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羞耻心培育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羞耻心培育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羞耻心培育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羞耻心培育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羞耻心培育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 摘摘 要要 针对羞耻心缺失这一社会问题,本文从历史和心理的角度对耻感文化的形成背 景、羞耻心的重要作用、内在机制、培育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 研究表明,我国特有的地理环境、经济方式孕育了独特的“耻”感文化。先秦 儒家思想建立在“耻”的基础之上,重视“知耻”在封建社会的道德教化中显现出 了巨大的效用,对当今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羞耻心的发生过程为:外在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通过一定的社会评价将一定 的价值尺度渗透到人的意识中,使之转化为道德意向,进而内化为羞耻心,反过来, 羞耻心又促进个体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约束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 羞耻心作为道德的内在约束机制,是个体品德养成和社会良好风气形成的保证, 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要将羞耻心的培育放在首要位置。 羞耻心的培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养成羞耻感这一心理及情感结构, 然后通过道德认知的教化,随着主体意识的形成、发展,逐渐形成自我监督、控制 的调节系统,成为个体道德的内在约束机制。其次要遵循知情结合的原则,羞耻心 与道德认知紧密相连,道德认知是羞耻心培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不同的个体体验 到羞耻时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因此,要注重引导的原则。培育方法上要注重家 庭教育,同时,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采取不同的培育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 羞耻 羞耻感 羞耻心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i abstract as the lacking of shame is becoming a social problem, the forming background of the culture of shame, the crucial functions, internal mechanism,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ultivation of shame have been researched from historical and psychological angles in this thesis. the culture of shame is connected closely with the geographic conditions and the mode of economy of our country, which is unique in the world. the shame is the basis of the ideology of pre-qin confucius.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hame had tremendous effect on the moral culture in feudal socienty, which still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nowadays. the determinate value has been permeated in consciousness by the exterior standards of moral and the norms of the actions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evaluation. the value changes to the intent of moral, finally internalize the shame. on the contrary, shame becomes the internal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which promoting individual strengthening moral cultivation. as the internal restricting mechanism, shame is the assurance for cultivating individuals moral culture and the nice ethos. therefore, to cultivate the shame can be seen as the matter of primary importance in mora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of shame, the first step is to form psychological and feeling construction of shame, which transforming the internal restricting mechanism of moral by the education of cognition with the developing of consciousness. its the principle of proceeding step by step. educating with cognition and feeling is the second principle. various styles will be taken in different persons, so the leading principle is very important. the family education should be regarded during the cultivation of shame, and the diverse way will be held under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key words: shame, shame (physiological), shame(mind) .