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论文)苏州市生态社区综合评价与优化建设研究.pdf_第1页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苏州市生态社区综合评价与优化建设研究.pdf_第2页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苏州市生态社区综合评价与优化建设研究.pdf_第3页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苏州市生态社区综合评价与优化建设研究.pdf_第4页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苏州市生态社区综合评价与优化建设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社区环境问题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城市生态社 区建设成为城市社区未来发展的方向。生态社区的建设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 高社区环境质量与资源利用效率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符合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 生态文明的要求。如何对生态社区的生态功能、生态环境综合效益以及其中居民 的心理状况进行量化评价,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促进生态社区的发展,为政府的宏 观管理提供依据。 本文对国内外与社区或建筑相关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苏州城市 社区环境建设情况进行了实际调查,分析了苏州市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存在 的问题,进而预测了苏州市社区发展的趋势。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生态社区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苏州市的实 际情况,运用系统整合的方法,建立了苏州市生态社区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形 成目标层、准则层和要素层的层次结构。目标层为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的目标,准 则层包括社区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环境、生态建筑、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动态 发展6 个方面,指标层为2 8 个影响要素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指标权重, 应用数学方法对城市生态社区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本研究建立的苏州市生态社区综合评价模型,对苏州市的三个典型社区 进行了社区生态性能的综合评价。在分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苏州市社区 生态优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社区,苏州,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p r o b l e m si nu r b a nc o m m u n i t y e n v i r o n m e n th a v er a i s e dp e o p l e su n i v e r s a lc o n c e r n ,a n du r b a ne c o c o m m u n i t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h a sb e c o m eap r o m i s i n gt r e n d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e c o c o m m u n i t yh a s v e r y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p r o t e c t i n gc i t y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i m p r o v i n gp e o p l e s 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q u a l i t ya n d t h ee f f i c i e n c yo fr e s o u r c eu s i n g ,a tt h es a m et i m ei t a l s om e e t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o ft h ec o n c e p to fs c i e n t i f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s t a b l i s h c o n s e r v a t i o nc u l t u r e h o ww ec a l le v a l u a t et h ef u n c t i o nt h a te c o c o m m u n i t yo f f e n s e s 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b e n e f i tf r o me c o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r e s e a r c h e si nt h i sr e s p e c tb r i n g a b o u ta na d v a n c ei ne c o l o g i c a lc o m m u n i t ya n do f e rb a s i st om a c r o - m a n a g e m e n to f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t o o t h i sp a p e rh a si n v e s t i g a t e du r b a nc o m m u n i t ye n v i r o n m e n ts t a t u so f s u z h o u , a n a l y z e dt h et h r e ep h a s e so fc o m m u n i t y , a n dp o i n to u ts o m ep r o b l e