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江南古民居“灰空间”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江南古民居“灰空间”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江南古民居“灰空间”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江南古民居“灰空间”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江南古民居“灰空间”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 本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确认符合合肥工业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答辩委员会签名:( 工作单位、职称) 主席: 委 碱移 导师: 伊严 。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 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志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金8 曼工些态堂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 订签字日期:汐c f 年午月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盒g 巴王些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_ 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金8 巴些厶 堂一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论文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者签名: 西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勘i f 年乍月( 名签字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江南古民居“灰空间刀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在当今城市一天天扩张的时候,我们惊叹于建筑的面孔翻新得如此之快, 也陶醉于生活原来能如此多娇,但当我们步入这片繁华世界的内部,却发现空 气竟让人这般窒息。现代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热衷于对造型、技术、经济价值 的追求,而往往忽视了建筑空间精神氛围的营造,这也造成了我们工作与生活 的环境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疏远。 传统江南民居因地制宜、自然生成,形成了亲切宜人的居住环境,特别是 其类型丰富的“灰空间”形态更是氛围营造的主角,对于现代室内设计具有很 高的参考价值,值得借鉴和发扬。 文章从传统的一角切入,通过对江南古民居独具特色的“灰空间”形态进 行详尽地解读,总结出其主要类型,并分析了各种类型“灰空间”在生态性、 文化意义、形式特征、功能实现、意境营造等方面可供现代室内设计应用的价 值。接下来,文章的重点在于通过以上分析,结合现代室内设计在技术、功能、 审美趣味等方面的新要求,探讨了江南古民居“灰空间”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传 承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其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法,从而为改善现代建 筑精神内涵的不足提供一些摆脱困局的途径,也为现代室内设计的实践和理念 提供些许有益的思维拓展,这也是文章的价值和创新所在。 关键词:江南古民居;灰空间;室内设计;应用 4 r e s e a r c h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j i a n g n a na n c i e n td w e l l i n g s g r a ys p a c e i nm o d e r ni n t e r i o rd e s i g n a b s t r a c t n o w a d a y s ,w i t ht h ee x p a n s i o no ft h ec i t yd a yb yd a y ,w em a r v e l a tt h e q u i c k n e s so f t h er e n o v a t i o ni nt h eb u i l d i n gf a c e s ,a n dr e v e li nt h ew o n d e r f u l n e s so f t h el i f et o o b u tw h e nw es t e pi n t ot h i sb u s t l i n gw o r l d ,o n l yt of i n dt h a tt h ea i r h e r ew i l ld r o w nu si ns u f f o c a t i o n m o d e r n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d e s i g na n di n t e r i o rd e s i g n a r ee n t h u s i a s t i ca b o u tt h ep u r s u i to fm o d e