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奥斯丁小说情节与形象的双重性.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奥斯丁小说情节与形象的双重性.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奥斯丁小说情节与形象的双重性.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奥斯丁小说情节与形象的双重性.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奥斯丁小说情节与形象的双重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经过近两百年来读者的鉴赏和批评家的鉴定,英国作家简奥斯丁早已跻身 经典作家之列,幸运地成为极少数为父权社会所认可的女作家之一。在她身上, 交织着父权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初步觉醒的女性主义意识。她对父权文化既非全盘 继承,也非激烈颠覆,而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采取了温和的叛逆姿态。由 于社会时代的局限,作为一名保守的中产阶级淑女,奥斯丁不可能公开、明确地 宣扬其进步的女性主义意识。同样,作为一名思想敏锐的作家,她也没有沦为父 权文化的传声筒。奥斯丁在作品中采用了双重文本策略,将其与父权文化格格不 入的女性意识隐藏在文本深层,而在文本表层掩盖着父权文化传统这张“吸墨 纸。通过这种方式,她写出了女性自己的思考,发出了女性自己的声音。本论 文认为其小说的双重性文本策略主要体现在小说情节模式和女性人物形象方面, 因此主要从这两个角度对其小说的双重文本策略进行了分析。 本论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从奥斯丁小说情节模式的双重性、其小说女性人物 形象的双重性及奥斯丁采用这种双重文本策略的原因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论 述。第一部分“情节模式的双重性,从奥斯丁对说教传统的继承与反叛,对灰 姑娘童话模式的继承、超越和解构以及对私奔情节模式从女性视角的重构三个方 面展开了论述:第二部分“女性人物形象的双重性 ,则分别从性格对立、互补 的“姐妹 形象,不称职的母亲形象以及婚姻市场中待价而沽的贫困女性形象三 个方面,结合文本进行了仔细论述;第三部分关于作家采用双重文本策略的原因, 主要从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艺术选择以及女性作家 的“作者身份焦虑”这四个方面展开探讨,深入分析了奥斯丁采用这种双重性文 本策略的原因。 奥斯丁作品平凡、简单的表层文本之下,包涵着无限丰富的意义空间。本论 文致力于挖掘其作品深层的内涵,揭开其小说文本表层父权文化传统那张“吸墨 纸 ,解读作品深层隐含着的进步的女性意识,还读者对奥斯丁及其作品个更 全面的理解。 关键词:奥斯丁;女性意识;双重性;情节模式;女性人物形象 a b s t r a c t a f t e rn e a r l yt w oh u n d r e dy e a r st ot h e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t h er e a d e r sa n dc r i t i c so f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 t h eb r i t i s ha u t h o rj a n ea u s t e n ,a l r e a d yo n eo ft h ec l a s s i cw r i t e r sa r el u c k yt ob eav e r ys m a l l n u m b e ro ft h ep a r e n ts o c i e t yr e c o g n i z e db yt h ew r i t e ro n e t h ei m p a c t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p a t r i a r c h a lc u l t u r ea n dt h ei n i t i a la w a k e n i n go ff e m i n i s t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w e r ei n t e r t w i n e dw i t hi n h e r s h en e i t h e ri n h e r i t e dp a t r i a r c h a lc u l t u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n o ri n t e n s e l ys u b v e r t e di t ,b u tt a k e o nt h eb a s i so fam o d e r a t ep o s t u r eo ft r e a s o n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i n h e r i t e d g i v e nt h e l i m i t a t i o n so ft h et i m e s ,a sac o n s e r v a t i v e m i d d l e - c l a s sl a d y , a u s t e nc o u l dn o tp r o m o t ei t s p r o g r e s s i v ef e m i n i s t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h