m s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b o r hh e r ea n da b o a r d ,i n t e g r a t i n gt h ep r a c t i c a l s i t u a t i o no fs u z h o u , t h i sp a p e rh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u r b a ne c o - c o m m u n i t ye v a l u a t i o n s y s t e m ,a n dh a sb u i l t 锄a n a l y t i ch i e r a r c h ym o d e li n c l u d i n gt h r e el e v e l so fa i m s ,r u l e a n de l e m e n t a i m sl e v e l si st h eg e n e r a la i mi nu r b a ne c o - c o m m u n i t yc o n s t r u c t i o n ;r u l e l e v e li sc o n s t i t u t e d6a s p e c t s ,i n c l u d i n ge c o l o g i c a le a r r i n gc a p a c i t y , e c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c o l o g i c a la r c h i t e c t u r e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e c o - c u l t u r a l ,d y n a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e l e m e n tl e v e lc o n t a i n s2 8f a c t o r s c a l c u l a t e dt h ei n d e xw e i g h t sb y a h p , a n du r b a ne c o c o m m u n i t y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i sd o n eb ya p p l i e d m a t h e m a t i c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e v a l u a t i o ns y s t e m ,w eh a v ee v a l u a t i o nt h ec o m m u n i t y e c o l o g i c a lp e r f o r m a n c eo f t h r e et y p i c a lc o m m u n i t yi ns u z h o u b a s e do n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r e s u l t s ,t h es u g g e s t i o n sa r ep u tf o r w a r dt oo p t i m i z a t i o n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e c o c o m m u n i t yi ns u z h o u k e y w o r d :e e o - c o m m u n i t y ,s u z h o u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s y s t e m 苏州科技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蹦重要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基越月坳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苏州科技学院、国家图书馆等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论文 的复印件和电予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阕。本人完全了解苏州科技学院关于 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 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 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 学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用不同方式在不阉媒体上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 部内容。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她茳年上月列拍 日期:歹螂年r 月吵匿 苏州科技。学院硕七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1 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投入和诸多城市社区建 设,大大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居民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发展战略的 无节制和鼓励大量的消费来促进生产的方式,导致现在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危机,不仅 经济发展目标受到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也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在严峻的环境压力下, 人们认识到自身的生存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依赖。 而作为和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社区,一方面,社区不但是人力资源的主要生产、 孕育和更新的场所,同时也是人类健康和生活水平的直接体现。它包含了人的社会、 经济和文化特征,同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引导和制约作用,并直接影响到 社会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中社区的建设和使用过程是一个消耗自然资源和排 放废物的过程,如不对其建设和使用方式进行有效地控制使其与环境相协调,则将会 对环境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社区不应仅停留在解决“住”的问题,还应为居民创造 健康、舒适、自然的最佳人居环境,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能持续稳定发展的城 市功能区。