空间租赁权、空间借用权等) 则不属于空间权的范畴。空间权的客体为 具有物权法上“物”之特性的一定空间。在我国空间权的立法模式上,不需要专 门制定所谓的“空间法”等民事特别法,而应将空间权制度规定于民法典物权编 中:肯定空间是物权法中的种特殊的“物”,明确空间权的概念:然后按照空 间权的体系分别对空间所有权、空间地上权与空间地役权加以具体规定。 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空间权的基本理论问题。首先阐述了空间的内涵及特征,从理 论层面和技术层面两个角度肯定了空间作为物权客体的可能性,并分析了空间与 土地之问的关系;其次重点论述了空间权的概念及性质,明确了空间权的物权属 性;最后,在明确空间权性质的基础上,总结了空问权的体系构成。 第二部分研究空间所有权。首先论述了空间所有权的涵义及特征;然后在对 各种学说、判例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空间所有权与物一权主义的关 系、空间所有权的意义;最后,阐释了我国法的空间所有权制度。 第三部分研究空间地上权。首先,在对各种学说、判例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明确了空间地上权的概念、特征及意义:然后,运用类型化方法,重点探讨了空 间地上权的取得方式及空间地上权的相邻关系;最后,在阐释我国法上的空间地 上权制度的基础上,对实务中出现的空间地上权案例进行了法理评析。 第四部分研究空间地役权。首先明确了空间地役权的涵义及特征,并比较了 空间地役权与一般地役权的异同;然后,阐释了我国法上的空间地役权制度,认 为在我国物权法上应扩大地役权主体,并且地上权人、农地承包人可够作为供役 地人而为他人设定空间地役权。 第五部分研究空间权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问题。首先,运用历史分析和比较 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大陆法系各国空间权立法并予以总结:然后,分析比较我国 目前存在的三种立法模式并对各种立法模式进行了总结和评析;最后,笔者提出 了自己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空间权用益物权物权法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h a sb e e nag e n e r a l l yn e wt e n d e n c yo fu s i n gl a n df r o ml e v e l m e t h o d st o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m e t h o d si nm o s td e v e l o p e dc o u n t r i e sp r e s e n t d a y s s p a c er i g h t sa r et h er i g h t st h a tj u s tm e e tw i t ht h ea b o v et e n d e n c yi n t h ef i e l do fr e a lp r o p e r t yl a w n o w a d a y s ,m a n yd e v e l o p e dc o u n t r i e sh a v e b e e ni n s t i t u t e dt h es y s t e mo fs p a c er i g h t s ;h o w e v e r , t h e r ei ss t i l ln o l e g i s l a t i o n s a b o u ts p a c er i g h t si nc h i n a m o r e o v e r , t h ep r o f e s s i o n a l r e s e a r c h i n ga b o u ts p a c er i g h t st h e o r yi si nt h eb e g i n n i n gp h a s ea n ds o m e e s s e n t i a lq u e s t i o n sa r et ob er e s o l v e di ns p a c er i g h t st h e o r y i nt h ea r t i c l e , t h ea u t h o ra p p l i e dt h ec i v i ll a wt h e o r yt od e s c r i b et h el e g a lc a s e sa b o u t s p a c ef i g h t si nl e g a lp r a c t i c e s ,c o n s t r u c tt h ew h o l es y s t e mo fs p a c er i g h t s , a t t e m p tt or e s o l v et h ee l e m e n t a r yq u e s t i o n se x i s t e di ns p a c er i g h t st h e o r y , a n do f f e ral e g a ld r mf o rs p a c er i g h t s a st ot h em e t h o d o l o g yi nt h e a r t i c l e ,t h ea u t h o rf i r s tc a r d e do t rap u r ep r a g m a t i cm e t h o dt oo b s e r v et h e s i t u a t i o n sa n d p o s s i b