l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a n de c o n o m i cv a l u e ,b u t o f t e nn e g l e c t e dc r e a t i n gt h es p i r i t u a la t m o s p h e r eo f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s p a c e ,w h i c h r e s u l t e di n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m a na n dm a na sw e l la sb e t w e e nm a na n dn a t u r e h a dg r o w na p a r ti no u rw o r k i n ga n d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s j i a n g n a na n c i e n td w e l l i n g sc o n f o r m e dt o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 n a t u r a l l yo c c u r r e d ,t h e r e f o r ef o r m e dac o r d i a la n dp l e a s a n t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 e s p e c i a l l yi t sv a r i o u s “g r a ys p a c e f o r m sw e r ee v e n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sw h o c r e a t e a na t m o s p h e r e ,w h i c hi so fh i g hr e f e r e n c ev a l u et ot h em o d e r ni n t e r i o rd e s i g na n d w o r t hs t u d y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i n g c u tf r o ma na n g l e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s ,t h ea r t i c l es u m m e du pt h em a i nt y p e so f t h ej i a n g n a na n c i e n td w e l l i n g s g r a ys p a c e a n da n a l y z e dt h e i ra p p l i c a t i o nv a l u e s f o rm o d e r ni n t e r i o rd e s i g ni ne c o l o g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m a lf e a t u r e s , r e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f u n c t i o n sa sw e l la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s t h r o u g h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t ot h e i rd i s t i n c t i v ef o r m si nd e t a i l n e x t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 n e wr e q u i r e m e n t si nt h et e c h n i c a l ,f u n c t i o n a la n da e s t h e t i ca s p e c t so fm o d e r n i n t e r i o rd e s i g n ,t h ea r t i c l ef o c u s e do ne x p l o r i n g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p o s s i b i l i t i e so ft h e j i a n g n a na n c i e n td w e l l i n g s g r a ys p a c e i nm o d e r ni n t e r i o rd e s i g na n dp u t t i n g f o r w a r ds o m ew a y sa n dt a c t i c st h e ya r ea p p l i e di nm o d e r nd e s i g nb yt h ea n a l y s i s a b o v es oa st op r o v i d es o m ew a y so u to fd if f ic u l t i e st oi m p r o v et h es p i r i t u a lc o n t e n t o fm o d e r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a n dal i t t l eu s e f u lt h i n k i n ge x p a n s i o nf o rt h ec o n c e p ta n d p r a c t i c eo fm o d e r ni n t e r i o rd e s i g n ,w h i c hi st h ev a l u ea n di n n o v a t i o no f t h ea r t i c l e k e y w o r d s - j i a n g n a na n c i e n td w e l l i n g s ;g r a ys p a c e ;i n t e r i o rd e s i g n ;a p p l i c a t i o n 5 致谢 完成论文之际,看看窗外,已经阳光灿烂,又一个不眠之夜。