运用环境科学、生态学原理指导社区建设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 2 1 生态社区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社区发源于西方,在我国出现较晚,至于生态社区的出现则是近三十多年的 事。目前我国的生态社区研究还相对滞后,结合中国国情、理论上的不足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生态社区研究的发展。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单位人正在向社会人 过渡,原来许多由单位承担的职能转移至社区。社会的发展对于社区研究尤其是生态 社区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自七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先后有不少生态社区的实践,较早的有北美的自然 生态村落,德国的生态住宅社区,澳大利亚的自给自足住宅社区f 1 】等等。西方社会由 于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远远早于中国,在社区研究方面有许多成果值得我们借鉴。 在借鉴西方社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也进行了一些社区建设的实践。九十年代以 来我国就曾建立了二十多处综合实验区,我国台湾省也在多处开展了生态社区的建设 和探索【2 】。 苏州科技学院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 9 9 6 年6 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了第二届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会议的目标在于 探讨两个具有同样全球性重要意义的主题,即“人人有适当的住房”( a d e q u a t es h e l t e r f o ra 1 1 ) 和“城市化世界中的可持续人居住区发展 ( s u s t a i n a b l eh u m a ns e t t l e m e n t si na n u r b a n i z i n gw o r l d ) 3 。而国际人居委员会机构认为:今后人类的居住地都要逐步改造成 为当代和子孙后代持续发展的基地。就是要以人们可以承受,而又不影响生态平衡的 方式来满足所有人类的居住要求。改善人类居住地的环境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 认识。 经过近年来的探讨和发展,生态社区正在成为2 1 世纪人类居住环境改善与发展 的方向,世界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都在探索适宜本国和本民族特点并具有可持续发 展能力的居住环境,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且较适宜人们居住的 地区人口密度很大,根据我国的实际,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的恢复自然系 统的生态功能,在现有的条件下使人们居住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趋于合理, 形成了当前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 1 2 2 生态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 1 ) 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早期的城市规划先驱从霍华德开始开创了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他提出对环境生态 社区综合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进行全面的设计,提倡建立“社会城市”,宣扬兼来城 乡环境之长来解决城市问题,基于一种“社会精神 全面推动人居环境的改善。与霍 华德同时代的盖迪斯则从生物学研究走向人类生态学,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倡导综 合规划,反对形式主义和专家规划。他们之后的芒福德在前人的基础上强调以人为中 心,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区域观和自然观,他认为城市是地理要素,经济要素,人文要 素的综合体,提倡“创造性的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的自然而适宜居住d 1 。2 0 世纪 5 0 年代,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 d o x i a d i s ) 创立了“人类聚居”这一概念,它的特点是把 人类聚居与生态学、环境学结合起来。 2 0 世纪6 0 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升级,引起某些人们重新审视和探讨人 与环境的关系。以卡逊1 9 6 2 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为起点与标志,各国政府与学 术界日益重视生态学在人居环境中的应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 9 6 9 年美国景观规 划学家麦克哈格( i l m c h a r g ) l 拘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他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人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了研究,提出并论述了人类适应自然、创造新的生存环境的必要 性和可能性,并创造性地将生态学、热力学等理论引入建筑领域,启示后人以全新的 角度、从更大的范围来研究人类聚居问题1 5 1 。 1 9 7 2 年联合国政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 2 苏州科技学院硕七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次将人类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议程,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01 9 7 6 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了第一届世界人类聚居大会,大会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的方 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的目标,并随后成立了联合国“人类聚居委员会”( c h s ) 和联合国“人类住区中心”( u n c h s ) 。