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文化选择视野下的校本教材文本分析以黔东南两所学校为例.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文化选择视野下的校本教材文本分析以黔东南两所学校为例.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文化选择视野下的校本教材文本分析以黔东南两所学校为例.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文化选择视野下的校本教材文本分析以黔东南两所学校为例.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文化选择视野下的校本教材文本分析以黔东南两所学校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文化选择视野下的校本教材文本分析 以黔东南两所学校为例 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刘学 指导教师孟小军副研究员 摘要 在国家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框架下,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已成为 一个热点与导向。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校本教材开发,不仅能更好的适应 本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现状,更能彻底的贯彻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更充分的 利用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更好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本研究认为:少 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其自然性、传统性、民族性的教育资源要有效、 高效的整合进校本教材中,可以通过文化选择理论进行探索。 本研究遵循文化选择学的相关理论,主要采用田野考察法,辅以n v i v o9 0 文本分析软件对校本教材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等。重点选择了贵州省黔东南苗 族侗族自治州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从中抽取两所学校的校本教材作为研究样本。 通过对文化选择概念及理论的辨析与论述,从中整理出适于阐释民族地区校 本教材的观点,即文化选择的现代模板,三维度,以及动力系统:选择的主体、 目的、标准、评价,将其作为教材文本分析的依据。 本研究运用n v i v o9 0 软件对样本进行质性分析后得出,校本教材在内容属性 上可以解构成四大板块:生命文化、世俗文化、艺术文化和科学文化。再从教育 传承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文本内容遵循了文化选择的历史、现实、心灵三个维度, 展现出少数民族地区校本教材对文化进行选择的层次性。 基于对文本内容的解析,本研究进一步探求了文本的生成过程,即对教材的 编写进行了联系的、发展的、动态的研究。分别从选择的主体、目的、标准、评 价四个方面,对两个样本的编写过程进行梳理。解析了校本教材的决策者、实施 者、研究者三类重要主体;得出文化选择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国家认同、民族认 同与群体认同;再从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出发,确立了文化选择的基本原则与实 施标准,即科学性、可学性、趣味性、结构和理性与内容关联性;最后从评价的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摘要 意义、范围、步骤分析了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校本教材开发的评价手段。 鉴于少数民族地区校本教材开发现状的研究,笔者从适应社会发展现状,充 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和促进学生终极发展等四个 方面展开思考,建构出校本教材开发的出发点,旨在为少数民族地区校本教材提 供开发思路和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文化选择校本教材文本分析 i i 西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捅要 at e x ta n a l y s i so fs c h 0 0 1 b a s e dt e x t b o o k si n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c u l t u r a ls e l e c t i o nt h e o r y _ _ _ _ _ _ _ - _ _ - _ _ 。ac a s es t u d yo ft w os c h o o l si ng u i z h o um i a oa n d d o n g au t o n o m o u sp r e f e c t u r e m a j o r :p r i n c i p l eo f e d u c a t i o n au t h o r :l i ux u e a d v i s e r :v i c e - p r o f e s s o rm e n gx i a o j u n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h ef r a m e w o r ko ft h en a t i o n a le l e m e n t a r ye d u c a t i o nc u r r i c u l u m ,e g 1 e v e l 一3c u r r i c u l u mm a n a g e m e n t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r e s e a r c ho fs c h o o l - b a s e d t e x t b o o k sh a v eb e c o m eah o t s p o to rad i r e c t i o n i ti sb e t t e rf o re t h n i cm i n o