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草原猎牧文化中人马造型探析.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草原猎牧文化中人马造型探析.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草原猎牧文化中人马造型探析.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草原猎牧文化中人马造型探析.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草原猎牧文化中人马造型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木人声明:所譬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卜i 进行的研究i :作及取得的形f 究成 果。除本义已经注明引川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x - i 也人已经发表或撰t j 过的研究成果,l ! 三 不包含为获得凼筮直叁堂及其他教育机构的z 他或证le 而使川过的材料。与我一同i 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似贞献均已往沦文中作j 明确的泷【纠,f 发示谢意。 、位论文作嚣签名:趁指导教! j i f i 签钇: 期: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节 本学位沦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占大学有权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fj 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什和磁盘,允 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以采川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人学。作者今后 使用涉及在学j j l h j 土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占人学就凄期间导师的同意;若f j 于发袭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人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越 指导教师签名: 白 期:趁! ! : 彦 日期:dii s ,l 吕 草原猎牧文化中人马造型探析 摘要 在东北亚草原上从远古开始生活过很多以狩猎和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 族,他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猎牧文化。这些猎牧先民中有匈奴、鲜卑、突 厥、契丹和蒙古等民族,在继承和发展草原猎牧文化中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蒙古野马的人类驯化,开启了人马文化的文明历史,从历史留存下来的岩画、 壁画、雕塑等美术作品中,马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众多的象征意义,人 马的造型更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理念的表现形式,也凝聚着猎牧先民深 厚的文化传统和独特审美心态。 在草原猎牧文化历史遗留和当代草原绘画的人马题材的作品中,人马造型 成为时代的精神面貌与社会风俗和审美趋向的载体,准确反映特定时代的生活、 风俗、政治和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然而,当前对于人马造型的研究相对贫 乏,美术界对于人马造型的形象内涵、审美意蕴的认识常常停留于表面或以偏 盖全,已有的一些研究缺乏对人马造型发展关系进行专门梳理,对人马造型艺 术特征也缺乏全面的准确的把握。 本文尝试研究草原猎牧文化中人马的造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与风 俗影响下,人马造型在审美趣味上的历史变迁的轨迹,通过对草原猎牧文化遗 存进行重新认知和研究,明确其对现代绘画人马造型观念和审美上具有的启示 和意义。