同年,联合国组织召开了题为“生态环境 人类住区”的国际会议,将生态环境与人类住区的环境建设联系在一起考虑,同年, 温哥华世界人类住区会议,发表了“温哥华人类住区宣言”,将人类住区提到了一个关 系人类健康生存及发展的重要位置,有提倡将生态学思想应用到住区规划中。1 9 7 7 年,维也纳召开了“人与生物圈”( m a b ) 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五次会议,正式确 认“用综合生态方法研究城市系统及其他人类居住地”。 1 9 8 7 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生态社区的理论发展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1 9 8 8 年2 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 2 0 0 0 年全球住房战略,1 9 9 2 年在里约 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 u n c e d ) 并通过了2 l 世纪议程,将“促进人类 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单独列章予以重点论述,为改造社区规划和管理,综合提供环境 基础设施,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和运输系统等制定了行动依据、目标、活动和 实施手段。1 9 9 6 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在通过的 人居环境议程:目标和原则、承诺和全球行动计划中探讨了两个具有全球性重要 意义的主题“人人享有适当住房”( a d e q u a t es h e l t e rf o ra 1 1 ) 和“城市化世界中的可持续 人居住区发展 ( s u s t a i n a b l eh u m a ns e t t l e m e n t si na nu r b a n i z i n gw o r l d ) 。2 0 0 1 年联合 国召开了“伊斯坦布尔+ 5 ”人居特别联合国大会,全面审评了人居议程的执行情况, 进一步提出了行动和倡议,积极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国际人居委员会机构认 为:今后人类的居住地都要逐步改造成为当代和子孙后代持续发展的基地。就是要以 人们可以承受,而又不影响生态平衡的方式来满足所有一人类的居住要求。改善人类 居住地的环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认识,并成为共同的奋斗纲领。 由于国情的差异,各国研究的内容、层次和水平不太平衡,就大多数国家而言, 对理论、方向和发展构想的探讨较多,在实践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 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优势,在生态社区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 果,取得了许多经验。自8 0 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先后有不少生态社区的实践,较 早的有北美的自然生态村落,西欧的生态住宅社区,澳大利亚的自给自足住宅社区, 1 9 9 1 年新西兰建成了“零能耗 生态实验住宅;德国k r o n s b e r g 居住小区除了实现无 外界电力供应外,还在充分利用雨水节约水资源方面进行了实践;英国伦敦南部郊区 的b e d z e d 生态社区在绿色生活方式的推动、可持续开发方式的创新与改进以及生态 措施的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 哈利法克斯生态城( 图1 1 ) :哈利法克斯生态城位于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市内城哈 3 苏州科技学院硕七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利法克斯街的原工业区,占地2 4 公顷,是一个与现有的城市生活和设施联系的含有 1 0 0 0 余人、3 5 0 - 4 0 0 户居民的混合型邻里社区,其中以住宅为主,同时配有商业和社 区服务设施。是澳大利亚第一例生态城市规划,其规划设计主要由建设师保罗f 道顿 ( p a u lfd o w n t o n ) 及政治与生态活动家查利霍伊尔( c h e r i eh o y l e ) 等人完成,项目不仅 涉及社区和建筑的物质环境的规划,而且还涉及社会与经济结构。它向传统的商业七 发挑战,提出了“社区驱动”的生态开发模式。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瑞杰斯特( r i c h a r d r e g i s t e r ) 称赞“哈利法克斯生态城项目远远超过我们所知道的其他生态城项目在生态 建筑设计、社区布局、规划程序等方面的生态城市标准 。1 9 9 4 年2 月哈利法克斯生 态城项目获“国际生态城市奖”,1 9 9 6 年6 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人居二会议 的“城市论坛”中,该项目被作为最佳实践范例 6 1 。 英国贝丁顿零能耗发展项目( b e d z e d ) :b e d z e d 位于伦敦附近的萨顿市,由英 国著名生态建筑师比尔邓斯特设计,其先进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和环保技术的综 合利用,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目前英国最先进的环保社区。b e d z e d “零能耗”是设计 师们的理想,并非一点能源都不用,而是尽可能多地节省能源。建筑师选用紧凑的体 形,以减少建筑的总散热面积。同时为了减少表皮热损失,建筑屋面、外墙和楼板都 采用3 0 0 m m 厚的超级绝热外层;窗户选用内充氩气的3 层玻璃窗;窗框采用木材以 减少热传导。此外建筑门窗的气密性设计和混凝土结构,都保证了建筑极好的保温性 能。同时在建筑得热方面,退台设计减少了相互遮挡,以获得更多的太阳热能。住区 还采用了自然通风系统以尽量减少通风能耗,经特殊设计的“风帽”可随风向的改变而 转动,利用风压给建筑内部提供新鲜空气,同时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风帽”还可以 利用废气中的热量来预热室外寒冷的新鲜空气。