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目:语文 年级:初二 教师:刘桂凤20012002年第一学期第四周第三单元一、单元提示听说和读写,是通过语言获取或输出信息的基本手段,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听说靠口头语言,读写凭借有形的文字符号,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的机会很多,但仍需专门进行训练,本单元着重训练听和说的能力,课文中的演讲词、辩论记录都具有口头语言的特点。在课文的提示和练习中也介绍了一些听说知识。学习本单元,要认真朗读课文,并完成所设计的训练题目。二、单元教学要点1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分析课文中的讲演词。(重点)2体会口语强烈的感情色彩,理解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难点与重点)3理解辩论时的针锋相对以理服人及语言特点。4学习闻一多视死如归,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三、课文简介最后一次讲演 1文学常识: 体载: 讲演词: 它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上即兴演讲的记录整理。 一般讲演是指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它属于议论文范畴。 它的特点有四个:A:针对性:有明确的目的和对象,可针对具体场合、听众、年龄、文化程度及其需要,根据自己的地位,身份等阐述观点。 B:鲜明性: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一针见血,清楚明白。不要含含糊糊,吞吞吐吐。C:启发性:要有理有据,要摆事实,讲道理,可运用设问、反问、比喻,引用等手法来启发大家。 D:鼓动性: 语言要通俗易懂,感情充沛,气势酣畅。要有真情实感,以情动人。作者简介: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他是诗人,他的两部诗集红烛和死水闪烁着爱国激情和反帝火花,感情炽热而深沉。他是学者,著有古典新义、唐诗杂记等对古典文学有极深造诣。他是爱国民主战士,抗战八年中,他留有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胜利决不剃去,表达了他抗战到底的决心。李公朴简介:爱国民主人士。全国内战开始后,与闻一多积极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1946年7月11日晚,在归家途中遭特务暗杀,终年45岁。背景介绍:46年7月11日爱国人士李公朴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听到这个消息,悲痛万分的闻一多先生不顾身体的疾病在悲痛中主持李公朴的丧事。反动派一面杀人,一面造谣。说“李公朴是共产党杀死的”,“死于桃色事件”,而且此时人们都流传特务手中有“黑名单”,上面第二个暗杀对象就是闻一多,且闻一多收到一封封恐吓信,大家都劝闻一多不要再参加追悼会了,但他毅然前往。在追悼会上,李公朴的夫人泣不成声地报告李公朴遭暗杀的经过,许多人热泪盈眶,可是,一些混进会场的特务,有的翘着腿抽烟,有的说笑、打闹。闻一多见了,脸都气白了,本来,为了防止出事,事前说好他不演讲。可是这时他不顾一切地跳上台,即席发表了气壮山河的最后一次讲演。2课文要点:这是一篇充满激情的讲演词。闻一多先生在追悼会上,面对特务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怒不可遏,拍案而起,义正辞严地发表了此次演讲。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他对李公朴先生被暗杀十分悲痛,赞扬李先生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是昆明无限的光荣,高度评价他们的斗争精神。对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径质问、痛斥、面对面的揭露反动派的虚伪本性和险恶用心。3课文分析:这篇冷峻如铁,热情如火的演讲词,代表了闻一多的人格,代表了闻一多的作风,代表了闻一多思想的光辉,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正面斥责国民党特务暗杀李先生的卑劣行径,高度赞扬李先生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怒斥从三个方面:李先生无罪而遭毒手。要打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打杀,而是“偷偷摸摸”的暗杀。杀了人又造谣诬蔑,嫁祸于共产党。第二部分(4-5自然段):剖析国民党反动派虚弱本质,揭示人民必胜,真理永存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的斗志。第三部分(6-12自然段):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云南民主运动的光荣传统,坚持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表达了闻一多先生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演讲是口头表达,是让别人听的,因此演讲词多用口语,通俗易懂,才能听得真切。