本文的研究对现代草原文化绘画作品中的人马造型艺术寻根溯源,对 草原人马造型艺术理论丰富和发展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猎牧文化,马文化,马,人马造型 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nt h ed e s i g no fh u m a na n dh o r s e si nt h eg r a s s l a n d h u n t i n ga n dn o m a d i cc u l t u r e a b s t r a c t o nt h eg r a s s l a n d si nn o r t h e a s ta s i am a n yn a t i o n sh a dl i v e dah u n t i n ga n d n o m a d i cl i f es i n c ea n c i e n tt i m e s ,a n dc r e a t e du n i q u eg r a s s l a n dh u n t i n ga n dn o m a d i c c u l t u r e t h en a t i o n s ,s u c ha sx i o n g n u ,x i a n b e i ,q i d a na n dm o n g o l i a ,p l a y e da s i g n i f i c a n t r o l ei nt h ei n h e f i t a g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u l t u r e t h eh i s t o r yo f h u m a na n dh o r s e sc u l t u r eb e g a nw i t ht h ed o m e s t i c a t i o no fm o n g o l i a nw i l dh o r s e s a s i ss h o w ni nt h ep e t r o g l y p h s ,m u r a l ,s c u l p t u r e sa n do t h e ra r t i s t i cw o r k sp r e s e r v e di n t h eh i s t o r y , h o r s e sh a v eb e e ng i v e nr i c h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sa n dn u m e r o u ss y m b o l i c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w h i c ha r ef u l l yd i s p l a y e di nt h ed e s i g no fh u m a n a n dh o r s e s i ti st h e c r y s t a l l i z a t i o no ft h en a t i o n s p r o f o u n dc u l t u r a l t r a d i t i o n sa n dd i s t i n c ta e s t h e t i c a p p r e c i a t i o n t h ed e s i g no fh u m a na n dh o r s e sd i s p l a y e di nt h ep r e s e n tg r a s s l a n dp a i n t i n g sa n d t h ew o r k sp r e s e r v e di nt h eh i s t o r yo fg r a s s l a n dh u n t i n ga n dn o m a d i cc u l t u r ei n d i c a t e s i th a sb e c o m et h ec a r t i e ro fs p i r i t u a lo u t l o o k ,s o c i a lc u s t o m sa n da e s t h e t i ct e n d e n c i e s o f t i m e s ,e x a c t l yr e f l e c t i n gt h el i f e ,c u s t o m s ,p o l i t i c sa n dm i l i t a r ya n do t h e rf a c t o r so f s p e c i f i cp e r i o d s h o w e v e r , d u et ot h el a c ko f r e s e a r c h e so nt h ed e s i g n ,t h es u p e r f i c i a l a n di n c o m p l e t ek n o w l e d g eo fi t sc o n n o t a t i o n sa n da e s t h e t i c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sa l w a y s o o o u l a ri nt h e :i s t i c :l e s t h e 。 