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 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可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 1 绪绪 论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中国伦理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其中 沉淀着的源远流长的“耻”文化曾经深刻塑造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羞耻观念,对人 们的道德行为产生了强大的控制力,也对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塑造良好的社 会风气、培育理想人格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这种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羞耻心成为 了个体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内在机制和动力,成为了立国安邦的心理基础之一。 历史发展到今天,羞耻心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其淡化或 丧失导致了“厚黑学”的蔓延,导致道德水准下降、社会风气恶化。有学者认为“这 是国家教育一个沉重的话题,这一切只因为教育的急功近利” 、 “呼吁重视教育,倡 导科技兴国,不错。但一谈到教育,考虑的便是要增加多少投资,盖多少大楼,买 多少设备,而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很少关心。科教兴国,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对青年 人品德的培养, 德永远应摆在才的前面” 、 “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羞耻之 心” 。若要从根本上扭转社会风气,则应“教之耻为先”i。 羞耻心的培育成为了当前教育迫在眉睫的事情。全国教育科研“九五”规划课 题中的“小学道德情感教育序列化实验研究”就明确指出了要进行羞耻心的培养, 该课题把责任感、羞耻感、同情心、自尊心(简称“两心两感” )作为道德情感教育 研究的突破口和主要内容,通过开设道德情感教育专项课程、学科教学渗透道德情 感教育、创设教育来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进行“两心两感”的教育。在我国中学和大 学的德育工作中也提倡羞耻心的教育。 面对这一切,我们不禁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羞耻心?为什么要重视羞耻心的 培育?如何进行羞耻心的培育?对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引发了笔者对本问题的研 究。在参考了一定量的关于羞耻心培育的文献后,笔者发现其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 从理论上加以澄清,有必要:1、从历史的角度挖掘羞耻心培育的意义和价值;2、 通过分析心理学对羞耻感的研究成果,为羞耻心培育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笔者认为对羞耻心培育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目前处于改革开放时期, 当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和变迁,旧的价值观念被遗弃,新的价值观念 又没有建立起来,同时又面临着西方价值体系的强大冲击,道德领域里出现了一定 程度的混乱和失控。曾经塑造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羞耻观念的耻感文化传统逐渐被 遗忘,耻感淡化成为当代人的一个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和 行为,是非不分、荣辱不分,对于恶行恶习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这种情况下,重 提培养羞耻观念、对羞耻心培育进行理论研究是历史的必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羞耻心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品德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促使青少年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意向, 是个体道德品德发展与健全人格形成的内在保证,羞耻心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教育力 量,是促进个体情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探讨羞耻心培育将有助于丰富德育理 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羞耻感的发生机制从而对羞耻心培育提出合理化建议,实 际上是一种德育心理学研究,因此,本研究将会丰富德育心理学理论。 1.1.2 概念界定概念界定 1)羞耻羞耻 羞,会意兼形声字,据甲骨文记载:以手持羊,表示进献。小篆从羊,从丑, 丑亦声。 “丑”是手的讹变。羞的本意是进献: “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ii。 假借为“丑” ,感到耻辱shame: “惟口启羞”iii、 “无作神羞”iv。也作因惭愧而难为 情be shy;abash: “吾羞,不忍为之下”v。同时“羞”字还有其它的意思,如表示 推荐、进用;嘲弄、侮辱等。在本研究中,取“羞”的两个含义:一是因惭愧而难 为情;二是感到耻辱。这两种含义将在后面的研究中得到说明。 耻,恥,形声字,从心,耳声。本意是耻辱,可耻的事情,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 内心羞愧: “越王苦会稽之耻”vi。 