e ro p e na n dc l e a rp o s i t i o n s i m i l a r l y , a s aq u i c kw r i t e r ,s h e a l s od i dn o tb e c o m et h em o u t h p i e c e so fp a t r i a r c h a lc u l t u r e ad o u b l es t r a t e g yw a sa d o p t e di n a u s t e n sw o r k s ,t h ef e m a l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 c o m p a t i b l ew i t ht h ep a t r i a r c h a lc u l t u r eh i d d e nd e e pi n t h et e x t ,a n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a t r i a r c h a lc u l t u r ew a sc o v e r e di nt h et e x ts u r f a c e i nt h i sw a y , s h e w r o t ew o m e n so w nt h i n k i n g ,i s s u e di t so w nf e m a l ev o i c e t h ed u a ls t r a t e g yo ft h et e x tr e f l e c t e d i nt h en o v e l sp l o tp a t t e r n sa n df e m a l ec h a r a c t e r si m a g e ,s oam a j o rp o i n to ft h i st w od o u b l e v e r s i o no ft h en o v e ls t r a t e g yw a sa n a l y z e di nt h i sp a p e r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f r o ma u s t e n sn o v e l s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o ft h ed u a l m o d e ,t h ed o u b l ei m a g eo ft h ef e m a l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da u s t e n st e x tu s i n gt h ed u a ls t r a t e g yo ft h e r e a s o n sf o rt h e s et h r e es p e c i f i ca r e a sd i s c u s s e d t h ef i r s tp a r t “t h ed u a lm o d e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w e r e d i s c u s s e di nt h et h r e ea s p e c t s ,f r o 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t e a c h i n g so fs u c c e s s i o nw i t ht h er e b e l s ,t h e c i n d e r e l l af a i r yt a l em o d eo fi n h e r i t a n c e ,b e y o n da n d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a n d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 e l o p e d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m o d e l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w o m e n ;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t h e d o u b l e i m a g eo ft h ef e m a l ec h a r a c t e r s ”w e r ed i s c u s s e dw i t ht e x to fc a r e f u le x p o s i t i o n ,f r o mt h ec h a r a c t e r o fc o n f r o n t a t i o n ,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 “s i s t e r i m a g e ,t h ei m a g eo fa ni n c o m p e t e n tm o t h e ra n dt h e m a r r i a g em a r k e tu pf o rs a l ei nt h ep o v e r t y - s t r i c k e ni m a g eo fw o m e n ;o nt h et h i r dp a r t ,t h eu s eo f t h ed u a ls t r a t e g yo f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t e x tw e r ed e e p l yd i s c u s s e d ,m a i n l yf r o mt h ea u t h o r ss o c i