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唐五代敦煌婚姻文化浅议——以敦煌文书为中心的探讨.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唐五代敦煌婚姻文化浅议——以敦煌文书为中心的探讨.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唐五代敦煌婚姻文化浅议——以敦煌文书为中心的探讨.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唐五代敦煌婚姻文化浅议——以敦煌文书为中心的探讨.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唐五代敦煌婚姻文化浅议——以敦煌文书为中心的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1 9 0 0 年敦煌文书的发现,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很多存疑或 有争议的问题都因此而得到解答。敦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成 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前辈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以敦煌文书为主要 资料,针对敦煌地区婚姻文化中的婚姻年龄、放妻书和多嫡现象进行探讨。 敦煌地区的婚姻年龄虽已有学者考证,但本文通过查找更多的资料和精确的 统计得出唐前期敦煌地区的婚龄与法定婚龄相一致,而归义军时期的婚龄则 晚于法定婚龄并分析了原因;放妻书是敦煌地区离婚书的通称,通过对它的 解读,以以小见大的方式,让人们对敦煌地区的离婚现象、离婚类型及婚姻 礼仪等情况有所了解,在解读的过程中与唐代的婚姻文化联系起来,以期人 们对此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多嫡制是敦煌地区特有的现象,本文在批判地继 承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多嫡制产生的原因有男女性比例的失 调,战争给参战者带来机遇及繁衍子嗣的需要,并论证了将贱妾的影响作为 多嫡制产生的一个原因是十分牵强的 关键词:敦煌地区 婚姻年龄放妻书多嫡制 a bs t r a c t o u n h u a n gd o c u m e n t sw e r ef o u n di n1 9 0 0t h a tp r o v i d et h en e wd a t af o r s t u d yo fs c h o l a r s a n dm a n yp r o b l e m st h a tw e r eu n c e r t a i no rd i s p u t eh a v e w e r ee x p l a i n e db a s eo ni t t h ep e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i c sa n dc u l t u r eo fi ) u n h u a n g r e g i o nb e c a m eh o ts p o t sd u r i n gs c h o l a r s b a s e do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p r e v i o u s s c h o l a r s ,t h e 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 m a r r i a g e a g e ,f a n g q i s h u a n d 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o fm a n y - w i v e sd u r i n gm a r r i a g ec u l t u r ei nd u n h u a n g ,u s i n gt h e d u n h u a n gd o c u m e n t s a sm a i nm a t e r i a l s a l t h o u g ht h em a r r i a g e a g ei n d u n h u a n gh a db e e n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 e db ys o m es c h o l a r s ,t h ea r t i c l es h o w s t h a tm a r r i a g e a g ei no u n h u a n gd u r i n gp r o p h a s eo ft a n gd y n a s t yw e r ei n 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 l e g a lm a r r i a g e - a g e s ,t h r o u g hl o o k i n gu p f o rm a r e m a t e r i a l sa n dp r e c i s es t a t i s t i c s t h ea r t i c l ea l s os h o w st h a tt h e m a r r i a g e - a g ed u r i n gg u i y i j u ne r a w e r el a r g e