r i t ya r e a so f c h i n at o d e v e l o ps c h 0 0 1 b a s e dt e x t b o o k s ,w h i c h c a nb es u i t a b l et ot h e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e n do ft h ee t h n i cm i n o r i t y , p e r f o r mt h el e v e l 3c u r r i c u l u mm a n a g e m e n t p o l i c i e s ,u s et h ec u r r i c u l u mr e s o u r c e s ,t r a i na n dd e v e l o ps t u d e n t s c h a r a c t e r t h e r e f o r e , t h er e s e a r c hh o l d st h a ta m o n gt h ea b u n d a n c ec u l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o fm i n o r i t ya r e a s ,t h e n a t u r a l t r a d i t i o n a la n dn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r e s o u r c e sc a nb ei n t e g r a t e di n t o t h e s c h o o l b a s e dt e x t b o o k se f f e c t i v e l ya n de f f i c i e n t l yt h r o u g hc u l t u r a ls e l e c t i o nt h e o r y w i t ht h er e l a t e dt h e o r yo fc u l t u r a ls e l e c t i o n ,t h et h e s i sm a i n l ya d o p t st h em e t h o d s o ff i e l dr e s e a r c ha n dn v i v o9 0t e x ta n a l y s i ss o f t w a r ef o rd a t ac o l l e c t i o n ,c o l l a t i o n ,e t c o fs c h o o l b a s e dt e x t b o o k s f i e l ds u r v e yv i s i ti sc o n d u c t e di ng u i z h o um i a oa n dd o n g a u t o n o m o u sp r e f e c t u r ei n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n da u t h o r e x t r a c t st w os c h o o l - b a s e d t e x t b o o k so ft w os c h o o l sa st h er e s e a r c hs a m p l e s b yt h e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a n d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c o n c e p t sa n dt h e o r i e s o fc u l t u r a l s e l e c t i o n ,a u t h o rt a k e st h es u i t a b l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s c h o o l b a s e dt e x t b o o k si ne t h n i c m i n o r i t ya r e a si nv i e wo fc u l t u r a ls e l e c t i o nm o d e mt e m p l a t e ,t h r e e - d i m e n s i o n a l ,a n d p o w e rs y s t e m s :s u b j e c t ,p u r p o s e ,s t a n d a r d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w h i c hi sr e g a r d e da st h eb a s i s f o ra n a l y z i n gt h et e x t b o o k s i nt h i s s t u d y , a f t e ro b t a i n i n ga n a l y s i sr e s u l t sb yu s i n gn v i v o9 0q u a l i t a t i v e i i i 西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摘要 a n a l y s i ss o f t w a r e ,w ec a l l d e c o n s t r u c tt h es c h o o l b a s e dt e x t b o o k si n t of o u rm a j o r s e c t i o n s i nt h e i rc o n t e n tp r o p e r t y :v i t a lc u l t u r e ,s e c u l a rc u l t u r e ,a r t i s t i cc u l t u r ea n d s c i e n t i f i cc u l t u r e i n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t r a n s m i s s i o n ,t h et e x tc o n t e n to f s c h o o l - b a s e dt e x t b o o k sc a nd e c o n s t r u c t e di n t o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a l i t i e s ,s u c h 邪h i s t o r y , r e a l i t y , a n dm i n d ,w h i c hr e v e a l st h ef a c tt h a tt h es c h o o l b a s e dt e x t b o o k so fe t h n i c m i n o r i t yr e g