虽然辛苦, 但我很宽慰,因为经历了上百个同子的潜沉,终于让自己在学术上收获了不少。 又是一个春光烂漫的季节,我闻到了知识的缕缕清香。 三年的研究生岁月行将惜别于我,而我对它却依然留恋。三年来,经历了 很多的意义,让我成长,让我成熟,首先我得感谢我尊敬的导师陈新生教授, 是他对我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了大量悉心的帮助和照顾,我会永远感激他。在 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陈老师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指导和建议,让我消除了迷茫和 无知。导师精深的学识、和蔼的为人,为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让我以后的路 不会迷失。 同时也要感谢曾经给我授课的专业老师们,是他们的点化,让我纠正了专 业的误区,受益匪浅。 还要感谢与我共度三年的同学们,他们的年轻活力让我在这青春的尾声振 奋着学习的热情,也得感谢他们曾经给予我的帮助和建议。 最后,对于百忙之中抽空给我评阅论文和答辩指导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 谢意1 6 作者:张翔 2 0 11 年3 月2 0 日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 课题的形成背景 1 1 1 对于现代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思考 1 1 2 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意义 1 1 3 江南古民居“灰空间”的魅力 1 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 3 课题研究的目的 1 4 论文的总体脉络 第二章相关理论的厘清 2 1 空间是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共同客体 2 1 1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分化 2 1 2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统一 2 1 3 建筑空间是室内设计的中心客体 2 2 “灰空间 的概念阐释 2 2 1“灰空间”的定义 2 2 2 “灰空间”的特性 2 2 3 “灰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作用 第三章江南古民居“灰空间”概述: 3 1 关于江南古民居的介绍 3 1 1“江南 的地域范围 3 1 2 江南古民居的特征 3 2 江南古民居“灰空间”的主要类型及其“灰质的体现 3 2 1 隐秘性“灰空间” 3 2 2 外向性“灰空间 3 3 江南古民居“灰空间”的成因 3 3 1 自然地理因素 3 3 2 经济文化因素 3 4 江南古民居“灰空间的总体特征 3 4 1 顺应自然的生态美 3 4 2 巧妙复合的功能考虑。 3 4 3 丰富优美的空间形态 3 4 4 怡人的意境营造 7 1 1 1 1 1 2 2 2 4 4 4 4 4 5 5 6 7 o o o o 3 3 5 8 8 9 o o l l 1 1 1 1 l l l 1 1 1 1 2 2 2 2 2 第四章江南古民居“灰空间 之于现代室内设计的价值分析 4 1 天井 4 1 1 江南民居天井的空间构成 4 1 2 天井布局的序列关系 4 1 3 天井的复合功能 4 1 4 天井物理环境的生态性 4 1 5 天井体现的哲学意义 4 1 6 天井的意境美 4 2 厅堂 4 2 1 厅堂格局的秩序性 4 2 2 厅堂的功能多义性 4 2 3 厅堂的文化寓意 4 3 庭院 4 3 1 江南民居庭院与天井的区别 4 3 2 庭院形态之弹性特征 4 3 3 庭院环境的生态、哲学意义 4 3 4 庭院之美 4 4 檐廊、廊棚、骑楼 4 4 1 檐廊、廊棚、骑楼的过渡性 4 4 2 廊棚、骑楼的多重功能 4 4 3 廊棚、骑楼的审美特征 4 5 过街楼、水阁 4 5 1 过街楼、水阁的外向性 4 5 2 水阁的诗意 4 6 弄堂 4 6 1 弄堂的形态 4 6 2 弄堂的多义属性 4 6 3 弄堂的意境美 第五章江南古民居“灰空间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诠释 5 1 应用角度的挖掘 5 1 1 解读江南古民居“灰空间 体现的生态观 5 1 2 对江南古民居“灰空间”形态的创新运用 5 1 3 借鉴江南古民居“灰空间”的意境营造手法 5 2 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新要求 5 2 1 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与建筑功能需求 5 2 2 注重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匹配现代生产方式 8 3 3 3 4 4 4 5 6 6 6 7 7 7 7 8 8 9 o o 1 1 2 2 2 2 2 3 3 4 4 4 4 4 5 5 5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5 2 3 符合现代设计审美的发展趋向3 6 5 3 江南民居具体类型“灰空间”之应用研究3 6 5 3 1 天井的现代同构3 6 5 3 2 庭院的变通4 1 5 3 3 厅堂的功能借鉴4 4 5 