rt h a nl e g a lm a r r i a g e - a g e ,a n d a l s oa n a l y s e dt h ec a u s e s f a n g q i s h ui st h eg e n e r a ln a m eo fd i v o r c el e t t e r i nd u n h u a n g t h ed i v o r c ep h e n o m e n o ni nd u n h u a n g ,d i v o r c et y p ea n dm a r r i a g e a m e n i t ya r es h o w e dt h r o u g hi t su n s c r a m b l i n gi nw a y so fs e e i n gab i gw o r l d f r o mas m a l lh o l e a n di ti sc o n t a c t e dw i t hm a r r i a g ec u l t u r ed u r i n gt h e p r o c e s so fu n s c r a m b l i n g ,h o p i n gt h a tp e o p l ew o u l dh a v em a r e c l e a r c o g n i t i o no fi t t h em a n y l i v e ss y s t e mi sas p e c i a lp h e n o m e n o ni nd u n l u a n g t h ea r t i c l ec o n s i d e r st h a tt h ec a u s e so fm a n y - w i v e ss y s t e mc o n c l u d e d m a l a d j u s t m e n to ft h ep r o p o r t i o no fm a l ea n df e m a l e 。t h eo p p o r t u n i t yt h e w a rh a db r o u g h tf o rs o l d i e r ,a n dt h en e e d so fm u l t i p l y i n gc h i i d r e n t h i s a r t i c l ea l s o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a tt a k i n gt h ei n f l u e n c e so fl o wc o n c u b i n ea s ac a u s eo fm a n y - w i v e ss y s t e mi s n tv e r yr e a s o n a b l e k e yw o r d s :d u n h u a n ga r e a , m a r r i a g e a g e ,f a n g q i s h u ,m a n y - w i v e ss y s t e m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篮鬟歪 日 期:型:i 霉 f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篮盗盈 日 期:丝妇:芏:2 日u舌 敦煌,位于我国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在我国 历史发展的舞台上,它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 是连接中原和西域、中亚及欧洲的陆路咽喉;是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印度 文化、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汇合交融的地方,是汇集东西方艺术的殿堂 敦煌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汉代。经过历代统治者的用心经营管理,到 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唐朝的时候,敦煌也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代。伴随着政治、 经济等方面的繁荣,婚姻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婚姻是我们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存 在的重要关系,婚姻制度的发展演变既反映了社会制度的特点又是社会关系发展 演变的结果因此,婚姻文化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探讨的重要方面。 唐代婚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课题。它开始于2 0 世纪3 0 年代,3 0 年代 至1 9 4 9 年间,学者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活跃,主要是陈顾远与董家遵 两位学者陈顾远的中国婚姻史等婚姻通史著作涉及到了唐代的婚姻;而 董家遵先生则对其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唐代婚姻研究k 2 一书中。