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 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 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曼复。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及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签名日期:夕矽c - f年夕月,幻 摘要 “三矾九染 和“积墨是中国古代绘画制作过程中的基本技法,本论文通过“三 矾九染 与“积墨”的技法特点分析古代代表绘画作品中作者是如何通过设墨与色恰到 好处的表现出所绘对象的精神面貌,神采风姿以及磅礴气势和作者要表达出的感情。这 种画面对象给观画者所传达出的感受便是画面要表达出的韵味。中国绘画主其韵,那么 这个“韵”一定是通过某个媒介表现出来的,这种媒介除了绘画者思想上的内容,外在 的条件便是绘画技法。 本论文围绕“三矾九染”与“积墨 这两种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技法展开论述。文章 第一部分为“三矾九染”这种绘画技法过程的论述。首先通过对“三矾九染 的概念及 制作方法特点的并结合中国古代的哲学美学思想及中国画材料的分析,进一步对“三矾 九染 技法特点成因进行论述,同时综述绘画技法的形成与画面所传达出的韵味的不可 分割的关系。接下来通过中国古代绘画著作分析来解释说明运用“三矾九染 这种中国 画的技法过程是如何使画面表现出所要传达的神韵;文章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国画技法之 一“积墨”的论述,在这一部分里,本文侧重于借助中国古代画论来阐述“积墨”的概 念及特点,并对积墨形成的历史条件进行综述。同时通过中国人性格及文化思想进一步 对“积墨 这种绘画技法的成因及与韵的关系进行论述,并通对过中国古代代表作将“积 墨”与“韵”的相互共存辩证统一的关系恰如其分的论述出来;本文第三部分便是结合 前面两大部分的分析,通过中国画的“三矾九染 和“积墨”这两种中国画主要的绘画 技法关系的综述,分析出中国画作为一个大学科,技法的形成与画面韵味的相互并存辩 证统一的关系。 本论文将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分析论述出绘画技法与画面特性中韵的相互共 存、辩证统一的关系,并对中国画未来的发展及变革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关键词:中国画技法;三矾九染;积墨;韵味 a b s t r a c t ”m u l t i p l er e n d e r 。a n d ”a c c u m u l a t ei n k ”a r ct h eb a s i ct e c h n i q u e si nt h ep r o c e s sm a k i n g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t 1 1 i sp a s 鼢g e w ec a ns e et h a th o wt h ea r t i s t so ft h ea c i e n t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ss e tu pi n ka n dc o l o rp e r f o r m a n c eo f t h ep a i n t e do b j e c tf i g h tm e n t a lo u t l o o k , g r a c ea n dm a j e s t i cl o o ko ft h em o m e n t u mt oe x p r e s st h e i rf e e l i n g sb ya n a l y s i st h et e c h n i q u e s o ft h e i r ”m u l t i p l er e n d e r ”a n d ”a c c u m u l a t ei n k ”t h ep a i n t i n ge x p r e s s i n gt h ec h a r mw h i c hw e c a l l ”y u n ”i st h a ti tg i v et h ew a t c h e r s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m a s t e rt h e y u n ”w h i c hm u s tb e e x p r e s s e db ys o m em e d i u m e x c e p tt h ei d e o l o g yo ft h ea r t i s t ,t h ee x t e r n a lc o n d i t i o ni st h e p a i n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1 1 l i sp a p e ra r o u n dt h e ”m u l t i p l er e n d e r ”a n d ”a c c u m u l a t ei n k ”b o t ha r t i s t i ce x p r e s s i o n 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t os t f l t to n ,n l cf i r s tp a r to fn l e m u l t i p l er e n d e r ”t h e 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p r o c e s so fp a i n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 f i r s t o nt h e t h r e ea l u mn