i l i t i e so fs p a c er i g h t si nl e g a lp r a c t i c e sa n da c c l a i m e d t h a tt h el e g i s l a t u r ef o rs p a c er i g h t si nc h i n as h o u l dc o n s i d e r e dt h ep u b l i c o w n e r s h i po fl a n da st h es t a r t i n gp o i n t s e c o n d ,f o rt h ec h i n e s er e a l p r o p e r t yl a wi sn o te n f o r c e m e n tn o w , t h ea u t h o ra p p l i e d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 l a wt h e o r yt oe l a b o r a t ed i f f e r e n ts y s t e m so fs p a c er i g h t si nd i f f e r e n t c o u n t r i e s m o s ti m p o r t a n to fa l l ,t h ea u t h o ra p p l i e dt h ed e d u c t i v em e t h o d t oa n a l y z et h ed i f f e r e n t s u b r i g h t si nt h es p a c er i g h ts y s t e ma n dt h e n , a r r a n g e dr a t i o n a l l yt h o s es u b r i g h t st ot h es y s t e mo fr e a lp r o p e r t yl a w t h ea u t h o rb e l i e v e df i r m l yt h a tt h e s p a c er i g h t s ”i sn o ta s i n g l e u s u f r u c to fi m m o v a b l ep r o p e r t y , b u ta g e n e r a ls u m m a r yf o rt h ed i f f e r e n t r e a lp r o p e r t yr i g h t st h a ta r eb e e na r r a n g e di nt h ea i ro rb e l o wt h el a n d g r o u n d t h es y s t e mo fs p a c er i g h t si n c l u d e :s p a c eo w n e r s h i p ,s p a c e s u p e r f i c i e sa n ds p a c es e r v i t u t e sp r a e d i o r u m t h eo b j e c to fs p a c er i g h t s i st h es p a c ee x i s t e di nt h ea i ro rb e l o wt h el a n dg r o u n d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a u t h o rh e l dt h a tt h el e g i s l a t i o nf o rs p a c er i g h ti n c h i n as h o u l db e e n i n v o l v e dt h er e a lp r o p e r t yc h a p t e ro ft h ef u t u r ec i v i lc o d e t h ea u t h o r a l s oc o n s i d e r e dt h a ti nt h ef u t u r ec i v i lc o d eo fc h i n a ( c c c ) ,t h ec o n c e p t o fs p a c er i g h t ss h o u l db ea d o p t e dc o m p l e t e l ya n dt h es u b f i g h t si nt h e s p a c er i g h t ss y s t e ms h o u l db e e ns t i p u l a t e dr e a s o n a b l y t h i sa r t i c l e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p a r t1r e s e a r c h e st h ee l e m e n t a r yq u e s t i o n se x i s t e di ns p a c er i g h t s t h e o r y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m e a n i n g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s p a c e ”,c o m p a r e s t h em e a n i n gb e t w e e n “s p a c e a n d l a n d ”a n dd r a w s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 “s p a c e ”h a sa c c e s st ob et h eo b j e c to fp r o p e