a l 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t i m e s ,t h e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o ft h ea u t h o r ,a r t i s t i cc h o i c e ,a sw e l la sf e m a l e w r i t e r s t h ea u t h o ro fa n x i e t y ”o ft h ef o u ra s p e c t s u n l i m i t e ds p a c er i c hi n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sc o v e r e du n d e rt h es u r f a c eo fa u s t e n so r d i n a r ya n d s i m p l et e x t t h i sp a p e ri sc o m m i t t e dt od i g g i n gd e e p e rm e a n i n go fa u s t e n sw o r k s ,o p e n i n gi t s s u r f a c et e x tw i t ht r a d i t i o n a l p a t r i a r c h a lc u l t u r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n g t h e p r o g r e s s i n g f e m a l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h i d d e nd e e po ft h ew o r k s ,a n dg i v i n gr e a d e r so ft h ea u s t e n sw o r k sam o r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k e yw o r d s :a u s t e n ,f e m a l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d u a lm o d e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i m a g eo ff e m a l e c h a r a c t e r s i i _ i - 肿吾 经过近两百年来读者的鉴赏和批评家的鉴定,简奥斯丁已成为公认的经典 作家,她的“二寸牙雕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示出它们的魅力。然而,简奥 斯丁在世时只发表了四部不署名的小说,在当时声望并不高。这种现象的背后自 有其种种复杂原因,然而,这与当时妇女卑微的社会地位不无关联。 简奥斯丁生活于1 8 世纪末1 9 世纪初的英国乡村、一个传统保守的父权制 社会。当时女性被认为是低男性一等的“第二性,她们的天职就是做一个家庭 主妇。“甚至在十九世纪,妇女要当艺术家也不受鼓励。恰恰相反,她们受到冷 待、打击、训斥和劝告。 可以想见,女性在那个父权文化一统天下的时代从事 写作何其艰难。奥斯丁流传于世的六部作品都是在公共起居室里完成的。伍尔夫 为我们描述了奥斯丁写作的受限制状态:“简奥斯丁把草稿藏起来,或是用一 张吸墨纸盖上【她”艮高兴门轴会响,因为那样她就可以在人走进来以前把稿 子藏好。 显然,简奥斯丁在竭力维持着自己在父权制社会中的淑女形象。她 的六部传世之作是利用做家务活的间隙,偷偷摸摸写下的。这六部小说写的无非 是些家长里短,社交闲聊,婚恋世相。然而,这些文字看似平凡,却让人回味无 穷,领略到文本深层巨大的意义空间。 奥斯丁不只是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一名淑女,她更是一个有着敏锐的感受力 和洞察力的作家。对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生存困境的切身体验以及对女性命运的深 刻思考,激发了奥斯丁进步的女性主义意识。然而,作为一位女作家,奥斯丁本 身已经构成了对父权制社会的反叛。出于淑女的谨慎,奥斯丁在创作中必须竭力 隐藏那些与当时父权文化格格不入的女性意识。她的小说从文本表层看来,继承 和维护了父权文化传统,以至受到后世一些女性主义者的诟病。然而,作为极少 数为父权社会认可的女作家之一,奥斯丁无疑是聪明的。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 下,她不可能在作品中明确地宣扬进步的女性意识,但她并没有为父权文化所吞 没,从而成为父权文化的传声筒。伍尔夫曾赞扬奥斯丁是善于在表面文章下隐藏 深邃情感的能手。确实,如同在生活中以“吸墨纸”为创作作掩护一样,奥斯丁 在小说文本中同样也以父权文化这张“吸墨纸 为其女性意识作掩护。她在继承 。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卜海译文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1 4 页。 。伍尔天: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2 年,第8 3 页。 i i l 父权文化传统的同时,对其进行了含蓄而巧妙的消解和反叛。在其小说文本表层 屈从父权文化的叙述之下,隐藏着作者进步而叛逆的女性主义意识。尽管奥斯丁 对父权制文化的反叛并不是激烈的,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淑女的叛逆,然而,在那 个父权中心的社会背景下,奥斯丁通过迂回的策略在作品中表达出了进步的女性 意识,这已经非常难能可贵并值得后人敬重。她十分聪明地让作品通过了父权文 化的检验,并悄悄地发出了对父权制文化微弱的反叛之声。