i n ed y e d c o n c e p t a n dp r o d u c t i o nm e t h o d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c o m b i n e d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o f a e s t h e t i c sa n d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m a t e r i a l sa n a l y s i s f u r t h e rt ot h e m u l t i p l er e n d e r t e c h n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a u s e sd i s c u s s e d ,a n ds u m m a r i z e dp a i n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t of o r m a n dc o n v e yt h ef l a v o ro ft h es c r e e na r ea ni n t e g r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功e nw o r kt h r o u g ht h e a n a l y s i s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st oe x p l a i nt h a tt h eu s eo f m u l t i p l er e n d e r t 1 1 e t e c h n i q u e s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p r o c e s si sh o wt om a k et h es c r e e ns h o wt oc o n v e yt h ec h a r m ;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a b o u tt h et e c h n i q u e s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a c c u m u l a t ei n k ”d i s c u s s e di n t h i ss e c t i o n t h ep a p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u s e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st oe l a b o r a t eo nt h e ” a c c u m u l a t ei n k ”c o n c e p t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d i t i o n st of o r mi n kp r o d u c t r e v i e w e d a tt h es a m et i m eb yt h i n k i n go ft h e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a n dc u l t u r et of u r t h e rt h e ” a c c u m u l a t ei n k ”t h a tt h ec a u s e sa n dp a i n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a n dd i s c u s s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r h y m ea n dp a s so n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h a dt h e ”a c c u m u l a t ei n k ”a n d ”y u n ”t h ed i a l e c t i c a lu n i t yo fm u t u a lc o e x i s t e n c ed i s c u s s i o no f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h e m a p p r o p r i a t e l y ;1 1 1 et l l i r dp a r ti s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et w of r o n tm o s to ft h ea n a l y s i s ,t h r o u g h t h e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m u l t i p l er e n d e r ”a n d ”a c c u m u l a t ei n k ”t h e s et w op a i n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 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b e t w e e nt h em a i nr e v i e w , a n a l y s i so ft h e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a saab i g s u b j e c t ,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s c r e e nt e c h n i q u e sc o e x i s tc h a r