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lf,l,11 摘要 二十世纪是一个充满争议、颠覆的时代,同时也是变革、前进的时代,相应的这一 时代的文学呈现出错综复杂、思想交替频繁的面貌。国内外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研究 或从文学史某一角度考察,或从文本语言角度研究,但相对较少涉猎道德方向的研究。 因此,本论文试图从道德主题角度切入,结合二十世纪的哲学背景和文化语境,对二十 世纪的西方文学创作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价值建构是人类精神之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社会自古希腊起,价值建构体系的 建构和完善程度就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工业文明快 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但人类却陷入被自己创造的时代文明裹挟破坏的悖论中。战争、 殖民、污染使人类社会陷入生存的恐慌,信仰、道德、伦理的沦丧使人类失去了生活的 信心,原有道德价值体系被不断破坏,于是带着对人类道德走向的深沉思考,二十世纪 西方文学在道德主题的创作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呈现出不同的道德范式。 本文研究中所涉及的“道德主题”,是指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罩领域的“核心 价值观”在文学中的表现。“道德范式”,是指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化语境中,依据各种 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所建构的不同的价值立场。二十世纪西方道德范式深受不同 时段或不同思潮核心价值观的左右,于是,不同时期的、不同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价 值观”便成为影响这个世纪西方文学道德主题表现为不同范式的根源。这些深刻地反映 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创作中,作家们或从意识形态、或从人性自我超越、或从哲学等不 同角度进行道德主题的创作,总体都是期望为人类找到精神的终极归宿。所以在此基础 之上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道德主题”的探讨,就成为体现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意识形态 中的“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影响价值建构体系变化的,并且这些“道德”如何在一定规 律下不断嬗变,继而影响西方文学如何流变的研究。 因此,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道德主题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人类的精神之维了解到整 个世纪人类对于自然、社会、自我的认知变化,也可以更多地了解二十世纪价值建构的 嬗变过程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更应该吸取价值建构的丧失给人类社会整体发展 带来的灾难性的教训,从而为新世纪建立相对完善,克服弊端的价值建构体系提供借鉴。 同时,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人类文明在曲折中“试错 前进,在探寻中“纠错”发展。 不管这个探索的进程多么漫长、充满多少坎坷,它总是在向人的更高层次的生存进发, 并无限接近本质从而以探寻终极归宿的姿态来完善社会的道德体系。所以,本论文的研 究就是在这样的道德主题下展开,以期在探讨过程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二十世纪西方文学;道德主题;多元化 一女聃1“嘎烛h_节,li-pfl【;, 探寻精神的归宿二十世纪两方文学道德主题嬗变 t os e e kt h ed e s t i n a t i o no fs p i r i t 叫h et r a n s m u t a t i o no fm o r a l i t ys u b j e c ti nw e s t e r n l i t e r a t u r eo f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 a b s t r a c t 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i sa l le r ao fs u b v e r s i o na n dc o n t r o v e r s y ,w h i c hi sa l s oa l le p o c hw i t h r e v o l u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d i s p l a ya ni n t r i c a t es t a t u sw i t hi d e a sv a r i e d f r e q u e n t l y t h es t u d yo fw e s t e r nl i t e r a t u r ei sju s tf r o mt h ev i e wo fh i s t o r yo rl a n g u a g e ,b u t f e wf r o mm o r a l i t y h e r e i n ,t h i sp a p e rt r yt om a k eah o l i s t i cs t u d yo nt h ec r e a t i o no fw e s t e r n l i t e r a t u r eb yv i e w i n gf r o mt h ea n g l eo fm o r a l i t ya n dr e f e r r i n gt ot h e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a f f i l i a t i o n s a n dc u l t u r a lc o n t e x ti n2 0 t hc e n t u r y t h ev a l u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sa ni n t e g r a lp a r to fh u m a ns p i r i t s i n c et h et i m e so fa n c i e n t g r e e c e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p e r f e c t i o no fv a l u es y s t e mh a v eb e c o m et h em a j o rc r i