奥斯丁在世时的声望 与当时有名的男性作家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她毕竟通过了父权制文化检验的第 一关,得以在文学史上留下一席之地,为后人更好地挖掘其作品丰富的内涵创造 了条件。相对于直露地表达叛逆的女性意识,奥斯丁采用的这种迂回的文学策略 更加成熟而隐蔽,因而也更加有力。其迂回的双重文本策略在作品中主要体现为 小说情节与形象的双重性。 时至今日,奥斯丁在英语文学中的经典作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从奥 斯丁1 8 1 2 年第一次发表作品以来,对其作品的评论既有像司各特那样的“居高 临下的“保护 态度,也有夏洛蒂勃朗特等浪漫主义作家和马克吐温等“大 男子主义 者的攻击。可以说,奥斯丁获得当前的声望,走过了一条相当漫长曲 折的道路。奥斯丁在世时,关于她的专题评论文章总共不超过一打,对其作品持 贬低态度的不乏其入。当然,她也得到了一些有眼力的作家、批评家的赏识。然 而,整个1 9 世纪的奥斯丁评论( 包括褒词) 贯穿着一种所谓“居高临下 的“保 护态度。在1 9 世纪的批评中,奥斯丁远远没有得到她在文学史、小说史上应 有的地位,她的艺术遗产中所含有的全部丰富内容还有待于后世批评家的深入挖 掘。2 0 世纪结束了所谓“居高临下的保护态度 ,开拓了一代新的批评风气。2 0 世纪中期以后,奥斯丁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之热潮。2 0 世纪的评论打破了长期 统治1 9 世纪评论的一些框框,从多方面深入细致地挖掘了奥斯丁作品的意义。 在新一代批评家笔下,关于奥斯丁的反讽的复杂性和多种含义、关于她塑造人物 形象的技法,关于她的小说技巧,关于她的语言艺术,关于她的道德观、哲学思 想和社会观,在现当代评论中都有新的发挥。而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研究奥斯 丁的评论也越来越多。国内关于奥斯丁的研究同样采用了多重视角,从原型理论、 戏剧性效果、叙述技巧、人物形象、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评论。其中关于奥斯丁 作品的婚恋主题涉及最多。近年来,中国学者们也开始从女性主义的新视角研究 i v 奥斯丁。 至于奥斯丁对待父权文化的态度,这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同样是从 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出发,有人认为奥斯丁是一个保守主义者,有人却说她是一名 叛逆的女性主义者,说法不一而足。综观国内外奥斯丁研究的各种资料,从女性 主义批评视角对其作品进行研究的已然不在少数,然而注意到其作品中的双重文 本策略的评论并不多见。即使有个别研究者注意到奥斯丁作品中隐藏的女性意识 及采用的双重文本策略,但目前这类研究尚存在明显的不足:往往限于对奥斯丁 个别作品的研究和阐述,未能从整体上对奥斯丁的创作进行把握。本文拟从奥斯 丁小说的情节模式和女性人物形象这两个方面,对其作品中的双重文本策略作一 次系统、深入的分析,透视作家庄重得体的淑女外观下反叛的精神,“去挖掘那 些深处的东西( 伍尔夫) 。 本文作者认为:奥斯丁在作品表层覆盖了父权文化传统这张“吸墨纸”,而 将其叛逆的女性意识隐藏在了文本的深层。通过这种双重文本策略,她含蓄而巧 妙地表达了初步觉醒的女性意识。基于奥斯丁的双重文本策略主要体现为其小说 情节与形象的双重性,本文拟着重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并联系时代、文 化背景及作家本人的艺术思想等,探究奥斯丁采用这种双重文本策略的深层原 因,希望借此途径使人们对作家本人及其作品有一个新的、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v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 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 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 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 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 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 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一、情节模式的双重性 奥斯丁的六部长篇小说均以乡村中产阶级青年男女的婚恋为题材,她描写的 乡间三、四户人家的r 常生活琐碎真实而又意趣盎然。作家专注于描写妇女的家 庭及婚恋生活,这既是由于作家本身的生活视野所限,也是这位淑女作家的自觉 选择选择自己熟悉的、同时又不侵犯男性“严肃”题材的文学领域。她的小 说创作从情节内容上看是不带任何“危险性”的,是完全符合父权文化规范的, 这也是她作为一个女作家得到父权社会承认的原因之一。然而,透过乡村婚恋世 相的表层情节,我们可以看到奥斯丁其实是在表面文章下隐藏深邃情感的能手。 这位淑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深深地潜藏在文本中,隐匿于这些“琐碎微末 之下。 她在小说情节模式上采用了双重文本策略:对传统文学既继承又反叛,其小说情 节模式呈现的双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 对说教传统的继承与反叛 “1 8 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对道德关注的热忱前所未有,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文 人都以各自的方式进行道德探讨。”