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先秦史官文化影响下的《左传》文学形态.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先秦史官文化影响下的《左传》文学形态.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先秦史官文化影响下的《左传》文学形态.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先秦史官文化影响下的《左传》文学形态.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先秦史官文化影响下的《左传》文学形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摘 要 左传既是一部研究春秋时代社会面貌的重要历史文献,也是一部优秀的 文学作品。它在记事体例、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方面都对后世的史传文学、散文 乃至小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就其自身而言, 左传文学特点有其产生的土壤和原因。作为史官文化发 展下的产物, 左传秉承着史官散文固有的依事说理,通过展现和反思历史进 程,以古鉴今,探求社会公理的理性精神和表现方式。同时,作为先秦史官散文 的集大成之作, 左传独有文学特色的形成也与史官文化自身的深入发展息息 相关。 简言之,作为先秦史官文化的载体, 左传的文学形态是在史官文化精神 的影响下形成的。 本论文正是要在这种内在的文化本质与外在的表现形式中发现 联系,为左传文学特点的形成寻找出一条明晰的线索。 全文分序论、正文和总结三个部分。 序论部分首先阐述了以文化学视角研究左传的必要性和意义,其次又对 左传的研究现状作了简单回顾。 正文部分分三章展开。 第一章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 。在确定以左传记事到成书这段 历史时期为本文研究左传文化背景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这一时期史官职业特 性和思维模式两个方面的嬗变。史官从早期执掌“接神见鬼”的“巫”中逐渐分 流成为专司记事的文职官员,为史官文化和史官散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职业特 性转换的背后是史官思维模式的变化, 从这一时期散文的变化也可以看到从巫卜 文化的神秘主义逐渐向史官文化的理性精神过渡的过程。 第二章成书的内在原因 。史料的累积,以及在激荡播越的社会现 实触动下,西周末形成了一股“以古为鉴”的思潮,这是左传成书的思想根 源。同时,前期已经出现的一些史官散文也为左传的成书做了题材、体例和 叙事模式上的准备。 第三章史官文化影响下的文学特色 。作为整个论文的主体部分, 分叙事来源、叙事模式、叙事架构、语言风格四个方面论述史官文化对左传 文学的影响。首先, 左传叙事详瞻而又驳杂的特点是来自于对各种不同体裁 史料的吸收,本文大体将左传的叙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针对不同的部分分 析各自不同的材料来源;其次,史官文化的本质是理性精神,史官散文的基本叙 事模式就是一种时间因果模式。 左传在描述事件和人物上都显示出这方面 的特点;再次, 左传在叙事架构上对春秋式简单罗列史实的编年体进行 试论先秦史官文化影响下的左传文学形态 ii 了改良,为详细阐明事件来龙去脉, 左传经常有意将与某一事件构成因果联 系的史实编排于事前或事后, 还创造性的使用预言模式以加强前后事件之间的关 联;最后,分析左传生动凝练的语言风格与史官自身的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及 秉笔持礼的职业特性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关键词:左传 史官文化 理性精神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zuo zhuan not only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document by which study the social appearanc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also is an outstanding literary work.it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to later generations historic and biographic literature, the prose and even the novel in the aspect of the record style, the narrative way and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 speaking of its own, the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of zuo zhuan have the cultureal soil and the reason which has it to produce. a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iographer culture,zuo zhuan received the rational spirit and the way of performance inherently to the historiographeric prose ,which reason things out according to the matter, through descripting and reconsidering historic course, by ancient model now, search the social axiom. at the same time, epitomizes work as the pre-qin historiographeric prose, zuo zhuan is in sole possession of the literatural characteristic formation to be also closely linked with official historian culture own thorough development. in short, as the pre-qin carrier of the historiographeric culture, zuo zhuans literature