i o n sc h o o s ec u l t u r ei nd i f f e r e n tl e v e l 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t e x tc o n t e n t ,t h es t u d ye x p l o r e st h et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n a m e l yr e s e a r c h e rd o e sar e l e v a n t ,d e v e l o p i n ga n dd y n a m i c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 c o m p i l i n go ft e x t b o o k s t h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c o m p i l i n gp r o c e s so ft w os a m p l e si n f o u ra s p e c t so fs u b j e c t ,p u r p o s e ,s t a n d a r d s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a u t h o rc o n s i d e r ss u b j e c tc a n 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i m p o r t a n ts u b j e c t s ,f o re x a m p l ed e c i s i o nm a k e r , i m p l e m e n t e ra n d r e s e a r c h e r , a n dp o i n t so u tt h a tt h eo b j e c t so fc u l t u r a ls e l e c t i o na r ea c h i e v i n gt h en a t i o n a l i d e n t i t y , e t h n i ci d e n t i t y a n dg r o u pi d e n t i t y t h e nr e s e a r c h e r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b a s i c p r i n c i p l e sa n ds t a n d a r d so fc u l t u r a ls e l e c t i o ni nt h ei n t e r n a la n de x t e r n a lf a c t o r s ,e g s c i e n t i f l c i t y , l e a m a b i l i t y , i n t e r e s t i n g n e s s ,s t r u c t u r a lr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c o n t e n tr e l e v a n c e l a s t l y , s l i mu ps o m ee v a l u a t i o nm e a n so fs c h o o l - b a s e dt e x t b o o k sd e v e l o p m e n tf r o mt h e m e a n i n g ,s c o p ea n ds t e p si n e t h n i cm i n o r i t ya r e a s i nv i e wo ft h es t a t u s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c h o o l b a s e dt e x t b o o k si nm i n o r i t y a r e a s ,a u t h o rt h i n k st h a tt h et e x t b o o k sd e v e l o p m e n ts h o u l da d a p t t ot h es o c i a ls t a t u sq u o , t a k ef u l la d v a n t a g eo f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s o u r c e so ft h ee t h n i cm i n o r i t yr e g i o n s ,f u l l y r e f l e c tt h es c h o o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p r o m o t et h eu l t i m a t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t u d e n t s b a s e do nt h ef o u r a s p e c t sa b o v e ,t h es t u d yc o n s t r u c t s t h es t a r t i n g p o i n t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c h o o l - b a s e dt e x t b o o k st oo f f e ri d e a sa n dl e s s o n sf o rs c h o o l - b a s e d t e x t b o o k si nm i n o r i t ya r e a s k e y w o r d s :c u l t u r a ls e l e c t i o n s c h o o l - b a s e dt e x t b o o kt e x ta n a l y s i s i v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 j 一 刖舌 2 0 0 1 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 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随着课 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日益成为一个热点和一个导向,而校本教材编制 就是校本课程开发内容之一。校本教材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一本书主义 ,有效 实现了“一纲多本 。