r t yf i g h t t h e n ,i td i s c u s s e s t h em e a n i n g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s p a c er i g h t s ,a n dc o n s t r u c t st h es y s t e m o fs p a c er i g h t s p a r t2r e s e a r c h e ss p a c e o w n e r s h i p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m e a n i n g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s p a c eo w n e r s h i p t h e n ,i ta n a l y z e s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s p a c eo w n e r s h i pa n db e s t i m m t h e i t s g r u n d s a t z f i n a l l y , i te x p l a i n s t h es y s t e mo fs p a c eo w n e r s h i pi nc h i n a p a r t3r e s e a r c h e ss p a c es u p e r f i c i e s i td i s c u s s e s t h em e a n i n g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s p a c es u p e r f i c i e t h e n ,i ta r g u e st h a th o wt oo b t a i n s p a c es u p e r f i c i e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s p a c es u p e r f i c i e f i n a l l y , t h ea u t h o rf o c u so nh o wt or e s o l v et h el e g a lc a s e sa b o u ts p a c e s u p e r f i c i ei np r a c t i c e sa f t e rt h ed e t a i l e de x p l a n a t i o no fs y s t e mo fs p a c e s u p e r f i e i ei nc h i n a p a r t4r e s e a r c h e s s p a c es e r v i t u t e s 尸m e d i o r u m i td i s c u s s e sn l e m e a n i n g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s p a c es e r v i t u t e sp r a e d i o r u m t h e n ,i t a n a l y z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p a c es e r v i t u t e sp r a e d i o r u ma n d s e r v i t u t e sp r a e d i o r u m f i n a l l y , i te x p l a i n st h es y s t e mo f s p a c es e r v i t u t e s p r a e d i o r u mi nc h i n a p a r t5r e s e a r c h e sh o wt oc o n s t r u c tt h es y s t e mo fs p a c ef i g h t si nt h e f u t u r e c c c f i r s t ,i to b s e r v e s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l e g i s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 w e s t e r nd e v e l o p e dc o u n t r i e s t h e n ,i ta n a l y z e s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 t h et h r e ed r a f t so f c c c f i n a l l y , t h ea u t h o ro f f e r st h ea d v i c ec o n c e m e d 郑重声明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 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 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主逆畦 空间权法律制度研究 引言 自罗马法至近代,尤其是1 9 世纪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对于土地之利用,一 般以地表之平面利用为重。土地所有权之行使及于土地之上下,土地所有权之范 围包括地表、地上、地下三部分。