t e r i o nf o r t h ep r o g r e s so fs o c i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i nw e s t e r nl i t e r a t u r e f r o m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 , t h er a p i di m p r o v e m e n to fp r o d u c t i v i t ya n dt h e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a t e r i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h a v ea l s ob e s e t e dh u m a ns o c i e t yw h i c hh a sl a p s e di n t om a j o rs c a r ed u et o t h ew a r , c o l o n i a l i s ma n dp o l l u t i o nw h i l et h er u i no fb e l i e f , m o r a l i t ya n de t h i c sh a v em a d eh u m a nl o s e c o n f i d e n c e h e n c e ,w i t ht h ec o n t e m p l a t i o nf o rh u m a nm o r a l i t ya n d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t oc r e a t i o n o nm o r a l i t ys u b j e c t ,t h e r eh a sb r o u g h tf o r t hm a n yd i f f e r e n tm o r a l i t yc o d e si nt h ew e s t e r n l i t e r a t u r eo f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 t h em o r a l i t ys u h j e c ti nt h i sp a p e ri sr e f e r e dt ot h er e f l e c t i o no fc o r e sv a l u ei nl i t e r a t u r e 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a n di d e o l o g i c a ls p h e r e t h em o r a l i t yp a t t e mi st h ev a l u ep o i n tc o n s t r u c t e d o nt h eb a s i so fc o r e sv a l u ei nt h ew e s t e r nl i t e r a t u r eo f2 0 t hc e n t u r yw h i c hi si n f l u e n c e db y d i f f e r e n tt r e n d so ft h o u g h ti ne a c hs t a g e t h ec o r e sv a l u ei sa l s oc o n s e q u e n t l yt h eo r i g i no ft h e m o r a l i t ym o d e s t h e s eh a v eb e e nw e l l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l i t e r a r yw o r k so f2 0 t hc e n t u r y ,e i t h e r f r o mi d e o l o g y ,s e l f - 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o rd i f f e r e n ta n g l e so f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 ya l la i m e da ts e e k i n g t h ed e s t i n a t i o no fh u m a ns p i r i t s ot h es t u d yo fm o r a l i t ys u b j e c ti nw e s t e r ni i t e r a t u r eo f2 0 t h c e n t u r yh a sb e c o m et or e s e a r c hh o wt h ev a l u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w a s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c o r e sv a l u e s , i t ss u b s e q u e n tc h a n g ea n df e e d b a c kt ot h ew e s t e r nl i t e r a t u r e h e n c e ,t h es t u d yo fm o r a l i t ys u b j e c ti nt h ew e s t e r nl i t e r a t u r eo f2 0 t hc e n t u r yc a l lh e l pt o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h u m a nc o g n i t i o nt on a t u r e 。s o c i e t ya n dt h es e l f h o o d i tc a na l s oc o n d u c tt o r e a l i z e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v a l u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r a n s m u t a t i o nt oh u m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e a r na l e s s o nt oc o n s t r u c tt h ep e r f e c tv a l u es y s t e m i nt h i sp r o c e s s ,t h eh u m a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d e v e l o p e d a m i d s tt w i s t sa n dt u r n sb yt h em e t h o do ft r i a la n de r r o r n om a t t e rh o wl o n gi tw o u l dt a k e ,t h e 1 1 1 t os e e kt h ed e s t i n a t i o no fs p i r i t