羞耻,文解字意为可“羞”之事肯定“差” ,肯定“丑” ,所以“差”与“丑”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3 的结合便是“羞” ,有人做了既差又丑的事情,就有人议论了,就难免传到他耳朵里, 耳闻后立即停止,就是知“羞耻” ,反之,一意孤行则为不“知耻” 。 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羞耻感不同的内容和含义。在西方文化中,对羞耻的定 义是很狭隘而极端的,体验到羞耻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是与对人的能力的负性 评价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通常认为,只有那些软弱或没有能力的人才会感到羞耻vii, 因此,当产生羞耻感时,人们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没有用、没有 能力,比其他人差。而在亚洲国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国家中,对羞耻的定义要广 泛得多。它包括了强度、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害羞、难堪、 羞辱、痛苦以及脸红、被哄笑等。在这些社会文化中,感到羞耻并不一定就是一件 非常严重的事情,只有不知羞耻才是非常严重的。虽然在某种情况下,羞耻也是由 于个人的某种失败引起的,但并不绝对地与对个人能力的负性评价联系在一起。 2)羞耻感 2)羞耻感 一般来说人的羞耻感分为肉体和精神两种,反映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 不同层次的自我感觉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德国的马克思舍勒认为肉体的羞 耻感以感官和生命的本能感觉为前提,而灵魂的羞耻感以精神的存在为前提 viii。 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将羞耻的生理层面和道德层面分别用羞耻感和羞耻心表示。 羞耻感是一种生理情感,这也就是“羞”的含义之一:因惭愧而难为情的具体 表现。同时,也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羞耻感是一种对自我的负性省察和评价,伴 随着负性情感的体验,现象学评定上表现出“自我取向”性;由于对自己的强烈否 定,及对外界评价的依赖,易耻者在体验到羞耻时,有更强烈的渺小感,表现出对 行为的掩饰和对现实的逃避 ix。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两个月时,人们可以通过两种 方式引出他们害羞或腼腆的微笑:一种方式是来自熟悉成人的问候;另一种方式是 他们看到自己镜中的形象 x。弗洛伊德认为处于肛门期(anal stage) (一至三岁)的 儿童,其照顾者对其大小便的要求也提高了,该阶段的入厕训练的方式将极大地影 响儿童人格的发展。在此阶段,社会环境已经开始对儿童形成影响,当孩子的入厕 训练表现不佳,父母表现出反感时,可能会使孩子感到羞耻感和罪疚感,反之,当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4 孩子学会使用便壶和保持干净后,父母的表扬则让孩子感到自豪 xi。羞耻感作为一种 感觉是与生具有的,同时,受后天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对什么事情感到 可耻以及羞耻感的强烈程度如何就会因人而异了。有研究表明,羞耻感与个体的心 理健康有很密切的关系 xii,高羞耻者容易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这就要求我们 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在羞耻心的培育中趋利避害,既培养学生的羞耻心以促进其 道德品质的不断完善,又要避免过高的羞耻感造成的心理障碍。 3) 羞耻心 3) 羞耻心 这是本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我国的传统文化 虽然很重视羞耻心,但是也没有从理性层面进行界定。由于文化背景导致的其特殊 的含义,在这里也不可能借鉴西方的界定。在已有的研究中也没有达成共识。笔者 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对羞耻心的内涵进行把握:1)羞耻心属于一种道德情感,必然 具有道德情感的本质属性,那么,什么是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对道德原则、规 范在情绪上的认同、共鸣,又是人对道德理想、道德建构的向往之情 xiii。笔者认为 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二是会促成一定的道德意向。2)从历史 文化中挖掘羞耻心的本质含义。儒家学者孟子对孔子的义利观作了理论上的深化和 系统化,对儒家义利思想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奠基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 影响 xiv。孟子认为: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xv,孟子又说“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 所为,义也” xvi,也就是说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就懂得什么是不该或不能选 择的,什么是应该或能够选择的。同时,综合道德情感的特征和传统文化中关于羞 耻心的概念,本研究将羞耻心定义为:羞耻心是一定的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在自我 意识中的反映,当某一行为、动机与之不符时便会因自我谴责而产生求荣免辱心理 或行动进而促进个体道德的完善,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内在约束机制。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5 1.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1.2.1 羞耻感的相关研究羞耻感的相关研究 上个世纪中叶, 西方心理学界对羞耻感就开始了一定的研究, 在我国, 是最近一、 二十年才开始研究的。在目前有关羞耻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中,相当多的是针对 羞耻和内疚的差异性进行的。