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doc_第1页
城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doc_第2页
城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doc_第3页
城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doc_第4页
城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一、道路交通基础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分类1、快速路 也叫快速干道 通-快速、长距离交通; 全市性干道2、主干路 也叫主干道通为主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3、次干路 也叫次干道通兼达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分区干道4、支路 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达 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城市道路分级 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级。 特大、大城市级,中城市级,小城市级2、交通三参数Q、K、V及三者关系 关系式基本关系:线性关系:抛物线关系:Vf 自由车速Kj 阻塞密度 3、通行能力 与Q区别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区别:通行能力:是“能力”, 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依据。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行数量。二、交通规划、路网规划1、城市交通模式2、交通规划步骤1.交通调查。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立交通需求模型,进行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3.交通规划 1)提出交通战略方案 2)提出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并评价优化。3、OD调查 出行,区内(间)出行 OD调查的概念 含义:对交通的发生,终止所做的调查。 必要性:因为Q,V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道路上的流量流速。 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行 定义: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全过程。特点:一个目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行 区内出行定义: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 区间出行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行。4、交通预测四步法, 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四步法1. 出行产生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行总量。2. 出行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量分布。3. 交通方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方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行量换算为交通量。4. 交通量分配预测:将预测交通量分配到路网(道路)上。平均增长系数法 内容:由现状出行分布表(OD表),出行产生预测的发生吸引出行总量,预测未来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分布量。 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 Qij=Fi+Fj2Qij (Fii区间出发量增长系数,Fjj区间吸引量增长系数) 计算过程:修改系数,多次迭代,不断逼近,直到| Fin,Fjn-1|可能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2) 公式车道通行能力取设计通行能力Nm计算Np=3600/ht-ht:连续车流的平均车头间距Nm=ac*Np-ac:与服务想对应的道路分类系数问:道路等级越高,道路分类系数ac的大小?道路等级越高,道路分类系数ac越小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Ac0.750.800.850.902. 设计小时交通量(1) 取30HV作为设计依据30HV=AADT*K(2) 取单向流量Qh(单向)Qh(单向)=AADT*K* :方向不均匀系数(K,由规划部门提供,若无则K=11%,=0.6)3. 车道数公式N=Qh(单)Nm+1+14. 验算说明:多车道路上,各车道设计通行能力Nm沿道路中心线向外递减沿道路中心向外各车道Nm折减系数a车道依次为1,0.85,0.79,0.61(P94)验算原因:计算中假定各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相同,这与实际相矛盾。验算公式 Qh(单)Nm*a车道 车行道宽度1) 机动车车道通行宽度:各机动车道宽度和=车道宽度*车道数2) 机动车车道道路面宽度:路缘石之间的距离=车道宽度*车道数+2*0.25经验值双车道 7.5-8m,四车道15m,六车道22-23m,八车道30m 机动车设计注意 双向车道数常用偶数 双向车道数不宜过多,不宜超过4-6条路侧带、横断面图2、平面设计平面线形、超高、视距(行车视距),停车视距平曲线计算 平面线形 指道路中心线在平面的投影形状。 组成:直线、曲线(主要是圆曲线)。