al o to fh a r d s h i p s h e r e i n ,t h i s s e e ks o m ev a l u a b l ei d e a s s u b j e c t ;p l u r a l i s m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l 弓l 言3 2 十九世纪中后期及二十世纪的哲学思潮与文化语境:4 2 1 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道德”主题含义的界定:4 2 2 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的人文语境5 2 3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道德主题的哲学背景6 2 3 1 对社会批判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6 2 3 2 功利主义哲学与西方道德价值观8 2 3 3 非理性主义哲学对西方道德价值体系发展的影响9 3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现代道德范式l l 3 1 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1 1 3 1 1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1 2 3 1 2 德莱塞:金钱腐蚀下的人与社会1 6 3 1 3 高尔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新纪元1 8 3 2 人永不言败的抗争力量1 9 3 2 1 经历战争阴霾后的人的抗争2 0 3 2 2 海明威:扛起生命难以承受之重2 1 3 3 审视内心世界角度的转变2 4 3 3 1 对生命存在由“外”向“内”的重新审视2 4 3 3 2 艾略特:来自上帝隐没后精神荒原的呐喊2 5 3 4 非理性世界- 2 9 3 4 1 失去自我的生存困惑2 9 3 4 2 卡夫卡:异化下的“非人 生活3 0 3 4 3 萨特g“他者 是地狱3 2 3 5 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3 3 3 5 1 文本:语言技巧的实验地与探寻精神归宿3 3 3 5 2 纳博科夫:精神归宿的永久追问3 5 4 结语3 9 4 1 二十世纪后半期现代道德范式的新探索3 9 4 2 探索中接近世界本质4 3 注释4 6 二十世纪两方文学道德土题嬗变 4 8 4 9 辽宁师范人学硕十研究生学位论文 1 引言 “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罩。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 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1 这是t s 艾略特在二十世纪初的荒原丌篇时发出的沉重叹息,这似乎也是对二 十世纪整体思想境况的预言。荒芜的心灵、沉闷的语言、抽离的内心、战乱的时代使二 十世纪的的西方文学平添了更多的压抑与困惑。 在理性价值观的影响下,经过了几次的技术革命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的生产力走向 了全面的繁荣,当人们j 下在享受理性带来的丰厚的物质生活时,来自欧洲战场上的一声 炮响惊醒了迷梦中的西方社会,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变成了战争的海洋,价值建 构的价值体系彻底沦丧,杀戮、血腥、暴力等绝对反道德的行为使无数的人们流离失所、 无家可归,心灵受到极大伤害,再也找不到可以支撑的精神支点,这一刻,社会如疯狂 运转的机器,长久以来物质文明下隐藏在其中的政治、经济、哲学、道德、伦理等矛盾 如火山喷发一样爆发出来,人类陷入了被自己创造的文明扼杀的悖论中。然而,出现这 样的悲惨的局面并不是偶然的,首先,十九世纪各种或急功近利或困惑悲观的哲学思想 影响着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的精神面貌。其次,巨大的物质文明使人类陷入极深的异化状 态中,会钱、财富成为衡量社会地位的标准,人与人之间不再有温情。再次,价值建构 观的不断沦丧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人的胆大妄为与寂寞孤独成为二十世纪的最 具代表性的两个极端,人类被自己创造的财富蒙蔽并在其中失去自我。 虽然中外学者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创作进行了许多深入且详实的研究,但对道德 主题的研究仍然是对二十世纪文学研究很为有益的补充。在西方普遍找不到归宿的二十 世纪,人类精神之维的重建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二十世纪的精神危机和社会危机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包含很多复杂的原因,现就从道德概念和十九世纪中后期兴起 的哲学思潮和文化语境来分析二十世纪道德主题产生的背景。 探寻精神的归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道德主题嬗变 2 十九世纪中后期及二十世纪的哲学思潮与文化语境 2 1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道德”主题含义的界定: “文学是人学”( 高尔基) ,即文学是反映作为社会关系中关于的“人”的学问。 对于“人”所涵盖的自然、社会意义的界定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意义中“道德”对人 性的衡量是自古希腊文学起源至今西方文学中不可绕过的主题。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 m o r a l i t y ) - - 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 o r e s ”,意为j x l 俗 和习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 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2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j 下面价值取向。起判断 行为j 下当与否的作用,因此人类的道德往往有共通性。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 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从人性角度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是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存续的理念,发挥旨在限制或倡导人们行为的规范。