校本教材的开发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办学特 色,有利于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和乡土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有利 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更好的实施。 因此,在课改理念的倡导和相关政策的保障下,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着校本教材开发 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特别是江浙沪地区的校本教材开发已初具规模,并且对 当地的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在民族地区进行校本教材开发,能更 好的适应本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现状,更彻底的贯彻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更 充分的利用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更好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关于我 国少数民族地区校本教材有众多问题值得关注。 ( 一) 实地调查揭示民族地区校本教材的开发存在问题 笔者于2 0 1 1 年4 月、1 2 月两次赴贵州省黔东南州进行实地调查,在以凯里市 和榕江县为重点考查范围的前提下,先后走访了凯里市舟溪镇中学、凯里市十一 小、榕江县民族中学、宰荡小学、车江民族小学。综合几个学校的调查,可以发 现: 1 对校本教材的认识 从现有的校本教材来看,各方对其认识有着定的缺陷:从学校领导角度, 校本教材的开发大多是顺应“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需要,既然是示范校,肯定有 其先进性,需要有较其他学校先行一步的魄力。并且出版的教材可以放在展示厅 里为学校的先进“示范性 提供物质依据。从教师的角度,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学 校长期规划的内容,参与其中是职工应尽的职责。从学生的角度,校本教材是老 师上课时手中的参考书,作为学生“未识校本真面目 。从学生家长的角度,未见 过校本教材,可能是孩子唱歌的“歌本”,亦可能是绘画刺绣的“图样 或者“课 外赏析读物 等。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前言 2 对校本教材的开发 从主体上看,有的学校采取所有老师大动员的形式,要求所有科任老师都参 加到教材的编写中。有的学校专门设编写组,其成员大部分来自学校行政管理阶 层。 从编写标准看,有的学校制定了文本式的参考标准,在开发过程中有据可依。 有的学校没有明确的编写标准,但通过编写组讨论,指示几名主要成员之间“达 成共识。还有的学校完全没有标准可言,将国家教材、乡土教材、校本教材混为 一谈,特别是将后两者等同起来,直接将乡土教材校本化,或是直接用其他地区 其他学校的教材作为校本教材。 从编写方式看,有的学校遵从采风、研讨、修订、定稿等一系列程序,将编 写方式标准化,有的学校依据老师意愿自由安排,随机选择方式。 从监管上看,一部分学校制定了具体的措施,对校本教材的编写进行监管, 例如:教师考核、选拔评优、薪资赏罚等。另一部分学校,没有实行具体的监管 措施,从精神方面入手,通过对教师进行思想动员、思想教育,使其在编写过程 中自觉自律,依托精神的力量对编写人员进行管理。 ( 二) 理论分析促使对民族地区校本教材文化选择的深入思考 1 传统教育理论对校本教材文化选择的忽视 在处于主流地位的传统教学论看来,知识是客观的、现成的,教学论是研究 如何传授知识的问题。在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课程理论认为,教学属于课 程的一个环节,即课程实施。这样,课程改革赋予课程论的使命是:不仅要规划教 什么,也要规划如何教。从课程论的地位颠覆上,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存在与 选择。然而我国课程理论研究从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侧重于哲学和心理学层面 的研究,即承袭了西方课程研究的“工艺学模式 。这种模式把课程知识当成“理 所当然”的客观存在加以接受,着眼点在技术层面上,重点考虑课程的逻辑结构 和课程编制的心理学机制,忽视课程中的文化选择和知识的存在性质问题,未涉 及相关教材的开发需要以文化选择的手段体现知识的存在性问题的研究。 2 对文化选择理论的深入思考 基于黔东南中小学校本教材的现状,笔者不禁思考其背后隐藏的问题,是什 么因素引发了教材存在、认识、开发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在发现传统理论对校 本教材文化选择的忽视后,笔者试图将视野锁定在“文化选择上,认为文化选 择不仅是一个静态的结果,更可以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将文化作为对象 进行选择的动态过程。于是在大量查阅鲁洁的教育社会学,覃光广的文化学 辞典,彭定安的文化选择学等文献的基础上,对文化选择理论进行梳理、归 2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前言 纳、总结,提取部分核心概念。发现“文化选择 与校本教材的关联性,例如: 文化选择强调文化的自动撷取和排斥,按照教育的需要选择文化。黔东南中小学 校本教材存在性和认识定位的问题均可以用以上理论加以阐释。再如文化选择的 现代模板:生命、世俗、艺术、科学以及文化选择的三个维度:现实、历史、心 灵,上述两个理论从平面性和立体性展示了人类对文化进行选择的层次。还有文 化选择的主体、目的、标准、评价等理论都可以与实地调查的情况一一对应起来, 系统的对黔东南校本教材开发编写的流程进行纵向的梳理。 综合以上层面的问题,笔者进而开始思考民族地区校本教材的准确定位是什 么,校本教材的内容究竟如何选择与呈现,有没有值得推广的校本教材开发模式 等等。以上思考均促成“文化选择视野下校本教材的文本分析”这一选题。