伴随着对二者差异的比较,西方的研究者先后提出一 些理论以解释羞耻现象, 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 其一认为羞耻是由于负性事件的 “公 开化”引起,即负性事件发生时有别人在场,从而引起羞耻感;另一种理论认为, 羞耻是一种“自我取向”的情感,即羞耻者认为负性事件反映个人无能或不道德, 包含着对自己的否定。目前的中西方的研究特别是在现象学上的一些结论大多支持 后者,即羞耻感的发生主要在于指向自我的负性评价,负性事件的公开与否并非决 定性因素。另外的一些研究已经确定,羞耻与心理健康是密切相关的。易耻者相对 而言心理水平较低,其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也低于不易羞耻者。对于消极事件, 易耻者倾向作自我否定的归因,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他们更多地采用否认问题、 回避问题的方式来应付xvii。对于应对方式,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个体对羞耻感的 应对方式通常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逃避、退缩、攻击他人、攻击自我,并将其看作 是罗盘的四个极逃避与退缩、攻击他人与攻击自我分别为对应的两极,故称其 为羞耻感的“罗盘对应理论”xviii。那么,在羞耻心的培养中如何根据不同的应对方 式采用不同的培育方法,也是值得注意的。 现象学的研究表明体验到羞耻感对于个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xix(见表 1) ,但是, 如果可以对当时的事情有所弥补,这种痛苦的体验就会减轻,因此,易羞耻者会承 认是自己的责任而不否认事实,并强烈地希望对事情有所弥补,同时,也会为了避 免遭到羞辱而尽量保持与社会价值一致,因此,羞耻感可以把人引向积极的价值追 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羞耻感发生时,主体往往依赖于外界的评价,将对自我价值的 认识建立在外界的评价上,害怕被社会嫌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历史文 化、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这也是“羞耻”的含义在中、西方有巨大差异的根源所在。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6 这一点将在后面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说明。 笔者认为心理学界对羞耻感的研究让我们从理性的角度认识到羞耻心的教育价 值,也为我们进行合理的羞耻心培育提供了依据。 表 1 羞耻感与现象学各个项目的评定结果 x (平均数) sd(标准差) 觉得这件事伤害了别人 2.99 2.28 现在仍想为这件事做点什么 3.25 2.34 想向其他人道歉 3.25 2.33 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当时的情况 3.36 2.09 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3.39 2.22 对其他人很生气 3.41 2.35 事后想采取弥补措施 3.98 2.40 有被孤立的感觉 4.12 2.23 觉得自己很渺小 4.30 2.26 想知道别人是怎么评价自己的 4.50 2.27 竭力掩饰自己的行为 4.53 2.27 事后常反复回想当时的情形 4.70 2.05 如果这件事不是这样发生,我可能不会再去想它 4.86 2.06 觉得这件事伤害了自己 4.87 2.10 想独自躲藏起来 4.90 2.22 不愿和别人谈起这件事 5.07 2.12 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 5.07 2.29 觉得这件事严重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 5.07 2.06 认为自己对该事件负有责任 5.09 2.04 如果这件事当时有所弥补,我会感觉好一些 5.14 2.06 觉得有人正在看着自己 5.57 2.06 想要逃避当时的情景 5.57 2.16 当时的情感反应很强烈 5.79 1.59 出现身体上的变化,如脸红、心跳加快 5.96 1.68 当时的感觉很糟糕 5.96 1.61 说明:表中从上到下的顺序,各个评定项目的平均得分逐渐升高,表明各项目与羞耻的 符合程度依次越来越高。 (表来源于钱铭怡 刘兴华 朱荣春 .大学生羞耻感的现象学 研究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15.(2) 73-75) 1.2.2 羞耻心的相关研究羞耻心的相关研究 人们对于羞耻心的历史研究通常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 时期,古人的羞耻意识就已经觉醒,知耻心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 鄘风相鼠有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7 这样的诗句: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我们可以从 中体会到一种不知耻毋宁死的凛然正气。在这种狂热追求崇高道德的时代背景下, 孔子将知耻作为士君子的人格标准。 论语中有许多涉及羞耻的词语,可见,从孔 子所属的士阶层到普通民众的歌咏中, “知耻”已经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一种主体潮 流、时尚风气,这种风气现在有人称之为“春秋精神” 、 “春秋人格” ,即“自尊,知 耻,忘我,利他” 。孟子、朱熹继承并发挥了孔子思想,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 “人 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对羞耻心在道德施行中的重要作用作了具体阐释。明末清初 的思想家龚自珍将羞耻心提升为国家道德觉悟水平的标志: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 无耻。 ”羞耻心在我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地位一步一步地得到了提升和巩固。先哲们 如此重视羞耻心的培养是因为羞耻心是做人的标准,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有了 羞耻心,对个体的品德教育才有可能实行,知耻能使人自我鞭策,激起不甘落后、 奋发向上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品德,最终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巩 固其社会制度。 