演讲中作者不断变换人称,用以表明其爱憎感情。不同的句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加强了思想感情的表达。语言有感染力和号召力。4训练举要:本文是篇即兴演讲词,思路清晰。演讲的思路是什么?第一步作者义正辞严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令人震惊的罪行:“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A“李先生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B“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是偷偷摸摸的暗杀!”卑劣。C“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第二步:戳穿反动派虚弱的本质。(A“是自己在恐惧,在害怕”,“快完了”。B“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C“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第三步:发出号召,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作者思路可概括为:怒斥特务的卑劣行径戳穿敌人的虚弱本质号召人民奋起斗争。第一段中的五个感叹句,各表达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思想感情? A第一句:表达闻一多先生对卑劣凶残地杀害李公朴先生的国民党反动派极度愤恨和鄙视的感情。B第二句:是对李公朴先生的爱国热情和正义行动的赞颂,又隐含着对卑劣无耻,丧心病狂的反动派的痛恨之情。C第三句与第四句:这两句表现闻一多先生对蛮横无理,凶狠残暴的反动派的无比愤恨。D第五句:这是当面质问、斥责、喷发出闻先生对卑劣无耻的反动派的一腔怒火,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卑劣的反动派的极端蔑视。本文口语的使用起到了什么样作用?口语可以充分利用面对面的条件直接进行信息交流,可以充分发挥语调的抑扬顿挫,可以用平实简洁的通俗语句收到斩钉截铁的效果,还可以根据需要把某个意思充分展开,强调,使人感到格外明确。本文运用口语淋漓地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本文怎样运用人称的变换来表情达意的?本文使用了七种人称。“我们”“我”“你们”“你”“他们”“他”“大家”。作者根据不同的对象,表达不同情感,不断变换人称,对表达演讲者的感情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如:对敌人面对面地揭露、斥责,可用“你,你们”。向听众揭露敌人的险恶用心时,可用“他,他们”鼓动人民团结斗争,展望前景时,可用“我们”。“大家”是个不定指代词,既可以指“你们”又可指“我们”,但比较灵活、准确、等等。)本文如何运用多种句式和修辞来表达思想情感的?A大量使用感叹句:全文共使用44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愤怒和强烈的情绪。B使用设问和反问句:它们都是无疑而问,或自问自答或答在其中,比陈述句表达情感更加强烈,语气更坚决,态度更鲜明。C排比、对比、反复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更增强了表达的效果,加强了思想感情的表达作用。四一课一练:A组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卑劣( ) 赋予( ) 蛮横( )离间( ) 捶击( ) 投掷( )嚣张( ) 气焰( ) 篡夺( )2填空:本文的体裁是_,它属于_文范畴,本文选自_,作者是_,他是_家。本文是作者参加_会上的讲话。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具有_性,_性,_性,_性。请概括本文作者的思路_;_;_。3为下面的两句话点上标点,体会一下口语的表达作用。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作用:_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作用:_4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B组阅读欣赏:这是一篇周恩来总理在上海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说。请比较一下。体会平实的语言蕴含着深沉的情感。鲁迅先生死了十年了,整整的十年了。中国是从内战进入抗线,现在又回到了内战。内战乃鲁迅先生所诅咒的,抗战才是鲁迅先生所希望、所称颂的。他希望的事在人民大众努力下实现了,而他诅咒的内战可仍还存在,这应该是我们参加这会的每个人所难过的。人民希望民主、独立、团结、统一,而日本投降了一年多了,这个愿望还没有达到。鲁迅先生逝世那年也在谈判,到今天足足谈了十年了,还不能为中国人民谈出一点和平,我个人也很难过。但人民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解决中国的和平民主统一的问题。