也可以 说,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征的法律。道德和文化有密切关系,有些时代又打上意识 形态的烙印。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柔性约束力,对于道德的系统研究自古希腊罗马就已开始归于伦 理学,到二十世纪非理性主义、实用主义等现代角度研究价值建构学并至今仍在延续。 伦理学( e t h i c s ) 是关于道德的科学,又称道德学、道德哲学,哲学是伦理学的理论基 础。在西方,伦理学一词源出希腊文e tn0s ,意为风俗、习惯、性格等,并以道 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道德意识现象,而且包括道德活动现象以及道德规范现象 等。伦理学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 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 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与经 济利益和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 当然,每个时代都是不可复制的,那么“道德”判断标准也会随着不同的时代体现 不同的衡量尺度。由于时代、社会的更迭差异,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 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因此,由于历 史原因、社会环境、政治因素、思潮演变等的内外部因素的不断推动,道德的判断标准 也表现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标准,与之密切关联的文学“道德”主题也会相应产生 或明显或微妙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道德”的判断,并非完全意义上人心向上 的j 下面标准,而是相对在传统意义上善与恶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游走的动态指标。因为是 非善恶、道义留存等内心价值观方面衡量或多或少都会随着历史、社会、思潮等的变迁, 4 辽宁师范大学硕十研究生学位论文 更多地表现出不同的判断标准,甚至在某一历史阶段“道德会呈现出“恶”的趋向, 如二十世纪初对社会道德追求的严重偏离,造成了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破环极大的第一、 二次世界大战,而这也j 下是由于当时“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扭曲所造成的。所以在本文 之初就有必要的对这“道德”一概念所涵盖的意义及归属伦理学范畴进行相对客观的界 定,并结合相应的社会、哲学背景进行阐述,以便在后文更好地梳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中“道德”主题变化的逻辑关系,同时讨论这些是如何影响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的。 2 2 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的人文语境 1 9 0 1 年一2 0 0 0 年( 或1 9 0 0 年一1 9 9 9 年) 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二十世纪。二十世纪 的余辉仿佛还停留在昨天,但那些具有巨大颠覆力和改造力的历史事件与思潮流派都没 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反而在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反观二十世纪的种种冲突与融 合、断裂与传承,让我们有了更多地借鉴与思考。 二十世纪西方现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类在这一世纪积 累的财富是以往全部历史创造的总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工业文明带来物质的高度丰, 富,理性让人类尊重科学,祛除愚昧,物质让人类富足享乐,欲望不断膨胀。但科学并 非万能,科学的发展无法完全解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无法为人类提供人生价值判 断的尺度,人类的生存和精神文化在不断质疑宗教和理性声中陷入了同渐深重的危机 中,“人不能根据科学事实去爱,去恨,从而解决精神的、情感的、道德的和信仰的种 种矛盾和需求问题,因为人是具有灵魂和精神的动物”。3 于是人类在物质的世界罩迷 失了。全球型战争、杀戮、失业、贫困、专制独裁、强权政治、及恐怖活动、生态失衡、 知识爆炸等与人类文明相悖的现实使人与自然、社会、甚至人与人自身的关系都畸形脱 节,并在不断的创伤与自我怀疑中消沉了人本身,解构了曾经追求神性和理性的灵魂, 人类最终还是失去了方向,处于自我与世界都无意义的纠结之中。 这种西方社会道德危机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启蒙运动后,宗教千百年来的统治地 位受到重大冲击,上帝被理性取代,人不再以宗教为中心,对内心神性的追求逐渐减弱, 而是投入到理性、科技的怀抱,创造极大的物质世界,但现代西方科学的发展并没有给 人类带来解决人的信仰、价值观、精神、道德、情感等问题的方法,相反还加重了对这 些矛盾的危机感。人类困惑地看着着自己从未看过的世界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洞 察到隐藏在理性外壳后面自我生存的无助:生物学的“自然选择”打破了“人生而平等” 的自然法则,也击碎了“自由、平等、博爱 的人道主义理想;资本主义“自由竞争 同趋激烈,道德约束的力量却同渐削弱此时西方社会的人们不断重复着被自己创造 探寻精神的归宿二十世纪两方文学道德主题嬗变 的新文明和新世界打败的困境中,越挣脱枷锁封闭得越紧,仿佛请君入瓮一样,自我陷 入了被自我捆绑的悖论中,成为被抽离了神性的“空心人 。 因此,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了 之后,“僭越 便成为二十世纪西方人类精神文化 的重要主题之一。“僭越 意味着否定、进攻甚至杀戮。在功利主义哲学、非理性主义 哲学的影响下,“上帝 在人内心退隐,旧的文化价值体系也随之消失,人类世代追求 的神性顷刻破碎,人回归到平面的人,被宗教和理性长久压制的个性再一次被释放出来, 但这种释放不同于文艺复兴时的解放天性,二十世纪的个性解放是是消极的,是为所欲 为的,此时人类的解放尺度大到成为“超人 甚至可以成为上帝,没有了敬畏,没有了 约束,人类极端段自私,人性恶的一面剧烈膨胀,种族、阶级、地域等原本无倾向性的 名词都可以成为划分某集团划分势力范围的理由,人最终成为野兽。在这样的精神和道 德的危机下,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思想开始了摸索与反思,最终呈现出流派错综复杂,思 潮更迭频繁的多元化复杂化局面。 