在这样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法律有关土地的权 利关系亦配合此而规定,并且对土地物权关系,完全采用一物一权主义,将土地 纵割为数笔,一笔土地之上仅可成立一个所有权及一个利用权。这种关于土地地 表之平面利用,即对土地地表之上下垂直性的土地所有与利用之不动产法理,即 学说所谓“土地法”。 而近代以来,尤其是1 9 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 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一方面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规模急速扩张,从而给 士地的需求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人类建筑 水平的迅速提高,从而为人类土地的立体利用开辟了无限前景。土地需求的压力 和建筑水平的提升,激发了人类向土地上空和地中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热情。在这 一热情的推动下,高楼大厦、高架铁路、空中走廊、地下铁道、地下街、地下停 车场、地下仓库等立体利用的情形大量出现。这些空中或地下建筑物的出现,对 于缓解土地需求压力,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水平,无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它 们各自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因离开地表,于地上的空中或地下的地中有独立的支 配力,因而与传统的土地所有权以地表为中心而有上下垂直支配力显然不同。这 种于空中或地下所具有的“独立支配力”,虽代表着土地利用的一种趋势,并在实 际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却与当时土地所有权的“充分性”和“一物一权主 义”相悖,并为当时各国法律所不许。因此,要给土地立体利用以一定的法律空间, 必须在法律上寻求新的突破。基于此,大陆法系各国纷纷在传统物权法的基础上, 利用民法解释学技术,建构了空间权理论,用以解决上述问题。由此,有关对地 表之上空或地下横切区分空间所有、利用的“空间法”法理应运而生,而有关水 平所有与利用状态之权源也被称为“空间权”。 空间权起源于社会实际需要,是在人类生存环境剧变、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 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兴事物,随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日常实践的普 遍化,空间权的内容曰趋丰富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空间权制度仍存在着以下 问题有待解决:第一,在空间权的理论方面,没有将空间权与物权法上“物一 权主义”等基本原则进行深入地比较与分析,从而造成空间权的概念、性质模糊 不清。第二,在空间权具体制度方面,过分强调空间权的存在,无形中割裂了空 间权与其他物权的关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权法理论体系的混乱。第三,在空 间权立法模式层面,既缺乏对其他国家立法的考察分析,又大多没有对现实中存 在的空间权相关问题进行考察分析,对我国空间权制度的构建仅局限于应然层 面,缺乏实证研究,科学性稍显不足。因此,笔者认为,对空间权制度的研究尚 需深入。 本文研究空间权法律制度,以德国物权法、日本物权法和中国物权法中的空 间权制度比较为研究核心。之所以主要选择德国法、日本法和中国法进行比较, 是因为前两者是大陆法系的典型代表,而且历史上中国曾受德国法、日本法的影 响,正在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的制定 工作也会受到德国法、日本法的影响。德国法、日本法和中国法都采取了法典化 的形式,在物权法理论上,都采用了诸如所有权、用益物权、地上权等一系列表 述方式相同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之所以将空间权的研究限定于物权法领 域内,是因为在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的今天,私法主体对特定土地 空间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经济利益更值得保护。 本文总体采一种较为实用主义的思考进路,即以现实中的空间权案件、判例 为切入点,考察空间权在现实中的表现及可能性,不过分追求空间权与整个物权 法理论体系的和谐与统一,而是以我国具体国情( 土地公有制) 为基础,建构空 间权制度。由于统一的物权法尚在制定之中,借鉴国外现行空间权立法规则、运 用法律比较方法就成为必要。为从源头上对空问权制度进行整理,还需运用历史 的方法进行分析。更为重要的是笔者所采用的类型化研究方法,即对空间权的具 体类型进行专门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归纳的逻辑方法,对运用于各种空间权 类型的规则与制度设计进行提炼,最终反映在设计我国空间权制度立法的结论 中。 第一部分空间权基本理论 空间权起源于社会实际需要,是在人类生存环境剧变、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 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兴事物,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日常实践的 普遍化,空间权的内容e l 趋丰富完善。