m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d i a l e c t i c a lu n i t y t 【l i sp a p e rw i l lc o m b i n e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a le x p e r i e n c eo ft h ep a i n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 d i s c u s s e di nt h er h y m ea n dp i c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m u t u a lc o e x i s t e n c e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d i a l e c t i c a lu n i t y ,a n dt h ef u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a n dc h a n g e sm a d eag o o d b e d d i n g k e y w o r d s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 ;m u l t i p l er e n d e r ;a c c u m u l a t ei n k ;a r t i s t i c a l l y p 麓 k i i i ,i矗m耐吐暂翳噩噩瓢薯1 t蹦黔 目录 中文摘要一i a b s t r a c t ”一” 目录”“”一” 弓l言”1 一、关于三矾九染”2 ( 一) 传统技法中的“三矾九染 2 ( 二) 三矾九染法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础3 ( 三) 绘画作品中“三矾九染 法表现的画面韵味6 二、关于积墨1 l ( 一) “积墨 的概念1 1 ( 二) “积墨 法形成的历史条件“1 1 ( 三) 绘画作品中“积墨”法表现出的苍茫浑厚的山川之质1 5 三、“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一的中国画1 9 参考文献2 l 致谢”“”“”“”2 2 i i l 、0l tt1f 遑儿, ,ri酊,i,”17i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当我们面临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绘画著作时,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画面所传达出的 绘画思想既画面韵味,及绘画作品艺术表现手法。中国古代绘画著作中的表现技法林林 种种,各家有各家特色,也正是这种种表现技法形成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各大派别,但就 其相同点来说,无论何种技法都是为画面所要传达出的韵味服务的。 当前中国画理论的研究著作不胜枚举,其中有关于中国画韵味研究的著作,这些著 作解释出了韵对中国画的作用及意义,然仅从理论来分析理论,而没有从实际的方法论 去研究韵味形成方法的具体理论。另外关于“三矾九染 与“积墨”技法的著作也很多, 中国历代画论中的绘画方法不用多说,近现代绘画大师的著作中也常提到,如潘天寿 美术文集、中国画的艺术与技法,现在帮助初学者了解中国画的著作更是层出不穷, 这些著作对初学者了解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从古到今的设色论 数不胜数,然大多论著都是在谈论绘画色彩的应用及色彩与笔墨材料的关系。近年牛克 诚色彩的中国绘画是从色彩和绘画样式风格的角度阐述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及特有 气质的丛书。而近年赵权利的中国古代技法材料工具史纲虽为技法研究著作,但其 主要是从绘画技法材料工具的演变来谈论绘画的发展。诸如此类的画论及著作还有许 多,但是通过绘画及色彩的技法研究中国画的理论的著作还是如数家珍,尤其是通过技 法研究中国画之韵的著作更是不多。 中国绘画主其韵,那么这个韵一定是通过某个媒介表现出来的,这种媒介除了绘画 者思想上的内容,外在条件便是绘画技法,有学者认为笔为气,墨为韵,那么从“三矾 九染 与“积墨 这两种中国画表现技法来谈论韵正是合乎情理的。也正应该从这个角 度去深入的探讨设色技法对中国画个性一韵的影响,及运用中国画特有的技法能更好的 表现出中国画特有个性一韵,中国画特点的形成,这两方面是缺一不可的,大道小技自 古及今一贯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阶层待事之基本观念,然小技不成大道无方,故我 从“三矾九染”与“积墨 这两种常用的中国画技法来粗浅的分析中国画的大道理一韵。 更重要的是从“三矾九染与“积墨”这两种技法结合古画分析出中国画的画面效果从 而推出技法与中国画个性一韵的关系。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关于三矾九染 ( 一) 传统技法中的“三矾九染 “三矾九染 是中国画中工笔画制作过程中的技法之一,指在工笔画创作过 程中多次矾染,从而得出的工笔画画面效果。中国画中的工笔画要精确表现物象 形体结构,取得明朗、润丽、厚重的艺术效果,须从反复渲染、逐遍积累中获得, 古称“三矾九染”。“三矾九染”就是用积染套色的方法,每遍施色以薄,层层加深,数 遍之后加染一遍胶矾水以固定已上去的颜色,待干后再施色积染,最终使得画面色彩厚 重、沉着。由于纸绢在数遍分染之后,触动纸底,再染易浊腻不匀,以薄胶矾水轻 涂一遍,固其底,干后再染之,则仍能保持鲜润。每染数次矾一次,可反复染八、 九次。此法适宜“运色以轻为妙,加深者受之以渐,浓厚者层叠以薄”。 工笔画画面着色法多以透明色( 以后所提到的色包括墨) ,有时也以矿物色在 水色烘染足后,薄敷其上。