有学者研究认为 xx,儒家道德体系中羞耻心的形成是源于对荣誉的追求,道德荣 誉是其形成的心理动因。那么,为什么是道德荣誉而不是其它诸如对个人利益或集 体利益的追求成为了其动因呢?笔者认为这与当时的重家庭、重社会的社会本位有 关,为了不被社会、群体所嫌弃,就必须不断完善个人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符合 当时的社会价值标准的“士君子” ,成为人上人。而这种社会本位又和当时的地理、 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内陆环境、农业经济造成了家族制度的形成。 笔者认为目前对羞耻心研究的文献指出了羞耻心发展的历史主线,但在一定程 度上缺乏深层次的探讨,这是笔者在后面的研究中力求做到的。 对于羞耻心的形成和作用过程,弗洛伊德有一定的论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结构由“本我” 、 “自我”和“超我”构成, “本我”是指人的 心理中本能的生物欲望和动物性冲动, “超我”是个体人格中的道德和良心, “自我” 是二者的中介。在弗洛伊德看来, “超我”是道德规范、社会情感在精神上的内化, “代表着一个人童年时代的影响、父母给予的关心和教育的影响”xxi、 “当一个孩子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8 成长起来,父母的角色由教师或其他权威人士担下去,他们的禁令和禁律在自我典 范中仍然强大,且继续发展,并形成良心,履行道德的稽查”xxii。 “超我”以个人的 良心、道德理想的方式支配着“自我” ,一旦个体产生了有违自我内化、认同的道德 的行为或念头时,便会在良心的关照下,因惧怕社会舆论或担心自己蒙羞而产生罪 感或耻感来惩罚“自我” 。羞耻心是个体服从社会价值的约束机制,是个体道德形成 的内在心理机制,知耻能促进道德的完善。弗洛伊德指出了羞耻心的评判标准依赖 于外在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同时,它是“超我”监督、约束“自我”的中介。知 耻的人特别注重他人的反应,感觉自己的行为为他人所鄙视时就会产生羞愧之心, 并极力想弥补,以减轻内心痛苦的感觉。 1.3 本研究的问题、思路、方法本研究的问题、思路、方法 1.3.1 研究的问题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将围绕羞耻心的培养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 先哲为什么重视羞耻心的培养? (2) 羞耻心的教育价值是什么? (3) 当今社会羞耻心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4) 从历史和心理的角度对羞耻心的培育提出合理化建议。 1.3.2 研究思路研究思路 羞耻心在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本研究拟从历史开 始,以史鉴今,论述羞耻心的重要性并对其培育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正文部分拟 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先秦儒学的羞耻观念,探讨羞耻观念在我国历史上的 重要地位及作用,发现先秦思想对今天羞耻心培养的积极意义,第二部分分析当今 社会尤其是学生羞耻心缺失的表现及原因,第三部分对羞耻心的内在机制进行探讨, 第四部分结合羞耻心培育的几个案例,对羞耻心的培育方式提出合理化建议。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9 1.3.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文献研究法。文献查询,收集国内外围绕“羞耻”的各种文献资料,包括期刊、 相关著作等,主要涉及心理、教育、文学等方面。 历史研究法。我国是一个耻感文化的国家,对于羞耻心的历史研究成为必然, 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分析先哲为什么重“耻” 、倡“耻” ,从而从中得出对于现代教 育的启示。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0 2 先秦儒学羞耻观探讨先秦儒学羞耻观探讨 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而精深,对于羞耻观的历史探讨笔者选择了儒家文化,原因 如下:儒家文化是统治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主流文化,古代的政治、经济、文 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儒学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其教育思想是中国 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中国教育史的一条主线” xxiii。在源远流长的儒家思 想中,笔者将探索的目光聚焦在先秦儒学上,因为先秦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长河的 源头活水,儒学的基本精神在先秦时就已经形成,后来儒学的发展和发挥一直都没 有跳出先秦儒学所创立的基本格局 xxiv。儒学特别是先秦孔、孟儒学成熟的理论体系、 深远的影响力都足以让笔者从历史的角度深挖羞耻心培育的意义和价值。 2.1 羞耻观念的形成背景羞耻观念的形成背景 中华民族为什么形成了特有的“耻”文化而有别于西方的“疚”感文化,这是一 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经济以农 业为主。在大约八千年前,农耕文化在黄河岸边就诞生了。从四处狩猎到固定在某 一片土地上,文明迈出的关键的一步就是和土地血脉相连。作为文明发源地的黄河 流域处于一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北边是比较难以逾越的蒙古戈壁,西北是万里黄 沙,形成交通障壁,西南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险峻的青藏高原,东边面临地球上最大 的海洋-太平洋。这种地理环境孕育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业文明。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 “重本轻末”的思想是贯穿始终的。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是 “士” ,即拥有土地的地主。土地是私有的,同时也是不能搬动的,这就意味着作为 “士”的地主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地方。