3 4 檐廊、廊棚、骑楼、过街楼的演变4 4 5 3 5 水阁的应用4 8 5 3 6 弄堂在现代居住群中的应用4 8 第六章结语5 0 参考文献5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 3 9 插图清单 2 1 建筑入口“灰空间”5 2 2 中国山水画一一宁静旷远的意境9 3 1 江南古镇一浙江乌镇12 3 2 江南古镇一江苏周庄12 3 - 3 江南民居“天井13 3 4 皖南宏村“承志堂14 3 5 江南民居“檐廊”14 3 - 6 宏村“碧园”庭院15 3 7 西塘的“烟雨长廊”l6 3 8 南浔“百间楼”的骑楼16 3 - 9 过街楼17 3 10 乌镇水阁17 3 1 1 古镇弄堂18 4 1h 型的厅堂组合2 3 4 2 “三间两搭厢”和“对合 的天井形式2 3 4 3 宏村“德义堂的爬墙猕猴桃2 9 4 4 “德义堂 的“临渊水榭2 9 4 5 廊棚的轻灵通透3 2 5 1 现代天井尺度的放大3 7 5 2 天井的现代活变一一圆形中庭3 7 5 3 天井中的廊桥3 8 5 4 现代“天井”宏伟的玻璃顶3 9 5 5 中国美术学院的“旧”4 0 5 - 6 美院的旧坛子4 0 5 - 7 俯瞰美院的“天井”4 1 5 8 坐“井”观天4 1 5 9 现代建筑屋顶花园4 2 5 一lo 波特曼“共享中庭”4 3 5 1 1“共享中庭 大量引入室外景观4 3 5 12 秩序井然的会客空间4 5 5 13 现代门厅强调中心的手法4 5 5 一1 4 交错的敞廊4 6 5 15 廊的参差结构4 6 5 16 美院室内起伏的廊4 7 1 0 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 美院室内的边廊4 7 美院通往象山的廊桥4 7 深圳万科第五园的“阁”4 8 深圳万科第五园的传统诠释4 8 万科第五园罩的“弄堂4 9 7 8 9 o 1 l 1 1 o 厶2 一 一 一 一 一 5 5 5 5 5 图图图图图 第一章绪论 1 1 课题的形成背景 1 1 1 对于现代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思考 自上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在平稳而又快速地增长,建筑业的发展 也空前繁荣。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从业者的竞争加剧,从而导致设计市场出现 “重造型、轻空间”的倾向,以博取最强烈的眼球效应,这有悖于设计的本质。 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满足物质与精神双重需要的作品,重视建筑表象而忽 略内容的设计必然导致建筑存在价值的缺失。 另外,建设过程中投资方过于注重追求资金效益的最大化,设计师简单而 模式化的方案构思,往往将建筑内部空间做出过度理性和密集化的设计,建筑 使用空间体现出的面貌是冰冷僵硬的盒状物,仅能算作人的容身之所,而常常 忽略了人对于建筑空间的精神诉求,切断了人与大自然的联系,阻隔了人与人 之间交流沟通的渠道。 再者,对于建筑室内环境的设计,更多地体现为对于室内界面装饰和设计 风格的浅显追求,这样的设计往往流于室内的表象化处理,那么人们在工作和 生活于其中,究竟感觉是否舒适呢? 并不如此。 而在更宏观的层次,做好空间整体的统筹考虑,适应地域自然、人文环境, 注重物质环境和精神意义的双重表达,才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本质追求。 1 1 2 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有时间上的前后承启关系的,这种文化上的一脉相承关系我们谓之 “文脉”。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意义”的世界,文化是意义的体现,它是形式与 其内含意义的内在统一。建筑不仅是人类的物质创造,更是包含丰富意义的文 化。人是文化的主体,同时也是文化的对象。人的认知结构不是先天生成的, 而是后天感知经验的积淀和进化,人对外部信息的理解和接受是以过往经验为 基础的,而这种经验来自于外部文化着的世界。所以,创新与文脉的联系能让 我们对于新事物更易于认知、解读和接受。地域建筑文化是我们曾经经历的意 义,富含历史沉淀的精华。现代设计的发展曾让我们与历史割裂过,城市的面 貌已然变得如此陌生与苍白,让我们迷茫彷徨。于是我们停下脚步,寻找着自 己的路,但当我们蓦然回首,却发现路就在我们脚下,地域建筑的文脉会让我 们城市的肌体重新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1 1 3 江南古民居“灰空间”的魅力 江南水乡自古以来经济文化发达,建筑文化的发展也是光辉灿烂,它适应 于地域自然、人文环境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江南民居的“灰空 间 类型丰富,各有其长,体现出怡人的生态美和优雅的意境美,对于现代建 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具有很高的参考与应用价值,可以帮助我们走出现代设计中 的困惑和误区。 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思考,引发思维的交汇点,这是本课题的来源,以 期做出有价值的研究。 1 2 课题的研究现状 在调查的已有科研资料及著作中显示:目前对建筑环境和人的心理之间的 关系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对建筑“灰空问”的理论性研究比较多,但具体的实 现方式研究和创新有待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现在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 艺术与文化内涵的研究比较充分,对江南传统建筑的园林艺术、装饰艺术、整 体性空间形态的探讨也比较完善,江南古民居的文化及艺术价值已得到充分的 肯定,但对江南古民居的具体空间形态及其价值的研究并不全面,那么对于其 “灰空间内涵的挖掘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方法的研究更显不足。 