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圈闭和油气藏一、.圈闭的概念 圈闭:地下适合于油气聚集的场所它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储集层和封闭条件。 从地质特征看,圈闭是周围被致密层所限定的储集体。 从成藏动力学角度看,圈闭是周围被高势区所围限的低势空间。二、圈闭要素: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 遮挡条件:断层遮挡(封闭)、盖层本身的弯曲作为遮挡 岩性变化遮挡(封闭)、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高度和圈闭面积是衡量圈闭大小的两个重要参数圈闭面积是油气充满圈闭后的最大含油气面积。背斜圈闭的构造幅度与闭合高度 构造幅度: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 闭合度:过溢出点的水平面为基准背斜构造,在区域地层不倾斜时,背斜构造幅度与闭合高度相当;随着区域地层倾斜程度加大,背斜的闭合高度越来越小,甚至不存在闭合高度.断层圈闭的溢出点与闭合度和闭合面积 断层圈闭的闭合面积由封闭断层线与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围限的面积。溢出点取决于遮挡层和盖层的封闭质量三、油气藏的概念和工业标准(一)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是相当数量的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在一个油气藏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1. 油气藏的概念:圈闭中聚集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若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则称为油藏;若其中只聚集了气则称为气藏;若聚集了油和气则称为油气藏。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圈闭都有油气聚集2、油气藏的特点: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单一圈闭” :单一的储集层(体)、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3.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1)油气藏: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存在油气界面、油水界面(2)油藏:油在上,水在下;存在油水界面(3)气藏:气在上,水在下;存在气水面(4)关于油水界面(气水界面)实际中不是一个截然分界面,而是过渡带,过渡带的厚度取决于岩性;一般是水平的,但受水动力影响也会倾斜。(5)同一背斜中有三个储集层,分别组成三个圈闭、三个不同的压力系统,具有不同的油气水边界,就应该认为是三个油气藏。四、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一)圈闭的度量 圈闭的大小,主要是由圈闭的有效容积确定的。它表示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 一个圈闭的有效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度、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 溢出点:油气充满圈闭后,油气开始流出的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点位。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闭合度(闭合高度):圈闭的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 闭合点:从另一角度来描述溢出点的特征,意即闭合的最低点,低于该点位置,圈闭就不存在了(不闭合),或超出圈闭的范围。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储层顶面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闭合面积: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的面积,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通过溢出点的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及其他封闭面(如断层面、不整合面、尖灭带等)所交切构成的封闭区(面积)。 有效孔隙度:根据实验室、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求得。 