但是在理论上,空间权仍存在着不少基本 问题有待澄清。其大致可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物权法中“空间”的涵义; 二是空间权的概念及性质;三是空间权的体系构成。 上述三个问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其中,第一个问题为后两者的基础,即 对空间概念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对空间权的概念、性质及体系构成等问题理解的大 相径庭。例如,如果将空间理解为物权法上的“物”,那么空间之上自然可以成 立相应的物权。如果认为空间不能作为物权客体,那么空间权就只能理解为设定 于空间之上的债权,而不应包括具有直接支配性、排他性的物权类型。因此,对 “空间”的法律意义进行全方位的探讨是研究空间权理论的最佳切入点。只有在 明确“空间”概念的前提下,才能准确把握空间权的概念及性质,建构合理可行 的空间权体系。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本文首先探讨空间的法律意义,在此基础 上总结归纳空间权的概念及性质,最后分析空间权的体系构成。 一、空间的法律意义 “空间”( s p a c e ) 一词原为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 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 法律视野中的“空间”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空间包括公法上的空间与私 法上的空间。公法上的空间又分为国际法上的空间和行政法上的空间,国际法上 的空间是指地球外层空间,即“外太空”,它多由国际公法性质的国际航空航天 条约、公约所调整,主要解决人类和平、可持续发展利用外层空间的问题。行政 法法上的空间,一般等同于私法上的空间,多存在于土地行政管理、公用事业管 理等法律法规中,主要解决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城市建设规划等问题。私法上的 空间即为狭义的空间,是指物权法上所规定的空间。本文讨论的范围主要限定于 私法上的空间,必要时有可能会涉及到行政法上的空间,特此说明。 ( 一) 物权法上的空间 1 、空间的界定 物权法上的空间,是指能够为人力控制并具有价值的特定空间。圆由以上定 义可知,物权法上的空间应具备以下要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修订第3 敝,第7 2 0 页。 。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厦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4 1 0 - 4 1 l 页。 - 3 ( 1 ) 空间范围须具有确定性 空间范围的确定性,即空间能为人力所控制。因此,土地之上的浩淼宇宙、 土地以下的深邃地心,非目前人力所能实际控制,不具有物权法上空间的意义。 另外,空间范围的确定性,还表现在空问的物理三维尺度能够用客观、科学的技 术手段加以测量、标记,即空间的长度、宽度及高度以目前通行的测量单位或参 数进行标记和确认。 ( 2 ) 空间须具有价值性 空间权之所以被现代物权法所肯认,是因为空问具备独立的价值。空间所蕴 含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空间能够为权利人所利用, 以满足权利人之生活需要,如在空间地役权场合,空间地役权人可使用他人土地 上的特定空间以满足自己土地使用之便宜:经济价值是指对空间利用、开发所 带来的经济收益,如在空间地上权场合,空间地上权人得以保有建筑物或其它工 作物为目的而使用某土地的特定空间,从而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 ( 3 ) 空间须具有公示性 物权法上的空间,必须是可以以不动产登记进行公示的空间。空间须公示的 含义有二:一是通过不动产登记之公示方法,将土地之上空或其地下划定一定之 范围,从而使空间成为物权法中的独立物;二是通过不动产登记之公示方法,使 空间物权变动( 如空间地上权的转让) 成为可能。 2 、空间的法律性质 在传统物权法中,依照物权客体特定原则,空间不具有独立物、特定物的性 质,乃土地理所当然的附属部分,不具有独立的法律意义。笔者认为,这种不合 时宜的观念应予以摒弃,并主张空问作为独立物,可以作为物权客体。 ( 1 ) 空间作为物权客体的理论可能性:空间与物权客体特定原则 通说认为,物权以对物的直接支配为其基本特征。物权这一特性,决定了物 权客体为有体物,且必须具有特定性与独立性。这就是所谓的“物权客体特定原 则”。如德国民法学家曼弗雷德沃尔夫认为:“由于一件物只能在单独的所有权 的范围内从法律上被支配,物权特定原则就能确保每一件经济上独立的物能够独 立于其他物而被支配和利用。”固然而,各国立法例对于物权客体有无独立性,并 不拘泥于纯粹的物理标准,而是更多地从经济和社会的观念上来确定物权客体的 特定性。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某物已经发生了物理上的变化,而从经济和社会的 。参见谢在全;民法物权论( l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4 1 8 页。 。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8 6 页。 