shape had been formed i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official historian culture spirit. the pape wanna to discover the relation in this intrinsic cultural essence and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 in order to seek a defined clue of the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formation of zuozhuan. the full text divides the preface, the main text and summary. the preface first to elaborate the necessity and the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zuo zhuan by the cultural science angle of view, next to make the simple reviewed to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the main text part divides three chapters to launch. first chapter “the cultural backgroud of . base on determination of the phase from record events in the take zuo zhuan to the book in circulation as the article i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in study of zuozhuan, emphatically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official historian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thought pattern this time. the historiographer gradually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sorcerer who governed to meet the god and ghost early time ,and becomed the civil official which takes charge of the record specially ;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historiographeric culture and the official historian prose. the back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 is the change in official historians thought pattern, also may see the process from the witch divination culture mysticism gradually to the official historian culture rational spiritual transition in the change of prose this time. second chapter the intrinsic reason of booking in circulation of . companny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as well as is stimulated by the turmoil social reality, last stage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has formed a ideological trend by reconsidering history, this was the thought root of the book in circulation of zuo zhuan.at the same time, the official historian prose appeared in the earlier period also provided the preparation of the booking in circulation of zuozhuan in the aspect of material, the style, and narrative pattern. third chapter the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of under the historiographeric culture influence . as the main body part of entire paper, it divided in four aspects: material of narrates, the narrative pattern, the narrative construction, the language style to elaborate the official historian culture influence to zuo zhuan. first, zuo zhuans narrate in a detailedand 试论先秦史官文化影响下的左传文学形态 iv colorful way is comes from the absorption of each kind of styles historical data, may roughly divided the narrative content of zuo zhuan into four parts, in view of different part analysis respectively different original material. next, the essence of official historian culture is the rational spirit, the official historian proses basic narrative pattern is a model of time - cause. zuo zhuan demonstrated the characteristic in the aspect of