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第一,运用文化选择理论对黔东南中小学校本教材文本进行分析研究,能够 拓展、深化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理论;第二,有助于深化民族地区校本教材的研 究领域,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 ( 二) 实践意义 第一,为黔东南地区中小学校本教材研发服务;第二,为民族地区学校教育 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第三,明确校本教材开发对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推进作用 及良性发展方向,同时也将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本分析法 按本研究的需要,笔者将对黔东南中小学校本教材的相关文本进行比较、分 析、综合,从中提炼出评述性的说明。本研究通过对文本中字词句以及符号的诊 释,对相关文本进行评述。并且将借助文本分析软件n v i v 0 9 0 ,进行大量文本查 阅、鉴别、评价、归类、整理。根据各类文本实际情况,得出较准确的数据,再 对相关数据进行内容分析、特征阐述等一系列工作。 ( 二) 田野考察 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情况,笔者将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如问 卷法、访谈法、参与是观察法、统计法等获得第一手资料。笔者深入黔东南地区, 实地考察其自然、人文及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站在主位和客位的立场整体把握黔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言 东南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状况,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校本教材 借鉴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新一轮的课程 改革强化了“三级课程 管理体制,提出校本教材( s c h 0 0 1 b a s e d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s ) 设想。“一b a s e d ”在简明英汉词典中解释为:以为基础;通过途径、 方法;在地方;一种性质、状态。“s c h 0 0 1 b a s e d ,即“校本 ,理解为:为了 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了学校 是指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实 际问题为指向,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学校中”是指树立 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学校相关人员进行积极系统 的反思,对学校各种方案、环境、行动实现深刻理解与洞察,不断提升学校水准。 “基于学校 则是指从学校实际出发,考虑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学校潜能,利用 学校资源。 浙江师范大学蔡伟教授在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一以浙江省 中小学校本教材建设为例中,将“校本教材定义为:教师个体或群体,在学校 课程设计的总思路下,为有效施行校本课程而自行编制的教学材料。它具有多种 形态,包括教师编写的讲义,补充的阅读材料及正式出版发行的教材。 需要强调的是,在日常使用中,人们经常把教材、课本和教科书等同起来。事 实上,它们是有区别的。一般而言,教材是范围较广的一个概念。教材是指“教 师的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 圆除教科书外,可能还包括讲义、参 考书、辅导材料以及应用越来越多的视听媒体。只有在狭义上,教材等同于我们 一般所说的纸介质的教科书或课本。所以我们一般习惯于把教材等同于教科书。 而“教科书”和“课本”则是一种东西的两种不同称谓,只是“教科书”这一称 谓更有时代感。在本研究中,一般将教材、课本和教科书等同,都指在学校课堂 中我们用得最多的纸介质的书。 鉴于此笔者尝试对这一概念做出如下定义:校本教材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 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从本 校学生特点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 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本研究的研 究对象锁定为以纸为介质的文本式的校本教材。 傅建明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m 】,广州:广东教育 f 版社,2 0 0 5 1 8 2 钟启泉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 上卷) :课程改革专题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2 4 1 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言 ( 二) 文化选择 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文化选择主要依据社会发展的 需要对文化做出强有力的选择,因此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教育中的文化选择具有 两种取向,一是按社会的需要选择文化,二是按教育的需要选择文化。”圆教材中 的文化选择在可供选择的社会文化中对某种或某部分文化的撷取与吸收或排斥与 舍弃。正确合理的文化选择可促进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但其负面作用是可能造成 某些文化的丧失。本研究侧重于研究按教育的需要选择文化,即教材的文本内容 呈现的是选择者根据教育的需要选择出的教育学化的文化。 五、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校本教材的研究 现阶段,直接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校本教材的研究异常缺乏,大多数研究 者都将视角聚焦于理论体系更加完备的校本课程研究中。