。【德】曼弗雷德沃尔丈:物权法,吴越、李大雪译,法律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7 页 4 角度视为同一物时,也仍不失其特定性。例如,企业财团,其构成物即使有所变 动,也仍然视为具有特定性。又如,某工厂的加工物,从原料到加工,如从棉花 到织成棉布,具有一贯性。” 对于物权客体是否必须具有特定性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同类型的物权对其客 体属性的要求不尽相同,物权客体的特定性并非物权的初始要求,它来自于物权 人支配客体的需要,更终极地说来自于实现物权目的的需要。所以,界定物权客 体的特定性,主要应从支配客体的要求与物权目的实现的需要两方面着手,同时 兼顾登记等公示的技术要求。针对空间而言,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人口增 加,土地利用逐渐趋向于立体化,高楼大厦林立,高架铁路、高架道路、地下铁 路、地下停车场等新型的土地用益问题的出现,使得在现实中的同一土地上除可 有传统之地上权外,尚可有空中、地下各层所形成之“空中或地下地上权”的存 在。此种空中权利之发展趋势,对于何者是为独立之物的划分,势必造成革命性 影响。另外,由于近代建筑技术的发达,对土地进行横向的划分成为可能,即 在土地之上空或其地下划定一定之范围,从而使空间成为物权法中的独立物。 ( 2 ) 空间作为物权客体的技术可能性:空间与不动产登记制度 空间可凭借不动产登记制度加以确定化、明确化,前文有述。在实务中,空 间的面积范围,应以土地之面积或一宗土地内设定相应的空间权部分之面积为 限;所谓一定空间范围,乃指以不同高度之两平行水平面间之空间为准。 在日本法上,此水平面系以东京湾平均海平面为基准,即以“从东京湾平均 海平面之上( 或下) 多少公尺上至( 下至) 多少公尺间”为标准而测算;如就平 面测量有困难时,也可以地表上特定点为基准而决定之,如“以包含范围土地的 东南方之地点的水平面为基准往下多少公尺至多少公尺问”。 在台湾地区法上,系以相对于基隆市平均海平面为基准以测量空间范围,澎 湖地区则以相对于马公岛之平均海平面为测量基准。“至于其测量,平面位置部 份应依地籍测量实施规则第二百三十一条规定办理,即同一他项权利人在数宗土 地之一部分设定同一性质之他项权利者,应尽量测会在同一幅土地复丈图内。一 宗土地同时申请设定二以上同一性质之他项权利者,应在同一幅土地复丈图内分 别测绘他项权利位置”。对于空间位置部份采两种方式办理:“一般人民申请 案件,由当事人设立一个固定参考点,作为设定空间范围高程之相对基准。如设 。 廿】我妻荣:日本物权法,有泉亨修订,李宣芬校订,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 9 9 9 年版第i 0 页。 。谢在全:民法物权论( 上) ,第2 0 页。 。参见温丰文:空间权之法理,载法令月刊1 9 8 8 年第3 期:苏永钦:区分地上权的立法问题,载 联合报1 9 8 7 年2 月5h 。 。杨与龄:论分层地上权,载法令月刊1 9 8 7 年第6 期。 - 5 定空间范围已有建物,得以该建物之某楼层或其上方特定空间之范围标的设定空 间地上权;大型公共建设之申请案件,由工程单位提供参考点,作为设定空间范 围高程之相对基准”。 3 、空间的形态 物权法上的空间,仅限于依附于土地之上下的特定范围内的空间。其包括地 表之上的空间,即“空中”,又包括地表以下的空间,即“地中”。因此,任何一 宗土地可以按照物理形态在纵向范围内区分为空中、地表和地中三个部分。 一宗土地上在不存在建筑物的情况下,其空间形态易于识别,即此宗土地之 上下的特定范围内的空问。但土地上存在建筑物时,其空间形态应如何理解呢? 特别是在建筑物区分所有的情形下,建筑物区分所有人专有部分的所有权的客体 是否就是一定范围的空间呢? 笔者认为,土地及其上下建筑物的所有权,本质上 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的支配,因而在性质上也就是对空间的支配权。建筑 物区分所有权的特殊性在于其客体,即区分一个建筑物之一部分为所有权的客 体,就对空间的支配而言,它与一般的建筑所有权并无本质的区别。所以,建筑 物区分所有人就专有部分所享有的所有权以建筑物之特定部分为客体,而并不是 以专有部分所占据的空间为客体。 需要说明的是,建筑物外部,包括建筑物顶层平台以上的空间、建筑物地基 以下的空间、建筑物前后左右四邻合理范围内的空间属于空间权范畴内的空间, 可以作为空间权的客体。例如,建筑物区分所有人经过全体协商一致,可以以建 筑物顶层平台以上特定范围内的空间为标的设定空间地上权与他人。 ( 二) 空间与土地 1 、土地的性质与构成 ( 1 ) 土地的性质 大陆法系国家的物权法中所采取的土地概念,并不指代纯粹物理和经济意义 上的土地,而是一种人为拟制的、纯形式的地表界定,即以官方土地登记簿为基 础来确定土地的含义与状态。物权法上的土地,是指以法律所确认的方式进行测 量与标记的,并在土地登记簿中以“土地”登记的地球表面的一部分。由此可 知,物权法中的“土地”概念并不直接反映土地的物理属性与经济价值,雨是通 过人为拟制的测量、标记手段与土地登记簿的运用使土地具备特定化、明确化的 可操作性,从而使土地成为物权法所承认的独立的物。 嬲第皈年时趵版荸法舰洋 6 报 鞯帜 岳 啉m上删法争权眙鼢载呶锄禳 分、 沦尔 鲍 龄淄 与见扬参 o ( 2 ) 土地的构成 就其构成来讲,传统民法中多把油气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作为一个物, 成为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即将水权、油气矿业权甚至固体矿的矿业权附属于土地 所有权( w a t e rr i g h to rm i n e r a lf i g h t sa p p u r t e n a n tt ol a n do w n e r s h i p ) 。