渲染要细腻均匀、虚实有度,它的上色方法一般不用 浓重的色去厚涂,堆积,而是采用淡色薄涂轻染,并以渲染的色彩渐变推移为其 特长,通过一遍遍的分染罩染,多次叠加而达到色彩充沛而华润的效果,达到浑 成、厚重、华丽滋润的画面效果。工笔画中“染”的方法多样,而“三矾九染” 就是基于这些渲染方法之上矾染而得的。“染 一般有以下几种主要技法: 分染手拿两支笔,一支蘸颜色,一支蘸清水,用颜色笔上色之后,再用清水笔 晕开,要不露笔痕,过渡自然,由浓至淡,渲染得越均匀越好。分染的实质是在底色的 基础上初步形成局部色彩的变化。一般分明暗染结构时用。 罩染是在分染的基础上平涂颜色,一般使用水色和半透明色覆盖已分染的画 面。用笔要轻,颜色要淡,多遍覆色,大多数在分染后罩色用,这样可以透露出分染过 的底色,如画植物的叶子,需分染叶脉,罩染叶肉。 烘染以颜色或墨从物象周围烘托,使其更为鲜明突出。一般采用平涂和分染浓 淡两种方法,平涂用于大片的烘托底色,分染浓淡多用于表现自然中的朦胧景色。 衬染以一种颜色托在另一种颜色下而,以使画面色彩稳定厚重。一般在宣纸或 绢的反面上色,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衬染的颜色大都和正面的相近。经过反面上 色,使其正面色彩更为厚重,均匀,造成丰富的层次感。 “斡染一一它是一种把颜色从四周染开的方法,像染人物的面颊就是这种技法。 另外,在“三矾九染”这个过程中,还有褪染掏染接染提染等方法,但无论何种渲 染方法都需经过“三矾九染 ( 既反复的渲染罩染) 才能使画面设色过程得以完成。 2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三矾九染法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础 中国画的形成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个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画可谓是种类繁多 技法多样,无论何种绘画形式用哪种绘画技法,中国画技法的形成与中国画之韵 都是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绘画通过其自身独特的技法,形成了其独特的传神韵味。 技巧在绘画创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谢赫六法论中的后五法也既是技法的理论 正是为气韵服务的。因此如果随类赋彩表现在恰当,使画面墨色自然,进而才能 达到作者想要的艺术效果,达到气韵生动。“三矾九染”就是中国画中最具代表性 的一种绘画技法过程,它的形成过程是同中国画主韵有很大关系的,而在中国人 的心灵里所潜伏的与生俱来的艺术精神是同中国人的思想渊源有密切关系的,在 老庄思想及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的影响下,便有了“三矾九染”这种以轻 盈清润之色多遍积累以达到色彩厚重沉着的画面效果的中国画技法过程,这种绘 画技法过程的形成不仅有中国人的思想性格在里面,而且也使中国画产生了独特 的韵味。下面就来分析介绍“三矾九染 这种绘画技法过程的形成渊源。 1 特别材料形成特殊技法表现特别韵味 画道以形色为依据,形色靠技法来表现,技法的形成之因材料也是其中一个重 要的方面,每一种画的审美形态都是通过相应的材料载体来实现的。中国画因其 材料的独特性而独具特色,传统国画常用的依托材料为宣纸及绢,它们的特点是 质地薄透细腻光滑,易于细勾和层层渲染描绘精致的形象,另外,由于宣纸的承 载能力较弱,故而以薄薄颜色数次积染并以矾固其色。传统国画常用的颜色是融 于水的矿物色与植物色及墨,矿物颜料为粉状性能厚重而不透明,质地相对微粗, 因此要薄而多层平染而获得均匀效果,与胶调和后使用,色泽鲜明经久不变;植 物性颜料及墨以水为调剂,可稀释,性能透明轻薄细润,易于调和,多层渲染而 不失薄润细腻的美感。中国画绘制过程中可根据颜料与水的比例不同表现干湿浓 淡变化,进而表现物象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而宣纸具有吸水的特性,故做为绘画 的承载体可充分利用溶于水的颜料在宣纸及绢上的浸染性能,与中国画的颜料很 好的融为一体,可多遍积累覆盖而使颜色加深并渗透同时与纸融为一体,从而达 到理想的画面效果,而颜料的特殊性质不会破坏纸面,从而做到厚而不浮的效果。 单从材料上分析,中国画的材料特点使“三矾九染”和“积墨 得以实现,使画 面效果达到了以薄观厚,并做到了独具东方美的轻灵特点。这种技法的形成及形 成的独特画面效果运用其它绘画材料基本很难实现,传统油画中的透明渲染法也 多一些厚的特质,从绘制西方油画的材料来说,油画的承载体木板与画布都具有 很强的承载能力,因此可以承载油画颜料的厚重堆塑,西方油画的特点是用现实 的画面厚度来表现物体的质感,既使是古典油画的罩染法,在罩染过程中也可以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断的提白,堆塑很厚,一般都是亮部厚暗部薄,这一点与古典绘画中的丹培拉 这种材料最初的运用是分不开的。丹培拉含水含油两种成分,这种乳浊液调合色 粉加水稀释描绘画面,具有亲水亲油性,易干,随着时间的推移结膜变硬,干厚 不溶于水,因此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无需等待,可连续做画,由于这种颜料是一种 乳浊液,因此不能形成晕染的水味和湿气,不能与依托材料融为一体,它的罩染 过程是有一定的厚度的,因此它的多遍罩染只是要求底层与上面色层产生色彩混 合,并且色层与色层分开。这一点与中国画的多层“矾染 从原理上是不同的, 也无法形成中国画的轻灵,中国绘画的特有材料形成了这种特有的技法,同时也 是这种特有的技法使中国画具有特殊韵味。 2 三矾九染的形成 ”三矾九染”这种技法是一步步由绘画者总结出来进而发展完备的。中国画的技 法是画家在中国文化思想基础上不断探索并根据中国画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发展壮 大的,那么“三矾九染 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呢? 