2 3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道德主题的哲学背景 面对人类深刻的道德危机,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时的文化语境和西方哲学表现 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如哲学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导致的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挑战从而引 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又如对二十世纪现代文学创作有重要指导意义非理性 主义哲学;还有二十世纪中后期后现代部分哲学理论也对文学创作思考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二十世纪的文学创作面貌仿佛支离破碎的世界和人心,不再像十九世纪及以前创作 的那样有着相对统一的文学流派,而是出现了思潮更迭频繁的多元化复杂化的局面,相 对从宏观角度看,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坛存在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主流,而其中又 以现代主义影响更为深远。因此,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创作道德主题在这些历史、社会等 方面的文化语境和哲学影响下逐步显露与其他时代不同的文学气质和文学面貌。 2 3 1 对社会批判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十世纪的西方处于战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之中,人们的精神文化、道德认知处 于急剧的转型与变化中。这些思想上的激烈转变与二十世纪以前西方哲学对于社会与人 认识的改变有很大关系,甚至可以说直接影响了二十世纪的社会发展走向。其中十九世 纪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为二十世纪现实主义道德主题提供了社会批判角度的理论根基, 并直接影响了现实主义的创作。 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4 0 年代产生于西欧,其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有关 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引发的社会矛盾、金钱异化等社会道德问题都做了深刻地探讨。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揭示。 6 辽宁师范大学硕十研究生学位论文 二十世纪的西方社会由原先的生产型转化为消费型,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 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 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马 克思发现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 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之为剩余劳 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 剥削的黑幕,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 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 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阐明资本 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 的对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能相容 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于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矛盾周期性出现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 矛盾实质的理论,为二十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中道德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提供了理论 根基。 ( 二) “异化 理论引发的对西方道德危机的思考。 “异化”( a l i e n a t i o n ) 一词原本源于拉丁语a l i e n a t i o ,意为疏远、脱离、转让、他 者化,主要指将自己推诿于他者、某者把自己的东西移让给他者。4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 被提到哲学高度。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 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人丧失主观能动性, 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 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异化 中尤以金钱、物质对人类的异化最为明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生产的大力发展带 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而人在物质面前却逐步失去了自我,为了创造更大的物质利益, 人不得不沦为生产的机器和奴隶,逐步失去了行动的自由,成为现代化流水线上的某一 部分,人创造了物质,却最终让物质成为了自己的主人,同样,在社会生活中,金钱更 是主宰了人类的灵魂,人与人之间成为了“赤裸裸 的金钱关系,亲情、友情、爱情等 人类美好的情感都在金钱与物质面前消解,传统的道德原则被束之高阁,尔虞我诈、巧 取豪夺成为人类新的获得社会承认的手段,财富的拥有程度成为衡量人与人关系的尺 度,人彻底成为异化现象的牺牲品,沦为自己的奴隶。马克思清楚地看到金钱、物质对 7 探寻精神的归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道德主题嬗变 人本性的腐蚀,尖锐地将异化理论阐述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冲突产生的根源之一,这也 是马克思主义对二十世纪社会批判理论做出的重大贡献。 