r e st r c h e sf a i l e dt o )ecificall,analypopular i nt h ea r t i s t i cc i r c l e s1h e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n e st a le c lt os p e c l t m a l l ya n a l y z e 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o m p l e t e l ya n de x a c t l ym a s t e ri t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t h e s i sa t t e m p t st oe x p l o r et h ed e s i g no fh u m a na n dh o r s e si nt h eg r a s s l a n d c u l t u r ea n di t sa e s t h e t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s p i r i ta n dc u s t o m si n 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a n dd e f i n et h ei n s p i r a t i o na n di n f l u e n c eo fg r a s s l a n dh u n t i n ga n d n o m a d i cc u l t u r eo nt h ep r e s e n td e s i g n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a e s t h e t i c sw i t ht h er e c o g n i t i o n a n dr e s e a r c ho fi t sc u l t u r er e m a i n s i nt h es t u d yt h ed e s i g no fh u m a na n dh o r s e si nt h e p r e s e n tp a i n t i n g so fg r a s s l a n dc u l t u r ei st r a c e db a c ka n ds o m ep e r s o n a lv i e w sa b o u t i t st h e o r e t i c a le n r i c h m e n t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a r ep u tf o r w a r d k e y w o r d s :h u n t i n ga n dn o m a d i cc u l t u r e ,h o r s ec u l t u r e ,h o r s e s ,t h ed e s i g no f h u m a na n dh o r s e s 目录 引言1 一、草原猎牧文化与马的驯化2 ( 一) 草原猎牧文化概述2 ( 二) 马的驯化2 二、草原猎牧文化艺术遗存中的人马造型3 ( 一) 岩画中的人马造型3 1 草原岩画中的马3 2 西藏岩画中马的造型特点4 3 岩画中马的造型特点分析4 ( 二) 青铜器中的人马造型5 ( 三) 契丹人马绘画分析以及元代人马画6 1 契丹人马绘画分析6 2 元代人马造型7 三、草原猎牧人马造型的当代思考9 ( 一) 草原猎牧文化中人马造型在当代的发展和变化9 ( 二) 草原猎牧文化中人马造型对绘画创作的启示1o 结 吾12 注释13 参考文献14 致j 射15 己i 言 = ji口 人马造型的久远历史普遍存在于草原上的岩画,磨刻在岩石表面的生动逼真、技艺精巧 的马的图像,给人留下能征善战、有勇有谋印象的关于马的神话和人的史诗,中国古代汉字 多达百种以上由形象到抽象、由写形到表意的“马”字的不同写法马,形象奇趣盎然, 极富艺术魅力,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由于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差异,游牧民族和马更是 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游牧民族在“马背上 书写自己民族的兴衰,马在游牧民族的历史发 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歌是翅膀,马是伴当”、“生于帐下,死于马上”很多古老谚语 都表现了游牧民族对马十分珍爱、与马相伴终生的感情,游牧民和马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人和家 畜的关系,他们结下深刻的情感。在长期与马同甘苦共患难的岁月中,马给游牧民族以灵感 和勇气,成为游牧民族战胜困难打败敌人的坚强后盾。然而今天,马匹大量减少,工业文明 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顶点,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在现代化的今天,传统游牧方式不 可能再回到草原上,人和马的关系成为值得思索的课题。联想到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其他 普遍性问题,对于如何有力传承充满睿智的马文化、开创人类社会的新文明的问题自然而然 地摆在了眼前。 