而文学家在从事创作时,肩负着双重使命, “既把自己看作是公众的代言人,同时又把自己当作公众的教育者圆。当时许 多作家都把增进道德教益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目的之一。1 8 世纪末,理查逊以 其道德说教的帕梅拉一书迅速跻身著名作家行列。随着帕梅拉一书风靡 全国,说教小说在英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大批小心翼翼地初涉文坛的女作家 均以此为榜样,创作了大量此类小说。由此,1 8 世纪英国小说的“说教传统 得以形成。1 8 世纪末1 9 世纪初,步入英国文坛的简奥斯丁留下了六部长篇经 典传世之作。她的六部长篇小说,也无一例外地继承了1 8 世纪英国文坛的“说 教传统 。e r 利维斯称之为英国文学史上的重大脉络:“理查逊范妮伯尼 简奥斯丁 ,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条英国小说“。说教传统”形成和发展 国s a m b t o o kj a m e s t h ee i g h t e e n t hc e n t u r y :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a n dc u l t u r a lc o n t e x to f e n g l i s hl i t e r a t u r e 1 7 0 0 - 1 7 8 9 2 n de d i t i o n l o n d o na n dn e w y o r k :l o n g m a n ,1 9 9 3 ,1 3 3 1 oh a b e r m a sj u r g e n t h es t r u c t u r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 p u b l i cs p h e r e t r a i l s t h o m a sb u r g e r c a m b r i d g e :p o l i t yp r e s s ,1 9 8 9 ,p 4 1 f r 利维斯:伟人的传统,袁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2 年,第8 页。 的脉络。 从理查逊到范妮伯尼到奥斯丁,其间“说教传统 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动 态的变化过程,奥斯丁对前人确立的说教传统并非只是一味的承袭和接受,她在 继承说教传统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微妙的修正,并在一定程度上背离、反叛了说 教传统。 l 、奥斯丁对说教传统的继承:少女被驯服、美德有报的说教模式 正如理查逊的成名作帕梅拉一书的副标题“美德有报 所揭示的,这类 说教小说都讲述了一个少女如何依靠自己的美德而得到父权社会的嘉奖赐 予女主角以灰姑娘式的理想婚姻,而在此过程中少女又如何一步步为父权社会所 驯服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少女被驯服、美德有报是这类说教小说的最基本模式。 理查逊“同十八世纪英国其他小说家一样,将小说视为宣扬宗教和道德劝善 的工具 ,只不过理查逊更关注女性的道德修养。他的成名作帕梅拉塑造 了一个聪明、美貌、贞洁、顺从、贤淑的同名女主人公,凭借自身的美德,帕梅 拉获得了主人b 先生的爱情,最终与主人喜结良缘,从女仆一跃而为贵妇人。 灰姑娘式的婚姻美梦给了未婚女子们心灵上的满足与慰藉,与此同时,道德家理 查逊的说教目的似乎也达到了。帕梅拉的现身说法具有极大的诱惑性。我们不难 想象,有多少女性会争相效仿帕梅拉的德行,期望获得美好婚姻的报酬。 帕梅拉作为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具有聪明、美貌、贞洁、温柔、娴淑等 美德。因此,理查逊极度慷慨地赐予了她跨越阶级的理想婚姻。然而,这个温柔 顺从的姑娘,在小说前半部分的表现似乎并不那么顺从、听话。事实上,在小说 的前半部分,帕梅拉一直处于与b 先生的抗争状态中。小说的故事情节就是以 她与b 先生之间的冲突为核心展开的。年轻的主人b 先生因贪恋帕梅拉的美色, 意欲将其收作情妇。而周围的社会几乎默认了b 先生肆意玩弄中下层女性的做 法。帕梅拉的选择却出乎人们的意料,她对于种种物质诱惑无动于衷,居然誓死 与b 先生抗争到底。作为一个女仆,帕梅拉处于双重从属地位,她的反抗斗争 实在需要莫大的勇气。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帕梅拉惟有以退为进,于是我们看到 昏倒常常成为她逃避劫难的方法。帕梅拉谦卑、忍让的表象下,其实掩藏着一个 执拗而独立的主体。首先,帕梅拉通过书写争夺故事的发言权。“通过写作,帕 。殷企平、高奋、童燕萍:鬈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第9 页。 2 米拉不仅发现、塑造了自我,而且争得了说话权利,使他人处于她的语言魔力之 下,从而在事实上实现了自我。 其次,她作为一个女仆对主人的服从并不是盲 目的,而是建立在自己的判断基础之上。再次,帕梅拉的抗争行为本身就宣告了 她的主体性存在。她宁可过清贫的日子甚至宁可选择死亡,也不愿意当b 先生 供养的情妇。在男性的玩偶与自我之间,帕梅拉无疑选择了具有主体意义的自我 存在。 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看到帕梅拉一步步被驯服,最终完全丧失 了自我的独立性。她与b 先生之间的斗争其实是一场捍卫与侵犯贞洁的较量。 她的切努力都只是为了守住自己的贞洁吨权社会为她规定的“唯一的宝贵 财富 。