1 3 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文章试图找出江南古民居“灰空间”在空间形式、文 化内涵、功能和意境营造方面的特点,从而发现其对于现代室内设计的借鉴价 值,结合分析现代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中相对于传统建筑在结构形式、材料运用、 使用功能、建筑物理、审美理念等方面的不同点,探讨出江南古民居“灰空间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手法与途径。 文章以江南古民居“灰空间”这个传统文化的片段作为切入点,在传统与 现代之间做一次沟通的尝试,试图为现代室内设计的具体实践提供一点思路的 拓展和新意。 1 4 论文的总体脉络 论文从“灰空间”的基本内涵辨析入手,厘清“灰空间 相比于其他类型 空间在特性上的不同之处,发现其在现代建筑中所起的作用与积极意义:另一 方面,对于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在营造空间环境、升华建筑意境上的合一性做 了细致的论述。 在对于论文依据的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文章再对江南地域特色的民居 “灰空间 做出详细分解,发掘江南民居“灰空间”的多种类型,剖析各自的 特征,并结合现代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角度分析其应用价值。 通过前面对于江南古民居“灰空间”具体的挖掘之后,文章最终的落脚点 在于探讨江南民居“灰空间 如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这是论文的核心 部分。这一部分从多个角度论述应用江南民居“灰空间”的手法,并结合具体 2 类型做出论断,从而达到论文的研究目的,形成江南古民居“灰空间”在现代 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策略,这是论文的价值所在。 3 第二章相关理论的厘清 2 1 空间是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共同客体 2 1 1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分化 室内设计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产物,是从建筑领域分离出来的新学科, 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真正确立是在2 0 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的事情。室内设计在工 作目标、范围上与建筑学、艺术学和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建筑学,是一门具有多专业交叉性的学科。 室内设计分离于建筑设计,在专业上的分化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建筑设计主要把握建筑的总体构思、创造建筑的外部形象和合理 的空间关系;而室内设计主要专注于对特定建筑空间的功能、美学、环境心理 问题的研究和创造。 另一方面,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必要前提,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伸、 继续和发展。室内设计受建筑设计的制约,建筑设计规定了建筑的结构主体, 这是室内设计无法突破的框架。室内设计则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做文意的延展, 工作的性质更具体化、更视觉化,侧重点各不同。 2 1 2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统一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虽然在具体分工上有别,但应该说它们的目的性是合 一的,都是为人创造一个精神、物质均能得到满足的工作生活空间环境,所以 它们之间必然是有联系和内在统一的。 一方面,设计文意上表现出的统一。建筑设计的文意正如文章的思想,其 应该是首尾呼应、前后一贯的,不应为了追逐细枝末节而离题万里。建筑体现 出的美是多方面的,空间氛围的营造、建筑界面的设计、风格的体现等都是建 筑美的组成部分,它们也都遵循对立统一的普遍审美规律。室内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理解建筑设计的思想内涵,不割裂其思维的脉络,从意境、氛围、风格等 方面体现建筑设计的文意,这样的空间设计才是完整而优美的。 另一方面,设计形式上的统一。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建筑设计的形式特征 包括造型符号、材料、空间构成等,室内设计的形式应该是建筑设计形式的延 续发展,正如贝聿铭在香山饭店的室内设计中,将方菱形的符号内外重复使用, 以求得视觉上的单纯性和统一感。 2 1 3 建筑空间是室内设计的中心客体 建筑空间是人们为了满足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要素与形式所构成 的建筑内部或外部区域的统称,它包括墙面、地面、屋顶、门窗等围合的内部 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成的建 4 筑外部空间。