今天,我要在鲁迅先生之像面前下誓言:只要和平有望,仍不放弃和平的谈判,即使被逼得进行全面自卫抵抗,也仍是为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统一。鲁迅先生曾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方向,也是鲁迅先生之立场。在人民面前,鲁迅先生痛恨的是反动派,对于反动派,所谓之千夫指,我们是只有横眉冷对的,不怕的。我们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假如是对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牛一样地为他们做牛的。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我们要有所恨,有所怒,有所爱,有所为。过去历史上有多少暴君,皇帝、独裁者,都一个个倒下去了。但是历史上的多少奴隶、被压迫者,农民还是牢牢地站住,而且长大下去。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的榜样。(选自周恩来选集上卷)理解,应该是双向的记北京四中一次辩论会一、课文简介:1文学常识:本文是辩论会的记录。辩论是:双方围绕有分歧的问题进行争辩,针锋相对地发表意见,以便分清是非的一种说话形式。辩论的四个基本要求:A双方应就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展开辩论。B辩论中应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C不仅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更要善于倾听对方辩论,并抓住对方的观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中的破绽、问题进行反驳。D采取行之有效的批驳方法,或驳观点、或驳论据、或驳论证,达到阐明自己观点的目的。辩论与演讲的异同相同点:两者都是用语言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都大量使用通俗易懂的口语,都可借助语音、语速、语气来“包装”语言,并辅以手势、眼神等手段使发言增色,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观点。不同点:A演讲是独脚戏,一人讲,大家听。辩论是对台戏,双方讲,听众听。B在语言上,演讲侧重感染力和号召力,要求演讲者语言有吸引力,能左右听众喜怒哀乐的情绪,从而达到宣传鼓动的目的。辩论侧重思辨力和反应力,要求辩手思维敏捷,善于发现对方语言破绽,及时反驳,击中要害。C演讲可以事先准备讲稿,也可即兴发言,而辩论,多是即席准备机动发言。2课文分析:这是一个真实的辩论会记录。辩论的双方是初三的学生和家长。这场辩论有两个辩论题目,两者彼此有分歧,于是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第一部分:辩论的题目是“家长不理解学生”。学生为正方,家长为反方。第二部分:辩论的题目是“子女不理解父母”。家长为正方,学生为反方。本文重点阅读李雪松同学、段聪聪家长、朱静家长的发言,学会听辩论会,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真理越辩越明,最后看法统一:家长要做符合时代要求的家长,学生要更全面的理解父母,理解祖国和人民。二、一课一练:A组1填写词语: qin yo ln du zo sh_责, 佳_, _ _成性, 急_, _候。2填写成语并解释加点字:大逆不_( )惊涛_浪( )直_了当( )热泪_眶( )阅读理解:B组辩题:智斗歹徒是不是见义勇为。(摘录)主持人:这场辩论,正方的立场是:智斗歹徒是见义勇为;反方的立场是:智斗歹徒不是见义勇为。正方:对方辩友说,智和勇是两个不同概念,并说智斗歹徒只能是见义而为,不能是见义勇为,我不同意。如在一列火车上,有一歹徒用匕首威胁乘客,要他们把钱物统统掏出来。就在歹徒搜到张某前排乘客的钱物时,张某突然大喊一声:“乘警来了!”,歹徒一愣,撒腿就跑。张某把腿一伸,绊倒了歹徒,把歹徒抓了起来。请问对方辩友,张某是不是智斗歹徒?是不是见义勇为?反方:张某当然是见义勇为,但不是智斗歹徒,而是勇斗歹徒。张某的行为有智也有勇。他敢于迎着歹徒的面突然大喊而不怕歹徒刺他,这是勇;他敢于伸腿绊倒歹徒也是勇,而且是不顾生命危险的勇。毫无疑问,张某属于勇斗歹徒,谢谢对方辩友为我方提供了一个勇斗歹徒的范例。正方:见义勇为的必要条件是勇,离开了勇的智斗,不是我方所讲的智斗。当智斗达不到惩治歹徒,维护受害者的目的时就应挺身而出,奋不顾身与歹徒搏斗,能智斗最好智斗,没条件智斗,只有勇斗,在这点上,我们同意对方观点。(摘自演讲与口才1998年第4期)下列句子修改后与原句差别最大的一项是。( ) A见义勇为的必要条件是勇。(将“必要”改为“先决”) B在这点上我们同意对方观点。(“同意”改为“赞同”) C有一歹徒用匕首威胁乘客。(将“威胁”改为“要挟”) D请问张某是不是智斗歹徒。(将“请问”改为“试问”)下列几种说法与正方观点不一致的是( ) A有人认为见义勇为非得流血受伤,这是十分迂腐的。 B当歹徒人多势众时挺身而出就是蛮干。 C如果缺了勇,那智斗歹徒就成了一句漂亮的诺言。 D能挺身而出就是见义勇为,智斗不智斗只是形式。这场辩论双方分歧的焦点是_。讨论的事实是_的实例。简答:A第一个正方发言的弱点是什么?_B第二个正方发言中说“在这点上我同意对方观点”,是否意味着正方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