1 9 4 9 年至7 0 年代,这一 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笔者只找到了赵守俨的唐代婚姻礼俗考略) 3 8 0 年代 以来,唐史研究的很多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张国刚先生曾概括之为“制度 史的钩沉索隐,政治史的探幽发覆,经济史的推陈出新,社会史的异军突起,文 化史的别开生面”在这个良好的大背景下。关于唐代婚姻方面的研究也不断 的深入和拓展。如牛志平发表了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试论唐人的婚姻心 理) 6 等论文并出版了专著唐代婚丧 ,对唐代的婚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胡日武唐律。婚书”考,金眉从无予。出妻”看唐代“七出三不去离 婚制度的实践,段塔丽从唐墓志看唐代社会的婚姻习俗 ”等文章则从不同 的侧面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敦煌文书自1 9 0 0 年发现以来,已经成为学者们研究唐宋史的重要资料。学者 们在已有的传统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敦煌文书对唐宋的史实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1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k 上海书店,1 9 阱年版 2 董家遵中国吉代婚姻史研究 广东人民出舨社,1 9 9 5 年舨。 3 赵守俨唐代扎俗考略) ,收录在赵守俨文存 中华书局1 9 9 8 年版 张国刚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载历史研究 2 1 年第2 期 5 牛志平l 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 ,袭于历史研究1 9 明年第4 期 牛志平试论唐人的婚姻心理 ,载于中国史研究 1 9 8 9 年第3 期 7 牛志平唐代婚丧 ,西北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胡日武唐律。婚书”考 ,载于法学研究) 1 9 8 2 年,第2 期 金屠从无子。出妻”看唐代“七出三不去”离婚制度的实践。藏于史学月刊1 9 9 3 年第2 期 柏段塔爵从唐墓志看唐代社会的婚姻习俗) ,载于文博 1 9 9 8 年第5 期 1 敦煌地区的婚姻文化作为唐代婚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它的研 究也逐渐兴盛起来,重要的专著有:杨际平、郭锋、张和平的五十世纪敦 煌的家庭及家族关系1 ,谢生保主编的敦煌民俗研究2 ,姚平的唐代妇女 的生命历程3 ,段塔丽的唐代妇女地位研究,李斌城等人的隋唐五代社 会生活史,高世瑜的唐代妇女,谭蝉雪的敦煌婚姻文化7 等;主要论 文有:周一良敦煌写本书仪中所见的唐代婚丧礼俗。,杨际平敦煌出土的 放妻书琐议,刘文锁敦煌“放妻书”研究”,张艳云的从敦煌 看唐代婚姻中的和离制度“,陈丽的唐代敦煌妇女婚姻生活探微”,石小英 的唐五代宋初敦煌婚龄考”,张国刚、蒋爱花的唐代男女婚嫁年龄考略 “, 刘玉堂的论唐代的婚龄立法“等等。 总的说来,关于唐代及唐代敦煌地区婚姻方面的研究逐步向更加细化、严谨 化方向发展。学者们利用各种史料钩沉推敲,尽量还历史一个真实的面目。由于 敦煌遗书的发现,史料相对丰富起来,学者们将唐代敦煌地区的婚姻文化研究推 向了更为宽阔的天地虽然前辈学者们已做了不少的研究工作,但其中还有不少 值得挖掘和发现的地方,这也算是本文研究的一个立足点吧 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实 证主义历史研究方法借鉴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注意将文献资科与 出土资料相互结合,共分三部分对唐代敦煌地区婚姻文化进行解析。第一部分婚 姻年龄,以敦煌地区的户籍资料为依据,统计出敦煌地区女性的初婚年龄、夫妻 间婚龄差,将之与法定婚龄相比较,并分析其原因;第二部分。放妻书0 通过 对放妻书的论述和解读,阐述敦煌地区有关结婚及离婚时的程序和风俗;第三部 分主要阐述了敦煌地区的“多妻”现象并浅析其原因。 本文通过对唐代敦煌地区婚姻文化中的婚龄、离婚情况、婚姻礼俗和“多妻” 现象的研究,试图使人们对这一内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利用前辈学者们研究 成果的同时,应当有质疑的精神,以期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因此,本文在 1 杨际早,郭锋、张和平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及家族关系 ,岳麓书社,l 泖年版 2 谢生保主编敦煌民俗研究 ,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 3 姚平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版 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 ,人民出版社,2 0 年版 李斌城,李锦绣、张泽威、吴丽娱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高世瑜唐代妇女 ,三秦出版社,1 9 站年版 谭蝉雪敦煌婚姻文化 ,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版 周一良敦煌写本书仪中所见的唐代婚丧礼俗) ,载于文物) 1 9 8 5 年第7 期 杨际早敷煌出土的放妻书琐议,载于厦仃大学学报 ( 哲社版) 1 9 舛年第4 期 刘文镇敦煌。