descripting event and the character; third,zuo zhuan improve spring and autumns annalistic style in the way of simply display historical evidence in the aspect of narrative construction. for the detailed exposition in long and short of the story, zuo zhuan always intend to arrange the related historical evidence in anticipation or afterwards around, but also the creatively use the prediction pattern strengthened the connection beween the events. finally, the vivid and concise language style of zuo zhuan and have the close relation to the official historians deep 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professional in the ritual and writing. key words:zuo zhuan ; historiographer culture ; rational spirit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序 言 第一章 序 言 先秦时期的文学,尤其是散文的文学形态混沌未分,文学尚未从史、哲中独 立出来。诚如皇侃在论语义疏中引范宁语: “文学,谓善先王典文。 ”由此可 见,先秦时期的“文学”实指的是典籍礼乐范畴。在这个意义上,先秦时代的文 学作品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意识的载体存在的。 不论是殷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 文, 左传 、 国语为代表的史官散文,还是以庄子 、 孟子 、 韩非子 为代表的诸子散文,都不是后世“为文而文”典型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它们或以 史为鉴,推扬崇礼重德的政治理想,或鼓嚣论辩,阐发某种哲学观念,从各个侧 面描绘出先秦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思想意识。从这个角度上看,以文化学作为研究 先秦散文的切入点能更深入和全面的把握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内涵, 同时从文化 源头上考察先秦散文,既有利于中国人体认自我,也具有重筑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的现实意义。 从另一方面来看,自觉的文学意识出现总是稍晚于文学自身发展的,如前所 述,先秦文学与后世的文学观念大相径庭,但先秦时期的很多著作已具备很强的 文学意味。 仍以散文为例, 左传 简约有法, 张驰有度的叙事成就, “文典而美” , “语奥而博” 1的语言特色, 庄子意出尘外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文风等都对后 世的文学特色和传统文学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清章学诚认为: “盖至 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 ” 2虽不无夸 张,但是先秦文学对后世之沾溉却是毋庸置疑的。 先秦文学,尤其是散文有明显的发展轨迹,两条表里结合的发展线索。从表 面的语言特色看,它从记事简略,不成体系的甲骨卜辞和金文到叙事详瞻、系统 有序,以左传为代表的记史散文,再到多姿多彩,华丽又整饬的诸子散文; 从内在的文化意识看,它从带有明显原始宗教神秘化特色的巫卜散文,到已有明 确道德化理性色彩的史官散文,最终发展到了关注现实,为当前和未来社会构建 蓝图的士子散文。语言是载体,文化是内涵,文化意识的流变不仅反映在先秦散 文的思想内容递嬗上,也对先秦散文的文学特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史官散文成熟和最高成就的代表左传 ,在先秦散文发展的过程 中实居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地位。它大大丰富了前期散文的叙事广度,也对后期诸 子散文理性化的深入也起到了先导的作用。作为一部文学作品, 左传的文学 价值, 如在叙事和语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尤为后世所称颂。 它对后世的史传文学、 小说等叙事体裁作品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作为文学范式, 左传更被历代散文 1 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 第 221 页 2 清 章学诚 章学诚遗书 文物出版社 1985 年 第 3 页 试论先秦史官文化影响下的左传文学 2 家所推崇 3。 自西汉初刘歆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向朝廷请立左氏春秋于官学始,历经两 千年,对左传的研究蔚为大观。研究范围之广,研究范围之富,形成了专门 的“左传”学。瞿蜕园先生曾在左传选译导言中将以往对左传的研究 分为注解、重编、分类作表谱、研究名物训诂、三传比较、文章评点,史事 议论七个方面 4,大体不脱经学、史学、训诂三个方向。现代的研究者已有注意 到 左传 文学特色的, 如以 20 世纪 80 年代介绍到中国的西方叙述学理论对 左 传的叙事进行研究的,但仍有脱离中国文化自身土壤,空套模式之弊。其实如 前所述, 左传本身是作为先秦时代一个综合文化的载体而存在的,它的产生 和形成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左传在战国初写定后,便在社会上 流传并发生影响,从战国后期荀子 、 韩非子对左传的多次引用即可见 一斑。因此,从左传所处的文化背景出发,将左传作为一部完整的作品 对其文学性进行考察,既可以避免立足于推测,将研究落到实处,又有助于以宏 观文化背景为基础在左传文化精神与左传 “亦文亦史”的文学特色中找 出一条较为明晰的线索来。 本文将结合左传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和左传具体文本对其文学诸方 面特点展开讨论。 3 张高评在之文学价值中叙及左传对后世文学影响时称其为“文章体裁之集林” , “为顾问 家法之宗师” ,将左传之文学价值推向极致。 