而对不可避免的能源需要,小区采用 了两种清洁能源方案:一是整个社区的生活用电和热水的供应,由一台1 3 0 k w 的高 效燃木锅炉来提供,木材的预测需求量为每年l1 0 0 吨,其来源包括周边地区的木材 废料和邻近的速生林;二是交通工具的能源由太阳能电力来满足,小区发展了一种私 车“合营”模式,这种模式允许几户居民共同使用一辆汽车。b e d z e d 的建设同样注重 材料的可持续性,它制定了“当地获取”的政策,以减少交通运输;同时选用环保建筑 材料,甚至使用了大量回收或是再生的建筑材料。b e d z e d 在英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为社区的发展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在全世界对能源问题高度关注的今天,它的建 成和杰出表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许它就是人类未来居住模式的雏形【7 1 。( 见图1 2 ) 4 彗些坠茎茎璧堡圭茎堡耋兰蓥= 耋釜鲨 , 二 、 。 0l , 打_ ” 。专;。 ,。= 一; “ 、 g 氇 “谬哆,一7;澎7 ”如1 7 , - 。 :- 。 h , 一 国1 1 皓利法克斯生态城图1 - 2 英国贝丁顿零能耗发展项目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生态社区约近千个。其中美国约6 5 0 个、欧洲5 7 个、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3 6 个,非洲、亚洲和中东也有若干个。国外关于生态社区的建 设大致涉及这样些问题,主要包括:历史和结构;能源、资源及其如何使用:精神 层面的社区联系;食物、水和庇护所;就业和经济和达到的范围。目前在生态社区的 建设上提出了两种思路和实验:一种是自始至终采用生态设计。这是一种实验性的方 式,由一个或几个发起人为了共同的目标从选择场所、建设住宅、完成旌工,进而 营建一种简朴、亲和的生活环境;另外一种类型是一些稳定发展的欧洲乡村村庄。主 要由农业、生态和建筑专家自发地组成一个整体他们十分关注经济、生态和文化遗 产的保护问题,希望共同来建设自己的居住环境。 ( 2 ) 国内生态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我国生态社区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比国外起步要晚,但国外成功的经验无疑 为我国生态社区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我国早期人居环境理论可以追 溯到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力图追寻天与人的相通之处,咀求天人之协调、和 谐一致。2 0 世纪8 0 年代,我国著名学者吴良镛首先将道萨迪亚斯创立了“人类聚居 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它是针对我国城乡建设中的实际问 题,尝试建立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以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学科群。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与人居环境、城市的发展与更 新、地区建筑环境、自然景观开发等有关的科研项目,并组织召开了两届青年学者人 居环境科学研讨会。2 0 世纪9 0 年代我国在昆明( 1 9 9 4 ) 、西安( 1 9 9 5 ) 、广州( 1 9 9 6 ) 、 重庆( 1 9 9 8 ) 先后召开了四次人居环境会议,推动了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 在与国际的接轨方面,中国也发出了努力。1 9 9 1 年,联合国人居中心与我国建 设部联合成立了人居中心信息办公室。1 9 9 2 年6 月,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环境与发展 全球首脑会议上,中国政府签署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 2 1 世纪议程等文件。 1 9 9 4 年,我国政府又提 了中国2 l 世纪议程,对我国“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提 出了人个方面的任务,即:城市化与人类住区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人类住区功 能;改善人类住区环境:向所有人提供适当住房;促进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和 提高住区能源利用效率。1 9 9 6 年我国政府制定并向第二届人类环境大会提交了中 苏州科技学院硕上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提出了( 1 9 9 6 2 0 1 0 ) 年中国人类住区的“行动计划”。 2 0 0 1 年5 月建设部通过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的评审,这一 导则的提出对于推动我国生态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8 】【l l 】。 在生态社区建设方面,基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成果,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杭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也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的集成研究 和应用实践。例如北京的北潞春绿色生态小区、冯尚国际公寓,广州的汇景新城,上 海的万科朗润园等。 北京北潞春小区( 图1 3 ) 位于北京市西南部的房山区,占地1 4 4 6 公顷,建筑 面积1 7 7 6 万平方米,是我国第一个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该小区的规划设计坚持“环 境造人”的原则,通过采用各种先进的生态新技术,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生态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节水:建设小区污水处理站,取代了原需建设的化 粪池,节省了污水提升泵站和排污干管,减少大量市政管线投资,处理过的污水作为 中水使用,省去了清洁和绿化所需的自来水费。污水处理站建设增加的投资可在1 5 年内收回;节能:采用复合式墙体,减少能耗;在国内率先全部使用户内壁挂式燃 气采暖系统,取消了集中供暖锅炉房,节省大量能源和采暖管网投资,并消除了粉尘 和大气污染;环保:住宅建设完全杜绝粘土砖,保护耕地;建立垃圾焚烧站,垃圾 得到无害处理,焚烧产生的热能还可重复、经济实用,所增加的投资3 年内即可收回 成本;交通:小区内建设了架空平台,实现人车分流,减少噪声对居民的影响,同 时交通更加安全;绿化:小区绿地覆盖率在3 0 以上,人均公共绿地2 5 平方米, 采用立体空间绿化【1 2 l 。 