储集层有效厚度:按照有效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分级的标准,扣除储集层中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2.储集层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的确定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是指在一定压差下,具有工业性产油(气)能力的那一部分储集层的厚度。 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是指储集层中有效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的百分数。(二)油气藏的度量(1)含油边界与含油面积 外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储层顶面的交线 .简称含油边界 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储层底面的交线.又称含水边界 含油面积:含油外边界围成的面积 (2)油(气)柱的高度:油(气)水界面至油藏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3)充满系数:含油面积与闭合面积(圈闭面积)的比值。或油气柱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值(4)边水和底水:边水:分布在内含油边界以外的水底水:存在于油层下面的水(5)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点到油(气)水界面的正交距离。(6)含油(气)边界和含油(气)面积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底面的交线称为含油边界。由相应含油边界所圈定的面积分别称为内含油面积和外含油面积。 (7) 气顶和油环 在油气藏中油、气、水具有气居顶、油居中,水在下的分布特征,气居顶称为气顶。油在气水之间,平面上是环带状分布,称油环。五、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一)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原则自然界油气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其分类原则体现在科学性和实用性两方面。(二)圈闭和油气藏分类方案1.圈闭的成因分类 圈闭分类系统表大类构造圈闭地层圈闭水动力圈闭复合圈闭 亚 类1.背斜圈闭1.岩性圈闭1.构造鼻和阶地型水动力圈闭1.构造地层复合圈闭2.断层圈闭2.不整合圈闭2.单斜型水动力圈闭2.水动力构造复合圈闭3.裂缝性背斜圈闭3.礁型圈闭3.纯水动力圈闭3.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4.刺穿圈闭4.沥青封闭圈闭4.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5.多因素构造圈闭5.多因素地层圈闭2. 油气藏的烃类相态分类我国目前采用的烃类相态分类方案。3. 油气藏的驱动类型分类油气藏中的油气流到井口必须有一定的压力,这种驱动油气流出油层,并经井筒到达井口的动力称之为油气藏的驱动力。一般划分为溶解气驱油气藏、气顶气驱油气藏、底边水驱动油气藏和混合驱动油气藏。4、分类的目的油气藏有多种分类方案:按油气藏相态,按油气藏形态,按圈闭成因从勘探角度,油气藏的分类:一要反映相同类型油气藏的共性以及不同油气藏的差异性;二要反映油气藏形成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油气藏按圈闭成因进行分类,能体现不同类型油气藏形成条件的差异和分布特点的不同二、油气藏按圈闭成因的分类1. 构造油气藏 背斜圈闭油气藏 断层圈闭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 岩体刺穿接触圈闭油气藏2.地层圈闭油气藏地层不整合覆盖圈闭油气藏地层超覆圈闭油气藏3.岩性圈闭油气藏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藏透镜体圈闭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4.复合圈闭油气藏 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油气藏地层-岩性复合圈闭油气藏构造-地层复合圈闭油气藏5.