4 瞿蜕园左传选译导言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重印本 第 11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第二章左传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 第二章左传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 本论文所定义的左传所处时代特指的是从左传记事开始(也即是鲁 隐公元年)到左传成书这一段历史时期,对左传文化背景的考察也是围 绕这一时期展开。 关于左传成书年代历来争议颇多,主要有春秋末年和战国前期两种说法 (至于说西汉刘歆伪作说已被公认为伪说,故不列入) 。但是考察左传中所 载预言,则战国前期说更为准确。 左传中预言很多,且大都应验,可以推知这些预言应该是作者根据已经 发生的史实附会而成。其预言的事件有发生在春秋的,也有发生在战国的。如通 过卜偃和吴公子季札, 甚至借孔子之口反复预测的三家分晋和通过陈完敬仲的卜 筮暗示的田氏代齐事件,一则发生于周安王二十六年(前 376 年) ,一则发生于 周安王二十三年(前 379 年) ,皆为战国前期。 左传作者对这两件事的记载绝 非历史的巧合, 当是因为距事件发生的年代相近, 即便没有亲眼目睹事件的发生, 也应是对事态的发展已了然于胸。所以,将左传成书年代断限于战国前期是 合理的。 综上所述, 左传所处时代应是大致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至周安王 二十六年(前 376 年) ,西周末东周初至战国前期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经历急剧变化的阶段,正像司马光在资 治通鉴中所言,在东迁前虽然朝廷已是“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 侯专政,大夫擅权” 5,但尤能“守其名分” ,而到了左传所处的时期, “晋 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不能讨,有宠秩之,使列于诸侯” , “区区之名分 不能守而并弃之” , “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旧有的社会体制和道德规范彻底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文化载体的先秦散文也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发生着变化, 但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丝丝入扣,它既有对前期文化和作品的变革,又接受 着前期文化和作品对它的渗透。 大体上说,这一时期的散文经历着从作者职业特性到思维模式两方面的嬗 变,下面将分而述之。 一、 从“卜筮之官”到“记事之史” 一、 从“卜筮之官”到“记事之史” 左传是史官文化下的产物,而史官文化的兴起与史官的建制密切相关。 如前所述,史官文化承前期巫卜文化而来,从职业特性上看,史官亦是从巫脱胎 而来,它最初的文化职能便是“巫” 。 5 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第 12 页 试论先秦史官文化影响下的左传文学 4 巫史同源从左传中大量的“巫史”连言便可找出明证,如“祝史正辞, 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其可知也。 ” (桓公六年) , “使祝史 徙主祏于周庙,告于先君。 ” (昭公十八年) , “祝史之为,无能补也” (昭公二十 六年) 。可见“史”之最初的职能与“巫”相同,其职业特性就是“接神见鬼” , 充当沟通人鬼的角色。 左传中亦有大量“史”承担卜筮、占梦、阴阳变异职 能的记载,如“公筮之,史曰吉” (成公十六年) , “晋赵鞅卜救郑,遇水适火, 占诸史赵、史墨、史龟” (哀公九年) ,马王堆帛书要中说: “史巫同途而殊 归” 6更是对巫史同源,早期史官即是神职人员的情况一语道破。 随着文化的发展,从巫卜文化向史官文化的转型到史官文化最终崛起,其间 便有个巫史分流,史官职能进一步分化的过程。这种分流究竟产生于何时难于考 证,但它的线索仍然是明晰的。如左传僖公二十年“王命史叔兴父等命晋侯 为侯伯” ,说明史官已经有了参与策命公卿大夫的职能; “我大史也,实掌其祭” (闵公二年) ,这里的史官史参与祭祀丧葬的礼仪之官。 周礼春官宰夫中 说: “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 ”将史官职能定位于管理典籍,行使礼仪之制的文 职官员。 由上可见, 随着文化的发展, 史官逐渐从 “接神见鬼” 的神职人员向 “掌 官书以赞治”的文职人员转化,这一趋势虽明显,但具体情况却很复杂,由“巫” 分化出来的“史”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巫”的部分职能。 史官散文以事说理,注重于历史事件演进背后的人事或社会发展规律,所以 史官文化的崛起有赖于专司“记事”的史官的出现。关于记事之史官何时以及如 何出现,目前由于史料的缺失还处在推测阶段。但据国语记周宣王事出现了 中国史书中的首次明确纪年, “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7看, 应最早不晚于西周末。而在左传中已有了多处对于记事之史的直接记载。如 襄公二十五年,齐庄公被崔杼所杀,并立庄公之弟为君,自己为相,齐国太史便 在简册上直书: “崔杼弑其君” ,宣公二年,晋灵公因暴虐荒淫被赵穿所杀,晋国 太史董狐记“赵盾弑其君” 。这种专司记事之史官的出现为史官文化的萌芽奠定 了基础,也预示着系统的编年史书即将问世。以左传 、 国语为代表的史官 散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由巫史同源到史官逐渐从“巫”中分化,从“卜筮之官”的神职人员到“掌 官书以赞治”的文职人员,再到“记事之史”的出现,史官都是作为文化的承担 者和创造者而存在的。随着史官职能的变化,先秦散文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这 里面既有随着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发展而出现的语言表达上的变化, 更有因巫卜文 化向史官文化过渡而出现的在思维模式上的变化。 6 道家文化研究第 3 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35 页 7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下 上海书店 1983 年版 第 79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二、从神秘主义到理性精神从神秘主义到理性精神 从“卜筮之官”到“记事之史” ,从表面上看是史官职能的变化,但更重要 的是从巫卜文化向史官文化的转型。