老子道德经 中有“为学日 益,为道日损 ,“三矾九染”的形成自然也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中国 早期的绘画作品只是略带渲染,如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帛画,色彩已有平涂、渲 染,甚至金白粉彩等描绘手段,但这种渲染只是简单的设色,并没有形成能够足够表 现画面韵味的“三矾九染技法,在佛画传入中国之后染色技法进一步发展,汉代墓室 壁画中的人物使用的就是晕染法,质感及画面效果表现的也更为强烈,绘画人物开始注 重人物的体态,因此,对绘画技法的要求也就日益提高,绘画技法也就日益完善。魏晋 南北朝时期,绘画的文人士大夫从中国人自身的性格特点也就是性情敦厚以及中国古代 文化思想出发,使绘画技法进一步发展,以至于在后来的各朝各代画家的不断尝试之下 形成了完整的设色技法过程一“三矾九染 。中国画的设色贵在“艳而不俗,淡而不薄 这便是受到中国人的思想所影响的,首先要说的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哲 学思想迅速发展,这种思想便是中国人的文化理论思想,这种思想影响到了各各领域, 中国人一代代受之影响,那么中国的艺术精神必然也受其影响。西方学者柯享就认为把 科学意识作素材,做出新的东西而产生艺术。中国画也不例外,便自然受其文化深刻影 响,并且把这种文化思想融入绘画思想中,而影响中国绘画最深的文化思想便是老庄的 玄学思想。道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以道为规范,绘画中也一定离不开“道 ,只有 通过某种表现方式,也就是绘画技法的“道”来规范画面,进而才能达到“大道 ,从 而使画面表现出更深刻的“道 ,这个“道 也就是画面的韵。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由三生,这里的“三 和“三矾九染”中的“三 都是一个概数,万物由“三 生,最后合而为“一,“一 就是道,道就是合就是统一, 。早期欧洲画家们经常使用的绘画方法:在木板上用蛋黄和水调和颜料粉绘画。这样的方式在中世纪 以平面和装饰为特征的绘画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以下引用道德经内容皆出自李耳,李广宁道德经【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 0 0 7 9 4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绘画之事中的各种万物设色便得于“三矾九染,只有达到以薄薄的颜色运用染的技 法数次染成便可以使画面达到协和统一,进而才能使画面主题明确,从而传达出画面的 思想感情,表达出所绘对象的精神世界。庄子以“和”注释“德,“和”既是协和统一, 这是艺术的最基本的性格,只有达到“和 才能进一步表达出“德 ,也就是下面要谈 论的韵。庄子有“德者和之修也 ,“德 既是人的性格,人的品德。画面要传达出的德 行,必须要靠“和来慢慢的修之,绘制画面时要达到“和”就必然要通过技巧来实现, “三矾九染 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绘画技法过程之一。 3 多遍积染的文化思想底韵 老子道德经里有“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这句话不用过 多的解释,这是中国的文化思想,也是中国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中国人自古就有 积少成多的优点,代代相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在绘画创作方面也必 然受之影响,故中国绘画的设色技法也是以积少成多为原则,淡而清盈之墨色数 遍积累最终而形成厚重而沉稳的能体现出画面要表达之物象特点的色彩。“三矾九 染 这一设色过程的形成就是在这一思想文化其础上实现的,“积少成多 这一思 想理论奠定了“三矾九染 这一绘画技法过程形成的基础。众所周知,“三矾九染” 绝对不是矾三遍染九次,那么数遍积累颜色要达到什么程度呢? 道家思想认为要“心手 两忘,物我俱化 ,在绘画过程中人可以通过体“道”的途径来摆脱理性化操作带来的 限制,绘画者要使自己的动作适应“道的行为,做到“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 为因此,染色多少取决于最终达到画面之韵既可。 4 染色淡而不薄的艺术效果 淡而清盈的色彩遍遍积累这种方式形成了“三矾九染这种积色的绘画技法过 程,那么,这最初应用的淡而清盈之色是由何而来呢? 它是受道家思想影响最为 深厚的。老子道德经中有“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这“一 便是由道生, 便是道,在绘画技法中“道”便是技法要追寻的原则,天得道能清,“清”是中国 人所追求一切事物的原则,中国绘画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一部分,故设色便是以“清 为重,中国画的设色只有得“一 才会“清 。“清 就是中国画要追求的境界, 中国画意境清明,精视明净,故设色以透明为主。“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精神 便是绘画所追求的神韵,这将在下一段论述。下面先说一下这个“清 的由来, 道家老子主无为,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庄子 则认为道是“全 “纯,“全 “纯便是美的道理,是一切美学所追求的共有目 标,“纯 便是“纯素 和“朴素”,庄子天道中有“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美 ,“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这种朴素思想对中国人影响至深,绘画领 本文以下所引用的庄子内容皆出自:杨柳桥庄子译注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1 1 5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域自然也以此为基础。