换言之土 地所有权中包含着水权、油气矿业权,甚至固体矿的矿业权。例如,日本法虽然 将河川水资源作为公用财产,但对地下水却做另类处理。按日本民法典规定, 土地所有权,于法令限制内,及于其土地的上下( 第2 0 7 条) 。就是说,地所 有权包含了相应地下水的所有权。 传统民法中的土地观念,偏顾了土地所有人的利益,对急需水、石油、天然 气乃至固体矿的非土地所有人过分苛刻,尤其是忽视了社会公共利益、国家战略 利益的需要。于是,许多国家的立法改变思路和视野,认为水资源、油气等矿产 资源与土地结合在一起的自然状态,并不一定导致法律机械的将它们作为一个 物,甚至让它们同属一个主体,进而形成其上仅竖立着一个土地所有权的法律架 构。相反,为了达到物尽其用,实现效益最大化,合理地分配自然资源于各个主 体之问,满足社会公共利益、国家战略利益的需要,在法律上把土地、水资源、 油气矿产资源乃至固体矿产资源等视为不同的物,分别承认土地所有权、水资源 所有权、矿产资源所有权等,完全能够成立。例如,依据我国现行法,文物、 矿产资源、水资源均不属于土地的组成部分,其所有权并不当然地归属土地的所 有权人。 以上土地构成观念的变迁表明,基于物尽其用的经济目的或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战略利益的需要,土地附属部分可以脱离土地之束缚,成为具有独立性、特 定性的物,在其上可以成立相应的所有权及其他物权,即在现代物权法上,土地 的形态和范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原属于土地的附属成分被物 权法确认为具有独立性的物,成为物权的客体,从而改变了传统物权法上对不动 产与动产的经典分类。针对土地上空问而言,在传统物权法中,空间为土地理所 当然的附属部分。然而为达物尽其用之目的,法律可将土地与土地上的空阃相区 分,将士地上的空间作为一种独立的物进行规制,即允许在空间上成立相应的物 权,以达物尽其用的经济理念。 f 美| j o h n rt e e r i n k a n d 【 j m a s a h i r o n a k a s h i m a :美国日本水权水价水分配,刘斌等译,天津科学 技术出版衬2 0 0 3 年版,第9 9 页:关于传统民法的士地构成观,还可参见谢在全:民法物权论( 上) ,第 2 02 4 页;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第7 1 6 页。 崔建远:土地上的权利群研究,法律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3 6 4 0 页。 o 中f # 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4 条第1 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圈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 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3 条规定: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地表或地下的 矿产所有权,不凶其所依跗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2 0 0 2 年8 月2 9 日修改通过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3 条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 2 、空问与土地的关系 众所周知,物权法既调整静态的财产归属问题( 即所有权关系) ,又调整动 态的财产流转问题( 即物权变动问题、用益物权关系、担保物权关系等) 。因此, 窄间与土地的关系可从静态的财产归属和动态的财产流转两方面分析:在静态的 财产归属方面,空问就是土地的附属部分,空问不能脱离土地而成为独立的物。 因此,土地所有权的效力自然及于地表上f 的空间。此时,从理论上讲,虽然应 有土地所有权和空问所有权之分,但其区别的实益并不十分明显。相反,在动态 的财产流转方面,由于空间具有了独立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社会现实的经济 需要就引导着当事人之间就空间的利用、开发达成一定的合意,从而使空间上负 载了一定的权利和经济期望,此时空间相对于土地的独立性就开始显现出来。例 如,在一宗土地上不存在任何用益物权的情形下,土地所有权及于地表之上下空 间,所有权人得自由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此土地上下的空间。此时空间并 不具有独立性,所有权人的土地所有权中就涌盖了空间所有权。而一旦土地上负 载了相应的用益物权,例如在建筑物保有为目的的地上权情形下地上权人就建 筑物外部的四周一定范围的宅问就具有了一定使用、利用或开发等需要,此时建 筑物外部的四周一定范围的空问就应独立于其所依附的土地,而成为地上权的权 利客体。 据此,笔者认为,在仅涉及静态的财产归属时,土地所有权效力及于地表上 下的空间,空间所有权被土地所有权吸收,其独立性并不十分明显。而在动态的 财产流转情形下,特别是在土地上设定相应的用益物权时,空间已不再是土地的 组成韶分,而是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从而成为用益物权的客体。空问权的制度 价值就在于促进空间的利用、开发,而正是这种制度价值决定了空间与土地的新 型关系。