巫卜文化的承担者是巫觋,作为神职人员, 其职业特性是主祭祀卜筮,沟通人鬼。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理解力低下的情 况下,人们认为各种自然和社会的现象以及变化皆归于天神人鬼的意旨,故一举 一动都要祈求上苍的许可,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8( 周易大有上九 ) , 表现出在神面前诚惶诚恐的心态,巫卜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神秘主义文化, 从卜筮材料的选择,到卜筮象数吉凶的判定,再到事后应验的确认都有悖于理性 精神。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人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取得了更大的力量,另 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事日趋复杂,天道渐远,而人道更近,人们开始对社 会人事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进行思考。由此,一种带有浓厚理性精神的史官文 化出现了,它以史为鉴,在探索和反思历史现象中寻找社会公理。不过,史官文 化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史官创造的文化, 而应定义为凡是借由史料对历史和现 状进行反思的思想和著作都属于史官文化的范畴。 作为史官文化下的产物, 左传即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对于历史事件, 作者着重于叙述其前因后果,以僖公十五年的秦晋韩之战为例,早在僖公九年, 左传作者便借对晋献公卒,晋国大夫荀息受献公委托忠心辅佐嗣立的君主奚 齐、卓子,但两人相继被欲立文公的里克杀死,荀息自己也自杀殉主,而连杀二 君的里克并未迎回文公,却让却芮借齐秦之力迎回惠公,僖公十年惠公回国即位 后并不感激为他回国创造条件的里克, 反而将其杀死的详细描述凸显出战前晋国 内部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僖公十三年,又记述了晋国发生了灾荒,秦穆公不因晋 惠公对秦国卜友好而不援救,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9,输粟于晋国,到了僖公 十四年,秦国也发生了灾荒向晋求援,惠公却因虢射建议: “无损于怨而厚于寇” 10拒绝了秦人要求。晋国的背信弃义果然给自己找来了祸害,僖公十五年,秦国 对晋国动武, 晋军大败, 由此, 战争最终成败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可谓清清楚楚, 而作者自己的是非评判也一目了然。这样的例子在左传中比比皆是。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巫卜文化向史官文化过渡的载体,左传并未完全摆 脱巫卜文化中的神秘主义色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这种巫卜文化下 的产物在左传所处的时代仍居于很重要的地位。左传中多有预言和卜筮 之辞,范宁春秋榖梁传集解序云:“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杨士勋云: “其失也巫者,谓多叙鬼神之事,预言祸福之期” 11。如,“有蛇自泉宫出,入 8 周易大有上九 9 左传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 66 页 10 左传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 67 页 11 杨士勋 春秋毂梁传注疏 中华书局 1980 年影印本 试论先秦史官文化影响下的左传文学 6 于国,如先君之数。秋八月辛未,声姜薨。毁泉台”(文公十六年),“冬,晋 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僖公三十二年)等,但多数 的卜筮之语却是为了说理而设,只是作为因果联系下的一种信号或表征存在的。 如前述秦晋韩之战中,僖公十年便有已故晋太子“敝于韩”的预言,僖公十四年 又有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的预言,在这些看似充满神秘色彩的预言 背后,是晋国国内政局的混乱以及惠公一系列背信弃义之举。 总的来说,左传是史官文化理性精神高扬下的产物,作者力图通过详细 叙述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对历史成败、 人事兴衰作出解释, 表达出某种价值观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三章左传成书的内在原因 第三章左传成书的内在原因 上一章从巫卜文化向史官文化的转型论述了左传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 由最初的巫史同源到“史”从“巫”中逐渐分流,再到“记事之史”的产生,只 是为史官散文的发展做了材料上的累积和思维模式上的准备,而像左传这样 大型历史巨著的出现则有赖于史官文化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从史官散文自身的发展轨迹看,大致是由周代彝器铭文到粗略收集编纂史 料的尚书,再到叙事宏富体制完备的左传。在表面散文形态变化的背后, 是思维模式的转换和理性精神的深入。 一、 左传成书的思想根源 一、 左传成书的思想根源 史官散文的发端应起于青铜彝器。 殷商西周时代的彝器铭文主要是做祀神与 藏礼之用,带有明显的巫卜文化的色彩。而到了左传所处时代的初期,也即 是西周末,铜器铭文的文化功能有了很大的转变,凭借铜器铭文宣扬个人的功勋 及家族荣誉成为勒铭作器的主要目的, 对于个人和传世不朽意念的关注大大增强 了。以 1980 年出土于陕西长安新旺村的史惠鼎为例,共有铭文五行二十七个字: 史惠作宝鼎 惠其日 月 寺屯鲁令。惠 ,谓化 其子子孙孙永宝 这篇据考证出现于西周末的铭文大意是:史惠将日月不辍,察恶知善,努力 执行朝廷记事史官这一劝善惩恶的重要职责。 12 史惠在接受王朝记事之史的任命后自感责任重大,故勒铭以自励,并表达了 史惠决心努力实践记事史官“惩恶扬善”之道德教化职责的愿望。这位史惠,据 李学勤史惠鼎于史学渊源,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位记事史官,史惠鼎的出现 充分说明伴随这记事之史的产生,在史官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史官散文有了历 史意念的产生(勒鼎存史)和劝善惩恶进行道德教化的文化功能。 