特殊圈闭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 水动力圈闭油气藏深盆气藏 、固体水合物、煤层气、水溶气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构造圈闭: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 变位而形成的圈闭构造油气藏: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构造圈闭:背斜圈闭、断层圈闭、岩性刺穿圈闭构造油气藏: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岩性刺穿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一、 背斜圈闭和背斜油气藏1、背斜圈闭:由背斜作用而形成的圈闭,由于地层褶皱形成背斜遮挡层而形成的圈闭 背斜油气藏: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背斜学说”(I. C.White,1885):早期找油理论 背斜油气藏在世界石油储量上占重要地位背斜圈闭的特点:储集层顶面拱起,顶部和四周被非渗透地层所封闭.圈闭面积由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闭合而成圈闭的形态,取决于背斜的形态:长轴背斜、短轴背斜、箱状背斜、伏卧背斜等构造圈闭:构造变形(连续的或不连续的)成的圈闭。 构造油气藏:处于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藏 。 构造圈闭和油气藏共有五种。2、 背斜油气藏:储集层及盖层形成的背斜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藏。 (一)背斜圈闭形成机理 非渗透性盖层下方为层状储集层形成的背斜,便形成背斜圈闭。 在静水压力条件下,背斜核部为储集层顶面以下的相对低势区。 圈闭顶点即为储集层形成的背斜最高点;圈闭面积为通过溢出点背斜储集层顶面等高线所围限的面积(二)背斜油气藏基本特点 1.油(气)水界面近水平,其与储集层顶面交线与储集层顶面等高线平行。烃柱高度等于或小于闭合高度。 2.通常储集层具有较好的物性,油(气)藏具有较大的规模,特别是多层油(气)藏连通形成的块状油(气)藏。 3 .油层常呈层状展布,同一储集层中常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在同一压力系统中具有同一油(气)水界面近水平。事实上,多层具有独立压力系统背斜圈闭是多个背斜圈闭的纵向上联合。(三)背斜油气藏类型 按背斜成因分: 1. 后生背斜油(气)藏:储集层及盖层沉积、固结成为水平岩层以后,发生褶皱作用形成的后生背斜圈闭,其中油(气)藏为后生背斜油(气)藏。 2. 同生背斜油(气)藏:储集层及盖层沉积在沉积作用的同时,发生褶皱作用形成同生背斜圈闭,其中油(气)藏为同生背斜油(气)藏。 3.差异压实背斜油(气)藏:由于不同部位的储集层及盖层压实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压实背斜圈闭,其中油(气)藏为差异压实背斜油(气)藏。注:差异压实背斜可以是同生的,少数情况也可以是后生的。 4. 刺穿背斜油(气)藏:由于底辟作用形成刺穿构造,与刺穿构造相伴可形成刺穿背斜圈闭,其中油(气)藏为刺穿背斜油(气)藏。注:刺穿背斜一般是后生的。 5.逆牵引背斜油(气)藏:由于逆牵引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其中油(气)藏为逆牵引背斜油(气)藏。注:逆牵引背斜可以是后生的,也可以是同生的。 二、 断层油气藏:储集层上倾方向或其他各个方向断层带为非渗透层形成断层圈闭中的油气藏。 (一)断层圈闭形成机理 断层带由于破碎作用形成断层泥或其他作用(如:胶结作用)可以成为非渗透层。在储集层上倾方向,断层带便可阻止油气逸散。注:断层圈闭一般要盖层配合,单一的断层带封闭情况是极少的。(二)断层油气藏基本特点 1.上倾方向为断层封闭,下倾方向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面交线与顶面构造等高线平行。 2.断层油气藏储集层的物性常较好,油层常呈带状展布。 (三)断层油气藏主要类型 断层圈闭可分两大类四亚类,相应的断层油气藏也有两大类四亚类。 1.断层与单斜岩层配合: (1)单个断层与单斜地层配合;(2)多个断层与单斜地层配合。 2.断层与褶皱岩层配合: (1)正断层与褶曲配合;(2)逆断层与褶曲。三、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背斜圈闭中储集层为裂缝性储集层,则形成裂缝性背斜圈闭。裂缝性背斜圈闭中油气藏称为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一)裂缝性圈闭形成机理 褶皱岩层原来为非渗透层,经过裂缝作用使背斜中部分岩层(易碎岩层)成为储集层。通常,裂缝孔隙度与背斜岩层曲率有关(见前文),在背斜转折端常具有最大裂缝孔隙度。 (二)裂缝性背斜油气藏基本特点 1. 油(气)分布在裂缝带中,油(气)层分布常不规则。 2. 储集层储集能力较小,但渗透性好。因此,在开发时常表现为产量迅速衰减特点。(是裂缝性油气藏共同特点)。 (三)裂缝性背斜油气藏主要类型 按岩石类型分: 1. 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 2. 其他岩石类型裂缝性油气藏:四、刺穿油气藏 :储集层上倾方向的非渗透层为刺穿体,便形成刺穿圈闭。刺穿圈闭中油气藏为刺穿油气藏。 (一)刺穿圈闭形成机理 主要有两类刺穿体: 1.沉积岩刺穿体:储集层下方低密度的或低黏度的非渗透性沉积层(如:泥岩、盐岩)失稳,形成刺穿体,其两侧储集层发生倾斜,刺穿体作为封闭层,便形成刺穿圈闭。 2.