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内容n 确定道路中心线的走向;n 确定平面线形的组成;n 满足小半径曲线视距、超高。加宽等要求。 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总体规划:确定道路走向,确定路网; 详细规划:详细确定特征点、曲线要素等内容。 平面线形由直线、曲线(主要是圆曲线)组成。 其中,直线最多也最简单,曲线设于道路转折处,保证道路平顺连接。 一、圆曲线的半径 车辆拐弯时乘客有被向外推的感觉,这就是离心力的作用。 弯道半径越小,推力越大。 圆曲线半径R 横向力系数;i0路拱横坡。 公式 中“” 的取法? 答:考虑路拱双坡,重力是增加或减少离心力影响的情况。n 车在弯道内侧行驶,重力与离心力反向,取;n 车在弯道外侧行驶,重力与离心力同向,取。超高1)定义: (平直线段,车行道路拱为双向坡面。) 指在平曲线段,将路面外侧抬高,使路面横坡形成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单向坡面的措施。 设置情况:城市道路,大多车速不高,应尽可能选用不设超高的曲线半径,一般不设超高,也不考虑加宽。 2)设置原因: 车辆在弯道行驶时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影响行车稳定性,转弯越大(R越小)影响越明显。因而设置超高减少离心力的影响,增加行车稳定性。 3)设置条件: P51 RRmin,即弯道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应设之。 4)设置方法 (1)超高横坡度i超 超高横坡度i超:26% (2)超高缓和段长度l超 l超 =Bi超 /P P超高渐变率,车行道外侧边缘的升降比率。 P=i超 i纵(3)超高横向旋转方式 绕路边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当达到与内侧车道同样的单向横坡后,再将整个断面绕内侧边缘旋转至i超 。 绕路中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当达到与内侧车道同样的单向横坡后,再将整个断面绕中线旋转至i超 。行车视距 定义:也叫安全视距。司机为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视线距离。 内容: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 停车视距 定义:车道前方突然遇到障碍物,能及时停车的最短安全距离。 组成:三部分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安全距离。 S停=L反应+S制动+L安全L反应驾驶人员发现障碍物到采取措施的反应时间内车辆行驶距离。L安全车在障碍物前停止的最小距离,一般按5m计算。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一、 设计步骤 1、初步拟定平面线形定线 在地形图上确定道路中心线的走向(起点、讫点、控制点的位置),以细点划线表示。2、选用平曲线半径 包括平曲线半径、各要素、超高、加宽等。注:350,可折线相连。半径取值:R150m ,取10的倍数;R1000m ,取50的倍数。 3、编制里程桩号将路线按顺序编制里程桩号(公里桩)。如K3+027.640,表示距起点3027.640m的桩号编制顺序:一般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进行编制。4、确定道路红线麗華 5、绘制平面图1)绘制范围:道路两侧红线外2050m的范围内2)绘制内容: 道路中心线、红线、车行道、人行道、分隔带;人行横道等 沿线里程桩号(标于道路中心线上)3)绘制线型:道路中心线细点划线;道路红线粗实线3、纵断面设计设计内容、竖曲线设计 纵断面设计内容 1)纵坡大小、纵坡长度及变坡点的位置。2)选定竖曲线。3)计算各桩点的施工高度。 竖曲线设计1、坡度差转坡角。指两相邻坡的倾角差。公式: i1,i2为相邻两纵坡坡度,依前进方向上坡为+,下坡为。略去角度、正切之差。确定曲线类型(表示曲线凹凸性)。 w为+,变坡点于竖曲线上方,表示 竖曲线; w为,变坡点于竖曲线下方,表示 竖曲线。2、基本要素我国竖曲线多用圆弧线,称圆形竖曲线。1)竖曲线长度Lv 取水平距离.原因:为了与道路平面桩号、长度相对应。公式: 纵断面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均用其水平投影长度表示。2)切线长度T取水平距离.原因:转坡角较小。公式: 3)竖距h,外距E(中点竖距)竖距也叫支距,指曲线上任一点与坡度线的垂直距离公式: 其中 l任一点与切点的水平距离 R竖曲线半径 竖曲线各要素计算公式坡度差:竖曲线长:切线长 竖距 :外距中点竖距 :3. 竖曲线桩号、标高计算1)桩号起(终)点桩号=变坡点桩号(+)T2)标高起点标高=变坡点标高终点标高=变坡点标高中间各桩号标高=切线标高h 注:公式中“”的取法?凹形竖曲线取+,凸形竖曲线取。4、交叉口设计平面交叉:交错点 在交叉口车辆的交通流线有交错,产生交错点 分流点:分岔点,同一方向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 合流点:交汇点,不同方向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向不同方向行驶的地点 问:三种交错点对交通影响程度的大小? 前两 种交错点对交通影响较小,冲突点对交错影响较大 注:交叉道路的条数和夹角1. 平面交叉口原则上不能五条路以上交叉2. 香蕉道路夹角宜均匀,大小为直角或不小于75度一般平交、环形平交 设计车速、半径,交织5、道路附属设施设计停车场规划设计:车辆停发车方式,停放方式 车辆停发车方式有3种:(1)前进停车,后退发车(2)后退停车,前进发车 大型公共停车场(3)前进停车,前进发车 公汽停车场 车辆停放方式 按车纵轴与通道夹角的关系有三种方式 :平行式、垂直式、斜放式。 (1)平行式车纵轴与进出通道平行,即相邻两车头尾相接,顺序停放特点:停车带、通道宽度最小;但单位停车面积最大。适用:路边停车带,零来整走(如影剧院) (2)垂直式车纵轴与进出通道垂直,即相邻车辆平行、并列。特点:最常用,停车带宽度最大,通道较宽;但用地紧凑。 (3)斜放式车纵轴与通道成锐角(300、450、600)斜向停放特点:通道宽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