12 李学勤 史惠鼎与史学渊源 ,载文博1985 年第 6 期 试论先秦史官文化影响下的左传文学 8 西周末东周初,周室政治昏乱,加之对外作战的失败,“周幽为大室之盟, 戎狄叛之”(左传昭公四年),“幽王铭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为戎人所 虏”(后汉书两美传),“戎国犬丘世文,世文击之,为戎人所虏” (史记秦本纪),以及地震饥荒等天灾之流行, “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最终导致西周灭亡,申、缯、西戎等“会以伐周”, “遂杀幽王于骊山下” (史 记秦本纪) 13。西周灭亡,周幽王失道被杀,现实社会的剧烈激荡唤起了周 人以古鉴今的意识,将目光投向历史,以期从过往历史中找到可资借鉴当下现实 的经验教训。“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昔先王受命,有如 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于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诗 经大雅石旻)反映周人在今旧对比中得出今不如昔的痛悔心情,而“靡不 有初,鲜克是终”,“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更反 映出周人要从殷夏灭亡的历史教训和周初兴盛的历史经验中寻觅治疗当下现实 的愿望。由此,西周以来有关的历史文献开始从王室的档案中被有意识的收集连 缀起来,很多甚至成了宗室子弟的政治道德教科书。 尚书等著作正是在这样的以古为鉴思潮下的产物,它们也是对史官文化 前期历史意念和道德教化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开始有意识地对以往历史文献 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以古鉴今。相应地,比之 史官文化前期的铜器铭文,这一阶段的史官散文在叙事、记言中已有了较明显的 理性意识。如尚书甘誓篇记:“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 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令予惟恭行王之罚”,言有扈氏之所以 战败乃至“天用剿绝其命”是在于“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尚书周书泰 誓中教训说理的意味则更加明显:“今殷王纣,乃用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 坏其三正,离遇其王父母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宗是长,是信是使得,乃断弃其 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悦妇人。故今予发,维恭行天罚”。历数 商纣“惟妇言是用”等诸多罪行,不能不说与西周末周幽王嬖宠褒姒,烽火戏诸 侯,最终招致杀身灭国之祸存在着某种对应的关系,有极强的现实劝惩意义 14。 有意识地收集整理过往史料,以古鉴今,史官文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在 语言文字较之前期铜器铭文更加繁复典雅的背后, 是理性精神的发展。 以 尚书 为例,其文往往是一事一议,就事言理,而事之结果又与所议之理相符,其以古 训为式垂范垂戒当下的意图非常明确。 以尚书为代表的著作是史官文化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然而,它们都 是对史料的简单收集和连缀, 叙事的广度有限, 体制也不够完备。 但他们为以 左 13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西周之亡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第 37 页 14 程水金 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34240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传为标志的系统的历史著作的产生做了铺垫,为史官文化的成熟乃至发展到高 峰打下了基础。 早期历史意念的产生和中期以古鉴今思潮的不断发展, 一方面积累了史料, 另一方面,使得对历史的思考向纵深发展,这让对历史的进程进行更全面的反思 成为可能,由此先秦史官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它的高峰阶段。这一阶段的史官散文 逐渐摆脱了史官散文的前一阶段简单连缀史事,仅记言或简单叙事的形式,以及 一事一议,就单一事件发议论的模式,而开始就某个历史时段社会人事兴衰成败 的全过程进行描述和探索,在描述这个历史进程的同时,将作者自身的价值判断 标准渗透于其中, 并因此而形成一种作者本人所理解的社会公理。 由于, 这种 “社 会公理: 不同于前期如 尚书 等简单地对单一事件作是非评价或格言式的训诫, 而是将这种“社会公理”自然的渗透在对历史全过程的描述和解读上,因此也显 得更有说服力,逻辑性也更强,是理性精神的深化。 这种对历史过程的反思,发端于春秋的编纂,而以左传的成书标志 着其全盛。 传由孔子编定的春秋已具有自觉得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杜预的春秋 左传集解言道:孔子据鲁史策文“考其真伪”,“形而正之”,“以成一经之 通体” 15。孔子是否真的在修春秋中做了上述工作尚难定论,但在编年史的 排列中含有编撰者自身的是非价值判断却是不容置疑的。其一,春秋有其一 以贯之的思想原则“道名分”(庄子天下篇)。在称呼上严格区分尊 卑贵贱,在对事件的叙述上以其是否合于礼而“一字寓贬褒”。如春秋时期,吴、 楚之君都自称“王”,孔子认为这是“僭越”行为,所以春秋全书凡吴楚之 君皆不称“王”而称“子”,吴楚之君丧,都不书“葬”,以示正尊卑的观念。 16同为表达“死亡”的意义,却有崩、薨、卒、弑、杀等用语的差异,杀有罪为 “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为“弑”,正如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所说: “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17。 春秋的修订是史官文化发展到历史反思阶段的开端,作者以史料的罗列 为载体, 寄寓着自己对社会历史的思考, 表现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价值判断标准, 但是叙事过于简单,长不过四十个字,短的甚至只有一字,如隐公元年:“夏, 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直如一则标题,不仅本事难显,作者的贬褒也很难展现。 