庄子刻意中有“水之性,不杂则清纯粹而不杂, 静而不变,恢而无为,动而以天下,此养神之道也 水性如此,养神之道如此, 绘画是养神养性之品味,因此绘画的基础色亦如此,清而淡,盈而润,无一杂质, 淡淡的一层层积累于画面之上,才能使每层染到画面之色盈润,在多遍积累的情 况下进而使完成色盈而厚,最后动而以全画面,使整个画面在润泽的基础上完整 统一。只有经过淡而清盈的色彩才能使画面达到大美,若要达到大美就要更深刻 的理解古代思想文化的道理,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只有在无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有,所以设色也只有在一开始几乎无色的情况下多遍 积累才能达到有厚重之色。老子又说“少则得,多则惑”,这种思想一直是中国人 做事所追求的原则,贪得无厌自会导致坏的后果。绘画设色亦如此,故“三矾九 染 才以薄而净的墨色染之,待干后用矾固之以便进行第二次的渲染,免除盈润 纯净之色过多积累以有杂质污染画面。“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句话是老 子劝解做圣人要懂的道理,那么绘画思想自然也或多或少的受其影响,绘画设色 之事不能操之过急,渲染之时不能一遍使颜色过于沉浊,过于着急就会使画面火 气,俗气。这一点也与“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有着内在的联 系。 5 。三矾九染刀法与搿韵一的关系 绘画之事技巧是形成画面必不可少的手段,三矾九染便是处理画面效果的难事 大事,只有处理好这种渲染的方式才能进一步得到所绘对象的神韵及所要表达的 绘画思想。庄子刻意中“纯素之道,惟神是守 。“纯素 在绘画中便是设色 中的纯净盈润之色,用这种“纯素 之色多遍矾染便会守住所要绘制的物象的神 韵,进而达到“守而勿失,与神为一 。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 其不亏其神也。由此可见,三矾九染这种设墨色的方式是与中国画之韵有不可分 割的关系。“韵 在画面中就是要传神,要描绘出所绘之物的气势品质,精神面貌, 而用“三矾九染 这种技巧作为取韵的手段正是中国画艺术的生命和“个性。只 有“三矾九染 这种绘画技巧才能与作者的内心世界契合,才能达到与神合一, 表现出画面的“韵。然而对于设色与韵的关系上,这几句话正适合说明“三矾九 染这一绘画技巧,就是“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多层薄薄的积色既 积少成多,才能恰到好处的表现画面的韵味,如若不然,就达不到古雅敦厚的画 面效果,而所绘之物单薄,死气,不灵活,这样是不能表现出所绘之物的神韵的。 由此可知,三矾九染与韵是密不可分的,观其画知其意,画面效果要靠绘画技巧 来表现,从而知所绘之物之韵。故“三矾九染 的形成与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 三) 绘画作品中“三矾九染”法表现的画面韵昧 在传统的绘画种类中,以“三矾九染这种绘画技法过程来表现绘画题材的绘 画作品数不胜数,最具代表的还是中国人物画,因为早期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 l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画的背景出现,而当山水画独立存在成为一个学科时,山水画技法则由渲染法日 渐向积墨法转变,以至转向写意山水占据主导地位,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技 法上,皴法已成为绘画主要手段,这就与积墨这种绘画技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一点将在下一部分详细的论述。当然,山水画中以青绿山水为代表的作品在表 现技法上还是以矾染为主,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的山峦矾头,皆以青绿 重色矾染、填染而成,而在“染 足“染尽的同时还要将墨皴融为一体以更好 的表现出山川之神韵。中国人物画在传统绘画体系中占据主体的地位,承载着民 族精神和历史责任,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和变迁,展现出了数千年的古老文明, 正是这样的绘画作品,才能让“三矾九染 这种设色技法高度纯熟,从而为画面 的韵味服务。上面提到了人物画的韵味既是人物的精神气质,人物的面貌,人物 设色的饱合度,以及作者通过这幅作品所要传达出的思想感情,中国人物画产生 于漫长的中国社会,在每个朝代所要表达的韵都是不尽相同的,但其文化品质, 美学特征和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代风尚相吻合。因此,通过“三矾九染” 这种相同的设色技法过程便能表现出每幅画面的韵。下面就通过几幅历代名画来 分析一下,“三矾九染 是如何在绘画作品中表达画面所绘之物韵味的。 1 唐周防 簪花仕女图的清灵润泽 唐代的绘画中,人物画达到鼎盛时期,绘画技法也异彩纷呈,以”三矾九染”为 设色方法的绘画作品数不胜数,如阎立本的步辇图,张宣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而周眈的簪花仕女图最具代表。( 图一) 下面就以簪花仕女图为代表,来 分析一下“三矾九染 这种绘画技法在这幅画中是如何恰到好处的表现画面韵味 的。! 图一鬻。簪花在女图图一。