马与游牧生活密切相关,是描绘草原生活特征最有力的体现,所以成为草原画家最擅长 表现的艺术形象。追溯我国最早描绘马形象的作品当属甲骨文,马的侧面形象通过简单的文 字符号跃然眼前。后来马的形象渐渐结合在复杂的图案中,出现于岩画、青铜器的狩猎图、 牧马图当中。随着北方民族大融合以及绘画艺术的逐步发展,在草原猎牧文化中留下了大量 的艺术遗存,通过这些艺术遗存的梳理可以探寻草原猎牧文化中人马造型民族性、地域性的 鲜明特点,从而一步一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艺术作品追求内容与形式、现实与想象力的统 一,如何通过绘画造型实现物我交融、景情交融。深入研究原始岩画中马的形象的表达、以 及古代草原青铜和其他艺术形式中的马的形象的表现手法,对于今后该类题材创作中克服焦 虑感、更新理念、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一、草原猎牧文化与马的驯化 ( 一) 草原猎牧文化概述 在东亚与西亚的历史中,游牧形态曾长久地影响着当地的文化甚至占相当长的主导地位。 简单意义上看,“游牧”是对游牧民的周期性迁徙活动的最好概括,游牧民为了满足畜群觅食 的多样性和足够的食物量,为了保存地表植被的覆盖面,选择周期性的迁徙活动,游牧是被 动适应环境的结果。深层意义上,游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选择。 目前,学者们对游牧文化的认识不统一,但是有几个方面的问题还是能够确定下来,即 对游牧文化可以从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民族群体的角度以及文化边界的角度进行辨别,第 一,游牧文化所涉及的内容完全集中在纯游牧民族的社会活动范围内,第二,从游牧文化的 研究所涉及的民族群体,基本集中在完全游牧的民族群体上,民族群体又完全依赖于草原的 自然生态环境而生存,可以说中国北方草原上的民族群体具有鲜明的游牧社会的文化特征。 第三,游牧文化边界的概念非常清晰,研究者一目了然看清游牧文化的内涵。在人类学的历 史进化论的知识谱系中,“游牧文化”已然属于文化历史类型中的一个亚类。本文提出研究草 原猎牧文化中的人马造型艺术,其中猎牧文化的概念,不是盲目追求游牧文化和狩猎文化区 别,而是对游牧文化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的过程。在众多的游牧起源的学说中多数学者都赞成 一种“混合经济说”的观点。草原是原生的自然物质环境,生活在这块地域上的人们所依赖 和利用草原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于草原自然环境原生体的依赖方式不同,所产生的生产生 活方式也会不同。在人类社会早期形态中,草原猎牧是指草原游牧的先民利用原生草原的生 态性所产生的采集、狩猎、游牧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是猎牧文明产生的基础。早 在远古时期,半游牧的狩猎部落在北方草原定居下来,并繁衍生息。当时,人类就用它们的智 慧创造并记录了他们生活、事情、仪式、思想的形式语言,那是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开创了 原始艺术的先河。 ( 二) 马的驯化 马还没有被人类驯服以自订,人们曾以野马为狩猎对象,而且是重点的狩猎对象,人们在 2 长期的狩猎过程中经过不断地实践和观察,逐渐熟悉和掌握了野马的生长和活动规律。考古 学、历史学等学科都对人类驯化马的历史进行过研究,因为年代久远,现在的人不便考察原 始时期人类驯化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但是原始岩画,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重要线索, 可以推知和佐证人类很早就与马发生关系的历史。因此,形象记录着人类早期的物质生活和 精神生活的原始岩画弥补了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某些不足,通过先民留下来的一幅一幅 生动而形象的岩画作品,让我们能够直观深入地看到人类社会的初期阶段,人与马打交道的 种种情景,充分反映了远古时期马文化的丰富内涵。 马被驯化后,游牧的先民往往把与自己氏族或者部落 有密切关系的马,主观联想成与自己的氏族或部落有着特殊 的亲属关系,把马视为自己的祖先、亲族或保护神而虔诚崇 拜,出现了马的图腾崇拜。马与人的关系,最初只是日常生 活上的关系,马供给人马乳、马肉,供人出行、打猎时乘骑;图1 1 牵马毕其格图山岩画 当有了娱乐、礼仪、战争的需要,马在生活中的作用就愈来愈显突出,马由人生活中的一般地 位,上升到宗教、礼仪、军事的重要地位。 二、草原猎牧文化艺术遗存中的人马造型 科学意义上的造型与现实的关系是对等的,具有准确性、说明性、实用性。作为艺术上 的造型造型艺术,既有近似于科学图形的准确与真实,也有一反常态的“夸张”与“变 形”;它有“说明”、有“反映”,也有“偏激”和“费解”。遵循前述造型艺术的理论进行研 究发现,草原猎牧文化艺术遗存中的人马造型体现的人与动植物以及草原生态环境之间的相 匀关系;同时,他又不仅仅体现自然关系,其中蕴含深刻的精神理念,这种深刻的精神理念 需要通过对民族历史、文化、生存状态的认识和不断重新认识进行发现和获得。 ( 一) 岩画中的人马造型 1 草原岩画中的马 “岩画是古代先民重要的文化艺术遗存,但在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绘画,是在一定空问 的崖壁上用尖硬敲凿或磨刻而成的图形。岩画可以说是远古人类描绘生活、自我表述的一种 文化形式,是反映自远古以来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的一 种形象化或符号化的表现。川妇据考证,人类大约在距今 五、六千年的时候,在欧亚地区先后驯服了野马。同时, 发明了弓箭。骑乘,是岩画中很常见的主题,反映出马 匹自从被人们驯服以来,长时期内一直是人们的重要交 图2 1 动物骑者曼达拉山岩画通工具。骑马岩画是原始初民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对动物 的感情的表达,不单单是动物形象的表达,应赋予深刻的文化含义。它标志了游牧民族进入 新的历史,借助于马的速度、马的力量扩大了活动的范围,开创了特殊的生活方式,培养了 性格。马被驯化后,马在初民的狩猎生活中开始扮演着重要角色,最初骑马狩猎,接着逐渐 学会骑马射猎,牧马也自然而然成了初民的生活内容。 2 西藏岩画中马的造型特点 “西藏岩画的马不同于北方草原岩画中的马。西藏岩画中除了有大量的牦牛图形,也有 大量的马图形,西藏岩画中的马图形具有特殊性,它只是作为人的坐骑出现的,完全附属于 人,这种特殊性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和思考。”口1 西藏岩画给人的印象是容易忽略“马”的 存在,翻来覆去看到的都是骑马的人。因此,西藏岩画中的马与人已经融为一体,不再是图 形组合,更像是“骑者”的符号。这也反映出马匹与族群是一种兄弟般的同盟关系,人与马 组成的“坐骑者”共同面对着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侵袭,尤其是狩猎野牦牛是青藏岩画最常见 的表现母题,在那些反复出现的追逐猎物的激烈场面中,人与马组成的“骑猎者”面对着体 积庞大的野牦牛群,似乎在岩画内容的分类上动物与人这两大类别中,牦牛、鹿、羊、狗、 鸟、狼、豹等会被归类于动物的世界,马匹却可能归类于人的世界。 3 岩画中马的造型特点分析 通过前述内容不难看出,岩画也可以区分写实和抽象化两种类型或者两个阶段。早期岩 画中的马形象多是用弧线来表现马( 或马与其他动物) 的体态,用粗短线刻画马的四肢,比 较注重刻画马的真实形象特征,尤其是注重表现马的体 态特征和奔跑感。抽象化或者说符号化的马的岩画侧重 追求马的图形的高度简化,用直线来完成或者干脆用几 何图案的曲线来完成。 以现代美学的观点看待原始岩画的造型艺术,岩画 中的人马的表现手法单纯而朴实,突出整体艺术效果的 目的性非常强,用简练而且很粗狂的线条表现人和马的图2 2 骑马图阴山岩画 4 基本轮廓,运用概括夸张,均衡对称等作画技法,大胆省略了细节结构。岩画中的人马构图 也很特别,比例适度,给人- - l e o 优雅、简单的感觉,同时又不能不产生一种疑问和联想,似 乎有神秘莫测的事物隐藏在其中。现代装饰主义的风格作品借鉴了这种岩画表现手法,将动 物、花鸟等形象连接起来组成装饰图案,这是自然形态简化、抽象化和图案化的结果。 ( 二) 青铜器中的人马造型 青铜器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 要的意义,而中国古代北方的青铜艺术主要是匈奴 为主体的北方诸部族共同创造的,青铜器物以各种 动物纹饰为主要特征。在商代晚期至西周自订期,中 国北方草原地区出现了柄端系绵羊、鹿、马、鹰等 动物形象的青铜短剑、刀、匕等,精致的动物造型 在当时欧亚草原的其他地区很少见。其中,马首刀图2 3 车马纹青铜牌( 战国东胡) 的造型有显著的特征,注重表现圆雕的马的头部,马的双眼和鼻孔呈双环形,形象逼真。单 体动物采取圆雕来表现具体形象,复合动物造型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动物构成,或者并列 排列或者互相撕咬、争斗,采用写实性和图案化两种处理方式来表现两种以上的动物形象。 在铜器时代的发展历程中,青铜艺术融智慧和劳动于一体,尤其是青铜时代后期产生的 青铜饰牌成为草原青铜造型艺术的主要形态,能够折射出的是草原先民高超的造型艺术和深 刻的精神内涵。饰牌艺术在我国古代北方各民族如匈奴、鲜卑族和东胡各族等,均有大量遗 存,能够体现一定的阶层划分。有人认为,这种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因为草原游牧经济 已经确立,同时,这种经济与相邻的农耕文明进行碰撞和相互渗透,把不同文化因素融入到 游牧民族的艺术之中,也因此饰牌艺术呈现出瑰丽的神秘色彩。青铜饰牌是猎牧先民在物质 并不富裕的状况下为了满足精神需求而劳动的结果,主要运用贵族和武士的衣饰,也运用于 祭祀或随葬,这些饰牌使用铸造技术完成,上面雕绘着各种动物造型,具有精神信仰意义。 青铜饰牌一般造型简练、朴质,布局巧妙、自然,从其制作品质和精美程度上能够反映铸造 者和使用者的身份、地位。 笔者选取滚马纹青铜饰牌作一分析:整件铜牌的造型,马获得了饱满的形象构成,上方 呈一字型,下方图形有匀称的形象变化。