而且,春秋“以一字寓贬褒”,仍是一事一议,没有脱离前期尚书等著 作只作结论式评判的模式,无法详尽的展示出历史变迁的全貌,叙事也仅及军政 大事,很难容纳人们对于天地宇宙、社会人事的广泛思考,故后人读春秋有 “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桓谭新论)的感叹,但是春秋按 15 孔颖达 春秋左传正义卷一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第 17041705 页 16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前言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第 2627 页 17孔颖达 春秋左传正义卷一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第 1609 页 试论先秦史官文化影响下的左传文学 10 照作者自身的是非原则连缀史料, 并且以编年体形式大略展开历史进程的体制还 是将史官文化的理性精神和史官散文在体制上的成熟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春秋末战国初,旧有的政治格局遭到严重的破坏,原有的价值观念在新的政 治形势已显得虚弱无力,在孔子编订春秋的年代,周之子孙在形式上尚能维系礼 乐之制,“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 有代德而有二王,宣公三年,“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隐有挑战周天子 地位之意,周使臣王叔满便斥责道: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 也。而到了左传成书年代,“君臣之礼既坏矣”,“天下以智利相雄长”, 所以,孔子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靡灭几尽” 18。在如此动 荡播越的形势中,从根本上重新审视过往的历史进程,寻求有时代意义的新的价 值规范的理性精神在现实的刺激下被推向了高潮, 左传正是在这股大规模反 思既往历史的思潮下产生的。 关于左传成书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是围绕其与春秋的关系 展开争论。一说左传为春秋之传,孔子“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 共为表里”(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孔子“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 兴于鲁而次春秋”,“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 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 成 左氏春秋 ” (司马迁 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序 ) ; 一说以左传中大量的无经之传和左传在思想倾向多有与春秋相背离 之处,认为左传不为传春秋而作,当是一部具有独立意义的史书。无论 孰真孰伪,但左传曾接受过春秋的影响则是可存信的,成公十四年, 左 传作者借“君子”之口言道:“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 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由此可见,左传对春秋属辞比事,惩恶劝善 的宗旨必然是心向往之,并有所继承。然而,就史官文化发展的角度而言,左 传历史反思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的超过了春秋。在广度上,左传涉及 社会、天人关系诸多方面;在深度上,春秋汲汲于“道名分”,严分上下亲 疏,不再适应春秋时期新形势的发展,而左传则具有发展的历史观,对旧有 价值提出了新的思考,力图探索一个符合于当下实际,能让社会,人事稳定和谐 的新机制。 左传的历史反思较之春秋有了较大的发展。春秋重礼,为维护 周礼, 反对僭约的行为, 有时甚至不惜有意的对史实进行笔削。 最突出的便是 “为 尊者讳”,如僖公二十八年,经云:“天王狩于河阳”,本事是周襄王应晋文公 之召会于温地并参加狩猎,但以臣召君是违礼之举,这里,孔子为给周天子避讳 有意的对史实进行了委曲。 左传 亦重礼, 但判断是否合于礼的标准却是德了。 因此,对于一些看来背礼的事,左传不仅不加避讳,反而为这些行为给出了 18 此段所引原文皆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2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合理的解释。如对宣公二年晋灵公被弑一事就反复揭示其被弑的原因在于“不 君”,“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 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19,赵盾等对其进谏,他不但不接受,反 而派刺客刺杀赵盾,终于激起了赵盾之弟赵穿的愤怒,“杀灵公于桃园”,作者 的态度自然的流露于对事件全过程的叙述中,对于弑君的赵盾,左传反而假 托孔子之口称其为:“古之良大夫也”。对于君、臣、民的关系,左传作了 新的思考。“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 谁敢任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凌驾于万民之上, 胡作非为。 左传弑君的背后往往是君王背德的行为,从春秋到左传, 由崇礼到重德,显示出进一步的理性精神。 另一方面,左传对天人关系也做出了反思。由巫入史的文化背景,加之 受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左传中仍记载了大量荒诞怪异之事和卜筮之语。但 同巫卜散文的神本位的观念相比,在人神关系中,人的地位提高了,“夫民,神 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在承认神的地 位的同时,兴废盛衰不再是“天意”,而变成了“德”,左传僖公五年宫之 奇云:“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如是,则非德,民不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