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父权社会里一个受供养的位置啥法的。因此, 当她终于凭谦卑、娴淑的美德感动了b 先生,一跃而为b 夫人时,我们只能看 到一个完全被驯服的、丧失自我主体性的帕梅拉。她将放弃写信,放弃话语权; 她将通过b 先生的眼睛看世界,失去自我的判断力;她最终成了上流社会的一 个玩偶。但是,帕梅拉本人并没有看到自己的损失,或者说选择了无视自己的损 失。她将永远感恩戴德地把b 先生当作自己的主人来服从。她谦卑的美德将发 扬光大,以报答b 先生,并巩固自己在婚后的从属地位。美德得到了报偿,超 越阶级的婚姻令帕梅拉感恩不尽,令女性读者无比艳羡。个人自我价值的追求与 实现已经被完全忽略了。 1 8 世纪著名女作家范妮伯尼的代表作伊芙琳娜沿用了理查逊的说教模 式。如果说帕梅拉的美德主要体现在女性的贞洁方面,那么伊芙琳娜的美德则更 多地体现在她对上流社会礼仪规范的遵守上。小说副标题“一个年轻淑女进入社 会”即点明了小说所涉及的中心问题。聪明、善良、纯真的少女伊芙琳娜只有学 会遵守上流社会的礼仪习俗,表现出良好的教养,才能获得高尚绅士奥维尔爵士 的爱情,获得美满的婚姻。在范妮伯尼笔下,少女被驯服主要体现在学会遵守 上流社会的礼仪习俗上。1 8 世纪的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社会习俗要求女性保持 沉默、谦卑。遵从社会习俗意味着不断地压抑自我。小说最后,伊芙琳娜完全学 会了遵从社会习俗,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奥维尔爵士的夫人。然而,成功婚姻的代 价是女性自我主体的隐退。只有完全被父权社会驯服了的女性,才能被父权社会 。王亦蛮:对抗与包涵论十八世纪英国妇女的价值实现,国外文学( 季刊) ,1 9 9 5 年第3 期,第 7 7 页。 3 的婚姻所接纳。这样,女性婚后的从属地位才更加稳固。 到了奥斯丁时代,女性的地位与以前相比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她的创作不 可能完全脱离当时的环境,表现出太过激进的女性主义思想。作为一个初涉文坛 的女作家,成功的前辈作家成为她借鉴与学习的榜样。因此,我们看到奥斯丁在 她的长篇小说中同样继承了这种前辈作家发展起来的说教模式。奥斯丁不但继承 了前辈作家的说教传统,甚至着重表现了具有叛逆精神的、充满想象力的少女被 富于理性的男主人公驯服的故事。以至于有学者指出:“奥斯丁的故事特别奉承 男性读者,因为它讲述了一个想象力丰富而又富有反叛精神的女孩被一个有理性 的男性驯服的故事。 诺桑觉寺中,天真、爱幻想的凯瑟琳莫兰在男主人公亨利蒂尔尼的 教育和引导下,不仅学会了用亨利蒂尔尼的眼光看世界,还将从一个户外运动 爱好者变成只对花草感兴趣的淑女,在亨利蒂尔尼的引导下她将逐渐远离真实 的自我,成为一个听话的贤妻良母;理智与情感中浪漫率直、感情丰富的玛 丽安,对稳重、理性的布兰登上校由反感、排斥到尊敬、接受,爱好幻想的少女 在现实中受挫后最终成为驯服的家庭主妇;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机敏、 活泼、大方、自信,却也成为一个学会沉默的彭伯里女主人;聪颖的爱玛( 爱 玛中的同名女主人公) 更是有着太过丰富的想象力,无所事事的贵族小姐只有 在乱点鸳鸯、支配他人生活中消耗过剩的精力,不但扰乱了他人的生活而且还差 点毁掉自己的幸福,在奈特利先生的教导下和屡次碰壁后,爱玛终于认识到自己 的错误,决心做一个谦虚、谨慎、更配得上奈特利先生的贤妻;在曼斯菲尔德 庄园中,第二女主人公克劳福德玛丽也是一个过于活跃、精力充沛的女孩, 她不但没有被男主人公埃德蒙驯服而且试图改变埃德蒙,最终落得一个失恋收 场。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奥斯丁小说中少女被驯服、美德有报的说教模式, 而对于没有被驯服的年轻女性,美满婚姻的奖励定不会降落到她们身上。 奥斯丁继承了这种少女被驯服、美德有报的说教模式,但奥斯丁的故事究竟 是否特别奉承男性读者,这点还有待商榷。我们看到,作为一个成功的淑女作家, “奥斯丁的合乎礼数在她成熟时期的所有小说作品中进行的公开教诲中体现得 最为明显。由于意识到男性的优越地位不仅仅表现在小说方面,奥斯丁始终在戏 剧化地呈现女性生存如何并为何要依赖于男性的喜爱与保护,由此,她体现出了 。l e r o y w s m i t h j a n e a u s t e n a n d t h e d r a m a o f w o m a n l o n d o n :t h e m a c mj u a n p r e s s l t d ,1 9 8 3 ,p 6 4 对男性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权力的服从。 因此,我们与其说奥斯丁是在 奉承男性读者,不如说她只不过在作品中反映了社会现实。 2 、奥斯丁对说教传统的背离与叛逆:说教视角的改变 简斯宾塞指出,“奥斯丁的作品是这个传统( 说教传统,作者按) 的一部 分,尽管她对此的态度是复杂的,她对这个传统的修正是微妙而又深远的。” 总 之,奥斯丁对说教传统表现出既继承又叛离的矛盾态度。对说教传统的继承也许 是她采取的一种写作生存策略,她对说教传统并没有一味全盘接受,说教视角的 改变背后就掩藏着她对说教传统的背离与叛逆。 虽然讲述的都是少女被驯服的故事,但三位作家说教的侧重点并不一样。理 查逊主要着眼于教导年轻女性如何捍卫自己的贞洁,保持温柔贤淑的美德,塑造 完美的妻性;范妮伯尼则侧重于教导年轻女子如何遵从社会礼俗,通过礼仪压 抑自我,变得驯服,从而为父权社会所接受;奥斯丁与前两位代表作家有所不同, 她关注的焦点在于女主人公自我的成长、完善,女主人公被驯服的过程更是她们 个体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对帕梅拉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成为一个好妻子, 她的美德也就是完美的妻性;伊芙琳娜则谨小慎微地遵从着社会礼仪习俗,在压 抑自我中获取父权社会的认可。