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业论文)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研究.pdf_第1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研究.pdf_第2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研究.pdf_第3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研究.pdf_第4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 或我个人) 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 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南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和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南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该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 以公布该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 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摘要 虽然两高解释第7 条规定了对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共犯的 处罚,但其与相关理论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对这一问题也还有许多 方面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对本罪共同犯罪的犯罪构成、司法认定及刑 罚适用三个方面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在犯罪构成方面,本罪共 同犯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这一单一客体,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两 类,其中自然人主体既可以由身份者构成,也可由无身份者构成。构 成本罪的共同犯罪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不报或者谎报 , “贻误事故抢救”与“情节严重 ,且在主观上表现为一种双重认识 和双重意志。在对本罪的共同犯罪进行司法认定时,要注意其在犯罪 停止形态与犯罪竞合方面的特殊性。在与其他安全事故犯罪进行罪数 界定时,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形;在对本罪的共犯适用刑罚时,应根据 各犯罪人的具体情况,分别适用不同的刑种和刑度,将“宽 与“严 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不报、谎报安全事故共同犯罪犯罪构成司法认定 刑罚适用 a bstrac t a l t h o u g h i nt h es e v e n t hi t e mo f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 o f t h et w o s u p r e m e ( s u p r e m e p e o p l e s c o u r ta n d s u p r e m e p e o p l e s p r o c u r a t o r a t e ) t h e d e c r e e sf o rt h ep e n a l t yo nt h ec o m p l i c i t y i n c o n c e a l i n g o r f a l s e l yr e p o r t i n gs e c u r i t y a c c i d e n tc r i m eh a v eb e e n e n a c t e d s o m ed i f f e r e n c e ss t i l lc a nb ef o u n do u tb e t w e e nt h ee n a c t e d d e c r e e sa n dt h er e l e v a n tt h e o r i e so ft h e m ,w h i c hm a k e si tw o r t h yo fa f u r t h e rs t u d y i nv i e wo ft h ec o m p l i c i t yo fc o n c e a l i n g o r f a l s e l y r e p o r t i n gs e c u r i t y a c c i d e n tc r i m e ,t h i st h e s i sm a k e s a n i n 。d e p t h a n a l y s i so ft h ec o n s t i t u e n to fi t ,t h ej u d i c i a l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i t a n dt h e p e n a l t ya p p l i c a t i o no fi t i nt h ed i m e n s i o no fc o n s t i t u e n t ,t h eo b je c to f t h ec r i m ec o m p l i c i t yi sp u b l i cs e c u r i t yw h i c hi s as i n g l eo b j e c tw h i l e t h es u b j e c tc o n s i s t so ft w oc a t e g o r i e s ,t h a ti s ,n a t u r a lp e r s o na n ds o c i a l u n i t s t h en a t u r a lp e r s o nc a nb ee i t h e rap e r s o nw i t had e f i n i t ei d e n t i t y o rap e r s o nw i t h o u tad e f i n i t ei d e n t i t y t h ec o m p l i c i t yi nc o n c e a l i n go r f a l s e l yr e p o r t i n gs e c u r i t y a c c i d e n tc r i m ei sc o m p o s e d o ft h r e e c o n d i t i o n s ,t h