铸造者深谙造型艺术真谛,具有高超的制作技艺, 图2 4 滚马纹青铜饰牌 ( 鄂尔多斯青铜器晚期) 他没有按照马的正常体型去制作,而是特意将马腿的形状 作了变形和夸张,使作品的图形脱离了单调而具有丰富的 内容和变化;脱离了平淡而增添了无穷的趣味性、观赏性。 这种处理方法是独具匠心者依据作品的需要而别出心裁, 不能在其他作品中任意使用和模仿。其实,草原青铜饰牌 中单体动物形象的饰牌并不多,主要有鹿、虎、豹等,单 体动物饰牌是古代草原民族崇尚武力的思想反映,不借助 于多体动物的争斗,通过局部特征的突出表现和抽象概括 能力,也能从单体动物形象中看出对力量的崇拜。 ( 三) 契丹人马绘画分析以及元代人马画 自古以来,马文化就和中原汉族政权结下不解之缘,一方面反映出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 的冲突,一方面又是民族融合的表现。游牧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生存繁衍,基于自然、气候、 生产方式等条件的限制,他们所需的粮食、衣着等生活用品是通过贡纳和互市等方式从中原 汉族农业区取得的,他们也不断地从汉族那罩吸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此交流过程中,游牧 民族将大量的马匹运送到中原地区,对中原地区农业生产和军事力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 契丹人马绘画分析 契月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的重要一员,与鲜卑、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一样,迁徙无常、 以马背为家。从公元四世纪兴起到十三世纪西辽灭亡,契丹创造了自己的绘画艺术,为艺术 史增添了新的光彩。我国北方草原岩画艺术宝库,契月便是其中重要的参与建造者。公元9 1 6 年,随着契丹的崛起,北方民族进行了融合、迁徙和扩张,为契丹的绘画艺术发展提供了良 好的社会环境。契丹绘画史上出现很多画家,如东丹王耶律倍、耶律袅履、胡壤、胡虔等人。 其中东丹王耶律倍( 公元8 9 9 9 3 6 年) 是契丹最早 最知名的皇族画家,也是契月开国阜帝耶律阿宝机的 长子。他以画契月人物和鞍马见长,射骑图、猎雪 骑、人骑图这些传世之作不但扩大了契月| 绘 画艺术的影响也促进了契月与中原的绘画艺术交流, 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胡壤( 生卒年不详) 是契月最为著名的画家,也是 6 图2 5 耶律倍骑射图 草原画派代表。他的绘画作品比较多,主要是牧马、出猎、射雕、毳幕等题材。主要作品有 猎骑图、牧马图、卓歇图番马图等。北宋刘道醇在五代名画补遗对其画作有 如下叙述:“善画番马,骨格体壮,富于精神。其于穹庐部族,帐幕旗旆孤矢鞍鞯,或随水草 放牧,或在驰逐游弋猎,而又胡天惨冽,碛沙平远,能曲尽塞外不毛之景趣,信当时之神巧, 绝代之精技欤”1 根据以上叙述可以看出,胡壤特别善于表现水草放牧、驰逐射猎,以及边 塞上的荒漠平原和冰天雪地的大自然景色,同时又 能精确地刻画出游牧民族的帐篷、毡幕、弓箭等草 原地区的生活用具。 卓歇图长卷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段,包括狩 猎归来、休憩、宴饮的场面,也有人将长卷划分为 前半段和后半段,包括狩猎归来的骑士正在休息的 场面和贵族宴饮的场面。笔者姑且也作一个前半段 图2 6 胡壤卓歇图( 局部) 和后半段的划分,其中前半段狩猎归来准备休憩的场面最精彩,占据全卷的一半篇幅,将画 家构图的杰出才能和对于北方游牧生活的细致观察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中人马杂会,层次 参差,有的人在低语回顾,有的在整理马鞍,有的坐着休息,有的互相谈话,有的打着呵欠。 人物的神态多种多样、细致入微,打着呵欠的显得困倦;说话交谈的,显得神情舒畅。画面 中很多马匹都拥挤于一处,或静静站立、或缓步慢行、偶有回首顾盼,呈现一种闲适的姿态。 画家利用马的j 下面、背面以及人和马的相互关联,交错穿插组成嘶面的深度。在人马的后面 更远处,是淡淡的远山、静静的草原和起伏的丘陵,皴法简练而浑厚。整个画面既有深度, 又有广度,既自然,又热闹,极富有游牧民族生活气息。这幅作品让人不由自主地充满了想 象,眼前人和马都进入休息的状态,但不难想象,一旦投入行猎立即就会回到力马奔腾、追 猎于山林之间的激烈场面。从绘画技法上看,卓歇图体现了北方草原画派的特点,作品通 过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以写实为目的,又注重体现深刻的草原生态文化内涵。 2 元代人马造型 元史兵志记载“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蒙古民族依靠马建 立强大的政权,马在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军事、政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个中国 历史上空前“马壮兵强”时代为爱马、尚马的绘画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氛围,自然形成了 画马史上的高峰期。