图示如下( 见下陶) : 静态财产归属( 所有权)动态财产流转( 用益物权) 权利客体 性质权利客体性质 土土地所有 1 、独立性、特定性,物1 、独立性、特定性,物投 枉法上的物 用益物权客体 法上的物 地权客体 2 、不动产之一种2 、不动产之一种 空闻所有 l 、轴直性、特定性,物l 、独立性、特定性,物权 空 权客体( 但 权法上的物 用益物权客体 法上的物 间 被土地所 有权吸收) 2 、土地之组成部分 2 、不动产之一种 ( 三) 小结 在传统物权法中,空间作为土地理所当然的附属部分,不能作为市场交易的 客体,只能随土地权属的变迁而随波逐流。但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亿的发展表 明,空间具有独立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其在物权法上的地位有待重新审视。 土地,就其使用价值而言,主要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空间。因此, 就广义的空间来说,土地、房屋的所有权的本质就是空间支配权。在现代社会, 给予土地利用的需要,在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有了较大的发展以后,入类发展了 对土地的立体利用,这是土地作为财产权客体,其价值得到了更大利用的结果, 是土地所有权及其他物权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是根本的变革。因此,空间权 不是自外于土地所有权和他物权的,应当可以从传统物权法和他物权观念中找到 空间权的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换句话说,空间权的存在和发展,并不意味着土 地权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把空间视为物权法中的“物”,即空间相对于土 地的独立性,并不是绝对的、先验的。 二、空间权的概念及性质 ( 一) 空间权概念、性质的不同认识 空间权概念滥觞于土地的立体使用之普遍化过程中,由于各国对空间权的不 同立法、判例及学说影响了空间权概念的统一和完善,使得空间权的定性和定位 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例如,美国法上的空间权等同于“发展权”( d e v e l o p m e n t r i g h t s ) 、“空中权”( a i rr i g h t a i rs p a c er i g h t ) 等概念;而德国法、日本法 上的空间权制度主要体现在民法典中“次地上权”、“区分地上权”等特别规定上。 我国学界目前对于空间权的概念、性质,有三种主要观点: 1 、不动产财产权说 此种观点认为就性质而言,空间权属于不动产财产权之种,即“以空间为 客体的权利,其构造体系包括空间所有权与空间利用权。其中,空间利用,包括 物权性质的空间利用权和债权性质的空间利用权。物权性质的空间利用权,又可 分为空间地上权、空间地役权( 空间役权) ;债权性质的空间利用权又可分为空 间租赁权、空间借贷权。”。 2 、不动产物权说 此种观点认为,空间权仅具有物权性质,并且由于空间的不可移动性,它又 。钱明星:论我国用益物权的基奉形态,载易继明( 主编) :私法第1 辑第2 卷,北京大学l | j 版社2 0 0 2 年版, 2 粱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 上) ,法律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3 4 9 页;崔建远:土地j 。的权利群研 究,第2 3 6 页。 属于不动产物权。其体系包括空间所有权、空间地上权和空间地役权。 3 、用益物权说 此种观点认为,空间权实际上就是空间利用权,其性质为一项独立的用益物 权。空间利用权作为物权法中的一项权利,可以与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分离, 因而可以成为一项独立物权。”。 由以上三种观点可以看出,对空间权体系的认识不同导致了对空间权性质的 认识不同。不动产财产权说认为空间权不仅包含物权性质的权利( 空间地上权、 空间役权) ,而且将债权性质的权利( 空间租赁权、空间使用借贷权) 纳入空间 权体系,空间权的性质为物权和债权的上位概念财产权。不动产物权说和用 益物权说则明确肯定了空间权的物权性质,但两者在是否将空间所有权纳入空间 权体系存在明显的分歧:用益物权说多认为空间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的一部分, 不具有独立性。因此,空间权是一种定限物权、用益物权。物权说则认为空间所 有权是独立存在的,应将其纳入空间权体系。因此,空闽权不仅包括用益物权性 质的权利类型,而且包括自物权性质的空间所有权。 ( 二) 空间权概念、性质的界定 综合各国立法、判例及学说见解后,笔者采“物权说”,认为空间权是指以 土地地表之空中或地表之下的地中的一定范围为客体而成立的各种物权的概括 总称。针对此定义,应明确以下问题: 1 、空间权是指土地的空间权。空间权的客体是离开土地地表的空中或地中 的一定范围之空间。此空间既包括地表之上一定范围的空间( 空中) ,又包括地 表之下一定范围的空间( 地中) 。 2 、在传统的土地法理念和土地法制度下,土地所有权人除对地表有支配力 外,尚对土地之空中和地中有法律上的支配力。但是,此所谓对空中或地中的支 配力,并非现代民法指称的空间权。这是因为,在此时期尚未产生将地表、空中 和地中明确予以区分,并以各部为客体予以让渡、租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