a ti s ,c o n c e a l i n go rf a l s e l yr e p o r t i n gt h ec r i m e ,d e l a y i n g a c c i d e n tr e s c u ea n ds o m es e r i o u sn e g l i g e n c e ,a n dt h es u b j c o t ss h o u l d h o l dad u a l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ad u a lw i l l w h e nm a k i n gt h ej u d i c i a l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t h ec o m p l i c i t yo ft h i sc r i m e ,c r i m et e r m i n a t i o na n d c r i m ec o n c u r r e n c es h o u l db e g i v e ns p e c i a l d i s t i n c t i o n w h e n q u a n t i f y i n g t h e p e n a l t y o ft h e c o m p l i c i t y o ft h i sc r i m ea n dt h e c o m p l i c i t y o ft h eo t h e r s e c u r i t y c r i m e s ,d i f f e r e n ts p e c i f i c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m u s tb et a k e ni n t o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w i t hr e g a r dt ot h e p e n a l t y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c o m p l i c i t yo ft h i sc r i m e ,d i f f e r e n tt y p e sa n d e x t e n t so fp e n a l t ys h o u l db ea d ju d i c a t e d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c o n d i t i o n so ft h ec r i m i n a l s ,a n dt h e “l e n i e n c y p r i n c i l ea n d s e v e r i t y p r i n c i p l es h o u l db ee f f e c t i v e l yc o m b i n e dw i t he a c ho t h e r k e yw o r d s :c o n c e a l i n g o r f a l s e l yr e p o r t i n g c o m p l i c i t y c o n s t i t u e n t o ft h e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p e n a l t ya p p l i c a t i o n s e c u r i t ya c c i d e n t ; c r i m e ;j u d i c i a l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 i i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的构成要件3 一、客体要件分析3 二、客观要件分析5 ( 一)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的性质和行为形式5 ( 二)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客观要件的内涵8 三、主体要件分析13 ( 一)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主体要件的内涵13 ( 二)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主体与身份的关系17 四、主观方面要件分析2 5 五、现行法律规定与理论的差异2 7 ( 一) 客观行为方面2 7 ( 二) 主体构成条件方面3 0 第二章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的司法认定3 5 一、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与犯罪停止形态3 5 ( 一) 本罪共同实行犯与犯罪停止形态3 5 ( 二) 本罪教唆犯与犯罪停止形态3 8 ( 三) 本罪帮助犯与犯罪停止形态4 0 二、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的罪数界定问题4 1 ( 一) 与其他安全事故犯罪的罪数界定问题4 1 ( 二) 与为达到不报、谎报目的而实施的其他犯罪的罪数界定 问题”4 3 三、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共同犯罪的竞合4 5 四、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与滥用职权罪及玩忽职守罪的关联适 用4 7 第三章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共同犯罪的刑罚适用5 0 一、刑种的选择51 ( 一) 自由刑的适用51 ( 二) 财产刑的适用5 3 ( 三) 资格刑的适用5 6 二、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指导各刑种的适用5 7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 v 结论,5 9 致谢“i 6 0 参考文献6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6 6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l 页 绪论 近几年来,我国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据统计,在“十一五 期间,我国仅各类煤矿企业就共发生安全事故18 516 起、死亡310 6 4 人。百万吨煤矿死亡率约为美国的7 0 倍、南非的17 倍、波兰的l0 倍、俄罗斯和印度的7 倍。