岩浆岩刺穿体:岩浆岩向上倾位,形成刺穿体,其两侧储集层发生倾斜,刺穿体作为封闭层,便形成刺穿圈闭。 (二)刺穿油气藏基本特点 1.储集层上倾方向有刺穿体,下倾方向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面构造等高线平行。 2.储集层孔渗性能较好,油(气)层常呈带状分布。 (三)刺穿油气藏主要类型 1.按刺穿体岩石类型分:盐岩刺穿油气藏、膏岩刺穿油气藏、泥岩刺穿油气藏和岩浆岩刺穿油气藏。 2.按储集层与刺穿体相对位置关系分:盐(膏、泥)栓(核)遮挡油气藏、盐帽沿遮挡油气藏和盐帽内透镜状油气藏。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根据其变形或变位及储层的变化特点可分为:背斜圈闭和油气藏、断层圈闭和油气藏、裂缝性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刺穿圈闭和油气藏。一、 背斜油气藏1、 概念背斜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发生褶皱变形,其上部又为非渗透性岩层所覆盖遮挡,底面或下倾方向被高油气势面或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即为背斜圈闭,聚集油气后,成为背斜油气藏。背斜圈闭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从穹窿状一直到狭长高背斜;闭合面积大小不一;有的是完整的,有的被断层复杂化。2、 背斜油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1)油气局限于闭合区内; (2)背斜油气藏中的储油层呈层状展布,尽管绝大多数油层的储集性纵、横向存在较大的变化,但应是相互连通的。 (3)相互连通的多油层构成统一的块状储集体,常形成巨大油气藏。3、背斜油气藏的成因分类: (1)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主要在侧压力挤压作用下而形成。这类背斜多见于褶皱区,背斜轴向一般与区域构造线平行;两翼倾角较大,不对称,靠近褶皱山一侧较另一侧缓;闭合高度较大,且伴生有断层。 区域上这种背斜分布在褶皱区的山前坳陷及山间坳陷,常成排成带出现。(2)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在地台区由于基底断块上升,使上覆地层隆起而形成同生背斜构造。其特点是:直接覆于基底之上的地层弯曲较显著,有时还可遇到受基底断裂控制的继承性断裂,向上地层弯曲渐趋平缓,而后逐渐消失;两翼地层倾角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此类背斜常成带分布,组成长垣或大隆起。(3)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滚动背斜的成因解释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同生断层下降盘靠近断层面的岩层因重力下跌使地层下垂弯曲而形成,另一种是认为同生断层下降盘尤其靠近断面处岩层厚度较大,促使地层在断面附近向着断层面“回倾”而形成。 图为我国华北含油气盆地黄骅拗陷港东油田位于北大港断裂构造带东南部,是港东主断层南部下降盘上的逆牵引背斜构造。(4)与塑性流动物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由于地下塑性地层受不均衡压力作用,向着压力降低的上方流动,使上覆地层弯曲形成的背斜圈闭。地下塑性地层常见的有盐岩和泥岩类,其中尤以盐岩占主要。(5)与剥蚀作用及压实作用有关的差异压实背斜和油气藏二、断层圈闭和油气藏 1、概念断层圈闭是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聚集油气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 这种类型的圈闭分布很广,在各含油气盆地中广泛分布,尤其我国东部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中更是为数众多。断层圈闭的闭合面积是通过溢出点的储层顶面构造等高线和上倾方向断层线构成。2.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 两盘地层的对接情况: 砂泥对接封闭性好 砂砂对接封闭性差 断层断穿地层的岩性:泥岩发育封闭性好,砂岩发育封闭性差 断层的活动性:反复活动的断层封闭性不好 断层的性质:压性断层的封闭性好;张性断层的封闭性差 断层的产状:倾角小封闭性好;倾角大封闭性差 断层带其他封堵物的形成:被沥青、矿物充填的封闭性好3. 断层圈闭和油气藏的主要类型(1)断鼻圈闭和断鼻油气藏鼻状构造的上倾方向被断层所封闭形成的圈闭称为断鼻圈闭 (2)断块圈闭和断块油气藏 由弯曲断层或多条断层配合,形成两面、三面甚至四面为断层围限的圈闭称为断块圈闭 (3断层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有两方面: 1)遮挡作用:断层封闭时,形成断层圈闭2)运移通道作用:断层不封闭圈闭形成前的断层可作为油气来源通道;油气藏形成后的断层对圈闭切割而破坏油气藏.4、断层油气藏的垂向分布特点 受断层的活动性和断层封闭性垂向上的变化,在断层附近形成多个层系/段含油气。