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对于空间的创造是互补一致的,建筑设计对 空间从宏观上定调,包括建筑的立意、结构实现、建筑物理环境的设计、空间 的组合等方面,也包含了空间精神内涵的定义;室内设计其实是空间小环境的 具象营造,建筑空间是其设计的中心客体,其所涉及的方面主要是空间的功能 和性质定位、意境氛围的营造、处理建筑与人的关系、空间界面的处理、室内 景观陈设的设计等,它是对建筑设计主旨的细化和丰富。但建筑设计与室内设 计在对空间创造的目的上并不矛盾,二者是互通有无、内在统一的。 2 2 “灰空间 的概念阐释 2 2 1 “灰空间 的定义 “灰空间”这一概念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通常指介于室内外 之间的一种过渡空间,它可以达到室内外空间融合的目的。黑川纪章提倡使用 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 不同倾向的灰色来装饰建筑,灰色是一种中性的色彩,可与任何颜色取得协调, 具有某种模糊、神秘的特质。他在设计中把空间类比为色彩:室内为“黑”,室 外为“白”,作为室内外过渡的缘侧、庭院、廊道等区域便称之为“灰空间 ( 图 2 一1 ) 。这种空间具有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 成为有机的整体。 黑川纪章的“灰 空间”可以理解为是 一种过渡空间,在联 系建筑内外时,常常 表现为一种过渡和 中介的功能,它能将 室内和室外有机地 衔接,满足人的使用 需求,如传统建筑中 的庭院和檐廊,现代 建筑中的走廊和阳 图2 1 建筑入口“灰空间” 台等。但除了这些简单的联系之外,“灰空间其实还有更广泛的意义。今天我 们给“灰空间”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模糊的表达、一种多 元的共享,具有不定性和多义性。建筑环境中的很多空间常常具有多种功能, 人们在使用过程中能灵活地选择,空间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模糊的概念,因此 我们也可以把“灰空间”理解为是一种模糊空间或多元空间,如传统建筑中的 天井、厅堂,现代建筑中的中庭等。 2 2 2 “灰空间 的特性 灰空间是一种过渡的、动态的、不定的、形态内涵丰富的复合空间,这种 空间类型更注重人的感受和需求,能促进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同时人 的参与也使这类空间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它具有以下多种特性: 2 2 2 1 协调性 灰空间的协调性体现在它能恰当处理好空间内外关系,为空间创造良好的 环境和条件,从而营造空间的意境与氛围。灰空间是建筑室内外的中介和桥梁, 将建筑与环境、建筑与自然有机地搅拌在一起,既把室内的视觉承接到室外, 同时又把室外的信息反馈给室内的人。 对于灰空间的这个特性,在中国传统民居中早就有了很多应用,比如江南 水乡常见的建筑形式一一廊棚就是这类典型的灰空间,这种空间是商家贸易为 了遮蔽同晒雨淋对于店面的侵扰而生成的,但同时也便利了过往行人,在这里, 室内空间变得开放,衔接了店铺与街道、河流,空间变得很合理也很自然,平 衡了室内外的分裂与突兀。 2 2 2 2 属性多义 灰空间的属性往往是多重的,其意义一般只能通过周边环境和具体的语境 去解读。灰空间的多义性一方面反映在它的功能多样性,同一空间往往具备多 种作用,l t - , ! z h 建筑的门厅,它既可以是一种迎合、礼仪的空间,又可以包括休 息交流、空间联通的功能。灰空间的功能也常常具有应时性,定位并不固定。 另外,灰空间往往也是视觉的联系和引导者,这里打破了室内的封闭性,让空 间流动起来,正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2 2 2 3 氛围模糊 灰空间介于室内外,是公开与私密空间的过渡性场合,它半遮半敞,与室 内外的景观交融。公开与私密是两种极端状态,而灰空间以丰富的半公开半私 密的视觉、心理层次,用多变的形式调节着公开与私密的尺度,它承认公开与 私密的独立存在,又建构彼此的沟通。通过自身界面、流线的变化与丰富的组 合,协调空间满足不同环境的要求,模糊了空间的界限,从而赋予环境整体与 连续的特征。 环境与人的行为是相互作用的,在“形式服从功能 的倡导下,如将空间 功能纯净化,以功能性来定义空间的全部内涵,对空间的使用功能与情感体验 “强制规限,便会扼制人的多层次的实在需求和情感表达,抹杀了空间应有 的活力与意义。灰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复杂多样的空间感受,表达了人类需求的 多样性,其创造和发展不可用区段和数字来表达它的特性,它始终是过渡的、 6 调节的不确定量。灰空间以自身在公共与私密性上的调节来适应、引导不同程 度的活动;活动反过来也可以作用于空间,从而调节了空间的氛围、归属以至 形态。以“灰”为媒介,多层面考虑空间的影响因素,通过“灰空间”这种过 渡的形态,调节虚与实的空间关系,引导空间中多元丰富的活动,建构空间的 “再造性”,从而能挣脱精确的理性思维的束缚与摆布,充分体现空间的活力与 存在的价值。 2 2 3 “灰空间 在现代建筑中的作用 2 2 3 1 完善建筑的功能 建筑是个功能综合体,每栋建筑都是为了满足某种主要功能,为了实现主 要功能,必须有一系列的子功能去共同完成,这里有人流交通、居住、办公、 展示、储藏等方面,也包括通风、采光、防护等物理功能。灰空间在建筑中能 协调建筑的功能实现,完善空间的作用。灰空间的多义性决定了它比纯粹的封 闭空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同一空间能实现多种功能,或者通过界面的转换, 改变空间的功能。灰空间因为与室外有机结合,从而也能改善建筑的生态功能, 采光、通风、对外界的缓冲等等,都是对建筑功能的完善。现代商场的入口往 往会加设一种称为“门斗”的灰空间,其很好地解决了恶劣天气对于室内空间 的侵扰,不会让人在从室内步出室外时出现很突兀的不适感。 