奥斯丁的女主人公们虽然同样看重道德教养,却 不再局限于妻性的完善,也不再是习俗的奴隶。与其说她们是被有理性的男子驯 服,不如说是她们自我个体的不断成长、完善。充满想象力的少女们在被驯服的 过程中( 即成长过程中) ,逐渐丢掉幻想,认识现实,认识自我,最终成为既能 保持自我的完整又能融入社会的完美女主人公。 纵观奥斯丁的六部长篇小说,女主人公们无一例外地都带着各种缺点出场。 奥斯丁第一部交给出版商的作品诺桑觉寺,其女主角凯瑟琳莫兰可谓 是一个最平凡、最不完美的主人公。凯瑟琳从小在乡村郊野长大,由于所受教育 和生活经历的限制,她最初表现得十分天真无知,且分不清现实与幻想。后来, 凯瑟琳偷偷爱上了男主角亨利蒂尔尼。对凯瑟琳来说,亨利不仅是情人,还是 良师。这个理性的男主人公自始至终扮演了一个教导者的角色。他教导凯瑟琳如 何欣赏绘画,向她暗示伊莎贝拉的轻浮,并帮助凯瑟琳从哥特式梦幻中省悟过来。 s a n d r am g i l b e r ta n ds u s a nc m b a r t h em a d w o m a ni nt h ea t t i c 咖pw o m a nw r i t e ra n dt h en i n e t e e n t h c e n t u r y l i t e r a r y i m a g i n a t i o n y a l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2 0 0 0 ,p 1 5 4 采用杨莉馨老帅尚朱j f j 版的译文。 圆j a n es p e n c e r t h er i s eo f t h ew o m a nn o v e l i s t s :f r o ma p h r ab e h nt oj a n ea u s t e n o x f o r d :b a s i lb l a c k w e l ll t d , 1 9 8 6 ,p 1 6 8 5 在凯瑟琳的成长道路上,亨利可以说功不可没:“亨利的话语虽然简短,却比几 次挫折更有力量,使她彻底认识自己近来想象之荒诞。修幼稚无知的小姑娘,最 终丢掉了哥特幻想,学会认识现实与自我。凯瑟琳的成长过程表明,天真无知的 女性有充分的学习潜力,能够从无知到有知,并从挫折中学会认识自我、明辨是 非。 如果说凯瑟琳是在亨利蒂尔尼的引导下逐渐走向成熟的,那么“布兰登上 校也在玛丽安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某种角度看,玛丽安自身的成长过程 也就体现为从讨厌他、排斥他,到最终尊重并嫁给他这样的一个转变过程。 玛丽安是奥斯丁发表的第一部作品理智与情感中的女主人公。该小说以姐妹 俩为主人公。姐姐埃莉诺与妹妹玛丽安分别是理智与情感的化身。埃莉诺是奥斯 丁笔下难得一见的完美女主人公:理智有见识,富有情感且懂得自控。而玛丽安 则“一切都好,就是不谨慎 。感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玛丽安需要有个成长过 程,才能成为奥斯丁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 多愁善感,对爱情抱着浪漫幻想的玛丽安,一心要嫁个“人品出众,风度迷 人 的如意郎君。3 7 岁的布兰登上校显然不在这个1 7 岁少女的爱情憧憬中。而 玛丽安与威洛比一开始的邂逅就具有浪漫传奇的色彩。很快,这两位青年男女热 恋了。然而,威洛比其实不过是个道德败坏的花花公子,玛丽安被无情地抛弃了。 失恋后的玛丽安生了一场大病,差点丧命。痛苦的教训和姐姐埃莉诺的榜样,使 她对待爱情的态度变得理智起来。最后终于慢慢接受了一直关爱着她的布兰登上 校,并嫁给了最没有浪漫色彩的布兰登上校。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又是一个热情、 浪漫的少女被成熟、理性的男主人公驯服的故事。然而,这更是一个女主人公改 正缺点,自我完善、走向成熟的故事。这回充当她的领路人的,与其说是布兰登 上校,不如说是她自身的惨痛教训和姐姐埃莉诺。 奥斯丁一向看重理智与情感的平衡,对于情感的过度放纵持否定态度。因为 过分的激情常常是同自私、逃避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过分放任感情的玛丽安太过 自我中心主义,甚至可以说是自私的:她可以不考虑家境的实际情况而接受威洛 比的赠马;她对缺乏审美情趣的粗俗之人缺乏耐心,言行之间流露出冷淡、鄙夷 国简奥斯丁:诺桑觉寺,孙致礼、唐慧心译,南京译林:十 版社,1 9 9 7 年,第1 8 0 页。 圆刘戈:简奥斯丁j 女性小说家的“说教传统”,见外国文学研究,2 0 0 4 年第4 期,第1 3 页。 国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武崇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2 年。第3 页。 6 之情;她在失恋后更是不懂克制感情,不但令家人为她忧心忡忡,而且还差点因 此断送了自己的性命。这样的一个女主人公显然还有待成长、完善。成长都需要 付出代价。失恋时的那场大病对玛丽安来说不仅是一次痛苦的经历,还是一次重 生的洗礼。同样面对失恋之痛,姐姐埃莉诺为了不增添家人的痛苦,独自隐瞒了 四个月之久。这种宽厚无私的品德深深感动了玛丽安。沉痛的教训,姐姐的榜样, 使玛丽安变得理智起来。对于真心关爱她的布兰顿上校和詹宁斯太太,玛丽安的 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她不再排斥布兰顿上校,对詹宁斯太太也由冷淡、反感 转为满怀歉意、感激与尊敬。转变后的玛丽安不但变得理智成熟,而且在情感上 也更加的善良、宽容和真诚。至此,我们的女主人公终于在自身的完善上前进了 一大步。最后,玛丽安既没有像她曾经以为的那样,成为无法抗拒的激情的牺牲 品,也没有只在幽居和读书中寻求欢乐。