同时,元代绘画以山水画为最盛,画坛的主要倾向完全受山水画的创作 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主导,其对后世的影响也最深远。元代,伴随着不断的对外战争 对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在对外征服战争中,蒙古贵族接触到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 7 教、摩尼教等宗教,并对这些宗教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吸引很多域外的艺术思想、艺术形式。 随着政权统治的建立,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蒙古统治者采取了礼遇儒臣、重视汉文化、从 儒家经典中学习治国之道,这是山水画兴起另一根源。因此,元代山水画极富盛名、对后世 影响深远也就不足为怪了。 赵孟颊( 公元1 2 5 4 1 3 2 2 年) ,画了大量以马为题材的作品,尤其是在人物鞍马画上的 成就突出。他画马讲求构图严谨、色彩鲜艳,特别擅长的的将人、马、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大自然的山水使人和马的生命气息越发浓郁,令观者身心放松、倍感亲切。人骑图、秋郊 饮马图、红衣罗汉图、浴马图等作品被誉为“传世之作 。 浴马图是赵孟烦人物鞍马画的代表作,作品风格高雅、形神兼备,汇聚了赵孟糗人 物鞍马画典型风貌,将人、马安排在一湾溪水汇集处,溪水、垂柳、绿荫、骏马、马官 所有的人物、鞍马色彩各不相同,用色 丰富浓郁而又清丽。画中马的形象神态 各异,有的卧立于岸边,有的站立在水 中,有的踏溪饮水,有的昂首嘶鸣,有 的回头顾盼。马官们或水中浴马,或岸 边小憩,人和马都是一副陶醉于溪水的图2 7 赵孟爝浴马图( 局部) 怡然自得的悠闲状态。赵孟糗精通书法,因此,浴马图另一大特色是赵孟烦将书法用笔融 入绘画之中,他画的马线条绵劲挺拔,像写小篆,稳健之中带有刚强,古朴之中透着典雅。 刘贯道是元代宫廷画家,因人马画造型具有突出的特点,所以有人称其为元代宫廷人马 画家。刘贯道的元世祖出猎图是不可多得的人马题材画作,该画取材于狩猎的题材,虽 没有刻画激烈的围猎场景,选择了元世祖忽必烈在几位随从的陪伴下的行猎场面,但是人马 雄壮、沙丘层叠的场面也蔚为壮观。靠近画幅中央的位置有几对人马得到细致的刻画,各尽 其念、各有不同。元世祖忽必烈身着白衣大氅昂然坐在御青马 上,他头部微转,目光略定,与身后的人物形成鲜明对比。忽 必烈周围的侍从有的手托雄鹰、有的丌弓射箭、有的腰挎箭 筒他们的座骑也颜色各异、姿念不一,忽必烈的御青马最 为健硕,从外形轮廓上十分突出,其他毛色的马层次分明地散 布四周,疏密得当。看得出,画家在绘画技法上传承了唐宋画 图2 7 刘贯道( ( 元世祖出猎图马之风,注重描绘马的外形和姿念的同时兼顾了马的体格特 征。用柔和或劲挺的线条勾出马的整个外形轮廓,充分表现了马的体积感、质感。右上方, 往远看见大漠深处的驼队若隐若现,给漫漫无边的沙漠、荒丘印上了地域符号。人物、马匹、 驼队,不同数量不同方式的呈现在前景、中景、远景中,层次分明、虚实得当、对比清晰。 三、草原猎牧人马造型的当代思考 ( 一) 草原猎牧文化人马造型在当代的发展和变化 游牧民在长期的艰苦卓绝的生活生产过程中与马生死与共、相依为命,他们认识马、了 解马、将马的精神不断内化的过程中,对马的崇拜从非理性状态转向理性思考,从低层次不 断向高境界升华。今天虽然马在现实社会中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但马已成为这个民族的 精神象征和永远崇拜的文化图腾,是树立在这个民族心中的不朽的丰碑。 从游牧文化的精神特质来看,不同时期的价值选择和精神追求有所不同。概括地说,远 古时期主要体现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英雄乐观主义精神”的话,到蒙元时期便体现了 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马背上的世界精神”。岩画中马可以作为具有神性的力和美的化身; 唐宋时期,有意追求马体念的表现,甚至把追求马的体态作为最高准则,马的威武膘悍、典 雅清骏形象深入人心。到了近代,游牧文化的精神特质发生变化,摆脱殖民统治和神学束缚, 争取民主与自由的“启蒙精神”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这个时期的人马画,已经注重将人的 意识融在马的体内,以马为自己的艺术语言抒发情感,增加了人马画的内涵。论文的前一部 分,循着猎牧遗作以及古代艺术作品中人马造型产生、发展、演变的脉络,已经能够领略不 同时期、特征、题材、种类、风格的作品中人马造型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的发展与人类认 识马、驯化马、将其引入生产、生活、文化活动的历史相对应,反映了马对于人从食用上的 意义和乘骑意义逐步深入到人们的社会意识范畴,深入到社会的文化范畴,具有更为深厚的 人文意义的变化。 