2 2 3 2 促进人与人的交流 在环境行为学的研究中表明,人愿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逗留,这样 他可以既有对公共空间的参与感,又能看到外面人群或自然界中的各种活动。 人是群居的物类,人有交往的需要。马斯洛曾经提出,人类有五大类需要,即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乍一 看来,这里似乎没有交往需要的地位。可是实际上,每一种需要的满足都离不 开人的交往活动。因为,这五大类需要既不能在个体自我的范围内取得满足的 对象,也不能单凭一己之力从外界求得满足。 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的物质需求,高大宽敞的写字 楼,层层叠加的住宅楼,都能充分实现人的实际需要,但往往忽视了人的交往 需要。住宅的邻居之间生理的距离如此接近,但似乎很少有交流,这不单是社 会关系发展的一种退化,也是建筑设计的一份失误,因为建筑没有提供相应的 交往空间,人们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何来交往? 灰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交往场所,这罩人们共享了空间,也交流了心 情。灰空间的特点在于它在私密空间和开放空间之间增加了缓冲地带。人从私 密空间中走出来,经过灰空间,既有从属于自我空间的安全感,又能产生融于 公众的参与感。因为灰空间往往处于建筑室内交通的枢纽位置,因为公共,就 7 能集中人流,在这里,空间改变了人的行为模式,它为人们提供了沟通的场所, 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2 2 3 3 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建筑设计的实现变得更加轻松自如,但同时也往往造成 建筑与环境的割裂。因为技术让建筑的体量在一天天的放大,建筑内环境的人 为控制力更强,而城市的建设用地也被市场经济推动得成本剧增,建筑设计的 重点往往变得很功利,而往往漠视了身居其中的人的主观感受,室内的物理环 境因为能用技术轻易控制,很多建筑变得封闭冷漠,人们在其中物质上得到了 极大满足,精神却如同晾在了沙漠中,变得压抑、急躁,无法喘息。人是大自 然的产物,具有本能地向往自然的情结,渴望与自然亲近、与环境互动。 灰空间作为建筑内外的联系桥梁,既能给人以室内的领域感,又能把人的 视野扩展到无限的自然环境中,呼吸自然的气息,感受阳光的温暖,精神能得 到很好的放松调节,心理也能变得平衡舒适。中国徽州传统民居的天井空间正 是古人英明的想法,是种很朴素也很实用的灰空间。为了安全防卫的需要,徽 州民宅必须建得封闭隔绝,但天井却让居于其中的人们精神得以解放,在自己 的小天地里容纳了自然的大世界,怡然自得。 2 2 3 4 丰富空间的层次 建筑的美不单单体现于单个空间的塑造,更多的是建筑空间的组合和互融。 建筑因为有了层次而美,单一的空间流露出的单调、刻板,不会让人对建筑有 美的体验,丰富的层次通过空间的起承转合、虚实相间、时而开敞时而封闭、 时而空旷时而局限,让人徜徉其间心理随之或缓或急、或抑或扬,产生一种过 程感、一种体验感。灰空间的存在让建筑摆脱了作为一个“物质的容器”的角 色,它作为内外空间的过渡中介,让建筑空间内外有机衔接、互相渗透,丰富 了空间的层次,塑造了空间的美感。 2 2 3 5 升华建筑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指的是文艺作品或自然景物借助形 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描述的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 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关于意境,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 司空图则表达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的见解。所以,意境是种艺术的辨 证法,体现的是审美的深度,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 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 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 是形与神的统一,在 两者统一的过程中,情理与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意境的构成以空间境象为基础,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达到“情与景汇, 8 意与象通”。这一点不但是艺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艺术的依据,二者都 需要形像和想像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在我们民族 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 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 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 意境概念在中国传统绘画。 主要是山水画上得到充分发展, 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画家 们提出了“澄怀味象 、“得意忘 象”等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 神 、“怡情”的思想。