或呈串珠状、或F状、或T状。5、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断层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或者同一断层在不同的位置,常起着封闭或通道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对油气藏的形成至关重要。(1)封闭作用 封闭作用是指由于断层的存在,使油气在纵、横向上都被密封而不致逸散,其结果是形成油气藏。断层是否起封闭作用取决于断层本是否封闭和断层两盘岩性的接触关系。断层本身的封闭性决定于断层带的紧密程度,它与断层的性质、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是否存在以及断层带中流体的情况有关。 断层横向上是否封闭则取决于断距的大小及断层两盘岩性的接触关系。若断层使储层上倾方向完全与非渗透性岩层相接,则为完全封闭(图中B);上倾方向的上方部分与非渗透层相接,则为部分封闭(图中A),与渗透层相接,则为不封闭(图中C)。(2)通道作用 断层另一种作用是破坏原生油气藏,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其结果是油气运移至浅处,若遇圈闭可形成次生油气藏;若无遮挡油气逸散至地面而散失。三、岩体刺穿圈闭和岩体刺穿油气藏岩体刺穿接触圈闭:由于岩体(盐体、岩浆岩体、 泥火山)刺穿接触遮挡而形成的圈闭1. 盐体刺穿圈闭和盐体刺穿油气藏2. 泥火山刺穿圈闭和泥火山刺穿油气藏3. 岩浆岩体刺穿圈闭和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四、裂缝性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是指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的油气藏 1裂缝性油气藏的特点裂缝性油气藏常呈块状:不同储集层中的油气 具有共同的油气水界面和统一的压力系统 同一油气藏不同油气井之间产量相差悬殊实验室测定的岩心渗透率与试井渗透率相差悬殊五、断层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断层圈闭的形成条件是断层必须是起封闭作用的,那么在平面上必须是断层线与储集层的构造等高线构成闭合的状态才能形成圈闭。那么根据断层与储集层的平面组合关系,可将(1)断层圈闭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1、弯曲或交错断层与单斜构造结合组成的圈闭和油气藏(图中A)。 2、三个或更多断层与单斜或弯曲岩层结合形成的断层或断块圈闭和油气藏(图中B)。 3、单一断层与褶曲(背斜的一部分)结合形成的断层圈闭和油气藏(图中C)。 4、逆和逆掩断层与背斜的一部分结合形成的逆(或逆掩)断层圈闭和油气藏(图中D)。 (二)断层油气藏的特点1)油气层上倾方向或各个方向被断层所限;2)断层油气藏常具多、杂、乱、散特点;3)储集层渗透性好;4)油气常富集在断层靠油源一侧。 六、裂缝性背斜圈闭和油气藏1、概念 裂缝性背斜圈闭: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致密而脆性的非渗透性岩层,由于各种原因可以出现裂缝特别发育而使孔隙度和渗透性变好的局部地区,周围则为非渗透性围岩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形成的油气低势区,称为裂缝性背斜圈闭。聚集了油气之后即形成裂缝性背斜油气藏。2、分类 裂缝性背斜油气藏按储集层的岩石类型,可分为碳酸盐岩和其他沉积岩两大类。图为扎格罗斯山前带中加奇萨兰裂缝性背斜油气藏,储集层为灰岩中的裂缝。3、裂缝性背斜油气藏的基本特征 裂缝性背斜油气藏的基本特征油气分布总体上受背斜构造控制,但具有油气分布不规则的特征。储层非均质性严重,使油气藏的油气产量,油气柱高度及油气层压力分布极不均一。七、刺穿圈闭和油气藏 1、概念及形成机理 刺穿圈闭:地下岩体(包括软泥、泥膏岩、盐岩及各种侵入岩浆岩)侵入沉积岩层,使储集层上方发生变形,其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称为刺穿圈闭。聚集油气后称为刺穿油气藏。2、分类 刺穿油气藏的主要类型有:、盐栓(核)遮挡圈闭和油气藏;、盐帽沿遮挡圈闭和油气藏;、盐帽内透镜状圈闭和油气藏(图中、)。 形成刺穿构造的同时,常伴生断裂、岩性尖灭、不整合以及刺穿上方的隐刺穿背斜和断层,形成与刺穿有关的隐刺穿油气藏(图中、)。3 .刺穿油气藏的特点1)油气在上倾方向一侧被刺穿岩体所限,其下倾方向油(气)水边界仍与构造等高线保持平行。2)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连通性。刺穿构造按刺穿岩体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岩体刺穿、泥火山刺穿和岩浆岩刺穿等。第三节 地层圈闭和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由于地层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又称与地层不整合面有关的圈闭。