无锡高山肖巷住宅小区( 图1 4 ) 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扬名镇,用地面积1 1 4 1 4 5 7 i n 2 , 建筑面积2 3 6 2 4 5m 2 ,居户1 8 6 0 户,是依据联合国2 1 世纪议程i 中国2 1 世纪 议程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住区建设要点建成的安置房住宅小区。该住宅小区在实现全 方位环保的绿色生态人居环境方面依据北美l e e d ( l e a d e r s h i pi ne n e r g ya n d e n v i r o n m a n t a ld e s i g n ) 环保框架,并结合无锡自然条件,制定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 设计标准,主要是三个指标:生态建设指标:活水覆盖率、绿地覆盖率、公共活动 空间覆盖率、人均绿色空间、人均蓝色空间、人均公共活动空间、可渗透土地比率、 建筑用地生态功能恢复率;资源指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率、 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分质供水、中水回用率、综合降低城市供水消耗、综合降低能 源消耗、建筑围护节能、自然通风、其它节能( 节能灯具变频电器、重力流等) 、3 r 材料使用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垃圾收集、分类、处置率;功能指标:室内空 气质量、室内平均空气流速、道路照明、全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浓度、悬 浮颗粒物浓度、室内噪声值、区内地表水体水质量、住区室外环境噪声值、土壤环境 质量、甲醛浓度、心理保健医生比例等f 1 3 】。 6 堑些坠茎兰璧堡圭耋堡鎏三 耋= 耋誊鲨 图卜3 北京北潞春小医 图i - - 4 无锡高山肖巷住宅小区 13 研究主要内容、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前苏州市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人居环境也相应快速技展,生态社区理念的 深入对苏州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生态市有着深远意义。本文对“苏州生态社区综合 评价和优化建设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子内容着手,通过形成研究系统理论指导苏州 生态社区的建设。 ( 1 ) 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评价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 2 ) 建立苏州生态社区综合评价体系。综合国内外生态社区研究成果,结合苏州区 域独特的环境特征,建立生态社区综合评价体系。 ( 3 ) 对苏州典型牡区进行生态评价。通过生态评价找出苏州社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苏州生态社区建设优化建议。 32 研究目的 生态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同地方的经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随着这几年苏州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社区建设也应有其符合区域特点的独特发展道路。本文的主 要研究目的是构建苏州地区城市型生态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苏州市城市型生 态社区建设模式,为我国长三角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化迅速发展过程中人居环境建设 探讨新思路,为探讨我国生态社区建设理论作出贡献。 33 研究意义 城市生态社区建设和评价具有卜分重要的意义: ( 1 ) 生态杜区的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7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何论文第一章绪论 ( 2 ) 生态社区的研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生态健康的发 展方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 3 ) 作为生态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之一,生态社区的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 使得生态城市理论具备可操作性,使生态城市的建设落到实处。 ( 4 ) 建立一套可行的生态社区评价系统,可以通过客观可靠的评定,纠正社会上错 误观念和认识,促进生态社区的探讨、研究和发展。 ( 5 ) 将社区复杂的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变为可以度量、计算和比较的数据符 号,通过它来认清特定生态社区建设发展程度,揭示生态社区建设发展的规律。 1 3 4 创新点 本文创新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 1 ) 对国内外已有的与生态社区的主要相关评价体系进行汇总对比分析。 ( 2 ) 理论研究结合实际调查,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分析了苏州市社区建设的发展阶 段,研究建立了苏州市生态社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 ) 运用确定的指标体系,对苏州市典型社区进行了生态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 分析并结合结合苏州自然环境特征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对苏州市生态社区的建设 优化提出了新思路、新对策。 1 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 4 1 研究方法 本论文综合运用建筑学、工程学、能源学科、环境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 系统工程等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对国内外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以及现状广泛深 入调研的基础上,利用系统论的方法建立生态社区生态性能综合评价指标休系,采用 a h p 法的复杂决策方式确定指标权重,参考相关法规、行业水准确定评价标准,建立 加乘合成的数学综合评估模型。 ( 1 ) 文献收集及整理 通过文献的查阅、网络信息的收集了解国内外生态社区理论研究现状及规划设计 新理念,新思路。文献收集的类别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有关国内外生态社区建设动 态;二是生态社区内涵与特征;三是生态社区规划与设计,四是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 包括多种期刊数据及已有的硕士、博士论文。 ( 2 ) 苏州市区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8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通过实地资料收集以及网络信息收集了解苏州社区发展现状,为规划指标的选取 与定量提供科学依据。主要收集资料有以下几种:2 0 0 0 2 0 0 6 年苏州统计年鉴,苏州 市城市总体规划( 2 0 0 4 2 0 2 0 ) ,苏州市住房建设规划( 2 0 0 6 2 0 1 0 ) 专题研究报告, 2 0 0 6 年苏州环境公报以及市国土局、建设局等部门统计资料。 ( 3 ) 实地调查 咨询相关环保、生态专家,了解最新研究方向及对该论文提出建议;通过选取不 同层次的居民群众进行问卷调查,主观了解目前苏州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居民对居住 社区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对房地产开发商进行访谈,收集他们对生态社区的理解及 他们在规划设计建设中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的新理念的。 ( 4 ) 用系统论的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是各因子之间的相互隶属关系。根据对系统的分析,将所含 的因素分系统、分层次地构成一个完善、有机的层次结构,各种因子的次序、位置关 系等可一目了然。对社区进行评价应考虑的因素相当多,为了建立简明科学的指标体 系,应该避繁就简,主次分明,选取对社区生态性能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来建立指标体 系。根据上述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以已有的部分指标体系及标准为指导,结合 苏州实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 a h p ) 确定指标的权重。 9 苏州科技学院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 4 2 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背景 收集、分析国内外生 态社区研究成果 国内外相关评价体 系比较分析 苏州社区现状调 查分析 苏州市生态社区 评价指标体系的 构建 调查苏州市典型社 区的生态现状,对其 进行评价分析 苏州生态社 区建设研究 得出结论 指出本文研究背景、研 究意义及研究思路 综述国内外生态社区建设及评 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状况,总结 出可以借鉴参考的研究成果 比较分析国外已有的相关 评价体系,找出可借鉴的共 性 苏州市地理气候状况及环 境现状分析,苏州市社区建 设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深入剖析生态社区概念、内涵 及基本特征,确立评价原则,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 方法与数学模型 选取苏州市不同发展阶段的几 个典型社区,进行生态评价分 析 1 0 通过对苏州市典型社区的评 价分析,建立适合苏州区域特 点的生态社区建设模式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比较分析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比较分析 在过去十几年内,众多的研究集中在开发建筑环境性能的评价体系,其中一些体 系己建立了识别系统,此系统能清楚地向最终的用户显示建筑大致的生态环保性能水 准。近年来,又有针对绿色建筑或生态住宅的评价体系,这些对社区的生态属性综合 评价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下面是对典型评价体系的介绍与分析。 2 1 国内外各类评价体系简介 2 1 1 建筑研究机构环境评价方法( b r e e a m ) 1 5 1 ( 1 ) b r e e a m 概述 建筑研究机构环境评价方法( b r e e a m ) 是目前最为著名的评价方法,此系统是由 b r e ( t h eb u i l d i n gr e s e a r c h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 和英国一些私人研究人员共同开发的。 该系统可以提供适合市场要求的建筑性能标识,并且己经占有了1 5 - 2 0 英国的新建 写字楼的市场。目前该评价系统已在全球传播,并被认为是评价一个建筑物环境质量 和性能的工业标准,并派生出很多适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版本。 b r e e a m 用于新建办公楼建筑的第一版评价标准在1 9 9 1 年发布,用于设计阶段评 价。在吸收具体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新知识后,1 9 9 3 年4 月发布了现有办公楼建 筑的评价标准,第一次为建筑物的运行、管理和它的构筑物及服务提供指导,认证分 为两部分:一部分适用于构筑物和服务,另一部分适用于运行和管理,可供不同的团 体使用,在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内评价。 ( 2 ) b r e e a m 评价系统构成 目前b r e e a m 系统有5 个标准: 新建办公楼设计的环境评价标准; 新建超级市场和商店的环境评价标准; 新建住宅的环境评价标准; 新建工业建筑的环境评价标准; 现有办公楼的环境评价标准。 ( 3 ) b r e e a m 评价系统内容 b r e e a m 可以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特点确定相应的绿色评价指标。评价包括环境问题 的四个主要方面:全球问题、地区问题、室内问题和管理问题。它的目的是鼓励设计 者对环境问题更加重视,引导建筑对环境更加“友好 ,刺激环保建筑市场,提高对 苏州科技学院硕+ 学位论文第二章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比较分析 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建筑的认识并减少环境负担,改善室内环境,保障居住者的健康。 