2 3 2 功利主义哲学与西方道德价值观 功利主义( 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 ) ,又译为功用主义或乐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 ( 伦理学) 中的一个理论。它产生于近代英国,是伴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形成 和发展的。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边沁和米尔最终将其建立成种系统的有严格论 证的伦理思想体系。 功利主义基于这样一种伦理原则: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的,人的行为是受功利支配 的,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而对于社会或政府来说,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基 本职能。功利主义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强调追求“最大幸福 。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 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 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米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 快乐和痛苦为动机。米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 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不可否认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功利主义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很多有益的帮 助,使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目的性更强,提高了社会发展的速度。但同时功利主义发展到 后期就演变成为追求所谓“最大幸福即在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下, 社会需求、社会结构、社会价值观等发生了多元的变化,“最大幸福 的追求在社会心 理层面更多地表现在对人的物质福利的满足上。在功利主义等关注入自身需求和利益最 大化的哲学思潮的引领下,人类自古希腊文明起对自我是“万物的尺度”的精神定位探 索和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融合,经过多个世纪的思想更迭,在此时已损耗殆尽。生产的 发展,物质的丰富使社会极大发展,但同时进入二十世纪消费时代后社会生活的物质化 和社会关系的金钱化,使人类精神之维越来越趋向于平面化,并逐渐丧失了精神维度的 高贵性和探索性,成为物质性的“单向度”的人。 于是,当功利主义的哲学思潮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偏颇性地引导时,人类以满足自己 物质福利“最大幸福 为目的并无所敬畏地采取各种手段获取。在利益的驱使下,道德 的界限被模糊直至被跨越,人类不会去严肃辨析“最大幸福”是否是道德的,是否给自 然和社会带来灾难,认为只要满足一己私欲就是正确的,其他人的利益可以完全抛开, 无视所有道德的约束。因此,功利主义对个人的影响发展到极致就是极端个人主义,这 样带来更深的价值建构危机:对国家的影响发展到极致就是人类大国主义、殖民主义、 霸权主义,直接结果就是两次世界大战、战后殖民地、冷战:对人类的影响发展到极致 8 辽宁师范大学硕十研究生学位论文 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人自我膨胀为世界的主人,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地球资源 被迅速消耗,人类面临“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等关系到生存的生态问题。 2 3 3 非理性主义哲学对西方道德价值体系发展的影响 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最初凸显于十九世纪中叶,二战后在西方社会以前所未有 的规模大肆流行。“非理性 通常含有“为理性所不能理解的 、“用逻辑概念所不能 表达的”等涵义,主要是指一切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幻觉、下 意识、灵感;也指那些反对理性哲学的各种非理性思潮,如惟情论、意志论、生命哲学、 无意识、直觉论、神秘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等。 ( 一) 非理性主义哲学诞生的道德价值体系背景: 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直接受制于十九世纪兴起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 随着启蒙运动后对宗教蒙昧主义的质疑,宗教对西方社会思想的控制逐渐减弱,取而代 之的是对日益发展的科技所带来的理性的崇拜;但是好景不长,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检验, 西方现代工业化所造成的社会危机和人类的精神危机并没有因为极度的理性发展而日二 趋减弱,相反随着科技繁荣,物质财富的极大积累导致社会矛盾不断,人性恶的一面极 度膨胀,尤其进入二十世纪后,在不到3 0 年的时间里爆发了两次规模空前的现代化世 界大战,不仅使几千万人丧生,还将世代积累的人类文明与财富化为灰烬,人类的传统扩 信仰被摧毁,理性筑起的高楼也轰然坍塌,在一片世界与心灵的废墟面前,所有的神话 和梦想被彻底打破,人们在现实面前没有了角色感,没有了身份认同,更没有了方向感。 同时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没有带来人类的终极追求,物质的极大丰富使物质本身成为世r 一 界和人的主宰,人异化为物质的奴隶,人的力量和地位越来越渺小,人的自由度不断降 低。在物质的刺激下,人的神性一面渐渐弱化,兽性一面不断侵蚀人的内心,甚至为了 达到目的可以摧毁其他同类,传统道德约束力量愈发减弱,人心异化程度不断加深,西 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也就由此应运而生。 ( 二) 非理性主义哲学与道德价值体系发展的互动发展脉络: 非理性主义往往否定或限制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因此理性一旦成为要被颠覆的价 值体系,人类的道德、伦理等维系社会隐性价值平衡的价值观体系就会面临崩塌的危险, 这就对非理性主义哲学是否能够有长久的生命力,能否替代理性建立起新的价值体系提 出了现实的挑战,于是针对人类面临的冲突和问题,在进入二十世纪后,纷繁复杂的非 理性主义哲学分支逐步确立起来。 