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分两类:地层不整合覆盖圈闭: 位于不整合面之下,以不整合面为遮挡条件的圈闭地层超覆圈闭: 由于储集层和盖层在不整合面之上超覆沉积形成的圈闭一、 地层不整合覆盖油气藏 1.潜伏剥蚀突起圈闭与油气藏(古潜山圈闭和古潜山油气藏) 2.潜伏剥蚀构造圈闭与油气藏 1.潜伏剥蚀突起圈闭和油气藏 古潜山圈闭和古潜山油气藏 圈闭形成机理:地壳抬升风化剥蚀形成古地形突起 地壳下沉被不渗透地层覆盖 油气藏基本特点:油气藏呈块状,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统一的压力系统分布:长期风化剥蚀的地区.遭受剥蚀的地层.2.潜伏剥蚀构造圈闭与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 圈闭形成机理: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具有一定的构造形态 (背斜或单斜),被不整合面之上的不渗透地层所封闭特点:油气层的分布受构造控制分布:地层不整合面以下地层存在古构造的剥蚀区二、地层超覆圈闭和地层超覆油气藏 圈闭形成机理:盆地水进时,地层不断超覆沉积在不整合面上.泥岩超覆砂岩形成盖层,不整合面在侧向形成遮挡。分布:地层超覆圈闭主要分布在盆地的斜坡地带(盆地的边缘;古隆起的周缘) 第四节 岩性圈闭和岩性油气藏岩性圈闭:由于储集层岩性、岩相和储集物性的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岩性油气藏:岩性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岩性油气藏勘探难度大,但领域宽广,勘探潜力巨大。一、 岩性圈闭的分类储集层岩性、物性的纵横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是成岩后生作用过程形成。 原生岩性圈闭 ,次生岩性圈闭1、原生岩性圈闭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导致沉积物岩性发生变化而形成圈闭可以发生在碎屑岩地区,也可发生在碳酸盐地区(1)在碎屑岩沉积盆地中,沿地层上倾方向,砂体的尖灭形成上倾尖灭圈闭;或者砂体向四周被泥岩包围形成砂岩透镜体圈闭。(2)在碳酸盐岩地层中高能环境下的各种高孔颗粒岩相向四周相变为低能环境的泥灰岩从而形成圈闭。原生岩性圈闭的类型砂岩岩性圈闭:砂岩透镜体圈闭,砂岩上倾尖灭圈闭碳酸盐岩岩性圈闭:碳酸盐岩颗粒岩透镜体圈闭鲕粒滩、生物介壳滩、砂屑滩、点礁、礁滩 2、成岩次生圈闭指沉积岩在成岩后由于各种地质因素导致一定范围的地层孔渗性发生改变而形成圈闭。包括两种情况:不渗透地层局部形成渗透地层渗透性地层局部形成不渗透遮挡层。 最常见的是在碳酸盐岩地层中,由于次生作用例如淋滤作用或白云化作用,形成很多次生孔隙,不渗透性地层变为渗透性地层,在低渗透岩层中形成高渗透透镜体,从而形成具备储存能力的圈闭。二、原生砂岩透镜体圈闭和油气藏(1)圈闭形成机理:砂岩储集层是由沉积期间砂体向四周相变为不渗透性地层而形成的圈闭(2)原生砂岩透镜体圈闭分布 受砂体分布控制(3)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特点 1)单个规模小 2)横向呈条带分布 3)多分布在源岩地层中,属于源内油气藏三、砂岩上倾尖灭圈闭和油气藏(1)圈闭形成机理:砂岩储集层在地层上倾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取用水领域信用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云南省取用水领域信用评价评分表
- 南宁-PEP-24年小学6年级上册英语第6单元测验卷
- 2024年乘用车变速器齿轮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2023年重有色金属矿产:锌矿资金筹措计划书
- 2024年饲料级磷酸氢钙项目资金需求报告
- 专项24-切线长定理及三角形的内切圆-重难点题型
- 教学心得体会15篇
- 舞蹈技巧课心得体会
- 结婚晚会主持词
- GB/T 462-2023纸、纸板和纸浆分析试样水分的测定
- 硬笔书法作品纸模版(空白纸)
- 第5课 文化变革美术发展-20世纪初中国画的变革与文化理解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鲁美版美术鉴赏
- 合规管理体系标准解读及建设指南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上册)
- 《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企业内训师培训师理论知识考试题库500题(含各题型)
- 水系统规划方案及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计算书
- 儿科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范
- 介绍班级优化大师
- (完整)双溪课程评量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