放妻书”研究 。载于中山大学学报 ( 哲社版) 2 0 0 5 年第1 期 “张艳云从薮煌放妻书 看唐代婚姻中的和离制度 ,蓑于敦煌研究 1 9 9 9 年第2 期 n 陈爵唐代敦煌妇女婚姻生活探微 ,载于敦煌研究2 0 0 4 年第5 期 石小英唐五代宋初敦煌婚龄考 ,载于延安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5 期。 张国刚、蒋爱花唐代男女婚嫁年龄考略,载于中国史研究2 0 0 4 年第2 期 刘玉堂论唐代的婚龄立法 ,载于湖北大学学报 蹦年第6 期 2 论述过程中既吸收了前人成就,又对其中一些观点与结论进行了分辨和扬弃。另 外,本文在研究敦煌地区婚姻文化的同时,注意到了将其与唐代整个婚姻文化的 时代特点联系起来加以对比,从而使该研究能够有所创新。 第一章婚姻年龄 第一节唐前期的婚姻年龄浅析 婚姻年龄作为婚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反映着婚姻制度在各个 时期的变化,更是当时社会大背景在婚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体现。关于唐代的 婚姻年龄,官方只留下一些零星的记载,这对于考察婚姻年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近代学者在广泛搜集各种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唐代的婚姻年龄作一个统 计,其中有向淑云的唐代婚姻法与婚姻实态1 ,采取了7 1 个样本,从地域、 时间分布上对妇女婚龄作了相当细致的分析,但由于原始资料的缺乏,样本太少, 所以得出结论的代表性还有待商榷;李斌城、李锦绣、吴丽娱等的 第一辑,第1 5 5 页 1 4 汜惠意母张。5 42 52 8 开元年代释录第一辑,第1 5 7 页 1 5张奴奴母宋,8 36 31 97 4 4 释录第一辑,第1 5 9 页 1 f 宋l 王溥撰唐会要 卷8 3 嫁娶,中华书局,1 9 5 5 年敝。第1 5 2 7 页 2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嫁娶中华书局,1 9 5 5 年版,第1 5 2 9 页 刘玉堂论唐代的婚龄立法) ,载于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6 期 4 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一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8 6 年版 5 在释录第一辑第1 4 2 页中有一则材料为7 1 6 年孙妻杨1 8 岁,由此可咀推出7 1 5 年其1 7 岁 5 1 6张奴奴妻解,6 03 9 2 07 4 4 第一辑, 7郭玄防妻李,5 02 23 32 7+ 67 2 2 防,5 6第1 4 6 页 父憎释录 第一辑, 8 杨恩柞母王, 3 72 72 2+ 57 :垃 寿6 5 第1 4 7 页 夫杨义释录第一辑, 9 扬义本妻孙,4 4 2 52 6 1 8 + 87 2 2 本,5 2 第1 4 8 页 夫赵玄释录第一辑, 1 0赵玄表妻宋,4 l1 93 82 1+ 1 77 2 2 表,5 8第1 5 1 夫曹仁释录 第一辑, 1 1 售仁备妻张,4 8 3 01 71 7o7 2 2 备,4 8第1 5 2 页 儿崇,崇妻索, 释录第一辑, 1 2 曹仁备无+ 6 7 2 2 3 02 4 3 0 2 4 第1 5 2 页 父思 开元年释录第一辑。 1 3 汜惠意 母张,5 42 53 42 8+ 6 谏, 代 第1 5 7 页 夫张奴释录第一辑, 1 4张奴奴妻解,3 9 2 32 0 + 37 4 4 奴,6 3第1 5 9 页 夫郑恩释录第一辑 1 5 郑恩养妻汜,3 9 1 82 42 0+ 47 4 7 养,4 3第1 6 1 页 7 夫曹思释录第一辑, 1 6 曹思礼妻张,5 8 3 12 42 627 4 7 礼,5 6 第1 6 4 页 夫刘智 释录 第一辑, 1 7 刘智新妻王,2 l无 + 87 4 7 新,2 92 92 1第1 6 8 页 夫承阴 释录) 第一辑, 1 8 承阴光妻侯,2 4无 + 57 4 7 光,2 92 9 2 4 第1 6 9 页 弟大 释录第一辑, 1 9 程什住信妻,3 7 1 02 32 6- - 37 4 7 信,3 4 第1 7 4 页 父恩 释录第一辑, 2 0 卑二郎 母程,5 23 12 72 0+ 77 4 7 亮,5 9 第1 8 5 页 j 是卑德释录第一辑, 2 1卑德意妻白,5 33 2 2 62 0+ 67 4 7 意,5 9第1 8 7 页 夫赵大释录 第一辑, 2 2 赵大本妻盂, 3 63 43 2+ 27 6 9 本。7 l第1 8 9 页 夫索思 释录 第一辑, 2 3 索思礼妻汜,5 9 3 72 72 1+ 67 6 9 札,6 5 第1 9 2 页 儿游鸾妻,释录第一辑, 2 4 索思礼 1 22 42 5一l7 胡 鸾。3 7 3 8 第1 9 2 页 夫安游 释录 第一辑, 2 5 安游瑗妻张,4 7 1 6 3 63 0 + 6 7 6 9 瑗。5 ,第1 9 3 页 令狐朝父嗣 释录 第一辑。 2 6 母任,8 1 2 62 25 42 27 6 9 俊宗,5 9 第1 9 5 页 夫索如释录 第一辑 2 7 索如玉妻孔,4 9 2 0 2 32 8 - - 5 7 6 9 玉,4 4第2 0 1 页 父元 释录第一辑, 2 8 唐大昭 母田,硒4 72 01 8+ 27 嗣。