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的艺术价值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也是能代表唐 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所描绘的 妇女形象是“以丰厚为体”,画中描写几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 情景,向人们展示了这几位仕女在幽静而空旷的庭园中,以白鹤、蝴蝶取乐的闲 适生活。这些人物不仅形态柔丽,而且眉目生动,神色中流落出幽怨与无耐,人 物开放、华丽的服装,无一雷同的饰物和人物间流露出的不同精神气质,使这幅 画面极具当时的时代性。在赋彩技巧上,运用了统一的色调把握全局,局部运用细 致的渲染,纹饰图案内容相当丰富,而且变化多端,这使重复中不至于单调。同时色彩 虽浓丽却不失典雅,层次清晰,准确地表现出了衣衫间的叠压关系,并且表现出不同的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质感。在面部及胳膊的施粉上,虽厚重但不失肤色的真实感,另外,面部的晕色( 既前 面提到的斡染法,在面颊上施以胭脂色并把其色从四周染开的方法) ,衣着的装饰,都 极尽工巧之能事。轻纱的透亮松软,皮肤的润润光泽,都画得肖似,表现出作者具有高 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可以简单的用“用笔朴实,气韵古雅。衣裳劲简,彩色柔 丽。 这四句话来概括。 “韵 是中国画特有的个性,在魏晋时期是玄学风气影响下的人物的品藻,在人物 画中指的便是一个人的神态风姿,仪致,气质的外在美和精神状态美,这种“美”在设 色技法上以“三矾九染就能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幅画画面的“韵 必然要靠所绘形体 来表现出来,而绘画的形体韵致只有通过设色才能更充分的呈现在观者面前。一幅画中 如果墨色淡雅清润,情趣连绵,便是韵味十足,至此也能使画面所表达的物象韵味十足。 簪花仕女图这幅画通过“三矾九染”的技法过程恰到好处的表达出了作者所要传达 出的绘画思想,同时也深刻的描绘出画面所绘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神态。画中的人物 面容柔嫩润泽,人物的形象丰腴肥硕,情态安闲,真可谓“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 骨肉均 。这样的画面效果显然是离不开“三矾九染 的,下面就以这幅画的第一位贵 妇形象来分析一下画面设色技巧。这幅画面中,人物的面部及身体的画法就是先用淡而 薄的胭脂多遍渲染矾之,再用白粉罩染肌肤,并在画面背后托染之,多遍矾染,最终达 到“体态丰腴 。而发髻眉目及朱唇无不是多遍渲染,最终使人物头上的髻发和短鬓茸 茸的分披在丰满的额前和耳边,显得那么青春年少,圆润的面庞浮起淡淡的红晕,朱唇 虽小却与面庞十分相称,整个神情显露出她的含情多思,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另外在 人物的服饰上,绣花长裙先用曙红分染数遍再罩染朱磉,薄纱衫也是先分染数遍再罩染 赭石。从而使纱衫的轻柔透明和衬裙的厚实之质感无不表现的淋漓尽致。前面已经提到 了只有通过用淡而无杂质的薄色一层层的积累才能使人物的面貌如此的润泽厚重,从而 显现出了唐代贵妇人那种雍容华贵及女性阴柔魅力的形象,这种形象便是画面的韵,这 幅画作者的目的就是要表现出女性的阴柔魅力,而身上的薄纱透明轻柔,显示出了香体 柔软,这种阴柔魅力用“三矾九染”这种技法过程表现的正是恰到好处,作者 宫庭妇女的阴柔形像而表达出了唐代宫庭生活的冷漠苦闷无聊的心情。这幅画 “三矾九染”这种绘画技法表现的十足。 8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这幅画中人物的面部及衣服只用一遍浓重的色彩涂成,那么这 画面的效果将是如何? 以红色衬裙的红色为例,( i 壅t - - ) 是用“三矾九染 的办法来制 图二 图三 作的,首先先以曙红多遍矾染 出衣纹的关系,最后多遍罩染 朱磉而绘成的画面效果。( 图 三) 则是一遍涂成曙红再一遍 罩上朱磉的效果。由此可见这 样的色彩俗气火气,没有透明 感,燥而不润,这不符合中国 人的审美习惯,不要说能表现 出这几位贵妇的气质神韵,就连最基本的外在美也达不到。假设在染的过程中,不用矾 来固定已上底色或者在染上一遍颜色没待其干后便染第二遍颜色,这样便会使颜色混浊 图四图五 不清透,在这幅画中的衣饰的 清纱若隐若现的多层效果是无 法清楚的表达出来。面部粉嫩 似乎有弹性的活灵活现的人物 表情也难以呈现。( 图四) 便是 通过人物面部渲染为例,数遍 矾染的效果而( 图五) 便是不 用矾并且第一遍上色未干就涂 第二遍的方法制作的面部渲染效果。这样就无法深入的表现出唐代宫庭女人那种体态丰 肥,仪态柔美的形象,整个人物也枯燥无味,这幅画也就无法成为唐代宫庭妇女的现时 生活画卷。由此可见,“三矾九染 对画面之韵的形成是极其重要的绘画技法手段之一, 而画面之韵也决定了“三矾九染 这种设色技法过程的形成。 2 五代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的高古典雅 此卷通过夜宴中的“听歌、观舞、歇息、清吹、散宴”五个部分真实的描绘了政治 上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的刻画出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在设色方面, 本图以“三矾九染 这种绘画技法过程为表现手法,用浓重的色调层层加深,又配以淡 彩变化自然,为渲染富丽堂皇的环境气氛,反衬空虚忧郁的人物精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人们的身份表情及相互关系处理得妥贴自然,衣着服饰樽俎灯烛帐幔乐器与床椅桌屏也 描绘的细致逼真,这些都和“三矾九染”这种绘画技法过程密不可分。设色绚丽而清雅、 鲜丽的淡色与浓重的黑白红色比衬穿插,人物面部双手与衣褶钩染结合,在交待结构同 是显现凹凸,已被颜色敷盖的墨线上复以色笔色勒,增加了鲜明感与统一感。 