探究文化的特征,就必须先观察文化群体所特有的生产方式,这是因为,一个民族的文 化特征的生成最终取决于该民族长期拥有的生产方式。游牧文化是在被动适应环境、生存能 量都来自于动( 植) 物的生活方式中产生、发展的。近现代以来,随着生产方式的逐步改变和 多样化,典型的逐草而迁徙的的生活方式己向游牧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即其特有的游牧生产生 活方式的历史已趋终结。比如,前些年还在敖鲁古雅的山林罩饲养驯鹿的“使鹿鄂温克”猎 9 民与居住在城市高楼大厦的人群相比,显然,鄂温克猎民的生产方式的生态特色要浓一些, 他们在敖鲁古雅广大的林区里饲养驯鹿,以驯鹿来换取r 常所需,也游猎,生活依照传统的 秩序进行。他们的群族文化与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大山、山罩的净土、原始大森林密不可分, 他们的信仰跟带着驯鹿、带着猎枪在山林之间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息息相关。近些年,狩 猎部落“使鹿鄂温克人”离丌原始大森林迁徙到很远的五峰山南潮查林场,只有一位坚持不 肯搬迁的智者玛利娅索老人还留在敖鲁古雅的山林深处饲养驯鹿。将来,当最后的猎民放 弃或者远离了“使鹿鄂温克”猎民的生产方式的时候,他们特殊的群族文化也将会随之变化。 游牧的生存方式与马密切相关,在孕育游牧民族发生、发展的北方草原地区,在近万年 前出现了最初的马的原始形象,反映在岩石、骨雕等艺术造型与装饰题材中,用抽象化的几 何符号,表现马的形象,反映某些礼仪。随着游牧民族依靠马进行放牧生产,依靠马进行民 族迁徙,依靠马进行竞技、娱乐,马在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生产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马 的形象在生活、生产的器具上表现出来,塑造了具有原生态性质的造型艺术,并目遵循自然 美的法则和生态思想去展示文化内涵。故而,在认识马、利用马、崇拜马的过程中“马背民 族”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马文化。随着游牧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造型艺术在自然美的基础 上也发生了变化,这是游牧民族追求不同价值观念的对应体现,也体现了游牧民族造型艺术 与外来文化的交融或融合。在当今社会,重新认识以马为题材的作品尤其是研究蕴涵着把大 自然的法则渗透进生命之中的人马造型,具有着极大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当代绘画艺术已经进入多元化的发展时期,马题材的作品也不再局限在某一特定的表现 形式。不同于原始岩画中马的形象地表达以及古代草原青铜器和其他艺术形式中马的形象的 表现,当代画家在汲取了在本土文化和外来经验的基础上,在绘画中坚持自己的艺术个性、 独立思考,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进行精神的表达,人马造型呈现突出的时代性。 画家们对马的表达早已超越了玩赏的意义,浸透人文、人性是他们追求的关键所在,他们在 马题材的作品中峰持自己对艺术表达的特定标准,用自己的方式面对和处理着传统与当代的 关系,从而也使作品具有了自己的时代性。 ( 二) 草原猎牧文化中人马造型对绘画创作的启示 绘画创作中表现人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活动,当然要呈现视觉美感,要让观者感受到草原 的生活习俗与情趣;然而又不仅仅是呈现美感,让观者感受生活习俗与情趣这么简单的事情。 l o 一幅传于后世的作品就是要集创作者的精湛艺术手法、不同凡响的造型意识以及高超的表现 力和深邃的思想等众多条件于一体,其中,决定作品是否具有艺术生命力、感染力的因素是 复杂的,笔者认为,其中的造型是绘画创作尤为重要的方面。 人马题材绘画不论是写实性还是写意的表现,有着很多象征意义存在,创作倾向和情境 分析可以分三类:第一,作为生活象征,而侧重于物境创作。这类所说的是自然是什么样就 表现什么样,人与马的关系是对立还是和谐统一完全凭现实状况而论,赛马的场景可能人马 一身,人随马行;在描绘套马场景的时候人马力量发生变化最重要的是现实形象的准确 表达。第二,注重情境的创造和民族的象征。第一类、第二类创作充满了感性心理倾向,特 定的民族人物和具有地域特征的马的外在形象是其艺术生命基础,作品显得平实而凝重。当 作民族象征的创作思虑的重点是特定民族的特定心理,注重思考和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既 人和马相符相承、和谐统一的关系。第三类作品特别追求情景化和精神化,通过马的形象的 变形等表现手法,主要目的表现人的精神世界,这里,马是人崇尚的一切美德的化身,代表 了人的曝韧、勇敢、豪放、奉献、忠诚 马成为中国北方草原画家情有独钟的表现对象具有必然性,其题材的作品在中国北方草 原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