十九世纪中叶至二战前,非理性主义哲学已经由萌芽发展到渐成气候。由叔本华的 生命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代表的意志主义,狄尔泰等人代表的生命哲学逐步发展 为社会的主流哲学思想。尼采主张强力意志主义,这种观点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主义一 9 探寻精神的归宿二十世纪两方文学道德土题嬗变 脉相承;尼采与叔本华哲学最大的区别表现在,尼采哲学是一种乐观主义,叔本华哲学 是一种悲观主义,即尼采的超人哲学指明现实人自我奋斗而取得成功的道路,叔本华哲 学说明超脱于意志的人应该否定生命意志、使意志归于无。尼采哲学带有强烈的情绪色 彩,提出“上帝死了”批判现实的一切,颠覆所有价值建构,希望能够让社会在道德精 神方面脱胎换骨。 二战后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哲学以海德格 尔、萨特等人为代表,反映西方现代人对存在的困惑,对道德感的迷失。体现在文学上, 就表现出试图赋予“荒诞 以崇高意义的努力。 存在主义哲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法国,甚至直接产生了“存在主义文 学思潮,并诞生了萨特和加缪两位世界级文学大师。随后弗洛伊德主义利用精神分析 理论,开展了对人内心意识流动的研究,使文学挖掘人物内心感情时更有了恰切的根基。 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和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文学的 影响要更加直接一些。其中有很多代表流派,如后解构主义就是借用结构主义术语和概 念来推翻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主张消解几千年来西方传统的哲学观念,否定一切终极 永恒的东西,包括历史和真理。在文学上,后结构主义否定文学作品在它们使用的语言 范畴内可能确立自己的结构、整体性与含义。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雅克德旱达一方 面承认文学作品表达出意义,因而是可读的;但另一方面又认为任何作品都包含着不可 调和的矛盾,从而使作品的意义琢磨不定。后结构主义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样是 深远的。如在法国出现的“新小说”流派,就是对后结构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一次广泛 的诠释。战后美国出现的“垮掉的一代”也深受其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追求朦胧、 荒谬的结构迷阵,崇尚自觉、无意识的写作方法,实际上就是后结构主义的主张。 非理性主义哲学发展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后,表现出重感性轻理性、重形象轻 文字的倾向,在非理性主义看来,传统的科学理性远远不足以认识整个世界,尤其不足 以认识人类无限丰富复杂的精神文化世界,所以在创作中逐步消解了人类道德、伦理的 传统意义,而是更多地通过支离破碎的文本形式反映幻灭无望的社会,因此非理性主义 哲学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i o 辽宁师范大学硕十研究生学位论文 3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现代道德范式 经过上述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道德主题创作的人文语境和哲学背景的分析,我们可 以看到西方文学在社会背景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体现出了不同于传统文学道德主题的 现代道德范式。这里的“道德主题”,是指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里领域的“核心价 值观”在文学中的表现。而“道德范式”,是指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化语境中,依据各种 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所建构的不同的价值立场。二十世纪西方道德范式的嬗变不 似如古希腊具有“公平 “正义”等社会群体认同的显著价值建构价值特点,而是“道 德”更多地以这一个世纪不同时间段或不同思潮下影响的价值观或由小众到大众的 推广而逐步接受:或对社会文化的认知;或对人性中闪光特质的追求:或寻找精神出路 等这些不具有传统价值建构表象的面貌出现。这些思潮和文化观念左右着二十世纪 的道德走向,成为影响这个世纪西方文学道德主题创作出现不同范式的根源,因此这样 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也成为现代西方文学道德范式的价值观念基础。所以在此基础之 上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道德主题”的探讨,就成为体现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意识形态中一 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是如何影响价值建构体系变化的,并且这些“道德 如何在一定 规律下不断嬗变,继而影响西方文学如何流变的研究。 同时这些价值观深刻反映在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并以现代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风格中诗歌、戏剧、小说等的多样作品形式出现,表现为抒发作家的个人情思、针 砭社会现象、寻找精神出路等道德主题的探索。其中,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人的抗 争,对生命存在的审视的视角的转变,非理性世界,创作的语言学转向,这几方面构成 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现代道德范式的基本内容。 3 1 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 现代西方道德范式中,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是不可或缺的角度,现实主义创作是 诠释这一价值观角度的主要载体。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现实主义文学以批判现实 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两种创作形态出现。