醴第2 0 7 页 兄思亡兄妻籍帐录文 。第 2 9 索仁亮 2 93 94 0- - 17 楚,6 9 宋。7 02 2 5 页 此表以敦煌户籍资料为依据,年龄均以虚岁计算。其中夫妻双方一方年龄不 详者不计,家庭中出现多妻或一妻多妾者不计,夫妻双方中一方为再婚者不计 丈夫年龄大于妻子年龄的用+ 表示,而小于妻子年龄的则用一表示。 由上表我们可以统计出夫妻间年龄相差0 - - 5 岁( 包括5 岁) 的共有1 4 例, 占总数的4 8 2 8 ,其中女性年龄大于男性年龄的有5 例,女性和男性年龄相等 的有1 例;相差6 - - 1 0 岁( 包括1 0 岁) 的共有l l 例,占总数的3 7 9 3 ,其中 女性年龄大于男性的仅有1 例;相差1 0 2 0 岁( 包括2 0 岁) 的共3 例,占总数 的1 0 3 4 ,其中皆是男性年龄大于女性;相差2 0 岁以上的只有1 例,且是女 性大于男性。由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夫妻间年龄相差0 - - 5 岁的占总数的大 部分,并且绝大多数是男性年龄大于女性年龄唐太宗时规定“男年二十,女年 十五以上”的法定婚龄中,男性与女性的年龄差也是5 岁,这与以上所统计的数 据基本吻合。 8 从唐前期敦煌地区的社会历史状况来看,我们不难找出女性初婚年龄、夫妻 间初婚年龄差距与法定年龄相一致的原因。首先:在唐前期,唐王朝是一个国家 统一,国力强盛的帝国。唐初的几位统治者都充分认识到河西地区特殊的地理环 境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非常重视对敦煌地区的统治,积极平息其战乱。武德 五年( 6 2 2 ) ,瓜州土豪王干平反了瓜州刺史贺拔行威的叛乱1 ;武德六年( 6 2 3 ) , 瓜州长史赵孝伦击败窦伏明等人的反叛2 。至此,敦煌地区的动乱基本平息。但 敦煌以西、以北地区是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突厥汗国的势力范围,以南则是吐谷 浑的地盘,这对于河西走廊的发展来说仍是很大的障碍因此,贞观四年( 6 3 0 ) , 唐朝出兵漠北,消灭了东突厥汗国,九年( 6 3 5 ) ,又出兵青海击败吐谷浑,使河 西走廊不再受外部的干扰,步入稳定发展的阶段。唐王朝对敦煌地区的保卫和直 接统治为敦煌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唐代的各项制度在敦煌地区的 顺利执行实施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唐代州、县、乡、里的地方行政组织制度 在敦煌地区的建立执行是保证敦煌地区婚龄与法定婚龄相一致的重要原因根据 刘进宝先生的研究:唐前期唐王朝非常重视敦煌地区的行政管理和地方行政组织 的建立并通过县,乡,里各级基层政权组织和完备的户籍制度对敦煌地区实行有 效的管理和严密的控制。3 完整的地方行政组织建立实旌后,各项律令将毫无阻 碍的从中央推行到各个地方。从敦煌出土的文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唐代的均田、籍 账制度已经贯彻到敦煌地区的每个乡里,由此我们也可以推知唐太宗颁布的“男 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令其好合”的诏令也已传达到敦煌地区并已执行实施。 这些都为女性初婚年龄、夫妻问初婚年龄差距与法定年龄相一致铺平了道路最 后:敦煌地区这一时期政治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条理、安逸。在稳定的环境里, 人们的婚丧嫁娶行为就不会与法律规定有太大的出入 第二节归义军时期的婚姻年龄浅析 归义军政权统治敦煌地区的时间为8 4 8 年至1 0 3 6 年,跨越的时间较长并且 此时期内敦煌地区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不再像唐前期那样紧密在这样的情况下敦 煌地区的婚龄情况是怎样呢? 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一下: ( 1 ) 女性初婚年龄表: 编 户主 母或妻名及长子女母或妻 号年龄年龄婚龄 时问文献来源 l 张孝顺妻阿陈,2 5 22 2 九世纪后半释录 第二辑,第4 7 1 页 2 傅兴子妻阿阴,3 1 92 1 九世纪后半释录第二辑,第4 7 1 页 1 i 来】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1 9 5 6 年版,第1 3 册,第5 9 5 1 页 2 i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1 9 5 6 年版,第1 3 册,第5 9 6 9 页 3 刘进宝敦煌学通论 ,甘肃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7 3 9 页 9 i 3 傅兴子嫂阿张,4 7 l 】3 5 九世纪后半释录第二辑,第4 7 1 页i i 4 范保德母阿张,4 3 1 52 7 8 9 1 拒 释录第二辑,第4 7 5 页l l 5 杜常住妻阿张,3 3 1 l2 l8 9 1 正 释录第二辑,第4 7 6 页i 本表以敦煌地区户籍资料为依据,年龄以虚岁计算,其中长子女年龄不详者 不计,家庭中出现多妻或一妻多妾者不计,可以推断出女性为继妻者不计。