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单位的负责人和 安全管理人员,在安全事故发生后,非但不是立即按规定报告或组织 抢救,履行自己应当履行的职责,反而是擅离职守甚至逃匿,或者隐 瞒事故、封锁消息,致使错失事故救援时机,造成事故损害进一步扩 大,给国家、集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在社会上造成了十分恶劣的 影响,社会危害性相当严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决 定将不报、谎报安全事故行为上升为犯罪,并在2 0 0 6 年6 月2 9 日通 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六) ( 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 ( 六) ) 第4 条中予以明确规定。该修正案第4 条规定:“在刑法第 一百三十九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在安全事故 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 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 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就为打击瞒报、谎报安全事故的行为 提供了法律依据。由于这一罪名是新增罪名,刑法理论界对其阐述较 少,尤其是对于本罪的共同犯罪问题,相关的理论研究更是鲜有涉及, 理论研究的不完善又导致在司法实践中的争议和分歧。如果在实践中 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在适用上无所适从,对一些不报、谎报安全 事故罪共同犯罪的立案、定罪及责任追究就会比较困难。而据统计, 还是有相当比例的不报、谎报安全事故案件是涉及到共同犯罪的。因 此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对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共犯的一些相关问题 加以分析研究,以求达到对其犯罪构成做出较清晰的表述及在司法实 践中对其进行准确认定的目的。 。程璞、朱军平: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探析一以矿难为视角,载于李沽等主编和 谐社会的刑法现实问题( 下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第l 版,第l4 0 6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页 第一章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共同犯罪的构成 要件苫 ,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 0 0 9 年第 五期,第4 7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9 页 为来不报、谎报安全事故,而被教唆人也确实实施了被教唆行为的情 形下,才能构成本罪的教唆犯。而帮助犯所实施的帮助行为也必须包 括在这五类行为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报或者谎报 ,“贻误事故抢救 与“情节严重 这三个条件,构成了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共同犯罪 的客观方面要件。其中,前两个条件是具有递进式的因果关系的,即 要先有“不报或者谎报 的行为,再由这一行为导致“贻误事故抢救” 的结果。对于第三个条件“情节严重 来说,其既有对行为的限定, 也有对结果的限定,但无论是行为还是结果,只要有一方面达到了其 限定的标准,就算具备了构成本罪的共同犯罪的先决条件,否则就不 能构成本罪的共同犯罪。 三、主体要件分析 ( 一)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共同犯罪主体要件的内涵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共同犯罪的主体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 然人主体,二是单位主体。 1 、自然人主体 根据我国刑法理论,自然人犯罪主体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 刑法规定不要求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称为一般主体;刑法规 定以特殊身份作为构成要件的主体,称为特殊主体。具体到本罪,根 据刑法第13 9 条规定,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负有报告职 责的人员 。而对于什么样的人员属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两高 解释第5 条明确规定:“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的负有报 告职责的人员,是指矿山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实际控制人、负 责生产经营管理的投资人以及其他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 根据两 高解释的规定,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有关生 产、作业单位的负责人,包括单位直接负责安全事务的人员和单位的 有关主管人员。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从事生产、作业的单位都 必须设有专职的安全负责人员,这些人员对单位的安全事务负责。在 安全事故发生后,接到报告的专职安全负责人员如果不及时、如实报 告事故情况,导致贻误抢救时机,就要承担相应的行政或刑事责任。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0 页 如安全生产法第91 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 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时,不立即组织抢救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 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给予降职、撤职的处分,对逃匿的处十五日以 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类是 生产单位的实际控制人和投资人。由实际控制人承担不报、谎报安全 事故的责任,成为本罪的主体,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投资人,就不 能一概而论。