此幅画卷为表现五个不同的场景,因此画面多处处理室内陈设桌几床帐及生活用 品,描绘细致逼真,质感强烈,以薄观厚,以凝重之色衬托出了画面中人物,同时也赋 9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予了画面一种雅正的特色,可谓韵味十足,这幅画以“三矾九染”的绘画技法表现出人 物的生动形象不再强调,下面以此幅画卷中的桌椅器具为代表来分析一下通过“三矾九 豳圈豳 图六 染 技法对不同质感物品的表现。以画面床塌 为例,如图六为以“三矾九染这种绘画技法 绘制,可见此场景中的桌椅床塌的厚重质感被 很好的表现出来,此处的物品绘制技法是先以 墨分染出物体本身的结构关系,然后以淡墨多 遍罩染,每染数遍以矾水固其色后再染之,直 到床体颜色深浅适度,厚重质感效果表现出来 为止。此种画法中床体本身的质感表达适宜, 而画面本身却无厚度且画面细腻灵活不燥,无 杂质及粉气。这种以单一色彩( 墨) 用水稀释来 完成画面,用中国画的颜料表现的恰到好处,而 且也正是中国画的颜料特性,用“三矾九染”这种中国画的绘画技法过程为画面中器具 很好的服务,这样就使画面的场景很好的为画面服务,使整幅画卷韵味十足。 1 0 一,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关于积墨 ( 一) “积墨 的概念 积墨,顾名思义就是用墨多层积累、堆积,做到层层渍染,层积而厚,过程中要知 道染中带擦,若用两枝笔如染天色云烟者,则错矣。所用工具毛笔短而软,墨色淡而干, 宣纸半生熟。积墨法的整体把握的能力要求极强,要厚而不塞,多而不乱,步骤有条不 紊。积墨法最大的特点为必须等前一遍干后再积下一遍,以此类推一层层逐渐深厚。只 有这样画面才能润泽,清秀,韵味十足。积墨效果苍茫浑厚,厚重华滋。凡表现浓郁、 深厚、浑厚、滋润感觉的效果均可用积墨法。 积墨的过程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先淡后浓,一般先淡后浓好掌握,先用淡墨画出 物体的基本结构,然后再以渐浓墨层层加重,越积越浓。另一种是先浓后淡。另外就是 元人从中墨开始,而后向“浓 、“淡 二极伸延。无论是哪种办法都是取决于作者的习 惯和艺术风格的不同而采取不的手法。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 即墨色滋润而不枯。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 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 清代恽格南田画 跋:“昔北苑尝写风溪谷雨,峰峦晦明,树石林泉,烟霏云绕。又画落照图,近视若无 物,远视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返照之色。巨然宗之,每积墨数十 层,空淡若无墨,峰峦云雾,无迹可寻。 现代黄宾虹画法要旨:“积墨法以米元章 为最备。浑点丛树,自淡增浓,墨气爽朗,此天所不能胜人者。思陵( 赵构) 尝题其画 端云: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也。董思翁书,云起楼图,谓元章多钩云,以积墨辅其云 气;至虎儿( 米友仁) 全用积墨法画之 。 潘天寿谓:“积墨须在杂乱中求清楚,清楚 中求杂乱 。积墨的加染层次,不是愈多愈好,是根据绘画的需要。层次的多寡,是以 能不能充分表达出物体的效果为度,要恰到好处,自然就会得到一种溢然深厚的意味, 否则就失去了积墨的意义了。 ( 二) “积墨 法形成的历史条件 1 厚而不塞的“积墨一技法之初露端倪 引自: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诀见: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第479 页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l9 85 1 圆引自:黄宾虹黄宾虹自述:第55 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 06 1 引自: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第23 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o06 1 l l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绘画最初的设色技法就是烘染法,这一点从战国及秦汉出土的墓室壁画及帛画 既可证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绘画开始摆脱了封建人文及宗教的束缚而成为独立的 一门艺术时,山水画开始出现,这时的山水画是作为人物画的陪衬,在绘画设色技法上 仍同人物画相一致,也就是用烘染法。然而随着社会因素的影响,隋代大画家展子虔的 游春图成为了开启盛唐之音的第一声鸟鸣,同时山水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村庄道路施工方案
- 村庄街道立面改造方案
- 村庄种植茶叶规划方案
- 村庄大桥拆除方案
- 村屯防疫应急预案方案
- 村居复古改造方案
- 村内矛盾纠纷化解方案
- 材料采购设计方案
- 材料运输吊装方案
- 材料压片机课程设计
- 江苏省南通市市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 2024年济南轨道交通集团限公司招考(75名)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 整式的加减运算 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 新版(七步法案例)PFMEA
- 国企纪检监察嵌入式监督的探索与实践
- 浅议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
- 旁站监理记录(高区空调)
- 婴幼儿大脑发育第一ppt课件
-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