女性 初婚年龄的计算方法为现有女性年龄减去长子女年龄,然后再减一岁 由于资料缺乏,只找到5 个例子,虽然谈不上代表性,但对归义军时期敦煌 地区的女性初婚年龄情况可以略知一二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得知,女性的最早结 婚年龄为2 l 岁,这个年龄大于唐前期敦煌地区女性的最佳结婚年龄 , ( 2 ) 夫妻问初婚年龄差距表: 编户夫名及妻名及 长子夫妻 夫妻闻 女年婚婚时间文献来源 号主年龄年龄婚龄差 龄龄龄 张 张孝顾,妻阿九世纪释录 第二 l孝 3 0 张,2 5 22 72 2+ 5 后半辑。第4 1 页 顺 傅 傅兴子,妻阿九世纪释录第二 2 兴 3 9阴。3 l 92 92 1+ 8 后半辑,第4 7 1 页 子 傅 兄傅兴嫂阿九世纪释录 第二 3兴 谈,4 9张。4 7 l l3 73 5+ 2 子 后半辑,第4 1 1 页 杜 桂常住。妻阿释录 第二 4常 4 1张,3 3 l l2 92 1+ 88 9 1 辑,第4 7 6 页 住 此表以敦煌户籍资料为依据,年龄均以虚岁计算其中夫妻双方一方年龄不 详者不计,家庭中出现多妻或一妻多妾者不计,夫妻双方中一方为再婚者不计 丈夫年龄大于妻子年龄的用+ 表示,而小于妻子年龄的则用一表示 上述四个例子中只有一对夫妻间婚龄差距在5 岁以下,其他3 例都在5 岁( 包 括5 岁) 以上,这个年龄差距大于唐前期敦煌地区的夫妻问初婚年龄差由于资 料少,例子不多,所以很难找出有明显规律性的东西,但从上表中我们大致可以 知道,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男性、女性的结婚年龄普遍比唐前期的时候大一些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地区虽然 也在唐朝的统辖范围之内,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不再像唐前期那样紧密。自安史 之乱后,唐王朝已是政治腐败、国力衰微,苟延残喘得维持着政权,对于地处西 陲的敦煌更是无力管辖,除置军设使,并以官爵羁縻张议潮外,已没有经营河西 的军事能力了史称张议潮以瓜沙等。十一州来归,而宣( 宗) 、懿( 宗) 德微, 不暇疆理,惟名存有司而己。张议潮作为归义军节度使身兼数职( 身兼节度、 管内观察、营田支度等使) ,握有军事、行政、财经大权,经营河西地区的重任 也自然地落在了他的肩上。他为此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唐王朝已无力管辖和过问 了第二,归义军统治敦煌地区时,内忧外乱相互夹击,政权更替频繁,影响人 民的正常休养生息,延误了青年男女的结婚年龄。归义军时期河西地区的形势十 分复杂:南面的吐蕃还在伺机卷土重来,北面的回鹘也在觊觎着这块富庶之地。 另外吐蕃的奴部咀末,自“及论恐热作乱,奴多无主,遂相纠合为部落,散在甘、 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之间,吐蕃微弱者反依附之”2 。他们纠 合在一起大肆劫掠河西各地。张议潮带领河西人民与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了 长期的斗争如张议潮变文3 中就曾记述了大中十年的两次战役:第一次是 吐谷浑王进犯沙州,张议潮出兵讨伐,乘胜追击,大获全胜;第二次是纳职县回 鹘、吐蕃劫掠伊州,张议潮统兵讨伐,取得胜利此变文中还记录了大中十一年 ( 8 5 7 ) ,大唐差册立回鹘使御史中丞王瑞章持节而赴单子,行至沙州界时,被叛 乱回鹘劫夺国册和诸敕信的事情,张议潮闻之大怒,欲派兵讨伐,但由于下文残 缺不全,不知结局如何在张议潮的率领下,归义军于咸通七年( 8 6 6 ) 彻底摧 垮了回鹘的尚恐热,河西地区初步形成统一局面。统一局面虽然形成,但归义军 的统治政权并不稳定,先后经历了张氏政权的艰难统治、西汉金国与敦煌国、曹 氏的继续统治沙州等时期战争及政权的频繁更替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活。关于 这一点,自居易在赠友五首 ( 并序) 中有所描述:。三十男有室,二十妇有归 近代多离乱,婚姻多过期”4 第三,与当时的婚礼风俗有关当时人们特别看重 礼金,结婚时的彩礼,聘礼数额非常大,给普通的人家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有 些人家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财来操办子女的婚嫁事宜,只好将他们的婚期向后 拖白居易曾在其议婚诗中阐述了初婚年龄与家庭背景之间的关系: 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人间无正色,悦目即为姝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 殊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福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 初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 珠。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躇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四座且勿饮,听我歌两 途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 如。5 可见,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些平常人家的子女在适婚年龄时还不能 1l 宋1 欧阳修、宋祁攮新唐书 卷柏地理志 ,中华书局t 1 9 7 5 年舨,第1 0 4 0 页 2i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 5 0 。