有些投资与管理不分的企业( 如个人独资公司及一些国 有独资公司) ,企业的投资人不仅按照资本享有所有者的权益,也参 与企业的直接管理。这样的投资人就是实际控制人,因此也应成为本 罪的主体。而对于那些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股份制公司制度的 企业,都是实行投资与管理分开的模式,投资者一般不参与企业的直 接管理。而让不管理企业的投资者承担报告的义务,是没有法律依据 的。因此,这里的投资人,应严格限定为“负责生产经营管理的投资 人,不能任意扩大。 以上两类人之外,两高解释还规定了“其他负有报告职责的 人员”也是本罪的主体。笔者认为,这里的“其他人员”,至少还应 包括事故现场的相关负责人员。我国安全生产法第7 0 条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 告本单位负责人 。在这一规定中,事故现场的相关负责人员是作为 安全事故情况的第一报告人而承担报告义务的,在现实中也是如此。 在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的相关负责人往往可以在第一时间知悉 事故情况。如其能如安全生产法所规定的那样,立即报告本单位 负责人,就有可能事故得到及时抢救,进而将事故造成的损害降至最 低。但如其在知悉事故情况而又无任何妨碍的条件下,蓄意不报、谎 报安全事故,使上级负责人无法知悉事故情况,就会产生贻误事故抢 救,并造成严重损害的后果。因此,将事故现场的相关负责人员认定 为本罪的主体,不仅符合法律的规定,且符合现实情况,也体现了刑 法公平的理念。但同时应注意,不能将在现场参加生产作业的普通工 人也认定为本罪的主体。因为普通工人并没有管理生产的相关职务, 也就没有报告事故情况的职责。从法律角度讲,“现场生产、作业的 一般工人只具有普通公民道义上的报告义务,而无职责上的报告义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l l 页 务,”因此不应属于第l3 9 条之二规定的“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 。 2 、单位主体 单位能否构成本罪的主体,刑法第13 9 条并未明确规定。而 刑法第3 0 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了 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可见, 由于现行刑法并未将本罪规定为单位犯罪,因此,单位在现行法律的 规定下是不能作为本罪的主体的。但是,笔者认为,出于加大打击不 报、谎报事故情况犯罪,减轻此类犯罪造成的损害的理由,刑法应将 本罪规定为单位犯罪,将单位纳入本罪主体的范围。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单位主体与自然入主体的社会地位不同,其社会活动能力与犯 罪能力也就有本质的不同。“主体本质上是具有实践能力的社会关系 主体,作为个体的实践主体与作为群体的实践主体两者之间的社会实 践能力有很大的不同,而在不同实践能力基础上,必然就具有不同的 实施具体危害行为和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 圆,因而在对本罪进行处 罚时,就应以不同实践主体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危害,将自然人或单 位认定为本罪的主体。第二,自然人不具有单位的社会主体地位和能 力,在其依照单位的意思、秉承单位的意志而实施不报、谎报安全事 故行为,为单位牟取利益时,其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实践主体和利 益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将单位认定为本罪的主体,对单位予 以处罚,就违反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也是不利于打击不报、谎报 安全事故犯罪的。 ( 二)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共同犯罪与身份的关系 所谓身份,“是指人的出身、地位和资格 ,是人在一定的社 会关系中所特有的状态,因而人人皆有其身份。但是,刑法中的身份 有其特定的含义,专指法律明文规定的对定罪量刑具有影响的一定的 个人要素。 关于身份犯的概念,不同国家的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日本刑 。黄太云:( 刑法修正案( 六) 的理解与适用( 上) ,载于人民检察2 0 0 6 年第l4 期,第4 5 页。 。于跃江著t 犯罪构成基本理论研究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5 年lo 月第一版, 第3 3 4 页 毒赵秉志著t 犯罪主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l9 8 9 年版,第2 7 0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2 页 法理论界一般认为,在构成要件上需要一定身份的犯罪,就被称作身 份犯,这在日本是通说。其他如德国、意大利等大陆法系国家也大 都认为身份犯是一类犯罪。在英美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一般认为, 所谓身份犯,就是“根据是什么而不是根据做什么来确定的犯罪”。 在英美法系的刑法学者看来,身份犯是指具有一定条件的人或者具有 一定特征的人所构成的犯罪,也就是把身份犯看作是一类具有特殊身 份的人,这与大陆法系的观点明显不同。在我国刑法理论界,对何谓 身份犯这一问题,各位学者也主张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身份犯就是指以一定之身份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 罪。圆另一种观点认为,身份犯是指法律规定必须由具有一定身份的 人实施才能构成的犯罪,也可解释为:身份犯是刑法明文规定的由具 有特定身份的犯罪主体进行的一类犯罪。 笔者认为,前一概念外延 过窄,仅包括纯正身份犯,未包括不纯正身份犯。而后两个概念则既 包括了纯正身份犯,又包括了不纯正身份犯,也明确反映了法律规定 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单独犯罪的情形下,本罪的主体是且只能是具备“负有报告职 责的人员 这一身份的特殊主体,也就是说,行为人是否负有报告职 责,是能否构成本罪单独犯罪主体的决定性因素。在这里,身份是被 看作是构成要件的要素的,因此本罪应属于纯正身份犯。纯正身份犯 的本质就在于对特定社会关系的侵害,这一本质决定了纯正身份犯中 只有具有特定身份者才能够侵害该社会关系,而无身份者由于不具备 这一特定身份,因此就不能实施侵害该社会关系的行为,从而不成立 该罪。因此,无“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这一身份的人是不能成为本 罪单独犯罪的主体的。