其中批判现实主义继承了十九世 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写实方法,并结合二十世纪现实有所发展地成为反映新世纪 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创作方法。随后在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诞生了一种被命名为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的新文学,成为区别资本主义国家现实主义创作的文学种类,这也成为了两 种不同体制下的社会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在文学上的体现。 探寻精神的归宿二十t t c 纪两方文学道德主题嬗变 3 1 1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 二十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虽同属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但在文学作品中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文学面貌,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文艺学上对现实 主义文学这两种分支概念界定的不同,更体现在这两种文学所代表的两种国家社会意识 形态的不同。 ( 一) 两种现实主义文学文艺学中的概念界定: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 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 现象。工业革命在西欧开展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矛盾和 弊端逐渐暴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成 为文学的主流。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失 去了在欧美各国的统治地位,但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涌现出一批可以堪称经典的作 家及作品。其主要创作特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比较客观地、真实地反映现实,并对 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写作中注重细节的真实,强调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 格;同时作家一般都具有人道主义思想。 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在1 9 1 7 年十月革命后应运而生的,是继承传统现实主义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学。在1 9 3 4 年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家协 会章程里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定义作了如下的表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 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 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 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 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如何更好地反映党性与社会主义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 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除了坚持现实的基本原则,还肩负着反映新社会 的核心价值观、价值建构体系、社会精神面貌等区别以往社会重要标志的责任。作为一 种带有很强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在阶级意识、国家宣传、精神弘 扬等方面表现出了与其他现实主义文学不同的阶级认同的统一性与国家认识高度感,所 以,从阶级属性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属于无产阶级文学,它继承和发展了十九 世纪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传统,但在思想内容上同以往的文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从 国家利益角度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有着高度的国家意识和对新社会的高度认同, 原本社会群体的柔性价值建构力量转变为国家统治的最高价值观,人民的精神思想与国 1 2 辽宁师范人学硕十研究生学位论文 家利益保持高度一致,社会关系也相对和谐简单,由此反映出的社会认同感使作品有着 震撼人心的爱国力量和思想一致的团结意识。 ( 二) 两种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理论背景: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下的产物,代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圳大学《人物画创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能源公司通信布线施工合同
- 建筑装饰单包工施工合同
- 房地产开发临建房施工合同
- 家电卖场装饰施工合同
- 别墅建造合同样本
- 纪检监督员培训班
- 汽车站返聘退休调度员劳务合同
- 消防应急泵车租赁协议
- 智能监控工程承包合同
- 译林版一年级上册英语全册课件
-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考核试题及答案
- 净现值NPV分析和总结
- 国网基建各专业考试题库大全-质量专业-中(多选题汇总)
- LTC流程介绍完整版
- 饲料加工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 一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11课-花儿寄深情-▏人教新课标
- 植物的象征意义
- 夏商周考古课件 第5章 西周文化(1、2节)
-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 去远航 -冀教版
- 装配图画法及要求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