鉴于校本教材从属于校 本课程,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一种媒介,特将相关文献做如下整理:关于民族地区 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多集中于西北师范大学,孟凡丽的博士论文多元文化背景 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以多元文化的视角,从地方课程概念及其课程价值认识问 题;地方课程开发机制问题;地方课程资源选择问题;地方课程的课程类型问题 以及地方课程开发的培训、保障问题等方面就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作了详尽的 论述。王鉴在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指出,以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 值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理念为理论基础,将民族地区课程开发模式概括为“国 家专门机构统一协作、多省区联合开发、不同层次民族自治区共同使用 几种类 型。认为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目标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理论的指导下, 立足于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知识,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特点,培养具有多 元文化知识、态度与能力的新人。其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民风民俗、 社会历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和语言文学等方面。金志远的文章新一轮课程 改革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 革背景下,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作了论述,指出 我国前7 次课改过于注重传承主流文化而忽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认为第8 次课改在文化观上,坚持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并存;在课改的方法论上,处 理好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动关系,找到了实现两种文化传承有机整合的 途径和机制。 鲁洁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0 1 6 5 。鲁洁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0 1 6 6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言 ( 二) 从文化角度分析学校课程的研究 1 关于教材的研究 教材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对其的研究一直都只是在哲 学与心理学的“视野中 及“基础上进行的。直到2 0 世纪7 0 年代初,教育社 会学、文化社会学才开始关注学校教材内容的选择,而国内直到2 0 世纪9 0 年代 初才开始出现相关研究。 在国外,早期关于教材内容的分析,集中在教材传递的价值观念方面。国外 的相关研究为教材内容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典范与案例。在国内,台湾的学者较早 地关注教材内容分析方面的问题。台湾学者的教材分析基本上是西方学者研究框 架的继承与发展,但是做了中国化的改造,使之更符合东方文化背景。由于大陆 台湾同宗同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有诸多共同之处,所以他们分析的过程与结果对 国内教材研究的分析内容与分析指标的确立以及分析思路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我国大陆在2 0 世纪9 0 年代之后,才开始关注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研究,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吴康宁教授是国内最早对课程及教材开展社会学研究的学者 之一,吴永军博士认为教材分析是透视课程内容的意识形态性、社会控制的有效 途径。史静寰等人从性别的视角对现行中小学教材、幼儿读物、成人扫盲教材等 所进行的定量统计和文本分析。其他一些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了非 常有意义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具体来讲,对于不同 年龄阶段( 包括幼儿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等) 、不同学科( 语文、思想品德、 历史、英语、社会课等等) 的教材都有学者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而且取得了一定 的研究成果。 2 关于课程的研究 英国课程论专家劳顿( l o w t o n ,d ) 以整个社会文化作为课程研制的背景进行 系统分析。劳顿的课程文化分析是受威廉姆斯( w i l l i a m s ,r ) 漫长的革命一 书的影响而形成的。威廉姆斯的文化选择是指长期的社会矛盾冲突和协调的过程, 学校充当了主流文化的生成和再生的霸权机构。而劳顿在1 9 8 3 年出版的课程研 究与教育计划一书中,将课程定义为“文化选择 ,并认为这个定义扩展了课 程研究的视野。劳顿说“教育不可能与价值无涉,不同的价值系统或思想会产生 不同的课程 回。即使是纯科学课程也要接受社会文化选择。任何社会都会面临如 何把其生活方式或文化传授给下一代的问题,教育关注的就是社会认为文化中最 有价值的方面传授给下一代,但学校的资源和时间有限,所以,必须认真规划课 。d a n e n i sl a w t o n c u r r i c u l u ms t u d i e sp l a n n i n g h o d d e ra n ds t o u g h t o n 19 8 3 p 2 掣d a n e n i sl a w t o n c u r r i c u l u ms t u d i e sp l a n n i n g h o d d e ra n ds t o u g h t o n i9 8 3 p 13 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言 程,以确保对文化的适当选择。