这种特殊的经济背景决定了一家几代 人都生活在一起,中国的家族制度因此而产生了,为了维护这种家族制,就必须重 公利轻私利、遵守家规和社会规范、对家庭和社会尽道德义务。由此也孕育了先秦 儒家的社会本位思想,对家庭、社会制度作了充分的伦理说明。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1 重家庭、重社会就是羞耻观形成的背景。为了维护家庭、社会的稳定,就必须制 定一系列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而外在的约束必须通过内在的约束起 作用,为了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起作用,就必须强化个体的羞耻心这一内在约束机制, 因此,提倡“知耻”就成了道德教化的前提。另外,地理环境、经济方式、专制统 治决定了古代人口的流动性很小,生活圈子里的人们彼此熟悉,因此社会舆论具有 非常强大的力量,人们更加重视外界的评价,这也是耻感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体验到羞耻时,主体往往依赖于外界的评价,将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建立在外界的评 价上,害怕被社会嫌弃。当个体与社会、与群体的价值观念一致时就会得到大家的 认同和认可,反之,与其相悖时就会遭到大家的唾弃而成为异类,就会觉得耻辱, 由于害怕被抛弃就会自觉地趋荣避辱,就会“知耻” 。我国这种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 形成了独特的 “耻” 感文化, 而西方重个体的独立与自由, 形成了有别于我国的 “疚” 感文化。 2.2 孔、孟羞耻观孔、孟羞耻观 孔子生活在奴隶制灭亡、 封建制萌芽的春秋末期, 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礼崩乐坏, 人们迫切希望社会太平、生活稳定,为适应人们的愿望,孔子提出了“有道”社会 的构想,希望建立一个“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若要“安” ,则必须以德治国,把 道德建设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孔子把培养“行己有耻”的士君子作为教育的首要 目标,从而使“知耻”成为中国古代伦理学中与“有德”同义的重要的道德品质: “古 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xxv;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xxvi; “巧言、令色、足恭,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xxvii; “邦有道,贫 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xxviii;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xxix。孔子用“德”和“礼”xxx去规范人们的行为进而求社会之“安” ,当人们的行为 与“德” 、 “礼”不一致时就要“知耻” , “耻”从而更好地发挥了约束个人行为的作 用, 这是因为孔子虽然看中 “礼” 对人的约束作用, 但他还是强调道德要自律的。 “道 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xxxi他认为用行 政和刑罚可以使人民畏惧而不敢犯罪,但人们会又想法逃脱刑法且对自己的违法行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2 为不感到羞耻,如果用德和礼进行教育和感化,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使人知耻,就能消除犯罪的欲念。有了羞耻心,就会自律,从而不做违反道德的事 情。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有使“礼”和“德”内化的意向,认识到了自律比他律上 升了一个境界。羞耻心就是内化了的“德” 、 “礼” , “知耻”便是“有德” 。 孟子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孟子认为人和禽兽的区别就是有没有仁义善性, 进而提出了人性本善。仁、义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原则,仁、义、礼、智是人所 固有的四大善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xxxii“义之端”为羞耻心 和憎人为恶之心,就是说人有因为做了或想做不该做的事而自觉地感到羞耻的天然 本性。孟子认为具有“义端”的人天生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此道德理性 指导实践“达之于其所为”xxxiii便是“义” ,即道德的全部。孟子在很多地方都用义 代表道德,如“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xxxiv、 “孝弟之义”xxxv由此,羞耻心就是一种内化的道德。 孟子对羞耻心的重要性作了说明: “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 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xxxvi意思是羞耻对人的关系重大,机谋诈巧的人是没有地 方用得着羞耻的。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也就是说羞耻(义) 能转化成一种动力,激励人们向上。 2.2.1 羞耻心与“礼” 、 “义” 、 “仁”羞耻心与“礼” 、 “义” 、 “仁” 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使他提出了建立“有道”社会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 首先求助于“礼” : “为国先礼” xxxvii、 “为国有礼”xxxviii。与此同时,孔子意识到仅仅 依靠“礼”来治理国家是有限的,因为由于社会的动荡, “礼”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 破坏,并且, “礼”是外在于人的,外在的“礼”只有转化成内在于心的东西才能发 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孔子提出了“仁” , “仁”就是礼治的原动力,可以培养人们 认识和遵守“礼”的自觉性。 “仁”是孔子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 “仁”和“礼” 的统一就是“义” 。 “仁” 、 “义” 、 “礼”三者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孔子的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规范体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3 系一般由道德基本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三个方面组成。道德基本原则是核心, 对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起统筹作用,在孔子的道德体系中表现为“仁” 。道德规范是 具体的行为规范和指导方针,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xxxix, “礼”就是孔子道德体系 中的详细而具体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通过一定的道德规范来贯彻和体现,道德规 范反映并服务于道德原则。道德范畴反映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是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与统一,是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主观、内在的道德 要求的表现,在孔子的道德体系中即表现为“义” 。 羞耻心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在孔子的道德体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首先,它是对 “礼”的认知;其次,它是“仁”的表现,孔子需要人们用羞耻心来完成对“礼” 的认同(内化) ,从而以此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最后,综合表现为“义” ,起着贯 通“礼”和“仁”的作用,表现为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对人们自觉 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礼”和“仁”的作用。 孟子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指出: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将羞耻心与 “义”并举,进一步强化了羞耻心的重要地位。 先哲们不仅重外在的规范,而且重内在的认同,即重他律又重自律,并且意识到 自律是更有效、更进步的,而羞耻心就是道德自律的内在心理基础。 可见,羞耻心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没有羞耻观念,道德认知“礼”就无法转 化为“仁” ,没有内心的体知 xl,更无法综合表现为“义” 。 2.2.2 羞耻心与社会价值取向羞耻心与社会价值取向 重群体轻个体、重义务轻权利、重奉献轻索取、重社会规范对个体的道德约束轻 个体的独立与自由等等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倾向,这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是 建立在先秦重“义”xli轻“利”的价值观上的。在先秦,由于封建制的萌芽和发展, 私有制也逐渐发展起来,因此义利观是古代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社会的公共利 益常常与“公”或“义”联系在一起,个人利益往往与“私”或者“利”联系在一 起,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本质上就表现为利益关系,即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 系,重“义”轻“利” 、重“利”轻“义”或“义” “利”并重等都代表了某种价值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4 追求。 孔子、孟子都是非常重视社会稳定、社会利益的,同时他们也代表了统治阶级的 利益。他们主张社会本位,因此提倡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这就是羞耻心 形成的土壤,全社会都形成了统一的价值取向,当有人违反时就会遭到唾弃,为了 避免耻辱,人们就会自觉遵守规范,即“知耻” 。社会价值取向是羞耻心的外在根据, 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羞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羞耻心反过来又维护了社会价值 取向,形成了理想道德的人进而形成理想社会。 2.3 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当今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的倒退与滑坡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而羞 耻心的淡化与丧失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古代社会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显示出巨大 成效与古人重视“知耻”是密不可分的。 “耻”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在传统文化中,知耻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养民知耻、明耻导民的思想观念 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关键因素。因此,儒家的羞耻观念对当今社会有着积极意 义。 1) 知耻与德治 “德治”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儒家思想十分重视道德的教化,重视培育和提高民 众的道德素养,至今我们仍然强调“德治” 。强调以德治国的同时要加强羞耻心的培 养。中国古代思想家常常把耻与德治联系在一起。孔子认为德治之所以有效,在于 它能使民众知耻,从而有所为有所不为,他很重视耻的教化作用,要求一个人的言 行应有知耻之心。知耻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主体的自觉性,通过主体的内省、自我批 评来达到自律,而德治的根本就是自律,自律是道德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基础,是人 完善自我的根本方式,因此,知耻是德治的基础和关键,失去了羞耻心,德治的效 用就会大打折扣。 