唐懿宗成通三年”,中华书局,1 9 7 6 年版。第8 1 0 1 8 1 0 2 页 周绍良、张涌泉、黄微辑校敦煌变文讲经文因缘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3 4 - - 1 3 8 页 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9 9 页 朱金城自居易集笺校) ,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9 8 年版,第8 0 - - 8 2 页 1 1 具备结婚所需要的一些彩礼、嫁妆等条件,婚期只好向后推迟,由此而造成婚姻 年龄大于法定年龄。 此时期夫妻间年龄差距过大也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方面战乱频 繁,男子们出征应战,战后归来时大部分都已错过适婚年龄成为大龄男子;而另 一方面此时待嫁的女子也比较多。男方家庭出于繁衍子嗣等因素的考虑,倾向予 娶一个年龄相对较小的女子为妻,由此造成了夫妻间年龄差距过大。 第三节敦煌户籍中的大龄女子 笔者在查看敦煌地区的户籍资料时,发现敦煌地区开元、天宝年闻的户籍 中有很多大龄女子,她们与户主或者是父女关系,或者是兄妹关系或者是姑侄关 系等。下面将大龄女子的情况统计成表,以便阐述与研究。 大龄女子年龄表: 序户主大龄女子名及年龄文献来源 号 1 赵玄义女妙介3 5 ,女阿屯3 l释录第一辑,第1 4 9 页 2 张奴奴女妃尚3 9释录第一辑,第1 5 9 页 3仁明姐进娘4 7 ,姐妃娘4 4 。妹伏介3 5释录第一辑,第1 6 0 页 4无 女无尚3 6 ,女客子”,女略仁2 1 ,妹果果4 9 ”的解释为:抛弃,放逐恣纵释放,开放放置,放下发 放:辞海 ”的解释为:逐也逃逸也,失也释也散也犹展也外出之 义肆纵恣也置也由此可见,“放”字有解脱约束或使之脱离的含义,其本 身没有明显的贬义在放奴婢为良的场合,因为是免贱为良,表明被放良者原先 1 刘文镇敦煌。放妻书”研究 载于中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敝) 2 0 0 5 年第1 期 o 【后晋l 刘啕撰旧唐书 卷1 8 武宗纪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6 0 9 页 【粱】沈约撰宋书 卷8 5 王景文传)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2 1 7 8 页 【唐】李廷寿撰南史) 卷1 8 赵伦之附伯符传。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4 9 4 页 【后晋】刘胸撰i f l 唐书 卷6 2 李大亮附迥秀传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2 3 9 0 页 【汉】班固撰汉书 卷7 2 王吉传) 。中华书局,1 9 6 2 年敝。第3 0 6 6 页 7 【宋】周密齐东野语 卷l 放翁钟情前室 ,中华书局,1 9 9 7 年版第1 7 页 【汉】班固撰汉书卷9 7 外戚孝景王皇后传 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3 9 4 6 页 【宋】范晔撰后汉书,卷3 4 烈女姜诗妻传 ,中华书局,1 9 9 7 年版,第2 7 8 3 页 【汉】班固撰汉书) 卷加陈平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2 0 3 8 页 n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 卷2 0 3 文艺盂洁然附崔顾传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5 7 8 0 页 【后晋l 刘啕撰( i e i 唐书) 卷1 9 3 烈女刘寂妻夏候氏传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5 1 4 3 页 uf 祝】班周撰汉书) 眷6 4 朱买臣传 ,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2 7 9 1 页 【汉】班固撰汉书 卷3 2 张耳传 ,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8 2 9 页 ”i 唐】房玄龄等著晋书 卷7 9 谢安附谢邀传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猢页 辞源 上。商务印书馆,1 9 9 1 年版,第1 3 3 6 页 盯辞海 中,台沔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0 2 0 页 1 5 的地位很低贱。而在其他的场合,就并非如此。如唐玄宗曾诏令“其天下百姓, 有灼然单贫不存济者,缘租庸先立长行,每乡量放十丁”1 。这里所谓的“放” 乃是放免赋役,被放免者虽然贫穷,但身份并不低贱。又如“放臣”,六臣注文 选卷一三收祢衡鹦鹉赋即有“闻之者悲伤,见之者陨泪。放臣为之屡叹, 弃妻为之散欷”2 ,同书卷- a 所收马融长笛赋也有“放臣、逐子、弃妻、 离友,彭,胥、伯奇、衰姜、孝己,攒乎下风通旦忘寐不能自御”。李周翰 注日:“放臣谓迁于遐荒者。逐子谓逐出之者。弃妻谓夫之弃者。离友,友朋离 别者。”彭威、子胥、衰姜、孝己等人的遭遇令人同情,但其身份地位绝不低贱。 