他曾明确主张课程即对文化的选择,2 0 世纪8 0 年 代以来,随着全球资本的流动、跨国公司的出现带来的移民运动,一些国家开始 关注多元文化对课程文化选择与设计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一些 学者开始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造成的文化冲突、文化危机与课程的文化 选择的关系,研究学校课程中的多元文化状况,提出多元文化课程的设想。班克 斯( b a n k s ,j a ) 和林奇( l y n c h ,j ) 分别是美国、英国多元文化课程研究的领袖 人物。多元文化课程研究不是为了保存弱势文化,而是正在向着支持各种文化相 互理解与尊重的方向发展,为信息化时代人类文化发展谋求新的思路。 国内一些学者从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出发,探讨具体学科课程中的文化 内容的选择与传承问题。陈时见与朱利霞在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 中认为,当代课程设计在课程内容的文化选择上面临着一个难题,即一元文化与 多元文化,文化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的矛盾。论者认为,尽管多元文化已成为课 程改革必须面临的客观事实,但实施多元文化课程本身又存在诸多悖论和实际操 作上的困难。论者建议在课程设计上保持一元与多元的张力。赫德永在课程改 革中的文化学研究中指出,就历史发展而言,课程是作为文化的工具存在而产 生发展的。这种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角色将课程在逻辑上从文化的母体中分离出 来,割断了课程与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造成了课程与文化之间的机械性联系, 使课程在本质上变成了一种缺乏“文化性 的工具性存在。认为课程应由工具存 在转变为本体存在,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文化与自主发展。范兆雄则在课程文 化发展论中指出,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和阿普尔的“谁的知识最有 价值 的问题其核心都涉及到课程知识的选择标准,回答学校到底应该采用什么 知识时,追问为什么采用这些知识而不是其他知识。他认为斯宾塞的问题似乎更 为本质,因为它隐含了课程知识选择的客观标准问题。尽管阿普尔提出的问题涉 及到了包括斯宾塞在内的不同时代各个阶级、阶层的人们为什么选择某一类知识, 而不选择另一类知识的政治本质问题,但是他没有告诉人们课程知识选择客观标 准。正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不明白文化发展存在着客观标准,才否定有进步与落 后之分,并不断地以一种文化反对另一种文化,从而使课程知识的选择完全受统 治阶级和主流文化所控制。 ( 三) 研究述评 首先,从检索的相关文献来看,已有的国内外研究对少数民族地区校本教材 的关注异常缺乏。大部分是将其作为校本课程的- - 4 部分兼而谈之,甚至忽略不 谈。可见,民族地区校本教材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实施媒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 视和独立发展的空间。 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言 其次,在现阶段,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并大力从事相关问 题的研究。但是和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不论是范围还是深度,都存在一定 的差距。从总体上看,国内关于教材内容分析的研究多是从单一方面进行的,如 价值观念、性别意识、意识形态等角度。而且国内现有的教材研究,更多的是对 文本做数量上的统计与分析,进而产生研究结果,较少深入文本内容做深层次的 数据统计与意义分析。并且研究对象也仅限于国家通用的主流教材,未涉及校本 教材的文本分析,更未涉及到民族地区的校本教材研究。 最后,关于课程与文化的研究,以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数量 偏少,并且往往侧重于对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如课程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分 析、性别文化分析、种族文化分析等,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另外,在国 内的课程研究中,有少量的文献出现了“文化选择这一词汇,但仅将其作为一 种静态的结果来看待,即教材呈现出的内容是文化选择的结果,没有将“文化选 择 作为一种视角,进行联系的、发展的、动态的研究。 基于上述理由,本文拟将“文化选择 作为一种动态的视角,对黔东南中小 学校本教材进行文本分析的研究。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民族地区校本教材的文化选择 第一章民族地区校本教材的文化选择 一、文化选择理论述略 ( 一) 文化选择的概念 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着文 化,也不停顿地传播着文化。认识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存续者和传播者。 社会学家查尔斯科利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一切智 能的象征和通过空间传达它们和通过实践保存它们的手段。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既存在着长辈对幼辈的垂直型文化传递,又存在着不同文化间的横向传播。一种 文化一旦产生后,必然会向四周扩散或传播;或者通过通商、旅游、人口迁移等 活动进行无意识文化传播;或者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有意义文化输出, 由此实现文化的流动。“传播是一个选择性的过程”人不是海绵,不会自动将周 围的东西统统吸进去。由于文化特质的不同,在传播过程中,一种文化会对于自 己文化不相容的来自其他社会的文化加以排斥,也会对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观念 和技术加以否定。