2)知耻与人生追求 古代教育的归宿就是培育道德伦理方面的理想人格,孔子将“行己有耻”作为理 想人格的基础,道德培育就是羞耻心的培育, “知耻”成为与“有德”同义的重要的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5 道德品质。在古代社会,功成名就是理想人格的外在表现,也是古代士人的人生追 求,正是对功名、荣誉的追求使羞耻心有了外在动因。对道德荣誉的追求成为了千 百年来中国人的道德信仰、人生信条,自觉地趋荣避辱强化了羞耻心的形成,反过 来又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使社会道德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在现今社会, 人们的人生追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对道德伦理理想人格的追求丧失了主导地位,道 德信仰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日益膨胀,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 利益,直接导致羞耻心的淡化和丧失,从而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因此,在现今 社会急需确立明确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追求,关 注社会、关注人生,鼓励人们追求崇高的道德节操,追求精神不朽和道德荣誉,有 了这样的外在动力,羞耻心就会在理想人格与现实自我的差异中自然而生,从而推 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2.4 本章小结本章小结 从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 ,到孟子的人性的四大善端,使人性论作为了教育 的理论基础,对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作了理论论证。 羞耻心在古代道德教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虽然这个道德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服 务的,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但是这种“自尊,知耻,忘我, 利他”的“春秋精神” 、 “春秋人格”是当今社会所不及的。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xlii,羞耻心是人与禽兽的区别,是人之为人的底线,丧 失了羞耻心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丧失了道德,就会做危害国家、危害社会的事情。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古人意识到道德自律的巨大作用,强调启发人的内在到道 德自觉性,教育如何“做人” ,追求道德的自律,对我们现今羞耻心的培育也起到了 借鉴作用。 中国特殊的历史语境形成了特有的“耻感文化” ,孟子所说的“仰不愧于天,俯 不怍于地”是耻感文化的典型表现。古人通过提倡“知耻”而培育了良好的社会风 气,对当今社会有借鉴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6 3 羞耻心的缺失羞耻心的缺失 羞耻心的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的道德水平的下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其 缺失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羞耻心缺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3.1 羞耻心缺失的表现羞耻心缺失的表现 羞耻心的缺失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前道德阶段的婴幼儿: 正处于一种最初的道德认识结构的建构状态中, 由遗传获 得的反射动作与外部道德客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图式是儿童道德认识结构的起点。 此时,如果家庭教养不当,婴儿与生俱来的害羞就会消失,表现为没有建立起对自 己隐私的保护意识,当众大小便也不脸红。在此阶段,如果没有建立起羞耻感、窘 迫感等内在的心理及情感结构就不利于以后成长阶段中的道德认知的接受和道德意 识的形成,更不利于羞耻心的养成。 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 处于一种服从成人权威阶段, 通过成人的告知形成初步的 是非观念。此时羞耻心的缺失表现为不知道什么事情做了之后会羞耻,不注意别人 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不会因为受到批评而感觉不愉快。 自律道德阶段:处于自律性进一步增强,更强调公正、公平的阶段。此时羞耻心 的缺失更多的表现为是非观念没有内化,道德认识没有转化为道德信念,也就是当 着人一套背着人一套,有人在就羞耻一下没有人则无所谓。 青少年阶段:此阶段道德的自我调节继续得到提高。青少年羞耻心的淡化或丧 失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比如说认为打架斗殴是有“本事” , 说脏话是有“口才” ,考试作弊是“有招数” 、 “机智灵敏” ,嘲弄、取笑他人是“开 心之事” ,顶撞、辱骂、不尊重师长是“有个性” ,补考是“时尚” ,过度消费、超前 消费是“时髦” ,等。另一种表现为不能坚持正确的立场,随大流,以不耻为耻、以 荣为耻。如过马路大家都闯红灯,一个人站着不动就有傻子的感觉,仿佛遭到社会 的遗弃,而心生痛苦,从而放弃自己的原则,跟着闯红灯。再如认为“老实人吃亏” , 以讲诚信、做老实事是羞耻等。这样,可耻的事情逐渐有了合理性,甚至成了光荣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7 的事情。羞耻心的缺失导致是非观念混淆,致使青少年不能根据社会道德规范的要 求确定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对于有辱人格、有损尊严的事情没有意识, 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尺度和价值标准。 羞耻心丧失总的来说表现为由于缺乏自律而违反社会规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