两高解释第7 条并未排除无身份者构成本 罪共犯的可能性,同时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也认为,虽然在单独犯罪 的情况下,纯正身份犯的主体仅限于特殊主体,但在共同犯罪中,身 份犯的主体具有扩张性,即无身份者也可以构成纯正身份犯的共犯。 可见,无论是我国的刑事立法还是刑法理论,都是认为无身份者是 o ( 日) 福田平主编;日本刑法总论讲义 ,李乔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l9 8 6 年版, 第4 4 页 o 陈兴良:刑法备论的一般理论,内蒙古大学 l l 版社l9 9 2 年版,第7 5 页 o 商铭喧、马克昌主编: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8 2 页 回姜伟、侯亚辉:共同受贿犯罪若干问题探讨 ,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 0 0 2 年第2 期,第4 5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3 页 可以构成本罪共同犯罪的主体的。 明确了无身份者可以构成本罪共同犯罪的主体,就使解决本罪共 同犯罪与身份关系的问题具备了前提条件。由于本罪的共同犯罪行为 分为共同实行行为和非共同实行行为两种,因此,需要对不同情况分 别予以探讨。 1 、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构成本罪的共同实行犯问题 无身份者可以构成本罪的共犯,是否意昧着“无报告职责的人 也可以与“有报告职责的人”构成本罪的共同实行犯呢? 这就涉及到 无身份者能否与有身份者构成纯正身份犯之共同实行犯的问题。对于 这一问题,国内外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界存在着较大分歧。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 1 ) 肯定说。这是日本的通说,但学者们有不同的立足点。如 有的学者基于“犯罪意思主体说 ,认为共同实行犯的成立不以共同 实行行为为必要,只要有共同的意思联络,就可以成立共同实行犯。 因此,无身份者只要与有身份者有共谋,就可以构成纯正身份犯的共 同实行犯。有的学者则站在“法益侵害 的角度,认为无身份者也 可以利用有身份者来侵害纯正身份犯的保护法益。圆 ( 2 ) 否定说。有些学者认为,身份犯是指具有一定的身份者负 担这种特别义务,对不具有这种身份的人来说不具有这种特别义务, 具有身份的人违反了这种特别义务始终具有可罚性。因此无身份的 人,无论是否分担实行行为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在法律上原本就不能 成为正犯。 ( 3 ) 折衷说。该说认为,对此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应当根据具 体情况,区别对待。如我国有的学者主张“凡无身份者能够参与真正 身份犯的部分实行行为的,可以与有身份者构成共同实行犯;凡无身 份者根本不能参与真正身份犯的实行行为的,即不能与有身份者构成 共同实行犯 。 笔者认为,从我国立法和共同犯罪理论的现状来看,前两种学说 都有不足之处。就肯定说而言,“共同意思主体说 仅因行为人具有 。( 日) 大谷实著:刑法总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4 3 页。 。马克昌著: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h i 版社2 0 0 2 年1 0 月第1 版,第7 2 5 页 。马克昌:共同犯罪与身份,载于法学研究,19 8 6 年第五期,第2 2 页 。马克昌著: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l9 9 9 年版,第5 8 2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4 页 犯罪联络,而不要求实行共同行为,就认为行为人构成共谋共同实行 犯,割裂了主客观之间的联系,属于主观归罪。“法益侵害论 有一 定的合理性,但又属于以偏概全。因为不是所有的纯正身份犯都可以 由无身份者利用有身份者来侵害纯正身份犯所保护的法益的。就否定 说而言,有些学者将纯正身份犯的本质看作是对义务的违反,非身份 者不具有这种特定义务,从而也不可能违反这种义务而构成纯正身份 犯。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并非所有的纯正身份犯都是对特 定义务的违反。而折衷说将实行行为分为可以共同实施的实行行为和 不能共同实施的实行行为两种情形加以区别对待,弥补了上述观点的 不足,因此是比较合理的。 具体到本罪,“无报告职责的人 虽然不能构成本罪的主体,但 其完全可以实施破坏事故现场,藏匿遇难人员尸体及伪造相关证据等 两高解释第六条规定的相关行为,帮助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 或者谎报事故情况,属于“无身份者能够参与真正身份犯的部分实行 行为 的情形。因此,根据折衷说,在本罪中,“无报告职责的人 是可以与“有报告职责的人 构成本罪的共同实行犯的。 至于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构成共同实行犯如何定罪的问题,刑法 学界也存在着不同观点,主要有:( 1 ) 分别定罪说。该说认为有身份 者按身份犯定罪,无身份者按普通犯罪定罪。如在内外勾结贪污或盗 窃的情形中,国家工作人员以贪污罪论处,非国家工作人员以盗窃罪 论处。( 2 ) 主犯决定说。该说主张根据主犯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 来确定共同犯罪的性质,如果主犯是有身份者,按有身份者所犯之罪 来定罪;如果主犯是无身份者,则以无身份者所犯之罪定罪。 ( 3 ) 实行犯决定说。该说主张以实行犯的实行行为的性质来决定共同犯罪 的性质。如果无身份者教唆或帮助有身份者实施某种犯罪行为,无身 份者以身份者的教唆犯或从犯处理。如果无身份者和有身份者一起共 同实施犯罪,应当按照无身份者的犯罪和有身份者的犯罪分别定罪。 ( 4 ) 身份犯决定说。该说认为,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犯罪的, 构成纯正身份犯的共同犯罪。理由是这种共同犯罪的本质就是利用身 份实施犯罪,有身份者的特定身份,在共同犯罪中起决定作用,决定 。杨兴培、何萍。非特殊身份人员能否构成贪污罪的共犯: ,载于法学2 0 0 1 年第 2 期,第4 2 页 o 粱国庆主编:新中国司法解释大全中国枪察出版社l9 9 0 年第l 版,第6 0 页 曲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l9 9 9 年第3 版,第5 8 4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