在吸纳与排斥的矛盾运动中,文化流动永不停歇,成为人类文 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然的文化现象。文化选择就是伴随着文化传播等文 化流动现象而出现的一种文化调节和适应机制。面对文化流动和更新过程中出现 的新的文化因素,既有的特定文化必然要通过文化评价而后作出抉择;吸纳、撷 取或是排斥、拒绝。通过选择达到维护文化稳定的同时,吸取采用新的文化特质 更新文化的内涵,或在技术、社会和观念变化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有组织的文化整 体即通过文化变迁实现文化的进化。因此,文化选择是在两个层面上的双向 适应与调节机制:一是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在自然条件改变的环境下,通过选 择吸收采用新的技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思想等改编文化自身的特质和功能, 以文化的进步适应自然条件的改变,进而通过改变了的文化去改造自然;二是在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中,吸收其他文化先进的技术和观念,带动社会的发展,同时 又通过自身文化的传播去改变其他文化的面貌。这就是文化选择的本质特征。 对文化选择的发生机理的研究目前还有不同看法。丹麦文化学家阿格纳福 格认为,文化选择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种是外部冲突和战争的结果,一个集团 在时事政治和文化扩张中,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失败者( 被动或被迫选择) 。另一 种是在集团内部冲突的结果。如领袖与国民、亚文化间或个体间的冲突。内部的 【美】卡恩伯,梅恩伯,杜杉杉译文化的变异【m 】,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 9 8 8 5 3 9 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民族地区校本教材的文化选择 冲突成为促进文化进化的主要因素。也有学者认为,文化选择发生在原生文化环 境面临或已经到来的重大变更时期。也会有两种情况:一是当人们投入新的文化 环境时,面对新的文化必须通过选择进行文化变更;二是原生地环境改变,使原 先的适应变为了不适应,文化为了生存下去,必须做出超越历史的选择。笔者认 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作为对文化发展的 是适应调节机制,文化选择也必然是动态发展的。不仅仅在文化的重大变更时期 会出现文化选择,随着文化的创造和文化的传播,文化选择也在不断展开。卡西 尔指出:“在所有人类活动中,我们发现一种基本的两极性,这种两极性可以用不 同的方式来描述。我们可以说它是稳定化和进化之间的一种张力,它是坚持固定 不变的生活形式的倾向和打破这种僵化格局的倾向之间的一种张力。人被分裂成 这两种倾向,一种力图保持旧形式,而另一种则努力要产生新形式。在传统与变 革、复制力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无休止的斗争。这种二元性可以在文化生活的所 有领域中看到,所不同的只是各种对立因素的比例。” 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文化 发展中保持传统与积极创新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这种矛盾运动的张力正是文化 发展的主要动力。文化选择也是这一矛盾运动的结果。文化选择总是在文化的这 种矛盾运动中展开的:第一,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展开。面对外 来文化冲击甚至威胁时,本土文化必然要做出反应:接纳、吸收还是拒绝、排斥。 第二,在旧有文化与新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展开。当一种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通 过文化创造所产生的新的文化因素发生一定影响并与既有文化发生冲突时,既有 文化也要做出选择:是认可新文化因素的发展还是扼杀、压抑新文化的生长。 ( 二) 文化选择理论的发展 文化选择理论的发展经历了1 0 0 多年的历程:文化选择是相对于自然选择而 提出的一个概念。1 9 世纪进化论者对生物有机体与社会遗传之间的区别还缺乏明 晰的区分,因为他们还不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对于他们来说“种族 与“文 化 是同义词。适者生存的原则意味着进化依靠于强者战胜弱者。因此文化选择 的过程被认为是自然的选择,进化与进步之间没有区别。 文化选择的观念最早出现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1 8 6 7 年,英国经济学家 w a l t e rb a g e h o t 在双周刊上发表的文章中第一次区分了人类生物进化与文化遗 传的不同,并提出了文化选择的样式。第一个对文化选择理论给予精确描述的是 l e s l i es t e p h e n 。在他的伦理科学( 1 8 8 2 年) 一书中,他明确区别了社会进化与 。a g n e rf o g :c u l t u r a ls e l e c t i o n j o u m a lo fm e m e r i e s - e v o l u t i o n a r ym o d e l so fi n f o r m a t i o n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19 9 7 ( i ) :2 2 2 7 圆杨善民,韩锋文化哲学【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 0 0 2 2 1 0 囝【德】卡西尔,甘阳译a i 仑 m i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5 2 8 3 l o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民族地区校本教材的文化选择 生物有机体进化,并讨论了文化选择的单位。美国社会学家科勒( a l b e r tgk e l l e r ) 于1 9 1 6 年在其著作中系统审查了文化进化的三个要素:变化、选择和复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