b r e e a m 评价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全球问题( g l o b a li s s u e s ) 能源节约和排放控制;臭氧层减少措施;酸雨控制措施;材料再循环使用。 地区问题( l o c a li s s u e s ) 节水措施;节能交通:微生物污染预防措施 室内问题( i n d o o ri s s u e s ) 高频照明: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有害材料管理和或预防;氧元素管理。 管理问题( m a n a g e m e n ti s s u e s ) 环境政策和采购政策;能源管理;环境管理;房屋维修;健康房屋指标。 2 1 2 香港建筑环境评价法( h k - b e a n ) n 5 伽 ( 1 ) h k b e a m 概述 h k - b e a m 是b r e e 蛐! 的香港版。1 9 9 6 年,香港参照b r e e a m ,根据自身的环境条件, 建立了自身的建筑环境评价法( h k b e a m ) ,它提出了建筑物设计、施工、维护与管理 中对环境性能最好的活动标准,评价结果分为:较好、好、很好和极好四等。按 h k b e a m 3 9 9 评价建筑可以在规划、设计及施工的任何阶段对其进行评价。 ( 2 ) h k b e a m 评价系统包含的内容 现有办公楼建筑评价( h k b e a mf o re x i s t i n go f f i c eb u i l d i n g s ,2 9 6 r ) ; 新建办公楼设计评价( h k b e a mf o rn e wo f f i c ed e s i g n s ,1 9 6 r ) ; 新建住宅评价( h k - b e a mf o rn e wr e s i d e n t i a lb u i l d i n g s ,3 9 9 ) 。 ( 3 ) 新建住宅评价( h k b e a m 3 9 9 ) 系统的目标与指标 h k b e a m 3 9 9 的目标是用合理的成本使用最好的、可行的技术以减少新建建筑对 环境的冲击,它并不提倡新建建筑物的设计要满足所有的需求该评价系统类似b r e e & m 也包括环境问题的只个方面,具体指标如下: 全球环境问题和资源使用( g l o b a lis s u e sa n du s eo fr e s o u r e s ) 整体环境政策;能源采购政策;能源管理程序;电能消耗;臭氧减少物质;循环 利用材料的设施。 地区环境问题( l o c a lis s u e s ) 电力最大需求;水资源保存;冷却塔细菌;建筑物噪声;交通和步行通道;服务 与废物处理的车辆通道;建筑物维修。 室内环境问题 建筑物设备系统运行和维护;计量和检测设备;生物污染;室内空气质量;矿物 1 2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比较分析 纤维;放射性元素氦。 2 1 3 美国的环境评价工程( e v e ) 美国环境评价工程(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v a l u a t i o ne n g i n e e r i n g ,e v e ) 是一种建立在 e m e r g y 分析方法之上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目的是对环境的最小破坏来获取最佳的建筑 性能,建筑环境输入分为四大类:环境范畴、能源消耗、产品和服务( 人工) 。建筑性 能的衡最标准是能源的输入转化效率越高建筑的环境评估性能越好。 该评价体系由以下生命周期的l o 个阶段组成:自然资源的构成、自然资料的开发 和提取、材料生产、设计、构件生产、施工、使用、拆除、自然资源再循环、处理。 1 9 9 3 年,美国材料试验协会开发了建筑系统组织的u n i f o r m a t 格式,用以计算建筑环 境方案的1 0 项使用周期的环境输入,即燃料、材料和服务等等。 每一个建筑环境方案都应建立详细的e m e r g y 输入源数据表。表中应包括各个方案 的所有使用周期的各项e m e r g y 和总系统的e m e r g y 。该e m e r g y 数据用于比较建筑环境方 案的性能,每一功能单位的总的e m e r g y 都是建筑功能的衡量准则。 该评价体系既可用来评价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建筑物的整体性能,亦可用来评价 其特定子系统的性能。 2 1 4 法国的在设计阶段评价环境运作的方法e s c a l e n 8 1 e s c a l e 是法国建筑专业人士研究出的一种在设计阶段进行的环境评价方法。它不 仅能帮助专业人员评价环境,还可帮助使用者直观了解与环境标准相关的方案运作状 况,从而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改善方案。同时,该方法基于现实的区域规模之上,减 少了环境评价的难度,便于操作。 建筑方案的技术与设计方面的评价是通过不同人的看法,这些观点间接反映了建 筑所产生的环境效应,建筑评价以这些点作为标准。e s c a l e 法以1 1 个主要标准作为总 的环境概括( 如表3 一1 ) 。 表3 1 主要评价标准 建筑环境管理 1 3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二章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比较分析 e s c a l e 的结构体系由四大部分组成,评价过程采用分段递进的形式,以总的环境 概况作为基本标准,再分解成子环境概况,并分段提高评价结果。每一个标准的评价 模式被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综合考虑建筑特性因素和与评价标准相关的指标; 第二阶段,是根据标准所指定的数值评定方案,根据一定的标准,评价指标可用于方 案运作的下一级评价结果,由于标准的多样化和所涉及现象的复杂性,该方法所划定 的指标是一个标准区别于另一标准的不同特性。 运作评价是根据每种标准的运作值而得出结果,运作值由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数值 形成。上限是实践中可满足的指标的法定值;下限是当前能达到的指标的最大值或适 宜值。每种主要标准或子标准的总体运作评价是前面分级式的基本运作评价的集合, 所得的集合值是加权总值。 2 1 5 可持续设计导引和评价体系( s d g r ) 可持续设计导引和评价体系( s d g r ) 是美国明尼苏达少h h e n n e p i n 市房产署和环境 管理局同建筑专业人员、大学研究人员和其他的专业人员共同合作开发的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主要针对医疗、公共和办公建筑,系统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建立尊重环境的 设计实践。 该体系综合提出了6 个环境要点和目标: 基地:为大众媒体指引一个正确方向,避免公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