因此放妻书中的放字也绝没有贬低之义。敦煌地区之所以用“放”字,大概与其 佛教信仰有关。敦煌地区的人们大多都信仰佛教,受佛教影响颇深。佛教中有放 生、放灯、放禅等用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模仿佛教用语,因此将离婚书 称为放妻书 放妻书只是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离婚书的通称,但并不是说所有的放妻书都是 丈夫放妻子回归娘家。当时社会绝大多数都是妻从夫居,离婚时都是妻子离开家, 因此离婚书称为放妻书;也有少数夫妻是夫从妻居的,他们离婚虽然是丈夫离开 家,但离婚书也称为放妻书,是以放妻之名,行放夫之实。在上述l l 件放妻书 中有一件p 4 5 2 5 年代不详留盈放妻书就属于这类以放妻之名行放夫之实的 放妻书 在分析了放妻书的含义后,下面我们结合放妻书样文来看一下放妻书所反映 出来的敦煌地区离婚时的一些情况 p 3 7 3 0 v 放妻书样文 1 乡百姓某专甲放妻书一道 2 盏次( 以) 伉俪情深,夫妇义重幽怀合卺之欢,叹同 3 口牢之乐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 膝) 4 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死同棺 5 椁于坟下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 6 来作仇隙今已不和,相( 想) 是前世怨家,贩( 反) 目 7 生嬷,作为后代憎嫉缘业不遂,见此 8 分离,聚会二亲,夫与妻物色,具名书 9 之已归一别,相隰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 l o 弄影庭前,荚逞琴瑟合韵之态解缘( 怨) 舍 1 1 结,更莫相谈三年衣粮,便畜嚓仪伏 1 【清1 董话等编全唐文卷2 5 安养百姓及诸改镧) ,中华书局1 9 8 2 年影印本,第科页 2 【粱】萧统编六臣注文选卷1 3 ,中华书局,1 9 8 7 年敝,第2 6 0 页 3 【粱1 萧统编六臣注文选卷1 3 ,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3 2 6 - 3 2 7 页 1 6 1 2 愿娘子千秋万岁。时次某年月日。 s 。6 5 3 7 v 放妻书样文 1 盏闻夫妇之礼,是宿世之因。累( 劫) 2 共修今得缘会,一从结契,要尽百年。如水 3 如鱼,同欢终日生男满十,并受公卿,生女柔 4 容,温和内外。六亲欢美。远近似父子之恩, 5 九族邕怡,四时如不憎( 曾) 更改。奉上有谦恭之 6 道,恤下无偿无偏家饶不尽之财,妯娌 7 称长延之乐。何乃结为夫妇,不悦数年, 8 六亲聚而成怨。邻里见而含恨酥乳之合尚恐异流一 9 尚恐异漉,猫鼠同窠,安能得久二人意 l o 隔,大小不安,更若连漉,家业破散颠铛 1 1 损却,至见宿活不残,擎锅策瓮。便招困弊 1 2 之若男饥耕种,农结百穿,女寒绩麻,怨 1 3 心在内,夫若举口,妇便生嗔,妇欲发言,夫 1 4 则捻棒,相曾( f i b ) 终日甚时得见,饭饱衣全,意 1 5 隔累年五亲何得团会乾沙握台永无此 1 6 期谓羊虎同心,一向陈话美词。心不和合,当头 t 7 取辩夫觅上对千世同欢。妇娉毫宋,鸳鸯 1 8 为伴所要活业,任意分将。奴婢艋( 驱) 驰,几个 1 9 不勤两共取稳,各自分离,更无期,一言致定会 2 0 请两家父母六亲眷属,故勒手书,千万永 2 1 别忽有不照验约,倚巷曲街,点眼弄眉,恩 2 2 寻旧事,便招解脱之罪为留后凭,谨立。 综观以上两篇放妻书的内容及格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1 每篇放妻书的格式内容都差不多,辑校一书收录的l l 件放妻书中有2 件1 在标题后面标有“习字”二字,既然当时的人们可以拿放妻书来作为习字的 对象,说明放妻书是一种应用文体,并且具有一定的格式。所以每一篇放妻书都 是按照固定的格式来写的 2 基本模式为:文书开篇都描述了理想婚姻的模式“从结契,要尽百年,如 水如鱼”、“生男满十,并受公卿,生女柔容,温和内外,六亲欢美”、“盖以伉俪 1 z l x 3 0 0 2 丁已年( 9 5 7 7 ) 亲情放书l ( 习字) 、p 3 2 2 0 宋开宝十年( 9 7 7 ) 放妻书,( 习字) ,见沙知录 技敷煌契约文书辑授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4 6 8 页,第4 7 0 页 1 7 情深,夫妇语义重”、“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但接下来又讲述了现实生活 中的婚姻状况“六亲聚而成怨,九族见而含恨”、“今已不和,相( 想) 是前世怨 家,贩( 反) 目生嫌”由此导出离婚的原因即现实生活中的婚姻与理想中的婚 姻模式相差太多并且夫妻生活在一起已经使家庭不和睦,六亲不欢美,因此只有 聚集六亲作证离婚以便双方找到更为和美的婚姻。 3 离婚时需要在场的见证人,有六亲“今聚六亲”、“请两家父母六亲眷属”、 乡村父老“今亲姻村老等与妻阿孟对众平论”;诸亲“快会及诸亲”;二亲“聚会 二亲”等。由此可见,这个时期敦煌地区离婚时官方的干涉还不多,人们多采取 民间自行解决的方式 4 离婚后双方的关系是。更不许言夫说妇”、“妇可再嫁,夫可再娶”、“自后 夫则任娶贤失”、。妻则再嫁良媒”夫妻关系已经结束,但夫妻情义还未完全断 绝,文书的最后有对妻子的祝愿“更选重官双职之夫”、“选聘高官之主”、“愿妻 再嫁,富贵得高”;并且有缓和感情,相互宽慰的言词。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