“到了十九岁,她发现自己却心甘情愿 地另有爱恋,开始担负起新的职责,被安置在一个新的家里,当了妻子,成为家 庭主妇,而且还是一个村落的女庇护人。 我们可以从结局中看到,玛丽安不但 变得理智起来,而且也没有走向理性的极端,而是很好地保持了理智与情感的平 衡。小说最后,玛丽安不但成长为一个完美的女主人公,而且获得了一个理想的 婚姻,并通过婚姻来进一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这已经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取得的最大胜利了。由此,我们看到与帕梅拉和伊芙琳娜的转变不同,玛丽安的 转变重在个体自身的完善,而不是局限于妻性的完善和礼仪的遵从。 傲慢与偏见的女主角伊丽莎白天性活泼、聪慧大方、才貌出众,是奥斯 丁笔下最受读者喜爱的女性人物。虽然奥斯丁赋予伊丽莎白以迷人的光彩,使读 者和男主人公都爱上她,但是伊丽莎白仍是一个有缺点需要改正的女主人公。伊 丽莎白最大的缺点在于她的盲目与偏见。这使她差点错失良缘,抱憾终生。一向 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的伊丽莎白,居然也被外表风度翩翩的浪荡子韦翰所 迷惑,受其蒙骗,以致差点断送自己的幸福。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解到达 西的真实品格后,伊丽莎白才可能爱上达西,并与之喜结良缘。当然,伊丽莎白 与达西最后的结合,是建立在两人都改掉了各自缺点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达西 身上的“傲慢”,比起伊丽莎白所犯的错误来说,也许显得微不足道。伊丽莎白 在达西的影响下逐渐走向“成熟”,但这种成长更离不开她对于自我的反省精神。 o 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武崇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2 年,第2 0 6 页。 7 “即使我真的爱上了人家,也不该盲目到这样该死的地步。然而我的愚蠢,并不 是在恋爱方面,而是在虚荣心方面。开头刚刚认识他们两位的时候,一个喜欢我, 我很高兴,一个怠慢我,我就生气,因此,造成了我的偏见和无知,遇到与他们 有关的事情,我就不能明辨是非。我到现在才算有了自知之明。消除偏见、改 正缺点后的女主人公变得更加完善了,于是作者顺理成章地赐予完美女主人公美 满婚姻的奖励。然而,按照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最后成熟起来的伊丽莎白依 然是不完美的。“她至少在相当重要的三个方面有所欠缺,即稳重、柔弱、 和少言。”圆在奥斯丁笔下,伊丽莎白的成长、成熟,乃是作为一个人的品格 的完善,而非局限于作为一个女人、妻子的道德完善。因此,我们看到女性被驯 服的表象下,是作者对女主人公自身成长之路的关注,是对自我认识的追寻以及 对女性自我价值在当时可能的条件下的最大实现的探求。 到了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主角范妮普莱斯不再是活泼自信的形象, 而是一个温柔娴静的淑女。范妮温驯的性格特点,在男性作家的笔下也许会成为 一项值得赞扬的美德,但到了奥斯丁笔下却成了一个需要改正的缺点。一向默默 无闻、毫不起眼的范妮,只有在最后反抗托马斯爵士、拒绝嫁给玩弄感情的花花 公子亨利克劳福德时,才显示出这个人物的魅力与光彩。唯唯诺诺的范妮其实 也有着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原则。不起眼的范妮变得高大起来。最终,赢得了 自己的暗恋对象埃德蒙表哥的爱情,成为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主人。 爱玛是奥斯丁笔下自身条件最为得天独厚的一个女主角:“漂亮,聪明,富 有,还有舒适的家庭和快活的性情” 。然而,爱玛却也是奥斯丁笔下的女主人 公中缺点最多的一位,以至于奥斯丁曾担心除了她自己,没有人会喜欢爱玛这个 人物。爱玛喜欢自作聪明地去干涉别人的生活,给他人带来伤害而不自知;她对 简菲尔费克斯心存嫉妒,甚至诸多猜疑;她对贝茨小姐傲慢无礼自高自大、 骄傲势利的爱玛虽然有着诸多需要改正的缺点,但也不乏优秀的品质和改正缺点 的勇气。“她能够自我审视,自我反省,并能够自我改造,取得进步。她完全不 是一个浅薄的女人,而是一个能进行深入思考,探究自身内心世界的人。她从不 诡辩,从不偏袒自己的短处。 历经一系列的挫折和教训后,爱玛终于完成了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千科一译,j :海译文出版社,2 0 0 6 年,第1 9 4 页。 圆刘戈:( 傲慢j 偏见) 的双层文本策略,见外语教学,2 0 0 3 年第6 期,第7 8 页。 简奥斯丁:爱玛,祝庆英、祝义光译,上海译文f i 版社,2 0 0 2 年,第3 页。 转引自武月明、傅俊:爱玛的成长道路评简奥斯汀的小说( 爱玛) ,见山东外语教学,1 9 9 1 8 道德修养上的飞跃,成长为聪明热情又成熟理智的完美女主人公。爱玛的成长, 既离不开她自己的深刻反省,同时也得益子男主人公奈特利的弓l 导与帮助。奈特 利先生正直、善良、诚实、理智,是一个真正的绅士,也是爱玛成长道路上的导 师。他的建议、忠告乃至斥责都对爱玛的成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与其 说爱玛一书讲述的是女主人公逐渐被男主入公驯服的故事,不如说奥斯丁更 加关注的是爱玛自身成长、进步的故事。 劝导是奥斯丁的最后一部小说。其女主人公安妮在小说一开头就已经完 成了奥斯丁其他女主人公的教育过程,显得既冷静理智又热情洋溢,是一个近乎 完美的形象。然而,八年前安妮却由于太过“谨慎 ,听从教母理性的劝导,忍 痛与没有财产、地位的心上人解除了婚约。这个“理智 的决定,导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