传统绘画 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 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 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 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 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 和谐的体现( 阁2 - 2 ) 。 图2 - 2 中国山水画宁静旷远的意境 同样,意境的理论也适应于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创作。建筑的意境是通 过建筑空间造型、材质、光影等形式要素及各种具象设计语汇所表达出的精神 境界和抽象内涵,它是建筑美的体现,建筑因为意境的表达而具有自己的个性。 建筑意境的营造可以通过多种角度来实现,包括历史文脉的传承、自然环境的 交融、人文主义的象征、技术精湛的展示等,西方教堂的高耸象征了神的崇高 与伟大,现代主义建筑的体量和精致体现出工业文明的发达,自然主义的建筑 寓意了人类回归自然的舒适与和谐,诸如此类无一不是建筑意境的表现。 灰空间之于现代建筑像是画龙点睛之笔,建筑因为有了灰空间,冰冷的躯 体顿然有了生机活力。因为灰空间的存在,建筑的意境得到了升华,建筑的灵 魂变得更丰富优美。灰空间拉近了建筑与环境的距离,通过借景、对景等手法 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也让自然环境填充建筑的心灵,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建筑不仅是通过形象,更是通过它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环境氛围来使人受到感染。 建筑与环境的水乳交融、互相渗透,带给人或雅致或温馨、或宁静或壮丽的精 神感受,让人身居其中,产生或悲或喜、或飞扬或沉静的思绪,建筑因此感动 了人。 9 第三章江南古民居“灰空间”概述 3 1 关于江南古民居的介绍 3 1 1“江南”的地域范围 “江南”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其现代意义起源于唐朝。唐太 宗将天下分为十个道,其中就有江南道。唐玄宗又将江南道细分为黔中道、江 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等地。此后,地 道的江南的中心逐渐稳定在今苏南、浙北一带,直至今天,这就是狭义上的江 南。 那么广义上,真正意义上的江南,除了苏南和浙北外,还包括苏中的扬州、 南通以及沿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浙南、江西赣东北、安徽皖南 等地。 其他字面上称谓的长江以南地区,从历史内涵来看,湖南并不算江南,它 与湖北自古以来都被称为“两湖”或“湖广”,而广东、广西则以“岭南 相 称,亦不为江南,福建一直以来不管区域上还是文化上,都比较独立于江南之 外。所以,以上地域都不能算是江南。 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代表了 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所以,江南除了地理上的区域所指外,更兼有 文化上的内涵。江南无疑是自西晋以来中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自宋室南迁 之后,江南一带开始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和文化重心,这罩有长江、太湖、钱塘 江水的滋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鱼米之乡”。古代诗人留下大量经典的诗句赞 美江南,比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自居易的 忆江南江南好中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 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让人无不对江南心襟荡漾、遐思悠长。 本文中所述的“江南”也取其广义上的所指。 3 1 2 江南古民居的特征 江南古民居虽然与中国其他地域传统建筑同宗同源,都受中国传统儒、道、 释思想文化的影响,但因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条件 的不同,让江南民居具有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传统建筑的个性特征。 3 1 2 1 总体概括 “小桥、流水、人家”是人们对于江南人居环境的美好印象,江南古民居 大多近水而居,密布的河道水网为民居注入了灵气,粉墙黛瓦、内敛灵秀是江 南民居的总体特征。 江南民居普遍采用院落式布局,与北方的四合院同构,但布局显得精致紧 1 0 凑。因为江南地区人口密集、耕田占地,所以民居的院落普遍较小。住宅的大 门一般开在院墙的正中,迎面是正堂,两侧为厢房,人家以二层楼房居多。正 房、厢房围合的中间院落通称“天井”,天井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在这里,封闭 的建筑组群与外界相贯通,采光、通风、聚水,一一满足了家庭生活的需要。 在古徽州地区,天井住宅常被言作“四水归堂”,因为雨水从天井四周的侧坡房 顶聚集而下,汇入天井,水是古人认为的财气,“四水归堂”也暗喻聚敛四方之 财,以图吉利之意。 3 1 2 2 建筑结构 江南民居的单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单元,房屋开问多为奇数,一般三 到五间,每间面阔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